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说课稿
范文
     精品说课稿 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品说课稿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说课稿 1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雨说》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在诗人笔下,“雨”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成为了一位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诗词教学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①注重朗读,感受诗歌语言美
    ②理解诗情,体悟诗歌情感美
    ③合作鉴赏,品味诗歌意境美
    对于这样一首优美的诗歌,组织教学时,我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摆在首位,作为本课教学重点。我希望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挖掘出诗歌中各种美的因素,体会诗歌魅力。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品味诗歌意境美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
    美文需要美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教学中我将“读”贯彻到课堂始终,要求学生以切合的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在诵读中感悟体味诗歌之美。我希望通过“练读”、“悟读”、“品读”三个环节,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审美能力。“练读”即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朗读进行有效练习,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语言美;“悟读”即边读边领悟,体会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感情,体悟诗歌情感美;“品读”即品味和鉴赏诗歌意境美。
    2、合作探究法
    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3、创设情境法
    运用相关图片创设适合本课的情境。
    此外,我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前确立预习步骤,要求学生熟读诗歌并搜集描绘春雨的古诗佳句。
    说教学过程
    整体思路:情境导入,创设审美情境品读诗歌,强化审美体验拓展延伸,提高审美情趣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出示一幅优美的`春雨图,学生欣赏并想象自己就是图中的某一景物,想象雨姑娘在对你说些什么?)在现代诗人郑愁予的笔下,雨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幻化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的脚步。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感受诗人的清美诗风。
    设计思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刘国显在《开讲艺术》中说:“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因此,我设计的导入环节,希望通过相关图片,创设特定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到一种积极的审美状态中来。由学生说引出郑愁予笔下温柔而富有灵性的春雨。导入时,教师使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情境。
    二、品读诗歌
    (一)配乐朗读,感受诗歌语言美
    1、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分小组交流朗读效果
    (2)推选优胜者在全班交流、朗读比拼(可自选配乐),师生共同点评
    (3)多媒体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听读、跟读
    设计思想:这里留足时间让学生朗读,朗读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喜悦轻松的节奏和韵律,感知清新、明朗、欢快的诗歌语言,把握读本诗的语气和语调。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也采用多种方式,师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完成这个环节,学生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也初步感受了诗歌优美的语言。
    2、问题思考:
    (1)诗中的“雨”留给你的是一个什么形象?
    (2)通过反复朗读,你认为诗歌的语言美吗?美在哪里?
    设计思想:这两个问题只要求学生谈自己在朗读后形成的初步印象。如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朗读可能感受到语言美在活泼欢快、亲切感人、充满情趣等方面,谈得不全面的可在后面环节的学习中补充。
    (二)合作探究,体悟诗歌情感美
    学生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诗歌题为《雨说》,雨到底说了哪些话?找出其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反复吟咏,仔细体悟其中蕴含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诗人为什么会通过“雨”来倾诉自己的情感呢?
    设计思想:这个环节主要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体悟诗歌的情感美。要求学生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体会,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第一个环节学生已感受了“雨”温柔、亲切的爱的形象,所以能很容易地找出诗歌中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吟咏这些诗句,领悟诗歌所蕴含的美好情感:对中国儿童的真诚祝福,对中国未来的美好祝愿。第二个问题的探讨让学生掌握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更好地认识诗歌的语言美。若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未能很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则可运用资料助读法,在此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三)合作鉴赏,品味诗歌意境美
    1、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节,与同学一起交流为什么喜欢它?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乐齐声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设计思想:品味诗歌意境有一定难度,因此我设计一个学生容易把握的问题引导学生品味。学生在谈喜欢的原因时可能会谈到诗节所表达的情感很美好、描绘的画面很优美、诗节中某个句子用得很好,甚至某个词语用得很贴切等等,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刚刚从诗歌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谴词造句等方面来谈,其实诗人正是用典雅的词语、活泼的口语、优美的画面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营造诗歌优美的意境。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在谈自己感受的过程中已经很好地品味了诗歌的意境,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与诗歌意境相切合的具体可感的雨中图景,让学生如临其境。
    三、拓展延伸
    1、多媒体展示几幅意境优美的画面,学生欣赏,挖掘画面中美的因素,任选一幅用优美的语言把画面中的美表现出来。(课内完成)
    设计思想:对于课文的鉴赏,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但教材只是个范例,我们必须从中走出来,设计拓展延伸环节,旨在推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积累审美经验。完成这个环节时,教师可给予提示,在每个人心里对美都有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抛开所提供的画面,放开视野,谈自己心中最美的一道风景。
    2、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赏析。(课外完成)
    设计思想: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练读、悟读、品读的过程中感受了这首诗歌的音美、情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课后布置学生赏析诗歌,让学生能在学有所得后将所学知识迁移与深化。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几首自己认为很美的诗歌。
    评价分析:
    本节课我对评价的出发点有两个:激励的角度、发展的角度。
    1、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学习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诗歌的情趣。在整节课中,对学生每个活动,都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2、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老师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相结合,使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
    总之,整节课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线索,以“读”贯穿全局,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第一步!
    精品说课稿 2
    说教材、目标、重点难点:
    我说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二十四课《给予是快乐的》。课文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促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道理。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很适合学生阅读、复述;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产生的心里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课文的切入点,作为学习全文的经纬。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抓住保罗两次想错了,体会他的心理变化,及抓住小男孩的言语行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从中感受小男孩的优秀品质。
    说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疑问导读法”,即以读为经,以问为纬,抓住保罗两次想错了,错在哪里这个大问题,引导学生读、思、议、辩结合,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首先我们做个游戏,做“笑”的游戏。(大笑、微笑、笑眯眯等)与高兴相近的词语有哪些?板书:快乐 你什么时候会快乐的?可是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整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其中“给”读“ji”。其次让学生说说对于课题的理解,即“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贡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就课题质疑,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问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刚才提的哪些问题,让学生初步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然后根据“保罗想错了几次”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并由此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析设问,精读感悟: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此在这一环节,我抓住了“保罗两次想错了,错在哪里”这个大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读中感悟、体会。具体教学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学习保罗第一次想错的部分:
    1.文中哪些部分是写了保罗第一次想错了呢?
    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句子。指名读读句子,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保罗为什么想错了
    2.保罗刚开始认为自己的想法有错吗?从哪些词句中反映出来的?
    学生找句子,出示: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也有他一个这样的哥哥。
    引导学生抓住“当然”一词体会保罗相信自己的想法没有错。
    提问:保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因为保罗自己就是认为得到是快乐的)、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保罗对自己的想法坚定不移的语气。
    3.尽管保罗对自己的想法坚定不移,但他的确想错了,小男孩是怎么想的呢?
    指名读小男孩的话,根据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紧接着,教师改换句式出示: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让学生补充完小男孩的话。(借助于文本,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想像了,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最后让学生说说,从小男孩的话中体会到什么?并指导读好这段话。
    第二、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次错:
    1.像学习第一次一样,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保罗第二次错在哪里?并相机出示句子(小男孩的话)。让学生抓住这两句话谈谈体会,并指导学生读出激动、兴奋的语气。
    2.听了小男孩的话,保罗再次发现自己错了,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3.教师总结引导过渡:正是由于小男孩的话打动了保罗,所以保罗引读第十二小节:在这美好的夜晚,车里的三个人会各自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对于指导学生做人有着深远的影响,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此,在文章结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题:
    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 )感到快乐。并延伸到学生实际,再出示填空:
    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这一填空题,既总结了全文,使学习课文又回归到了整体,并给开始就题目展开的质疑有了一个交待。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展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读读蒋风的《给,永远比拿愉快》,屠格涅夫的《乞丐》,林润翰的《感恩之心》。
    说板书:
    给予是快乐的
    一辆新车
    保罗 小男孩
    惊讶 (不是)获取(而是)给予
    又错了 (不是)炫耀(而是)关爱
    精品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8—90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教学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这些大数目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方法,并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价值。教材用计数器分别呈现了万级和个级都不含0的、万级和个级末尾都含0的、万级和个级中间含0的三个数,教学对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的认识和读写方法。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认识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法。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大数目在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数值,增强应用意识。
    3、进一步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万级和个级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法、写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的数字卡片,一张数位顺序表,小信封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整万数,今天我们来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
    2、复习千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方法。
    出示数位顺序表,贴在黑板上,问:这是一张什么表?(数位顺序表)
    ……
    万级
    个级
    ……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哪些同学能闭着眼睛把我们学过的数位有顺序地说出来呢?(学生背)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是如何分级的?(四位一级,分为个级和万级。)
    3、谁能把这个数准确地读一读?
