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诗教学方案 |
范文 | 古诗教学方案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教学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教学方案1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⑴ “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 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 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 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⑴ 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⑵ 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⑴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古诗教学方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知道“觉”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 jué。 ⑵ 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⑶ 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能力训练点: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感情。 4、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注重能力的培养,学会说和写,课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并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3、解决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及语言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自学生字。 2、动笔描绘春天的美景。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第一课时使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理解图意,明确字词的意思。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第二课时学会生字,让学生练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这篇讲读课文是一首古诗。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几只鸟站在开满桃花的`枝头上,春燕和鸟在空中飞翔,正是诗的意境。 这首唐诗有四行两句。作者描述了一幅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第一句讲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窗外传来了一片婉转悦耳的鸟叫声,这是通过所闻描述春天早晨的情景。第二句讲朦胧中想起昨天夜里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这是通过所想来描述春天夜里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解题 人们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而春天的早晨则是一天当中最宝贵的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春天早晨的美丽景色,板书: 春晓(齐读)。 二、看图,了解图意 1、启发想象:从图上看这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美景?图画中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春天,桃花开了,几只鸟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雨下了一夜,地上到处是被风雨打落的花瓣。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有顺序地叙述图意。 过渡语: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介绍作者 1、借助拼音,读熟古诗 “觉”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jué”。 2、教师范读古诗。 3、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半辈子隐居农村,过着淡泊恬静的生活,年轻时曾漫游江浙,徜徉山水之间,历览自然风光,他擅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学习古诗、理解内容 1、解题:从图上看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色? 春晓:晓,天刚亮的时候。本课指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 2、春天的早晨是什么样的?(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小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⑴ 仔细读,小组讨论你能读懂哪些词的意思?哪些没读懂,大家一起商量。 ⑵ 重点体会: 眠:睡眠,睡觉。 不觉晓: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⑶ 试着说第一句话的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觉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⑷ 早晨醒来,作者听见了什么?看见了谁?结合挂图齐读“处处闻啼鸟”。 体会:处处:到处。 闻:听到。 啼鸟:鸟叫。 想一想,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⑸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第二小句话的意思:“早晨醒来,听到外面到处是悦耳动听的鸟叫声。” 过渡语:春天的景色这么美,作者想到了什么?(齐读后两句) 4、学习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 出示挂图,观察:地上有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 ⑵ 试着说说“夜来风雨声”这句话的意思: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 过渡语:经过了风吹雨打,花儿怎样呢?结合图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⑶ “花落知多少”: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被打落了。 ⑷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 5、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练习背诵和默写 注意节奏和重音: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六、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你们一定要珍惜春光,爱惜时间。 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八、板书设计 4、春晓:春天的早晨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古诗教学方案3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诗意,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 (一)板题导入 1.揭示并解释题目《登鹳雀楼》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登鹳雀楼》 3.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 大声读两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读,不漏读。 (一)个人自学 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 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三)班内质疑 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课件出示:多音字 尽更 三、质疑拓展,讨论总结 (一)自学自测 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 小组轮流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 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指导: (1)理解诗句学习一、二两行。 指名读一、二两行。 ①出示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消失”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沉、消失,黄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 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渐渐西沉;黄河水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波涛滚滚的向大海奔去。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指名读三、四两行。 理解: 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思考拓展:这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古诗; 2.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 (一)板题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3.用课件出示导学稿。 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诗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直到读熟练。 (一)个人自学 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 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四)班内质疑 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指名读,去拼音读,小组比赛读等方式进行拼读。 三、质疑拓展,小组总结 (一)自学自测 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 小组轮流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 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 交流对第一行诗的理解。 (1)指名说说诗句中关键字的意思。 日:太阳照:照耀(如果不这么细致地去分析,孩子们很可能把日和照当成“日照”这个城市来对待。) 香炉:香炉峰,庐山上的一座山峰; 生:飘浮 紫烟:紫色的烟雾 (2)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交流对第二句诗的理解。 方法与步骤同第一句。再指导学生进一步有感情读诗句时,要引导学生品味“挂”字的妙用 交流对第三四句诗的理解。 理解这两句诗,先理解“疑”字的意思,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意理解后要抓“飞流直下”与“落”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每句诗的意思理解完后,要回归整体,让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归纳总结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默写诗文; 2.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 古诗教学方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独坐、敬亭山、烟渚、日暮、野旷、渔灯、风簇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思想教育: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诗人的资料、古诗的有关图片、插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齐读)作者孟浩然。要求我们和学上一首诗一样,借助注释,利用字典,自己理解古诗内容,并在议论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学生读。 (检查学生的音准情况。) 3.指导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诗句没有注释的还可以理解。 (3)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可以发挥想像) (4)提出疑难。 (加强自学能力训练,讨论时间10分钟左右) 三、整理汇报自学情况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学生可能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新的愁苦?教师要点拨一下:此时作者身在异乡,不免会引起一种思乡之愁。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放大了的挂图。 (结合图意理解诗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善导,使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以突破重点。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加强能力的训练,同时培养欣赏美的情趣。) 2.指导停顿,诗中表达情感。 3.配乐朗读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已学过《古诗三首》的前两首诗,哪位同学会背?(指名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舟夜书所见》。 (板书题目) 二、解题,简介作者 1.解释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书字不易理解,引导学生选字义。)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是什么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川风景的。 三、布置自学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看图想像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指名朗读,试讲,教师精讲点拨,掌握全诗内容 1.指名朗读。 2.出示写有诗句的翻版,逐句翻出,引导学生试着讲解字、词、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讲解情况指导订正。 “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通“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弧光一点萤”弧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指点: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散:散开。作:变作,变成。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指点: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朗读诗句,相机出示投影图片,或用电脑显示诗所描绘的情境。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映“散作满天星”的景象。) 3.启发想像诗情画意: (l)闭上眼睛想像: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的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朗读全诗。 4.教师小结: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变化,这些都是诗人亲眼见到的。诗人观察得多么细致,想象多么丰富!诗人从“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天星”好像让我们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水波荡漾,光亮闪烁的景象又是多么动人!