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調 | |||||||||||||||||||||||||||||||||||||||||||||||||||||||||
释义 | 調diào ㄉㄧㄠˋ tiáo ㄊㄧㄠˊ 卷三言部共15画 说文解字 卷三 言部 15画 U+8ABF 調 徒遼切 调 調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铉 (宋)卷别卷三上反切徒遼切頁碼第71頁,第11字續丁孫 調和也。从言周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徐锴 (南唐)卷别卷五反切笛遼反頁碼第200頁,第6行,第1字述 和也。從言周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段玉裁 (清代)卷别卷三上反切徒遼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372頁,第4字許惟賢第167頁,第8字 龢也。 段注龢各本作和今正。《龠部》曰:龢,調也。與此互訓。和本係唱和字。故許云相應也。今則槩用和而龢廢矣。 从言。周聲。 段注徒遼切。古音葢在三部。 白话解释调,以柔性言辞促进双方合和。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周”作声旁。 字形解说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作從言、周聲。隸書、楷書同。「調」的本義是調和,調和主要用言語,因此從「言」表義;調和要力求周當、周延,因此聲符「周」有兼義的功能。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調字的相关索引
調diào ㄉㄧㄠˋ tiáo ㄊㄧㄠˊ 正文・酉集上言部共15画 康熙字典 正文 ・酉集上 言部 15画 U+8ABF 調 调 調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787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66頁,第8字 標點整理本: 第1141頁,第3字 音《唐韻》:徒遼切;《集韻》、《韻會》、《正韻》:田聊切,𡘋音迢。 例又,《韻會》:揉伏也。 例又,《正字通》:嘲笑也。 例又,《廣雅》:欺也、啁也、譀也、出買也。 例又,《莊子・齊物論》: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註〕樹上枝葉搖動之形。 例又,官名。 例又,姓。 音又,《廣韻》、《集韻》、《韻會》𡘋張流切,音輈──朝也。 音又,《廣韻》、《集韻》、《韻會》𡘋徒弔切,迢去聲。 例又,《玉篇》:度也。 例又,《玉篇》:求也。 例又,《類篇》:賦也。 例又,《廣韻》:韻調也。 例又,《韻會》:詩也。 音又,叶從紅切,音同。屈原〈離騷〉: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湯禹儼而求合兮,摰咎繇而能調。 注解〔調〕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調〕字是多音字,拼音是diào、tiá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周。 〔調〕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tiáo] ⑴ 均见“调”。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調diào ㄉㄧㄠˋ tiáo ㄊㄧㄠˊ 言部共15画左右结构U+8ABF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调 言部 15画 8画 左右结构 YMFK YRBGR SLBJ 07620 无 U+8ABF 411125135121251 点、横、横、横、竖、横折、横、撇、横折钩、横、竖、横、竖、横折、横 调 、 調 調字概述〔調〕字是多音字,拼音是diào、tiáo,部首是言,总笔画是15画。 〔調〕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言、周”或“訁、周”。 〔調〕字仓颉码是YRBGR,五笔是YMFK,四角号码是07620,郑码是SLBJ。 〔調〕字的UNICODE是U+8ABF,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5519,UTF-32:00008abf,UTF-8:E8 AA BF。 〔調〕字异体字是调、調。 調的笔顺Loading... 調的意思調调tiáoㄊㄧㄠˊ基本解释◎均见“调”。 調字的翻译
調的国语辞典解释全部tiáo1diào2 調调1tiáoㄊㄧㄠˊ详细解释动 1.合适、和谐。 《淮南子•说林》:“梨橘枣栗不同味,而皆调于口。”《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2.使和解。 《资治通鉴•卷四四•汉纪三十六•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调解、调停、协调。 3.平均。 《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以临万货,以调盈虚,以收奇羡,则官富贵而末民困,久矣。” 调剂。 4.混合、配合。 《新唐书•卷二○二•文艺传中•李白传》:“帝赐食,亲为调羹。” 调色、调味、调配。 5.嘲笑、戏弄、挑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醒世恒言•卷一○•刘小官雌雄兄弟》:“老妪看见桑茂标致,将言语调弄他。” 形 ◎和畅、正常。 风调雨顺。 調调2diàoㄉㄧㄠˋ详细解释动 1.职务更动。 《史记•卷一○一•袁盎鼌错传》:“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调职、调差、转调、外调。 2.派遣、安排。 《汉书•卷八•宣帝纪》:“秋,大发兴调关东轻车锐卒,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皆从军。” 调度、调兵遣将。 3.互换。 对调、调换、调位置。 4.提取。 借调、抽调、调卷宗、调病历。 名 1.乐律、韵律。 《淮南子•泛论》:“事犹琴瑟,每弦改调。”《新唐书•卷一八三•郑綮传》:“綮本善诗,其语多俳谐,故使落调。” 2.调式的类别和主音高度。 C大调、D大调。 3.语言中字音的高低升降。 阳平调、去声调、入声调。 4.说话、读书或朗诵的腔调。 南腔北调、乡音乡调。 5.言词、意见。 论调、老调、陈腔滥调。 6.人的风格才情或思想情感。 《晋书•卷五一•王接传》:“王接才调秀出,见赏知音。”唐•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脱俗殊常调,潜工大有为。” 格调、情调。 7.户税。 《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唐之始时,授人以口分、世业田,而取之以租、庸、调之法。……丁随乡所出,岁输绢二匹,绫、𫄟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 注: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調的两岸词典解释全部diào1tiáo2 調调1diàoㄉㄧㄠˋ详细解释1.使从一处移到另一处。 调离、调职、抽调、调虎离山。 2.调查;访查。 函调、调研、内查外调。 3.征集调用。 调集、提调、调案卷、调兵遣将。 4.标示乐音音高的名称。乐曲用作do(基音)的音,就是乐曲的调,比如现代乐谱中用A作do就是A调,传统乐谱中用“工”作do就是“工”字调。 5.曲调,不同高低长短的音配合起来组成的旋律;特指戏曲中成系统的曲调。 变调、二黄调、西皮调。 6.指说话的声音特点;腔调。 洋腔洋调、南腔北调、你说话带有广州调儿。 7.言词;意见。 论调、老调、陈腔滥调。 8.比喻人的品格、才情等。 格调、情调。 9.指声调,即汉字字音的高低升降。 调号、调类、调值、阴平调。 調调2tiáoㄊㄧㄠˊ详细解释1.和谐;配合得均匀恰当。 调和、调谐、协调、琴瑟失调。 2.使配合恰当。 调配、调养、调平仄、众口难调。 3.经劝说消除纠纷;使和谐。 调处(ㄔㄨˇ chǔ)、调停、调和、调协。 4.调整。 调价、调节、调工资。 5.戏弄;挑逗。 调侃、调戏、调情。 6.挑拨;教唆。 调唆。 7.姓。 注: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調的字源字形汉 简 张家山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含調字的成语陈腔滥调 妖妖调调 少调失教 居中调停 异国情调 风流调法 更多… |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