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影评
范文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影评(通用17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影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影评 1
    这种体育竞技题材其实和歌舞片一样,都非常适合在影院观看。
    将配乐音效对于气氛的烘托最大化,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观看了这部影片。电影改编自争议很大的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恰处于冷战时期,前苏联VS保持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在体育之上,自然还有更深层次的角力,对于前苏联教练和普通的球员来讲,压力更是如此。教练需要筹钱给孩子出国治病、而球员大多也有各自的问题,有身患心脏绝症的、有背负叛徒罪名的、有深度近视看不清队友的,除此之外,国家荣誉之战,来自苏联官员的压力和监视,亦烘托了紧张的氛围。
    本身便极具看点的真实素材,再加上极具曲折性的比赛结果,故事在剧情上并不平淡,而俄罗斯电影人值得称赞的地方在于他们对于这次事件的`艺术加工和处理极具火候。黑色幽默和紧张氛围之间的调度平衡、对前苏联官员的自黑也颇有力度,最为厉害的还是节奏的把控。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这场“鹰熊之战”,作为备受争议的一场篮球战役,很多人在观影之前,已经知晓了最终的比赛结果,也就是说电影最大的悬念其实已经被“剧透”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真实还原当时赛场的紧张氛围,如何能够凸显出最后三秒钟的惊天逆袭,是非常困难的,而事实证明,俄罗斯电影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最后再说一下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地方吧:在电影一开场有一个细节,前苏联老教练因为带着球队输了一场比赛而被迫离开球队,在和球员告别的时候,篮协的官员站在了篮球场的边线内,作为新教练的加兰任拉住了篮协的官员,把他拉到了自己的身边,站在了边线外面。 这个细节表现得太好了,对于一手带起前苏联国家队的老教练,加兰任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你在和你的队员告别,篮球场的每一寸都属于你,我只在篮球场外等候。这很绅士,这也很酷。因为热爱,所以尊重。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影评 2
    首先感谢观影活动,感谢泽位先森的热心组织。《绝杀慕尼黑》是2017年俄罗斯票房冠军,看之前心里期待是的能拍到《最后一球》的水平就谢天谢地了,没曾想就如同1972年的男篮决赛一样,让人心潮起伏,在体育竞技列影片中也算上等。
    《百万金臂》里有一句台词:十年以后没人会记得这场比赛,但百年以后仍会有人记得这一次击球。美国自参加奥运会篮球比赛以来,几乎包揽了所有冠军,美国队成为冠军不是新闻,只有当美国队输掉的时刻,才会被历史铭记。
    1972年,在冷战中苏联刚刚输掉了登月竞赛,那时候,苏联抢先把人送进了太空,美国就送两个人,苏联再塞进去三个人,知道阿姆斯特朗在月球插上了美国国旗。两个国家的竞争让人类的科技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飞跃,也压榨出了当时人类科技的所有潜力,要知道,那个时候NASA登月计划所有计算机的主频加起来都没有你现在用的智能手机高。
    战争不论是冷的还是热的都能让人拼尽全力。
    苏联解体了,一个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消失的不见踪迹,现在的`九零后几乎不知道有这个国家,儿子一次在老地球仪上发现苏联时,还以为是地球仪印刷错误。留下来的是数不清的影视题材和打不完的内战。俄罗斯在普京统治下二十余载,从准超级大国一路混到了二流国家,甚至在石油危机、乌克兰争端中要当年的小弟中国拉一把。真是想起来不失眠都难。
    俄罗斯的电影从《理发师》开始才走上复兴之路,中间《星星》、《第九连》、《决战要塞》、《斯大林格勒》等电影都在力图恢复当年苏联的辉煌,可惜一直不得其法,如同当年中国的主旋律电影,拍的有点用力过猛。直到二十一世纪,电影的镜头聚焦到普通人身上,影片的质量开始飞速上升,除非今年陈可辛贺岁的《女排》或者《李娜》正常发挥,否则只能尴尬地承认俄罗斯体育电影的水平已经甩了中国哥们几条街。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影评 3
    本片以篮球比赛为主线,既赞扬了职业精神和家国情怀,同时表现出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和国家队队员们鲜明的性格。依托严峻的政治形势,电影中种种情感杂糅碰撞,催生出这部热血沸腾的体育商业片。
    在叙事上,节奏的分配十分合理,三分之一用来刻画人物, 其余篇幅均用来记录赛事,临近比赛,训练日程成为重心,却也能兼顾到教练给儿子治病的亲情线和别洛夫的爱情线。
    视听语言上也不落窠臼,尤其是最后的三秒大反转,升格画面营造出紧张感,使用无声处理让观众跟着凝神屏息,此刻用一秒的定格串联起所有相关人物的反应,飞跃的篮球已经不仅仅代表着分数,更寄托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和所有队员对梦想的坚持。
    虽然电影的结局早就透露,但观众依然会被这段历史的再现深深吸引,因为坚持的力量太耀眼了,当所有人都觉得一件事不可能完成时,跟它死磕到底,就一定会出现奇迹。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影评 4
