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西安事变观后感
范文
    西安事变观后感10篇
    西安事变观后感(一):
    刚看完《西安事变》这部电影,深深地被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精神所折服,他们明明白以下犯上是不允许的,一旦兵谏不成功就意味着他们会面临着人头落地的危险,但他们为了整个中国,整个民族的存亡,宁可冒着生命的危险而去进行了兵谏,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多么的深,中国哺育了他们两个,他们誓要保卫自我国家的领土,保护自我的民族,保护自我的国家的尊严。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啊,身为和他们相同种族的中国人的你我,难道不就应弘扬爱国精神吗
    他们为了国家的存亡,最终却落得客死异乡的收场,但相比之下,使我想起了那个可恶的中国汉奸——川岛芳子,中国可恶的女汉奸,纵观她的一生,同样是中国人民,但她却丝毫不爱国,多次策划大阴谋,完全不把国家人民的生命当作一会事,多次卖国,真是令人发指。她的爱国精神去了哪里竟然为了利益而放下自我的祖国,试问这与杨虎城和张学良根本是天壤之别。身为现代主义的中国人,我们务必向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强烈爱国精神学习,大力宣传爱国精神,了解中国当年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史实,明白他们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弘扬爱国精神。
    虽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这天,也许不再需要学《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和杨虎城那样为中国而献身,可是我们有职责爱国,在胡锦涛主席所提出的“八荣八耻”当中也有提及到了“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所以弘扬爱国精神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却少的,我们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也务必拥有爱国精神,也有职责去弘扬爱国精神,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成为屹立在世界强大民族之林吧!
    西安事变观后感(二):
    剧中表述: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政府后,被蒋介石封为陆海空军的副总司令。不料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奉命带兵撤出东北,使东北沦陷。在北平休养期间张学良得知自我被民众称为“不抵抗将军”,决定觐见蒋介石并提出抗日的请求,但狡猾的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避抗日不谈……
    1935年,革命苏区四次反围剿失败后,.....发布了《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在.....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首领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蒋介石对张、杨围剿红军很不放心。他除了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外,并于1936年10月间,特意飞到西安催逼张、扬二人围剿红军。12月4日再次飞到西安,进一步要挟张、杨:“如不实力“剿共”,即将张、杨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张、杨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遭到蒋介石的加以拒绝。张、扬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介石卫队交火。蒋介石听到枪声,在卫士护卫下仓皇越后窗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与此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十余人拘押,邵元冲在逃跑时被击身亡。张、杨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杨分任正、副委员长。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顿时,全国形势十分紧张。国内亲日派活动上蹿下跳,美英派则进取斡旋,战与和命系一悬。中共中央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在...和张、扬爱国将领的进取努力下,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被迫理解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但遭软禁而结束。此后,国共内战大体停止,第二次国共合作也初步构成。所以张、杨二人的功劳天地可鉴,...的民族大局眼光也值得肯定,蒋介石当时的态度转变也是应当予以肯定的。有了内部的团结,才有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
    多年以后,张学良曾说过:“西安事变是逼出来的。蒋介石当年骂我对‘一二九’学生游行没有用机枪镇压。说我是:‘两面人’。我对蒋介石机关枪不打日本侵略者而打学生的讲话气得满脸通红。并暗下决心:‘要给蒋老头子教训教训!’”。“西安事变”后,蒋被逼答应要与...合作抗日时,张学良还重提当年日本人想挟他做“东北土皇帝”。他对日本人说:“你忘了我是中国人啊!”张学良一再表示:“作为中国人谁也不愿意看到祖国的分裂。”同时,张学良也在这次谈话中强烈地表达了反内战的立场。他说:“我就是要中国停战,不要打仗。我实在是反对内战,反对透了。”
    在西安事变之后几十年间,张学良一向坚持:“作为一个军人,我是应当被枪毙;可是依我的良心,我没有做错!”也正是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了八年直至胜利。
    周恩来总理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世代功与过,自有民众论说。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位将军促成抗日统一战线的功绩不可泯灭!
