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范文
     【热】《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
    人生,不外乎两种选择,忙着生,或忙着死。
    —— 题记
    二十年,一个无辜的银行家因被指控杀了妻子与情夫判了无期徒刑,没有杀人的他在监狱用了整整二十年,挖通了监狱的墙,在黑暗中匍匐前进,终于重获了自由。同伴、学生的死令他沉沦,未来的美好,好友瑞得的陪伴,令他欢欣。他,就是安迪杜佛伦。
    信念
    谁能想象,压根没有罪的一个人,在最严厉监狱—肖申克监狱,即将度过余生,这是多么悲催,我坐在电视前,看着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杜佛伦被戴上手铐,走进监狱,打抱不平的同时,却又会有些惋惜,如果是我,不如自行了解,死个痛快。但安迪没有,他坚毅的性格让他没有消沉,我知道,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持着他,让他用坚强来面对这发生的一切,他用坚强的心寻找着一切可能求生的机会,他结识了朋友,凭借自己职业的特殊帮着监狱的警卫做着逃税的工作,这样,他用自己的坚定信念,在狱中谋得求生之道,现在想来,若不是自己的渴望,他又怎得以求生,若不是信念的支持,他又怎得以与警卫结成良好关系?安迪选择了勇敢的活下去,我却办不到,高高的围墙,冰冷的闸门,没有自由,没有心灵,况且自己还是无辜的,有谁能承受这具大的忧愁,这深邃的冤屈,努力存活呢?
    安迪他凭着自己建立起的关系,在狱中宿舍张贴海报,谁曾料想,在那张美女海报下有一个洞呢?安迪就这么白天工作,晚上彻底不眠地挖着洞,我无法理解,一个小小的鋘锤,不足手掌大小,又怎能成功挖出逃路的洞,现在看来,是信念让他一分一秒地工作,一夜一页地努力,点滴积累,便铺出救赎之道,他用信念救赎着自己,可谁曾料想,这被瑞得戏称百年挖完的路竟花了二十年。
    生死
    瑞得,老布,尽管这电影中穿插了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配角,却同样激发了我对生死的解读。
    “忙着生,或忙着死。”
    电影中的这句台词至今印象深刻,人生的确不外乎两道路,忙着生,或忙着死,救赎的道路也只有两条,生、死。安迪选择了生,他用生的力量,救赎着自己,而老布,他在监狱呆了50年,才假释离开,却因无法再监狱外生存而最后上吊自杀。影片中老布将养了二十年的鸟放出监狱的镜头令我深有感触,自由之鸟飞离苦海,而人却只能停留不动,老布的死,我不认为是消极,他失去了他的所有,正如影片中瑞得所说,老布已经体制化了,他离不开这个监狱,老布的年龄已经无法挽回,当他哆嗦的手将头挂上吊绳,我被震撼了,这是死之救赎,他用死,救赎了自己。而瑞得,当他逃离了监狱,住着老布住过的房,做着老布干过的工作,当他看到老布自杀时所刻下的“老布来过”,当他感到自己一无所有,安迪呼唤了他,他与安迪的诺言——离开监狱后去找一样东西,还未实现,瑞得离开了,他离开了他的住处,在他临走时,刻在那四字旁的“瑞得也来过”令我一笑,却又放佛懂了许多,生与死,就这么摆在了一起,两个人的命运,生与死的交错间,放佛看到了人生的叉路口。
    老布选择了死,瑞得与安迪选择了勇敢地活,抱着信念的活,其实,生与死的救赎,就这么摆在你的面前。“忙着生,或忙着死”,命运的交错,生死的岔路,安迪他选择了生,他用信念坚持挖了整整二十年的地道,不曾想过放弃。而老布,他选择用死来摆脱这禁锢,生,死都是一种方式,一种救赎的方式。
    希望
    我不清楚那首歌唱的什么,我也不必清楚,那歌声就是那么美,透彻心扉的美,放佛高墙不再,所有的囚犯都获得自由之心,远离了这痛苦,这凄冷,忘却记忆,感受到的只有希望,只有那无尽的希望,音乐,就是这么纯粹,尤其是对于囚犯,没有知道含义的必要,只是欣赏就好,他可以给人信念,给人希望,给人自由,给人以活下去的动力。
    当安迪将一片唱片通过广播播到了全监狱,音乐给了囚徒们自由的心,没有一个人继续工作,他们感受到了希望,尽管安迪受到处分,但这更刺激了安迪求生的希望和活下去的信念,正如他自己所说,“希望是个好东西,永远不会流逝。”他深切体会了为监狱长洗钱的愧疚,而自己的学生却因知道杀害安迪妻子真正凶手而被监狱长残忍谋杀,监狱长只是不想让安迪走,而安迪内心的求生欲更加强烈,于是不久后,他逃离了监狱,揭发了监狱长,自由地生活下去了。
    希望,造就了安迪内心的自由之心,它让安迪用了二十年,不屈地挖着洞,它让一个本想放弃的小伙儿,成长为一个百折不挠的成年人。不能没有希望,希望带给人生,带给人动力,正如影片最后瑞得和安迪相见的那片海,纯洁,清澈,比梦中还蓝,给人自由,给人动力,给人以忘却记忆的温暖,这便是本质的希望,这是令人神往的希望。
    也许,安迪只是一个幻想出的人物,但至少他令我了解,生、死,两种的救赎,把握权在我们手里,命运的成败,在于我们是否有信念,有希望。有了他们,生与死的抉择,命运的转向,将走上不同的道路。忙着生,或忙着死,只要有了信念,有了希望,二十年凿通自己的通道,独自爬过五百米长的烂臭下水道,又岂为难事,只要有心救赎,自由就在前方。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2
    以前我认为《肖申克的救赎》在讲希望——常怀希望,今天重新看了影片,我不这么认为了。
    肖申克是一座监狱的名字。
    瑞德是一名杀人犯,他在老布死了以后看着监狱的高墙说,这些高墙有一种魔力,刚开始你恨它,然后习惯它,再后来离不开它。瑞德管这叫体制化,或者叫完全改造。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让我们守护孩子,别让他们被改造的那么彻底。而今天重看《肖申克的救赎》,突然发现,其实肖申克是对成人的改造!
    安迪对抗的,是一个庞大的对他实施改造的机器。
    整个肖申克,除了瑞德,都说自己无罪,这代表了生而为人的原罪,且为己不知不认的原罪。“姐妹组”代表了淫欲,安迪代表了愤怒,典狱长代表了贪婪,警员们代表了傲慢。
    在肖申克里囚犯没有人权,所以所有的警员面对着囚犯产生了天然的傲慢,安迪被调去图书馆时,遇到的第一个需要他帮助的警员,我们会突然发现,那个警员失去了傲慢,他有了一副老实人的面孔。这就是人的两副面孔,他的傲慢和谦虚,会随着境遇切换。
    “姐妹团”为了淫欲,持续打了安迪两年多,直到安迪成了警员们的避税帮手,才以结束。淫欲,是人不可回避之罪,安迪的老婆就是出轨时,被人枪杀的。而后,安迪在知道杀他老婆的真凶后,却突然不再恨他老婆,而是反思自己性格的无趣,等于是把老婆推出去了,间接害死了老婆。其实,影片中安迪不受淫欲之苦,他是淫欲的受害者,一个是“姐妹组”的物理攻击,拳拳到肉的折磨;一个是老婆出轨的精神攻击,情感背叛的折磨。因为《肖申克的救赎》的原著篇幅不长,内容和影片并无区别,且影片本身足够优秀,所以,本篇就以影片为主去讨论。
    “淫欲”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占比不重,且从瑞德这个自述者角度来看,似乎并无过多评论,但其实我认为淫欲之所以被演了有四分之一,就是因为淫欲这一原罪对于个人命运来说是不得不提的,哪怕瑞德似乎只是在向观众讲述安迪从未妥协的个性,但其实,淫欲篇为观众呈现的是一种人性的丑态,以及暗示淫欲甚至会影响到个人命运,像安迪的老婆的死,“姐妹组”的老大的残疾。
    为什么我会认为安迪代表了愤怒,因为影片一开始安迪其实是有过挣扎的,虽然他放弃了捉奸和开枪,但他实际上起了心动了念,他不是没有恶意,不过是理智战胜了情绪。整个影片中,安迪仅有的两处失控,一个是开头,一个是知道了真相。两次失控的代价,一个是被指控谋杀并被判刑,一个是被关了两个月的禁闭。
    这里可以看到愤怒对人命运的改写,从银行家到阶下囚,从帮助学生拿到高中文凭的智者到被人打回原形的禁闭者。
    安迪其实是一个执着的人,如果他没有因为知道真相后失控,那么他完全可以通过不断地写信去为自己申冤,就像他不断地写信为了建设图书馆那样。
    他的失控,使得年轻的小伙子失去了生命,使得安迪永远失去了以正常人的身份回归社会的可能。安迪的能力使得他永远不会得到假释,他除了被无罪释放和越狱,不可能离开肖申克。
    典狱长的贪婪有目共睹。典狱长是肖申克的神,而典狱长信奉上帝,对圣经倒背如流。肖申克的高墙配上典狱长的贪婪,就是在告诉大家,这世界的神可以为所欲为,而高墙内的人只有被改造成听话的、任劳任怨的、惧怕神明的,才可以生存!
