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听课记录 |
范文 | 小学听课记录(通用16篇) 听课记录,是学校领导、教师为了交流、检查、总结、研究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所作的课堂听课记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听课记录,欢迎阅览。 小学听课记录 篇1 上课铃响后,学生还是比较吵闹,教师立刻采取措施——这堂课采取小组加分制,这决定今日小组作业的多少,放学的快慢;刚才第二小组坐的最端正,加三分。 一、导入新课 1、大家一齐齐读课题——“长相思”预备起。 2、“长相思”是词牌名。这首诗还是词,词又叫长短句,字数不对称,有长有短。 二、生字词 朗读古诗,回答诗中哪个字是多音字——“畔” 三、进入新课 1、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首诗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2、讨论中有什么问题 (学生):“风一更雪一更”什么意思? (教师):哪个同学能够帮一帮他 除了这句不懂,还有什么不懂?好,都懂了,我来考考大家。 3、逐句品读 “风一更雪一更”,读到这一句时,你能想象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样的? (学生):当时下着鹅毛大雪……凛冽的寒风迎面吹来 (教师):还有其他表达吗? “山一程水一程”,读到这一句时,你能想象当时士兵们经历了什么,当时的环境是怎样样的,行军路上他们走过了什么地方 (学生):士兵们走遍了千山万水……山崖险峻,河上结冰,可是他们都没有放下。 (教师):还有其他表达吗?错了并不可怕,教师欣赏你开动脑筋。 这些环境描述都突出了什么——行军之难 当时诗人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可是行军之地仅有什么? 四、总结 本诗用了什么手法——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作业 小练笔:假如你是纳兰性德,经历了行军之难。请你把当时行军的环境具体描述下来。 小学听课记录 篇2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二、复习旧知: 1、 这些词语还认识吗?(钓鱼、从未见过、允许、遵守规定、铭刻) 2、 回忆课文写了什么?你能这些词语说出来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钓鱼”、“放鱼”) 三、进入新课: 第一板块: 1、 由学生的回答开始,教师:钓鱼和放鱼的孩子的此刻的情景吗? 2、 引导读课文一到四小节: a、(出示课件:汤姆——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他设计的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日前……)他在理解采访时他对父亲让他放掉……表示感激)我们就来看看这位设计师…… b、引导读读课文一到四小节。学生读课文。(要求自由读) 3、 读书交流:一到四小节,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踊跃) 1) 课文写…… 2) 我感受到那里景色很美; 3)你明白涟漪是什么意思(教师不经意的随便问),我们把“涟漪”能够读得再美一些,齐读“涟漪”这一句; 4)我读懂了他们高兴:两个感叹号。 5) 我读懂了他们钓到的鱼很大:弧形(读出“大”来),还有谁明白这条鱼很大?(大家伙)并且是大鲈鱼。 6) 引导读:“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三人) 7) 此时,传来了爸爸的声音。我们来读读课文中爸爸的语言。(学生读书) a。 出示课件:父子的对话:爸爸:“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b。 引导学生朗读这些话语:a、分主角;b、抓重点词语; c。 汤姆为什么要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d。 汤姆不肯放鱼的`原因是什么?(听课疑问:孩子们,别人回答问题时,你静静坐着脑子里在想什么?) e。介绍“规定”,问:“明白了吗?” f。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朗读,强调语气(斩钉截铁):“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当遵守规定。”先分别指读,之后邀请男子汉齐读; g。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用“不管……都……”说说生活中的事情。(学生表达,教师评价) 四、小结板书:自觉遵守规定。 第二板块: 五、相信爸爸的这句话对大家的启发必须很深,我们一齐来读这句话:“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当遵守规定。”(齐读) 六、引导学生分主角读课文,其他学生做评委(第五小节开始—— “规定”)引导学生提提议:读得怎样样? 七、出示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要求学生把刚才的提议“用起来”; 八、提出新的要求:“加入动作、表情、道具”增强表达效果;出示课件配合,师生配合 九、爸爸和小汤姆争论的结果如何?此时的心境如何?(邀请数名学生回答) 第三板块: 十、教师小结学生回答。从“后悔”过渡到下文。 十一、讨论:后悔吗?(要求学生帮帮忙) 十三、教师总结全文,出示课件:“转眼间……不出所料……道德只是个很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是实践起来却很难……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十四、同学们,……出示课件:“是取失去的是一时的利益,得到的美德是一生的财富。”要朗读求学生这句话; 十五、再次朗读:“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当遵守规定。” 小学听课记录 篇3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2、(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评:复习导入时,经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景,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3、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齐读。 4、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5、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资料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二、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1)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2)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仅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3)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4)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5)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3、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4、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1、供给课前收集的描述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本事。】