    电影《绝杀慕尼黑》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上苏联队与美国队相遇,苏联篮球教练加兰任临危受命,力排众议向世界宣布要战胜劲敌美国队,并带领苏联队克服重重困难战斗到最后一秒,终结了美国36年不败神话的故事。该片在俄罗斯上映时,就获得了超高话题度,并以30亿卢布夺得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冠军,得到俄罗斯总统普京公开点赞。
    影片6月13日上映后,立即得到了韩寒、吴京、林允、杨凌、郑海霞、邢傲伟、张斌、刘建宏、史航等一众文体名人的集体推荐。韩寒在看过电影之后表示,希望将这部电影推荐给所有人,因为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体育片,其中传达出的个人信念、团队精神等,适合每一位观众。“我们甚至可以将它看做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即使我们不喜欢体育,但是我们都会爱上电影里这些为国争光的‘超级英雄’。”他还在微博上推荐说,这部电影“比动作片更动作,比战争片更战斗,燃过超英”,并将本片列为“2019年必看十佳之一”。
    甚至,国家体育总局发文向正在备战中的教练和运动员们推荐这部电影,希望大家学习电影体现出来的团队合作、奋力拼搏和永不言弃的精神。这事还一度登上了热搜,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烈讨论。“热血”、“高燃”是大家观影后的一致感受,电影里奋勇拼搏的热血精神,令不少观众激动到落泪,甚至在映后自发鼓掌。尤其是影片最后的那场决赛,几乎做到了1比1的精准还原,让观众体验了一把在大银幕看球赛的快感。正如韩寒所形容的,“最后三秒让你澎湃三天”,可见电影巨大的情绪感染力。
    虽然有好莱坞大片的挤压,《绝杀慕尼黑》在院线排片始终只停留在个位数,但它却一路逆跌,好评在影迷中口耳相传,票房也稳健爬升,目前向着总票房5000万冲击。
    许多看过影片的.网友纷纷表示,“这部电影逆袭绝对靠的是实力,无论从故事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能带给人积极向上的能量。”也有网友畅想:“中国什么时候也能拍出这样热血的体育电影呢?期待我们自己的《中国女排》!”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影评 5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决赛虽然是一场充满传奇的经典比赛,但对《绝杀慕尼黑》的主创们来说,其实已经相当遥远了。
    “小时候,父亲给我讲述了这场比赛,他告诉我,我们的球员在那三秒内如何得分,这是奥运会金牌的决定性时刻。这个故事烙印在了我的脑海。”导演安东·梅格尔季切夫透露,自己在接到剧本初稿后就立刻找到了比赛的录像,整整看了八个小时,完全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后来,当我开始研究并亲眼看到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人类体育史上最重要的比赛之一,是一定要被传颂的一个故事。”
    在片中饰演传奇篮球运动员谢尔盖·别洛夫的里尔·扎耶采夫则说,自己在拍摄前仅仅是听说过这场比赛,对细节并不了解。“我在学校偶尔打篮球,我和朋友们看街头篮球,我们可以背诵所有NBA球星的名字,但我们对苏联篮球一无所知。这很可悲,但却是真的。当我看到1972年的决赛录像时,我哭了。我看到了一个奇迹,是奇迹!”
    在筹备阶段,导演看了不下500遍比赛录像,才开始考虑如何将它表现到大银幕上。“关键时刻是比赛决定性的‘三秒’,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挑战。这一段戏持续了大约七八分钟,而拍摄需要好几天时间。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大量的观众在现场。所以拍摄时,我必须制定一个代码和命令系统来引导人群,并让每个人都按照比赛中的动作行事。”
    而对于主演里尔·扎耶采夫来说,如何让自己成为镜头前一名可信的篮球运动员是最重要的。“从被邀请参加试镜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自己训练了。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篮球上。”在练了八个月后,他才得到试镜成功的通知,“当时我已经练到了一定的水平,当然后来我也继续参加剧组的训练并学习电影中的具体动作。”不只是他,剧组的所有主演也都投入了大量的训练。
    “这是一部关于精神的力量、对事业坚定不移的奉献精神、坚定信念才能实现梦想的电影。这也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因为只有在爱中我们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我们国家历史上的篇章和人物永远不应该被遗忘。”主演《绝杀慕尼黑》这部影片,让里尔·扎耶采夫本人也得到了很多力量和启示,他表示:“1972年那场胜利是一项巨大的成就。那些球员没有获得丰厚的薪酬,他们不是为了钱而赢。他们个人的荣誉、国家的荣誉受到威胁,所以必须获胜。这可能也是我们的父亲和祖父们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点,我们的孩子应该知道它。”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影评 6
    电影以传奇篮球运动员谢尔盖·别洛夫的回忆录《一跃而起》为基础完成剧本。最终拍摄版剧本是这部影片剧本的第22版。