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教师范读。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七、作业 熟背三首古诗,记住古诗句意思。 板书设计: 19 古诗三首 鸟飞 独坐敬亭山 云闲 看不厌 宿建德江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愁 鱼灯 舟夜书所见 风簇浪 散河星 美 课后小记: 古诗教学方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泊船瓜州》。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天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泊船瓜州》 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 5、背诵 古诗教学方案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感受两首诗歌的不同风格,体悟不同诗人其不同的心境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诗风。 2、研习文本,比较探究,交流讨论。 3、引导和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在争辩中加深对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及同一诗人在不同心境下表现出来的不同诗人的整体认识,允许多种见解并存。 4、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古人不同的处境和心境下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教学重点 探究两首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以此诗为切入点,比较探究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方面所存在的差别。 教学难点 体会两首诗歌的协作风格,并且比较探究其中的区别。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准备《鹊桥仙》对比阅读的材料纸。 一、阅读材料中的两首诗歌 1.播放背景音乐:《美丽的神话》。 2.材料纸:《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比较阅读 3.导语:我们说人类的情感一般可以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亲情和友情我想大家都已经拥有了,唯独这个爱情,是我们还需要用来向往的一件东西,当有一天我们也拥有爱情的时候,我想大家就不会想过六一儿童节了,那时最想过的应该会是情人节了。七夕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每年七月,牛郎和织女可以名正言顺地会面。这个自魏晋以来就流传的魅力深化,引起了许多诗人的咏叹,最早传唱这一神话题材的就是汉魏时的古诗《迢迢牵牛星》,但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当推背诵秦观的《鹊桥仙》了,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一诗一词。(板书:迢迢牵牛星) 二、整体感知,赏析探究 1.全体朗读(幻灯片:诗歌内容) 师:据传说,这年的'七夕,喜鹊不知什么原因,忘了到天上搭桥去了,害得我们的织女啊,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么,我们先一起来朗读一下《迢迢牵牛星》,体会一下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生) 师:那年的七夕,牛郎和织女因故没能相会,只能脉脉无语。经过几年的等待,有情人终于在鹊桥上相会了,这又是怎样的一幅怎样的天堂相会图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鹊桥仙》。 2.求同过程 师:从两首诗中读出什么?自己再默读,然后回答你读出了什么?大家也可以小声地朗读。 师:我们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形容,你来说说用哪个字来形容? 生:怨、忧、思、悲…… 师:表达了诗人内心中最深层次的情,那么这两首诗传达了一种相同的情感。 3.求异过程 师:两首诗一个是民歌,一个是文人作品,语言情感上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那么他们都表达了哪些不同的情感?语言上或者说艺术上有何特点呢?结合两首诗的具体的语句,你从两首诗中读出了哪些不同?前后桌、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生:《迢迢牵牛星》隔河相望,可望而不可及,怨恨。 师:那你来把那种怨恨的感情给大家读出来好吗?(作稍微的朗读指导,并让全体学生朗读体会这种情感) 生:泪如雨下。(让学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织女思念牛郎的悲苦之情) 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坚贞、乐观、忠贞。 生:柔情似水,美好的相会(每年一次的相会,突出爱情的珍贵) 4.总结:求异(幻灯片) 《迢迢牵牛星》:怨恨、悲苦,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离愁别恨(板书:离愁别恨: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鹊桥仙》:忠贞、坚定、珍贵、对高尚爱情的赞颂(板书忠贞,坚定:对爱情的忠诚与坚贞) 三、拓展延伸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选段,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师:那么,下面我们也按照这样对比的句式,就这两首诗歌,来仿写几个句子,希望大家能够充分调动你的创新意识和文采。 (朗读学生作品,范读自己的作品) 师:上面,我们对这两首诗,进行求同和求异,这主要是为了能够凸显这两首诗的个性。明代有人评价《鹊桥仙》的时候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19世纪英国诗人济慈曾说:听得见的音调是优美的,听不见的音调更是优美的。 四、教师配乐朗读(美丽的神话) 1.师:你们的理解与老师的理解是否相同?要做到对古诗情感的把握确实不容易,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这两首诗歌。注意,一定要把自己所有的感情细胞都调动起来,把握好诗歌的节奏、轻重音。 2.师:爱是什么?有首歌叫做《爱如潮水》,还有一首歌叫做《死了都要爱》,可见爱情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是不可或缺,相当重要的。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涉及爱情,但我们却拥有诠释爱情的权利。那么,你是怎样理解爱情的? 生:爱情是要付出代价的,不同的事情的爱情,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生:爱情是不加任何砝码的…… 3.全班配乐朗读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上下来,大家也许注意到了,特别关注的就是朗读,反复的涵咏,来增强语感,这就是学习古诗文最主要的途径。 2。比较阅读:比较诗歌的情感,比较语言特点,抓住一些比较点,进行多元对比,体会爱情不仅有欢乐,而且有泪水,从短暂的相逢中,体现出的亘古与忠贞。 3。亘古一爱,万千情怀。当我们再次抬头看那熟悉的夜空时,我们也许会多了浪漫的联想,诗意的感受。所以这堂课我们不仅收获了语言,收获了感动,也收获了诗意。 4。全体学生再次朗读。 六、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离愁别恨 《鹊桥仙》:忠贞坚定爱 古诗教学方案7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谈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初步懂得什么叫研究报告,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按习作要求,选择两句诗,找到原作和有关参考资料,进行初步的探究和研究,并把学习收获写出来,培养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亲和力和感悟力,提高学习诗词的兴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诗句 作者和出处 全诗内容 诗句大意 作者情感 相关资料 教学准备: 1.提前一个星期布置调查研究的要求: 每人发一张卡片,内容如右表,要求学生课外时间选择课本第136页的不太明白的两句诗,去查资料或请教他人,完成表格。有兴趣的'可以多选几句进行研究, 2.