    第1个数(34000000):指名学生起来读,并提问:你读得又对又快,你读数时有什么好方法吗?(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虚线分级;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加个“万”字;末尾的零不读出来。)
    第2个数(80050000):同桌之间相互读,再指名读。
    (指出:中间连续有两个零,只读一个零。)
    第3个数(57960000):齐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谈话:接下来,老师想和大家来做一个游戏,好吗?我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藏着一些数字卡片。现在,老师把这个数个级上的“0”拿走,请一位同学上来抽四个数字,与前面万级上的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新的数考考大家,谁愿意?(盒子里不出现“0”。)
    1、教学认、读、写不含0的数。
    操作:指名1位学生上来抽出4张数字卡片,放在数位表上(个级上),从个位放起。
    (1)提问:
    教师板书这个数,问:这个数的万级上是多少?个级上是多少?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2)你能读出这个数吗?指名读,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读的?
    (先分级,然后按数位顺序一级一级读,万级后加读“万”。)
    (3)全班一起读一遍,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这个数。
    (4)还想再来抽一次吗?拿出口袋里的8个数字,指名进行第二次的抽数字卡片游戏。
    你们会读这个数吗?和你的同桌一起小声读一读。
    (5)指名读,并说说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师生一起把这个数写下来。
    2、教学认、读含0的数
    师:刚才大家抽卡片的积极性这么高,看得老师的心也痒痒的。这次愿意把机会给老师吗?
    教师悄悄地把多个“0”放进盒子,抽取数字卡片。(各级末尾有零的数,如:9308000)
    (1)板书这个数,提问:这个数可以分为几级?每级上的数各是多少?
    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你会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2)读一读,写一写。
    多指定几名学生读一读,并提问:你是怎样读的?
    提问:老师抽了这么多的零,你们怎么一个都没有读出来啊?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并在这个数下板书: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学生把这个数写下来。
    (3)交换数字卡片的“0”的位置。(如:9038000)
    板书这个数,指名读并说说读的方法,强调中间有零要读出来。(板书:要读)
    学生把这个数写下来。
    (4)再次交换数字卡片的“0”的位置。(如:9030080)
    把这个数写下来,和同桌读一读。指名读并说说读的方法,强调中间连续有两个零只要读一个零。(板书:只读一个零)
    3、让学生上来操作,再次抽取数字卡片
    (1)请你仔细观察这个数,想一想这个数有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请你自己轻轻的读一读,并写一写。
    (2)交流:指名读,说说你是怎样读的?这里的零又该怎样读呢?
    4、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几个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在读时要注意什么呢?请你和你的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回答,总结读法:
    读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师:刚刚我们学会了读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方法,那你们会写数吗?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课件出示相关商品图片及价钱,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四名学生各写一个数在小卡片上,写完后集体校对。
    一万三千八百元
    13800
    三十五万六千元
    3560000
    二十万八千八百元
    288800
    一万零六百元
    10600
    2、师:老师还了解到了20xx年江苏省在校人数的信息,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
    多媒体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的第4题:20xx年在校的大学生有八十五万九千七百人,中学生有四百九十五万三千六百人,小学生有五百七十九万三千九百人。
    问:这里的三个数都比较大,你能正确地写出来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指名学生写在小卡片上,其余的写在自备本上。)
    3、师:老师还收集到我们身边的一些信息,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张家港的图片及相关信息,学生自由轻声读,再指名读一读红色的数。
    (1)张家港市的总面积是999平方公里,人口共计950900人。我市目前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已达到173146户。
    (2)万红小学占地总面积为18668平方米,绿化面积为7378平方米。最近,学校投资191772元,为全体教师和班级更换了新电脑。
    4、动手操作。(思考题)
    拿出小信封中的数字卡片:4个“8”和4个“0”,听老师的要求,摆一摆数字卡片,再读一读:
    (1)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8位数;
    88808000
    88880000
    88008800
    80008880
    (2)只读出一个“零”的8位数;
    80888000
    88008008
    88088000
    (3)读出两个“零”的8位数;
    80088008
    88000808
    (4)读出三个“零”的8位数。
    80080808
    80800808
    每个题目先让学生独立摆,再指名上黑板摆一摆,读一读,只要求学生能摆出其中的两种就可以了。
    5、抽奖小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摇奖吗?(课件出示一个不断滚动的计数器)在每个信封的背后有一个数,这个数就是你的摇奖号码。这里的号码在不断滚动,你们说停,老师就让它停,如果谁的号码与电脑上的数一样,说明你中奖了。只要你能正确地读出这个数,就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第1次:教师抽奖。
    第2次:学生上来操作,他们自己喊“开始与停”。
    …………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精品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爷爷和小树》是人教版一年级第一册第5课,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它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视觉、孩子的语言,叙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亲密和谐的关系。冬天,热心、慈爱的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懂事、善良的小树为爷爷遮阳。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富有人情味的图画。人与树的关系是亲密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人与自然也应当是和睦相处的,而我们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更应当互帮互助。
    二、教学目标
    1、 识10 个生字和 4个偏旁。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树立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识字和练习朗读。
    2、 理解重点词语 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了解人和花草树木的关系。
    三、设计意图
    在各个环节安排上,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久不够的特点,努力做到有收有放,有静有动。
    1、上课开始
    课件一片绿色的树木便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小树们亲切的问候,似朋友般面对面的交流,极大的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学1——2年级要认读生字1600——1800个。
    同时又要让学生在起始的阅读教学中,感受到阅读课文兴趣,因此,本课教学中,力求落实好10个生字以及5个偏旁的教学,同时,把认读生字放在课文中去理解体会;让学生在整体的朗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力图很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巩固生字中,我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理、生理特点,巧妙的利用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用游戏的方法巩固、强化字词,使识字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变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3、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
    低段教学中必要的范读还是能启到一定作用的。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帮、互学。考虑到孩子上课到一半时坐不住了,所以安排了全体学生起立表演朗读,让孩子能得到休息。
    4、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来解读课文,认读生字,掌握偏旁。
    教学设计中,通过让学生“说、认、读、找、比”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质疑、讨论,来突破“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这两个阅读理解的难点。
    5、运用想象,延伸课外。
    小学生是最富想象力的。本课富有童趣,从而设计“假如你是小树,你会说些什么?”“爷爷和小树之间会说些什么?”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学生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给小树加以人物化的想象。本课结束,以树木对我们人类的作用,作为课外的延伸,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树木,珍惜自然的美好情感。 积极的情感能够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魅力,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复现生字、朗读课文。我在设计教案时没有根据学生掌握生字较慢的实际情况,学生要学的生字也很多,一节课要学会认10个生字和5个偏旁,时间很紧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最后的环节有些紧张,在朗读指导方面,设计的朗读形式有的都没有用,在层次上的提高也不是太明显。
    精品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Is this your pencil》第一课时,P7,P8。
    2、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在教材中不可忽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预备单元已学过What’s this in English?及其回答,现在进一步用What’s that in English?及其回答,接着用这个句型介绍出本课中的大量词汇。通过词汇进而学习Is this /that your pencil?及其肯定、否定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复习并运用my, your, his, her, 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指示代词this, that及这一句型为第三单元及以后学习一般疑问句打下基础。并且这一课时的教材在原来的基础上使学生更明白英语的学习是在相互交流中有趣地进行,听、说、读、写、用就是学习的过程。为学生学习以后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心理、方法和知识的基础。
    3、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通过演示及情景教学法,使用句型What’s this /that in English? It’s a book. 使学生掌握重点词汇:pen, pencil, pencilcase, pencil sharpener, book, eraser,ruler, backpack, dictionary等,并且学会对物品的所属进行提问、回答,在问答中会熟练运用my, your, his, her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即:Is this/thatmy/your/his/her pen? Yes, it is. / No, it isn’t.