    影片从筹备到完成一共持续了3年。实际拍摄持续时间为2016年7月至11月,总共4个月。其中,最后一场和美国队的比赛就拍摄了整整30天。
    大型体育赛事的电影表现非常困难,真实拍摄根本无法同时调动所有观众的表演。所以,这部影片的拍摄使用了大量特效。为了实现真实观众气氛,特效部门专门研发并创建了一个新型的人群克隆系统,为长镜头到中等的镜头提供逼真的角色呈现。
    除了近视眼球员阿扎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专业的篮球运动员,其他多数主演都是演员,而非职业运动员,甚至主演萨沙和谢尔盖之前都没有接触过篮球,他们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篮球教练的带领下,每天要花几个小时训练。并且,所有演员都需要和专业篮球队进行大量的比赛。影片拍摄完成,很多人开玩笑说,他们已经可以进专业篮球队啦。
    除了扮演队员的演员们的训练外,影片中的所有演员都用一年的时间做了心理准备,他们在一年的时间里研读了大量的资料,和影片原型进行了一年的沟通和深度交流,在表演准备上,用一年时间来完成的影片项目非常少见。
    片中可以看到,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真正的复古服装,甚至所有群演的服装都是按照当时的布料和裁剪方式忠实还原订制的`。
    十个国家的团队制服,比赛球服也真实地还原了慕尼黑奥运会的场景。
    在许多道具细节上,剧组都煞费苦心,剧组专门制作了20多个篮球,都是根据当年的苏联标准制造的,且被国际比赛采用的球来制定的。并且在特技拍摄中使用了特制的软球。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影评 7
    剧荒时可以看看的好电影,《绝杀慕尼黑》。
    两个小时的电影,叙事简单直接,某些角度来看和《夺冠》有很多相似之处。
    电影包含了很多内容,有严肃的叙事,包括当时苏联的制度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生活与工作的意义,诸如“我们也有”、“他们什么时候成了你的朋友”、“如果你的.人生只剩下三秒钟你会做什么”。也有轻松的感受,比如故事结尾反射弧很长的“乌拉”、美国的几个有趣街头篮球小哥、萨沙看到亚历山德拉时弹幕飘过的“苦海~翻起爱恨”。
    谢尔盖“场均得分30分”,“他下场了我们谁来得分”,“如果遇到了麻烦,把球传给谢尔盖,他知道该怎么做”,谢尔盖场上神勇冷静,场下勤奋睿智,近乎完美的人物。面对“他们什么时候成了你的朋友”,说出“我们一直是朋友,只是我刚意识到”,诠释了队员之间跨越隔阂与偏见的友谊,大概是生活中出现过的那些后知后觉的友谊或者情愫,或许回头他们已经不在,或许一路向前来不及回头。
    萨沙患有特殊的心脏病,医生认为他只剩一年左右的寿命。他决定放弃本准备共度一生的女友亚历山德拉,他告诉亚历山德拉“我有别的女孩,一直都有”希望以此让她恨自己放下自己,即使亚历山德拉识破了他的谎言向他问出那个问题“如果你的人生只剩三秒钟,你会做什么”,他依旧赶走了她。其中的对错难以评述,但他的为对方考虑的一份心情大概足够真诚,而不像生活中常见的用“为你好”粉饰的逃避与利己。
    教练加兰任克服重重压力带领球队,替队员顶锅、用自己本用于医治儿子的钱替萨沙治病,为了让米西科能够参加妹妹的婚礼并留在队内,他带领所有队员去米西科的家乡保持训练。他们互相信任互相成就,最终绝杀慕尼黑。
    这是一个知道结局却依然会为之紧张和落泪的好故事,也是一部幽默与厚重并存的好电影。团结与情谊,自律与真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绝杀只需要三秒钟,而这三秒钟需要曾经付出的一切。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影评 8
    这部电影,从苏联人来看是爱国大作,从美国人来看是本该失败的胜利者的无耻炫耀,从中国人来看是俄国人少有的大片,从一个打球的人看就是视觉的盛宴,从专业角度看就是华丽而不真实的闹剧。
    不管是从音效上,从视觉上,都接近于好莱坞水平,深层的立意让影片比那些无聊的大片更上一层楼。影片在最后的决赛中,太量远用了慢动作,精细到每一个小动作,每一记投篮,使人们仿佛回到了那年那天,那场比赛。慢动作的充分利用一直都是俄罗斯电影的法宝,也许美国人花上千万拍十几秒花里胡哨的混战镜头也没有一个俄罗斯导演把镜头放慢,刻画出一个朴实无华的真实画面强。
    对于俄罗斯电影来说,影片也表现出了新民主主义思想,在影片中那些布尔什维克党的伎俩几乎给了反面的立意,这也成为了此影片的重要看点:他们承认了苏联政府的无能,当时的腐朽,从而衬出了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特别是加兰任和他的光头上级。不得不说,俄罗斯的.开放立意是中国电影望尘莫及的。
    对于美国人来说,就算派上几个大学生,只有道格.科林斯一个未来巨星,失败也是不可接受了,显然,梦之队是去打爆全世界的,而他们也够狂虐全世界的。注意,美国全上的是大学生,道格第二年才当选状元的!苏联人是全国最强的人,一起练习了那么久,还有一个苏联乔丹谢尔盖,有一个苏联皮篷萨沙,有一个苏联的菲乐.杰克逊加兰任。可美国队还会输?当然,这个判罚太具争议了!
    如果说重比一次,历史罕见,重比两次,史无前例!回秒回错了,比的不是三秒吗?表错了与比赛有半点关系吗,裁判误判球员抗议都要吹技犯,表错了你去骂调表的,也是要争议很久的,更何况同一理由重比两次。
    如果我去判,重比一次可以,两次不可能,苏联队赢的不是比赛,而是手段,还听说国际篮联主席收了钱呢。
    说完争议,电影中还有不足:不可否认没有三分线的场地,复古的球框十分真实,可那时的苏联队,怎么个个漂亮的后仰跳投,两三分钟一个空接暴扣:大哥,美国队当时也没这么干吧,张伯伦拉塞尔场均也就一次扣篮就点燃全场了,而且空接是近三十年的打法,看以前哪有这么打球的。也许这是一种艺术加工,但影片已经十分真实了,再接近实际一点又有什么好的呢。
    还有,别说你们打的是美国队,你们只是打了一帮大学生,NBA地板都没踩过的大学生!
