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范文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5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了。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及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工作。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没有形成,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要两面都要俱到。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 一、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 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与技能 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 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 1课时 (二)比一比 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课时 1、1---5的认识 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3课时 (五)分类 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0课时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小学 > 教学计划 >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xx 20xx-08-01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八)认识钟表 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4课时 3、5、4、3、2加几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十)总复习 4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 单元教学内容: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4页――――第31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单元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4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进入校园,他们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因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很高。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一般为10~15分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不少本地的学生都上过幼儿园;而许多外来人员的子女,由于种种因素,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已期更好地完成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数,比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读写20以内的数 , 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2、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8、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教学总目标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主要的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 1 、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呆板的形象,使用儿童化语言,寻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发展学生能力,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2 、重视培养习惯。好的习惯使学生学习数学事半功倍。在平时的教学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快速口算,使用尺子,认真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自觉行为。 3 、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效率,合理利用时间,在课堂上获取方法,解决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和基础知识同步发展。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形式上要活泼有趣,课内外结合,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 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四班五班共有学生100余人。由于学生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6 教学理念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使学生既学得轻松,又学得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使学生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示的整时,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并会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教学难点 正确迅速地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具准备 一个实物钟面、课件、水果钟面、时间的小卡片。 学具准备 每人一个学具钟、每小组一个不完整的卡片钟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同学们听过谜语 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 (课件展示)谜语: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齐,嘀嗒嘀嗒提醒你,时间要珍惜。 2、逛钟表超市 师:同学们真不错,都猜出了谜底,钟表超市里的钟表可漂亮了,我们一起去逛逛吧!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外型美观的钟表。 3、导入新课 师:钟表有这么大的作用,想不想和它成为好朋友呀!那么咱们就看看它长什么样吧!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1)(出示实物钟面)这是一个钟面,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指名学生说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 师小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还有线段那是刻度线,每个数之间有小格。追问:钟面上的2根针有什么特点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时针 短 粗 分针 长 细 (2)生认学具钟的时针和分针 (3)我们知道时间爷爷是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所以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也不会停止!那这2根针是怎样走动的?哪根针快哪根针慢? 生:朝着同一方向走,最慢的是时针,其次是分针。 (课件演示)师补充:最快的是他们的秒针弟弟。时针每天走两圈,分针每天要走好多圈。 2、补钟面(小组合作)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破损的钟面,有些没时针和分针,还有些没数字。 行动起来!用你们灵巧的小手把钟面补好,看哪组同学速度最快,表现最好,最先完成的小组奖励一面小红旗。 3、认识整时 (1)(课件出示)三个钟面,指导认整时。 指名回答钟面表示的时间,并引导学生说出是怎么看的。 师小结:整时的时候,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所以它们分别表示8时、3时、6时。 (2)生用学具钟练习拨7时、11时。 请个别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拨的结果。 (3)(小组合作)一人说一人拨。 4、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 (1)可以用汉字“时”表示。生回答师点击电脑,钟面下分别出现8时、3时、6时。 (2)用数字表示法 点击电脑出现8:00,引导学生观察两点右边是两个“0”,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3)生动手写3:00、6:00 (4)点击电脑出示3:00、6:00,指导学生观察比较。 三、参与游戏,巩固练习 1、游戏:找朋友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随着《找朋友》活泼的音乐,生进行游戏。出现“12”时找不到自己的朋友,全体同学用学具钟拨12时,重点引导学生认识12时的钟面时针和分针重合。 2、(课件出示)P92页 小军一天的时间安排图。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 四、引导回顾,总结评价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吗? 2、时间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着。一节课又要结束了,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合理地利用支配时间,让我们做时间的小主人。 3、点击电脑欣赏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五、课后延伸,生活调查 (课件出示):太阳刚升起的画面;太阳刚落下的画面。 请大家把刚才看到画面的时间记下来,下次再讨论、交流。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7 全册教学理念: 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全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全册重、难点: 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61课时 1、数一数………………………………………………约1课时 2、比一比………………………………………………约2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分类…………………………………………………约2课时 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1课时 7、11—20各数的认识…………………………………约4课时 8、认识钟表……………………………………………约2课时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10、总复习………………………………………………约4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8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 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 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课时安排 (一)、准备课(2课时) (二)、位置(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课时) 1.1~5的认识……………………………………………………… 6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1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四)、认识图形(一)(2课时)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7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3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六)、11~20各数的认识(5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课时 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认识钟表(2课时)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2课时 3.5、4、3、2加几…………………………………………………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九)、总复习…………………………………………………………… 4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9 一、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26人,其中男生16人,女生10人。