    ⑵能力目标:
    a: 通过情景对话、游戏及题目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根据场景就学习用品询问物主,并正确运用对应的英语表达方式。
    b: 通过听力及上下文来培养学生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听音辨词的基本功。
    ⑶情感目标:
    a: 教学的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参与、表演、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b: 结合物体学习单词和句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视觉美感。
    c: 通过询问、辨认物主,倡导学生要保管好自己的学习用品。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词汇和句型:
    a: 重点词汇:pen, pencil, pencil case, pencil sharpener, book, eraser, ruler,backpack, dictionary, that等。
    b: 重点句型:
    What’s this /that in English?
    It’s a pencil. / It’s an eraser.
    Isthis/that my/your/his/her pen?
    Yes,it is. / No, it isn’t.
    难点:进一步运用my, your, his, her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明确this/that 这两个指示代词的用法。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开口、大胆表演,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及口语、听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情景演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分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锻炼口语、听力,又提倡合作与交流来共同运用新知识进行语言表达,即自主探究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听、说、读、写、用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这节课为了方便、实用起见,课前准备好26个字母的卡片及钢笔、铅笔、铅笔盒、卷笔刀、书、橡皮擦、尺子、词典、背包(挂在墙上)等物体,使学生觉得自然有趣。
    1、复习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复习分作两项:
    a: 姓名每个人都很熟悉,每个同学又都会说,所以首先通过问答姓名,让学生在复习中运用my, your, his, her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首先对个别同学进行提问:What’s your English name, please?
    该同学回答:My name’s Gina.
    转而问另一名同学:What’s her English name?
    该同学回答:Her name is Gina.
    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引出:His name is Tom.
    接着把这些问答进行于教师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教师与全体同学之间,这样每个同学都敢于开口,都有机会开口,而且能自然地运用my, your, his, her等词了。
    b: 通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26个字母是再熟悉不过了。所以复习的第二项就是运用字母卡为新内容作准备,具体是:
    举起一个字母卡放在胸前,问某同学:What’s this in English?
    同学回答:It’s “A”.
    接着用这个动作再问几个字母,然后手远远地举起一个字母卡,问:
    What’s that in English?
    同学回答:It’s “B”.
    然后用举在胸前和举在远处这两个动作继续向个别、小组或全体同学问:“What’s this/that in English?”学生们初步理解了“this”与“that”的区别了。问完之后,顺势向同学们提议为老师唱“ABC Song”,这样不单复习了旧知,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用英语进行表达,使他们有学好英语的信心。
    2、学习新词:
    举起课前准备好的物品,向同学们提问或自问自答:
    What’s this / that in English? It’s a book.
    注意用“this”时,把物体举在胸前,用“that”时,物体举在远处或放在远处,背包体积大,干脆挂在墙上,那么用手指着背包使用“What’s that in English?”时,学生们是再明白不过的了。
    用这样的方法一直教授完重点词汇,并注意和不定冠词连用,边教边读 (a) pen, (a) pencil, (a) pencil case, (a) pencil sharpener, (a)book, (a) ruler, (an) eraser, (a) backpack, (a) dictionary。然后把这些单词投影出来,重点教读、练习。
    设计意图:把词汇融于句型进行情景教学,意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英语时,乐于探究其含义并尝试模仿的能力。
    3、学习新句型:
    手拿物品介绍:This is my book.
    然后问同学:Is this my book?
    引导学生回答:Yes, it is.
    手指某个男生接着问:Is this his book?
    引导学生回答:No, it isn’t. It’syour book.
    然后再介绍几个物品:This is his dictionary.
    Thatis her pencil.
    进行如下问答:Is this my dictionary?
    No,it isn’t . It’s his dictionary.
    Isthis his dictionary?
    Yes,it is.
    Isthat his pencil?
    No,it isn’t. It’s her pencil.
    Isthat her pencil?
    Yes,it is.
    再要求学生两人合作或者小组与小组合作手拿物品相互进行问答,练习过后进行表演。两人合作到教室前面进行表演,小组与小组合作只需两组的同学分别站起来,通过这些练习表演,学生们对新词汇、新句型不只是了解,而且会说,会运用了。并且使他们深深体会到:我也能使用英语进行表演交流了。那么一种喜悦与成就感就油然而生,对“我能学好英语”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成功的愉快。
    4、运用、巩固新知识
    经过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重点、难点知识。现在通过课本P7,P8的笔试、听力训练,对新知识进行运用、巩固,并跟着磁带反复读,培养语感。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5、游戏
    游戏能促使学生根据场景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并能增加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具体方法:
    叫几个同学起来,其余的人把眼睛闭上,这几个同学把自己的几个物品放进一个盒子里,然后宣布:睁开眼睛,这个盒子里有这几个同学的东西,当你从中拿出一个时,就要通过问他们问题寻找物体的主人。
    问题:Isthis / that your / his / her pen?
    回答:Yes,it is. / No, it isn’t.
