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诗》教学设计 |
范文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集合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一、目标直击: 1、学会本课的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两个多音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点)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难点) 二、关键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美好的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要点分析: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和年龄特点、认知特点,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古诗语言高度凝练、蕴涵深刻和特点,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中的意思,并初步懂得诗的意思,感受大自然和美。 五、学习重点: 1、字词记忆比比看: nǎi、suí、qián、rùn、xì、xiǎo、mián 乃、随、潜、润、细、晓、眠 乃是、随风、潜入、湿润、精细、报晓、睡眠 乃至、随便、潜水、润滑、细节、揭晓、冬眠 乃发生、随笔、潜力、润物、细小、家户喻晓、失眠 随时、潜伏、利润、细雨 2、形近字辨得清: 乃(乃是)随(随风)潜(潜入)润(湿润) 及(及时)隋(隋朝)替(代替)闰(闰月) 细(精细)晓(报晓)眠(睡眠) 组(组词)浇(浇水)民(人民) 3、多音字:觉jué(知觉)jiào(睡觉)、处chù(到处)chǔ(相处) 4、近反义词: 近:时节——季节闻——听落——掉 反:无——有来——去多——少 5、词语讲解: 时节:时令、季节。 当:正当、到。 乃:于是,就。 潜:本文指悄悄地,不为人所觉察。 眠:睡觉。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闻:听。 啼鸟:鸟的叫声。 6、难句解读: A、当春乃发生:春天一到,雨就立刻下了起来。这既是前一行中“知时节”的具体化,也为后两面行做了铺垫。 B、随风潜入夜:春雨轻轻悄悄,不为人知地落到地上,不张扬,却充满温情。下一行中“无声”与此相应。 C、处处闻啼鸟:到处都听见鸟儿的叫声。表现雨后清晨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想起夜里听到的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 7、主题思想: 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美好的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六、有关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 杜甫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七、课堂流程: 1、自主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古诗。 2、听写生字词。 3、解题、知作者。研究学习古诗。 4、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去背诵古诗。 5、课外延伸。 第一课时 名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导入:孩子们,现在是春天的季节,春暖花开,百花齐放,让人的心情非常的舒畅,让我不由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春居》,草长莺飞二月天(孩子们接着背完)…… 孩子们真棒!今天我们要来学两首有关“春天”的诗。 2、教师向孩子们解说作者。(都是唐朝诗人) 二、活动体验,帮扶训练。 1、教师范读文,学生领读文。 2、组长领读文。 3、对子间合作读文。 4、自主学习生字词。 三、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小组展示读生字词的`拼音、偏旁、结构、组词。 2、对子、小组展示课文。 四、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完成“快乐导航”第一课时。 2、当堂反馈矫正。 第二课时 名言: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听写生字词:乃是随风潜入湿润精细报晓睡眠 2、对子间批改。 二、活动体验,帮扶训练。 1、对子互读文。 2、组内讨论诗意。 3、教师点评、补允。 三、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个人、对子、小组展示课文。 2、全班背诵展示课文。 3、点评反馈。 4、课外延伸有关春天的诗。 四、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完成“快乐导航”第二课时。 2、当堂反馈矫正。 课后反思:本课有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一首为唐朝诗人杜甫所作的《春雨》。前两句赞美“好雨”下得及时,好像知道什么季节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雨来。后两句写春雨的特点: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另一首为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的《春晓》。前两句写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听到四处小鸟的婉转叫声。后两句写想起夜里听到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首古诗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从题目可知许的内容为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感,是一首风筝诗,描写了春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快乐的放风筝的情景,诗歌就像一幅画美丽的通俗画。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以评价促发展,在读与评价相结合中感悟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 诗中描绘的情景。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篇的语言美,情景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初识意境。 师: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同时观赏老师为你们作的画,好吗? (师放古筝乐,按诗句描绘的景物顺序展现画面) 1、整幅诗课文插图 2、草长莺飞 3、拂堤杨柳 4、水泽散发的雾气 5、儿童欢乐放风筝 6、回归整幅诗文插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致? 生:我看见了翠绿的草地。 生:我看见了黄莺在飞舞。 生:我看见柳条在随风飞舞(摆动) 生:我看烟雾,不是水雾。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风筝。 生:……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国清朝诗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内看到此情此景,仅用了四句话就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村居》课件演示古诗内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意境。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由读,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师: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生:旧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变成乡村的`村。 生:顺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导书写,生描红、临写。 6、指导朗读、正音。 三、细读诗文,感受意境。 1、师:请同学边读边观看画面,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蒸发的雾气,拂堤:柳枝很长,下垂着,像抚摸着堤岸。 纸莺:风筝。 3、师:根据你对诗文的理解,能说一说诗文的大意吗? 生:叙述诗意(大概诗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长,黄莺飞舞的时候,拂堤岸的杨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一样,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里,赶忙趁着春风放起风筝来) 四、吟诵诗文,品评意境。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桌间互读诗文。 生:练读,相互纠正。 师:请你推荐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生:吟诵诗文。 师:谁能再评一评,通过他的吟诵,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吗? 生:评价。 (1) 他晃着头,我感受到柳树在风中摇摆很美、 (2) 他的笑得再开心些,就更能体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兴奋心情。 师:那你能来试着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的吟诵。 师:谁来给他评一评。 