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1、学习“山字头”,领读。 2、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3、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生描红,师巡视。 小学听课记录 篇4 一、激趣导入 1、 教师板画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今日我们到浩瀚的大海去看真正的鲸。(播放录像) 3、 看到这翻腾、跃动的鲸,你最想明白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 检查生字,指名读 肚 肺 腭 胎 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月字旁 生:都是身体的某一部位。 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 请学生上台把这些生字写在板画上。 4、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景,读中纠正字音,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关键句,懂得读书时要抓住重点。 (1)鲸有一个十分大的特点,用了个字把它写在手掌上。 大,把一段话读成一个字,了不起。 (2)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它读成一句话。 鲸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 (3)指名读第4自然段 这节第一句话与其它自然段有什么不一样?(设问) 三、学习第三世界自然段,了解鲸的大,认识说明方法。 1、能换一个词说鲸大吗? 生:巨大 生:庞大 生:庞然大物 2、异常大、十分大、极其大,大家说了很多大的词,你看,课文有这样写大吗?把写大的词句找出来。 为什么同象比? 生:象是这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你能真的能到鲸的嘴里去吗? 生:那是假设 3、聘请高级解说员介绍一下鲸的大。 4、第一自然段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这短短的一段话作者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写鲸的大?(板书:多种说明方法)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鲸是哺乳动物,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刚才我们在研究鲸大的特点,那课文仅仅是介绍这个特点吗? 2、片断出示,同学们看看与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为什么要用2个很长? 生:一个很长不够。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体会“很长”、“渐渐”、“完全”、“整个”等词的意思。 同学们,这些词一个都不能少,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 (板书:精确的语言表达) 3、再读这段话,把刚才我们忽视的词强调出来。 4、 出示句式:我们明白鲸适应了海洋的生活,可是,你可别忘了。 五、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展开辩论。 1、读第4、5节,了解鲸的`习性。 2、围绕齿、须鲸的特点,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说本事。 点评: 林教师一上来就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充满活力的语言,加上精彩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 林教师别具心裁的运用小转盘让学生发现这些生字的规律,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这些字的记忆,还让学生明白了这些生字分别指鲸的哪个部位。 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学会思考。 由浅入深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进取性,既发展了学生思辩本事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本事。 板书: 作比较 多种说明方法 列数字 假设 精确的语言表达 总评: 林教师的课太生动了,学生自始自终坚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多么难得呀! 林教师教于学到达和谐完美的统一,灵活运用合理地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还采用带问题朗读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此精彩的课,让我一辈子难忘。 小学听课记录 篇5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明白教师写的是什么吗?)齐读课题:荷花。 2、语言渲染: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述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 今日,我们来一齐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我看过的荷花。I(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在学习课文前,教师也想和你们一齐伴着美妙的音乐,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荷花的美丽风姿。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播放背景音乐) 二、初读课文,熏陶情感: 1、引起阅读兴趣:教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在听、在看的时候都快入迷了。从你们的表情中教师看提出来,大家都被美妙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吸住了。你们是这样看荷花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下头,我们一齐来欣赏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看看叶爷爷能给我们带来怎样完美的享受?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l)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2)把句子读通顺。(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检查自读情景: (1)出示词语: 挨挨挤挤 莲蓬 花骨朵 饱胀 翩翩起舞 舞蹈 蜻蜓 昨夜 好梦 破裂 一幅 衣裳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充分朗读,激活语感: (1)解决了这些读书时的“拦路虎”,我们就能够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啦。有谁愿意大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呢?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或勇敢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说说叶爷爷是怎样看荷花的?