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古代祭祀时所供之缯帛。帛的长宽皆有定制,因称“制币”。
引《仪礼·既夕礼》:“赠用制币玄纁束。”郑玄 注:“丈八尺曰制。”《晋书·武帝纪》:“詔以制币告于太庙。”宋•苏轼 《北岳祈雨祝文》:“敢以制币、茶果,清酌之奠,敢昭告于 北岳 安天元圣帝。”王国维 《释币上》:“或广三尺二寸,长三丈六尺是为制币。”
古代祭祀时所用的布帛,长一丈八尺。
引《仪礼·既夕礼》:「袭赠用制币,玄?束拜。」
国家法定的货币。
制币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ì bì,是指古代祭祀时所供之缯帛。
制 [ zhì ] 1. 规定。 如 因地制宜。制定。制式。制宪。 2. 限定,约束,管束。 如 制止。制裁。专制。制约。抵制。节制。制动。制海权。 3. 法规,制度。 如 民主集中制。公有制。 4. 造,作。 如 制造。制做。制品。制图。制革。制版。如法炮(páo )制。 5. 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 如 制钱(中国明、清两代称本朝的铜钱)。制服。 6. 古代帝王的命令。 如 制诰。 7. 古代父母死亡守丧;守~。 [更多解释]
币 [ bì ] 1. 钱币,交换各种商品的媒介。 如 货币。外币。人民币。币值(货币的价值)。 [更多解释]
制币的拼音是:zhì bì点击 图标播放制币的发音。
制币的意思是:①.古代祭祀时所用的布帛,长一丈八尺。②.国家法定的货币。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