    片子拍得不错,这也许会是篮球史上最大的争议,不管怎样,纯说艺术,还是十分不错的。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影评 9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体育梦,这个梦有关热血与拼搏。而篮球是最令人热血沸腾的体育代表之一,如果说为什么对篮球那么热爱,也许是在跳跃防守投篮的一系列动作中能够找回自信,而一个男生爱篮球可以爱到什么程度?走在路上无时无刻不在想象自己在交叉运球,突然不受控制的做一个投篮姿势,任由别人给予看傻子一样的注视。做梦也在幻想,自己在球场上英姿飒爽,或许这就是篮球的魅力。
    最近《绝杀慕尼黑》在国内定档,起初光看名字还以为这部电影是个战争片,当看到体育和篮球几个字的时候,立马就对这部电影充满了好奇。体育题材其实是一个吸睛的电影,慕尼黑奥运会的惊天悬案对前苏联国家来说更无疑是光荣的过往,更何况这个电影里还有溢出荧屏的爱国情怀,尤其是看到运动员身上不怕输、勇于挑战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我相信观众们也都能被这种体育精神所感染!
    这部电影其实是2017年的电影,至于为什么现在才在内地上映我也是想吐槽一波,真是耽误了一部好电影啊!电影中重现历史,而前苏联男篮改写历史,一击绝杀振奋人心,面对众多质疑,球员们努力拼搏险胜美国队,赛点时刻估计观众们也会手心冒汗跟着球员一起紧张。对个人来讲他们都是拥有篮球梦想的年轻人,而对于国家,这无疑是为国争光的时刻,算是打了一场翻身仗。
    这部电影的风格可以说是充满青春励志的温情电影,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当我们面对强者要忍受欺凌低三下四,还是从容面对奋力拼搏?在这个影片中已经做出了最好的回答。在预告中,大家对裁判的`质疑和两队队员之间的厮打,甚至拿不上台面的小动作都得到了真实的展现,而比赛也在别扭中结束。人们总是畏惧强者,久而久之好像那些规则就成了为强者量身定制的。所以人们对那个三秒钟始终存在争议,听说当时的美国队也拒绝去领取银牌。
    也许有人质疑,从客观角度来讲其实苏联水平的确不如美国队,但相比之下输赢有时候并比不上它所具有的体育精神。这些年关于体育题材的电影不在少数,从他宣传的预告片中我们便可以发现每一幕都很精彩。而且整个故事的背景又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可以说是三秒创造了一个历史,打破一个不败的神话。
    再来说说这个电影的背景,那个年代正是美苏争霸白热化阶段,不管干什么,两国都要争一头。对俄罗斯人来说,这场篮球赛,至今仍是本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体育胜利。美苏的这场对决可以说是观众期待已久,也是无与伦比的强国之战!很多观众在最后苏联反杀的那一刻都不由自主的鼓起了掌,所以在某些意义上大家是有共鸣的!而据说这部电影当年在俄罗斯的观看率也是相当惊人,可以说每十个人就有一人看过,可见该片在俄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我一向不主张赢了球就拿着扫把簸箕满世界游行,更是反对输了球就打人砸车。古语说:胜固可喜,败亦欣然。可实际的赛场上,让体育所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比如影片中那个西方的转播员就声嘶力竭的大喊:“我们不仅仅是为了金牌而战,我们为自由世界和民主价值而战。”结果美国队输了,也没见他们的民主价值观有什么变化。输了,回去努力一把,下次再来,仅此而已。
    电影中有几个人物让人印象深刻,10号得分王傲气独尊的自我表现到后来超强的团队意识,粗矿的外表下又细腻又有爱心的举措,把整个人物塑造得非常立体。其次就是临危受命有实力却不被大多数人信任的加兰任教练,看到他被人指责心中十分感慨,尽管独特的方式不被队员所信任,还是尽心尽力训练每一个人并找到他们合适的位置,这一刻的他们身上就是自带光环的。
    体育竞技精神,不到最后一刻是不能放弃的!而且这种类型的电影在电影市场里也算是开了一个先河,毕竟此类影片只有之前热映的《摔跤吧,爸爸》才会有感同身受、振奋人心的感觉吧!站在政治背景下,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到结尾没有一个镜头不是吸引着观众的眼球,看完被深深的被震撼,里面很多人物都令人敬佩、感动,不知道在国内上映时观众会给他怎样的评价呢?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影评 10
    从1932年一直到1968年,美国保持了36年奥运会篮球比赛不败纪录,然而苏联篮球队却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彻底打破了这个纪录,最后3秒绝杀美国队,以一分优势夺得奥运会冠军,也彻底改变了奥运会篮球比赛的历史。
    《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就是讲述苏联篮球队如何在一年时间内从弱小走向强大,最后绝杀美国队的故事,在俄罗斯本土上映,更是收获30亿卢布票房,成为本土影史票房冠军,也受到普京总统的支持。
    如今登陆内地,豆瓣评分8.3,猫眼评分9.6,在内地影市一片沉寂之下,彻底引爆人们热情,成为年度最强口碑黑马影片,《绝杀慕尼黑》不仅展现了体育竞技精神,更是展现了一个团队为国家、为家庭、为亲人拼搏奋斗的精神,够燃够热血。
    距离奥运会还有一年的时间,苏联篮球国家队突遭换帅,而这位教练更是夸下海口要带领国家队在奥运会上打败美国队,夺得奥运会的冠军,此时国际背景纷繁复杂,当然不希望在任何一方面输与美国,包括体育竞技方面,可是美国队可是保持了36年的不败纪录,这对于众人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笑话。
    在王者面前,那些怯懦之人当然不敢相信,一个冠军会被轻易打到。
    所以,自上而下,没有人相信苏联队会赢,但是主教练却并不这样认为,因为他认为没有永恒的冠军,一切皆有可能。
    为此主教练开始带领国家队展开为期一年的艰苦训练,所有的体育竞赛训练都是艰苦的,不分昼夜,夜以继日,尽管如此,还是没有打消所有人的疑虑。
    然后教练又带领着队伍前往美国,展开比赛,和美国大学生球队比赛,在起初接二连三的输掉比赛,可是教练一点也不慌张,因为他在仔细观察着比赛,要去研究对策,在输掉几场比赛后,他的队伍开始逆转,反败为胜,整个球队重新找回了自信。他们也有理由相信,冠军不是永恒的。
    时间一下子就到了奥运会前夕。
    可是这期间却发生了诸多意外,从球员自身的身体,到整个比赛环境,再到国内各方的态度,都让这只球队的`奥运之路坎坷无比。
    在最后时刻,这只球队还是赢得了机会,获得了比赛的机会,站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与美国队一决高下。
    苏联队在上半场一直处于领先优势,直到下半场遭到恶意犯规,令苏联队防不胜防,在最后的意外中,苏联队被美国队反超1分,由于技术原因,大家为最后3秒争论不休,本以为已经获胜的美国队,万万没想到,最后3秒还要重新开始。
    已经提前庆祝胜利的美国队,在最后3秒被苏联队一球长传反转绝杀,苏联队创造了历史,改变了历史,美国队不败的神话彻底成为历史。
    所有人不管相信这是真的,但是这就是真的。美国队36年不败的神话被打破,历史已经被改写!