    西安事变观后感(三):
    观看完西安事变这部活力昂扬影片后,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为张学良、杨虎诚这两位民族英雄的勇气和大无畏精神所折服。由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决策,导致东北三省相继沦亡,被日本关东军践踏在铁蹄与炮火之下。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昭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更使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旧中国摇摇欲坠。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仍然置大众的生死于不顾,处在极度的花天酒地之中,人民的鲜血化成了他们杯中的美酒。
    影片中的国民党政府的晚宴更是层出不穷,没有为国民做过什么实事。此时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却艰苦的为人民的完美未来奋斗,为将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赶出中国而做了不懈的发奋,可是应对军事力量强大的法西斯日本,.....的军力也是不能抵的,此时仅有联合国民党,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可是要想蒋介石放下原有的错误思想是何等的难!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抵抗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们的心里仅有争权夺位,人民的死活和安慰不是国民党反动派所思考的。
    这是,陷入水深火热的中华民族需要一个伟大的人,一个英雄来促成国民党放下错误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和全体中国人民,一道发奋,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带着国恨家仇,伟大的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发动起撼动历史的“西安事变”,将反动派蒋介石软禁起来,使他放下自我原有的错误主张。二位将军冒着生命危险,他们深知,倘若再不抵抗日本鬼子,东北三省的死亡惨剧将在全国上演,张学良将军再也不愿意被老家人成为“不抵抗将军”,发动事变最终成功将蒋介石软禁,用真诚几经周折没有感动蒋介石,不得不邀请.....代表来做蒋介石的工作,在周恩来总理和所有坚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人一道发奋下,蒋介石最终口头答应:放下原有的不抵抗政策,联合...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鬼子赶出中国。然后,张学良将军冒着大无畏精神将蒋介石送回南京。
    整个影片让我感动最深的是张学良将军的一句话:我们的枪不是打中国人自我的,更不是打大学生的,我们是打日本人的!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作为一名成长在新中国光辉下的大学生,不用经历战火,也没有机会像张学良将军那样在战场上报效祖国,可是我们能够在学习上在工作上在生活中一切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以国家的大局为重,发奋学习,踏实工作,为共和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应有的力量。没有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我们国家的伟大进程不会有这么快,他们是共和国的功臣,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怀念和敬仰!
    西安事变观后感(四):
    这个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西安事变》。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户外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先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仅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可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理解了.....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局面而内战一齐,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趁,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记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经过.....和各方面的发奋。蒋介石被迫理解“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观后感(五):