生:他读的声音很响亮,要是把醉春烟读得慢一些会更好。 师: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烟这几个字读的声音再拉长一些(师范读前两行话)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从老师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树在飞舞,整座山村到处是雾气…… 师:谁愿意来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试读,同桌比读、男女赛读。 五、赏读诗文,进入意境。 师:放古筝乐曲,吟诵古诗,生闭眼想像画面。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风筝飞得很高,美极了。 生:我仿佛听见黄莺在歌唱。 生:我听见小朋友在欢笑。 生:…… 六、欣赏画画,升华意境。 1、回放课件,生齐诵诗文。 2、诗人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 看画面,练背诵。 七、拓展作业,张扬个性。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2、为古诗配画。 3、吟唱诗。 以上任选一题 板书: 村居 草莺飞 醉春烟 儿童学 拂堤杨柳 早春 竟放纸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会写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教学准备 媒体资源:视频《瀑布》,教学课件《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 绝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视频,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瀑布》,设疑,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怎么样来写瀑布的。 二、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播放教学课件中“课文诵读”部分,学生听读课文。 4、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生:产生。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 练习用钢笔描红。 以上教学过程结合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辅助进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节内容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播放课件中的“诗文赏析”部分,学生拓展学习相关内容。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先播放课件中绝句的“课文诵读”部分,学生先听读,然后再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理解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五、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以上教学过程结合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辅助进行。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事歌意思。 4.积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从中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 领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工具书、反复朗读、质疑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具: 录音机、幻灯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教学流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学生试读,诵读。 2.听录音,学生边听边想象: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哪知道的? 三、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1.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古诗? 2.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入诗境―悟诗情 四、“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1.指名简介苏轼。说说诗题怎样读?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2.指名朗读诗句,注意咬音准确。 五、“明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利用工具书理解诗意。同桌交流、讨论。 六、“入诗境,悟诗情” 1.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诗句中体会到的?汇报、交流。 2.诵读诗句,体会情感,感受意境。 七、领悟作者巧用修辞,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1.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西湖景美的? 2.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八、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二、复习上节课的学法。 三、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四、自查释疑,读懂诗意 1.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3.观察图片,感受画面之美。 五、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结合诗题,引导质疑:诗人遥望洞庭湖,望见了什么?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湖光秋月两相和”(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朦胧之美) “白银盘里一青螺”(艺术之美) 六、反复诵读,体会诗境 1.轻声自读,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七、领悟作者巧妙的表达方法 八、拓展延伸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策略】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学习和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三、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四、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 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 (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⑴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⑵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⑶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 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⑷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五、朗读 1、自由读: 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 配乐读; 竞赛读。 六、背诵 七、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________, 一岁一____________。 野火______________, 春风________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飞入菜花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八、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背诵 同桌互背; 指名背; 挑战背; 齐背。 六、拓展 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 【教后反思】 孩子们比较喜欢第一首诗,第一首为五言诗,字面上就通俗易懂。而第二首字多,又难,内容羞涩难懂,只有抓住孩子感兴趣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种有趣的心里变化才能吸引住孩子,低段所学的古诗应该通俗易懂或带有趣味性才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教 学 目 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 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知识点 梳 理理解古诗意境 背诵并积累春天的古诗 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古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 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五、作业: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课 后 反 思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 【优秀教案说明】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保守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同学独立考虑、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同学已知入手,研讨未知。