(迫不及待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3)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看荷花时,教师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我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再组织学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我喜欢的方式读出不一样的感受和韵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 (初读时的充分诵读,就是为了使学生读透课文,为感悟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的多了,学生理解的也就多了,教师需要讲解的也就少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便是这个道理。现今,我们也常说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但仅仅靠讲读课文时的那点“读”是远远不够的。一节课,教师要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又要让学生读中感悟,时光根本是不允许的,结果仍然是教师“包办代替”——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所以,在初读时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读透课文,过了这一关,到精读课文、品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4)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段中不理解的词义,如: ①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②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齐。 ③清香:清淡的香味。 ④饱胀:饱满得发胀。 ⑤破裂:出现裂缝。 ⑥姿势:身体呈现的样貌。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出示问题,指导再读: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般是有比较充分严密的思考和准备的,文章中是有思路即内在脉络可寻的。我们阅读欣赏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够遵循作者的思路,就有可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 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在新的教学思想下,我们不提倡以往的给课文划分段落。其实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需要一个死的划分,就如这篇文章,能够分为“看荷花”和“想荷花”两部分或者“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甚至还会有其他的划分方法。但把握思路、理清脉络也是需要的,只是在方法上、思想上灵活一些,只要有道理就能够,不必再追求一个死板的、固定的答案。) 4、小结:文章叙述、描述、抒情,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配乐齐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查阅《古诗通》、询问家长、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人生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向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小学听课记录 篇6 经过一天的精彩展示,圆满结束。纵观整个展示课,我感觉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丰富,数学素养深厚,每节课各有所长。反思整个展示课,我认为成功与缺憾并存。下头以宁晓英教师的《周长》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我认为这节课具有以下优点: 1、注重实践,构成概念。 宁教师能将本节课的教学资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生活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知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如:开课之初,从一个“周”开始,利用教具 “树叶、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五角星等”,让学生动手描出周长,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设计巧妙。教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意创设生活情境,组织教学,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2、注重参与,学生合作。 本节课能在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上下功夫,教师起到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的作用。教师比较关注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鼓励学生用自我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时光。学生学的`主动, 学的活泼,敢于发表意见。善于动脑思考,这些都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如:在测量周长一节中,让学生在纸上描画每个图形的周长,清晰建立“周长”的概念。 不足之处: 1、教师讲解过多,不敢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寻找周长的测量方法“这一教学环节中,宁教师一个图一个图的带着学生尝试各种方法,讲解过多,包办过多,显得改环节显得单调冗长。没有放手让学生自我动手尝试,而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路。和新课标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没有注意引用比较的方法,巩固学生的概念。 如:在教学“封闭”概念时,教师仅仅限于让学生认识封闭图形。而没有设置比较图形“不封闭图形”,让学生经过比较,加深对“封闭图形”的理解。这样教学,学生的认识就比较淡薄,对封闭的理解流于浅表,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听课记录 篇7 一、创设情境,揭题。 1、谈话。 师:同学们,此刻是什么季节?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这是一个植树的好季节。(课件出示春天图,再出示同学们举着队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树的情境图) 大家看,图中的小朋友正忙着去种树。学校规定中高年级参加植树,他们各年级的种树任务都不一样,大家猜一猜:哪个年级的植树任务重些?为什么? 生:应当是六年级的任务重些,因为他们大些。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分配给六年级同学的任务。 2、 看图列式,口算。 课件出示六年级同学植树的任务:共要种树90棵,有3个班。 