    每个人最多只能问三个问题,问得好,寻找到了主人要给予奖励。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设置尽量真实的语言情景,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使用英语,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6、练习
    练习是紧扣本课的内容进行选择或判断,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见投影),并且以两组竞赛的方式进行,促使他们有竞争意识,积极动脑、主动参与、敢于表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7、结束
    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以“Good morning to you!”的歌声欢送老师,结束本课。
    精品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友谊地久天长》是冀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唱歌课程,第八单元的主题是“毕业畅想”,是六年级临近毕业所学习的最后一个单元,所以把学唱这首歌放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旨在启发、诱导学生珍爱友谊,不忘母校。
    《友谊地久天长》又名《过去的好时光》,这是一首著名的苏格兰民歌,是1788年由苏格兰诗人彭斯从一个老人那里记录下来。歌曲曾作为电影 《魂断蓝桥》的主题歌,歌词优美,深情,怀念着旧日的友人,回想着与朋友共同走过的路,一起同甘共苦,相互团结友爱,心里充满着激情。这首歌是英国最为著名的歌曲之一,常常作为朋友之间离别时的仪式歌曲。歌曲采用了弱起小节的形式,每一小节强拍上的附点节奏为全曲特征,结构简洁,素材精炼,特点鲜明。歌曲一共四个乐句,每句弱起,节奏平稳,重复较多,学生容易学唱。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区分乐句,掌握弱起小节的的特点,圆滑线的作用,领会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谱视唱能力,引导学生用圆润的声音,自信地歌唱《友谊地久天长》,表达优美、怀念的感情。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
    (3)情感目标:通过歌唱《友谊地久天长》,激发学生珍爱友谊的情感。激发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4)创新目标:激发学生即兴演奏、为歌曲伴奏,随音乐跳舞(三步)。
    3.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教师有情感地范唱后,用丰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对歌曲情感的体验。
    4.教学难点:
    掌握弱起小节知识;准确、有表情地演唱《友谊地久天长》,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绪,并从中领会到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
    5.教学准备:
    (1)多媒体、Flash、电子琴;歌颂友谊的格言,诗歌;“友谊万岁”四个大字的标志牌;蜡烛、火柴等。
    (2)将音乐教室布置成“毕业联欢会”的形式。
    6.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二、教学思路
    1、创设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把学生带到想象中的依依惜别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同学间的真情。
    2、在学生会唱之后,引导学生感受苏格兰民歌的风格。激发学生即兴演奏歌曲、为歌曲伴奏,随音乐跳舞(三步)。
    3、最后播放《友谊地久天长》小提琴协奏曲,使学生在体验情景的活动中再次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
    三、教法和学法
    1、运用综合教学形式,把音乐与表演、舞蹈相结合,借助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启发想象、提问、组织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视唱,学习音乐知识,理解作品,享受音乐的美感。
    2、为了培养学生可贵的创造性,课堂上充分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多方面的音乐活动,老师作为引导者,通过对各方面不同的提问去诱导和启发学生多想、多说、多动、多做、多创等,学生参与的越多,就会越开心,寓教于乐,诱发情感,从而培养了良好的素质。
    3、引导学生用听、说、看、唱、体验、想象、表演、合作、讨论等多种方式学习;聆听歌曲,感受音乐风格;看意境画面,体验苏格兰风情;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音乐内涵;通过演奏、伴奏、舞蹈活动,进一步感受词曲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我将过程设计为常规训练、导课、新授、扩展延伸、总结五个环节。
    (一) 发声练习:(5’)
    唱音阶
    上行: 1.2.3.4.5.6.7.i
    下行:i.7.6.5.4.3.2.1
    方法 : 音高准确、气息悠长、均匀,换气准确。
    音阶级进练习:
    1=C 2/4
    13 24 | 35 46 | 57 61 | 72 1 | 27 16 |
    75 64 | 53 42 | 31 27 | 1 - ||
    方法:教师教唱,学生模唱,注意连音线的唱法
    节奏练习:
    X |X . X X X | X .X X X |X .X X X | X - - - 0 ||
    方法:先找有特长的`学生打节奏,然后教师点评;教师再示范,学生模仿。再找学生打节奏。次节奏贯穿歌曲的始终,所以先练习为学习歌曲做好铺垫。
    (二)导课:(3’)
    1、教师就学生即将结束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就要告别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的现实,启发他们想起一起度过的难忘的日日夜夜,每一间教室,每一个角落……讨论此时此刻学生的心情,并展示自己课前制作的毕业卡片,朗读他们的毕业留言。
    2、教师总结,引出课题。
    (三) 新授歌曲《友谊地久天长》(25’)
    1. 学习歌曲
    第一步:感受歌曲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学生欣赏歌曲和画面。要求学生:
    1).认真体会歌曲的情绪。
    2).思考: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边听音乐边默唱并思考,听完后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第二步:分析歌曲
    教师介绍歌曲背景并用多媒体播放苏格兰风情的图片----威士忌酒、男人穿的红格裙子、风笛、牧羊犬、首府——爱丁堡城等。《友谊地久天长》是一首苏格兰民歌,词作者罗伯特彭斯是18 世纪苏格兰最伟大的农民诗人。这首歌翻译过来有几种名字,如《忆往日》、《过去的好时光》等。这首歌在英国家喻户晓,在我国流传也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在学唱之前教师请同学们注意:
    1).歌曲的拍号。
    2)、歌曲开始的这几个小节叫什么小节?(注意唱准)
    3).歌曲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与弱起小节有关的。同学们请注意看乐谱(每个乐句都是从弱起小节开始的)。
    4). 歌曲共几个乐句?
    第三步:学唱歌曲
    教师伴奏、学生演唱歌曲(采用先唱曲谱学生自己添歌词的形式)教师指出学生在演唱时存在的问题,局部练唱。
    教师从歌词、乐句、气息、声音、咬字与吐字等几个方面,启发学生演唱歌曲时的情绪。(学生完整演唱全曲,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
    2. 体验与创新
    1)、分小组演唱歌曲。
    2)、教师弹琴,学生在个别处加上一些动作(握手、勾手)
    3)、播放音乐,学生合唱,部分学生结组伴舞。
    (四)扩展延伸(5’)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还知道那些赞美友谊的歌曲?与《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从歌曲演唱形式、速度、风格等方面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回答)找1—2首有代表性的歌曲用多媒体播放。例:周华健的《朋友》、《送别》《永远是朋友》《一二三四五六七》等。
    (五)总结 (2’)
    教师在学生讨论完有关于友谊的歌曲之后,总结所学歌曲的特点以及歌曲的主题,同时用大屏幕播放Flash《友谊地久天长》小提琴协奏曲背景音乐,让所有的学生捧起点燃的蜡烛,高唱歌曲 ,结束此课。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总结、概括,所以我尽量做到少而精炼。
    课题:《友谊地久天长》
    弱起小节 = 不完全小节
    特点: 第一小节的拍数 + 最后小节的拍数 = 一个完全小节的拍数
    连线 连音线 圆滑线
    精品说课稿 7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六课歌曲《捉迷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三个大的方面进行展开。
    首先第一是说教材,在说教材方面我又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来进行讲解。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歌曲《捉迷藏》是一首曲调规整、旋律活泼而又轻快的歌曲。歌曲是3/4拍,F宫调式,为四个乐句构成的二段体结构。把“春、夏、秋、冬”四季的季节变化比拟成四个顽皮的小娃娃在玩捉迷藏游戏。形象生动,充满童趣,也表现儿童热爱美好大自然的情感,孩子们非常喜欢,但是这首歌曲速度稍快,附点八分音符频繁出现,演唱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但是经过两年的音乐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乐常识。 例如:他们已经认识了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学习了很多积极健康、优美动听的歌曲,感受了音乐的美,具备一定的编创能力。他们喜欢在游戏中学习,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在别人的评价中获得自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基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流畅地唱好歌曲,体会学习音乐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模唱、示范、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迷藏》。
    3.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3/4拍的强弱规律及附点音符演唱方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熟悉掌握三拍子的节奏及律动感。
    【教学难点】准确演唱附点音符
    以上是我说教材的部分,接下来是我第二部分的说课,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和学习歌曲,帮助学生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使用创设情境法,启发诱导法,小组合作法以及教唱法来进行我的教学,尽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始终贯穿教师作为引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个原则来进行教学。
    以上是我说教法学法的内容,接下来是我第三个部分的说课,说教学流程。
    说教学流程
    说教学流程方面,我将从导入,新歌教学,拓展以及欣赏部分来进行我的教学。
    一、组织教学(3分钟)
    首先,我会让学生听着《捉迷藏》的伴奏音乐进入教室。让学生提前感知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接着,因为附点是本首歌的难点,所以师生问好的环节,我用了歌曲中包含三拍子附点节奏的旋律进行了简单的改编。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附点节奏的感知。
    师生问好以后接下来是我歌曲教学中的导入部分。
    二、导入部分(5分钟)
    导入部分我会直接开门见山地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四个好朋友,他们分别是春夏秋冬娃娃,但是现在它们跟老师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老师找不到他们了,你们来帮老师找找,他们躲到哪去了。此时课件上出现四季娃娃躲藏在不同地方的界面。我会用改编的歌词来提问,什么藏在草丛中?什么躲到大树下?以此类推,让学生把各个娃娃找出来。每找一个娃娃,我都会唱一遍。让学生既在游戏中,又把后半部分歌曲旋律熟悉了一遍。最后,四个娃娃找到以后,从屏幕中跳出来给我们打招呼,用的是附点节奏改编的歌词:同学们呀,你们好呀!接下来我会用双响筒敲奏来回应:春夏秋冬,你们好呀!并让学生学一学这句来回应四个娃娃的打招呼。在学习中,同时注意附点和重拍的表现。
    三、新歌部分(20分钟)
    第一个环节,我会把歌谱贴在大屏幕上,播放《捉迷藏》的歌曲伴奏,用“LU”来哼唱旋律,一边哼唱一边画三角打拍子。告诉学生,这是四个娃娃在玩捉迷藏的.时候喜欢哼的一段旋律。让学生都来学一学。目的在于完整地熟悉一遍旋律。在这学的过程中,注重画三拍子以及重点落在重拍部分。这一遍模唱旋律结束以后,我会让孩子们找一找大屏幕上的歌谱第一二乐句这两句相似乐句的差别,我唱前半部分相同的,让同学们接后半部分不同的乐句。以此来了解整首歌曲前半部分的结构以及熟悉旋律。
    第二个环节,听旋律找卡片。我会拿出一堆打乱的歌谱卡片,贴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些小卡片啊,也跟老师玩起了捉迷藏,谁能帮我把他们找出来呢?接下来,我唱一句歌谱旋律,让学生上来找一句。每找到一句,都让学生唱一遍,验证对错,如果唱错了,老师再范唱一句。所有找到的卡片都按顺序贴在黑板上,正好形成一个歌谱。而学生也在游戏中再次熟悉了整首歌曲的旋律。
    第三个环节,按节奏读歌词。在找完旋律卡片以后,我会让孩子们完整地聆听一遍歌曲,每一个乐句完了以后,就把歌词的卡片也贴上去黑板,整首歌曲完了以后,正好黑板上就是一篇完整的带歌词的歌谱。我会让学生像刚刚跟四个娃娃打招呼的节奏方式一样,跟着老师用双响筒,把这首歌的歌词按节奏读一遍。
    第四个环节,带着问题完整聆听歌曲。同学们读完了歌词以后,我会让学生完整地,认真地聆听歌曲,听完以后告诉老师,歌曲的情绪速度怎么样,歌曲描述了什么,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第五个环节,完整教唱。在教唱过程中,首先采用师一句生一句的方式来学唱,接着利用黑板上歌词卡片的两种颜色,来进行师生接龙唱,例如第一遍,我唱蓝色的乐句,学生唱绿色的乐句,第二遍,则反过来。接龙唱以后则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整地演唱一遍。最后,我会让他们带着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再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以上五个环节是我歌曲教学的部分。