强调同学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布置自学环节,鼓励同学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同学创立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效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同学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沛地让同学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局部同学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同学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同学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发明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同学学习的需求动身,尊重同学的个性差别,激发同学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同学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同学品味诗句意境和理解后的再发明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只要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学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发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争辩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争辩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同学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同学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二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同学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含”的本意是包括,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教师要协助学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认识。根据图画想一想诗人的位置,想一想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从而升华对“含”的认识。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同学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同学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同学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同学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和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发明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同学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同学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同学由此和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同学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沛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只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同学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设计与研讨】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同学纷纷自由背诵)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深思)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同学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师:不错。今天我们还能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只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同时板书) 师:我们已经学过《瀑布》一课,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 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依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同学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同学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公开课上再次给读得不够的同学以时间,让其练读,注意到了同学的差别,教风朴实)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同学注意听,和时发现同伴的优点。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身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同学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同学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由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同学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同学的欣赏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身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同学自身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同学)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誉的是,对同学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考虑,解答,不代替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 生:因为这里还有发生的意思,所以用同学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发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同学会意点头)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干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身放开声音读一读。 (同学自由练谈,指名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齐喊)想!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同学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身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同学自由练读)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方能用自身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同学,让同学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同学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自学《绝句》,老师巡视指导) 师:画画的同学可以继续画,选用其他方式的同学能先汇报一下吗? 生:我用说的方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谁能帮助? 生:应该说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转向前—同学)可以这么说吗? 生:可以。 师:请你继续。 生:门口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不错。其他同学想一想,假如把“含”字的意思加进去,可以怎么说? 生:在翠绿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鹏在自由自在地唱歌…… 师:描述得非常生动。 生:一行白鹭悠闲地飞上了蔚蓝的天空。