师:根据这图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 师:你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解决? 学生口答,师板书:90÷3=30(棵) 课件依次出现五、四、三年级的植树任务,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口头说算式再口算结果。 教师板书:81÷3= 52÷2= 42÷2=21 3、 揭题。 师:大家口算90÷3、42÷2很快,像81÷3、52÷2这两题口算起来就有点难了,不太方便,以后碰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四位数除以一位数该怎样办? 生1:能够用计数器。 生2:估算、 生3:列竖式。 师:这些方法都行,要准确明白结果,能够用列竖式,也就是用笔算。看来,我们有必要用笔算来解决。这节课就来学习笔算除法。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师:52÷2=的竖式你认为该怎样写?请你在本子上试试看。 学生尝试列竖式,展示学生各种的竖式写法。 师:那么笔算52÷2=的竖式到底该怎样写?我们还是借助小棒分一分,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学生分小棒,汇报:你是怎样分的?请上台演示。 生1: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把1捆拆成10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5根。再把2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根。5+1=6,20+6=26根。 生2: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将1捆拆开和2根合在一齐再平均分两份。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先分2根,每份是1根。再把5捆平均分成2捆,还剩余的1捆拆开又平均分成5根,1+25=26根。 师生讨论得出比较合理化的方法:先分整捆,再分单根的。余下的一捆不能再整捆的分,要先拆开与单根的合并在一齐后再平均分成2份。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演示竖式。分两步:先把5捆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最多得到2捆,也就是十位上的5除以2商几?写哪儿?为什么?十位上余下来的`“1”怎样办?12除以2商几又写在哪儿? 课件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再演算竖式一遍。 质疑,说算理。 师: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教师提问:这次我先来提问大家。1、6是怎样来的?两个12分别表示什么? 简析刚才学生尝试做的几种错误的列竖式格式,让学生订正 2、 尝试笔算81÷3= 个别板演,学生间互相提问,同桌互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辨析学生中出现的错题。 3、 学习例1。 师:大家刚才口算出42÷2=21,此刻你会不会用笔算来解决呢? 试试看,把竖式列在本子上。 个别学生板演后,师: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请你点名同学来回答。 生1: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2? 生2:第一步除后十位上怎样没有拉下来的数? 4、 看书内化。 师:刚才这两题在书本第19、20页,同学们打开书本看看还有哪儿不明白的? 比较一下,这两题在笔算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 生:例1的被除数十位上除以一位数后没有剩余,例2有剩余。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自我说说看。 师:这两题还有什么相同点? 师生交流并小结算法。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列竖式计算36÷2、36÷3、36÷9。 比较它们的不一样点(被除数十位上被除数除够除还有剩余的、刚好整除的及不够除的三种类型)。 2、辨析练习:“确定对错,有错就改。”书本第21页第2题。 先独立练习,再团体反馈。 3、自选练习。在5分钟之内自选以下习题,再评出计算之星。 26÷2 84÷6 56÷7 75÷3 66÷6 64÷4 85÷5 91÷7 55÷5 64÷8 56÷2 四、综合应用 出示综合应用题 今日来听课的教师大约有84人在食堂吃中饭,食堂总管张师傅准备了 9张桌子,每张桌子能够坐6人,够用吗?如果不够,还要再准备几张?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反馈。 五、课堂总结 师:经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六、总评 这是一节朴实无华、扎扎实实的计算教学课,它体现了当今课改理念下计算教学的特点和本真,它为枯燥的计算教学洞开了一片可供学习和欣赏的天地。 1、选择教材中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图片作为本节的开篇情境,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提出数学问题,进行合理猜想,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引入笔算除法的知识。在学习笔算前,允许学生用估算、口算与笔算的方法解决52÷2=,不失时机地将估算笔算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一样计算方法的作用,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 2、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笔算时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两个知识点,在设计时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操作构成表象,动脑想算理,动口说算法,及时规范竖式的写法、总结算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安排既体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又贴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操作、演示、归纳、概括等方法揭示具体到一般的规律,完成由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3、安排学生安安静静的看书这一环节,令课堂上动静结合。使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内化所学的知识,并及时总结算法,加以归纳和概括,实现算理到算法的过渡。 4、练习设计把知识线与情感线串起来。基本练习三题中以新带旧,不但及时强化了新知,也复习了旧知,沟通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辨析练习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预防学生计算时出差错,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确定和推理。安排自选练习,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大多数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练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提议: 1、 能够让学生经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体会今日的算式和算法有什么不一样,从而加深对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认识。 