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举两得 | |||||||||
释义 | yījǔliăngdé 一举两得
一举两得的意思词语解释一举两得yī jǔ liǎng dé
引证解释
国语辞典一举两得yī jǔ liǎng dé
一举两得的字义分解
【一举两得】的常见问题
yījǔliǎngdé 一举两得
拼音: yī jǔ liǎng dé 怎么读 注音: ㄧ ㄐㄩˇ ㄌㄧㄤˇ ㄉㄜˊ 繁体: 一舉兩得 感情 褒义成语 近义词: 一石二鸟 一箭双雕 事半功倍 反义词: 一无所得 事倍功半 徒劳无功 顾此失彼 得不偿失 一举两得的意思举:做事。 出处:《晋书・束皙传》:“赐其十年之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子:一则免楚之患,二则激晋之来,岂非一举两得?(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一回) 正音:“得”,读作“dé”,不能读作“děi”、“de”。 辨形:“两”,不能写作“二”。 辨析:见“一箭双雕”、“两全其美”。 歇后语: 1. 打伞晒毛巾 —— 一举两得 谜语: 业 (谜底:一举两得) 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勇士卞庄子敢于只身同老虎搏斗,他听说山上有两只老虎就想去打,朋友劝说等两只老虎争食时再下手可以一举两得。他耐心等到大老虎为了吃到黄牛而咬死小老虎,觉得这时时机已成熟,轻易地打死那只大老虎。 一举两得的详细解释【释义】㈠比喻做一件事,同时有两方面的收获。 ㈡#◎语本《战国策・秦策二》。 【典源】《战国策・秦策二》[1]#楚绝齐,齐举兵伐楚。陈轸谓楚王曰:“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西讲于秦。”楚王使陈轸之秦,秦王谓轸曰:“子秦人也,寡人与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亲国事也,故子弃寡人事楚王。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陈轸曰:“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爱之,病,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2]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3];人者,[4]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复逆者,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 注解[1]典故或见于《东观汉记・卷八・耿弇列传》。 [2]诤:音zhēng,竞争、争执。 [3]戾虫:凶狠暴烈的动物。戾,音lì。 [4]甘饵:美味而诱人的食物。 《战国策・秦策一》司马错曰:“……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参考《东观汉记・卷八・耿弇列传》 弇以军营临淄西安之间,视西安城小而坚,蓝兵又精,未易攻也。临淄诸郡太守相与杂居,人不专一,其声虽大而虚,易攻。弇内欲攻之,告命军中治攻具,后五日攻西安,复纵生口令归。蓝闻之,晨夜守城。至期日夜半,令军皆食,会明,求乞攻西安,临淄不能救也。弇曰:“然。吾故扬言欲攻西安,今方自忧治城具,而吾攻临淄,一日必拔,何救之有?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复亡矣,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且西安城坚,精兵二万人,攻之,未可卒下,卒必多死伤。正使得其城,张蓝引兵突,临淄更彊,勒兵凭城,观人虚实。吾深入重地,后无转输,旬日之间,不战而困,诸君不见是尔。”遂击临淄,至日中,破之。张蓝闻临淄破,果将其众亡。 【典故】战国时候,因为楚国断绝与齐国的盟友关系,因此齐国打算出兵攻伐楚国。陈轸则向楚王建议:“可以割地给齐国,以求得调解;又能因此向秦国讲和。”于是楚王就派陈轸前往秦国,秦王对陈轸说:“你以前曾在秦国任职,说起来我们算是旧识。因为我没有治国的才能,所以你后来就离开秦国,到楚国去了。现在齐、楚即将互相攻伐,我如果出兵相救,也许有利、有弊。你现在不能只为楚王计谋,应该也要有其他的方法来为我策画一下。”陈轸就举了管与的例子回答秦王:以前有两只老虎为了争食一个人而相斗,管庄子看到了,就要将牠们杀死,这时管与却阻止说:“两只老虎互相争斗,结果必定是大的受伤,而弱小的死亡。既然如此,你等老虎受了伤再杀牠们,就可以只做一个动作,而同时得到两只老虎;省了一次的力气,但实际上却等于是刺杀了两只老虎。”陈轸的用意在告诉秦王,齐、楚两国如果开战,秦国派兵前往,不但有救齐国的好处,也让楚国免于被攻伐的危险。他的计谋不仅让秦国得到好处,也同时为楚国解除了危机。典源又见《战国策・秦策一》。内容则是表述司马错与张仪于秦惠王前,争论该伐蜀还是伐韩。司马错建议伐蜀,因为秦国如果出兵伐蜀,不但可以得其国,而且将因为为百姓除去暴虐的国君而获得百姓的拥戴与支持,同时得到名、实两方面的好处。后来“一举两得”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做一件事,同时有两方面的收获。 【书证】