    这支不被看好的苏联队,这支满是创伤的苏联队,并没有被异样的目光所吓倒,尽管曾被嘲笑、轻视,甚至一度还放弃过,但是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在美国球迷的欢呼声中忍辱负重、坚定信心,上演三秒绝杀的奇迹!
    他们也早已不是为了自己而战,而是为了国家荣誉而战,尽管遍体鳞伤,那又如何,英雄之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些嘲笑、歧视,并不能打到强者,只会让强者愈来愈强。
    而他们有过低谷、有过挫败,但是不到最后一刻不抛弃不放弃,才创造了奇迹,创造了历史,成为了民族英雄!
    没有东西是永恒的,一切都会被改变的,那些英雄,那些强者从来不相信成功会是永恒的,失败会是永恒的,相反,一切都是变化的。
    也没有什么比坚持到底更加振奋人心,鼓舞人心,尽管一路充满曲折,嘲笑无处不在,但是坚持到底打败了所有异样的眼光,用奇迹告诉了世人何谓强者!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影评 11
    差点因为土味海报和上古谍战片一般的名字而放弃掉这部非常优秀的影片,俄罗斯故事片的节奏和逻辑都与好莱坞有着明显不同:熟练的长镜头运用,历史影像收尾,虚构与现实互相配合等等。近几年美国影片攻占了大半个国内进口片市场,也该换换口味,了解一下其他地区的电影艺术。《绝杀慕尼黑》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苏联队带着一群“老弱病残”运动员打败了称霸篮球冠军30余年的美国。
    因为题材劝退的观众那真是太可惜了,因为你很可能错过了一部足以改变你价值观的影片。片长121分钟,前70分钟都在不缓不慢地介绍苏联篮球队的情况、角色与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这些情节也为后来持续40分钟的精彩篮球对决做足了铺垫。在苏联队进球时,一开始大家还怕打扰周边人都是静音鼓掌,但决胜球灌篮后全场观众终于忍不住了,电影院里充斥着呐喊与掌声,而这一切,都是在没有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自然发生的。
    看了俄罗斯拍的《绝杀慕尼黑》,被电影深深打动,电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达到了顶级的成功水平。剧情的跌宕起伏、人性的展现、球员们的职业精神和彼此的兄弟情,主人公教练的人格魅力,对苏联当时一些落后状况及官僚主义的嘲讽,对那个曾经统一国家的淡怀念,都恰如其分。“对,这部电影让我看了一场篮球比赛”(这是是我第一次看俄罗斯电影,如果它不具有浓烈的色彩,可能会考虑把它加入我最爱的电影影单)剧情完整,还原事实,人物个性鲜活。看着所谓的神跌下神坛的感觉很惋惜,但是能给人一种只要你相信有可能那么就是有可能。
    这部电影堪称是我近来看到的最优秀的电影之一,可惜因为它是俄罗斯拍的,在世界的传播大概有限,在中国的排片率也不算高,但这一切都难掩它的艺术光芒。真诚推荐愿意了解历史和欣赏真正电影艺术的朋友们去看这部电影。我们看了太多好莱坞的“爆米花机器大片”,看这部来自俄罗斯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会别有一番清新的感受。强力推荐,没想到剧情简单是因为删减了涉及内讧,叛逃,地域冲突的情节,但是删减后也还是引出了对国家体制钳制体育发展、个人与集体利益孰轻孰重、输赢博弈的探讨。节奏把握得挺好,最后决战我简直宛如坐在观众席。最后,在俄罗斯人与苏联时代的和解后,我期待中国人与过去时代的和解。
    看了《绝杀慕尼黑》,一个对于篮球并没有多大感情的女生,却在这部影片里找到了对于篮球的紧张感。虽然说按照惯例最后苏联一定会赢的,但是影片的最后,那几个转折仍是让人心惊动魄。特别是长镜头+消音,将人的心都紧紧纠在一起了。谢尔盖真的好厉害啊,每个人都好厉害的。萨沙顶着随时会出问题的心脏一直在坚持,伊万的眼睛,谢尔盖的`膝盖,保劳斯卡斯的立陶宛,还有教练的儿子等。有人说知道打篮球的肯定不认同,不是这么打的,电影结束后去查了资料,这在篮球史上貌似是最大的一场争议比赛,美苏各执一词,不过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确发生了很多也改变了许多。
    萨沙小天使越看越可爱,真是个暴脾气的美丽崽崽,谢尔盖金大腿越看越帅,这次专门注意了九号小土豆,果然可爱。看着教练,我想得是,这是舒伦堡哥哥的徒儿呀。其实整体还是蛮套路的,有一些对以前苏联体育体制的反思,高潮部分渲染的不错,但是很少看到这么燃的,和这么曲折的体育片了,最后我真的以为片名是骗我的。每一次与对手打比赛,加兰教练都会仔细的观察对方的人员、上场的次序,以及排兵布阵的方法,进而不断的提高团队的战斗力。他也成为整场最重要的指挥,这样才能带领大家走向胜利。
    面对竞争对手,如何能学得好、学得妙?这也是对一个领导者学习能力的考验,一个领导者不仅自己要会学习,而且要能带领团队不断进步,让下属在这个平台上能感到每一天的成长和进步。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影评 12
    《绝杀慕尼黑》是2017年俄罗斯电影,当年票房冠军,至今仍是记录保持者,据说十个俄罗斯人就有一个看过,乍听有点像俄罗斯版的《战狼》,因为有一些民族主义和主旋律在里面。
    所以一开始我是拒绝的,但实在没有新电影可看,那就去看吧。
    结果太出乎意料了,差点就因偏见错过这么棒的超燃电影。这么说吧,这是我第一次在影院听到观众欢呼尖叫和自发鼓掌,而且一点都不违和,大家的情绪都刚刚好,我也鼓掌了。