2、 试商的方法主要看高位,而不是看个位。当学生出现这样的想法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并加以拓展讲解。 小学听课记录 篇8 一、导入新课 1、大家一齐齐读课题——“秋思”预备起。 2、“秋思”是什么意思呢?——思念家人 二、生字词 诗中哪个字是多音字——“重”(chong) 三、进入新课 1、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2、讨论中有什么问题 (学生):“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什么意思? (教师):哪个同学能够帮一帮他 除了这句不懂,还有什么不懂?好,都懂了,我来考考大家。 3、逐句品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讲的是哪个季节?——秋天。秋天来了,用你的话来描绘一下。 “见”是无形的,把它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比如:叶子在瑟瑟秋风中悄然飘落 “行人临发又开封”,如果你是张籍,你会对捎信的.人说什么? 张籍,请问你在信中写了什么? (请四五个同学回答,并加分) 四、总结 本诗用了什么手法——借景抒情 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作业 小练笔:如果你是张籍,你会对远方的家人说什么?把它写下来。 小学听课记录 篇9 课堂是学习知识最多的地方,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是每一个小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在那里呢,我们学大教育专家为同学们带来了,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期望你认真学习我们到来的知识。 一、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导入:(8:00) 1、欣赏一幅小兴安岭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图上的树木多不多?”(学生回答“千千万万”“数不清”“像绿色的海洋”) 2、连续欣赏几幅图片说说怎样样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3、观看录象资料。(8:09) (二)学习课文 1、团体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与同学交流。(8:13) (2)投影出示文中的词语,检查朗读。 (3)指名朗读描述春天的部分,其他同学画出所描述的景物。 找出文中描述很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指导理解“抽出” (4)总结本段的学习方法。(8:18) 2、小组学习其余部分 (1)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2)分小组学习描述夏、秋、冬部分的资料。(8:20) 3、交流讨论 (1)指名回答夏、秋、冬描述的景物。(投影出示表格,添表)。 (2)学生读自我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3)如果要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 学生读自我喜欢的段落。 (三)朗读课文。(8:35) 一人朗读,配乐,其余同学观看动画。 (四)深入理解课文 1、板书花园、宝库 2、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花园、宝库? (五)作业:能够写写自我的家乡。 二、点评: 这节课教师经过图片、录像、课文等多种形式来使学生认识美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景色、物产有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先带领学生一块分析描述春天的部分,并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来学习课文的'其余部分,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课过程中还设计了几处让学生读自我喜欢的语句,让学生选择会在什么季节去小兴安岭旅游等环节,都体现了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感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导入部分的录像资料只是让学生看了一遍,看完就过去了。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让学生根据预习的情景,联系录象资料来说说小兴安岭有哪些景物,给自我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然后再去理解课文。在第三个环节配乐朗读并让学生观看动画课件时,课件的资料并不能和课文完全相符,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那里可只留背景音乐,让学生边听朗读边去想象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在最终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上,还缺乏进一步的提升。小兴安岭向人们奉献出了丰富的物产,作者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小学听课记录 篇10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教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 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 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 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 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 何为等式?学生一齐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 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 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 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 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教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资料,值得表扬。 2、 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包含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 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必须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包含未知数的等式 四、 练习 1、 确定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 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 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包含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小学听课记录 篇11 1、 直接入题——丰碑 找出课文中点题的一句话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 学生朗读“冻僵”段,谈感受 “舍己为人,做好牺牲前的准备……” 教师提问“镇定”、“安详”的意思 评:训练学生随课文理解词语的本事。 