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濡 | ||||||||||||||||||||||||||||||||||||||||||||||||||||||||||||
释义 | 濡rú ㄖㄨˊ 卷十一水部共17画 说文解字 卷十一 水部 17画 U+6FE1 濡 人朱切 濡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铉 (宋)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人朱切頁碼第364頁,第11字續丁孫 濡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漆淶。从水需聲。 附注王筠句讀:「戴東原曰:《易水篇》注云:『許慎曰:濡水入淶。』淶即巨馬之異名,與巨馬河注『巨馬河即淶水也』正合。今《水經注》『淶』譌『深』,《說文》『淶』譌『漆』、『涑』二字,皆字之誤耳。」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徐锴 (南唐)卷别卷二十一反切輭區反頁碼第884頁,第2行,第1字述 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漆涑。從水需聲。 鍇注臣鍇按:《漢書》:「易水出故安縣,至范陽入濡。」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段玉裁 (清代)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人朱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162頁,第1字許惟賢第941頁,第2字 濡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淶。 段注淶各本作漆涑二字。今正。戴先生曰:易水篇注云:許愼曰:濡水入淶。淶卽巨馬之異名。與巨馬河注巨馬河卽淶水也正合。今《水經注》淶譌深。《說文》淶譌漆涑二字。皆字之誤耳。涿郡故安,二志同。今直隷易州州東南有故安故城是。戰國時燕與趙易土。燕以武陽與趙。卽此也。《前志》故安下曰:閻鄉,易水所出。東至范陽入濡。并州寖。濡水亦至范陽入淶。今本《漢志》脫濡字。師古謬爲之注。非也。《水經注》易水篇曰:易水,逕范陽縣故城南。又東與濡水合。水出故安縣西北窮獨山南谷。東流與源泉水合。又東南流逕樊於,期館西,荆軻館北。又東逕武陽城西北。又東逕紫池堡。又東得白楊水口。又東合檀水。又東南流於容城縣西北,大利亭東南合易水。而注巨馬水也。故《地理志》曰:易水至范陽入濡。又曰:濡水合渠。許愼曰:濡水合淶。淶渠二號,卽巨馬之異名。按酈引濡水入渠,卽濡水亦至范陽入淶之句也。今本作淶。酈本作渠。今勝酈本。酈有濡字,則又酈本勝今。凡書之當參伍以求其是者如此。濡水今在易州北。卽北易水也。東南入保定府定興縣界爲沙河。一曰東南流入容城縣境。 从水。需聲。 段注人朱切。五部。按《左傳》昭七年。盟於濡上。《釋文》云:《說文》女于反。是音隱舊說。此水𣃔不作乃官反也。師古注《漢書》於故安下云濡乃官反。殊誤。漁陽郡白檀下。濡水出北蠻夷中。遼西郡肥如下。玄水東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陽。此則酈注濡水篇所謂濡難聲相近,今謂之濼河者音乃官反是矣。其字葢本作渜。譌而爲濡。今字以濡爲霑濡。《經典》皆然。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章太炎 (近代)朱二師古注「乃官切」不誤,段氏誤。灤河,今熱河。 錢一此灤河之正字。沾濡是别義。 濡字的相关索引
濡rú ㄖㄨˊ 正文・巳集上水部共18画 康熙字典 正文 ・巳集上 水部 18画 水 U+6FE1 濡 濡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62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656頁,第8字 標點整理本: 第604頁,第19字 音《唐韻》:人朱切;《集韻》、《韻會》:汝朱切,𡘋音儒──水名。 例又,水出蒼梧。 例又,漬也。 例又,滯也。 例又,鮮澤也。 例又,溺也。 例又,溼也。 例又,含忍曰濡。 音又,《集韻》、《韻會》𡘋人之切,音而──水名。 例又,與胹通。 音又,《集韻》:詢趨切,音須──義同。 音又,人余切,音如──安也。 音又,《唐韻》:乃官切;《集韻》:奴官切,𡘋音渜──水名,在遼西。 音又,《集韻》:而由切,音柔──柔忍也。或作𠠐。 音又,《集韻》、《正韻》𡘋乳兗切,音耎──與輭、軟同,柔也。通作耎。 音又,《集韻》:儒遇切,音孺──亦沾溼也。 音又,奴亂切──與渜同,沐浴餘潘也。 音又,奴臥切,懦去聲──水貌。 注解〔濡〕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濡〕字拼音是rú,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需,五行属水。 