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鼎 | |||||||||||||||||||||||||||||||||||||||||||||||||||||||||||||||
释义 | 鼎dǐng ㄉㄧㄥˇ 卷七鼎部共12画 说文解字 卷七 鼎部 12画 U+9F0E 鼎 都挺切 𪔂 、 鼑 鼎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铉 (宋)卷别卷七上反切都挺切頁碼第226頁,第9字續丁孫 鼎異體𪔂、鼑 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爲鼎,象析木以炊也。籒文以鼎爲貞字。凡鼎之屬皆从鼎。 附注馬衡《中國金石學概要上》:「鼎本象形字。象三足兩耳碩腹之形。其後漸趨整齊,最後乃成小篆之鼎。許氏引《易》以解字形,『象析木以炊』,求之六書,轉不可通。」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徐锴 (南唐)卷别卷十三反切顛茗反頁碼第578頁,第1行,第1字述 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寳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蛧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爲鼎,象析木以炊鼎也。從貞省聲。古文以貞爲鼎,籒文以鼎爲貞。凡鼎之屬,皆從鼎。 鍇注臣鍇按:《周易》巽下離上爲鼎,巽木也。《彖》曰「鼎以木巽火烹飪也。」《春秋左傳》曰:「鑄鼎使民知神姦,然後不逢不若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段玉裁 (清代)卷别卷七上反切都挺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第1273頁,第2字許惟賢第558頁,第2字 三足㒳耳。和五味之寶器也。 段注三足㒳耳謂器形。非謂字形也。《九家易》曰:鼎三足以象三台也。易曰:鼎黃耳。和當作盉。許亦從俗通用。 象析木㠯炊。 段注巳下次第依《韵會》所據小徐本訂。片者,判木也。反片爲爿。一木析爲二之形。炊鼎必用薪。故像之。唐張氏參誤會三足㒳耳爲字形。乃高析木之㒳旁爲耳。唐人皆作鼎。非也。唐氏玄度旣辨之矣。 貞省聲。 段注大徐本無。無此三字則上體未說。此謂上體目者貞省聲也。或曰離爲目。㢲爲木。鼎卦上離下㢲。何不以此說字乎。曰言易卦之取象則可。若六書之會意。必使二字相合成文。如人言,止戈是。目與木不相合也。故釋下體爲象形。上體爲諧聲。古叚鼎爲丁。如《賈誼傳・春秋》鼎盛,《匡衡傳》匡鼎來皆是。鼎之言當也。正也。都挺切。十一部。 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者。 段注此字依《韵會》補。 离魅蛧蜽莫能逢之。㠯協承天休。 段注离俗用螭。依《禸部》則當作离。此用宣三年《左傳》王孫滿說。傳不言鑄鼎荆山之下。《尙書》古文疏證云:陜西同州朝邑縣西南三十二里有懷德城。漢縣也。《漢志》左馮翊褱德下曰:《禹貢》北條荆山在南。皇甫謐《帝王世紀》。禹鑄鼎於荆山。在馮翊懷德之南。山下有荆渠。酈氏《水經注》。懷德縣故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禹貢》北條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卽夏后鑄九鼎處也。 易卦㢲木於下者爲鼎。 段注此引易證下體象析木之意。與㬜下引易證从日一例。 古文㠯貝爲鼎。籒文㠯鼎爲貝。 段注二貝字小徐皆作貞。郭忠恕《佩觿》云:古文以貞爲鼎。籒文以鼎爲則。亦誤。今正。京房說貞字鼎聲。此古文以貝爲鼎之證也。許說𠟭𪔅䨶𪔈者,籒文之則員霣妘字。此籒文以鼎爲貝之證也。 凡鼎之屬皆从鼎。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章太炎 (近代)朱二《爾雅》丁訓當;「山河我二人共貞」(當也);鼎,「天子春秋鼎盛」,此三字皆「當」之借。今「頂(挺同義)上去」即當字,其音尚同鼎。 白话解释鼎:三根立腿,两只提耳,是用来调和各种味料的宝器。古昔朝代的夏禹,收集中华九州之长贡献的金属,在荆山山下铸鼎。进入山林、江河、湖泽,其间的螭魅蝄蜽,没有什么能遇见他,他凭借铸鼎和谐地接受苍天的恩赐。《易经》的卦象,用“木”进入火下, 是鼎卦。像剖开木头用以烧火煮饭。籀文中的“鼎”字借用的是“贞”字。所有与鼎相关的字,都采用“鼎”作边旁。 字形解说甲骨文之、,都上像器之二耳;中像其容,或有飾畫,或無飾畫;下像有飾物的三腳省作二腳,正像鼎的樣子。金文三例,和甲文之形大同小異,一、二例則鼎之三腳俱見。戰國文字之,省了鼎之二耳,而三腳全見。篆文以二腳呈現,並省二耳,然不影響其音、義。隸書、都承自篆文之形,少有差異,楷書鼎則貼近篆文字形以及隸書第二例。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鼎字的相关索引
