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范文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
    一、说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任务、协作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开展协作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部分的基本理念第四条“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和第五条“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说教材
    教学内容
    本课是针对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本,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案例。需要说明的是这节课是一节汇报和展示课。
    教材的本节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提炼和提高,对软件的功能使用及其基本操作不再详细介绍,而侧重于引导学生从如何分析问题或任务需求着手,学会从各种需求中寻找技术解决的办法或策略,从而实现利用恰当的技术表现形式呈现主题,表达意图。
    本部分内容共用4课时来完成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技术内容进行复习与梳理,同时布置课外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并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合适的课题,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数据以备下节课使用。第二三课时主要各组将调查的数据用表格处理软件Excel进行处理,主要是数据的录入和修饰、数据的处理(根据需求利用公式或函数等)、图表的生成和修饰以及调查报告的得出。
    本课时主要是各组对前面所作的工作进行汇报和答辩,展示和交流各组的作品。
    教学目标:
    1、通过作品的展示与交流复习与巩固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过程,复习Excel软件的技术内容,体会Excel软件的功能。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汇报能力和答辩能力。
    3、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会发掘别人作品的优点,客观的评价问题的能力等。
    4、学会与人平等交流的技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观念,感悟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到别人作品的优点并指出不足。
    教学难点:评价的客观与公正。
    三、说学生
    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自主独立完成较高要求的学习任务,喜欢具有挑战的任务。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且,刚刚学习过“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会使用工具软件Word加工处理文本信息等,这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于在“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那部分的教学中也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学习,所以在“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部分的小组合作同学们已经比较习惯了。
    学生在初中都学过Excel软件,但较之Word和Excel软件来说是最不熟练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学完后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用得很少,甚至不用,所以,在这部分内容中,我先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复习技术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分组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选择实例进行处理,既熟悉了表格信息处理与加工的流程也对表格处理软件的技术应用更加熟练,能真正学以致用。
    四、说方法
    教学方式:本节课是“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最后一节课,主要以汇报和答辩的方式进行的,以小组为单位对前几节课所做的工作做一个总结,与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一起分享,在汇报和答辩时制定了详细的规则,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汇报和答辩。从听课的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新颖,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也体现了此教学设计的宗旨,本次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全过程,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类类似于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从研究问题入手,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研究,突出的特点就是技术为内容服务,在各组的研究结论的形式上就可以看出,有的组是用Word做的,而有的组直接放在了汇报的PPT中,还有的组把整个工作,包括表格信息处理的结果和最后的结论都放在了最后汇报的PPT中。
    五、说教学程序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
    教师:宣读答辩规则,宣布答辩开始
    学生:听取答辩规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认真听取答辩规则
    环节二:各小组汇报并答辩
    学生:汇报组的汇报人对本组的调查课题进行汇报,主要是课题进行的过程。汇报完毕后,汇报人之外的小组成员对教师以及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
    非汇报的小组,对汇报的组的作品进行评价,主要是写出优点和不足(见答辩规则中设计的几个方面:课题的选择、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录入和修饰、数据的处理、图表的生成和修饰、结论的客观性、汇报的清晰性和回答提问者问题的情况),在汇报的组汇报完后以小组为单位提问。
    教师:在学生汇报结束后可以进行提问,还可以进行适当的点评。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去思考、去评价,使其自觉进入课堂情景。每位同学都是评委,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平等的交流。
    环节三:点评与小结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
    总结整个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部分的学习情况。