    安迪的越狱之路,是一条粪水恒流的下水道。他走最污浊的路,去做一个崭新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救赎的到底是谁呢?安迪?瑞德?我认为是瑞德!因为他是肖申克“唯一有罪的人”,他三次假释申请,两次被驳回,最后一次他不抱希望却被假释了。是因为他被改造好了吗?是因为他被救赎了。他之前一直强调自己被改造好了。看得见的改造,不叫改造。看不见的改造,才是真的改造。瑞德说:这四十年,没有一天不后悔!这句话,让人潸然泪下。四十年!人生有多少个四十年啊!他说他想告诉曾经的自己,还有别的方式可以解决。今天看《被讨厌的勇气》,有一个点我觉得说的很好,把关注点放到宇宙中去,放到世界中去,不要拘泥于眼前,因为眼前的风暴在大的层面上看,就是“杯中风暴”,杯中风暴再猛烈在大的层面看,就是微风而已。
    假释官面前的瑞德,显然已经跳出了杯中风暴,他已经看到了当初那猛烈的风暴,而今看来,不过微风。
    瑞德跳出了自我的束缚。所以,被救赎的是瑞德。
    我想这也是影片中不断提及希望的点,改造有看得到的,也有看不到的,被以及认可的部分,会化为自我救赎,为自己面对这无能为力的世界增添些许力量,而看得见的改造,就像老布,终究会因为对这世界的无能为力而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影片中说:要么忙着生存,要么忙着去死。这是成人世界的定式,老布是那个忙着去死的人,而安迪,希望瑞德成为忙着生存的人。态度决定人生!
    瑞德,何其幸运,得到了救赎,找到了生存下去的路。
    安迪,不需要救赎!他因为司法的无能,以及典狱长的贪婪,已经失去了做回自己的可能性,他成了一个“全新的人”,这个人是他,但不是原来的他。安迪付出了自己一整个人生,然后又自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人生,来到了“温暖的,没有记忆的地方”,所以,对于安迪,不需要救赎!
    肖申克里,每个人都有原罪,而只有瑞德有“真罪”,而瑞德何其幸运,遇到了安迪,得到了真正的救赎,找到了回归自我的路。
    瑞德好幸运啊,年迈的他虽已不是当初的他,但年迈的他终究还是他!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3
    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深刻的震撼着观者。《肖申克的救赎》就是这样的一部片子,当年和《阿甘正传》号称“票房双雄”。
    《越狱》是将《肖申克的救赎》演绎成一部连续剧,然而《越狱》是因其情节编制的百般机巧而火爆全球。因此,如果说《越狱》给我的情节和演技的吸引,《肖申克的救赎》则是给我人生的震撼。同样的情节,同样的演员,然而艺术和思想的构思不同,决定谁将随着市场浪潮一波接一波被淘汰,谁将随着历史的淘洗而越发闪烁光芒。
    是的,进入监狱的每个人都是绝对有罪的,因此每一个也可以说是相对无罪的,他们进入这里只因为命运的安排——是上帝给了我们原罪还是我们自己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反正我们进入社会国家的监狱,亦或是人世红尘的“监狱”,全部是无期徒刑,当然在“头昏眼花”的时候可以得到“假释”。
    我想最好“监狱”看着是中性词,因为“监狱”是一种约束和体制,体制大可大到一个国家,小可小到一个公司、部门、科室。如果监狱是中性词,那么就有人离不开它,是生活的唯一土壤,影片中“老布”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监狱了呆了大半辈子,正如瑞德说的:“开始你恨它,慢慢适应它,最后你离不开它,这就是体制化。”老布在行将就木之时,被假释了,进入了监狱之外的世界,然而老布在这个世界一无所有,无法生存,反而在监狱里面,他有朋友,他懂得规则,他有工作,他有一切,监狱才是他的“家”,老布是一个彻底被体制化了的人,最后彻底爱上了这个体制,那么它的本质是监狱。然而事实上是被绑票的女人爱上一个强悍的绑匪,按照绑匪的规则而存在。
    这种情况,我们是否可以称之为一种人生的“沦陷”,把“沦陷”也看着中性词吧,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沦陷在一个体制里,一个公司、部门、科室里面,走出这里没有办法生存,正如老布所说:“我恐惧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本想再次犯罪进入监狱,然而他已经老到了无法犯罪的地步了,于是在墙上写下“老布到次一游”,上吊走了。是的,我们身边的人,大多数的人生都是“沦陷”于现有公司、部门、科室的体制中,丝毫不敢也不能越雷池一步,墙内才是他觉得舒适和幸福之圈,墙阻隔着他,也保护着他,而且保护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和重要。
    “救赎”本身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然而宗教的本质是日常性的,也看着是中性词吧。从进入“监狱”的开始,肖申克就沉默了一个月,没有和任何人说话,他就在这一个月决定了为自己开辟一条救赎一路,不在忍受“冤枉”之气。他开口要的第一样的东西是“铁锤”,刚好能放在被掏空的圣经中那么大小的铁锤,一把决定命运的铁锤。监狱长开玩笑地说“救赎之门”在圣经中,是的,最终应验了。瑞德对肖申克说:“如果要用铁锤打通隧道需要三百年”。因此瑞德放弃了,然而肖申克没有放弃,因为他利用他的知识发现墙体石头的秘密,不需要三百年,实际上20年,他就逃离了“监狱”。是的,拯救自己的不是圣经和上帝,而是自己!拯救之路开启于希望,依赖于知识。“有些东西是监狱的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中,是人的希望。”然而德瑞说“希望是坏的”,因为他没有足够的知识判断希望能够实现。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才是我们的自我的救赎的唯一方法。
    是的,肖申克凭借知识催生希望,又凭借知识利用了监狱的规则和制度的漏洞舒适地生活在监狱之中,最终凭借知识打通了救赎之路,获得了“救赎”与自由。
    20年来,肖申克凭借其银行家具有的高超金融知识,为监狱里上上下下的狱官避税理财,以至于监狱长一天也离不开他,甚至设置重重障碍不让他离开监狱。20年来,他以嗜好石刻为掩饰,一天一天悄悄将从隧道里面挖出的泥土,一小块一小块释放出来。20年来,他在监狱开设图书馆,帮助每一个囚犯学习知识,让囚徒的生命也有那么一点点价值。20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构建在太平洋里荡舟的自由之梦,当他在离开监狱的头一晚,他把梦想中的太平洋告诉瑞德,瑞德以为“他是不是神智不清了”,直到第二天肖申克一夜之间突然从监狱中消失,20年来用希望、知识和毅力构建起来的一个秘密“救赎”系统运作成功了,瑞德才知道这一切是真的。
    自我救赎成功了,但是瑞德,肖申克在监狱里最好的朋友。瑞德在蹲了40年监狱后获得了“假释”,不是自我救赎,是监狱“恩赐”他出来的,因此他所面临的情况与老布是一样的,瑞德说:“虽然我在监狱被人称为有求必应,可以搞得任何物品,但是出去后我连电话本都不会翻”。确实,瑞德出来了,他和老布一样陷入了绝望。瑞德想起了肖申克告诉他在“假释”后到一个标志性的美丽的大树下找出一个盒子,这是他唯一的希望。肖申克不仅自我救赎,也救赎了他的好朋友瑞德。
    这个盒子里面有钱、有地址、有朋友和梦想,瑞德也获得了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4
    当我准备下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题目还没有想好怎么写,我只是觉得,我想表达一些什么东西,一些在我心里喷薄欲出的东西。
    相信很多人都会跟我一样,看的时候,内心一片波澜,看完之后仍然心存疑虑,继而开始思考。那你在思考一些什么呢,说出来,看看大家思考的是不是一样?
    1、生或死
    “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这应该是大部分人记住的一句台词了。确实,人生下来就是朝着死亡去的,只不过这个过程里,我们总会发生一些什么,总期盼着一些能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地方,好让它更好的去享受生活,享受自由,享受美好。
    有些人在这座肖申克监狱里,安静的度过了一辈子,他们进来的时候,外面的马路上只有一辆汽车,假释出去的时候,站在路口看着来来往往奔流不息的车辆,迷茫的像个过马路的孩子;
    你说是这个世界抛弃了他们吗?还是他们不愿意接纳这个新的跟他们没有半毛关系的世界?生,或者死,于他们这些铜墙铁壁里的人又有何意义?
    2、坚持
    为了避免自己不被别人侮辱,坏人打一次,安迪拼命反抗一次,从不妥协,从不示弱;每周一次的建议信,安迪写了六年;每周两次的建议信,安迪写了一年;从ABC开始一个一个的认字,安迪教了托尼整整一年;五层监狱厚的墙壁,安迪用小锤子敲了20年;当他做这些的时候,从没有人知道结果是什么,包括他自己也不知道,但不试一试又怎么知道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清晨,到日暮,从满头青丝,到鬓染白霜,他的坚持从没有人看得起,也没有人支持,他就是这么一直坚持着,直到某一天那些打他的坏人被更坏的人制裁,直到上级命令回信给他增加书籍和拨款,直到托尼收到教育委员寄来的证书;直到一个电闪雷鸣的夜里,他神不知鬼不觉的从这座监狱逃脱;他的坚持,成功了。
    不会有人知道,在那些无数个关灯之后的黑夜里,安迪正用一个小的可怜惨的锤子,一点一滴的敲掉墙上的混凝土和石头,不能发出一点声音,还得一点一点的把敲掉的碎石想办法运出到囚室外。可能一个晚上,他就只能挖出那么一个乒乓球大的洞,但是一个月之后,就是一个苹果那么大,一年之后,就该有半英尺长了,只要不被人发现,只要不换房间,他就一直挖下去,一直挖下去。
    3、体制
    这里最想说的就是体制,电影里的瑞德也不止一次的说过“体制化”这个词,那体制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我想,体制化就是一个能让你逆来顺受,能让你把一切不习惯都变成习惯,直至变成依赖的地方。在那样一个地方,你的所有动作,所有行为,所有思想,都完全被同化了,你周围的所有事物跟你都是一样的,你生活在那里,就像鸟被关在笼子里,虽然你明白失去了一些什么,但你却不愿意再飞出去;一旦你出去了,就像人离开了地球失去了引力,何处何从你都不知道。
    就像老布,在监狱待了五十年,在获得假释的那一刻,他却拿起刀架在狱友脖子上,因为只有他再次犯罪,才能不被假释继续留在这里;就像瑞德,每次上厕所都要跟主管请示报告,因为他习惯了这种四十年的报告。们害怕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让他们跟周围格格不入,让他们失去归属感,找不到跟另外一个世界握手言和的方式;所以,老布自杀了。
    4、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古以来,追求自由都是一种崇高的使命。
    自由不是一种放纵,它只是一种状态,一种心灵放空,不被约束的状态。哪怕只有那么短暂的几分钟,安迪都想尝试,他把房门反锁,广播音响调到最大,此刻,他就是躺椅上那最自由的人,不管外面如何威逼利诱,他心无波澜,尽管那代价是两周的独囚。
    在蓝天翱翔过的鹰,从来不会屑于草丛的低旋,他总是向往那片蓝天的。哪怕只有一次,哪怕结果粉身碎骨,他都想去尝试,去争取。
    5、希望
    这应该是整部电影的主旋律了,希望。围绕着一个虚无缥缈的希望,安迪耗尽了他的青春二十年,瑞德赔了四十年的光阴。但是真的说起这个词的时候,我又不知道该如何说起,好像每个人都有希望,不然为什么瑞德每十年申请一次假释,托尼为什么积极的'学习?但是当希望成真的时候,老布表现的却是那么的胆怯,瑞德是那么的震惊,难道这不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希望吗?还是说他们只是为了安慰自己,强加给自己记忆的一个名词,至于这个名词能干嘛,能带来什么,他们都丝毫不考虑,因为从来没想过会实现?