    四、拓展部分(7分钟)
    这一部分我主要让孩子们分组对歌曲的后半部分进行歌词创编。例如,春天除了藏在花丛中,还可以藏在哪里?而四个小组刚好是春夏秋冬组,每个组探讨出一个词来进行创编。最后将新歌词改进去课件中,让孩子们自己来演唱自己创编的新歌曲。
    五、欣赏部分(5分钟)
    音乐中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歌曲有很多,在音乐欣赏的部分,我会让孩子们通过点击课件中的四季娃娃,欣赏其代表的不同的四季音乐,最后进行简单的小结。
    以上是我教学流程的内容。
    至此,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将虚心听取意见,再接再厉!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精品说课稿 8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第一课时说课稿
    2、讲授新课
    (1)、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一个小数根据不同的需要它有不同的说法即小数的近似数,那我们该如何求小数的近似数呢?
    生:思考。
    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相似,都可以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以该同学的身高为例进行讲解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的方法。
    4、把课本上的例题以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做。
    师:作必要的讲解和分析。
    5、总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生齐读)。
    注意: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第三位是舍还是入。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第二位。保留整数,就要看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即十分位的数。
    问:1.0和1数值相等,它们表示的程度怎样?
    a、让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准确长度在0.95与1.04之间。
    b、让学生明确保留整数1,原来准确长度在0.5与1.4之间。
    即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保留一位小数1.0,它是一个近似数,因此十分位上的0不能去掉。
    6、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注意什么?
    a、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数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b、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置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三)、完成课本74页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个别上讲台演做。提问其思考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2、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2题。
    3、把下面各小数四舍五入。
    (1)、精确到十分位
    3.470.2394.08
    (2)精确到百分位
    5.3346.2680.495
    4.思考
    9.996保留两位小数是()。
    (五)、布置作业。
    三、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掌握知识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好,尤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有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四、说板书设计。
    精品说课稿 9
    一、述教材:
    《海燕》安排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在多情的作家笔下,寻常植物,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而美丽的形象,都能化成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
    二、述教学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①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和烘托等
    ②过程与方法: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能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历史背景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述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为:由于全诗感情浓烈,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学习品味积累文章用词及一些典型的写作手法,如上面所说的象征、对比和烘托等。
    难点为: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拉近文章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文章中能“读出自我”——结合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述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
    1.加强朗读。通过朗读这首散文诗,对“海燕”的形象有一定的把握。
    2.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帮助学生深入地把握海燕形象。
    3.淡化象征手法的学习。通过象征手法突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淡化文章的政治色彩,拉近与学生距离。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述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文字浅显,他们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大部分的理解。但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一次绝好机会。
    五、述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1、多媒体展示一组狂风暴雨的大海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看到这样的场景,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设计意图:感爱环境的恶劣,为海燕出场做序
    2、多媒体继续展示,海上飞来一只海燕,引发学生思考:海燕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要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出来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海燕有一个基本的轮廊的认识,为课上分析其形象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诵读——感知课文
    1.观看文章的朗读视频,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停顿、重音、语速,把握感情。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音乐旋律智能,在音乐的伴随中感受情境,想象情景,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整体感知文本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奠定本文的朗读基调——赞扬而激烈,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
    2.个人表情诵读。读好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借助符号和文字,标注全文朗读要领提示,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设计意图:在听读视频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奠定本文的朗读基调——赞扬而激烈,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海燕形象的理解。
    3、自读揣摩,圈点批注。文章--------中我读到了海燕的-------(品质)”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的注意力由朗读逐渐转移到对文本的理解上,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作也准备。
    第三环节:精读——赏析文章
    1、思考:文章是怎样来表现这只海燕的?圈读三幅图中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抓住描写海燕的关键语句,圈点海燕神态、声音、动作的词句,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理解其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2、小组合作交流:如果将这三个乐章用乐器表演出来,会选择什么乐器?节奏特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三个乐章紧迫急促的节奏,进一步感受海燕的形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思考并交流:课文既是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等水鸟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设计意图:比较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不同表现,挖掘海燕形象设置的典型意义,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4、多媒体展示本文的背景资料,讨论明确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体会本文象征手法的内涵,突破教学重点。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仿写: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天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假如我是(),我将对()说:(),因为()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发散思维,是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地人生态度,完成教学难点。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阅读郑振铎《海燕》,比较赏析两文在海燕形象的内涵、立意、写法方面的不同。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六环节:结课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送学生一句话: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白天。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在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 ——罗曼罗兰
    精品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白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著名学者郭沫若。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白鹭的外形美、和谐美、神态美和动感美。揭示了白鹭平凡、朴素而高洁的美感,表达了作者热爱白鹭,赞美白鹭的思想感情。本课是本年级的第一课,紧扣单元主题:借具体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本课优美的句子和表现手法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准确把握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主旨,学习课文语言的优美性和作者对白鹭外貌描写的手法。
    4.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平凡事物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丰富人生内涵。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课文主旨,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
    3.加深对生活的感悟,加强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能发现生活中平凡事物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丰富人生内涵。
    四、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课语句优美,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充分感受课文的句子之美,感受课文句子所呈现出的画面美。主要采用学生跟随范读录音朗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语言比较抽象,情感比较含蓄,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分析重点语句,带领学生品味课文所呈现出白鹭的外形美,和谐美,神态美和动感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诗歌导入,出示图片。
    清清的水田里,两只水鸟正在垂钓。它们就是——(学生齐读课题)然后小黑板出示古诗《白鹭》,老师有感情地朗读:“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这是大诗人杜牧笔下的白鹭。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赏读这篇如诗如画的美文。
    (二) 学习生字词
    师: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标出本课的生字和不熟悉的词语。