【用法】语义比喻做一件事,同时有两方面的收获。 类别用在“一事二益”的表述上。 例句①种花既可美化环境,又可怡情养性,真是一举两得。 ②登山运动既可以减肥,又可以健身,正是件一举两得的事。 ③把垃圾分类,既可减少垃圾量,又能资源回收,真是一举两得。 ④唱卡拉ok,既可以满足表演欲望,又可以和同事同乐,真是一举两得。 ⑤这一趟南部旅游,不但探访多处古迹,也见到了多位老友,真是一举两得。 ⑥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不仅得到新的学术资讯,又得以认识许多专家学者,真是一举两得。 ⑦我有个一举两得的好法子,那就是我们亲自去拜访他,如此一来既可解释误会,又可以当面访问他,岂不美哉! 【辨识】同义“一举两得”及“一箭双雕”都有做一件事有两种收获的意思。 异义“一举两得”侧重于比喻取得两种好处;“一箭双雕”则侧重于达到两个目标。 例句
一举两得的翻译
一举两得成语接龙“得”字开头的成语接龙(顺接)
“一”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一举两得字义分解一读音(yī), 一部,共1画 ①.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②. 纯;专。 如: 专一。一心一意。 ③. 全;满。 如: 一生。一地水。 ④. 相同。 如: 一样。颜色不一。 ⑤. 另外的。 如: 蟋蟀一名促织。 ⑥.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 如: 算一算。试一试。 ⑦. 乃;竞。 如: 一至于此。 ⑧. 部分联成整体。 如: 统一。整齐划一。 ⑨. 或者。 如: 一胜一负。 ⑩. 初次。 如: 一见如故。 ⑪.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查看详细解释 举读音(jǔ), 丶部,共9画 ①. 向上抬,向上托。 如: 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 ②. 动作行为。 如: 举止。轻而易举。 ③. 发起,兴办。 如: 举义。举办。创举。 ④. 提出。 如: 举要。举例。 ⑤. 推选,推荐。 如: 推举。荐举。 ⑥. 全。 如: 举国。举世。举家。 ⑦. 古代指科举取士。 如: 科举。举人。一举成名。 ⑧. 攻克。 如: “一战而举鄢、郢”。 查看详细解释 两读音(liǎng), 一部,共7画 ①.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 如: 两个黄鹂。两本书。 ②. 双方。 如: 两可。两边。两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两旁。两侧。两袖清风。两败俱伤。 ③.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 如: 十两(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两(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 ④. 表示不定数目。 如: 两下子。两着儿(zhāor )。 查看详细解释 得读音(dé,děi,de), 彳部,共11画 ㈠ 得 [ dé ]①. 获取,接受。 如: 得到。得失。得益。得空(kòng)。得便。得力。得济。心得。 ②. 适合。 如: 得劲。得当(dàng )。得法。得体。 ③. 满意。 如: 得意。扬扬自得。 ④. 完成,实现。 如: 饭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⑤. 可以,许可。 如: 不得随地吐痰。 ⑥. 口语词(①表禁止,如“~了,别说了”;②表同意,如“~,就这么办”)。 ㈡ 得 [ děi ]①. 必须,须要。 如: 可得注意。 ②. 极舒服,极适意。 如: 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得了。 ㈢ 得 [ de ]①.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 如: 要不得。拿得起来。 ②.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 如: 跑得快。香得很。 查看详细解释 一举两得成语组词一的成语举的成语两的成语得的成语 一举两得相似的成语一举两失一举两便一举两全一举两利一举一动多此一举一举成名一举千里在此一举一举万里一举三反两得其便两得其所两得其中反行两得两得益彰一举手力一得两便成败在此一举一举手之劳一举手一投足一举成名天下知一举成名天下闻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