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絛 | ||||||||||||||||||||||||||||||||||||||||||||||||||||||||||||
释义 | 絛tāo ㄊㄠ 卷十三糸部共12画 说文解字 卷十三 糸部 12画 U+7D5B 絛 土刀切 𠍞 絛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铉 (宋)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土刀切頁碼第436頁,第15字續丁孫 𠍞異體絛 扁諸也。从糸攸聲。 附注段玉裁注:「《廣雅》作『編緒』,《漢書》及賈生《新書》作『偏諸』,蓋上字作『編』,下字作『諸』為是。諸者,謂合眾采也。」朱駿聲《通訓定聲》:「絛,字亦作縧。」《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以「縧」為正體,「絛」、「縚」為異體。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徐锴 (南唐)卷别卷二十五反切土刀切頁碼第1034頁,第7行,第1字述 扁緒也。從糸攸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段玉裁 (清代)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土刀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2617頁,第3字許惟賢第1139頁,第2字 扁緒也。 段注《廣雅》作編緒。《漢書》及賈生《新書》作偏諸。葢上字作編,下字作諸爲是。諸者謂合眾采也。《賈誼傳》曰:今民賣僮者。爲之繡衣絲𡳐偏諸緣。服虔曰:偏諸如牙條。以作𡳐緣。又白縠之表。薄紈之裏。緁以偏諸。晉灼曰:以偏諸緁著衣。然則偏諸之爲絛明矣。《雜記》注曰:紃,若今時絛也。《毛詩》、《左傳正義》曰:王后親織玄紞。卽今之絛繩。必用雜采線織之。按紴,䋐葢其闊者。絛其陿者。紃其圜者。 从糸。攸聲。 段注土刀切。古音在三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章太炎 (近代)錢一即編攏來的絲。 絛字的相关索引
絛tāo ㄊㄠ 正文・未集中糸部共12画 康熙字典 正文 ・未集中 糸部 12画 U+7D5B 絛 絛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206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922頁,第16字 標點整理本: 第884頁,第20字 音《廣韻》:土刀切;《集韻》、《正韻》:他刀切,𡘋音韜。 例又,與條通。 例《類篇》:絛,或从舀作韜。 注解〔絛〕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絛〕字拼音是tā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攸、糸。 〔絛〕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tāo] ⑴ 用絲線編成的帶子。亦作“縧”。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絛tāo ㄊㄠ 糸部共12画左右结构U+7D5B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糸部 12画 7画 左右结构 WHTI OLOF OLHF NIRZ 27293 无 U+7D5B 322354554234 撇、竖、竖、撇、横撇/横钩、捺、撇折、撇折、点、竖钩、撇、点 縚 、 絛 、 𠍞 、 𦃬 、 𩌜 絛字概述〔絛〕字拼音是tāo,部首是糸,总笔画是12画。 〔絛〕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攸、糸”。 〔絛〕字仓颉码是OLOF OLHF,五笔是WHTI,四角号码是27293,郑码是NIRZ。 〔絛〕字的UNICODE是U+7D5B,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2091,UTF-32:00007d5b,UTF-8:E7 B5 9B。 〔絛〕字异体字是縚、絛、𠍞、𦃬、𩌜。 絛的笔顺Loading... 絛的意思絛tāoㄊㄠ基本解释◎用絲線編成的帶子。亦作“縧”。 絛字的翻译
絛的国语辞典解释絛tāoㄊㄠ详细解释名 ◎用丝编成的绳带。 《西游记•第二回》:“穿一领红色衣,勒一条黄绦。”《初刻拍案惊奇•卷一》:“约得百两,使熔成一大锭,把一综红线,结成一绦,系在锭腰。” 丝绦。 注: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絛的两岸词典解释絛tāoㄊㄠ详细解释◎绦子。用丝线编织成的圆形或扁平的带子,用来系扎或做花边镶饰衣物。 绦带、绿丝绦。 注: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絛的字源字形楚〔战国〕 简 包山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