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古诗》教学设计
范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根据新旧字的联系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感悟古诗,感受优美的春景,能说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结合插图,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感悟古诗,感受优美的春景,能说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13个字,会写6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怎样?(指名说)
    2、 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 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 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谁能读一读?
    二、初读感知。
    1、 老师感悟。
    2、 学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 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4、 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三、再读感悟。
    1、 课文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诗中哪里讲了鸟?读给大家听听?哪里讲了花?用诗句来告诉我们。
    2、 这么美丽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 指导朗读。
    四、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 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
    2、 指导背诵。
    五、扩展活动:
    这么美丽的画面,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笔,画出七彩的`春天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能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
    1、 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
    面。
    2、 这是什么?
    3、 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
    二、揭题
    1、 出示课文插图
    2、 诗人高鼎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中,我们来读一读。
    3、 板书课题,读准“村”。
    三、初读感悟。
    1、 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 指名读,齐读。
    四、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 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呢?
    2、 全班齐读。
    3、 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
    4、 诗中是怎样写的呢?
    5、 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趣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五、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 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再说说刚才仿佛看见了什么?
    2、 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同学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1.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原诗有八句,这里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
    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撇”。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③齐读这两句诗。
    ④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⑤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进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
    (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⑥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口”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l”
    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明确学法
    1.揭题。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古诗宝库中,尤以唐代的古诗最著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唐诗。
    2.回顾。过去,大家都学了不少古诗了,怎样来读古诗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3.小结。(可以根据注释、查工具书、查资料、请教等)
    【设计意图】
    开课伊始,通过“怎样来读古诗”一问,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师生间的相互启发,明确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有助于顺学而导。
    二、合作学习,弄清诗意
    1.自由阅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个别抽读,齐读。(师生共同纠正错误读音)
    3.自学古诗。(用小结的方法弄清诗句的意思,先个人自学,再小组内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检查学生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
    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①说说题目的意思,哪个字是“到、去”的意思。②说说整首诗的意思。③齐读。
    ⑵《送元二使安西》。①说说这首诗的意思。②齐读。
    【设计意图】
    这个教学环节围绕一个“读”字进行:一是读准,二是读通,三是读懂。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法。为了让合作学习更为有效,注意了以下三点:第一,先自学再合作,使合作学习的根基牢固;第二,合作学习有任务,有分工;第三,合作学习的效果有检测,这样的学习能落到实处。
    三、想象画面,深入玩味
    1.创设情境。伴随着古典乐曲,教师描述每一首诗的具体背景,声情并茂地范读这两首古诗。让学生闭目想象画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这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3.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捕捉阅读深入点“送”,因为“送”是两首诗共同的理解点。可在学生多元、零散思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同样写“送别”,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指导学生抓住诗篇中的关键字词去品味。
    不同点:送别的地点不同;送别时天气、情景不同;送别时心情不同……
    相同点:同是写送朋友;同是写朋友离别时的依依难舍之情……
    (结合学生体会,启发、指导学生对比着入情入境地朗读,在理解中反复咏叹这两首诗)
    【设计意图】
    乐曲声由开始第一首时的明快、激越,转为第二首时的舒缓、低沉和悲凉,再加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这样便可很快让学生入情入境。与此同时,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朗读,在相互对比、相互映衬中形成了一种阅读磁场,有利于学生去品味、去研读。虽然两首诗有那么多不同的.地方,但友情是相同的。让学生在不同中求相同,启发学生比较、研讨,在比较中发表真切感悟,反复咀嚼,品尝诗“味”,并通过学生的想象、朗读以及对字词的品味,来丰富学生内心的诗意世界,层层深入,读出情味!
    四、切己体察,余音绕梁
    1.背诵。播放古典乐曲,学生自由背诵。
    2.写话。李白和王维的这两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不舍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浓浓的友情。联系个人经历,说说自己对友情的感触,或亲身经历的难忘友情,再写下来。
    3.引入。这两首古诗仅仅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两粒很小很小的“沙子”,在中国古代还有许多情真意切的古诗名句,请看: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请大家课外去找找,去读读,再背一背。
    【设计意图】
    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读文本,而是读自己。因此,读书要切己体察,让学生联系个人经验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课文结束前,补充课外资源,让学生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热情,可谓回“味”无穷。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首古诗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从题目可知许的内容为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感,是一首风筝诗,描写了春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快乐的放风筝的情景,诗歌就像一幅画美丽的通俗画。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以评价促发展,在读与评价相结合中感悟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
    诗中描绘的情景。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篇的语言美,情景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初识意境。
    师: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同时观赏老师为你们作的画,好吗?
