字词 | 徵 | |||||||||||||||||||||||||||||||||||||||||||||||||||||||||||||||
释义 | 徵zhǐ ㄓˇ zhēng ㄓㄥ 卷八𡈼部共15画 说文解字 卷八 𡈼部 15画 U+5FB5 徵 陟陵切 徴 、 𢾷 徵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铉 (宋)卷别卷八上反切陟陵切頁碼第269頁,第2字續丁孫 徵異體徴
𢾷
附注段玉裁改為:「从𡈼从微省,𡈼微為徵。行於微而聞達者即徵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徐锴 (南唐)卷别卷十五反切知冰反頁碼第689頁,第3行,第1字述
鍇注臣鍇按:《尚書・序》: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召之也。《莊周》曰:「士有九徵而不變,則君子也。」彼徵,徵驗也。 反切………頁碼第689頁,第4行,第1字述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段玉裁 (清代)卷别卷八上反切陟陵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1547頁,第3字許惟賢第678頁,第7字
段注召者,𧦝也。《周禮》司市典祀注,鄉飮酒禮注,《鄉射禮》注皆曰:徵,召也。按徵者,證也。驗也。有證驗,斯有感召。有感召,而事以成。故《士昏禮》注,《禮運》注又曰:徵,成也。依文各解。義則相通。 从𡈼。从微省。 段注會意。微卽𢼸也。陟陵切。六部。 𡈼微爲徵。 段注嫌上文未顯。故又明之。已上九字各本譌奪不可讀。今補正。 行於微而聞達者卽徵也。 段注聞各本作文。今依《韵會》訂。又說𡈼微之意。言行於隱微而聞達挺箸於外。是乃感召之意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章太炎 (近代)朱一本義為徵驗,有感斯來,故引申為招,相感招斯成,故又引申為成。 錢一召也,恐非本訓,徵驗乃本訓。有感斯來,故引申訓招(當是召),相感召斯成。故又引申訓成。 字形解说西周金文或作「 徵字的相关索引
徵zhǐ ㄓˇ zhēng ㄓㄥ 正文・寅集下彳部共15画 康熙字典 正文 ・寅集下 彳部 15画 U+5FB5 徵 征 𢾷 、 𢽠 、 𡈼 、 𢽡 徵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正文・寅集下 部首:彳部 武英殿刻本: 第886頁,第29字 同文書局本: 第370頁,第41字 標點整理本: 第316頁,第27字 古文: 𢾷 、 𢽠 、 𡈼 、 𢽡 音《唐韻》:陟陵切;《集韻》、《韻會》:知陵切,𡘋陟平聲。 例又,《廣韻》:證也、明也。 例又,《廣韻》:成也。 例又,問也。 例又,斂也。 例又,求也。 例又,《爾雅・釋詁》:徵,虛也。 例又,姓。 音又,《集韻》:持陵切,音懲──縣名。 音又,《廣韻》、《集韻》、《韻會》𡘋陟里切,知上聲。 例又,與懲通。 例又,與征通。 音又,叶陟隆切,音中。班固〈靈臺〉詩:乃經靈臺,靈臺既崇;帝勤時登,爰考休徵。 注解〔徵〕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下,康熙部首是彳部。 〔徵〕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hǐ、zhē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𡈼、;、彳、𢽠。 〔徵〕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ēng] ⑴ 召,征召。《爾雅•釋言》:“徵,召也。”⑵ 求;取。《左傳•哀公七年》:“夏,公會吴于鄫,吴來徵百牢。”⑶ 敛取;征收。《周禮•地官•閭師》:“以時徵其賦。”⑷ 徭役;租税。《管子•治國》:“而上徵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徵矣。”⑸ 证验;效应。《廣韻•蒸韻》:“徵,證也。”⑹ 征兆;迹象。《左傳•昭公十七年》:“往年吾見之,是其徵也。”⑺ 证明。《廣雅•釋詁四》:“徵,明也。”⑻ 征聘;纳币以成婚礼。《集韻•蒸韻》:“徵,成也。”⑼ 追究;责问。《左傳•僖公四年》:“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又指征询。唐沈既濟《任氏傳》:“徵于小僮,小僮笑曰:‘無之。’”⑽ 典,主管。《莊子•天道》:“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⑾ 虚。《爾雅•釋詁上》:“徵,虚也。”⑿ 姓(旧读zhǐ)。《三國志•吴志•程秉傳》:“秉為傅時,率更令河南徵崇亦篤學立行云。”㈡ [zhǐ] ⑴ 古代五声音阶的第四音,又名“迭”。相当于工尺谱上的“六”,现在简谱上的“5”。《爾雅•釋樂》:“徵謂之迭。”《正字通•彳部》:“徵,五聲之一,絃用五十四絲,其聲清。”㈢ [chéng] ⑴ 通“懲”。《荀子•正論》:“凡刑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徵其未也。”⑵ 用同“澂”。澄清。《資治通鑑•漢桓帝延熹二年》:“陛下不加清徵,審别真偽。”⑶ 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澄城县西南。《集韻•蒸韻》:“徵,縣名,在同州。”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徵zhǐ ㄓˇ zhēng ㄓㄥ 彳部共15画左右结构U+5FB5CJK 基本汉字 二级汉字通用字 汉语字典 征 彳部 15画 12画 左右结构 TMGT HOUGK OICM 28240 1794 6571 U+5FB5 332252111213134 撇、撇、竖、竖、竖折/竖弯、竖、横、横、横、竖、横、撇、横、撇、捺 征 、 徴 、 𢽠 、 𢽡 、 𢾷 、 𢿁 、 𧗲 徵字概述〔徵〕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hǐ、zhēng,部首是彳,总笔画是15画。 