    最初的喜欢是因他的名字——学良,汉卿,爱国壮士味十足,却又带了一点优雅的精致。
    那种喜欢是遥远而空洞的,虽然当年也曾惊叹于历史书上他如少帅这称号一般的气质,但也丝毫没有兴致去进一步了解什么,从这点来看我算不得花痴。
    寒假里只是偶尔出于好奇点了PPlive上的《西安事变》,我之前并没有看过胡军的剧目,并觉得这个人的长相,稍稍有点辱没了他。然而,那偶尔的一个点击,却一发不可收。以至于那时我便想,必须要写点什么,来纪念这个男人,纪念这样一种率直的,秀气的,赤诚的,高傲的光华。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觉得用淳朴率性的《诗经》来形容同样的他最为适宜。
    东北人,率性俊朗,浑然天成。却拥有江南人那般的皮肤,当年戴季陶曾形容他公子气,皮肤好得像个瓷娃娃。
    电视剧中宋美龄一度称他为莱茵河畔的骑士,真实度虽不可考,当年宋美龄把少帅介绍进上海上流交际圈,时常相伴却是不假。
    谣传更有甚者,据说墨索里尼的女儿对其一见钟情。而赵四风流朱五狂,可是是从侧面印证其威仪之表罢了。
    甚至到蒋介石先生逝世之后,隐退多年已然高龄的少帅出现于灵堂,在场的新人旧识仍要赞叹“汉公风度”。
    但再胜的外表,也可是是绿叶而已。少帅被嵌入历史册页,主要是两件事——东北易帜、西安事变。那些俊朗的老照片,那些风流旧史,便如同一个重大日子的好天气,叫一切鲜明生动起来。但那日子却无法改变,正如其赤诚率性无法改变一般。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最爱的镜头是第6集,宋子文问他,对当年东北易帜可曾后悔。他说怎样可能。当年土肥原转达日本天皇的意思——支持他当皇帝。他拥有东北三省的土地,三千万人民,全国最强的兵工产业,还有自我的边业银行,若他当皇帝,就没有溥仪什么事了。却让土肥原带回去两句话:“一、日本天皇不在我之上,我与裕仁是同庚;二、我张学良,永远是一个中国人。”一旁的赵四静默地看着他,眼里却是说不出的崇敬。那时我突然理解了赵四的心境。
    我之前是无法理解赵四的。名门闺秀,花容月貌,却不惜与父决裂,与少帅私奔,得到的也可是是个情人的地位,直到60多了才算有了正式名分,据说还曾有誓言——汉卿不爱听的她绝对不说,汉卿不喜欢的她绝对不做。之前想不通,当一个女人付出所有的时候,不是已经失却了自我么那时却突然明白,崇敬而已。必是怀有同样的崇高,却因种种而无法到达那般成就,那么应对如此威仪赤诚的人,又有何理由不做出一切牺牲呢,“你的梦想,正是我的梦想”而已。赵四对他,应是“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而张学良,我以为便是“我心匪石”了。
    “不可转也”的是两件——国家、兄长。每一件皆可惊天动地,每一件皆可成就一段忠烈英名。
    然而张学良偏遇上了两件,并是互相矛盾的两件,也难免会成就一段比小说还精彩的篇章。
    虽然台湾和国外也有不少人对西安事变对历史的作用持否定态度,但不论手段方法,少帅对国家,对抗日之赤诚是毋庸置疑。
    据说最初他想当济世良医,坚决不愿从军。张作霖却给他一把刀说,医生一次只能救一个,一把刀却能够杀很多人。
    他率军入关与军阀大战时,曾在即将得胜时主动撤军,因为他不愿炸掉黄河大桥。当时他写信给对方首领说,中国造一座大桥不容易,他舍不得炸毁。如若真要分胜负来个你死我活,他提议一对一决斗,免得死伤无辜。——之后国民党高层元老读到那封信也无不佩服其文采胆色。
    他崇敬蒋介石,期望他成为专制的领袖,以为如此才可救中国。于是他东北易帜,率东北军入关结束了中原大战,其威其势,莫说其他军阀,蒋介石也是忌惮的。但他一心拥蒋,即便蒋先生在他失去故土之后让他去穷乡僻壤打红军,即便蒋先生在他两个师全灭之后不补充兵源不安抚其将士而是直接撤销了两师番号,即便他让戴笠经常走动时时监视。
    张学良的回忆录里也说,他始终都没有想过要背叛蒋介石。他从南京到西安,三番五次地进谏抗日,不住地苦口婆心地劝说,据当时知情人回忆,到最终张学良是跪着哭着求蒋先生让他去抗日。堂堂少帅,竟为这两件事哭泣下跪,也算惊天地泣鬼神了。可惜电视剧没有那个情节,许是害怕损害胡军的血性形象。
    那么照此发展,若其后没有西安事变,反而不像是少帅的作风。而事变之后他单身赴南京请罪,也在情理之中。
    他送给蒋介石的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便是把他一生矛盾地坚持的两件事,都写尽了。
    只是他暮年之时对记者说的那句“我的人生到36岁就结束了”让人不免叹息。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英雄与美人,便能成就一段风流传奇。何况是受争议的英雄,何况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何况是扑朔迷离的纠缠。
    张学良的最爱至今仍是迷,因他说过他最爱并非赵四,而在美国。但其实,这些都无所谓,六十岁的大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本身就是一个童话般美丽的传奇。
    终其一生,或许最打动我的,是他的“情重”。对国,对家,对人,率性而情重。
    西安事变观后感(六):
    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把30多集的电视连续剧《西安事变》给看完了,真是感慨颇多啊!以前在历史书中看到有关西安事变的文字十分有限,而经过这次观看电视剧《西安事变》之后,对西安事变的整个经过有了一个详细,深入的了解.从这次事变中我更加对张学良的深明大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感到钦佩,而对蒋介石的老奸巨滑,言而无信而所不耻.