    真实的希望是一个很好的词,在那些个无数的黑夜里,就是它,在一直伴随着安迪。它就是那无边黑暗里的一点星光,很微弱,偶尔还一闪一闪的,但它始终在那里,让你知道那里就是方向,你不会在无边的黑暗里迷路和沉沦,只要有一点点机会能靠近那里,你就会欣喜,你知道,早晚有一天,你会到达那里,只是时间问题。而时间,再也不是黑夜吞噬你的敌人,而是你的挚友,你需要它来帮忙完成你伟大的计划,需要它来帮你靠近你的希望之光。
    哪怕在困境中,哪怕在体制中,哪怕在漫无尽头的时间荒野中,心存一点希望,它总是能帮你在那些无人陪伴,孤苦伶仃,却又不得不咬牙坚持中给你力量,助你前行。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它就是上天给你最美好的礼物。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5
    看过三次《肖申克的救赎》的电影,还真没有一部电影让我如此激动,它和我们在CCTV上看到的国产片不同,它强烈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次和儿子看完电影之后,儿子居然写了一篇观后感----儿子最近看的文学作品很多,但几乎不写什么感想,总是小心翼翼地把感想深深藏入自己的内心。我看完电影还觉得不过瘾,又到图书馆把小说借过来一通乱翻。所以,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好的东西一定要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观看。
    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银行家安迪因谋杀妻子的罪名关在了肖申克监狱----其实他是无辜的,在那里,安迪经历了被关在监狱里的犯人所经历的一切,羞辱、暴力、孤独、奴役,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牢狱之灾后,最终逃离了监狱,重获自由。
    看完电影,有这样两个关键词不停地回响在我的脑海,这就是体制和希望。
    关于体制。在电影里,雷德说,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我认为,这个体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我们所处的环境。人在环境中,受到其制约,且每个人在其中的位置也不一样。有人在高层,有人在中层,还有人在底层。对于所面对的体制或环境,有人喜欢,有人痛恨,还有人随波逐流。在痛恨的人中,有人选择了适应,有人选择了改造,有人选择了逃离。同样的体制或环境,每个人的表现和命运大不相同。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自己如何选择。在电影中,安迪选择了改造和逃离,来到了齐华坦尼荷这个美丽的地方,过上了自由的生活。雷德和老布选择了适应,也有了自己的命运:老布完全适应了监狱生活,到了自由的环境中反而不适应了惶惶不可终日,最后自杀了;雷德适应了监狱,在那里还成为了无所不能的人物,在离开监狱之后又跟着安迪过上了自由的生活----他的适应力真是很强。
    我认为,体制或环境虽然有好有坏,但总有人在体制的上层,总有人在这个环境中如鱼得水。人有选择体制或环境的机会,尽管大多数人毫无办法无可奈何选择了适应----被体制化了,但还是有选择改造和逃离的人。作为个人,你选择了适应,就要努力在这个体制或环境中的上层争得一席之地;你选择了改造,你依然要向上努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对体制或环境加以改造;你选择了逃离,更要努力做好逃离的准备。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应该是出自内心的选择,都是要有实际的行动,绝对不是口头上的选择,整天怨天尤人----自己没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都是体制或环境的问题。电影里有段台词说的好: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
    关于希望。安迪在给雷德的信中说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从不消逝。安迪说的太好了,说到了我的心里。我认为希望是人生永不熄灭的灯塔,照耀我们的人生之路。只有心存希望,充满理想,并为之而努力奋斗,他的人生就是美好的。监狱的高墙可以束缚身体的自由,体制化的东西可以束缚精神的自由,但唯有希望不可放弃----放弃希望的生活是可悲的。安迪在蒙冤入狱近二十年,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之所以没有倒下,就是希望在支撑着他。正如电影中的台词所说,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希望能使人从一个较大的格局来看待自己的人生,处理人生中所遇到的一切,就不会被困难、挫折以及恶劣的体制或环境所征服,就会想方设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不是被动消极应付所面临的一切,更不是被问题把自己解决了。心怀梦想充满希望的人,必定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一切,他们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而那些心中没有梦想没有希望的人,总是以悲观的态度来面对,在他们面前,都是不可解决的困难和别人的问题。因此,他们的人生之路不可避免地走向灰暗。
    这里我想说说安迪的希望。影片借雷德之口来评价安迪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就是这样,安迪的希望来自其内心对自由的热切渴望,来自其健全人格,来自其实现梦想的生活能力。在安迪的心中一直没有放弃对自由的希望,而且一直在为自己的希望努力着----每天晚上都在用小锤挖那个雷德认为几百年也挖不穿的墙壁。而对于雷德和老布那些人来讲,他们早就放弃了希望,在他们看来,希望只能让他们更痛苦,甚至认为希望是痛苦的根源。影片中安迪对希望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
    谈完体制和希望,现在该谈谈人生的选择。影片中刻画了这样几个人物,安迪,雷德,老布,监狱长,警卫队长等。安迪逃离了监狱,雷德和老布适应了,监狱长和警卫队长则是监狱的一部分。其实,当我们看文学作品时,我们不仅看到的是其中人物的命运,还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芸芸众生中什么人都有,只不过文学作品中更集中和典型化地描写一个人物而已。毫无疑问,安迪是我的选择,当然我选择的不是安迪的牢狱之灾,我选择的是他对自由的渴望,他对生活的态度,他为实现自己梦想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回顾迄今为止我的生活,我惊喜地看到我一直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从不怨天尤人,永远努力为之而奋斗,这些和安迪太像了。对体制对环境,有时候我选择了适应,有时候我选择了改造,甚至还选择过逃离,这些选择都通向了我的齐华坦尼荷。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分钟。我希望我的亲朋好友特别是我的后代有和我一样的选择,我想,他们一定会的----我对此充满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6
    “把信仰寄托神,把贱命交给我。”
    当典狱长以一种平缓而单调的语气缓缓吐出这句话时,这些囚犯的命运仿佛就此注定。揣摩典狱长的意思,拥有信仰好像还可以作为这些可怜虫的支撑,但他毫不留情地收下了一条又一条原本色彩鲜活的生命,久而久之,掌握不了自己的生命的他们,或许也就忘记了信仰为何物了。在监狱里,生命以时间为单位,一分一秒地被刻画出来,一分一秒地流逝,囚犯们好像感觉得到,却终究渐渐习惯于这样的流逝。有时候,习惯是一件可怕的事,它会摧毁你全部的希望,让你在麻木中无望地度日。
    肖申克监狱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安迪·杜弗伦无罪,却因无法查清的事实而入了狱。他原本并不属于这里,在监狱的第一晚却一声不吭,好像已经逆来顺受了。这让人很心慌,没有希望的人就已经失去了人生的全部,可他明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银行家啊,会在一次次心灰意冷之后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吗?