    电影改编自历史事件,讲的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上,前苏联队在最后三秒钟,以一分优势逆天翻盘,决杀美国队的传奇故事。
    “美国队36年全胜无人问,前苏联一举成名天下知”,在慕尼黑决赛之前,美国男篮已经保持了36年的不败记录,世人似乎也习以为常,美国男篮就是一座高峰,是不可能被撼动的。
    所有人都认为美国队是不可战胜的,包括苏联政府,以及前苏联男篮队员,他们甚至连美国大学生篮球队都害怕,就别提美国国家队了。
    但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新上任的教练加兰任,他的想法很简单:“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
    输给我们?前苏联队?真是好大的口气呀,前苏联国内的媒体都笑了。
    先来看看我们都有谁吧?一个膝盖有伤的主力,倒下可能就站不起来了。一个有心脏病的主力,医生说最多一年可活。一个近视眼的主力,传球老是慢半拍。一个立陶宛的主力,打算在慕尼黑叛逃。
    就是这样的一支队伍,在所有人不看好下,在希望渺渺下,硬是把美国队扯下了神坛,加兰任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什么叫做“现在不可能,不代表以后都不可能”。
    加兰任究竟有啥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呢?
    加兰任教练可能读过孙子兵法,他深明“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道理,所以他并没有特殊的培训方法,或者天才速成攻略。他唯一努力的,就是找出队员们的心结,一一去攻克它,找到他们“因何而战”的意义。
    膝盖有伤的主力,不再自己默默承受一切,扛着一切,开始信任队友,相信他们也能发挥的很好。
    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有心脏病的`主力萨沙,他得知自己只有一年的生命后,随即就跟女友提分手。小女友不愿意,觉得只要在一起就行,不在乎时间多少,甚至还反问到:“如果现在只能活三分钟,你会做什么?”“三秒呢?”
    萨沙沉默回应,选择了婉拒。虽然女人可以不要,但篮球还不能放弃,身体条件不乐观,那就更加勤奋练习,不舍昼夜。
    在慕尼黑决赛的最后三秒,正是萨沙命中最后一球,逆天翻盘,这时他也明白了生命的真谛,生活处处有奇迹,往后余生还有无数个三秒,无数个可能,为什么现在就放弃了呢?于是他找回了爱情。
    据说电影从筹备到完成,一共拍了3年时间。其中有一年时间,主演们没干别的,就是练球打球,然后大量比赛,硬生生培养成了专业球员。
    正是演员们在球技上的专业,让整部电影极具真实性,画面极具观赏性,速度与激情,肌肉与汗水,很容易就热血沸腾,把人点燃。
    我相信每一个看过电影的人,都会充满力量,心向阳光,相信奇迹,相信理想,相信不可能,因为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支持着,那就是:
    这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影评 13
    近期的电影市场,有点低迷,而且这些影片豆瓣评分都十分的低迷,豆瓣评分7分以上的电影,只有《绝杀慕尼黑》。
    的看近期的电影评分,除了《绝杀慕尼黑》之外,几乎是清一色的5开头的评分《最好的我们》豆瓣评分5.8,《黑衣人:全球追击》豆瓣评分5.8,《妈阁是座城》豆瓣评分5.7,唯一6分以上的电影还是《哥斯拉》怪兽打怪兽的影片,而《绝杀慕尼黑》就这样成为了鸡群中的那个显眼的鹤,8.3分的豆瓣评分,让这部电影成为在映影片中评分最高的一部。
    那么《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让很多人在看了这部影片之后会觉得十分的燃爆呢?这是一部俄罗斯的电影,17年的一部影片,在19年6月13日在中国上映,现如今已经上映了5天的时间,票房也只有两千多万,虽然票房不高,但是口碑很佳,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给出了好评,只不过这部影片的受众群体有点小,因为所讲述的是篮球相关。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的时间点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苏联的篮球队,打败了的保持36年全胜记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故事的反转发生在最后三秒,本来美国队都已经在最后三秒已高一分的成绩,感觉胜局在握,一切已经尘埃落定了,结果最后三秒的时间,比赛发生逆转,改变了篮球历史。
    《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其实创造了不少的传奇,在俄罗斯,其实就像《战狼2》在中国一样,《绝杀慕尼黑》创造了俄罗斯本土票房激励,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累计票房最高的电影,而这部电影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其实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故事本身的层面,这基本是蚂蚁战胜大象的故事,如果说大象踩死了一只蚂蚁,那么丝毫不会引起大家伙的注意力,但是如果是反过来呢:蚂蚁咬死大象,这样的事情不仅会被大家给关注,这只蚂蚁都有可能被记入史记的。