    也对爱国将士张学良将军的悲惨遭遇(被幽禁了55年)所同情,这样一名爱国将士竟然遭到如此待遇,真是太不公平了.虽然张学良将士已离我们而去了,可是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永远都怀念这位爱国将士,民族英雄!相信他将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西安事变观后感(七):
    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情怀从未平息过。爱国学生、抗战将领以及无数奋勇抗争的战士,为祖国大地上演了激昂澎湃的守护之歌。中国的历史在那段峥嵘岁月中磨砺出厚重,并永远纪念着为抗战付出的人们。2012年4月27日,红色电影又一次将我们拉回了那个沐浴风雨的年代,感受伟大的爱国情怀。
    这次的影片是《西安事变》。它带着老电影独有的风格,激昂地诉说着那段历史。没有华丽的色彩装扮,也没有精致的画面效果,整部影片变换着蓝白棕的主色调,却与那段历史如此切合。
    西安事变是我们都熟知的事件。影片中的演员用最真情的演出技巧唱着守护祖国的歌。西安事变之前,日本大举侵略中国,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中央使抗战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当时蒋介石是国民政府的军政首脑,实力强大,而...力量弱小。所以,“逼蒋抗日”迫在眉睫。然后蒋介石的不合作态度以及强硬的手段使共同抗战的梦想越来越远。出于伟大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周总理的钦佩,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并软禁了蒋介石。整个过程充满波折和风险,但张、杨两位将领无怨无悔。
    影片很长,所以在时间允许范围内并没有放完。但学过历史的我们都明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了,内战大体停止,民族前所未有的团结。这次事件对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国内战争走向民族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我个人对张、杨两位将领很是钦佩。他们在民族最紧急的时刻认清了现状,冲破党派的阻碍,不顾个人安危地发动了事变。他们在那一刻必须从未想过结局,不成功,变成仁,一切是那么的理所应当。
    中国抗战的历史上有无数这样的英雄,我们在今日重温这段历史,仍充满了无限活力和感动。祖国今日的成就是那些英雄用自我的双手和鲜血换来的,今日的我们理应牢记那段历史,珍惜此刻的安定,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努力。
    感激这次的红色电影,我重温了历史,思考了现状。我会努力发展自身,守护祖国的此刻和未来。中国人,我们一齐努力。
    西安事变观后感(八):
    中央8套电视剧《西安事变》晚间刚刚播完,给人以震撼,使人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静。这几天,中央8套在8-11点白天又在重播,意犹未尽,每一天不睡懒觉了,起来又在看,不觉使人浮想联翩……
    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段历史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巨大,我们不能忘记。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央视电视剧频道正在播出连续剧《西安事变》。总的来说,该剧依然秉承几十年来大陆主流观念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即认为该事件促成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日,“丰功伟绩,永载史册。”可是,该剧不像以前的一些有关影视剧那样把蒋介石丑化成不堪入目的“卖国贼”,也不再把“西安事变”完全归结为张学良受...“抗日主张”的“感召”,这使它减少了一些与历史真相的隔膜。但另一方面,该剧仍然有意无意地隐去了一些至关重要的历史事实,比如共产国际在中共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张学良、杨虎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最初是出自于一些长期隐藏在其军队中的中共党员和一些被称为“托派”的中共“左派反对派”,等等。所以,作为一部“历史剧”,它带给观众的“历史认识”仍然不免肤浅和偏颇。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胜利会师。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期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景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可是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我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能够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必须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在剧中,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英气、帅气、刚毅、果断、霸气,些许匪气,豪爽伟岸,尽显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又不失儿女情长,想象当年的张学良似乎就应当是这样。