从窗口望去,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赞许地点头)理解得好。谁知道“含”的本义是什么? 生:(抢着答)包括! 师:刚才这个同学的描述好在哪儿? (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同学,同时加深了理解) 生:他说得自然生动,不死板。 师:对,这样解释就把诗的意境描述出来了。还有用其他方式汇报的吗? 生:我用读的方式…… 师:画画的同学停下笔来,我们一块儿来欣赏。 生:(大声)“两个黄鹂鸣翠柳……” 师:两只小鸟欢叫跳跃,这句诗该怎么读呢?你们试一试。 (同学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一生读) 师:对前两句,有没有不同的读法? 生:(轻快地)“两个黄鹤……” 师:(赞许地)好啊!连诗人愉快的心情都读出来了。大家再试一试。(同学再次自由练读) 师:这景象在同学的笔下也已经画了出来。谁来展示? (实物投影展示一同学的简笔画) 这几个回合中,老师的激励语言很精彩,同学学得很开心。 师:请你用诗句描绘一下你的画。 生:(指着画上的景物)这是“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那诗人在哪儿呢?(众人笑) 生:(深思片刻)诗人应该在房子里。 师:干什么呢? 生:在望着窗外的景象做诗。 师:(满意地点头)你真正理解了“窗含”的意思。 师:假如我们给这幅画添上颜色,可以加上哪些颜色呢? 生:柳树可以添上绿色。 师:什么样的绿? 生:翠绿。黄鹤可以加上黄色。 师:好,这样的色彩才够明快。再看诗句,还有没有? 生:天要画成蓝色,白鹭和积雪是白色的。 生:船是土黄色的。 生:房子是…… 师:千万种颜色都画得出来,你们再看诗句,诗中有什么是画不出来的呢?(同学们深思) 生:黄鹂的叫声画不出来! 师:对,这是听不到的。继续找。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白鹭飞时的动作画不出来。 师:诗人不是画家,但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的想力。咱们来一次画配诗,同学们可以用诗句来描绘这幅画。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a、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b、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a、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b、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c、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b、交流学习收获。 c、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a、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b、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2、难点:理解意境。 【课前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指名背诵。 ⑷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交流讨论学习: ①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 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 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古诗两首》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 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⑴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 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 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 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鹤、孟”等个生字。 .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步地学会探究性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读中有思、读中有悟、读中 有得。 .学会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古诗句,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体会诗中丰富复杂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导入学习,理解诗题。 由本单元专题“人间真情”入手,进入送别诗的学习。 出示第一首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释诗题,理解“之”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理解生字。 1.指名初读。 2.理解生字。 3.自由朗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学诗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西辞烟花 ①理解“西辞”。 通过了解“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位置,理解“西辞”的意思。 ②理解“烟花”。 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4.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三读古诗,感悟情感。 1.初步感悟情感。 2.深入感悟情感。 重点体会:离情、深情。 ①体会“离愁”。 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理解离情。 ②体会“深情”。 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总结学法。 (二)学习交流。 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交流要点: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点,了解作者、感受深情。 ①有“送”“西”“尽”“故人”四个相同的字词,但具体含义不同。 ②了解作者。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③感受深情。 通过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深情。 3.配乐朗读。 三、布置作业 阅读其他的送别诗,感受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黄鹤楼画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年级:四年级 整理:印记(三河市皇庄小学 米涛) 师:咱们准备好了?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吧!刚才背的一些送别诗,在动脑过程中,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真情。可以说自古重离别,可以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让我先来看一首诗,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 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说的真好,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是? 生:之 师:“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 师:是去的意思,还可以说是到的意思。那孟浩然到广陵去了,那谁来给他送别? 生:李白。 师:就是本诗的作者,唐朝大诗人李白。 师:你们知道送别的地点在哪吗? 生:黄鹤楼。 师:非常聪明的孩子。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古人啊,将它这样写。我们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鸟”过去呀,人们把长尾巴的鸟叫做“鸟”。我们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谁认识这红色的字?(que隺)对了,猜猜什么样的鸟叫 que呢?大胆的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的意思 师:太对了,那说到这,你对这个鹤字有什么样的印象啊? 生:我觉得是既长又短。 师:既长又短,好像有点不太合情理,是吗?你的意思是什么? 生:左半部分(……)让它尾巴很长,所以(……) 师:它的尾巴应该是不长不短。从字形当中我们就好像感受到了它的美丽。它呀确实是一种让人喜爱的鸟。它的鸣叫声震九天,它的舞蹈雅致翩翩,在咱们中国民间早就被定为仙鹤。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诗人最后还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那我们再来自由的读一读诗题吧,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好,让我们把书打开。100页,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二句。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第三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最后——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就这样,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好这首诗,那只是刚刚触到它的表层,通过这些诗句,你都了解了哪些诗意呢?