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氐 | ||||||||||||||||||||||||||||||||||||||||||||||||||||||||||||
释义 | 氐dī ㄉㄧ dǐ ㄉㄧˇ 卷十二氐部共5画 说文解字 卷十二 氐部 5画 U+6C10 氐 丁禮切 𢎮 氐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铉 (宋)卷别卷十二下反切丁禮切頁碼第420頁,第7字續丁孫 氐異體𢎮 至本也。从氏下箸一。一,地也。凡氐之屬皆从氐。 附注林義光《文源》:「當與『氐』同字。氏、氐音稍變,故加『一』以別之。『一』,實非地。氏象根。根在地下,非根之下復有地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徐锴 (南唐)卷别卷二十四反切的齊反頁碼第1005頁,第4行,第1字述 至也。本也。從氏下箸一。一,地也。凡氐之屬,皆從氐。 鍇注臣鍇按:天,根氐也。指事。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段玉裁 (清代)卷别卷十二下反切丁禮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511頁,第2字許惟賢第1092頁,第3字 至也。 段注氐之言抵也。凡言大氐,猶大都也。 本也。 段注小徐本有此二字。氐爲本。故柢以會意。《國語》曰:天𣒨見而水涸。韋曰:天𣒨,亢氐之閒。 从氏下箸一。 段注箸直略切。會意也。許書無低字。底,一曰下也。而昏解云:从日,氐省。氐者,下也。是許說氐爲高低字也。《廣韵》都奚切。《玉篇》丁兮切。十五部。大徐丁禮切。 一, 段注逗。 地也。 段注一之用甚多。故每分別解之。 凡氐之屬皆从氐。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章太炎 (近代)朱一今抵字當作氐,《說文》無底字,亦應作氐。 錢一抵某處之抵當作氐。底字《說文》所無,亦當作氐[一]。[一]朱、錢所記皆如此,《說文》九篇下广部實有「底」字,解云:「山居也。一曰下也。从广氐聲」。 白话解释氐,抵达。字形采用“氏”和“一”构成指事字,表示“氏”下面附着“一”。所有与氐相关的字,都采用“氐”作边旁。 氐字的相关索引
氐dī ㄉㄧ dǐ ㄉㄧˇ 正文・辰集下氏部共5画 康熙字典 正文 ・辰集下 氏部 5画 火 U+6C10 氐 𢎮 氐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正文・辰集下 部首:氏部 武英殿刻本: 第1428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597頁,第19字 標點整理本: 第548頁,第1字 古文: 𢎮 音《唐韻》:丁禮切;《集韻》:典禮切,𡘋音邸。 音又,本也。 音又,與抵同,歸也。 音又,氐人,外國名,在建木西,人面,魚身,無足。見《山海經》。氐,音觸抵之抵。舊註附入都奚切,今訂正。 例又,木之根氐也,亦作柢。義詳木部。 例又,人所托宿亦曰氐,通作邸。 音又,《集韻》:軫視切,音旨──氐道,地名,在廣漢。 音又,《廣韻》:丁尼切;《集韻》:張尼切,𡘋音胝──氐池,縣名。或作旨而切,音支,非是。 音又,《廣韻》:都奚切;《集韻》、《韻會》、《正韻》:都黎切,𡘋音低──氐,羌也。 例又,星名。 例又,同「低」,俛也。 例又,賤也。 例又,墨神曰回氐。見《致虛閣雜俎》。 音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丁計切,音帝──東方宿也。義見上。 卷目:考證・辰集下 部首:氏部 愛日堂藏本: 第347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54頁,第5字 孝經鉤命訣。 謹照原晝訣改決。 注解〔氐〕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下,康熙部首是氏部。 〔氐〕字是多音字,拼音是dī、dǐ,独体字,可拆字为氏、一,五行属火。 〔氐〕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dī] ⑴ 低;低下。后作“低”。《正字通•氏部》:“氐,與低同。”⑵ 古代少数民族名。殷、周至南北朝分布在今西北一帶。《廣韻•齊韻》:“氐,氐、羌。”⑶ 星座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四颗星。亦称天根。⑷ 〔氐道〕古县名。汉置,在今甘肃省武山县东南。㈡ [dǐ] ⑴ 根本;基础。后作“柢”。《玉篇•氏部》:“氐,本也。”⑵ 至;抵达。后作“抵”。《説文•氐部》:“氐,至也。”⑶ 止;终极。《爾雅•釋詁下》“底,止也”⑷ 副词。概括之词,相当于“大略”、“大抵”。《正字通•氏部》:“氐,大氐,猶言大凡也。俗作抵。”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氐dī ㄉㄧ dǐ ㄉㄧˇ 氏部共5画独体字U+6C10CJK 基本汉字 二级汉字通用字独体字 汉语字典 氏部 5画 独体字 会意字 火 QAYI HPM HVPI RHS 72740 3045 5621 U+6C10 35154 撇、竖提、横、斜钩、点 低 、 底 、 抵 、 柢 、 𢎮 、 𢎶 氐字概述〔氐〕字是多音字,拼音是dī、dǐ,部首是氏,总笔画是5画,是独体字。 