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释义

jiǔ ㄐㄧㄡˇ

卷十四九部共2画
说文解字

卷十四

九部

2画

U+4E5D

舉有切

九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四下反切舉有切頁碼484頁,第5

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凡九之屬皆从九。

附注丁山《數名古誼》:「九,本肘字,象臂節形。……臂節可屈可伸,故有糾屈意。」按:甲骨文、金文中九用為數字。

卷别卷二十八反切機柳反頁碼1129頁,第2行,第1

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凡九之屬,皆從九。

鍇注臣鍇曰:「初畫起於東,東,陽氣之始。屈曲究極,終歸西北,此乾位,陽所歸。」

卷别卷十四下反切舉有切古音第三部頁碼2952頁,第1許惟賢1283頁,第1

九昜之變也。

段注《列子》、《春秋䋣露》、《白虎通》、《廣雅》皆云:九,究也。

象其屈曲究盡之形。

段注許書多作詰詘。此云屈曲。恐後人改之。舉有切。三部。

凡九之屬皆从九。

九,阳的最大变数。字节像事物曲折变化直至穷尽的样子。所有与九相关的字,都采用“九”作边旁。

甲骨文二例,像有柄和曲刃的鐮刀,屬象形(《文字析義》,P.292)。金文之,承自甲文,只是橫把太過彎曲,稍失其形。戰國文字之,源自甲文第一例,又較金文之形更像鐮刀的樣子。篆文作,橫把拉長,曲刃又不夠彎曲,則更失形。隸書作,則又貼近甲文之形。楷書之形,沿自隸書以定體。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960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1239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919頁
4說文校箋第647頁,第10字
5說文考正第576頁,第3字
6說文今釋第2146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3577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7182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3058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384頁,第6字
11標注說文第622頁,第1字
12說文注箋第5121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4053頁【補遺】第18108頁
14通訓定聲第976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284頁【崇文】第5133頁
16說文句讀第2118頁
17說文新證第952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十冊,第892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1330頁,第1字

康熙字典原文

唐韻》、《正韻》:舉有切;《集韻》、《韻會》:己有切,𡘋音久──數也。
說文》:陽之變也。
易・乾・文言》: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列子・天瑞篇》:一變而爲七,七變而爲九,九變者,究也。

又,算法曰九九。
韓詩外傳》:齊桓公設庭爎待人士,不至。東野有以九九見者,曰:「九九薄能耳,君猶禮之,况賢於九九者乎!」〔註〕若今《九章算法》。

又,《荆楚歲時記》:俗用冬至次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爲寒盡。

又,《史記・騶衍傳》:中國之外,有赤縣神州者九。

又,九之爲言多也。
公羊傳・僖九年》「葵丘之會,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言叛者衆,非實有九國也。宋趙鵬飛曰:會葵丘惟六國、會鹹牡丘皆七國、會淮八國,猶《漢紀》謂叛者九起也。

又,陽九,戹也。左思〈吳都賦〉:世際陽九。〔註〕陽戹五,隂戹四,合爲九。

又,姓;又,複姓。何氏《姓苑》:岱縣人,姓九百,名里。又,秦穆公時九方阜,一名歅,善相馬。見《列子》。

又,隷書防詐譌,凡紀數,九借用玖。陳絳曰:洪容齋五筆,九作久,陽數九爲老久義也。玖,黑色玉也,借作玖,非。

又,《韻會》:渠尤切,音仇──國名。
史記・殷本紀》九侯〔註〕:音仇。

又,《集韻》、《正韻𡘋居尤切,音鳩──聚也。
論語》:九合諸侯。
莊子・天下篇》:禹親操橐耜,以九雜天下之川。〔註〕九,讀糾,糾合錯雜,使川流貫穿注海也。九與鳩、糾、勼𡘋通。

注解

1.指事。本义:数词。比八大一的基数。

2.同本义nine

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玄用九,乃见天则。 —— 《易·文言》传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 —— 《楚辞·九辨》序天道以九制。 —— 《管子·五行》

九伯(宋时把痴傻人叫九伯。也写作“九百”);小九九(珠算的乘法口诀;方言中比喻算计);九九(算法名。称一至九每二数相乘之数为九九;九的自乘数);九地(九种土地)