    而《绝杀慕尼黑》讲述的其实就是,蚂蚁咬死大象的故事,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苏联队战胜已经胜利了36年,而且是连胜36年,几乎就是天方夜谭,但是却做到了,这样的事情本身就是会震惊全世界的'就像历史上那些曾经的以少胜多的故事一样,本身就是传奇。
    而《绝杀慕尼黑》这部影片之所以会取得8.3分的豆瓣成绩,其实主要还不是这样巨大的反转,而在于真正的点燃观众的热情,就像《波西米亚狂想曲》那样,虽然不是全部对于当时时间的还原,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几十年前的奇迹。
    而且这部电影的高明点就在于,处理的方式上,没有去刻意的用黑化美国队来抬高苏联队的形象,而是像今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绿皮书》中所讲述的那样,黑人中也有坏人,白人中也有好人,人的好坏跟肤色无关,这样的处理方式让人会觉得,最后的结果十分的公平。不像以前很多抗日电影一样,日本人基本就是的傻子一样的存在。
    《绝杀慕尼黑》8.3分的豆瓣成绩,值得一看,它就是近期在映影片中最值得观看的一部。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影评 14
    有评论员、音乐人向我推荐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我看了“海报”上的一句话,就打动我了:“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
    多么豪迈的气概。有很多体育影片,不看后悔,看了更后悔。现场的工作人员说,“这部电影周末就要下线了,不看真的会后悔的。”
    体育题材的影片,属于小众类型。拍摄难度很大,因为再好看,也没有直播的比赛来得精彩和富有悬念。我很佩服大名鼎鼎的香港导演陈可辛选择执导电影《中国女排》,该片启动仪式4月16日已在福建漳州老女排训练基地旧馆举行。饰演“主教练”郎平一角的是巩俐,这也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体育题材的影片,多数都是以“为祖国而战”为主题背景的,《绝杀慕尼黑》当然也不例外。但如果仅以此为主线,很难赚取观众的“眼球”。
    《绝杀慕尼黑》讲述的是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前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一个真实故事。最扣人心弦的是最后3秒,这3秒钟,导演安东·梅格迪契夫用了近10分钟来展示,让观众置身其中,看得热血沸腾。
    民族主义和体育精神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展现。但如果仅停留在这个层面,电影注定是不成功的。为了这3秒钟,为了这场胜利,导演安东·梅格迪契夫用最大的篇幅,向观众讲述主教练加兰任用积攒的'给儿子治病的钱,用来救患病的队员萨沙;萨沙因患了绝症,终止了和未婚妻的爱情。前苏联那个年代,谈恋爱只能是“地下行为”,是违反队规,也受年龄限制的。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爱情是作品永恒的主题。情感因素激励着球员为荣誉而战,为所爱之人战斗。金牌和荣誉,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
    最后3秒钟之后的故事,最终触及到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获胜后的球员回到更衣室,纷纷把装有奖金的信封摞在一起,交给教练去给孩子治病,以弥补给坐轮椅儿子看病的亏空。
    此刻,影片深深感染了观众。有媒体报道,国家体育总局要求相关单位组织收看这部电影,因为“电影体现出来的团队合作、奋力拼搏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对我们当前积极备战到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和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三大任务’,决战决胜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三大任务,决战决胜”,需要团队合作、奋力拼搏和永不言弃的精神,是不是也需要情感因素的激励呢?因为爱情和亲情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影评 15
    这是一部很励志的电影,讲述了俄罗斯男?篮的教练和队员们不顾众人反对,宣言将在慕尼黑打败美国男篮,最终逆袭美国篮球队的事。其中很多情节令人感动:教练为了患病而只能在轮椅上生活的儿子赚钱,争取出国治疗,让人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父爱;教练为了治疗得罕见心脏病的队员,用给儿子治病的钱给队员治病,感受到了教练的无私;队员们把得来的钱给教练治疗儿子,体现了他们的'知恩图报令我最为感动的是教练和队员们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尽管对面是千军万马,与世界为敌,他们也毫不放弃,努力训练,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击败美国男篮。这也向世界有力地证明了:有努力就有收获,付出越多你收获就越大。世界是公平的,每个人现有公平的发展机会,但世界又是不公平的,有时的付出不一定就有收获。但是,我们又何尝不知道,没付出就一定没收获?加油,趁着年轻,拼一把,致青春无悔!!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影评 16