    1.课件出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完之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3.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强调书写规范。让学生自行临写,教师检查书写 情况。
    (三) 学习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让学生通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提示:共分为三个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2-1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学习第1自然段。
    思考第一自然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提示:总起下文。
    第二课时
    (一) 学习第2—10自然段
    1. 学习第2-5自然段的内容。 2-5段描写是白鹭的外形之美。请大家在文中找出白鹭的外形特点。(点明学生回答)
    第5段重点描绘了白鹭的外貌特征。作者从颜色,外形两个方面对白鹭的进行了描述。注意词语: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
    让学生注意特殊句式: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试着用这个句式造句。
    这一部分讲述的是白鹭的外形特点,作者表现出对白鹭美丽外表的高度赞美。
    2.学习第6-10自然段的内容。
    先齐读第6-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第6自然段描绘的是白鹭在清水田中钓鱼的情景-钓鱼图,展现了白鹭优雅,和谐之美,这种美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作者却敏锐的发现了;
    第7自然段描绘的是清晨白鹭在小树的绝顶瞭望的情景-瞭望图,这一段展现的白鹭的神态美;
    第8自然段描绘的是黄昏白鹭在天空中低飞的画面-飞行图,画面传递出一种动感美。
    第9-10自然段表达了出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作者认为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白鹭是一种很美丽的动物,然而这种美常常被大家所忽视,所以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心去感受,发现蕴含在平常事物中的美。
    (二) 学习第11自然段
    请同学说一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提示:照应开头,点明中心。请大家再次齐读课文,仔细体会作者所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内涵。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结尾的好处。
    (三) 拓展延伸
    1.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段落,说一说这些段落好在哪里。
    2.教师对作者的表现手法进行点拨。
    美的事物还要作者采用高妙的艺术手法加以描绘展示。想一想作者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些事物的形象和美的。 本文也是一篇优美的咏物散文,在状物抒情方面作者采用的是写意手法,即抓住事物的神韵作粗线条的勾勒。
    (四) 课文主旨归纳。
    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文章清纯自然,富有情趣。作者通过对形象和色彩的刻画, 描写出白鹭独特的美,同时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使白鹭的形象鲜明生动,使文章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六、说板书设计
    外形美
    1. 白鹭→诗 和谐美 韵在骨子里的诗(平凡的事物,不一样的感受)
    神态美
    动感美
    精品说课稿 1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找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教师应高度重视本节课的教学,精心设计,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焕散。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环境分析
    我校基础信息教育设施比较完善拥有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保障了信息技术教学。我班的学生大部分都接触过电脑,并用多媒体上过课,所以接受起新知识来比较容易掌握。我曾经学过PowerPoint,并用它做的本节课课件,所以我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解决问题:学生能从多角度来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揭示题目
    ↓
    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
    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
    课堂练习巩固发展
    ↓
    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
    拓展思维深化升华
    ↓
    课堂总结
    (二)教学环节说明
    1、创设情景,揭示题目
    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出示联欢图,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说出这些图形不是乱摆乱放的,是有顺序的,从而发现规律。
    (2)揭示课题——找规律(板书)
    [设计意图:这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如果只口头叙述,学生会感觉很平淡,通过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更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2、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首先教学例1
    (1)第一次探究
    情景观察,让学生观察课本88面的情景图。说说小朋友们的教室里漂亮吗?都有些什么漂亮的装饰?你觉得哪里装饰的最漂亮?说说都是怎么摆的呢?这样摆漂亮吗?为什么呢?在学生观察和说的同时,出示小旗,让学生猜猜,最后面的应该是什么颜色的旗帜。同样的方法出示小花和灯笼。
    (2)第二次探究
    再看看小朋友们在玩什么?他们围在一起真快乐,你知道小朋友们的圆圈是怎么围成的吗?同时出示小朋友的排列,让学生说说最后的一个同学是女生还是男生?从而发现规律。
    围成一圈时男同学带头就是按一男一女这样的规律站的,女同学带头就是按一女一男这样的规律站的。
    试着按这样的规律排队,排成一排,不是围成一圈。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生动、声像同步的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突破难点。并运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教学例2:摆一摆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再动手摆一摆。同时发现图形既可以从形状上找排列规律,还可以从颜色上找排列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摆一摆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受,为下一步创造规律做更的铺垫。]
    教学例3:涂一涂。
    小朋友妞妞遇到难题了,我们来帮帮她。
    课件出示涂色卡(课本89页“涂一涂”)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孩子都喜欢帮助别人,我在这里运用多媒体设计了帮一帮的活动,给学生加深印象,引起他们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生动手涂色,学生的思维更好的发散,创设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体现新课程“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4、课堂练习,巩固发展
    学生通过“比一比”这一环节,对规律有了进一步的感知,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画面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5、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请你试着说一说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规律?(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多媒体)抽出一两幅图请学生说一说有什么规律。
    学生通过欣赏规律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处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体会数学的美和作用。
    [设计意图:找生活中的规律这一开放式的设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生活中的景色事物演示出来,使学生加深了自己对规律这种概念的感受,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规律,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另外,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规律的表现美、创造美。 ]
    6、拓展思维,深化升华
    通过“小小设计师”这一环节,把知识延伸,体现数学的多样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好数学。
    五、学习效果反馈
    本节课分为三个层次:发现事物的规律——探索规律——创造规律
    首先是发现事物的规律这一环节
    在开课的时候,我直接运用了主题图来揭示课题,让学生们知道有一定顺序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由此开展新课。
    其次探索规律,有三个例题,这三个例题是三个层次
    层次一:例题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分别找出规律,在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能说出规律。
    层次二:例二第二题是平面图形的规律,这一题不仅颜色变化形状变化,还有一点也应该注意的就是位置,不能把三角形倒过来放。学生通过例二的摆一摆能探索规律,并能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层次三:例三就是属于实际运用,学生能根据在例二中探索的找规律的方法解决问题,找出规律。
    最后创造规律
    给学生足够的素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造规律,之所以以小组为单位,因为这样,可以让学困生能巩固和掌握发现规律的方法并能运用。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规律。
    精品说课稿 12
    一、说教材
    《槐乡五月》是一篇清雅隽永的美文,它不是一首诗,却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它不是一则童话,却有着童话般的意境。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行文如流水,语言诗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是值得学生诵读的好。它素洁高雅,意境美妙,如同一首田园诗,值得学生背诵积累。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写出和白茫茫等词语结构相似的词语。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五月槐乡的景美、花香和童欢。
    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生字词问题,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主要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
    感受五月槐乡的景美花香和童欢。
    为了配合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主要设计制作了与课文相配套的,主要以图片文字和音乐为主要构件。另外,教学前我还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串槐花。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教学原则和手段:
    巧用实物:
    鉴于儿童偏于感性认识的特点,我利用槐花给学生架设了一座与文本相通的桥梁。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课文中描绘的意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与文本对话成为可能。
    妙用表演:
    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在教学本文的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设计成在学生读通文本的前提下,表演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表演中走进文本,在表演中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在表演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和用词的准确,达到语言的吸收和内化。
    重视感悟:
    在教学设计中,我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理解、感悟课文的点滴妙处。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槐花并说说观察到了什么?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槐花的美、香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2、板书课题。
    3、针对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这样一个质疑的过程无疑在学生心里形成一个强烈的阅读期待,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初读解疑。
    自由读课文后讨论交流:从刚才的阅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此处鼓励学生能尽量用课文中词和句来说,将字词句的学习与了解课文内容相结合,并且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学习的方法,从而真正的学会学习。)
    三、检查生字词。
    1、出示生字后师生共同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词的?