3.第九ninth

4.可数序列中第八加一的序数。如:九连。

5.《周易》以阳爻为九。

初九,潜龙勿用。 —— 《易·乾》

6.泛指多数,数量大many

九设攻城之机变。 —— 《墨子·公输》墨子九距之。九令诸侯。 —— 《史记·货殖列传》宏兹九德。 —— 唐· 魏征《魏郑公文集·谏太宗十思疏》

九译(言语不通,多次辗转翻译);九华(繁多而色彩缤纷);九盘(形容道路的弯弯曲曲);九采(各诸侯国;各种色彩)。又指极数,凡数之指其极者,皆可称之为九,不必泥于实数。如:九幽(极遥远幽深的地方);九曲肠(喻无限忧思);九幽(极深暗的地方);九幽狱(最深的地狱)

7.〈形〉 通“久”。时间长(of time)long

黄軦生乎九猷。 —— 《庄子·至乐》。《释文》:九宜为久;久,老也。猷,虫名也。?食醯黄軦(kuàng黄軦,虫名)生乎九猷。 —— 《列子·天瑞》

名词

1.九月September

七、八、九三个月

2.时令名。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 the nine-day period after the Winter Solstice。如:今日进九;数九寒天;九尽寒尽。如:九九(自冬至次日起数,每九天为一九,共历八十一日,称为九九)

3.古国名 Jiu state。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动词

通“鸠”。纠合,聚集 gather九杂天下之川。——《庄子·天下》

九(甲骨文·商·宾组) 甲骨文 宾组

九(甲骨文·商·𠂤组) 甲骨文 𠂤组

九(甲骨文·商·𠂤宾间) 甲骨文 𠂤宾间

九(甲骨文·商·𠂤历间) 甲骨文 𠂤历间

九(甲骨文·商·花东子卜辞) 甲骨文 花东子卜辞

九(甲骨文·商·历组) 甲骨文 历组

九(甲骨文·商·黄组) 甲骨文 黄组

九(金文·商·商) 金文

九(甲骨文·西周·西周) 西周 甲骨文 西周

九(金文·西周·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九(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九(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九(金文·西周·西周) 西周 金文 西周

九(金文·春秋·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九(金文·春秋·春秋中期或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中期或晚期

九(金文·春秋·春秋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九(金文·春秋·春秋) 春秋 金文 春秋

九(金文·战国·战国早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早期

九(金文·战国·战国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九(简·楚〔战国〕·港中大) 楚〔战国〕 港中大

九(简·楚〔战国〕·新蔡葛陵) 楚〔战国〕 新蔡葛陵

九(简·楚〔战国〕·包山) 楚〔战国〕 包山

九(简·楚〔战国〕·望山) 楚〔战国〕 望山

九(简·楚〔战国〕·郭店) 楚〔战国〕 郭店

九(简·楚〔战国〕·上博) 楚〔战国〕 上博

九(简·楚〔战国〕·九店) 楚〔战国〕 九店

九(简·楚〔战国〕·曾侯乙墓) 楚〔战国〕 曾侯乙墓

九(简·楚〔战国〕·子弹库) 楚〔战国〕 子弹库

九(简·楚〔战国〕·信阳) 楚〔战国〕 信阳

九(简·秦·青川木牍) 青川木牍

九(简·秦·放马滩) 放马滩

九(简·秦·睡虎地) 睡虎地

九(简·秦·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九(简·秦·龙岗) 龙岗

九(简·秦·关沮) 关沮

九(简·秦·里耶) 里耶

九(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九(石经·汉·熹平石经) 石经 熹平石经

九(传抄·魏·三体石经) 传抄 三体石经

九(传抄·魏·春秋僖公石经) 传抄 春秋僖公石经

九(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九(传抄·唐·唐代石刻篆文) 传抄 唐代石刻篆文

九(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九(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九(传抄·宋·汗简) 传抄 汗简

九(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九(传抄·宋·集古文韵上声韵第三) 传抄 集古文韵上声韵第三

九(传抄·宋·三体阴符经) 传抄 三体阴符经

九(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九(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九(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6 3: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