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盩 | ||||||||||||||||||||||||||||||||||||||||||||||||||||||||||||
释义 | 盩zhōu ㄓㄡ chóu ㄔㄡˊ 卷十㚔部共17画 说文解字 卷十 㚔部 17画 U+76E9 盩 張流切 𧗑 、 𥂱 盩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铉 (宋)卷别卷十下反切張流切頁碼第345頁,第9字續丁孫 𧗑異體𥂱、盩 引擊也。从㚔、攴,見血也。扶風有盩厔縣。 蔣注《正韻》:厔,職日切,音質。盩厔縣,在京兆。水曲曰盩,山曲曰厔,因以名焉。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徐锴 (南唐)卷别卷二十反切陟求反頁碼第841頁,第3行,第1字述 引繋也。從㚔、攴。見血也。扶風有盩厔縣。 鍇注臣鍇曰:「攴音撲,撃也。盭字從此,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段玉裁 (清代)卷别卷十下反切張流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1983頁,第3字許惟賢第867頁,第1字 引擊也。 段注引而擊之也。 从㚔攴見血也。 段注會意。張流切。三部。今隷作盩。 扶風有盩庢縣。 段注說者曰:山曲曰盩。水曲曰庢。按卽周旋,折旋字之叚借也。在今陝西西安府盩庢縣東三十里,地名終南鎭。《元和郡縣志》終南縣城卽漢盩庢故城也。庢俗作厔。非。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章太炎 (近代)朱一投物曰「兜(音讀)」,當即此字。 朱二扶風有盩厔縣,乃周折之借。 錢一丟當作此,或作投,亦可。《唐韻》「張流切」,古無舌上,正讀如丟。 錢二盩【周】。古無舌上音,讀舌頭音如「底由」,今稱擲物曰「底由」,即盩字也。 盩字的相关索引
盩zhōu ㄓㄡ chóu ㄔㄡˊ 正文・午集中皿部共17画 康熙字典 正文 ・午集中 皿部 17画 U+76E9 盩 盩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皿部 武英殿刻本: 第1908頁,第7字 同文書局本: 第797頁,第13字 標點整理本: 第754頁,第7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𡘋張流切,音輈。 例又,地名。 音又,《集韻》:直祐切,音胄。 音又,《集韻》:陳留切,胄平聲──義同。 例又,《字彙補》:古抽字。 例《說文》本作𥂱,从㚔、攴,見血也。 注解〔盩〕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皿部。 〔盩〕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hōu、chóu,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𪯎、皿。 〔盩〕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ōu] ⑴ 〔~厔( zhì )〕县名,在中国陕西省。今作周至。㈡ [chóu] ⑴ 〔诸~〕中国周先公名。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盩zhōu ㄓㄡ chóu ㄔㄡˊ 皿部共17画上下结构U+76E9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皿部 17画 12画 上下结构 FUFL GKBT BUML 48102 无 U+76E9 12143112313425221 横、竖、横、点、撇、横、横、竖、撇、横、撇、捺、竖、横折、竖、竖、横 𥂕 、 𥂱 、 𥂲 、 𥃁 、 𥃍 、 𥾲 、 𧗑 盩字概述〔盩〕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hōu、chóu,部首是皿,总笔画是17画。 〔盩〕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𪯎"、皿”。 〔盩〕字仓颉码是GKBT,五笔是FUFL,四角号码是48102,郑码是BUML。 〔盩〕字的UNICODE是U+76E9,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0441,UTF-32:000076e9,UTF-8:E7 9B A9。 〔盩〕字异体字是𥂕、𥂱、𥂲、𥃁、𥃍、𥾲、𧗑。 盩的意思全部zhōu1chóu2 盩1zhōuㄓㄡ基本解释◎〔~厔( zhì )〕县名,在中国陕西省。今作周至。 详细解释形容词 1.山或水盘曲貌。 bent。如:盩厔(山水盘曲的样子) 2.乖;悖 perrerse; eccentric。如:盩戾(乖戾,悖谬);盩电(乖戾暴躁) 盩2chóuㄔㄡˊ基本解释◎〔诸~〕中国周先公名。 盩字的翻译
盩的国语辞典解释盩zhōuㄓㄡ详细解释动 ◎引击。 《说文解字•㚔部》:“盩,引击也。”清•段玉裁•注:“引而击之也。” 注: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盩的两岸词典解释盩zhōuㄓㄡ详细解释1.〈书〉引击;投掷。 2.〈书〉山曲折的地方。 注: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盩的字源字形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或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春秋 篆书 石鼓文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盩字组词盩电 盩戾 误盩 鸷盩 更多… |
||||||||||||||||||||||||||||||||||||||||||||||||||||||||||||
随便看 |
|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