〔徵〕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彳、"𢽠"”或“""、"𡈼"”。 〔徵〕字仓颉码是HOUGK,五笔是TMGT,四角号码是28240,郑码是OICM,中文电码是1794,区位码是6571。 〔徵〕字的UNICODE是U+5FB5,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4501,UTF-32:00005fb5,UTF-8:E5 BE B5。 〔徵〕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二级字表中,序号5962。 〔徵〕字异体字是征、徴、𢽠、𢽡、𢾷、𢿁、𧗲。 徵的笔顺Loading... 徵的意思全部zhēng1zhǐ2chéng3 徵征1zhēngㄓㄥ基本解释①召,征召。《爾雅•釋言》:“徵,召也。” ②求;取。《左傳•哀公七年》:“夏,公會吴于鄫,吴來徵百牢。” ③敛取;征收。《周禮•地官•閭師》:“以時徵其賦。” ④徭役;租税。《管子•治國》:“而上徵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徵矣。” ⑤证验;效应。《廣韻•蒸韻》:“徵,證也。” ⑥征兆;迹象。《左傳•昭公十七年》:“往年吾見之,是其徵也。” ⑦证明。《廣雅•釋詁四》:“徵,明也。” ⑧征聘;纳币以成婚礼。《集韻•蒸韻》:“徵,成也。” ⑨追究;责问。《左傳•僖公四年》:“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又指征询。唐沈既濟《任氏傳》:“徵于小僮,小僮笑曰:‘無之。’” ⑩典,主管。《莊子•天道》:“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 ⑪虚。《爾雅•釋詁上》:“徵,虚也。” ⑫姓(旧读zhǐ)。《三國志•吴志•程秉傳》:“秉為傅時,率更令河南徵崇亦篤學立行云。” 徵征2zhǐㄓˇ基本解释◎古代五声音阶的第四音,又名“迭”。相当于工尺谱上的“六”,现在简谱上的“5”。《爾雅•釋樂》:“徵謂之迭。”《正字通•彳部》:“徵,五聲之一,絃用五十四絲,其聲清。” 详细解释名词 1.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第四音。相当于工尺谱上的“六”,现在简谱上的“5”[ “6”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notation or “5” in 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 徵,五声之一,弦用五十四丝,其声清。 —— 《正字通》 徵羽(宫、商、角、徵、羽五声音节中的后两音) 2.另见 zhēng。 徵征3chéngㄔㄥˊ基本解释①通“懲”。《荀子•正論》:“凡刑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徵其未也。” ②用同“澂”。澄清。《資治通鑑•漢桓帝延熹二年》:“陛下不加清徵,審别真偽。” ③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澄城县西南。《集韻•蒸韻》:“徵,縣名,在同州。” 徵字的翻译
徵的国语辞典解释全部zhēng1zhǐ2 徵征1zhēngㄓㄥ详细解释动 1.召集。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征兵。 2.责问、询问。 《左传•僖公四年》:“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九上•滇游日记十》:“即征其地名,据云:为凤田总府庄。” 征询意见。 3.验证、证明。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4.公开寻求、招请。 征婚、征文、诚征女工。 5.课取、收取。 《周礼•地官•闾师》:“以岁时征野之贡赋。”《左传•昭公二十年》:“布常无艺,征敛无度。” 征税。 名 1.预兆、迹象。 《史记•卷四•周本纪》:“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 吉征、凶征。 2.姓。如三国时吴国有征崇。 徵征2zhǐㄓˇ详细解释名 ◎古代五音之一。用来表示音调高低的词。相当于西乐音阶中的 sol。 《周礼•春官•大师》:“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征、羽。”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五音者,宫、商、角、征、羽。” 注: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徵的两岸词典解释全部zhēng1zhǐ2 徵征1zhēngㄓㄥ详细解释1.召集。 征兵、征召、应征入伍。 2.征求;询问。 征询。 3.验证;证明。 征验、信而有征、文献可征。 4.公开寻求;招请。 征婚、征稿、征文、征募。 5.课取;收取。 征税、征地。 6.预兆;迹象。 征兆、凶征、特征、象征。 7.姓。 徵征2zhǐㄓˇ详细解释◎古代五音(宫、商、角、征、羽)之一。 注: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徵的字源字形
含徵字的成语变徵之声 含宫咀徵 含商咀徵 徵羽之操 徵名责实 具征民意 弄瓦征祥 熊梦征祥 甲第征祥 厘降征祥 更多… 徵字组词徵名责实 变徵 含宫咀徵 含商咀徵 魏徵 变徵之声 陆徵祥 文徵明 更多… |
|||||||||||||||||||||||||||||||||||||||||||||||||||||||||||||||
随便看 |
|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