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不辨菽麦
释义
bùbiànshūmài

不辨菽麦

拼音
bù biàn shū mài
注音
ㄅㄨˋ ㄅㄧㄢˋ ㄕㄨ ㄇㄞˋ
词性
成语
感情
贬义词
繁体
不辨菽麥
近义词
目不识丁 五谷不分 愚昧无知 四体不勤
反义词
博学多才 学富五车

不辨菽麦的意思

词语解释

不辨菽麦bù biàn shū mài

  1. 辨不清大豆和麦子。比喻愚昧没有识别能力。

    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左传·成公十八年》

    cannot tell beans from wheat;

  2. 形容愚昧,缺乏实际知识。

    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郭沫若《抱箭集·银杏》

    have no practical knowledge;

引证解释

  1. 形容愚昧无知。今亦指脱离生产实践,缺乏实际知识。

    《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 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
    杜预 注:“菽,大豆也。豆麦殊形易别,故以为痴者之候。”
    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珠儿》:“儿渐长,魁梧可爱,然性絶痴,五六岁尚不辨菽麦。”
    郭沫若 《抱箭集·银杏》:“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

国语辞典

不辨菽麦bù biàn shú mài

  1. 菽,豆子。不辨菽麦指无法分别豆子与麦子。形容人愚昧无知。语本后亦比喻缺乏常识或判断能力。南朝梁·陶弘景〈相经序〉:「或不辨菽麦,更保黄者,此又明其偏有得也。」

    《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不辨菽麦的字义分解

  • 拼音 bù,fǒu 部首总笔画 4

    不 [ bù ]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 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 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 他现在身体好不? 不 [ fǒu ] 1.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更多解释]

  • 拼音 biàn 部首总笔画 16

    辨 [ biàn ] 1. 分别,分析,明察。 辨别。辨认。辨析。辨正。辨识。明辨是非。 2.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九夫为一辨,七辨为一并。 [更多解释]

  • 拼音 shū 部首总笔画 11

    菽 [ shū ] 1. 豆的总称。 菽水(泛指粗茶淡饭,用以指对父母的奉养,如“菽菽承欢”)。菽麦。菽粟。 [更多解释]

  • 拼音 mài 部首总笔画 7

    麦 [ mài ] 1.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等多种,子实供磨面食用,亦可用来制糖或酿酒。通常专指“小麦”(通称“麦子”)。 麦田。麦收。麦饭豆羹(指农家粗茶淡饭)。 2. 姓。 [更多解释]

【不辨菽麦】的常见问题

  1. 不辨菽麦的拼音是什么?不辨菽麦怎么读?

    不辨菽麦的拼音是:bù biàn shū mài
    点击 图标播放不辨菽麦的发音

  2. 不辨菽麦是什么意思?

    不辨菽麦的意思是:菽,豆子。不辨菽麦指无法分别豆子与麦子。形容人愚昧无知。语本后亦比喻缺乏常识或判断能力。南朝梁·陶弘景〈相经序〉:「或不辨菽麦,更保黄者,此又明其偏有得也。」

  3. 不辨菽麦的近义词是什么?

    答:不辨菽麦的近义词是: 目不识丁、 五谷不分、 愚昧无知、 四体不勤 。

  4. 不辨菽麦的反义词是什么?

    不辨菽麦的反义词是: 博学多才、 学富五车 。

biànshūmài

不辨菽麦

  • 组合 ABCD式
  • 结构 动宾式
  • 感情 贬义
  • 年代 古代
  • 热度 常用

拼音 bù biàn shū mài 怎么读

注音 ㄅㄨˋ ㄅㄧㄢˋ ㄕㄨ ㄇㄞˋ

繁体 不辨菽麥

感情 贬义成语

近义词 五谷不分 愚昧无知 目不识丁

反义词 冰雪聪明 绝顶聪明 博学多才 学富五车

不辨菽麦的意思

辨:分清;菽:豆类。
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昧无知;或指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杜预注:“菽,大豆也。豆麦殊形易别,故以为痴者之候。”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比喻脱离实际,缺乏常。

例子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郭沫若《银杏》)

正音“菽”,读作“shū”,不能读作“jiāo”。

辨形“菽”,不能写作“叔”。

谜语 麦子当韭菜 (谜底:不辨菽麦)

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厉公荒淫无道,经常滥杀无辜,群臣经常互相倾轧。大臣栾书、中行偃在宠臣匠丽氏家里活捉晋厉公,并在两年后处死晋厉公。由于晋襄公的大儿子是白痴,连豆子、麦子都分不清,只好立其小儿子周子为晋悼公。

不辨菽麦的详细解释

【释义】

菽,豆子。“不辨菽麦”指无法分别豆子与麦子。形容人愚昧无知、缺乏常识。语出《左传・成公十八年》。△“颇别菽麦”

【典源】

《左传・成公十八年》

春,王正月庚申,晋栾书、中行偃使程滑弑厉公,葬之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使荀䓨、士鲂逆周子于京师而立之,生十四年矣。大夫逆于清原。周子曰:“孤始愿不及此,虽及此,岂非天乎!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而不从,将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而从君,神之所福也。”对曰:“群臣之愿也,敢不唯命是听?”庚午,盟而入,馆于伯子同氏。辛巳,朝于武宫。逐不臣者七人。[1]有兄而无[2],不能辨[3],故不可[4]