鼎dǐng ㄉㄧㄥˇ 正文・亥集下鼎部共13画 康熙字典 正文 ・亥集下 鼎部 13画 火 U+9F0E 鼎 鼑 鼎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正文・亥集下 部首:鼎部 武英殿刻本: 第3654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525頁,第8字 標點整理本: 第1527頁,第18字 古文: 鼑 音《唐韻》、《集韻》、《韻會》𡘋都挺切,音頂。 例又,《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 音又,《正韻》:鼎,當也。 例又,方也。 例又,鼎鼎,大舒也。 例又,周鼎,星名。見〈步天歌〉。 例又,湖名。 例又,州名。宋朗州攺鼎州。 例又,城門名。 例又,維舟曰鼎。揚子《方言》:維之謂之鼎。 例又,官名。 例又,姓。宋將鼎澧。 例又,人名。 音又,《前漢・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楊興曰:顯鼎貴。〔註〕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鼎音釘。師古曰:讀如字。 音又,叶他經切,音汀。左思〈吳都賦〉:精若耀星,聲若雷霆;名藏於山經,形鏤於夏鼎。 卷目:考證・亥集下 部首:鼎部 愛日堂藏本: 第907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82頁,第33字 《周禮・天官・膳夫》王旦舉。 謹按旦字乃日一二字之譌。謹照原文改爲王日一舉。 注解〔鼎〕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下,康熙部首是鼎部。 〔鼎〕字拼音是dǐng,上下结构,五行属火。 〔鼎〕字造字法是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鼎〕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dǐng] ⑴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⑵ 锅⑶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⑷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⑸ 大⑹ 正当,正在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鼎dǐng ㄉㄧㄥˇ 鼎部共12画上下结构U+9F0ECJK 基本汉字 一级汉字次常用字通用字 汉语字典 鼎部 12画 画 上下结构 象形字 火 HNDN BUVML BUVMN LZNX 22227 7844 2206 U+9F0E 251115132125 竖、横折、横、横、横、竖折撇/竖折折、横、撇、竖、横、竖、横折 㫀 、 䁀 、 鐤 、 鼑 、 𣂨 、 𣂰 、 𣃊 、 𣃒 、 𣇄 、 𣇓 、 𥅀 、 𥇴 、 𪔂 鼎字概述〔鼎〕字拼音是dǐng,部首是鼎,总笔画是12画。 〔鼎〕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𠃑"、丆、丨、一、丨、"𠃍"、目”,五行属火。 〔鼎〕字造字法是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鼎〕字仓颉码是BUVML BUVMN,五笔是HNDN,四角号码是22227,郑码是LZNX,中文电码是7844,区位码是2206。 〔鼎〕字的UNICODE是U+9F0E,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40718,UTF-32:00009f0e,UTF-8:E9 BC 8E。 〔鼎〕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2617,属次常用字。 〔鼎〕字异体字是㫀、䁀、鐤、鼑、𣂨、𣂰、𣃊、𣃒、𣇄、𣇓、𥅀、𥇴、𪔂。 鼎的笔顺Loading... 鼎的意思鼎dǐngㄉㄧㄥˇ基本解释①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镬。 ②锅。~罐。~锅。 ③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彝。九~。定~。问~。~祚(国运)。 ④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峙。~足之势。 ⑤大。~族。~臣。~力支持。 ⑥正当,正在。~盛( shèng )。 详细解释名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同本义 tripod caldron。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 《说文》 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铉(指鼎);鼎鼐(鼎、鼐均为古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3.比喻帝王 emperor。 问鼎;定鼎中原;鼎甲(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业(帝王的大业) 4.指宰相 prime minister。 鼎台(宰辅大臣);鼎臣(指宰相) 5.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 high official。 鼎辅(三公,宰辅);鼎司(三公的职位) 6.指国家 state。 鼎祚(国祚,国运);鼎运(国运) 形容词 1.显贵 important。 鼎臣(大臣,重臣) 2.显赫,盛大great。 高门鼎贵。 —— 晋· 左思《吴都赋》 大名鼎鼎;鼎甲(豪门大族);鼎姓(豪族,大姓);鼎能(大才能。指能力超群,举世无匹);鼎族(巨族,豪门贵族) 3.三方并立的,如鼎足分立 tripartite。 鼎分(三分) 动词 ◎变革 change; reformation 鼎新麾一举,革故法三章。——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 鼎革固天启。——徐浩《谒禹庙》 鼎字的翻译