    “朋友,我告诉你,有希望才危险,希望能把人弄疯,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
    从一开始入狱与新人一起被嘲笑,到受到包格思三人不间断的纠缠,也许有许多个瞬间,安迪真的是绝望的。他可能滋生出过恨意,可能想过自暴自弃,但这些心情竟渐渐转变为他对新生的渴望,对生活的热情,对自由的向往。这些支持着他忍受,等待着苦尽甘来的一天。在黑暗的监狱里,安迪也许是为数不多的还保有着希望的人,甚至身边人也在劝他放弃,到无望中来,何况他的希望本就不可能有结果,只是个无望的希望罢了。
    可是他就是固执地怀着这份无望的希望。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老布。老布在监狱中整整生活了50年,对于他来说,监狱是个无可替代的地方。他早已习惯了这里,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因此,在假释出狱后,面对多姿多彩的世界,长期生活在黑白中的人痛苦地选择了自尽。对于老布来说,出狱等于灾难,因为他的生命中早已容不下色彩,体制化禁锢了他的生活,可安迪不同。内心自由的希望使他迫切地寻求每一个品尝自由的机会。帮助警卫而获得啤酒,安迪享受的却仅仅是那短暂却美好的自由的感觉;打开广播放歌,悠闲地躺在椅子上;重拾爱好,闲时用雪花膏石和皂石打磨棋子。同时,他也运用着自己的才华,又积极地要求拨款购置新书。这一件件事,无一不体现出,安迪拥有肖申克监狱里最可怕的东西——希望。
    “芝华塔尼欧,在墨西哥,太平洋边的小地方。”
    “我要在那度此余生,没有回忆地温暖地。在海边开个小旅馆,买条破船修整一新,载客出海,包船海钓。”
    “你在那地方也大有可为。”
    “我在外头吃不开的,我一生都耗在肖申克,我已经体制化了,就像老布一样。”
    ……
    “老婆和她情夫不是我杀的,我犯的错已偿清,一间旅店,一叶扁舟,这种要求并不过分。”
    “你不该有此妄想,完全是痴人说梦。”
    “反正人只要二选一,忙着活,或者忙着死。”
    从安迪和瑞德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二人一个怀有希望,一个抱着无望。安迪对未来的幻想,对与监狱截然不同的生活的希望,证明他是一个“忙着活”的人,他不会将自己放弃在肖申克中。反观瑞德,他曾经多次申请假释失败,最后终于断了念想,得到了希望无用的结论。他否定着安迪的幻想,很有可能他自己在入狱之初也有过像安迪一样的想法,但随着时间流逝,他放弃了,成为了一个甘愿在监狱中无所谓地度日的“忙着死”的人。当然,也有可能安迪始终抱着自己无罪的想法,而瑞德确实犯罪而比安迪少一份心安理得罢了。
    肖申克监狱的黑暗有一部分来自典狱长。他道貌岸然,却找安迪帮忙做黑账。账本就放在绣有“主的审判迅速降临”的挂画后,讽刺至极。他找人枪杀了得知真相的汤米,眼睁睁看着他倒地。他口口声声说着圣经,却做着违背道德的事。这也是安迪痛苦的来源之一。
    但安迪成功了。他花了二十年,用一把小小的鹤嘴钳打通了一条通向希望的路。在下水道中艰难爬行时,肮脏的管道却将其送往了自由。安迪扳倒了典狱长,又到了曾经梦想过的海边,开始了新生。
    “在巴克斯顿有个大干田,它有长石墙,北端有大橡树,美得像福斯特的诗。”
    “在橡树底下有一颗奇石,黑色的火山玻璃,底下埋着东西给你。”
    橡树象征着安迪曾经的美好生活,他在树下向妻子求婚。而如今,他与瑞德的约定又在瑞德假释后救了处在崩溃边缘的他,使他没有走上老布的道路。
    “我备好棋盘等着你。记住,希望是好事。也许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
    安迪给瑞德的信,是瑞德重拾希望的关键。安迪经历了种种绝望后,依然相信着人间的至善至美,保留着心底的善良品质。而瑞德与老布曾停留于同样的中转站,最后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瑞德也来过。”他的结局是美好的。剧尾,他的一连串“希望”,昭示着他的人生又重新开始。
    《肖申克的救赎》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无望与希望的故事。有人在无望中挣扎,有人怀着希望奋斗,有人忙着活,有人忙着死。主角安迪却是一个在无望中寻求希望的人,并且将希望带给他人。无论如何,安迪在绝境中挣得生机,坚守希望的精神支持着无数人奋奋而行。或许在德州汉考克堡的某一处海边,新屹立起一栋小小的旅馆,装饰朴素,招待客人十分周全。在蓝天白云下,漫无边际的金色的沙滩连着漫无边际的蔚蓝的海,在细浪翻涌至沙滩的交界处,有一艘破旧的小船,有个人细细擦洗打磨。收工后,两个人席地而坐,放上一张棋盘。雪花膏石和皂石打磨的棋子微微泛光,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海天一线,至美至幻。或许,这是原本无望的希望带给他们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7
    ”读那么多书,究竟有什么用呢?”一个朋友疑惑地的说着。
    他是我的中学同学,我们的关系不算很好,当然也不能算是很差。他初中毕业后就来到社会中打拼,同每一个励志故事一样,他首先具备了中学辍学的基本条件。在每个成功励志的故事中,若是没有带点传奇色彩的色调,那还算什么励志呢?至少我的大学母校董事长就是十六岁单枪匹马的杀出来了,可惜的是我的这位朋友并没有一步登天。
    我歪着头想了想,说到”:没什么用。只是当你遇到人生瓶颈的时候,它总能帮助你做出最理性睿智的决定,不再让你受到一些其他声音的干扰;当你失意落寞的时候,它会给与你无比强大的信心,相信黑暗的时光终将过去,而最终迎接我们的是希望的曙光。”
    他似是而非的点点头,我知道他不能理解我说的话,但碍于情面没有再说出什么反驳我的话来。在他的思维里,过往的那些复杂社会经历赋予了他非凡的智慧,但这远远不够,我相信他能够很清晰的明白这点,但却不认同读书的观点,他觉得这些都太过于梦幻飘渺,远远不如实际的来的痛快。
    我和他并没有就这个话题继续延伸下去,他似乎想到了什么,兴致勃勃的说道”:那你觉得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
    ”肖申克的救赎。”
    在说出这个回答之前,我脑海中依此闪过这几年来读的那些书。我想起了赵枚的《上官婉儿》”:一个襁褓中沐浴血雨腥风的女人……”,想起朱苏进的《郑和》”:一个狂风暴雨中航行的男人……”,想起了吉川英治的《宫本武藏》”:一个自我成长修炼的二刀流武士……”,想起了雨果的《冉阿让》”:一个最接近神的老人……”想起了太多人的一生,也想起了史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一个执着男人的自我救赎……”
    之所以会说出这个答案,其实也不是这本书真的对我影响最大。而是我知道我的这个朋友曾经看过这个电影,我记得他说过的”:嗯……还不错,只是感觉有点荒诞。”
    ……
    ……
    没有一点荒诞的成分,越是慢慢长大,越是能够理解以前不能够理解的东西。成长也许就是这样,从陌生厌恶到理解同情,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有时候也往往会在一瞬之间。
    读书如此,朋友亦如此。
    这个社会不存在小说中的那个腥风血雨的江湖,但往往存在着那些古道热肠的侠客、隐士。往往就在那么一瞬间,你会感觉到这个人的神奇以及惊艳他的才能,这并不是那种通俗意义上的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而是真正的感叹、感叹那些奇妙而有趣儿的想法,由此折服。
    依旧还记得余秋雨在描写米开朗琪罗的时候”:当他的竞争对手拉斐尔看到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手稿时,不由得惊叹一声。”才能就是一种令人折服的天赋,就如同肖申克监狱里面的银行家安迪·杜佛尼一样执着的精神。
    ”你若是想用这把锤子越狱,至少需要六百年的时间……”
    也许没有那么长的时间,至少安迪·杜佛尼没有花费那么长时间。安迪·杜佛尼没有想到这场飓风会吹的这么久,而监狱长诺顿也没有想到主的审判会来临的这么快……
    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我的视野开始转移到那些卑微到尘土中的小人物身上,就像监狱图书管理员布鲁克一样,
    ”他被改造了。”
    我想是的,每一个在肖申克监狱里面的人都或多或少的被成功改造了,”改造”是政客们的最好;而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来说,我们生活其中的人,或多或少也在被改造着,而那些来自善意、讥讽、冷眼、淡漠的人,就是那些所谓的”政客”,一旦你遵循了他们的框架之下,也就彻底失去了自己生活的意义,你也就被”改造”成了社会需要的样子。
    ”他们会关你到白发苍苍,牙齿脱落的时候,那时的你无法对社会造成危害了,你也就自由了。”
    自由和希望,这两个在社会中最推崇的两个语词。到了肖申克监狱里面,就成了罪恶和痛苦的源泉,它无时无刻不再折磨你脆弱的神经。很难想象的是,安迪·杜佛尼是怎么承受下来的。
    ”他不能保证他在肖申克监狱里面拥有单独的房间、他不能保证在某个深夜,他正在挖掘通道时,狱警突然临时突袭检查、他不能保证挖通了下面究竟能不能容身出去、他不能保证当他在简直令人窒息的粪坑中爬行了五个足球场那么远的距离后,出口却横亘着铁条怎么办、他不能保证逃出来了被附近的农民看到怎么办、他不能保证他即便没有被人发现,而他的那些新身份的钥匙找不到怎么办……”