    2、出示课后词语:白茫茫 喜盈盈 甜丝丝 白生生 傻乎乎 香喷喷,并请学生照样子说几个。
    四、再读感知。
    1、分自然段指名读,及时纠正。
    2、理清课文脉络。出示思考题: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自由读课文,看看自己喜欢哪一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给同桌听。
    4、文中哪些地方你读不懂,提出来交流。(此处再次设疑,让学生自问自答检验读书效果。)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2、观察并说说书写要点。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情:
    通过展示槐花开放时的美景,再加上教师的一段精彩的描述,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对槐花的热爱之情,也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景美:
    1、让学生仔细读第二自然段,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体会体会。
    (这里我设置了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静下心来,回归常态,沉浸其中,再加之动笔画一画动口读一读,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很好。)
    2、交流阅读感受。
    这里主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三句描写景美的句子。
    (1) 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这一句是整体上对槐乡美景的描写,突出了槐花开放时色彩的美。为了让学生能有所感悟我先让学生找找表示颜色的词,然后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2)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这是从远近两个角度来具体描写槐花的样子。我通过图片以及实物的展示来让学生理解“玉雕的圆球”以及“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3)“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劈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这句话是通过动态的描写,从侧面反衬槐花的美。
    以上的每一句话出示以后,我都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原因,接着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去体悟其中的感情,最后再有声有色地读一读。
    为了在课堂上逐步落实背诵的任务,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通过出示相关提示语,给学生一个拐杖,分解和减轻学生的背诵压力。
    通过以上三句话的品读与背诵学生自然就感受到了:景美。
    (三)花香
    这部分的教学我主要抓住两句描写槐花饭的句子来阅读感悟。
    1、问:槐花还美在哪?让学生拿出槐花先闻一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出示:“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
    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然后问:“清香、醇香、浓香”的位置能调换吗?通过让学生明白这是按照香味越来越浓的顺序排列的,从而领会作者谴词的准确。接下来再让学生想一想省略号省略的香味。这样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可以展示学生的词语积累。
    2、问:想不想吃槐花饭?这槐花饭怎么做的?
    填空:吃咸的______,吃甜的_____ 。
    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填空。你最想吃哪一种槐花饭?想吃哪一种就读哪一种?
    让学生自主选择读书内容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是教学民主的表现。
    总之,这部分通过“闻一闻、谈一谈、读一读、想一想、填一填”的教学程序和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花香
    (四)童欢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描写小姑娘和小小子的两段话中的两个关键词“飘”和“大大咧咧”来展开教学。
    1. 出示: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
    问:哪一个字最能表现小姑娘欢快愉悦的心情?
    2.出示:小小子呢,衣裤的口袋里装的是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他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
    问:哪一个词写出了小小子的可爱和调皮?
    3、在学生充分感情朗读完之后再分角色朗读。
    4、 演一演。
    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表演,然后再推荐大组交流。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表演中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体会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和用词的准确,达到语言的吸收和内化。
    学生在纵情表演过程中自然会体会到:童欢。
    (五)总结全文
    1、教师总结。
    2、配乐,齐读课文。
    3、槐乡,我们就要跟它再见了,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通过这样一个口语训练的点来让学生诉说对槐乡以及槐乡孩子的喜爱之情,借以深化主题。)
    (六)作业
    1、 摘录文中你喜爱的、你认为美的句子。
    (让学生积累文中的美段佳句,并能初步运用也是本节课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2、 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各位尊敬的评委,下午好!我来自永安中心小学,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槐乡五月》,这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下面我就来先说说教材。
    接着说教法学法。
    最后说教学程序。
    我简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首先说第一课时。
    接下来重点说说第二课时。
    这课时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各位评委,我在设计上这一课时候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在琅琅书声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不仅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还能感受再现的情思意境,让学生在思维与情感的强烈震撼中感受语言的美,体验生活的美!
    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精品说课稿 13
    《惊弓之鸟》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6册第30课。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考虑,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
    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先讲述了更羸射大雁的经过和结果,接着讲述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因此可以按内容的不同把文章分成两个局部。也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三段来理解。教学中为了突出重难点,采用分两局部的方式比较合适。
    第一局部是文章的前五自然段。文章首先便交代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接下来的四个自然段较为具体地讲到了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如文中所述,更羸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便断言他“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这种技艺非亲眼所见,谁人会信。难怪魏王会“信不过”自身的耳朵,认为是自身听错了,但随之而来的情形便足以印证了令魏王难以置信的话。“更羸并不取箭,”这句话原本毋需用一个“并”字也能讲通,但通过一个“并”字,却很好地强调了“不取箭”的事实。但闻“嘣”的一声弦响,只见“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读文至此,我们定会拍案叫绝。
    第二局部是文章的后四个自然段。这局部内容以更羸与魏王对话的形式出现,尤以更羸所揭示的不用搭箭能射下大雁的原因为重。
    前文中更羸只拉弓射雁的事实着实令魏王“大吃一惊”,由前面的“是吗?”“你有这样的本领?”两个怀疑到近乎不相信自身耳朵的问句到“啊!”“真有这样的本领!”两个惊讶到近乎不相信自身的眼睛的惊叹句便很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课文并未就此点明其中的道理,而是在魏王惊叹之余,写到了更羸令魏王觉得“更加奇怪”的一番话:“不是我的本领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这里,我们应该注意更羸话前的提示词语“笑笑”两字可不简单,因为这笑中包括着更羸对眼前事实的最清晰的认识。然而这其中的玄机却是我们和魏王所不知道的。这话语连同这话语前不可思议的神情对刚亲眼目睹完让人不可想象的只弯弓取鸟局面的魏王来说,当然更是觉得奇上加奇了,不是吗?“你怎么知道的?”魏王的疑问也是我们读到这里的疑问,当把这些不可思议的疑问推向高潮的当口,让更羸用诸语道破天机,应当说是作者有意安顿的精妙之笔。
    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凄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凄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协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凄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赢由所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所得出的结论。
    倒装因果关系的`句段组合是这篇课文在写作上突出的一个特点,小至更羸对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课文的结构布置,不只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考虑的特点,也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本篇文章位于本册教材的第八组,在训练重点上由逐步“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的训练进而训练同学“把一段话写清楚”。教学时,应抓住课文的重点段,首先在弄懂自然段的意思上下功夫,再在此基础上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针对本册教材的具体情况,大纲要求教学中让同学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针对大纲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和课文自身的训练重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的教学目标:思想教育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使同学了解更羸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干把事情做成做好。培养能力方面: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进行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基础知识训练方面: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能手”、“本领”、“大吃一惊”、“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井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练习复述课文;培养非智力因素方面:养成认真读文、勤观察、善考虑的习惯。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更羸只需拉弓,不必取箭即可射下大雁的故事,反映他遇事善于观察、善于考虑,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的话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拟定为教学重点,而对于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和准确的判断是同学不易理解的,教学中将其作为难点来处置。
    《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关系到培养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发展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是一种“双向”心理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读一篇文章,先要让同学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发展性阅读的“双向”过程是布置阅读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