    (师放古筝乐,按诗句描绘的景物顺序展现画面)
    1、整幅诗课文插图
    2、草长莺飞
    3、拂堤杨柳
    4、水泽散发的雾气
    5、儿童欢乐放风筝
    6、回归整幅诗文插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致?
    生:我看见了翠绿的草地。
    生:我看见了黄莺在飞舞。
    生:我看见柳条在随风飞舞(摆动)
    生:我看烟雾,不是水雾。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风筝。
    生:……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国清朝诗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内看到此情此景,仅用了四句话就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村居》课件演示古诗内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意境。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由读,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师: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生:旧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变成乡村的村。
    生:顺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导书写,生描红、临写。
    6、指导朗读、正音。
    三、细读诗文,感受意境。
    1、师:请同学边读边观看画面,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蒸发的.雾气,拂堤:柳枝很长,下垂着,像抚摸着堤岸。
    纸莺:风筝。
    3、师:根据你对诗文的理解,能说一说诗文的大意吗?
    生:叙述诗意(大概诗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长,黄莺飞舞的时候,拂堤岸的杨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一样,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里,赶忙趁着春风放起风筝来)
    四、吟诵诗文,品评意境。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桌间互读诗文。
    生:练读,相互纠正。
    师:请你推荐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生:吟诵诗文。
    师:谁能再评一评,通过他的吟诵,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吗?
    生:评价。
    (1) 他晃着头,我感受到柳树在风中摇摆很美、
    (2) 他的笑得再开心些,就更能体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兴奋心情。
    师:那你能来试着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的吟诵。
    师:谁来给他评一评。
    生:他读的声音很响亮,要是把醉春烟读得慢一些会更好。
    师: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烟这几个字读的声音再拉长一些(师范读前两行话)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从老师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树在飞舞,整座山村到处是雾气……
    师:谁愿意来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试读,同桌比读、男女赛读。
    五、赏读诗文,进入意境。
    师:放古筝乐曲,吟诵古诗,生闭眼想像画面。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风筝飞得很高,美极了。
    生:我仿佛听见黄莺在歌唱。
    生:我听见小朋友在欢笑。
    生:……
    六、欣赏画画,升华意境。
    1、回放课件,生齐诵诗文。
    2、诗人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
    看画面,练背诵。
    七、拓展作业,张扬个性。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2、为古诗配画。
    3、吟唱诗。
    以上任选一题
    板书:
    村居
    草莺飞 醉春烟 儿童学
    拂堤杨柳 早春 竟放纸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四、对比赏读: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五、结束全课: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古诗两首》语文网络课整合点阐述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一、根据诗文的特点,用网络引拨学生逐步感悟: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二、运用方法的迁移,让网络引领学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进行后续的延展,用网络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点:读议结合,理解诗句的意义,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播放)。
    刚才听到的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画,猜一猜这是哪一首诗的内容?出示:《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学习他的另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分析诗题,梳理信息
    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指导认识三个生字,学生讲识记方法。指导书写:孟。在田字格里范写,指出下面皿子底写时要内收,学生再练写一遍。
    2.借助注释“之”,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读出古韵
    学习自读;指名读,指出停顿;范读,声断气不断,读出古诗的韵味;学生练读。
    四、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1.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谁能通过读诗中的句子告诉我。(前两句)
    (1)板画地理方位图,了解黄鹤楼、扬州的方位。
    (2)借助注释,说说是怎么回事?(出示后两个注释)借助注释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识记“辞”
    (3)古诗中用“烟”来描述花草的颇为常见。请看:(出示诗句,以便积累,让学生读)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
    烟花山际重,舟楫(jí)浪前轻。 ——杜甫《泛江送客》
    2.说起“故人”,你知道他们之间的故事吗?(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友情的故事)。借助资料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古诗。
    3.送故人远行,这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出示后两句)自由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汇报,教师在学生基础上作以下点拨——
    (1)点红“孤帆”。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 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激情:老朋友正离我而去,我的眼里心里只有老朋友,就这么一直看啊,看啊!读出我的不舍吧!(指名读第三句,男生读,女生读,让学生读的时候,看着远方的那条孤帆!)
    (2)诗人一直看了有多久?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汇报后,点红“唯见”。是啊,最后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见——(引说,让几位学生接着说)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见——
    (3)出示文中插图:诗人就这么一直望向天的尽头,他的心里在诉说着什么?