    一切都不能保证,但他还是坚持、执着的往前走,最后他终于还是成功了。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要被“体制化”,遵循着内心的呼喊,执着的走着。即便遇到那许多不确定的事情,我们依旧可以坚定执着的往前走着。
    我冲着那个朋友笑着说道”:你读的那些书,它不能帮助你快速获得财富,但可以在你想要去做的任何事情上,赋予你无限的可能性以及执着的精神。”
    他笑笑,然后走开了。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
    《肖申克的救赎》主要讲述的是主角安迪被冤枉入狱后在监狱中的故事,而最让人惊叹的无疑是最后看似没有征兆的越狱,配合之前安迪在狱中所做的一切,强烈的带给了我们对于自由,对于自我的思考。以下是个人的《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影片通过安迪在监狱中的好友瑞得的讲述来叙述故事,他是叙事者,充满了对于那段日子的回忆,那种不可思议的记忆;同时他也是安迪的观察者,而这也使得影片的视角摆在了一个特别的角度。透过瑞得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安迪在其他人眼中弱不禁风的样子,也让我们看到了对比其它新的囚犯,安迪出人意料的坚强意志。这样的视角完整地叙述了安迪在狱中生活的点点滴滴,但同时也隐藏了安迪内心的全部,只能让我们从影片中去慢慢体悟。
    隐藏的还有安迪越狱的全过程,主角开始的时候就购买了一把小锤,而那一刻就制造了一个主角要做什么的悬念,但是后来的剧情中并没有提到过任何他有用它做什么特别的事情,直到最后那突如其来,看似无心的一个石块却是揭露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事实,瞬间打破了之前营造的如同往常没有一丝波澜的节奏。
    我无法想象试图在雷声的掩盖中奋力击砸排污管,想要砸出一条通路的恐慌,也无法想象在肮脏的排污管中爬行500码,忍受着狭窄、黑暗、恶心却毅然前行是何种感觉。但那份对于各种艰难的无所畏惧,向着自由前进,寻找自我,打破禁锢的心情却是强烈的冲击着我的内心。
    安迪脱去了衣服,张开了双臂,脸上带着笑容,只是安静地面对着天空,任凭雨水冲刷在身上。那一刻的世界沉溺在黑暗、雨水、闪电中,但那一刻的世界,又是光辉、灿烂,是从绝地迸发出的美丽,是冲破监狱的围墙,冲破监狱体制化的禁锢后展现的美好。
    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监狱最可怕的不是难以下咽的饭菜,不是辛苦的劳作,不是邪恶的囚犯,也不是凶残的狱警,最可怕的是对于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禁锢,是对于你作为一个人个性的磨灭。将一个人所有的棱角磨平,同时磨去的是对于人生的追求和期望。
    瑞得在假释出狱以后,有选择平凡的工作,然而几十年的监狱生活,也许还没有夺去瑞得作为人对于活下去的勇气,但至少完全磨去了他的生活期望,改变了他的生活习惯。(观后感)当一个人连上厕所都只有在报告后才能正常进行的时候,他已经丧失了作为人的本能与欲望,而是彻底处在被控制之下,出狱后的不知所措,对于未来生活不存在的计划,注定了对于生活的无知,如同木偶般的生活。
    如果说瑞得的报告体现了肉体上的奴役,那么选择了自杀的老布无疑是连同精神一起彻底死去的代表。他其实从一开始就明白,除了监狱本身,也许他所能前往生活的地方只有地狱,他甚至试图通过再一次的犯罪来获得继续生活在监狱的权利。在被劝阻,成功假释走出监狱的那一刻是他重获自由的时刻,但也许与此同时,那也是宣告他死亡的那一刻,对于精神和肉体都已经变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老布来说,走出身为监狱的家等同于被放逐
    而相与之对比,安迪的成功越狱,固然因为他丰厚的经济学知识,对于地质的狂热兴趣,但更重要的是他心中对于自由不灭向往,克服各种困难,用了整整20年的坚持不懈,成功挖通那一条通往自由的隧道。从作为一个人的角度上来说,安迪和其它人并没有任何的区别,但从作为一个囚犯的角度上来说,安迪比之其他人多的是一份不服从,是不愿意被体制化所磨灭自我,哪怕继续身在监狱与世隔绝也要继续保持自我的意愿。
    他宁愿冒着被狱警殴打,甚至拖到屋顶边上威胁的风险,也要换取一次可能的短暂的自由。他每周书写两封信,来获得对于监狱图书馆扩建的可能,带给所有人更多的力量。他宁愿被关一个月禁闭也要让音乐传遍整个监狱,让音乐唤醒那份自我之心。
    这就是意义所在。你需要它,就好像自己不要忘记。忘记世上还有不是用石头围起来的地方。忘记自己的内心还有你自己的东西,他们碰不到的东西。那就是希望,那就是对于自由的渴望,也是我们所坚持的自我,坚持的作为社会中一个独特的个体的存在,只有当自我存在的时候,一个人的存在才有着对于他自己无上的意义,也就有了他来到这个世界的美丽。
    记住,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不管我们的生命中会遇到什么,不管我们所处何地,也不管我们被如何束缚,心中都要保持一份纯真,一份希望,都要坚持一个自我。安迪的越狱的隧道,那是通向自由的隧道,但同时,那也是一条通向他始终坚持的自我的隧道。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9
    心灵以自由和希望而飞翔
    无论我们曾经怎样的沉沦和不羁,怎样的失去光明,但千万不要放弃理想,放弃那份希望,人类追求自由与公正的脚步是无法阻止的。因为“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希望是关不住的,锁不牢的,是有翅膀的鸟,是流动的空气,是息息尚存的呼吸,是永远无法遏制的,是任何黑暗都无法染指的。——题记
    我仍记得,安迪刚刚到达肖申克时,典狱长说:“把良心交给上帝,把贱命交给我!”我无法忘记他在说这句话时的样子,极度恐怖的表情,双眼如同邪恶的豺狼,粗短的手指不停地挥舞,仿佛地狱的魔鬼。可笑的是他的手上有一本厚厚的圣经,十字架的光芒极其悲悯地映照每个人的脸,如上帝的眼睛,慈悲地望着每一个人的灵魂,仿佛陈述着来自天堂的救赎,却又无力挽回这一痛苦的结果。
    可安迪很少有大喜大悲,他有着坚强的意志,这是如此,瑞德在第一天晚上就因为判断失误而输掉了两包烟。他在天台上冒着被推下楼的危险,为监狱的警官提出了合法“逃税”的方法,从而为每人赢得了3瓶啤酒。在49年的春天,一群肖申克监狱的犯人,坐在天台上享受着冰凉的啤酒。“如同在整修着自家的屋顶”,“我们感觉自己就如同造物主般自在”,倚着矮墙的安迪,英俊的脸上有着难得的微笑,如同刺破黑暗的一缕光芒。也许他生来就不平凡,因为在此他依然相信希望。
    与安迪相比,布鲁克斯——老布,似乎就显得十分遗憾与可悲,他的生活如瑞德所说:“开始你恨他,不知道为什么一道墙割断你的未来。然后你适应它,慢慢习惯这样的生活。最后你离不开它,离开了就不知道怎么生活下去,这就是体制化。体制化了”,老布就属于这样一个人,他在狱中就已经害怕假释成功,在出去坐在车上时,无助的眼泪慢慢地滑下,他最终无法摆脱那样对没有一点约束的生活的恐惧,自缢而死,令人可悲可叹。他,放飞了杰克,却禁锢了自己。也对,当一个人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时,会觉得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一种折磨;当一个人连一粒一粒粉尘都想要珍惜时,会觉得世间的一起一灭都是诱惑。可不但他,就连瑞德都有如此感受:“希望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可安迪不这么认为。只有《费加罗的婚礼》响起的那个一刻,所有的犯人被这恍如隔世的声音震撼了—一丝来自俗世的气息带着自由的感觉。哪怕只是刹那的停留,哪怕只如一个飞掠而过的闪光,却似乎唤醒了囚犯心底里一丝尚未完全泯灭的东西。或许这片刻的清醒,刹那的释放,将带来更沉重的压抑,就如揭开伤口上的血痂。但这不算什么,安迪与囚犯,他们需要自由,哪怕身体上做不到,只有心灵才感受得到,哪怕只有那么片刻,依然是他们的渴望。在安迪的同化能力下,瑞德也明白了希望,监狱的体制化生活丰仿佛一种扭曲的诱惑。它如同生活中的梅菲特斯,有着千变万化的面孔,然而我们不是幸运的浮士德,不会有天使来同魔鬼争夺我们的灵魂,上帝,尽管没有弃儿,但也没有宠儿。他在面对假释官的时候说:“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我回过头去看看往昔,那个愚蠢的男孩儿犯下了可怕的罪行……小男孩早已不见了,只剩下这个厌物,垂垂老矣。”
    在对自由与希望的热爱的驱使下,爱好地质学的安迪用一把小锤子为自己打开了通往自由的门,尽管那样的过程十分艰辛,可有知识的他用了19年的时间完成了瑞德认为需要600年才能完成的事情,令他获救的,是一把小石锤,一张女明星的大海报和一颗热爱自由的心以及相信希望的信念。我无法忘记剧中的一句话“安迪朝自由爬了五百码”,从下水管道出来后,暴风骤雨与雷电似乎在恐吓,闪电如一把明刀般斩断了黑暗,他承受着暴风骤雨的吹打,却得到了自由,他展开双臂迎接苦难,那一瞬间,在我的眼里,恍恍惚惚看到他不是安迪,他是耶稣,他,就是上帝。当初的上帝,在人间受尽苦难,却褪去平凡的肉体,成为了万民所敬仰的神。而安迪他也是在肖申克里受到了许多的冤枉和苦难,但最终是他点燃了自由的火光。
    后记:
    “你从来没有觉得自由的阳光是如此灿烂,莫扎特的音乐是如此美妙。那些平日里最粗劣最愚昧的人在这一瞬间都变得高尚美丽,容光焕发……这时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人类在经历了那样多的苦难与沉沦之后,还能生存,因为美好永在,希望永在”——《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0
    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两位金奖演员摩根·弗里曼、蒂姆·罗宾斯主演,改编自畅销作家斯蒂芬·金著作《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的《肖申克的救赎》,当年上映时,票房惨遭滑铁卢,却能够在上映后迄今长达25年的多数时间称霸IMDb和豆瓣电影Top250的榜首。
    初看《肖申克的救赎》时,虽觉得电影各方面确实精彩,但总会挑剔它结局过于梦幻不切实际,比如说在关键的夜晚之际风雨交加,宛如为了烹煮鸡汤而采用的机械神迹。如今再看时,却有些改观了,无法否认那依旧机械神迹的情节编排,却让我信服了蒂姆·罗宾斯饰演的安迪确实是有本事创造神迹的人物,也让我看到他如何救赎全片的叙述者——摩根·弗里曼饰演的瑞德的这一层面。
    也难怪电影安排瑞德作为旁白叙述者,他让我们与他一齐在一旁观看安迪这个主角,一同见证安迪超乎常理的作为与他带来的影响,也能从这位监狱老鸟得知诸多有关鲨堡监狱的残酷事实,像是新人最难熬的第一个夜晚,老鸟们用香烟赌谁先崩溃,在夜晚里以别人之苦取乐;监狱中会霸凌他人、强迫与其发生性关系的恶霸「三姐妹」;监狱如何让囚犯「体制化」;以及在他向安迪表述说「期望是危险的」时,我们早已看到他仍抱有假释出狱的念头,期望重获新生。
    而《肖申克的救赎》也是今年刚凭借《1917》获得第二次奥斯卡最佳摄影的罗杰·狄金斯,第一次提名该奖项的作品。如果注意这部电影的摄影,这部摄影在叙事上也默默扮演重要推手的主角。
    比如说一开始的监狱空拍,我们看到镜头随着载犯人的囚车划过绿地,带到石墙里面冷峻的监狱情景,这是电影少有的宽阔远景,却若有似无地告诉我们,这些犯人的未来将会远离色彩;囚犯第一次见典狱长的时候,透过铁窗外的光线,他们背对着光,阴影拉得长长的落在地上,然后镜头缓缓移到典狱长的身后,我们明白,铁窗外的光线就是打在他的身上,然后他走向前,此时镜头才反拍到他的正面,他的西装上有个闪闪发亮的十字架,他说监狱里的首要铁则——不能亵渎上帝——而镜头告诉我们他就是这座监狱的上帝。
    这些看似一般叙事的镜头,也许初看的时候没什么感觉,重看的时候感官就放大了,或许这是身为观众的诠释,但也要归功于摄影带来的视觉意境,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
    像是许多人都津津乐道的安迪在屋顶上为众人争取啤酒的场景便是绝佳例证:偏冷的色调建立了整部电影的调性,而安迪一行人来到屋顶干活,让我们暂时离开那冷冰冰的建筑,并从主角们的身后能够望见开头建立的绿色风景。这是狱中老手瑞德用贿赂替这群人带来的福利,然而在听到狱警队长海德利在抱怨美国的税收制度时,安迪放下手边事务,手无寸铁的走到警卫身边。饰演安迪的蒂姆·罗宾斯带来的精湛演出固然是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而镜头辅助的叙事也是绝大功臣。
    从这个场景所见,一开始虽然来到屋顶,电影偏蓝的色调依旧,而安迪与海德利警卫对谈的场景,是以仰角来拍摄安迪,而海德利则是用些微的俯角所拍。一般不会以仰角拍摄地位较低的人物,但这个场景,镜头角度首先告诉观众,安迪是占上风的。随后海德利将安迪推至屋顶边缘时,切换为鸟瞰的正上方视角,强调屋顶之高,安迪处境之危险,随着安迪逐渐说服海德利,镜头向下直摇,直到平视两人,从安迪身后我们再次望见远处的绿地,我们便明白海德利将会被说服。之后下个镜头切换至众人喝酒的场景,色调明显转为暖色,像是夕阳光线洒在他们身上,而瑞德的旁白却表示这发生在白天早上,我们才明白罗杰·狄金斯的摄影已超越了现实,将这鲨堡监狱史无前例的一刻添加了魔幻氛围。
    而电影托马斯·纽曼的配乐在其中也扮演重要主角,在上述的镜头中,当安迪说服了海德利,配乐立刻点亮了某种精神胜利的情境,更添安迪的神圣性。除此之外,在这部叙事长达20年的电影中,主要以旁白串起事件,事件间不见得存在明显的逻辑关系,音乐也成为供给转换氛围的媒介。更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主题曲同时流淌出沉重与清亮两种感触的相互克制,像是狱中瑞德与安迪的价值观对立,又像是主角幽暗情感里的期望带来挣扎,挣扎中渐渐明亮起来,久久缭绕于心。
    在电影中有一片刻安迪也让囚犯们见证音乐带来的感动,恍如久降甘霖,让时空凝滞,进而引导出这部电影的主题——期望。
    期望,安迪之所以非凡,正是心中抱持的期望所带来的坚毅,所以他能每每不畏狱中的恶霸、所以他能忍受20年之久的冤狱、所以他胆敢挑战警卫,甚至典狱长,也因为这样,仅有当我们跟着瑞德看着他度过种种难关,随着安迪穿越那黑暗又污秽的排粪管,就像忍受很久冷色色调看见暖光的感动,那海水的湛蓝、阳光的和煦,才让我们再次体会到期望的完满。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1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最能够缓解压力,那么我相信“看电影”会是很多人的不二选择。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呼朋唤友,又或者和所爱的人浪漫约会,看电影都会是非常不错的一件事。
    而要是还能够在海滩边上观影,那么我相信这将会是一生中非常难得的体验。
    就如同即将召开的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一样,在沙滩旁观影,相信会是一场光影的饕餮盛宴。
    而说到沙滩、海边,就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片尾时,Red和Andy在海边“重逢”时的那种充满了自由味道的美感。
    很开心能够在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片单“经典重现”单元中看到这部我至少刷了20遍以上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自从1994年弗兰克—德拉特将它搬上荧幕之后,这部电影就和《教父》一直争夺IMDB第一的位置,而近些年来,这部电影更是蝉联影史第一。
    而这部“影史第一”的影片,自然少不了大量的影评文章出现,然而看过无数遍这部影片的我,却从没看过,更没有写过这部电影的影评文。
    只因为我认为:不看透,才精彩。
    “内心向往自由的人,永远不会被束缚”
    之所以一直没看《肖申克的救赎》影评文,是因为内心一直对这部影片保持着至高的敬畏。
    因为每次看这部电影时,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而至于到底感触到了什么?其实根本说不上来,又或者我内心并不愿意真正想要“看懂”。
    甚至每个人生阶段,每个人生经历不同,在看这部影片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可能这就是“影史第一”的魅力所在吧。
    之前看过一则富有哲理的漫画:有些人身在监狱,却内心自由;而有些人看似自由,却如同坐牢。
    这像极了我们身边那些每天被自己“束缚”着的人,虽然是自由身,却总是被感情、被烦恼、被压力给束缚着。
    而还有更多人,其实是被“太明白”给束缚着。
    就好比说,当一个人已经很清楚结局的时候,那么他在走向这个结局的过程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是他又不得不朝着那个“已知”的结局走下去,所以这时候他并不“自由”。
    由此在我看来,真正的自由其实就是对“未知”的探索过程。
    内心向往自由的人,永远不会被束缚;没有束缚的前提,就是“不看透”。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那句台词一样:“他的步伐和谈吐简直是异类,他像是在公园散步,无忧无虑,仿佛身披隐形衣。”
    哪怕Andy身陷囹圄,内心充满“希望”的他,不像是在坐牢,更像是在“公园里散步”。
    “人生最精彩的,就是未知的多变性”
    影片中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老布。
    老布因为害怕出狱,拿刀威胁赫伍,Red曾说过:
    “老布没有疯,他只是体制化了,他坐了五十年牢,成了井底之蛙,他念过书,在狱中有地位,出狱就成了废人,双手犯关节炎的囚徒,想向图书馆借书都会被拒绝。”
    对于很多人来说,能够出狱是一种自由,而对于老布来说,出狱更像是一种“判刑”。
    因为他知道出狱后,自己不可能适应外面的社会。所以他很清楚自己未来的路,太明白所以没希望。
    Red跟老布相同的地方是,在假释出狱时,Red跟老布一样患了“体制化”的病。
    然而不同的是,Red要兑现对Andy的承诺,而那个承诺看似平淡无奇,却让Red充满了“未知”的惊喜。
    在Andy给Red的信中写道:“希望是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
    也正是如此,Red重拾希望,踏上了未知的和Andy重逢的旅途。
    而人生最精彩的,不就是对于未知的多变性的尝试和探索么?