3、 猜猜“军需处长牺牲前想到了什么?” 评:那里学生回答很虚假造作,缺乏真情实感。 4、 指导学生带着对老战士的崇敬之情配乐朗读“冻僵”段,谈感受 “沉重,悲伤难过,悲痛,尊敬……” 评:朗读指导效果不明显。 5、 找出将军情感变化的句子,谈感受 “爱战士,对君处不满,爱兵如子……” 6、 教师范读“将军愣住了……”段 板书: 22 丰碑 舍己为人 7、 带着必胜的信心朗读课文最终一段 评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精益求精的教师来说,一堂课结束后,总会留下一些遗憾。 这堂课的'教案设计很好,看得出教师很用心。但具体操作起来,还是留下一些遗憾。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这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重要的是以情打动人。但革命战争年代离学生很远,学生很难投入。把学生带入情境,是本节课的重点。这很需要教师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培养一种感情基调。唐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她直接进入主题,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导致下头的教学没有打动大部分的学生心灵。 让学生谈感受,这点子很好。但前面感情铺垫不够,学生的回答大多空泛虚假,口号式的,遗憾。 对于学生错误,如:用“恼怒成羞”形容将军。首先,应是“恼羞成怒”,再次,这个词用在那里不适合。 整堂课节奏拖沓,时光把握不好。如:“贴”字纠缠了很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才答到点子上。由于前面花费了很多时光,导致“将军”这条明线没有深入分析。 小学听课记录 篇1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教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我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样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样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构成了大小不一样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教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明白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理解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最终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教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日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经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一样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光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供给很多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构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经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我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忙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本事、操作本事、表达本事及分析、概括本事。 小学听课记录 篇13 1、教师导入新课 2、学生作报告,报告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 星空博览:展示有关天文学的图片 二、 作者介绍:叶至善的生平 三、 说明文简介:介绍说明文的有关知识点: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 介绍织女星、牵牛星、光年、银河 四、 课程小练:学生自行出题,抢答题目,自行考核,主要考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 。 五、 星座美图:星群图展示 六、 互动游戏:介绍白羊座的`神话传说 七、 认识文体:科学小品文介绍 八、 ; 课程小结 3、教师讲评 4、交流感想 5、课外知识拓展:“神五”、“神六”,美国探测火星…… 评析: 这节课教师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代替教师来讲课。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织女星和牵牛星》是一篇说明文,注重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还要会从课文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即筛选信息的本事。这两点学生基本把握住了,在报告中也着重介绍和考查了这部分相关的资料。 教师点评比较中肯和及时,针对学生报告的不足之处补充讲授,保证学生报告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也对学生的努力表示肯定,给学生鼓励。 学生在这这节课中获取了很多的信息,学到许多天文知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但情感教育不明显,语文的人文性体现不够,异常是“征服自然,做地球的主人。做宇宙的主人”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教师应当加以正确引导,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处,是朋友关系,不是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这节课没有做到这一点。 四个学生一组,准备如此庞大复杂的课件,是否占去学生很多的课余时光呢? 仅有两个同学在讲,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其他同学好像兴趣不大,没有完全投入课堂中去,至于本节课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如何,还需商榷。 小学听课记录 篇14 教师讲故事:宋朝皇帝赵佶“万绿丛中一点红”提问:皇帝为什么连声叫好? 板书: 1、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导入新课) 2、 观看录像《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3、 自选方式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儿子和有钱媳妇,畜。生不如,传疯了 4、启发式提问(弄清事情起因和结果,激起学生好奇心) 5、 学生提问题,自然过渡到“过程” 6、重点分析三位徒弟画骆驼的过程 板书:画多许多小骆驼 许多骆驼头 两只山谷走(以少代多) 7、 用“虽然……可是……”句式评三个徒弟的画 8、猜猜“大徒弟、二徒弟会对小徒弟说什么话?”