    学生:交评价表
    设计意图:肯定与鼓励学生成绩,提出希望。
    环节四:拓展提高
    根据同学以及教师的评价意见适当修改自己组的作品。
    设计意图:肯定与鼓励学生成绩,提出希望。
    六、说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小组自我评价、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评价量规:见附表
    七、说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方式:
    本节课是“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最后一节课,主要以汇报和答辩的方式进行的,以小组为单位对前几节课所做的工作做一个总结,与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一起分享,在汇报和答辩时制定了详细的规则,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汇报和答辩。从听课的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师方式比较新颖,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也体现了此教学设计的宗旨,本次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全过程,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关于评价方式:
    在评价上,教师虽然制定了评价量规,但没有在当时就下发,因为要一项一项的进行打分时间比较紧,只是让学生从评价量规的几个方面(课题的选择、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录入和修饰、数据的处理、图表的生成和修饰、结论的客观性、汇报的清晰和回答提问者问题的情况)写出优缺点,因为每位学生都是评委,他们在别的组汇报完毕后要进行提问的,所以学生只要想好要问的问题就可以,可以把问题写下来也可以直接提问,所以在评价量规的使用上还值得探讨,到底是用很量化的量规进行打分还是直接让学生定性的分析?不过即使让学生定性的分析也要明确给出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于学生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在本节课上,每位同学都是评委,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平等的交流,所以他们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没有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同时教师在制定评价规则的时候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在汇报的组,我们要求有一名汇报人进行汇报,其他同学都要负责答辩,这就要求小组所有成员都要非常熟悉自己小组的所有内容,这样的规则不仅增加了学生参与的广度还检验了各小组合作的程度。另外在提问的时候以组为单位进行,有学生负责记录,以提问次数多少进行加分,这样的规则也鼓励各组成员勇于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提问之前没有留给各小组充分讨论的时间,另外,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有很多同学想提问而没有被问到,我们应该让这些同学把问题记下来,课下再反馈给汇报的小组。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地位:本章节采用是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一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材。资源管理器这节是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中最基本部分,真正要成为一名电脑小管家必须从这里入手,同时作为电脑使用者,必须合理安排和有序组织自己的软硬资源。
    2、教学目标
    a、资源管理器功能--管理Windows系统全部软硬件资源作用--方便对文件、文件夹进行操作和管理反应--Windows系统文件和文件夹采用树形结构b、在资源管理器中利用多种方法熟悉等3、教学重点--对资源管理器的理解
    --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建立、重命名、删除、移动和复制的多种方法教学难点--区分采用鼠标左键拖曳方法在同盘、异盘的差异。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教师在占用课堂时间较少,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指导法,以任务驱动模式达到教学效果。同时,老师在教法中一定要引申出许多问题让学生思考。因为根据计算机这门学科的特点,老师教的知识在一定时间内会过时,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观察。(如Windows98系统采用资源管理器管理软硬件,那么Windowsxxxx、XP等采用什么软件进行管理软硬件呢?或者学了资源管理器这张节后,大家回去了解一下自己的电脑被你管理的怎么样,是不是合理?)
    2、学法:从学生上机时间占总课时的70%出发,采用练习法、发现法、观察法等,本人利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整个班级水平差异,分4小组,在每组中选出一名电脑较好学生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纪律等;这样更能让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学生更能发挥主体作用,老师负责组织教学、检查总体、指导个别等,这样调动课堂气氛,形成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热情和对电脑的.兴趣。
    三、说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把资源管理器窗口制作成课件进行介绍,及多种方法进行对文件、文件夹操作以板书形式进行归纳,让学生有直观认识。
    3、对象:高一学生、时间:45分钟四、教学思路和过程分成六步骤
    (一)介绍资源管理器--时间8分--以课件形式--老师活动
    a、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管理者,既要管理计算机硬件又要管理计算机软件,Windows系统又是利用什么来管理资源--资源管理器b、打开资源管理器的多种方法
    c、资源管理器作用、功能--非常有序管理自己文件、文件夹,同时对自己硬件的了解
    d、资源管理器窗口与其他窗口的异同点:左边子窗口--体现树型结构,右边子窗口--展示内容
    (二)在资源管理器中对文件和文件夹建立、重命名、移动和复制(采用鼠标右键)
    --时间4分--老师演示、学生观察
    a、文件和文件夹建立、重命名(采用鼠标右键)b、文件和文件夹移动、复制(区别、鼠标右键方法)(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时间15分
    a、(老师指导个别差生)资源管理器打开多种方法及功能和作用利用右键完成新建、重命名、复制和移动操作b、发挥小组作用(每组一个任务)
    ①新建多种方法(如何把文件的扩展名显示和隐藏)②重命名多种方法③移动多种方法④复制多种方法
    c、让学生演示(充当小老师角色,每组一个代表)
    (四)总结学生演示内容并补充讲解--时间8分--采用板书归纳法a、归纳法,尤其要对教学难点进行讲解,并得出结论
    b、同一盘符左键拖曳是移动,不同盘符左键拖曳是复制(让学生学会观察)
    c、对同盘、异盘左键拖曳,都是针对数据文件,而程序文件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自己动手?
