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識 | ||||||||||||||||||||||||||||||||||||||||||||||||||||||||||||
释义 | 識shí ㄕˊ 卷三言部共19画 说文解字 卷三 言部 19画 U+8B58 識 賞職切 识 識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铉 (宋)卷别卷三上反切賞職切頁碼第70頁,第10字續丁孫 識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聲。 附注吳大澂古籀補:「戠,古識字。《詩》:『織文鳥章。』織,徽織也。旗之有識者曰旗幟。从糸,从巾,从言,皆後人所加。」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常者,旗常畫日月者。」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識字依事之先後分三義:最先為記識,一也;認識次之,二也;最後為知識,三也。記識、認識皆動作也,知識則名物矣。余謂識字當以記識為本義……許君以知訓識者,知字本有記識之義,亦有認識之義。」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徐锴 (南唐)卷别卷五反切申力反頁碼第197頁,第7行,第3字述 常也,一曰知也。從言戠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段玉裁 (清代)卷别卷三上反切賞職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366頁,第2字許惟賢第164頁,第9字 常也。 段注常當爲意。字之誤也。草書常意相似。六朝以草寫書。迨草變眞。譌誤往往如此。意者,志也。志者,心所之也。意與志,志與識古皆通用。心之所存謂之意。所謂知識者此也。《大學》。誠其意。卽實其識也。 一曰知也。 段注《矢部》曰:知,識䛐也。按凡知識,記識,標識,今人分入去二聲。古無入去分別。三者實一義也。 从言。戠聲。 段注賞職切。一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章太炎 (近代)朱一《說文》無志字,即識字也。 錢一《說文》無志字,即識字也。蓋古識、志、意三字通用。 周二《說文》無志字,即識字也。蓋古識、志,意三字通用。 白话解释识,旗帜。一种说法认为,“识”是“知道”的意思。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戠”作声旁。 字形解说金文從言、從戈,「戈」形應為「弋」形之混用,「弋」的本義是木樁,可以插在地上作為標識,因此從言、從弋可以會「以語言文字標識」的意思,「言」旁繁化為「音」就作「戠」,後來再疊加「言」旁就成了「識」。因此戰國文字、篆文、隸書、楷書都從言、戠聲。從「言」為義符,表示是記住某些與語言文字有關的東西;從「戠」為聲符,有兼義功能(其實「戠」就是「識」的初文)。作「識」形者,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識字的相关索引
識shí ㄕˊ 正文・酉集上言部共19画 康熙字典 正文 ・酉集上 言部 19画 U+8B58 識 识 𧨺 識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821頁,第9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81頁,第17字 標點整理本: 第1156頁,第12字 古文: 𧨺 音《唐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𡘋音式。 例又,草名。 例又,州名。 例又,姓。見《姓纂》。 音又,《廣韻》、《集韻》、《韻會》𡘋職吏切,音志──與誌同,記也。 例又,《韻會》:器之款鏤爲識。 例又,《韻會》:通作志。 例又,《讀書通》:通作幟。 音又,《集韻》、《韻會》𡘋式吏切,音試──義同。又,《韻會》:表識,謂有所標表,令異日可識知也。 音又,《集韻》、《類篇》𡘋昌志切,音熾──義同。又,《釋名》:識,幟也──有章幟可按視也。 音又,叶式列切,音刷。崔駰〈達旨〉:傳序歷數,三代興滅;大庭尚矣,赫胥罔識。 音又,叶施灼切,音爍。蘇軾〈毛長官〉詩:宦遊逢此歲年惡,飛蝗來時半天黑;羨君封境稻如雲,蝗自識人人不識。 例《集韻》:或書作𧨺。 注解〔識〕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識〕字拼音是shí,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戠。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識shí ㄕˊ 言部共19画左右结构U+8B58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识 言部 19画 12画 左右结构 YUAJ 86 、 YYUJ 98 YRYIA SSKH 03650 无 U+8B58 4111251414312511534 点、横、横、横、竖、横折、横、点、横、点、撇、横、竖、横折、横、横、斜钩、撇、点 幟 、 誌 、 识 、 識 、 𢨞 、 𧥾 、 𧨺 、 𧬣 識字概述〔識〕字拼音是shí,部首是言,总笔画是19画。 〔識〕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言、戠”或“訁、戠”。 〔識〕字仓颉码是YRYIA,五笔是YUAJ86,YYUJ98,四角号码是03650,郑码是SSKH。 〔識〕字的UNICODE是U+8B58,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5672,UTF-32:00008b58,UTF-8:E8 AD 98。 〔識〕字异体字是幟、誌、识、識、𢨞、𧥾、𧨺、𧬣。 識的笔顺Loading... 識的意思基本释义識◎“识” 的繁体。 識字的翻译
識的国语辞典解释全部shì1zhì2 識识1shìㄕˋ详细解释名 1.见解、见闻。 见识、远识、才识、胆识。 2.事物的道理。 知识、常识。 3.思想、内在思维。 《南史•卷四•齐武帝本纪》:“我识灭后,身上著夏衣、画天衣。” 意识。 4.知己、朋友。 《梁书•卷九•王茂传》:“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常谓亲识曰:『此吾家之千里驹。』”唐•刘禹锡〈元日感怀〉诗:“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动 ◎知道、了解。 唐•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素不相识、有眼不识泰山。 副 ◎刚才。 《左传•成公十六年》:“识见不谷而趋,无乃伤乎?” 識识2zhìㄓˋ详细解释动 ◎记忆、记住。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文选•宋玉•神女赋》:“寐而梦之•寤不自识。” 名 ◎标记、记号。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注: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識的两岸词典解释全部shì1zhì2 識识1shìㄕˋ详细解释1.知道;懂得。 识大体,顾大局、不识好歹、识趣。 2.认得;认识。 老马识途、识货、识破。 3.知识;见识。 有识之士、远见卓识、常识。 4.姓。 識识2zhìㄓˋ详细解释1.〈书〉记住。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博闻强识(《晋书‧卷九十一‧儒林列传‧虞喜列传》)。 2.〈书〉记号;标志。 封识宛然(《明史‧卷三百六‧阉党列传‧韩福列传》)、题识。 3.〈书〉记述。 附识、识其始末、于是说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上》)。 注: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識的字源字形秦 简 睡虎地 秦 简 里耶 汉 简 张家山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含識字的成语板荡识忠臣 不识进退 世乱识忠臣 知轻识重 识量弘恢 更多… |
||||||||||||||||||||||||||||||||||||||||||||||||||||||||||||
随便看 |
|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