杨虎城老谋深算,沉稳睿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蒋介石两面三刀、阴险狡诈。宋子文眼界开阔与大气沉稳,宋美玲外交风范与个人魅力,赵四小姐纯情温柔与坚贞不渝,陈诚聪明俊拔与唯命是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来:“政治是无情的。”的确,张学良、蒋介石金兰之交,座上宾、阶下囚转瞬间,令人叹息和扼腕。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的悲壮和之后的命运又使人伤感,但我总以为,我们经过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研究,以史鉴今,从而对此刻和将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所思索,这却是十分必要的。
    西安事变观后感(九):
    看完央视播出的《西安事变》,感触颇深,不禁为张杨两位将军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所折服。
    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停止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寇的侵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出于民族大义,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正确主张,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在形势危急、别无他法的情景下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了兵谏,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
    事变发生后举世震惊,全国一片口诛笔伐之声,南京国民政府受亲日派控制准备进攻西安,各地军阀也是蠢蠢欲动,而国际上更是一致反对强烈谴责,甚至连苏联也出于自身利益研究背信弃义,仅有中共为了维护团结顾全大局,主张经过谈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应对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严峻的军事形势,张杨二位将军审时度势,提出了八项主张,并进取与中共方面联系,力求经过和平手段化解危机。最终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构成,使中华民族摆脱了亡国灭种的危难,开创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遗憾的是,张杨二人一被终身软禁,一被残酷杀害,没能实现征战沙场、收复失地的心愿。两位将军在危难关头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必将名垂千古、万世流芳,为后人所景仰!
    西安事变观后感(十):
    央视八频道的《西安事变》电视剧看完了。剧中尽量真实地重现了以往影响中国命运的西安事变事件,也力图能更加细腻的刻画出影响了中国命运的历史人物民族英雄张学良。
    张学良和杨虎城出于爱国救亡的拳拳赤子之心,决然发动了对蒋介石进行武力扣押实施兵谏的西安事变,在中共的帮忙下,迫使蒋介石最终停止了内战,从而拉开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一致抗日的抗日救国序幕。
    然而张杨两位将军的命运去所以事件的发生而遭罹了重大的转折,张学良事后被蒋介石软禁达55年之久,而杨虎城则被暗杀。剧情最终是张学良置杨虎城等将领的极力劝阻于不顾,执意亲自护送蒋回南京。蒋回府后,私宴张学良,宋氏兄妹作陪,饭中,蒋极为大度的许诺张学良很快就能够回去领兵去收复东北,同时故作轻淡的让张学良写份本次事件扣押领袖的请罪书,张学良竟又一次置宋氏兄妹的暗示于不顾,不假思索,慨然挥笔。待送走张学良后,蒋立即摸起电话,命令军事审判委员会立刻开庭审判张学良。就此,张学良开始了被软禁55年的漫长囚徒生活,所有的领兵收复东北的梦想都化为了泡影。
    其中剧中饶有兴味的是,当对张学良抱有极大同情心的宋氏兄妹质问蒋介石为何不守信诺时,蒋说的话很有意思:我不是没劝他不要来南京,可他非要来,我有什么办法又说:南京政府不是我一个人的政府,连我都因管教不严而想引咎辞职,只可是他们不允许而已。言下之意,张学良是活该自投罗网。这幕场景既反映了老于政治算谋的蒋介石的阴险,但更嘲弄性的讽刺了张学良政治上的幼稚和无知。
    的确,抛开了正义和自我的实力去妄谈忠义,以书生意气和侠客精神想感动蒋介石,无疑于以肉饲虎、自投囹圄。其一生即有杯具,其又怪谁在剧中,就张学良最终的命运而言,真有虎头而蛇尾,令人扼腕惋叹又感到不值也!
    里面有周恩来劝说张学良的一句话:政治是无情的。倒是能够警醒人们杯具之所在。
    当然,评论只是对于电视剧中,至于历史原貌究底如何,张将军为什么会最终选取那样的结局,就不得而知了。
    
随便看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8 9:5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