课前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必要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阅读例文,了解报告要求; 交流研究所得,进行口头习作。 一、课前热身,激发兴趣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会背诵那些古诗呢?(学生展示课外积累) 2.出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你会读这些诗句吗?指名朗读,同学互相正音。 3.激发:同学们真了不起,会这么多古诗,想不想进一步研究它们?想不想把你的研究成果写给别人看呢? 二、读懂例文,了解要求 1.过渡:我们先来看一看一位同学的研究报告。(课本137页) 2.通过阅读和交流,讨论以下问题: ⑴这份研究报告中,介绍了哪些知识? ⑵你觉得哪些内容应该写,而报告中没有写?你准备怎样写,说给同学们听听。 ⑶读了这份报告,你认为写研究报告前做那些事,可以帮助自己把报告写得更好。3.小结过渡:对,写报告之前要查资料,分析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查阅资料的成果吧! 三、交流所得,口头作文 1.学生按所选定的诗句自由组合,进行交流,教师深入小组指导和了解学习情况。 (先说说自己的所得,互相补充,再推选一位作为发言人在全班交流。) 2.回到座位,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补充资料。 3.同桌口头作文,相互评议。 4.指名在全班口头作文,教师引导学生评议口头修改。 四、课堂小结,评价学习 对这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布置下节课书面作文的要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书面习作 一、激发谈话,学生习作 二、交流草稿,作文评改 三、修改习作,誊写完备 四、全班交流,展示作品 古诗教学方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 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习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绝径踪孤舟翁钓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朗读提示: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小结:应用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语气读)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孤:左窄右宽。 踪:左窄右宽, 高低一样,最后一笔写成点。 舟:第五笔横要长一些。 径:左窄右宽。 翁: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上下宽窄一样。。 2、填写诗句 千山()()(), 万径()()()。 ()()蓑笠翁, ()()()()()。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5 江雪(柳宗元) 难字: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 孤: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与“经”字的区分。 钓:与“钩”字的区分资料提供者: 古诗教学方案9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 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 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⑵ 指明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篙、棹”。) ⑶ 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⑷ 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⑸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⑴ 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⑵ 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 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⑶ 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 (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古诗教学方案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 古诗教学方案11 教学目标 1.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 2.反复朗读,结合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欢大自然的感情。 3.背诵课文,增加积累。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李白、王维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引入课题 1.师即兴背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记住的古诗里,最喜欢的是哪一首?请勇敢地背给大家听一听。 2.师生一起回忆李白、王维的诗,学生齐背。 3.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李白和王维。 4.揭题并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自学字词,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结合注解,试着自己了解诗的意思。 3.自学检查: (1)读准生字读音,特别是“瀑”和“疑”。 (2)说一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组合作,描画诗歌 1.朗读全诗,说说通过自学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画诗歌:瀑布在太阳照耀下像有紫色的烟雾在缭绕,远看瀑布犹如一条白练,高高地挂在山川之间,从峭壁上一泄千尺,好像银河从天而降。诗人把这气势磅礴的景象囊括在四句诗里。各小组先把诗歌内容讲一讲,再合作画出一幅画来。 四、精读品味,感悟意境 1.展示各组图画,再读诗歌。按顺序让小组代表讲解图画内容。 2.全班争议:紫烟用在这里恰当吗?“三千、九天”是什么意思?你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再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妙处,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 4.学生独自读全诗,体会诗歌在措辞和修辞方面的特点。抽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大家点评。最后教师小结。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6.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画面指导学生背诵。 五、拓展延伸 以朗读比赛的形式,交流搜集到的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 六、总结学法,半扶半放学《鹿柴》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一起总结学法。 3.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1)自学提纲:借鉴前一首古诗的学法学习本诗;读准字音,把诗歌读流利;对照注释,思考诗句的意思,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桌听;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小组内请教交流。 (2)依照提纲,学生自学。 4.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1)小组朗读诗歌,组长汇集读不明白的地方,组内讨论。 (2)小组学习汇报:先报告讨论的问题,再汇报弄懂了什么,是怎样弄明白的? 5.指导精读,想象意境。 (1)学生读全诗,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2)分组读,说说哪两句写事,哪两句写景。 (3)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说给大家听一听。重点指导:“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衬的寂静,“但、闻、返、复”的意思。 (4)让学生讲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6.背诵全诗。 六、延伸作业 把你搜集到的诗读熟,下节课准备开诗歌朗诵会。 古诗教学方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你会背哪些古诗? (指名随意背诵古诗) 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 板书:古诗(加拼音) (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教不会的。然后集体交流并书写古) 你会背几首古诗? 板书:首(加拼音) 哪位同学认识这个首字? (指名读字、正音、扩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 板书:古诗两首 雨后的早晨,当我们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可以根据切身经历来回答,也可以想象着来回答) 一千多年前的孟浩然跟你们有同感,他以诗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春晓。 板书:春晓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样记住眠、处的? (生汇报识字方法) 点拨: ⑴ 眠是形声字;它是什么意思。 ⑵ 处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chǔ;与外区别。 3、说一说:诗中写了春天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 ⑴ 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幻灯出示:鸟叫声) ⑵ 播放风雨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⑶ 看到飘落的花瓣,你有什么感受? ⑷ 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 个人读。 评价读。 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 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古、诗、首、眠、处、闻、声、多、知 2、认读、组词,用到处说话。 3、观察处、声、多、知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处、声、多。 5、学生描红、临摹。 六、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咏春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 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 板书:村居 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 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 ⑴ 醉是平舌音。 ⑵ 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⑶ 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⑷ 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⑸ 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3、自读古诗,然后谈一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 ⑴ 纸鸢:风筝。 ⑵ 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 (演示课件或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 (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文。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醉、烟、童、散、忙。 2、连词认读生字。 3、观察忙的结构特点,说说这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指导、示范书写忙字。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也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古诗教学方案13 所见(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骑、振、蝉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越、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写下来。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樾、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樾、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1展示图片,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景色与动物?(牧童、黄牛、蝉…) 2展示课件导出课文题目《所见》,由课题同学向老师提问(《所见》的作者是谁?所见是什么意思?所见看到了什么?) 3导入作者生平介绍,板书出作者名字。(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先生。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清代诗人、诗论家。浙江钱塘人。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2同桌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骑<送气音,读第三声,左右结构>、振<是翘舌音,读第四声,左右结构>、蝉字<是翘舌音,读第二声,左右结构>)板出生字词,点名领读(适时点出读错的字)、小组读。 3划出停顿,老师范读课文,点名朗读课文,读出诗句韵律感。教师适当点拨,达到合理停顿,适时点出字词读音。 4.自由读诗歌,读通顺,读流利 5.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6小组学习课文,与大家分享学习成果或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林越:树林、意欲:想要、蝉是什么?振:回荡、闭口立:忽然不出声了)老师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自由朗读古诗,想一想诗中哪里是写静态的、哪里是写动态的?在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动态:骑、振,静态:意欲、闭口,看到:牧童、黄牛、蝉,听到:歌声、蝉鸣) 2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各诗句的意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3点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突然停止了前行不再高声歌唱。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六、 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背诵全诗。 六、布置作业 1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写一篇小文章。 2背诵古诗。 七、板书设计 所见 (袁枚清) 动态:骑、振, 静态:意欲、闭口, 看到:牧童、黄牛、蝉, 听到:歌声、蝉鸣 古诗教学方案14 教材分析: 《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了,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出了“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背诵表演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目标: 1、 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能准确组词。 