〔濡〕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rú] ⑴ 沾湿,润泽⑵ 停留,迟滞⑶ 含忍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濡rú ㄖㄨˊ 氵部共17画左右结构U+6FE1CJK 基本汉字 二级汉字通用字 汉语字典 氵部 17画 14画 左右结构 形声字 水 IFDJ EMBB VFGL 31127 3446 6906 U+6FE1 44114524444132522 点、点、提、横、点、横撇/横钩、竖、点、点、点、点、横、撇、竖、横折钩、竖、竖 渜 、 渪 、 溽 、 胹 、 軟 、 𠠐 、 𠤦 、 𣽈 、 𣽉 、 𩄋 濡字概述〔濡〕字拼音是rú,部首是氵,总笔画是17画。 〔濡〕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需”,五行属水。 〔濡〕字仓颉码是EMBB,五笔是IFDJ,四角号码是31127,郑码是VFGL,中文电码是3446,区位码是6906。 〔濡〕字的UNICODE是U+6FE1,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8641,UTF-32:00006fe1,UTF-8:E6 BF A1。 〔濡〕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二级字表中,序号6293。 〔濡〕字异体字是渜、渪、溽、胹、軟、𠠐、𠤦、𣽈、𣽉、𩄋。 濡的笔顺Loading... 濡的意思濡rúㄖㄨˊ基本解释①沾湿,润泽。~笔。~湿。~染。耳~目染。相~以沫(“沫”,唾沫,喻同处困境,以微薄之力相互救助)。 ②停留,迟滞。~滞。 ③含忍。~忍。 详细解释名词 1.古水名Ru River。 濡,濡水,出 涿郡故安,东入 涞。 —— 《说文》 2.在河北省。 3.尿urine。 病方今客肾濡,此所谓“肾痹”也。 —— 《史记》 4.通“儒”。儒士,学者scholar。 海内称之曰濡术之宗。 —— 《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少以濡术。 —— 《尉卫卿衡方碑》 5.假借为“堧”。空地riparian land。 自以城池道濡麦。 —— 《鲁相史晨飨孔庙后碑》 动词 1.沾湿immerse; soak; ret; dip。 不濡其翼。 —— 《诗·曹风·候人》春雨露既濡。 —— 《礼记·祭义》濡濯弃于坎。 —— 《礼记·丧大记》今客贤濡。 —— 《史记·扁仓传》 濡墨挥毫(用毛笔蘸墨写字或作画);濡笔(沾墨于笔);濡栉(沾湿梳篦);濡染(沾染);濡缕(沾湿一缕);濡褐(沾湿马衣);濡溺(沉浸,沉溺);濡濡(湿润;沉湎);濡渥(湿润);濡浃(沾润);濡沫(用唾沫来湿润);濡沃(滋润);濡如(雨露润滋);濡化(滋润化育);濡泽(沾、润) 2.迟缓;滞留tarry。 是何濡滞也。 —— 《孟子》 濡迟(迟滞;缓慢);濡需(苟安一时);濡迹(滞留) 形容词 1.湿的wet。 人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 —— 《韩非子》 2.缓慢的slow。 云精无永滞,水碧岂惭濡? —— 南朝 梁· 江淹《郊外望秋答殷博士》 3.通“软”。柔顺soft; tame。 羔裘如濡。 —— 《诗·郑风·羔裘》以濡弱谦下为表。 —— 《庄子·天下》 濡忍(柔顺,容忍);濡弱(柔弱) 越南字释义濡◎同“𣱿”。 濡字的翻译
濡的国语辞典解释濡rúㄖㄨˊ详细解释动 1.浸湿、沾湿。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宋•苏轼〈饮酒〉诗四首之四:“雷觞淡于水,经年不濡唇。” 2.习染、感染。 耳濡目染。 3.停留、停滞。参见“濡滞”条。 形 1.潮湿。 《礼记•曲礼上》:“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唐•孔颖达•正义:“濡,湿也。湿软不可用手擘,故用齿断决而食之。” 2.含忍。参见“濡忍”条。 注: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濡的两岸词典解释濡rúㄖㄨˊ详细解释1.〈书〉沾湿;浸湿。 濡笔、濡湿、相濡以沫。 2.〈书〉感染;沾染。 耳濡目染。 3.〈书〉停滞。 濡滞、濡迹。 注: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濡的字源字形汉 简 张家山 汉 石经 熹平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含濡字的成语相濡以沫 耳濡目染 日濡月染 以沫相濡 目染耳濡 目濡耳染 耳染目濡 潜濡默被 相濡以泽 相濡相呴 耳濡目击 耳濡目及 濡沫涸辙 呴湿濡沫 潜濡默化 耳目濡染 磨墨濡毫 相呴相濡 咸遂濡泽 豕虱濡濡 沫相濡 更多… 濡字组词濡开头的词语濡湿 濡染 濡笔 濡迟 濡翰 濡毫 濡褐 濡化 濡迹 濡浃 濡泃 濡口 濡缕 濡没 濡沫 濡墨 濡沫涸辙 濡溺 濡愞 濡霈 濡洽 濡忍 濡肉 更多… 濡结尾的词语洆濡 垫濡 耳染目濡 灌濡 涵濡 函濡 呴濡 怀濡 渐濡 浸濡 济濡 辽濡 磨濡 目染耳濡 漂濡 洽濡 染濡 柔濡 濡濡 豕虱濡濡 澍濡 温濡 相呴相濡 更多… 濡中间的词语耳濡目染 相濡以沫 耳目濡染 耳濡目击 耳濡目及 呴呴濡沫 磨墨濡毫 目濡耳染 呴湿濡沫 潜濡默被 潜濡默化 日濡月染 豕虱濡濡 相濡沫 相濡相呴 相濡以泽 更多… |
||||||||||||||||||||||||||||||||||||||||||||||||||||||||||||
随便看 |
|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