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 拼音
- sān fú
- 注音
- ㄙㄢ ㄈㄨˊ
- 词性
- 名词
- 反义词
- 头伏
三伏的意思词语解释三伏sān f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十天;然后是中伏,十天或二十天;再后是末伏,十天。 例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关汉卿《窦娥冤》 英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专指末伏。 英the last of the three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翻译- 英语 three periods forming the hottest periods of summer, from mid-July to mid-August, namely: 初伏 (mid-July), 中伏 (late July to early August), 末伏 (mid-August)
- 法语 trois périodes formant les périodes les plus chaudes de l'été, de mi-Juillet à la mi-août
引证解释即初伏、中伏、末伏。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引《初学记》卷四引《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 南朝•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三伏渐终,九夏将谢。” 宋•梅尧臣 《中伏日永叔遗冰》诗:“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 清•方文 《张道人园居歌》:“今年暑热何太酷,五月中旬似三伏。” 王西彦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的牛》:“三伏之后,还有三八二十四个秋老虎哩。” 引指末伏。农谚:“头伏芝麻二伏豆,三伏里头种菉豆。” 三面埋伏;三重伏兵。 引《左传·隐公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衷 戎 师,前后击之,尽殪” 唐•孔颖达 疏:“衷 戎 师者,谓 戎 师在三伏之中。” 《新唐书·叛臣传上·僕固怀恩》:“令 高彦崇、浑日进、李光逸 设三伏以待。” 《新唐书·北狄传·契丹》:“张九节 为三伏伺之, 万荣 穷,与家奴轻骑走 潞河 东。”
国语辞典三伏sān fú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分别为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引《金瓶梅·第八回》:「那时正值三伏天道,十分炎热。」 《红楼梦·第六七回》:「今年三伏里雨水少,这果子树上都有虫。」 三重伏兵。 引《旧唐书·卷一二一·仆固怀恩传》:「玚令高彦崇、浑日进、李光逸等设三伏以待之,贼半渡,伏发,合击而走之。」
网络解释三伏 (科普知识)“三伏(Dog Day)”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每年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如果出现庚日,中伏就为十天,否则为二十天,所以,大多数年份中伏都为二十天,相应地,大多数年份三伏都是四十天。 三伏的字义分解三拼音 sān 部首 一 总笔画 3 三 [ sān ]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 如 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2. 表示多次或多数。 如 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更多解释] 伏拼音 fú 部首 人 总笔画 6 伏 [ fú ] 1. 趴,脸向下,体前屈。 如 伏卧。伏案读书。 2. 低下去。 如 此起彼伏。 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 如 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4. 使屈服。 如 降伏。降龙伏虎。 5. 隐藏。 如 伏兵。埋伏。 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 如 伏日。伏旱。伏暑。伏天。 7. 姓。 [更多解释]
【三伏】的常见问题三伏的拼音是什么?三伏怎么读? 三伏的拼音是:sān fú 点击 图标播放三伏的发音。 三伏是什么意思? 三伏的意思是:①.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分别为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②.三重伏兵。 三伏的反义词是什么? 三伏的反义词是: 头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