2、 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 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生字 有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谁来给大家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 2、今天有位诗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是古代清朝的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设计意图: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故事就像故事一样有趣。】板书课题、诗人、朝代,齐读课题。解释诗题目的意思: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识记“所”——师:生活中我们会在哪里见到这个字? 组词识记:厕所、招待所、一所学校、派出所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幻灯播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及概括能力】 2、指名交流看到的。(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3、自读古诗,识记生字(自读:读准字音,语速稍慢,读准二、三声调值) 4、指名读古诗,及时评析,集体再读古诗。 5、逐句指名读,相机识记古诗中的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牧:(儿歌)骑牛写文章,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做动作记忆,拓展提手旁的字:捉、抓、拉、推?? 蝉:看蝉图听蝉声,明白蝉就是知了 —— 幻灯片播放 立:做动作‘两脚脚尖点地,胳膊伸平’,请生观察“立”字和身体的相似处 头 胳膊 脚尖 地面 【设计意图:四个字采用了四种不同的识字方法,激发了学生识字的 兴趣,且识字过程形象、生动。】 巩固识字:(1)任意指读。(2)小黑板出示词语领读: 所有牧童 放牧所以捕鱼 捕蝉关闭 闭口 一所房子 卫生所 6、读出节奏。(幻灯片播放) 所 见 (清)袁 枚 牧 童 / 骑 黄 牛, 歌 声 / 振 林 樾。 意 欲 / 捕 鸣 蝉, 忽 然 / 闭 口 立。 (师示范,生练习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 三、再读古诗,感悟情境。 1、前两句老师说诗意,请同学们来找找是古诗中的哪两句? 过渡: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哇!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 (1)交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理解:振林樾 (3)体会牧童的心情(高兴、舒服、愉快)想象躺在摇篮里的感觉。 (4)自由练读、指名朗读、评析、老师示范 、集体朗读 2、(播放蝉叫)“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幻灯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3、你为什么这样想啊?他怎么知道树上有蝉?(从诗中哪个词你知道的?)交流牧童的表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图的能力,体会人物的心里活动。】 4、指名交流:意欲:心里想要 捕:捉 鸣蝉:鸣叫的知了 5、交流牧童的表情并引导体会牧童的心里:兴奋高兴(喜欢蝉,想捉回家)害怕(怕惊动蝉,蝉吓跑了怎么办) 6、师小结引导: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 (集体朗读、指名比赛评比、男女生比赛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7、带着对古诗的理解,集体朗读古诗。 8、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吗?从哪知道的? 四、指导背诵古诗 1、一边做动作,一边想着古诗中的故事背诵。 【设计意图: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助于背诵。】 2、展示背诵(指名背诵:带上表情和动作,把自己当成牧童) 3、集体做动作表演背诵。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说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2、同学们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谁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 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黑板上贴上蝉的图片) 古诗教学方案15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本节课学习古诗《草》 二、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草 3、结合课后“我知道”,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教师随机点拨。 如:理解诗中的“岁”是“年”的意思;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直观形象地理解“枯、荣”的意思。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导朗读,感受古诗节奏美。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3、学生练读,启发学生想象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体会感情。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小组讨论、交流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感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3、反复诵读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练习背诵。 六、指导书写“枯、荣、烧”3个生字 重点讲解: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 七、积累运用 1、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2、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二课时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出示画面,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今天,我们和诗人杨万里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板书课题。 2、读题,理解题意 宿:住宿、过夜 新市:地名 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人杨万里在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3、导入:杨万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呢?他用一首诗写了出来,我们一起读读吧!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个别读:要求读流利。 3、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中写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根据诗文内容回答。)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如:“稀疏的篱笆”、“小路伸向远方”(看课件);理解“未成阴” 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不能遮挡太阳(看课件);诗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体会感情。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给《宿新市徐公店》编故事。 六、阅读积累 1、出示已学过的《村居》诵读。 2、说说《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描写春天的景色。前两句都写了春天的景色,后两句都写了儿童的活泼和快乐。) 六、指导书写“未、追、店、徐、菜、宿” 6个字。 重点讲解: 未:上横短、下横长,撇捺要舒展。 追:提示笔顺,后写“走之儿” 宿:宝盖不宜太宽。 菜:“采”是八画,不要把第三笔“点”和第六笔“竖”误连成一笔。 板书设计:古诗两首 《草》 《宿新市徐公店》 诗的内容情感: 喜爱 画:篱落 一径 枝头(静) 儿童 黄蝶 黄花(动) |
随便看 |
|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