    (4)说不尽的不舍与留恋,让滔滔的江水传达情意吧!(我们一起读后两句)
    4.结课:你瞧,后两句没有出现留恋、不舍等字眼,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情意,这就是通过写景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在学习第二首诗时,你一定会有类似的发现,期待着你们的表现!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画) 扬州
    西辞 } 叙事
    黄鹤楼
    孤帆 (画画:孤帆到碧空尽)
    } 写景抒情
    唯见 (画画:长江流向天际)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诵)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进迷人的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比喻修辞手法0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会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设问修辞手法)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悟诗情
    (1)写作背景介绍。作者奉诏回乡,百官送行,仕途顺畅。回家看到此柳树,满目之景,皆欣欣向荣。
    (2)这首诗借歌颂柳树来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机。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5、介绍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一二两声长,三四两声短)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不仅是寻找美景,还因为这里是孔子曾经讲学的地方,朱熹也是来求圣人之道)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作者的写作方法。
    1、2两句写景,34两句明理。就像我们写作文,1、2两句叙述描写,34两句写感受。
    5、拓展描写春天的诗。《春日》、《送春》......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古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出主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五、作业:
    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高
    绿
    咏柳{多}二月春风似剪刀
    细
    春日
    ↓
    万紫千红总是春
    教学反思:
    一堂古诗课想要上得很丰满,我觉得有两点是必须的,一是写作背景,一是同题材诗歌的拓展延伸。在这一刻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这些方面。首先介绍贺知章写作这首诗的背景,他奉召回乡,百官相送,仕途顺畅,所以整首诗饱含着欣欣向荣的赞美之情。第二首诗介绍“泗水滨”时,补充介绍此地是孔子弦歌讲学之地,因此“寻芳”也是指他寻孔圣人之道。课后拓展环节结合“中华经典诵读”让学生学习了《春日》《送春》等诗歌。好的古诗课应横有宽度,纵有深度,也许有些知识对孩子来说还稍显难度,但能给他们自学诗歌一个指引。
    不足之处是应该在学习完古诗之后再整体总结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读诗文、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这样的方法总结之后更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古诗自学。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四、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由背诗活动,营造学诗的氛围,实现自然过渡,相机板书课题。)
    2、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对话平台
    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平和良好习惯。)
    研读
    1、自学诗句。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4、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尊重学习的学习主动权。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
    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朗朗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多形式的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了语言积累,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25、古诗两首》,齐读。
    谁知道是哪两首诗?生交流。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赠汪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介绍诗人及汪伦、诗的背景
    1、“赠”是什么意思?(送给)
    2、谁写诗赠送给汪伦?(李白)你了解李白吗?指名交流。
    那汪伦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谁来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
    3、李白为什么写诗赠给汪伦呢?这里有个小故事,请你们自由读一读。读完后,我请你们来说说原因。
    生自由读,交流。
    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4、过渡: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出示词语,读词检查。
    ⑵ 指名读诗,其他学生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⑶ 了解诗意:你读懂了什么?
    四、精读诗句
    1、过渡:那么,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把有关的内容画出来。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4、指名交流,补充。
    ⑴ 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 “欲”什么意思?
    ② “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 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 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⑵ 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 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 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 感情朗读。
    ④ 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同桌练习,指名演。
    5、配乐背诵: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人的歌。此时,你就是李白;此刻,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用背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五、拓展小结
    1、世间离别情万中,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老师还找了一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师读其中一首。
    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一些离别诗,我们在班会课上比一比谁找得多,谁读得好?
    2、是啊,离别是伤感的,也是快乐的。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让它为我们放飞友谊的航船。齐诵《赠汪伦》。
    六、布置作业
    改诗送给朋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
    教 学
    目 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 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知识点
    梳 理理解古诗意境 背诵并积累春天的古诗
    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古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 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五、作业: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课 后
    反 思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写几句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述:小朋友们,春天到了,春风拂面,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己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板书课题: 1、古诗两首
    二、揭示《春雨》
    1.观察图:你们看到了什么?见过雨吗?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雨呢?春天的雨有什么作用呢?
    (大雨、暴雨、毛毛雨、雷雨等。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出来的形式很多。在民间谚语中,有“春雨贵如油”、“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样的的说法。对于农田来讲。春雨是十分重要的,它可能决定着一年的收成。)
    2.介绍《春雨》: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居住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叫《春雨》。
    简介: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春雨》原题《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前四句。
    3.看看题目:你们知道,诗中写了什么?
    (雨下的季节和时间)(原题中感受到这个雨是好雨是及时雨,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雨的喜爱之情)那诗人是怎样写的呢?春雨能带来什么呢?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呢?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这首诗。
    三、精读《春雨》
    1.学生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读了这首诗,你觉得春天的雨怎样?(春天的雨是好雨) 板书:好
    3.这春雨好在哪儿?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重点理解“知”。 时节:时令,季节。 当:正当,就在。 乃:就。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这真是一场“好雨”,像知道什么季节需要什么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春雨知时节,适时、应时、及时。真是给人们带来好处。)
    为什么说春雨是好雨呢?