鼎的国语辞典解释鼎dǐngㄉㄧㄥˇ详细解释名 1.古代用来烹煮食物的金属器具。圆腹、三足两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于商、周时代。 《说文解字•鼎部》:“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玉篇•鼎部》:“鼎,器也,所以熟食者。” 2.古代传国的宝器。相传夏禹铸九鼎以为传受帝位的重器。 《左传•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虽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3.比喻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 台鼎、鼎辅。 4.古代烹杀罪人的刑具。 战国燕•燕丹〈与傅曲武书〉:“故有刎喉不顾,据鼎不避者,斯岂乐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宋•文天祥〈正气歌〉:“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5.福建方言。指锅子。如称厨房为“鼎间”,称锅盖为“鼎盖”。 6.二一四部首之一。 副 1.鼎有三足,引申为三方并立。 《三国志•卷六一•吴书•陆凯传》:“近者汉之衰末,三家鼎立。”《晋书•卷八七•武昭王李玄盛传》:“昔汉运将终,三国鼎峙,钧天之历,数钟皇晋。” 2.方、正。 《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 形 ◎大。 鼎言、鼎臣、大名鼎鼎、这件事情,我需要你的鼎力相助,才可能成功。 注: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鼎的两岸词典解释鼎dǐngㄉㄧㄥˇ详细解释1.古代炊具,用于煮、盛食物。圆形三足两耳,方形四足两耳。 铜鼎、钟鸣鼎食。 2.相传夏禹铸九鼎,商、周都作为传国的重器,因用以象征王位或国家政权。 问鼎、定鼎、鼎运。 3.锅子。 鼎盖。 4.《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参见【六十四卦】。 5.〈书〉大。 鼎言、鼎臣、鼎力相助、大名鼎鼎。 6.〈书〉表示动作正要进行或状态在持续中,相当于“方”、“正”。 鼎盛。 7.〈书〉三方(并立)。 鼎立、鼎峙。 8.姓。 9.二一四部首之一。 注: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鼎的字源字形商 甲骨文 𠂤组 商 甲骨文 𠂤宾间 商 甲骨文 子组 商 甲骨文 午组 商 甲骨文 圆体类子卜辞 商 甲骨文 花东子卜辞 商 甲骨文 宾组 商 甲骨文 历组 商 甲骨文 出组 商 甲骨文 何组 商 甲骨文 黄组 商 甲骨文 组类不明 商 甲骨文 无名组 商 金文 商 西周 甲骨文 西周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或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中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 战国 金文 战国早期 战国 金文 战国中期 楚〔战国〕 简 上博 汉 石经 熹平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汗简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集古文韵上声韵第三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集古文韵上声韵第三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含鼎字的成语钟鸣鼎食 人声鼎沸 一言九鼎 大名鼎鼎 革故鼎新 三足鼎立 春秋鼎盛 鼎足之势 牛鼎烹鸡 鼎新革故 鼎鼎大名 拔山扛鼎 拔山举鼎 四海鼎沸 天下鼎沸 鼎足而立 三牲五鼎 鼎鼎有名 鼎足而三 鼎力相助 笙歌鼎沸 三分鼎足 尝鼎一脔 更多… 鼎字组词鼎开头的词语鼎盛 鼎沸 鼎力 鼎立 鼎鼎大名 鼎力相助 鼎足 鼎新 鼎足之势 鼎庇 鼎鬯 鼎昌 鼎尝一脔 鼎臣 鼎铛 鼎成 鼎成龙去 鼎成龙升 鼎铛有耳 鼎铛玉石 鼎出 鼎赐 鼎铛耳 更多… 鼎结尾的词语大名鼎鼎 问鼎 一言九鼎 扛鼎 九鼎 钟鼎 宝鼎 拔山杠鼎 拔山扛鼎 拔山举鼎 卜鼎 镵鼎 馋鼎 毚鼎 谗鼎 铛鼎 崇鼎 爨鼎 丹鼎 大烹五鼎 奠鼎 调九鼎 鼎鼎 更多… 鼎中间的词语大名鼎鼎 三足鼎立 鼎鼎大名 革故鼎新 钟鸣鼎食 钟鼎文 尝鼎一膏 尝鼎一脔 春秋鼎盛 刀锯鼎镬 定鼎门 鼎鼎有名 负鼎之愿 扛鼎拔山 扛鼎之作 革旧鼎新 瓜分鼎峙 海内鼎沸 金鼎客 禁鼎一脔 金黎鼎盛 九鼎八簋 九鼎大吕 更多… |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