说说看,平时你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生:我一般都用一句话中的重点词和重点句来理解这句话。 师:看样子,从字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好办法,你呢? 生:还有先把不懂的字都翻译成现代的话,然后再看这句话。 师:不懂你怎么翻译啊?仔细的说。 生:。 师:好办法。你呢? 生:我理解诗句第一种方法就是查一下上下文,如果有注释的话再看一下注释。 师:非常好。你还有? 生:就是先把自己懂得,然后看一下,然后可以再联想一下。 师:他的意思听出来了吧,谁能再说说,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句的? 生:(……) 师:你的方法是他说的这样吗?是呀?其实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说,是把会的先想一想,然后呢上下句联系联系,也许刚开始不懂的,一联系上下句就会了。非常好。有的时候,就让我们来默读这首诗,来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词语之间写批注 生:(自学) 师:要不然咱们这样吧,跟你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小组把你不理解的一些地方互相问一问,也许,好不好? 生:(……) 师:再大点声,让我们都听清楚 生:烟花为什么像烟雾一样? 师:哦,听清楚她的问题了吗? 生:(……) 师:你对自己能满意吗?她的问题是烟花为什么是花,开的像烟雾一般。你怎么理解? 生:形容花开的繁茂。花很多,所以像烟雾。 师:花太多,太繁茂了。这回你满意了吧?其实对烟花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好了,别的组还有问题吗?你们。 生:我们没有搞懂什么叫天际流? 师:这个刚才有的组讨论过了,你们组讨论的,你能帮他解答一下吗? 生:天际流,流你应该知道吧。水都是可以流的,天际就是特别特别远,天边。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长江水都往天际那边流了,一直流向了天边。 师:就是这个意思。不着急,你说的真好。还有问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碧是什么意思。 师:哦。最后的同学能帮你解答。 生:碧就是很蓝的意思。 师:有一个词叫做碧绿,碧极了,绿极了。你说的意思有点发蓝了,碧空就是…… 生:蓝天。 师:说的多好。好了,没有问题了,是吗?还有问题,你说。 生:我不太明白西辞是什么意思? 师:你看看XX马上就举手了,来,请你说吧。 生:因为黄鹤楼在西边,然后人在东边,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西辞的意思就是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师:你说的真好,孩子,你怎么了解他们两个的地理位置的呀?你怎么知道的?说吧 生:就是查了一些资料。 师:他在学习之前就先查的资料。真是个好习惯。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大家来看一下。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广陵是哪里? 生: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 师: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既然是之广陵,又说是下扬州,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 生:扬州。 师:他们呀真的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在我国的长江流域,而黄鹤楼在? 生:西。 师:广陵在? 生:东。 师:也就是西辞的意思应该怎么说比较恰当呢?你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离开西边去东边。 师:哦,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道别了。没错,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烟花,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还经常放,见过吗? 生:见过。 师:诗中的烟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吗? 生:不是。 师: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 生:李白在黄鹤楼那块送孟浩然去广陵,第一句就是说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去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说花开的很茂盛的时候,孟浩然要去扬州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一只船在水中,远方蓝天就是没了。 师:只有一只船在江上行驶,是吗?一直到这只船都没有了,消失了。看不见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说,只能看见长江,远看就是天连着江,所以说是天际流。 师:江水都流向了天边,是吗?说的不错。如果让我们把这个分别记下来,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几十个图板。可是诗人李白用了多少笔墨呢? 生:28个字。 师: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领悟,透过这28个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了?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生:我感受到李白送孟浩然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还有那种忧愁的思想。 师:感受得真好,孩子。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呢?接着说吧。 生:就是我是从后两句诗感受到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还有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描写的。 师:故人,老朋友走了,常人都会感到舍不得。这位同学不仅感受到了,而且还给我们读了出来。谁还想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是从第一句和后两句感受到的李白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因为,我觉得李白它船都消失了他还没有走,他在想朋友是不是还能回来。 师:都消失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孩子们,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但也不会只载一只船吧,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孤帆远影,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吗? 生:能。我能感受到他对孟浩然感情很深,因为他只注意到了孟浩然的船,一直注视着他,想和他一起去扬州,一直陪伴着他,并没有留意到身边的船。 师: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 生:孟浩然。 师: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却还长久的驻足,你在想什么呀? 生:我在想孟浩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多么想和他一起去扬州。 师:多么想和他一起去,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诗句好吗?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说的好,读的好。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就想,孟浩然会不会去了不会再回来呢?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的感受都融入你的朗读当中。你呢? 生:我也想去。 师:你都恨不得想去了。把你的感受读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还想说。 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载不回来呢,是无比的思念。 师:无比思念,说的真好。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的真好,孩子们,我们真的感受到你的思念。他们俩个人的感情有 多深,让我们看看李白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生: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师:而此时,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听不见了知己的话语。看到,听到的只是在天地间流淌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多愿意和孟浩然一起去。 生:多愿意老朋友孟浩然赶紧回来呀! 师:眼看帆去远,心如江水流。孩子们,能把这种感受再读出来吗? 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用自己的感受读了这首诗。此时,我们真的能够感受到李白多么愿意将自己的这番情意放逐江水,让它泛舟远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感动。我们看,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生:(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故人要去的可是花团锦簇的……想到这,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李白可能非常惋惜,这么好的机会不能跟老朋友去那么美的地方。