从整体上看,大多数学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对数学学习有很高的兴趣,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比较好,能够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班中部分学生的听讲习惯不是很好,注意力很难集中,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要走加大和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后,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县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5、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改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6、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0 一、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了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这些内容也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数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回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回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 编排特点 1、 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学措施 1、 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 2、 针对计算教学这一教学重点,教学时注意: 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 鼓励学生因题而异灵活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加强基本训练,打好计算基础。 培养认真、仔细地计算和及时检查的学习习惯。 3、结合本册的数学知识、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4、要充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五、本学期教改思路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托,积极开展教改实验,尽快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1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2个班共有68人。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10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总复习。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人士证实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 四、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五、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七、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 一单元数一数1课时 二单元比一比2课时 三单元1至5的认识3课时;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五单元分类2课时 六单元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理复习2课时;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单元数11~20各数,读数、写数2课时;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八单元认识钟表2课时 九单元9加几3课时 九单元8、7、6加几4课时;5、4、3、2、加几3课时 十单元总复习4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2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四、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应该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为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应该: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 3、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数概念的建立,对儿童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儿童入学时都已经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的各数,但是对于数的概念未必清楚。因此在每一段认数教学中,都要教学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数的组成等内容。同时注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注意体现因题而异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计算方法。 5、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发展起空间观念。因此,教学时应该注意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大量、丰富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大量感知的过程中,逐步体会什么是空间与图形,利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做什么,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为此,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 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就成为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从儿童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8、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努力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主要表现在: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会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2)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得信息,加深知识的理解。 (3)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 五、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实物(动物、水果等)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图形卡片这些都可以供学生认数、计算和分类等内容时操作用。 2.口算练习卡片 3.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这是为使学生达到计算熟练用的学具。 4.数的组成练习卡片这是为使学生掌握数的组成的练习材料 5.计数器这是演示20以内的数和计算用的一种教具。 6.绒板这是用来演示数数、计算和分类等内容用的教具。 7.钟面 8.方木块可以用来数数和演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9.小棒本学期每个学生要准备20根小棒。 10.数位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用。 六、课时安排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1课时的教学内容,正课16周,总复习4课时。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五、分类(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八、认识钟表(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 1.9加几……………………………………………………………………………3课时 2.8、7、6加几……………………………………………………………………4课时 3.5、4、3、2加几………………………………………………………………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3 单元教学内容: 认识物体和图形(第32页――――第37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 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 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学法: 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想像 单元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4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内容分为9个单元: 1、位置; 2、20以内的退位减法; 3、图形的拼组; 4、100以内数的认识; 5、认识人民币; 6、100以内的加分和减法; 7、认识时间; 8、找规律; 9、统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100以内数的认识。 2、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三,编写意图 这册实验教材的编写,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排。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应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同时,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的一些好的经验,行之有效的措施,只学生在获得教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盒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逐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展和欣赏数字美得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数学思想方面: 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在数的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逐步树立学好数学动的自信心。 四、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58人,大多数同学兴趣浓厚,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也有少数学生能力差,课堂上注意力分散,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地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五、教学措施: 1、勇于创新,坚持认真教学。 2、因材施教,选用有效地教学方法。 3、对学生进行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对后进生的辅导。 六、课时安排 1、位置 4课时 2、20以内退位减法 12课时 3、图形的拼组 2课时 4、100以内数的认识 8 课时 5、人民币的认识 4课时 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5课时 7、认识时间 3课时 8、找规律 4课时 9、统计 3课时 10、总复习 5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5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1)班和一(2)班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1)班有61人,一(2)班有58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孩子们对很多事情还没有概念,比如进学校不穿拖鞋、不乱丢纸屑等都没有养成习惯。由于年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但通过几天的相处,我发现他们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 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3、分一分、认识物体; 4、11—20各数的认识; 5、20以内的进位加法; 6、20以内的退位减法; 7、总复习。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发展空间观念。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六、教学进度 |
随便看 |
|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