    “老油条”其实就是职场版的“老布”
    我们常说:“做人要有梦想。”
    虽然可能这个梦想明明遥不可及,但它依然能够给我们带来前进的动力。
    反而如果什么事情都“触手可及”,那么或许这并不能叫“梦想”,顶多只能算是“目标”。
    身在职场的我们,其实跟《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些被关在肖申克监狱的人是一样的。
    时间久了,很多人就会像老布一样,患上“体制化”的病——在职场上,被称之为“老油条”。
    职场版的“老布”几乎每个公司都有,他们被职场的各种教条给教化,所以他们为了适应职场,变成了“老油条”。
    而之所以他们会成为“老布”一般的人,更多还是对于自己人生之路或者职业生涯的“看透”,已经没有了更多的希望。
    无论多么艰难,无论走到了人生的哪一个阶段,都不要放弃”希望“。
    认命不是我们该有的心态,哪怕希望可能会把我们憋疯。
    这就是我对《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最大感触。
    电影是世界的财富,是全世界赋予观众精神的一道盛宴。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2
    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两位金奖演员摩根·弗里曼、蒂姆·罗宾斯主演,改编自畅销作家斯蒂芬·金著作《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的《肖申克的救赎》,当年上映时,票房惨遭滑铁卢,却能够在上映后迄今长达25年的多数时间称霸IMDb和豆瓣电影Top250的榜首。
    初看《肖申克的救赎》时,虽觉得电影各方面确实精彩,但总会挑剔它结局过于梦幻不切实际,比如说在关键的夜晚之际风雨交加,宛如为了烹煮鸡汤而采用的机械神迹。如今再看时,却有些改观了,无法否认那依旧机械神迹的情节编排,却让我信服了蒂姆·罗宾斯饰演的安迪确实是有能力创造神迹的人物,也让我看到他如何救赎全片的叙述者——摩根·弗里曼饰演的瑞德的这一层面。
    也难怪电影安排瑞德作为旁白叙述者,他让我们与他一起在一旁观看安迪这个角色,一同见证安迪超乎常理的作为与他带来的影响,也能从这位监狱老鸟得知诸多有关鲨堡监狱的残酷事实,像是新人最难熬的第一个夜晚,老鸟们用香烟赌谁先崩溃,在夜晚里以别人之苦取乐;监狱中会霸凌他人、强迫与其发生性关系的恶霸「三姐妹」;监狱如何让囚犯「体制化」;以及在他向安迪表述说「希望是危险的」时,我们早已看到他仍抱有假释出狱的念头,期望重获新生。
    而《肖申克的救赎》也是今年刚凭借《1917》获得第二次奥斯卡最佳摄影的罗杰·狄金斯,第一次提名该奖项的作品。如果注意这部电影的摄影,这部摄影在叙事上也默默扮演重要推手的角色。
    比如说一开始的监狱空拍,我们看到镜头随着载犯人的囚车划过绿地,带到石墙里面冷峻的监狱情景,这是电影少有的宽阔远景,却若有似无地告诉我们,这些犯人的未来将会远离色彩;囚犯第一次见典狱长的时候,透过铁窗外的光线,他们背对着光,阴影拉得长长的落在地上,然后镜头缓缓移到典狱长的身后,我们知道,铁窗外的光线就是打在他的身上,然后他走向前,此时镜头才反拍到他的正面,他的西装上有个闪闪发亮的十字架,他说监狱里的首要铁则——不能亵渎上帝——而镜头告诉我们他就是这座监狱的上帝。
    这些看似一般叙事的镜头,也许初看的时候没什么感觉,重看的时候感官就放大了,或许这是身为观众的诠释,但也要归功于摄影带来的视觉意境,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
    像是许多人都津津乐道的安迪在屋顶上为众人争取啤酒的场景便是绝佳例证:偏冷的色调建立了整部电影的调性,而安迪一行人来到屋顶干活,让我们暂时离开那冷冰冰的建筑,并从角色们的身后可以望见开头建立的绿色风景。这是狱中老手瑞德用贿赂替这群人带来的福利,然而在听到狱警队长海德利在抱怨美国的税收制度时,安迪放下手边事务,手无寸铁的走到警卫身边。饰演安迪的蒂姆·罗宾斯带来的精湛演出固然是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而镜头辅助的叙事也是绝大功臣。
    从这个场景所见,一开始虽然来到屋顶,电影偏蓝的色调依旧,而安迪与海德利警卫对谈的场景,是以仰角来拍摄安迪,而海德利则是用些微的俯角所拍。一般不会以仰角拍摄地位较低的人物,但这个场景,镜头角度首先告诉观众,安迪是占上风的。随后海德利将安迪推至屋顶边缘时,切换为鸟瞰的正上方视角,强调屋顶之高,安迪处境之危险,随着安迪逐渐说服海德利,镜头向下直摇,直到平视两人,从安迪身后我们再次望见远处的绿地,我们便知道海德利将会被说服。接着下个镜头切换至众人喝酒的场景,色调明显转为暖色,像是夕阳光线洒在他们身上,而瑞德的旁白却表示这发生在白天早上,我们才知道罗杰·狄金斯的摄影已超越了现实,将这鲨堡监狱史无前例的一刻添加了魔幻氛围。
    而电影托马斯·纽曼的配乐在其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在上述的镜头中,当安迪说服了海德利,配乐立刻点亮了某种精神胜利的情境,更添安迪的神圣性。除此之外,在这部叙事长达20年的电影中,主要以旁白串起事件,事件间不见得存在明显的逻辑关系,音乐也成为提供转换氛围的媒介。更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主题曲同时流淌出沉重与清亮两种感触的相互克制,像是狱中瑞德与安迪的价值观对立,又像是角色幽暗情感里的希望带来挣扎,挣扎中渐渐明亮起来,久久缭绕于心。
    在电影中有一片刻安迪也让囚犯们见证音乐带来的感动,恍如久降甘霖,让时空凝滞,进而引导出这部电影的主题——希望。
    希望,安迪之所以非凡,正是心中抱持的希望所带来的坚毅,所以他能每每不畏狱中的恶霸、所以他能忍受20年之久的冤狱、所以他胆敢挑战警卫,甚至典狱长,也因为这样,只有当我们跟着瑞德看着他度过种种难关,随着安迪穿越那黑暗又污秽的排粪管,就像忍受很久冷色色调看见暖光的感动,那海水的湛蓝、阳光的和煦,才让我们再次体会到希望的完满。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3
    前几天,朋友推荐了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忙里偷闲看完后,直到今天才有时间表述我的感动。
    总体感觉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励志影片。讲述的是1947年,银行家安迪因酒醉后误被指控杀死了妻子和她的情人,而被判无期送进肖申克监狱。他在狱中与囚犯瑞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充分利用自己在税务上的专业知识跟狱警打成一片,执着的改变狱中文化。当他得知自己含冤却又申诉无望时,表面上不动声色,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从自己挖了二十年的隧道中重新获得自由。
    自由
    我认为,自由是《肖申克的救赎》的第一主题。这是一个不仅从现实意义上越狱的故事,也是从精神意义上越狱的故事。
    影片中有三次展现“自由时刻”的场景。
    第一处:金色的夕阳、漆黑的屋顶,一群犯人安逸的享受安迪几乎用生命换来的冰啤酒,表情是那样的恬静,安适,“仿佛自由人在修葺自家屋顶”。
    第二处:安迪将门反锁,播放《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一段二重唱。悠扬的歌声飘出扬声器,声音到过的地方,所有的人都抛却愤懑,狠毒和怨怒,安祥的伫立、抬头、仰望、倾听。
    第三处:影片结尾,瑞德踏着金黄的沙滩一步一步走向安迪,安迪停下手中的工作,明晃晃的阳光,碧蓝纯净的太平洋下两人紧紧拥在一起。
    三处场景串联了一条漫长的自由之路。只因:“这个世上有种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翅膀的每片羽毛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贪婪的典狱长残杀了知悉真情的年轻人后,更加坚定了安迪逃跑的决心。特别是片中安迪爬出500码的排泄管,褪去衣衫,伸出双臂拥抱风雨时,我被真切的震撼。人,为了生存,追求自由的力量真是无法估算呀!裴多菲说的真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生命如旅程,每个人都在行走。行走中,我们要体味艰辛,接受得失。所以,安迪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性格的坚强和斗志的不屈,更有心灵上对世人的救赎。珍惜今天,珍惜拥有,珍惜自由,你便是世上最富有的人!
    希望
    希望,是我给《肖申克的救赎》定位的第二主题。
    一个人力量的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潜在的希望有多远大。希望不需要过份的热情,太热情的希望只是灵魂深处偶尔的冲动。
    肖申克是一座黑狱,一座吃人的监狱。可无论它多么黑暗,都是关不住希望的。凡事皆因希望而起,因希望而终,凡事只要有了希望便成为可能。有了希望,肖申克不过是一座形同虚设的监狱。有了希望,一把小锤可以救赎自由,救赎生命。有了希望,安迪在救赎自己的过程中可尽情的享受,并将这享受到的乐趣播种于每个狱友的心里。
    影片中,安迪和瑞德有这么几句对白:“忘记在这世界上,还有这不用高墙栅栏围起来的地方,还有你自己心里的,他们拿不走、碰不到的东西,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你指什么?”“希望!”……
    我们每个人既是平平凡凡的,也都是独一无二的。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知道自己要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自由出色?还是平庸无奈?正所谓,希望就是使人有所突破的“种子”。
    肖申克监狱虽然残酷,但安迪一直坚守希望,而且他的希望是灰暗的高墙无法阻挡的,是冰冷的囚室无法泯灭的,比如影片中安迪6年后第一次收到200美元的扩建资金;再比如安迪每周写一封申请扩建肖申克监狱图书馆的信,到后来每周两封,十多年坚持——从未放弃……安迪拥有希望,拥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也拥有了最终成功逃离监狱的“伟大”。
    由此可见,希望是自由飞翔的小鸟儿,是四处流动的空气,是时时存在的呼吸,是任何力量永远无法遏制的,是所有污秽都无法染指的。
    恐惧可能让人沦为囚犯,希望却能让人重获自由,希望永存,生命不息!
