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黶 | |||||||||||||||||||||||||||||||||||||||||||||||||||||||||
释义 | 黶yǎn ㄧㄢˇ 卷十黑部共26画 说文解字 卷十 黑部 26画 U+9EF6 黶 於琰切 黡 黶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铉 (宋)卷别卷十上反切於琰切頁碼第339頁,第4字續丁孫 黶
附注沈濤古本考:「《一切經音義》卷九、卷十二引:『黶,面中黑子也。』蓋古本如是。今本脫『面、子』二字耳。」按:今大徐本誤作「申黑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徐锴 (南唐)卷别卷十九反切歐減反頁碼第827頁,第2行,第2字述
鍇注臣鍇曰:「《春秋左傳》晉史墨字黶。」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段玉裁 (清代)卷别卷十上反切於琰切古音第八部頁碼第1948頁,第5字許惟賢第852頁,第5字
段注謂黑在中也。《大學》注。厭讀爲黶。黶者,閉藏皃也。其引申之義也。 从黑。厭聲。 段注於琰切。八部。 黶字的相关索引
黶yǎn ㄧㄢˇ 正文・亥集下黑部共26画 康熙字典 正文 ・亥集下 黑部 26画 U+9EF6 黶 黡 黶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正文・亥集下 部首:黑部 武英殿刻本: 第3647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1522頁,第31字 標點整理本: 第1524頁,第21字 音《唐韻》、《集韻》:於琰切;《韻會》:幺琰切;《正韻》:於檢切,𡘋音檿。 音又,《集韻》、《正韻》:乙減切;《韻會》:幺減切,𡘋音黯。 例又,人名。晉有欒黶。 注解〔黶〕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下,康熙部首是黑部。 〔黶〕字拼音是yǎn,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厭、黑。 〔黶〕字造字法是形聲。從黑,厭聲。本义是黑痣。 〔黶〕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ǎn] ⑴ 黑痣。《廣韻•琰韻》:“黶,面有黑子。”⑵ 黑;黑痕。《廣雅•釋器》:“黶,黑也。”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黶yǎn ㄧㄢˇ 黑部共26画半包围结构U+9EF6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黡 黑部 26画 14画 半包围结构 DJEO MKWGF GGBU 71231 无 U+9EF6 13251125111344254312114444 横、撇、竖、横折、横、横、竖、横折钩、横、横、横、撇、捺、点、竖、横折、点、撇、横、竖、横、横、点、点、点、点 黡 、 黬 、 𪒞 黶字概述〔黶〕字拼音是yǎn,部首是黑,总笔画是26画。 〔黶〕字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厂、"𪒞"”或“厭、黑”。 〔黶〕字造字法是形聲。從黑,厭聲。本义是黑痣。 〔黶〕字仓颉码是MKWGF,五笔是DJEO,四角号码是71231,郑码是GGBU。 〔黶〕字的UNICODE是U+9EF6,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40694,UTF-32:00009ef6,UTF-8:E9 BB B6。 〔黶〕字异体字是黡、黬、𪒞。 黶的意思黶黡yǎnㄧㄢˇ基本解释①黑痣。《廣韻•琰韻》:“黶,面有黑子。” ②黑;黑痕。《廣雅•釋器》:“黶,黑也。” 详细解释名词 1.形聲。從黑,厭聲。本義:黑痣。 2.同本義black nevus。 黶,申黑也。 —— 《說文》黶,面有黑子。 —— 《廣韻》 黶子(皮膚上的黑色小斑點);黶記(黑痣) 3.黑;黑痕black。 鬼屢打之,打處青黶月餘而死。 —— 北齊· 顏之推《還冤記》 黶字的翻译
黶的国语辞典解释黶黡yǎnㄧㄢˇ详细解释◎参见“黡子”条。 注: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黶的两岸词典解释黶黡yǎnㄧㄢˇ详细解释◎〈书〉黑痣。 注: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黶的字源字形
|
|||||||||||||||||||||||||||||||||||||||||||||||||||||||||
随便看 |
|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