他可能很惋惜。 师:什么时候也能像孟兄这样饱览壮丽的河山,那该多好!带着向往的心情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与故人的深情使得这次分别带着一种离愁。而内心带着对这次远行的向往,又使得这离愁带着一丝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浑开阔,无怪乎千古流传啊!让我们也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如果你要知道这正值开元盛世,年轻的李白刚从属地……相信你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受。今天,我们先探讨到这里。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怎样步步走进古诗,层层感受到诗的内涵的呢? 生:…… 师:古诗和其它文章一样,也是有很多层次的。刚才,我们就试着铺开了这首诗的意思层。从而,通过它的语言文字触摸到了它的情感。其实,古诗的层次还是很多的,因为它的内涵是很难穷尽的。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这首诗,想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了哪种情感。先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自己感受一番。 生:(自由朗读) 师:能不能先和你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经过咱们短暂的交流,咱们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 师:这次分别不知下次什么时候再相会。因此,这次分别—— 生:很悲伤。 师:有一点悲伤,想必两位诗人说了很多分别的话,喝了不少离别的酒。又端起这最后的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包含着怎样的话。 生:老朋友,明年你一定要回来呀! 师:哎呀!这酒中有的是一份期盼。 生:我觉得这杯酒中还有一份思念。 师: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生:这酒中还包含了诗人的悲伤,因为老朋友很可能就不会在回来了。 师:事实真的是这样,在这次分别后的两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真的是一次诀别。你还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想到了这杯酒中还有一份祝愿。希望 师: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内心情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首诗被收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广为传唱。也就叫《阳关三叠》 师:让我们在《阳关三叠》中再次吟诵这首诗。 生:(读诗) 师:这首诗还有很多内涵。其实在古代交通不便,因此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意的方式。……人不同,事不同,景不同,表达的情意也不同。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感受到那暖暖的真情。 生:谢谢老师!老师们辛苦了!老师们再见!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 29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板书: 乞巧 乞—气 宵—霄 课后反思 1、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 2、未有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课文朗读磁带、古筝乐曲。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3、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并书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并能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旧引新,激趣导入 1、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还记得我们学习过哪些写秋天的诗? (引导学生回忆苏轼的《赠刘景文》、杜牧的《山行》、李白的《静夜思》。)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古诗?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天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从以前所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对古诗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把握字音: 放声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由读: ⑴ 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⑶ 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听课文朗读磁带: ⑴ 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⑵ 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⑶ 再听录音,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⑴ 把握诗的节奏。 ⑵ 教师范读、领读。(配古筝乐曲。) ⑶ 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配古筝乐曲。) ⑷ 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四、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2、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吗? 锻炼学生收集信息,积累语言,并培养他们的想象、绘画的综合能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并书写“忆、异、逢”等8个生字。 2、通过反复吟诵至背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1、复习《夜书所见》: ⑴ 全班背诵、男女比赛背诵。 ⑵ 谁来表演一下诗人叶绍翁,吟一吟这首诗。 2、教师表演: 我是唐代诗人王维,今年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今天是9月9日──重阳佳节,我却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漂泊在外,真想念我的亲人啊! 教师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下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理解“忆”的意思。 在这里,教师不仅是一名传授知识的学者,更是一名演员。通过教师形象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和表演的欲望,并初步感知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深入体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可轻声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作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学习,用、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交流学习收获。 (提示:诗句的意思,诗人表达的情感。) ⑶ 你认为哪句写得好?或哪个字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⑷ 质疑: 有什么不懂之处?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⑸ 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以学生为主导,尊重学生的学习和感受。 三、趣味活动 1、诗句连对: 老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背相应的诗句。 2、情境练背: 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表演背诵。 四、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五、拓展活动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泊船瓜洲》。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1、教法: 启发感悟。 2、学法: 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枯”等几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7个生字是重点和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是难点。 〖教具准备〗 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彩笔及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励引入 老师听说,有的同学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请你大声的背给大家听一听。 (抽学生背)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古诗。 板书出示课题:草。 二、老师范读激趣 1、老师配乐吟诵。你们想读吗?自己试试。 2、学生自读。 3、会读了吗?请读给同桌听一听。 (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4、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注意:草、岁、尽、吹、生等字音。 5、齐读。 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感情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抽生诵读。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老师给以恰当的指点。 3、大家齐读。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 读了这首诗,老师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它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茂一次。不管烈火怎样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原野上又会长出青青的野草。野草的生命力多强啊! 1、学生自读体会。 2、看书上的图,进一步体会。评议这幅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 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下来。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枯荣 2、写一写这两个字,再写一写“烧”字。谁来提醒大家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注意:“荣”字的秃宝盖要写宽点,“烧”的右上角没有点。 4、学生书写,老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检测 抽测古诗背诵、朗读情况。 八、课堂小结 写好字,背好诗的同学,可以自读“我知道”中的.内容,不懂的地方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后记〗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无论从背诵课文还是书写生字,学生都表现了极大的自主性。自己预习熟读成诵,利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学写生字。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感悟。 学法: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会写“未”等9个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3、认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古诗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赏图引入 图上画的什么?是什么季节?注意区别花与蝴蝶的色彩。 1、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特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一首诗。 (出示全诗) 2、老师朗读全诗。 这首诗是不是写出了画中的景色?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自己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注音,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的给大家听听。发现读的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读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节奏。 三、图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稀疏的篱笆掩映着一条幽深的小径,枝头的春花已经凋落,绿叶初长,还没成阴。天真的儿童在追捕一只黄色的蝴蝶,蝴蝶飞进黄灿灿的菜花从中,孩子再也找不到那只蝴蝶了。 3、你们能不能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分小组合作编故事,推选一个代表讲故事) 四、有感情的读全诗,练习背诵 4、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5、读给别人听,互相评议。 6、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桌交换背诵。 7、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师: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2、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快又好。 3、谁能把自己记字的好办法告诉大家: ⑴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⑵指导书写。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未:上横短,下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追:注意提示上边的笔顺,整个字先写上边,后写走之。 宿:宝盖头不宜写的太宽。 六、课堂检测 指名、分组、背诵古诗。 七、课堂总结 回去以后可以把古诗背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教后记〗 学习本课之后,我认为最成功的地方是学生能根据第一首诗的节奏,划分出第二首诗的节奏。并能够根据上一课学过的“离”字识记“篱”字。在书写方面也能把各种方法运用的恰倒好处。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所见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读《识字4》中的儿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 (蝉) 3、出示图: 认记“蝉”,理解“捕鸣蝉”。 4、揭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情景图: 师范读(感知课文)。 2、自由读《所见》: 要求读准字音。 3、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 5、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牧、闭、立、捕、蝉”。 2、认读生字(各种形式)。 3、小老师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组长考察大家。 5、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4、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 5、当一当诗人(配乐读)。 五、指导背诵《所见》 六、指导写字“诗、闭、童、立” 这首诗我通过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边看边说。学生较快理解,并能背诵。 第二课时 小池 一、背了《所见》 二、出示课题《小池》,读题 三、自学古诗《小池》 1、个体自学: ⑴ 学生自主读古诗。 ⑵ 自主圈出生字,学一学。 ⑶ 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⑴ 小组互相读读这首诗。 ⑵ 请读得最棒的小朋友带读有困难的同学。 ⑶ 小组负责认记生字。 ⑷ 讨论组员中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反馈: ⑴ 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⑵ 夸一夸,帮一帮: ① 各组派代表读古诗,评议。 ② 展示: 说说你们组自己学懂了什么? ③ 帮一帮: 说出需要帮助的地方。 ④ 点拨(结合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朗读比赛。 2、背诵古诗。 这首诗前两句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中理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 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⑴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⑵ 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六、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七、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⑴ 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⑵ 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⑶ 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交流学习收获。 ⑶ 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⑴ 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⑵ 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四、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
随便看 |
|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