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释义

sòng ㄙㄨㄥˋ

卷三言部共14画
说文解字

卷三

言部

14画

U+8AA6

似用切

誦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似用切頁碼69頁,第19

誦諷也。从言甬聲。

卷别卷五反切似共反頁碼195頁,第3行,第1

誦諷也。從言甬聲。

鍇注臣鍇以爲臨文爲誦。誦,從也,以口從其文也。

卷别卷三上反切似用切古音第九部頁碼360頁,第1許惟賢162頁,第1

誦諷也。从言。甬聲。

段注似用切。九部。

有聲調曰誦。

有聲調曰誦。

诵,朗读。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甬”作声旁。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從言、甬聲,隸書、楷書同。字從「言」為義符,表示是與言語有關的動作;從「甬」為聲符,不兼義,依《說文》,「甬」字本義為「艸木華甬甬然也」,意思是草木開花興盛的樣子,此義與「誦」無關,因此不兼義。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38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195頁,第7字
3黃侃手批第158頁
4說文校箋第93頁,第13字
5說文考正第88頁,第19字
6說文今釋第306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529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1261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459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56頁,第17字
11標注說文第93頁,第17字
12說文注箋第703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2912頁【補遺】第16426頁
14通訓定聲第150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92頁【崇文】第765頁
16說文句讀第268頁
17章授筆記第103頁,第3字
18古字詁林第二冊,第732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251頁,第5字

康熙字典原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似用切,音頌。
說文》:諷也。〔徐曰〕臨文爲誦。誦,從也,以口從其文也。
廣韻》:讀誦也。
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敎國子,興道諷誦言語。〔註〕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
詩・大雅》:誦言如醉。
禮・文王世子》:春誦夏絃。
史記・儒林傳》:兒寬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

又,《廣雅》:論也、言也。
韓非子・難言篇》:時稱《》、《》,道法往古,則見以爲誦。〔註〕誦,說舊事也。王融〈策秀才文〉:進講誦志,以沃朕心。〔註〕誦,言也。

又,《正字通》:怨謗亦曰誦。
左傳・襄四年》:臧紇侵邾,敗于狐駘,國人誦之。又,〈晉語〉:惠公入,而背內外之賂。與人誦之,皆怨辭也。

又,官名。
周禮・地官》誦訓。〔鄭註〕能訓說四方所誦習,及人所作爲久時事。

又,鳥名。
山海經》:開明南有誦鳥。

又,通作訟。詳訟字註。

又,叶侯容切,音慵。
詩・小雅》:家父作誦,以究王訩。

又,叶牆容切,音從。
楚辭・九辯》:欲循道而平驅兮,又未知其所從;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壓按而學誦。

注解

1.大声朗读。

朗诵、诵读。

2.陈述、称说。

《孟子•告子下》:“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3.怨谤、讽谏。

《左传•襄公四年》:“臧纥救鄫侵邾,败于狐骀……国人诵之。”《国语•楚语上》:“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三国吴•韦昭•注:“诵,谓箴谏时世也。”

4.背念。

唐•杜甫〈可叹〉:“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

背诵。

5.赞美。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文王之功,天下诵而歌舞之。”

诗文。

《诗经•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公开的。

《汉书•卷三•高后纪》:“平阳侯驰语太尉勃,勃尚恐不胜,未敢诵言诛之。”颜师古注引邓展曰:“诵言,公言也。”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7 6: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