    结合《惊弓之鸟》一文的具体情况,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法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布置的:
    在第一课时中,首先揭示课题,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初步感知这个成语故事的大致内容,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通过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初步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记叙的内容,按老师的提示:射落大雁,道出原因,将课文分成两个局部。
    第二课时首先在第一课时揭示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布置了揭示分析课题导入新课的环节。由故事演绎而来的“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课文对更羸善射的技艺集中体现在对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准确分析和推理上,以上这些不宜过早出现,因此适当地变换形式,以几个浅显的小问题切入,有利于同学渐入佳境。我是这样做的:在进一步揭示课题时,同学明确故事里的这只鸟是只怎样的鸟?以此唤起同学对大雁这种候鸟的生活习性的再认识,为下文讲更羸如何只拉弓射雁略作铺垫。故事里讲到了哪些人?主要讲谁?这一问题旨在让同学在下面的学习中立足于了解文章的中心人物更羸的特点。在本节课新授伊始,提出这两个问题,即是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回顾,又能使同学在明确问题答案的基础上自然地将更羸与这只与众不同的大雁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学习设置一个寓有形于无意的思维环境。
    精品说课稿 14
    说教材
    《我为你骄傲》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当时由于害怕没敢承认,但内心十分内疚。后来,“我”用自己攒的送报纸的钱赔给老奶奶并写了一封道歉信。宽容慈爱的老奶奶同样以回信的方式把钱还给了我,并用“我为你骄傲”赞扬了“我”的美好品德——诚信。孩子的诚信让老奶奶感动,老奶奶那博大的胸怀也值得我们称赞。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来描写的。没有豪言壮语,却深切感人,人文性特别强。根据新课标要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以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订了一下教学目标:
    1、会认“封、歉”等9个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12个字。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老奶奶为什么写我为你骄傲,。
    3、懂得做人敢于承担责任,学会宽容。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领会“我为你骄傲”的意思
    教学难点:领会“我为你骄傲”的意思
    说教法与学法
    本文是一个小故事,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来描写的。先是扔石头“很开心”;再是砸碎玻璃“很害怕”;然后是见到老奶奶“很不自在”;最后是用自己积攒的钱赔偿给老奶奶感到“一阵轻松”。教语文,也是教做人。教学时应该紧紧地抓住这个线索,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发现,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学习老奶奶宽宏博大的胸怀。同时还要以文为载体,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品析、积累、运用词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说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书写“骄傲”,学生跟着写。理解“骄傲”的意思,用骄傲说话。教师补齐课题,学生质疑: 我指的是谁?你指的是谁?谁为谁骄傲?为什么?(“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骄傲一词是文后要求书写的,也是本文的题眼,所以让学生写写,再抓住题眼,理解意思,造句,这既是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又是培养学生抓题眼来理解课文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初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检查初读:认读生字,分节朗读课文,注意评价
    教师引导:为什么老奶奶为小男孩骄傲?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然后,说一说。(从文题中引发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整体读书,概括要义。)
    三、深入研读,理解课文
    教师再问:小男孩是怎么打碎玻璃的,惹祸以后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可以边读边画,把读懂的相互交流一下,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自读课文,相互交流)
    提出一个整体性的.能牵动全篇的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又提出了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方法、要求走进文本。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学功能,避免了学生盲目的自主学习。
    学生汇报第1自然段。教师点拨:你们玩游戏的时候开心吗?那么你能开心的读一读吗?(学生读,评议后再读)
    教师抓住“……像……又像……“让学生仿句说话。
    学生读第2自然段,理解“像兔子一样逃跑的心情”。教师引导:谁见过兔子逃跑的样子?(学生模仿)那你们就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吧!(指名读,读的不好,激励学生再读。一起读)
    教师引问:小男孩惹了祸,会怎么想呢?学生读第3自然段,理解“不自在”的意思。让学生联系生活体会“不自在”的感受。(学生多元的理解)教师指名学生读出“不自在”的情感,同桌读,评议后读,全班读。
    教师学小男孩的样子读这段,然后,让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么样,激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学生向学生挑战。小组向小组挑战。
    教师引导:小男孩后来是怎么做的?学生读第4自然段,读后谈自己的理解(几个学生的看法不同),教师继续引导:小男孩还完钱后是什么心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启发学生多角度的理解。 让学生说说小男孩是什么样的孩子?(学生从多方面来回答的),这时,一学生提出要读一读课文,并且要求男女生比赛。老师及时扇情。
    引导:老奶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学生读5、6自然段。并且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你认为老奶奶是什么样的人?(学生很活跃,谈出各自的看法)
    紧扣语言的训练展开教学活动的。比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抓住小男孩和老奶奶神态、心理、动作的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模仿文中的句式“像……像……”练习说话;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情感,练习朗读;等等,都是为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训练意识,注重基础性的把握。
    四、,总结全文,归纳领悟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老奶奶是宽容的人,小男孩是负责任的人。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只有放飞学生的思想,注意多元的理解,才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五、巧妙拓展,丰富教学
    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教师拿出一封信,说是老奶奶给寄来的(学生问:“是真的吗?”,老师说是真的。)在学生好奇的状态下,打开,要学生读一读。(勉励小男孩学习的话)。
    语文教学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语文是工具,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二是语文学科教学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语文的习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
    六、写字指导
    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写字。首先出示生字,让学生读一读,再让学生观察生字,让他们自己提出写这些字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要求范写生字,边写边讲。学生“描和写”生字。
    七、课后作业。让学生给老奶奶写信。
    精品说课稿 15
    (1)教具准备:花手绢的实物、花手绢的范作,录音机、磁带、剪刀、纸等。
    (2)学具预备:纸、剪刀、颜料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法分析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形象思维能力与接受能力的特点,教学时我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原则,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本课主要“采用激情导入”、“探究法”、“观察法”与“自由讨论”等教学方法。采用“探究法”、 “观察法”、“讨论法”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教师出示的范作进行探究、讨论、相互启发以获取制作方法。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更客观、更全面的进行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我采用了“参观法”和“评价介绍法”
    2、学法分析
    在学法上我采用“看看”、“想想”、“做一做”“评一评”等方法完成本课。
    (1)、放录音《丢手绢》的歌曲,了解手绢的作用。
    (2)、展示各种形状花色的手绢,并启发学生想一想如何制作款式多样的漂亮手绢。
    (3)、发放范本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制作方法,组员相互讨论。
    (4)、动手制一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5)评一评,提高审美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歌曲导入——欣赏讨论——做一做——自主设计图案——作品展示——小结延伸。具体如下:
    1、 歌曲导入,激发儿童的兴趣。
    (1) 、放录音《丢手绢》歌,师生拍手唱歌。
    (2) 、师:这首歌大家都很熟悉,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
    生:《丢手绢》。
    师:既然大家都知道这首歌中的手绢可以做游戏,那么手绢还有其他用处吗?谁能说说?(让学生讨论回答手绢的作用)
    (3)、师:手绢既然有这么多用处,看来我们的生活用品中是少不了它的。那我们今天就来动手做一做你喜欢的'手绢,好不好?(师板书课题:《漂亮的手绢》)
    2、欣赏讨论:漂亮的手绢的形状、花色。
    师:出示手绢实物、样品。问:这些手绢是什么形状?你能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吗?(生讨论、汇报,师进行总结)
    2、 做一做
    (1)、师: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拿起剪刀和纸,学习剪折手绢。
    折法:长方形的纸折一个角与相应边对齐重叠,变成三角形,再用剪刀剪去剩下没有重叠长方形剩下的部分,打开重合的三角形,就成正方形手绢了。(教师演示做法,学生跟做)
    (3) 放宽思路,大胆创新各种形状的手绢
    如果有同学不喜欢正方形的手绢,自己也可以做其它形状的手绢。如: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都可以。
    4、 自主设计图案
    (1) 放轻音乐,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儿童自由设计作画
    (2)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儿童设计各种手绢。
    5、 作品展示
    (1)、请儿童说说自己设计手绢的样子和图案意思,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介绍自己设计手绢的意图,提高审美能力。
    (2)师评。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有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学生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
    6、小结延伸
    (1)、鼓励儿童把自己的设计表达清楚,对图案美观、整洁的儿童发放设计之星。
    (2)、鼓励儿童带上自己亲手制作的漂亮手绢去做游戏。
    (3)、把自己制作的手绢送给你最好的同学或父母、老师。
    
随便看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8 10: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