(主角扮演) 评:主角扮演能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学会换位思考,有利于加强对人物之间关系和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梁教师抓住这一点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很好! 9、让两位学生站起来读ppt上的故事“踏花归来马蹄香” 提问:你明白这幅画妙在何处? 10、 教师读故事:“深山藏古寺”,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中情景 提问:皇帝会喜欢哪一幅画? 给四幅画分别起名 评析: 杨教师具有独特人格魅力,是因为她脸上和善的笑容给人带来的无尽亲和力。她是个善于调控课堂的教师。整堂课气氛很活跃,学生很配合很投入。 貴州斗牛现场失控,太惨了。 教师用宋朝皇帝赵佶“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故事导出新课。该故事与课文中画骆驼的故事类比,立意都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很自然地导出课文题目。 该课最大的亮点是多媒体的使用。教师课前收集了很多材料,做了精心的准备。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前,让学生观看课文录像,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感观认识,初步了解课文资料。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否在学生阅读课文后观看效果会更好呢? 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有良好的'教师语言艺术。“我觉得你说得异常好,只是声音再大一点。”既指出了学生的不足,又不伤害学生自尊心。 整堂课的总体设计是故事连故事,进行师生互动,进取,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但我认为连续四个相似的故事,没有必要,反而缩短了课文的学习时光,显得喧宾夺主。 小学听课记录 篇15 师:我们已经学过画风了,一齐来学习。 读儿歌:宋涛……………… 我们拿出小手一齐怕节奏一齐读好不好? 生:一齐读 师:我们在读的过程也就学了一些生字,来读一读 生: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嗯,多好呀。 生: 师:这两组词你有什么发现? 生:赵小艺是花旗帜飘风车转的,……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上一行是人物,后面一行是什么东西怎样样 师:真聪明,我们一齐来读读。下面的东西都是他们画的是不?(板书:旗帜风车……) 这些东西和文章“画风”有什么关系?上节课说风摸不着,看不到,是谁说的? 生:陈丹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师:陈丹是说有人画出来吗? 生:没有人画得出来 师:我们所有的“陈丹”一齐肯定的说说 生:学生读 师:有人画的出来吗? 生:有 师:请你看课文,谁能画出来?是怎样画出来的? 生:读书 师:谁画出来了 生:赵晓艺陈丹…… 师:(出示课件) 生:读(旗杆、弯弯的大树乌云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的转) 师:这些“他”、“她”是谁? 生:陈丹宋涛赵晓艺 师:谁能把这些人的名字带进去读? 生:读 师:弯弯的好像读得个性好我好像看到很多动词呀从那些地方看出画的是风呀? 生:转—最能体现飘乌云斜斜的雨丝 师:风画出来了吗? 生:画出来了 师:谁能读出来? 生:读 师:你们最喜欢风车是吗?我们一齐读 生:读 (落实意识很好。学生读得不好,老师随机的点拨和指导,让孩子读好,读准。课堂的氛围很好,学生的用心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师:自己随便选几句,好好的读一读 生:读 (给所有孩子读的机会,满足孩子的内需) 师:黄老师自己来读一读好吗?——读 生:好 师:读(把“呼呼”读成“呼”——叠词的改成单词) 生:老师少读了一个字 师:这样好不好 生:不好 师:那我们读读看,哪个好? 生:叠词好。 师:少一个字感觉就差远了,是不是? 生:是 师:出示图片 生:一张张画加上了风,就显得更美了 师:多美的画呀,因为他们画上了什么了,才显得更美了? 生:风 师:刚开始不是不能画吗?可见他们想了很多的办法 一齐看课文4-8自然段,看看他们怎样想办法的? 生:赵晓艺眨眨眼想了想---动脑筋了 陈丹书我也学会画风了——(老师没有评价,学生举手说他有意见,多了一个字) 师:陈丹高兴吗? 生:高兴 师:原先不会画,此刻都会画了,是一群怎样的孩子呀? 生:一群聪明的孩子 师:是呀,一群爱动脑筋的孩子、看,风真的.来了---出示:三个小朋友这样正说着…… 出示:风来了,风来了,风把红旗吹飘了,风儿藏在舞动的红旗里了; 风来了,风来了,风把小树吹()了,风儿藏在摇摆的小树里了; 风来了,风来了,风把雨丝吹()了,风儿藏在()的雨丝里了; …… 生:一齐读这句话 师:老师加上一个题目,就变成一首小诗了。我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我们一齐来写写好吗? 出示:风来了,风来了, 风把()吹()了, 风儿藏在()的()里。 生:学生写 (孩子是快乐的,所以写作就快乐了。孩子们愿意写,是基于前面老师的引导和示范。感觉示范的速度太快了,不明白学生能否理解。写作的双重目的很好:理解课文、迁移课文、学习写诗歌。这样的训练意识很好) 师:谁来交流一下。 生:交流。 陈诺:风来了,风来了,风把小草吹弯了,风儿藏在弯弯的小草里。 风来了,风来了,风把头发吹飘了,风儿藏在飘飘的头发里。 师: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诗歌好吗? 生:好(交流) 师:看来我们班有很多的小诗人呀!课后写出来、读出来,还能够配上图画呢。 生:还能够配上音乐 师:是呀!我们古代就有很多的诗人写过这样的诗,一齐来学习《风》 (到这个环节学生过于兴奋了,所以老师还要适当的整肃一下纪律) 生:解落三秋叶,风吹万杆斜…… 师:还有呢。我们一齐学学叶圣陶的《风》 生:读 师:老师范读一段 生:一齐读 师:谁也能学着说说这样的诗句? 生: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很不错,看来模仿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技能是很对的,呵呵) 师:其实呀,生活中风的作用很大。这节课我们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小学听课记录 篇16 活动名称:动物出租公司 活动目标:1、理解“动物出租公司”是出租动物帮忙别人解决困难的并体验“出租公司”给别人带来了方便和快乐的情感。 2、在看看,讲讲,议议的`过程中,提高观察与分析潜力。 活动过程:开始:一、导入这天,森林里开了一家出租公司 师:什么叫出租车?——借东西给人家 基本:二、老师提问 师:猜猜什么东西能够借给人家?——车子借给人家。 三、出示图标 师:出租公司里有什么呀?——小鸟,狗,袋鼠。 师:动物借给人家有什么用?——狗能够看门。 四、出示图标小女孩 师:谁来了?——小女孩。 师:小女孩的围巾吹到了树上,谁能够帮她找回围巾?为什么?——小鸟。能够飞过去把围巾拿下来。 五、出示图标老爷爷 师:又来了个老爷爷,他想找个动物陪陪他,谁能够呢?——袋鼠。小狗跟他一齐玩。 六、出示图标妈妈 师:妈妈买了这么多的东西,谁能够帮她运会去?——袋鼠,能够跳,它的袋子能够的。 七、招聘动物 请小朋友扮演动物,看看他能不能被聘用。 八、怎样对待小动物 师: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 活动评价: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活动,刚开始幼儿还是没能理解“出租公司”的意思,我认为目标还是没有到达。整个过程很清晰,一层一层连续下去,还让幼儿大胆地表演,这一点蛮好的,让幼儿学会了观察。 |
随便看 |
|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