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释义

liǎng ㄌㄧㄤˇ

卷七㒳部共8画
说文解字

卷七

㒳部

8画

U+5169

良奬切

兩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七下反切良奬切頁碼250頁,第1

兩二十四銖爲一兩。从一;㒳,平分,亦聲。

附注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兩,即一、㒳之合文,結構與一、白為百相同。《廣雅・釋詁》:『兩,二也。』此本義也。」

卷别卷十四反切里養反頁碼641頁,第3行,第1

兩二十四銖爲一兩。從一,從㒳。㒳,平分也。㒳亦聲。

鍇注臣鍇曰:「兩者,積雙㒳而成爲一,故從一。此會意。」

卷别卷七下反切良奬切古音第十部頁碼1416頁,第1許惟賢620頁,第2

兩二十四銖爲一兩。

段注一字衍。《禾部》曰:十二粟爲一分。十二分爲一銖。《律曆志》曰:衡權本起於黃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爲兩。二十四銖爲兩。按兩者,㒳黃鍾之重。故从㒳也。

从一㒳。

段注會意。

㒳,

段注逗。

平分也。

段注㒳小徐作兩。誤。今正。也字今增。此說从㒳之意。

㒳亦聲。

段注良奬切。十部。

两,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字形以“一”为字根;,表示平分,也是声旁。

甲骨文沒有兩字。西周早期金文開始出現,並在「」字的上方增加「一」寫作「兩」,所以古文字的「、兩」都是一個字,到《說文》才分成二個字。戰國文字「」在中間豎筆又增加兩橫裝飾。篆文字形延續西周金文、秦系文字的寫法。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90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625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479頁
4說文校箋第315頁,第10字
5說文考正第301頁,第8字
6說文今釋第1086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1853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3863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601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93頁,第11字
11標注說文第310頁,第8字
12說文注箋第2547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7716頁【補遺】第17149頁
14通訓定聲第3673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661頁【崇文】第2641頁
16說文句讀第1015頁
17古字詁林第七冊,第112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739頁,第3字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㒳

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𡘋良上聲。
說文》:再也。
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

又,《玉篇》:匹耦也。
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

又,《韻會》:匹也。
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

又,車數曰兩。
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

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

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

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

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填胸,名曰假兩。

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切;《正韻》:力仗切,𡘋良去聲。
詩・召南》:百兩御之。

注解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3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