〔氐〕字是独体字,五行属火。 〔氐〕字仓颉码是HPM HVPI,五笔是QAYI,四角号码是72740,郑码是RHS,中文电码是3045,区位码是5621。 〔氐〕字的UNICODE是U+6C10,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7664,UTF-32:00006c10,UTF-8:E6 B0 90。 〔氐〕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二级字表中,序号3548。 〔氐〕字异体字是低、底、抵、柢、𢎮、𢎶。 氐的笔顺Loading... 氐的意思全部dī1dǐ2 氐1dīㄉㄧ基本解释①低;低下。后作“低”。《正字通•氏部》:“氐,與低同。” ②古代少数民族名。殷、周至南北朝分布在今西北一帶。《廣韻•齊韻》:“氐,氐、羌。” ③星座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四颗星。亦称天根。 ④〔氐道〕古县名。汉置,在今甘肃省武山县东南。 详细解释动词 ◎低,低下。后作“低”。头向下垂 low 封君皆氐首仰给焉。——《汉书·食货志下》。师古曰:“氐首,犹俯首也。” 形容词 ◎低;低廉 low。如:氐贱(即低贱) 名词 1.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 Di nationality in ancient China,居住在今西北一带,东晋时建立过前秦(在今黄河流域)、后凉(在今西北) 自彼氐羌。 —— 《诗·商颂·殷武》 2.星名 a star name,二十八宿之一。氐宿,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颗。也称“天根” 3.另见 dǐ。 氐2dǐㄉㄧˇ基本解释①根本;基础。后作“柢”。《玉篇•氏部》:“氐,本也。” ②至;抵达。后作“抵”。《説文•氐部》:“氐,至也。” ③止;终极。《爾雅•釋詁下》“底,止也” ④副词。概括之词,相当于“大略”、“大抵”。《正字通•氏部》:“氐,大氐,猶言大凡也。俗作抵。” 详细解释名词 ◎根本 base 尹氏大师,维 周之氐。——《诗·小雅·节南山》 氐,本也。——《说文》。按,柢之古文。蔓根曰根,直根曰氐。 氐,柢也。——《广雅·释言》 固其氐也。——《太玄卷六坚》。注:“氐,本根也。” 动词 1.至,抵达。后作“抵”arrive。 氐者言万物皆至也。 —— 《史记·律书》 2.停止stop。 进不氐,立不让。 —— 《马王堆汉墓帛书》 3.另见 dī。 氐字的翻译
氐的国语辞典解释全部dī1dǐ2 氐1dīㄉㄧ详细解释名 1.中国古代西方少数民族之一。商、周以至魏晋南北朝时分布在今大陆地区陕西、甘肃、四川一带。东晋时曾建前秦、后凉等国。 2.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四颗星。 动 ◎俯、垂下。 《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而商贾或墆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氐首仰给焉。”唐•颜师古•注:“氐首,犹俯首也。” 氐2dǐㄉㄧˇ详细解释名 ◎根本、基础。 《诗经•小雅•节南山》:“尹氏大师,维周之氐。”汉•毛亨•传:“氐,本也。” 副 ◎总括之词。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注: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氐的两岸词典解释氐dīㄉㄧ详细解释1.古代西方少数民族之一。商、周以至魏晋南北朝时,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一带,曾于东晋时建前秦、后凉等国。 2.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参见【二十八星宿】。 注: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氐的字源字形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春秋 篆书 石鼓文 楚〔战国〕 简 上博 秦 简 睡虎地 秦 简 关沮 汉 简 张家山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汗简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氐字组词氐惆 氐房 氐贱 氐羌 氐酋 氐人 氐人国 氐首 氐宿 氐土貉 氐州第一 巴氐 白氐 白马氐 本氐 大氐 回氐 角氐 槃头氐 盘头氐 青氐 糹氐 于氐根 更多… |
||||||||||||||||||||||||||||||||||||||||||||||||||||||||||||
随便看 |
|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