注解

[1]周子:指晋悼公(公元前586—前558),春秋时晋国国君,名周。襄公曾孙。在位期间施行仁政,大会诸侯,使魏绛和戎,又与楚国争夺郑国。在位十五年。

[2]慧:聪明才智。

[3]菽麦:豆子和麦子。

[4]立:指立为国君。

【典故】

菽,就是豆子。麦,则是麦子。两者都是很普通的农作物,而且形状完全不同,极容易分辨。如果一个人连豆子、麦子都无法分辨,就是形容这个人非常无知,连基本的常识都没有。这句成语出自《左传・成公十八年》。当时晋国发生政争,贵族大夫栾书、中行偃为了争夺政权,先杀了受到厉公亲信的胥童,然后又杀了厉公,立襄公的曾孙周子为国君,是为晋悼公。周子时年才十四岁,根本无法亲政,且有年长的哥哥,但栾书等人为了掌握政权,把周子当成傀儡,就称赞周子十分聪明,并诋毁他的哥哥,说他十分无知,连豆子和麦子都没办法分辨,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做国君呢?后来“不辨菽麦”这句成语被用来形容人愚昧无知。亦用来比喻缺乏常识或判断能力。

【书证】

  • 01.《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源)
  • 02.南朝梁・陶弘景〈相经序〉:“或颖慧若神,仅至龆龀;或不辨菽麦,更保黄耇。”
  • 03.明・董斯张《吹景集》卷一○:“不知薡董者,岂不辨菽麦意乎?”
  • 04.明・杨基〈感怀〉诗一四首之二:“士不遇患难,智虑何由全?……苟不辨菽麦,何足揽大权?”
  • 05.《聊斋志异・卷二・珠儿》:“经年余,生一子,视如拱璧,名之珠儿。儿渐长,魁梧可爱。然性绝痴,五六岁尚不辨菽麦;言语蹇涩。”

【用法】

语义形容愚昧无知与缺乏常识。

类别用在“愚昧无知”的表述上。

例句

他都这么大了,却连基本做人道理都不懂,这和不辨菽麦有何不同?

别看他一副聪明样,其实根本是不辨菽麦,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

他刚到农村时还是个不辨菽麦的小伙子,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磨练,现在已是个精通农艺的专家了。

【辨识】

形音菽,音shú。豆类的总称。不可写作“叔”。

不辨菽麦的翻译

  1. cannot tell beans from wheat(have no practical knowledge)

不辨菽麦成语接龙

“麦”字开头的成语接龙(顺接)

  • 麦穗两歧
  • 歧路亡羊
  • 羊质虎皮
  • 皮里春秋
  • 秋高气爽
  • 爽心悦目
  • 目瞪口呆
  • 呆若木鸡
  • 鸡犬不宁
  • 宁死不屈
  • 屈指可数
  • 数一数二
  • 二三其意
  • 意味深长
  • 长驱直入
  • 入不敷出
  • 出神入化
  • 化为乌有
  • 有朝一日
  • 日月如梭
  • 梭天摸地
  • 地大物博
  • 博古通今
  • 完整接龙

“不”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 进可替不
  • 循序渐进
  • 有章可循
  • 应有尽有
  • 有求必应
  • 绝无仅有
  • 坚苦卓绝
  • 脆而不坚
  • 干干脆脆
  • 乳臭未干
  • 孤犊触乳
  • 人单势孤
  • 咄咄逼人
  • 书空咄咄
  • 大书特书
  • 贪小失大
  • 羊狠狼贪
  • 顺手牵羊
  • 风调雨顺
  • 满面春风
  • 功德圆满
  • 好大喜功
  • 投其所好
  • 完整接龙

不辨菽麦字义分解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㈠ 不 [ bù ]

①. 副词。

②.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 如: 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 如: 不,我不知道。

④. 用在句末表疑问。 如: 他现在身体好不?

㈡ 不 [ fǒu ]

①.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查看详细解释

读音(biàn), 辛部,共16画

①. 分别,分析,明察。 如: 辨别。辨认。辨析。辨正。辨识。明辨是非。

②.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九夫为一辨,七辨为一并。

查看详细解释

读音(shū), 艸部,共11画

①. 豆的总称。 如: 菽水(泛指粗茶淡饭,用以指对父母的奉养,如“菽菽承欢”)。菽麦。菽粟。

查看详细解释

读音(mài), 麦部,共7画

①.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等多种,子实供磨面食用,亦可用来制糖或酿酒。通常专指“小麦”(通称“麦子”)。 如: 麦田。麦收。麦饭豆羹(指农家粗茶淡饭)。

②. 姓。

查看详细解释

不辨菽麦成语组词

不的成语辨的成语菽的成语麦的成语

不辨菽麦相似的成语

不辨菽粟菽麦不分未辨菽麦仅辨菽麦不辩菽麦智昏菽麦不辨真伪屯毛不辨不辨龙蛇龙蛇不辨不辨是非颇别菽麦乱真不辨踧踖不安跅幪不羁不猧不魀不世孜孜不倦不闻不问滔滔不绝不偏不倚闷闷不乐依依不舍不了了之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