    《绝杀慕尼黑》是这几年我仅有的两部去电影院N刷的电影之一。
    作为一个对篮球甚至算不上一知半解的观众,最初选择去看它的电影完全是出于好奇。在看之前搜了一下简介,知道这是一个最后三秒钟绝杀的故事,其实还是挺好奇如何吸引观众花两个小时去看一个知道结局的故事。
    竞技体育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不到比赛最后一刻,永远都不会认输,而竞技场上,从来都没有绝对的赢家。
    对《绝杀慕尼黑》最初的好感,完全是因为它是为数不多的讲述体育题材的故事,虽然我不怎么看篮球比赛,但这部影片真的可以称得上是“燃爆了”。
    不会写正式的影评,说说电影比较打动我的几个镜头吧。
    最初去接任的时候,前一任教练还在讲话的时候,主席已经走进了场内,教练把主席拉出了场外。
    训练的时候,无止境的重复,累了也没有机会喘口气。
    弹跳的那些镜头真的很酷,演员应该也是真的很不容易。
    萨沙躺在医院病床上的那个镜头很戳我泪点。
    以及婚礼上,教练喝完酒以后,看了队员们一眼,队员们只好乖乖放下酒杯。
    半决赛的时候,全程放空的教练。
    当主席提出要退赛以不输给美国队的时候,“可怕的是你抢走了我们的篮球,我们已经一无所有了。”
    还有很有感触的一点就是影片里有许多重复的对话,在不同的场景下说出来真的很有意思。比如,“遇到麻烦就传给谢尔盖,他知道该怎么办。”最初这句话是谢尔盖在去比赛前一个晚上说给教练听的,再一次听到这句话是教练对球员讲的。
    还有,“篮球是一项绅士的运动。”同一句话,在不同的两场比赛中,同一个人所说。
    以及,“什么时候是兄弟了?”“一直是,只是我才明白。”同样的问答,提问者变成了回答者。
    还有决赛的时候,隐形眼镜掉了之后的闭眼传球,和教练儿子的闭眼传球。
    包括影片里许多对比很明显的镜头,决赛的时候,美国队登场的气场,和苏联队登场的感觉,真的完全不一样;中场去休息室的时候,两队的气势显然也是有变化的,包括两队守在更衣室外的人,感觉很多镜头表达的内容都很丰富。
    第一次重新比最后三秒的时候,据理力争的教练,和三秒结束以后穿上衣服的教练;想要放弃比赛的'主席,和最后与裁判争取重赛的主席;“我们已经赢了两次了,就再赢他们一次”的美国队主教练,和最后不服裁判的主教练……
    我很喜欢的是最后一次上场的时候,队员之间的相视一笑。
    也很喜欢最后的长传,和前面教练问他命中率、传球给队友的命中率,他一脸茫然的样子。
    也不乏很多笑点,“这些俄国人的名字我这辈子都念不好。”“这些人是吃什么长大的?”
    谢尔盖在赛场上真的超帅超自信,很多镜头里的小动作真的很难让人不喜欢。还有下半场谢尔盖被9号还是谁摔出去的镜头,真的超心疼啊!!但他下场以后还和教练说让教练别冲动,真的超级扎我心了。以及最后三秒那里他那句“这是我一生的荣幸”,太戳泪点了。
    后来萨沙也没忍住的那个镜头太酷了!感觉那颗球好疼。
    社会主义兄弟情真的太好磕了,不论是最后一分钟谢尔盖罚球那里,还有最终赢下比赛谢尔盖在一旁大哭的时候,保拉斯卡斯都出现的那么巧合!!这哥俩真的太好了,兄弟情羡慕不来!!
    其实萨沙有许多小表情,我觉得都还蛮有意思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慢镜头才这样。
    竞技体育或许真的很有魅力吧。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影评 17
    不怎么懂篮球,还是慕名去看了,热血体育片,讲述了体育界最具争议的一场篮球赛。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决赛中,苏联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逆转局势,以一分优势领先。《绝杀慕尼黑》创造了俄罗斯本土影史票房纪录,时隔近两年,俄罗斯票房冠军才姗姗来迟。适逢中美贸易战,电影中教练有句台词说得应景:“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
    电影拍得很好,运镜技术厉害,各种慢镜头、延时、特写运用自如,行云流水,节奏流畅,情绪层层递进,两个小时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演员们非专业篮球运动员,非常敬业地在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训练后才开始投入拍摄。团队将当年的比赛实况钻研了数百次,包括每一个进球、转折,甚至争议,都百分百进行了还原,所以坐在电影院就跟看真正的比赛似的,非常爽。群像塑造也很成功,教练是核心,除了赛场,家庭亲情的部分也展现了很多,竞技中不乏人情味,形象立体丰满;球队几位主要成员的个性也很鲜明,其中一条爱情线从头贯穿到尾,不喧宾夺主,恰如其分,有笑有泪,结局圆满。
    美苏冷战时期,体育比赛不仅仅是一场比赛,还附带很多政治意味,是意识形态上的一场战争。最终苏联队击败了世界最强的.美国队,当然也背负了巨大的压力,美国至今不承认结果也不领奖牌。那时美国队还是非职业球员,没有现在这么强,不管是技术故障还是什么原因导致重来两回,争议大肯定不用说,如果换作美国人的视角拍这次比赛不知道又会怎样。撇开政治色彩不谈,这部片子还是值得看的,也很励志,上映时机讨巧,对国内有意义的恰恰是中美贸易战的精神而已。
    
随便看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