    友谊
    整部影片中没有男女凡俗的爱情纠葛,反而让我体味到了人情和温馨——冷酷的监狱中一样可以建立真挚的友谊。
    人这一生友谊是很宝贵的,许多时候,我们的生命会因友谊而精彩。
    肖申克监狱中犯人,没有温煦的晨光,没有纯净的空气,没有圣洁的精神寄托,几十年如一日的活着……直到,安迪冒死为他们成功争取啤酒,他们回递给安迪;直到,他们帮安迪挖做象棋的石头;直到,安迪擅自给他们播放歌曲;直到 老布信中深深地眷恋和歉意;直到安迪为瑞德买口琴;直到安迪在石堆下留给瑞德的糖果盒……友谊就这么在无形中沉淀,在无意间深入骨髓。
    犯人也是人,和自由的人一样,需要关心,需要呵护,需要珍惜。甚至比自由人更迫切的需要。在肖申克监狱中,一些很平常的东西,却能够让我们领略到他们互相支持、帮助和激励的情谊。只因环境特殊,所以弥足珍贵。特别是影片的结尾,安迪和瑞德海边重逢,两人畅快淋漓的笑容更是让人无比羡慕。那笑容在天地间飞越,在人们内心深处回荡……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毫无疑问这部影片中的安迪是坚强的,因为他拯救了自己,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并开始了新生活。安迪也是伟大的,因为他在自救的同时,也拯救了瑞德,没有让其步老布的后尘。希望是美好的,自由是向往的,人间至善的事物是永远不会消逝的。
    春日的午后,我听着纯音,回味着情节,静静地敲击这些文字,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4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600字(一)
    最近看了部好电影,叫《肖申克的救赎》。感触颇多。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叫安迪的银行家因被污告杀人,无辜入狱,谋划了二十年成功越狱的故事。肖申克是那所监狱的名字。希望和自由是贯穿整部影片的重要线索。而正是拥有希望和自由的信念,一个囚犯才有能力有决心实现自我救赎。
    安迪作了囚犯后,是否也失去了自由?我想,是没有的。至少他会时不时地召唤自由的降临。在阳台上,阳光尽情散在他和朋友肩头;他让音乐飞遍肖申克,甚至是那最无人问津的角落,告诉每一个不自由之身,听,这就是自由。他用六年撰写了一段自由传奇——那就是他一手复舒的图书馆。在里面每一个不自由的人至少拥有一个读书的自由权。正如影片所说有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翅膀太过耀眼。是的,安迪正是这种鸟。自由便是翅膀,一只永不失翅膀的鸟,怎肯永屈于栏杆之下,毕竟鸟会飞。安迪用二十年用一把小刀挖出了鸟的翅膀,记得那夜电闪雷鸣。有五十个橄榄球场的长度的下水道又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何况那只是下水道。全身恶臭又如何,人的外在莫不过皮囊一张,何况只是脏了囚衣。正如破茧的蝴蝶,安迪从下水道钻出时,上帝赐于了他渴望以久的翅膀,这双翅膀不再是虚无飘渺的,它真实的如同手脚。喊吧,安迪,叫吧,安迪,让雨水冲走蚩伏于你身上的一切一切的恶臭。哭吧,安迪,我想,正如天上的电闪雷鸣,泪和着雨一起殒落。
    一个人因有了希望才会想拥有自由。当希望占据一个人的心时,他就会想"我需要自由"。毕竟自由有种魅力,它可以去触摸希望。瑞德似乎最明白这点,至少他知道希望在肖申克不是件好东西,会令人发疯。他学会忘记希望,告诉安迪希望不可再妄想。肖申克的铜墙铁壁,足以让一切希望成为笑话。老布,一个假释犯,一个失去希望的自由人。当他寻不到活下去的意义时,他选择了死亡。死亡解脱自己又无碍于他人。生死对自己已毫无意义,对于他人又值什么呢?老布,一个假释犯,一个老头子罢了。相同的命运似乎也要降临到瑞德身上,然而安迪的一封信,几张钞票,填充了瑞德的希望空白。在老布辞世的房间,瑞德提起行李,起程了。为看一看太平洋的海是否蓝得正如他所希望的。
    安迪是伟大的,一个人的自救,那是勇者,一个人自救的同时,又实现他人的救赎,那是圣人。芝华塔尼欧某个海岸边,有家小旅馆,旁边有一条旧小艇。上面站着一个人,是安迪。安迪,看,瑞德来了,该出发了。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600字(二)
    趁着记忆还新、感受最真的时候,写下对这部经典之作的所感吧
    肖申克的救赎,很久没有看过这么精彩的片子了,一部励志之作。看完之后主人翁的点题之句一直萦绕在耳边:只要心怀希望,就会永远有希望。
    安迪,一位大银行家,有着对数学和数字天生的敏感,不幸的是妻子以及妻子的情人遭人谋杀,而自己却被误认为是凶手,两次无期,被判到了肖申克监狱。于是长达二十年的监狱生活开始了!像剧中说的,他并没有认为来到监狱是一种煎熬,反而觉得像是在公园散步一样,是如此的淡定!这二十年,是安迪进行自救的二十年,锤子、海报、以及帮典狱长"逃税"…一切都是他预置好的,只等那个暴雨夜晚的来临,伴着闪电雷声逃离出了肖申克监狱…
    在剧中,有几段儿,我一直有点疑惑,就是安迪在狱长反对的情况下,还毅然的播放那段音乐,我是没有弄清楚那是怎样的一段音乐,是向往自由和解放?还有一段就是安迪一直都很想在监狱建造一个图书馆,由于资金的匮乏,他便一周一周的向有关部门写信进行申请资金,最后便是一周两封…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下去,试想一下,安迪建造这样一个图书馆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到了好多监狱里很多的人知识水平都不高,甚至停留在很久以前,像老布一样出狱之后根本适应不了当今的社会,甚至不能生存,最后的结局只有一种——老布自杀了。还有,剧中一直在强调一个词"希望",也可能安迪是想让监狱里的所有人心里都怀着希望吧,怀着生存的希望,无时无刻!
    故事的结局也是亮点,特别是最后瑞德去那颗树下寻找安迪留给他的东西,一封信、一些钱,好像这些都不是很重要,但我觉得安迪留给瑞德的是希望,是活下去的希望,至少是安迪拯救了他!
    只要心怀希望,就会永远有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5
    当你走进肖申克,你不知道在你身边将会发生什么,你不知道你的过去和将来,你将忘记你曾经的梦想,你只知道悔恨。生命也许就在这里一天天衰退,梦想在这里一天天流失。这就是肖申克带给人的感觉。生命仿佛在这里停止,时间仿佛消失掉。你会忘记你什么时候走进来的,你也会忘记曾经美丽的梦。漫长的人生,绚丽的梦想,一瞬间不复存在。
    没有任何辩驳的自由,巧舌如簧的检察长把安迪的生命交给了肖申克漫长的岁月。被冤枉的银行家不会甘于命运,然而肖申克并非福地,第一天晚上就有人被活活打死了。"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监狱长的训词非常露骨,他的意思无非是"在这里,你们没有自由,必须无条件地做任何事,不要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是属于上帝的",于是,一场关于尊严和人性的斗争就此开场,不过在这场斗争中,救赎主不是上帝。
    不管是谁,剧中的老布也好,瑞德也罢,包括安迪在内。再走近肖申克的那一刻,都不会把自己和这座无情的监狱扯上关系,也许想过有一天会从这儿出去,不知道明天怎样,但知道自己该怎么生活。可是,一年,两年,三年……在不知不觉中,“肖申克”磨去了人的棱角,也磨灭了曾经的梦想,“肖申克”不再可怕,在这儿的人生不再那么厌倦。“肖申克”开始慢慢变的熟悉,慢慢地对它产生依赖。用瑞德的话说:“起先你也许厌恶他,后来也许会喜欢他,在后来你也许会离不开他,这就叫体制化。”听着有一种心酸,也有一种无奈。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悲伤。那时老布已经不在,这句话虽说的是老布,但又像说我们每个人。悲凉吗?又有一种悲哀。不知不觉中“肖申克”总在改变着什么。写到这里,突然怀念那不知天高地后的日子,无所畏惧,我所畏惧,因为不知道而不怕着,因为不懂得而爱着温暖着感动着。世界是辽阔的,舞台是属于自己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为了梦想而构筑的。一年,两年,三年……在不知不觉中,时间磨去了身上的棱角,也一天天磨尽了那不屈的精神。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会讨厌这样的自己,没有追求,不知上进,也许会厌恶这样的生活,寂寥而没有活力。但随着时间的流失,你会适应这种生活,也习惯这样的自己。也许真的有一天,回到生命的最初,那种久违的陌生会让人无所适从。突然会怀念曾经憎恶的日子,突然想回归那种生活。就像老布不愿离开“肖申克”,就像老布离开后怀念“肖申克”一样,因为无措而选择上帝一样。悲哀吗?只有每个故事的主人公知道。
    在“肖申克”中也存在着成功与失败,在这里最优秀的莫过于安迪,他让犯人开始了一种新的健康的生活。安迪是注定要和的暴力制度对抗的,他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在于对恶势力(三姐妹)坚决的反抗,在于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在于不畏凶险为大家赢得那坐牢以来唯一一次由海利请客的啤酒,在于他当着监狱长的面播放大家从未听过的美妙音乐,在于他执着地带领大家修建全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室,在于他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通过他个人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于瑞德。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安迪和他的约定,瑞德是否会和老布一样,因为被长期地制度化了而无法适应社会,最终只能在长期的压迫之后在自由社会"到此一游",缘于这个约定,瑞德坚持了下来,找到了他坚持"希望"的终点。
    安迪给瑞德的信中说;“希望是件好东西,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是不会流失的。”我不知道瑞德看到这句话时是什么感受。我只知道对我影响很深,它给我一种生命的冲力,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仿佛在黑暗中透过来的一束光,又仿佛在茫茫的海上遇到了知音。那种感觉,我想只有陷入黑暗的人可以理解,那种感情,只有久违阳光的人可以理解。希望,有时只是一种微妙的东西,虚无而真实的存在,微弱但却温暖,也许照亮不了前面的路,但却能温暖人的一段路程。有温暖已经足够,至少它给我们向前的勇气。给了我们梦的幻想,像一个影子,也像启明星。
    希望这东西很难说,有时选择也一样。安迪的苦难,也是每个人的苦难,安迪只是我们的一个缩影。跨过去就是幸福,跨不过去就是痛苦。安迪跨过去了,他获得了幸福,老布没跨过去,最终在痛苦中选择了上帝。生活中也一样,很多时候都被成长路上的石头绊倒,都被路旁的荆棘刺伤,勇敢者向前,怯弱者退缩。勇敢的人最终获得了成功,怯弱者躲在失败里叹息。成功和失败有时只是一步之差。一步一切都将改写。我想也许每个人都不能像安迪一样成功,但至少应该向他学习。想起食指的诗,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生命短暂,也许千年的等待,才换来今生的一次绽放,我们都要好好的生活,像安迪学习,生命不屈,救赎灵魂,让生命好好的绽放。
    
随便看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8 1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