    ②“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潜:与大雨、暴雨的哗哗啦啦不同,潜是悄然而至、无声无息的,随风而来。
    润物:滋润万物。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春天花草树木复苏了。成活了生长了,默默无私奉献着自己
    4.总结。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这两句从听觉上写出了雨的悄然而至、无声无息的默默奉献。
    5.指导朗读、背诵。教师范读,强调节奏。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6.总结:这首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7.拓展欣赏: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的是其中的前四句,后面的又是怎么写是春雨的呢?请大家欣赏一下。多媒体课件示《春夜喜雨》。
    8.补充阅读《春雨的色彩》。
    四、写字指导。
    五、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 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春雨》。
    2.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雨》的诗意。
    二、揭题
    1.小朋友,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说一说,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播放课件)
    2.想象春天的美景。说话练习
    (春天来了,柳树姑娘穿上了新衣服,小草从地下钻了出来,鸭妈妈带着可爱的鸭宝宝出来春游了。)
    (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来了,他用剪刀似的尾巴剪出了祖国的山河美。青蛙醒了,看见周围的小朋友正忙着种葵花,它赶忙跳出洞口捉虫子去了。)
    3、 过渡:草青了,树绿了,花儿开了,鸟儿唱起了欢乐的歌……多么诱人的春色,多么美好的春光啊!古时候,诗人们为此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春晓》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首。
    4.解题。那么,春晓的“晓”是什么意思呢?请翻开字典查一查。春晓就是指什么呢?(春天的早晨)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简介孟浩然。
    三、自学古诗。
    1.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能背这首古诗,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它的意思。
    2.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古诗,就以同学们自学为主。
    3.请同学们开始自学,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和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讨论一下,然后试着把诗句讲下来。
    4.学生自学古诗。
    四、交流学习情况。
    1.字词理解。
    晓:早晨,天刚刚亮。
    啼:鸣叫。
    觉:多音字,强调两种读音的组词。理解意思:感觉、知道。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春天的睡眠格外香甜,不知不觉中已经天亮了,这时耳边到处能听到鸟儿啼叫的声音,朦胧中记起昨天也也夜里下雨声和刮风的声音,不知道又会有多少花瓣凋谢了,落到地上。
    3.有感情地朗读《春晓》,注意读好停顿。
    五、总结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的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2.春天这样美,有多少诗人曾经赞美过它呀!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诗朗诵给大家听,好吗?
    学生吟诵有关春天的诗句。
    六、作业。
    课堂:背诵并默写古诗。
    课外:1、 说说两首诗的意思。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请写下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认字、写字。
    ⑵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
    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篱、疏”的识记,“追、烧”的书写。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识字。
    2、小组合作检查。
    3、朗读。
    4、想象体会。
    5、编故事。
    【教学准备】
    投影仪、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小草?小草在一年当中有什么变化?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草的古诗。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介绍作者。)
    3、看古诗课件,初步感知。
    二、自主学习
    1、按照自学方法四步骤预习古诗。
    2、检查自学情况:
    ⑴个别读:
    正音。
    ⑵个别读:
    比比谁读准、读通、读顺了。
    ⑶齐读。
    ⑷组内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
    三、朗读感悟
    1、全班交流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⑴“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指草长得很茂盛。
    ⑵“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⑶“枯──荣”是一对反义词,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⑷“尽”可用箭笔画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2、朗读指导。
    3、情境背诵:
    我们来做个游戏:
    你放学回家把这首古诗背给家人听,我们一起来演一演。
    ⑴师生情境表演。
    ⑵生生之间互演。
    ⑶齐背古诗
    4、小结。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枯木逢春枯树光荣
    2、听写:未来追赶枯树烧火光荣洗菜青菜店门
    3、背诵古诗《草》。
    4、我们接着来学习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介绍杨万里。
    二、自由朗读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诗配画感悟古诗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古诗的新方法,那就是给古诗配一幅画。同学们你觉得这幅画应该画什么,谈谈自己的看法,说自己的看法时要有理有据,补充和反驳时也要有根据。
    2、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应做简笔画和引导点拨。
    四、美读
    1、播放古诗课件,提出给画面配上古诗的要求。
    (学生自由准备)
    2、个别学生配画面配乐朗诵,评价。
    3、男女生分句朗诵,注意节奏、韵律。
    4、齐诵。
    5、背诵。
    五、畅谈发现
    1、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
    2、你对春天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小结: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六、比赛背诵
    七、指导书写
    1、观察字型及结构特点。
    2、教师指导书写“徐、宿”。
    3、学生抄写生字。
    八、迁移使用
    拓展想象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我能编个故事。
    教师作业布置: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②配乐情境朗诵。
    想象画面
    ①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拓展活动
    ①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②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随便看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0: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