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瘻 | |||||||||||||||||||||||||||||||||||||||||||||||||||||||||
释义 | 瘻lòu ㄌㄡˋ 卷七疒部共16画 说文解字 卷七 疒部 16画 U+763B 瘻 力豆切 瘘 瘻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铉 (宋)卷别卷七下反切力豆切頁碼第246頁,第18字續丁孫 瘻頸腫也。从𤕫婁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徐锴 (南唐)卷别卷十四反切律豆反頁碼第630頁,第7行,第2字述 頸腫也。從疒婁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段玉裁 (清代)卷别卷七下反切力豆切古音第四部頁碼第1395頁,第1字許惟賢第611頁,第1字 頸腫也。 段注《淮南・說山訓》。雞頭巳瘻。高注。瘻,頸腫疾也。雞頭,水中芡也。鍇本作頭腫。葢淺人恐與頸癅不別而改之。腫,癰也。頸腫卽《釋名》之癰㗋。 从𤕫。婁聲。 段注力豆切。四部。 瘻字的相关索引
瘻lòu ㄌㄡˋ 正文・午集中疒部共16画 康熙字典 正文 ・午集中 疒部 16画 U+763B 瘻 瘘 瘻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疒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66頁,第18字 同文書局本: 第779頁,第35字 標點整理本: 第734頁,第21字 音《唐韻》:力豆切;《集韻》、《韻會》:郎豆切,𡘋音屚。 音又,《集韻》:力救切,音溜。又,龍遇切,音屢──義𡘋同。 音又,《廣韻》:力朱切;《集韻》:龍珠切,𡘋音慺──痀瘻,曲脊。 例《字彙》亦作瘺。 卷目:考證・午集中 部首:疒部 愛日堂藏本: 第461頁,第4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59頁,第33字 《山海經》半石之山,合水出于其隂,多鰧魚,食者不癰,可以已瘻。 謹照原文已瘻改爲瘻。 《柳宗元・捕蛇者說》可以已大風拘攣瘻癘。 謹照原文拘攣改攣踠。 注解〔瘻〕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疒部。 〔瘻〕字拼音是lòu,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疒、婁。 〔瘻〕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òu] ⑴ 〔~管〕身體內因發生病變而向外潰破所形成的管道,病灶裏的分泌物由此流出。⑵ 中醫指頸部生瘡,久而不愈,常出濃水。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瘻lòu ㄌㄡˋ 疒部共16画半包围结构U+763B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瘘 疒部 16画 11画 半包围结构 UKGV 86 、 ULVD 98 KLLV TKZM 00144 无 U+763B 4134125112512531 点、横、撇、点、提、竖、横折、横、横、竖、横折、横、竖、撇点、撇、横 瘘 、 瘺 、 𤵿 瘻字概述〔瘻〕字拼音是lòu,部首是疒,总笔画是16画。 〔瘻〕字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疒、婁”。 〔瘻〕字仓颉码是KLLV,五笔是UKGV86,ULVD98,四角号码是00144,郑码是TKZM。 〔瘻〕字的UNICODE是U+763B,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0267,UTF-32:0000763b,UTF-8:E7 98 BB。 〔瘻〕字异体字是瘘、瘺、𤵿。 瘻的意思瘻瘘lòuㄌㄡˋ基本解释①〔~管〕身體內因發生病變而向外潰破所形成的管道,病灶裏的分泌物由此流出。 ②中醫指頸部生瘡,久而不愈,常出濃水。 瘻字的翻译
瘻的国语辞典解释全部lòu1lǘ2 瘻瘘1lòuㄌㄡˋ详细解释名 1.一种脖子肿大的症状。 《说文解字•疒部》:“瘘,颈肿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可 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2.常流脓水、不能收口的脓疡。 肛瘘、痔瘘。 动 ◎膨胀、肿胀。 《淮南子•说山》:“貍头愈鼠,鸡头已瘘。” 瘻瘘2lǘㄌㄩˊ详细解释◎参见“痀瘘”条。 注: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瘻的两岸词典解释瘻瘘lòuㄌㄡˋ详细解释1.〈书〉颈部肿大症,多因缺碘引起。 2.瘘管的本名。因先天发育异常、外伤、炎症、感染、或手术并发症等引起的异常通道,例如管腔脏器与体表或两个管腔脏器之间的非正常通道。病灶内的分泌物可经由瘘管流出。也作“瘺”。 3.中医指深部组织或淋巴结因感染或发炎,造成脓或分泌物由管道向身体表面流出或体内两个腔室相通。 注: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瘻的字源字形汉 简 张家山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
|||||||||||||||||||||||||||||||||||||||||||||||||||||||||
随便看 |
|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