    d、文件、文件夹删除、还原、彻底删除的讲解(采用形象的比喻方法)
    (五)布置课堂任务--时间8分--小组长检查--老师个别指导
    题目要带有阅卷功能,并且具有奖励(采用不同形式的flash动画进行奖励)
    (六)总结/思考--时间2分
    a、每位同学回家之后,根据今天学习内容,把自己家里的电脑整理一下,如某某软件要安装在D:/什么目录下?音乐要放在哪个目录下?图片要放在哪个目录下?等等
    b、同一盘符左键拖曳是复制能实现吗?不同盘符左键拖曳是移动能实现吗?c、快捷方式作用、如何建立?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3
    各位同仁领导:
    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在Internet上获取信息(第二课时)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在Internet上获取信息》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第四章第四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Windows的基本操作、网络的含义、主要要素、作用、分类、起源、发展及进入Internet的一些方式,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涉及到WWW、URL概念以及浏览器的使用。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部分,主要要求学生在第一课时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掌握如何从万维网上获取信息并将信息“永久”地保存到自己的计算机中,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常用的一种要求,因此,在本节中,占据重要的的地位。
    教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方法、思想、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以健康的道德观上健康的网,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使用方法和使用习惯。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互帮互助的团体精神。
    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班级的荣誉感与凝聚力。
    力求加强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利用网络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未知知识探索的能力及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
    3、认知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并将信息保存的方法
    现代的教育应该是脱离以往的用知识灌输学生,然后让学生在知识的吸收过程中培养情感的模式,而要用情感目标引发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吸收知识,因此我将情感目标排在了第一位。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从大量未知的信息中寻找并摄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作为重点,因为在茫茫的网络海洋中,通过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对每个网络游民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能力;而通过学生寻找并保存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突出重点
    难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高学生高速有效的摄取信息的技能作为难点,高中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时段,也是学生协作学习的一个新起点,因此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还很有欠缺;而教学过程中通过猜想、实践来突破这个难点
    关键:文件保存的位置及名称,因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抓住了这个关键点,那么对于这一知识点将迎刃而解。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将流动的网络信息变成永久保存的磁盘的信息,因此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并采用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学手段。即:采用学生自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上机操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总结。
    五、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语言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这堂课我的设想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探索,期待寻找答案和理由的一个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植树节快到了,学校团委要求团员学生撰写环保小论文或制作图文并茂的环保小报,要求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比,你作为本班的成员,如果你是一名团员,你要怎么做,如果你不是团员,你又会怎么做?让学生积极地融入到主人公的角色中来,都希望能为班级出一份力,这样就要求学生需要掌握保存和打印网上信息的方法。
    2、由此引出本节课新的知识点是:
    如何将获取的信息永久地保存起来。
    3、提出问题并由学生探索总结。
    带着疑问,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很容易地掌握保存网页及图片的方法,这就达到了保存信息,不仅在于怎样保存,更在于为什么这样保存,而及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为什么保存网页会是在文件菜单中,能不能使用选择全部进行复制,而保存图片却只用在图片上右击,选择“图片另存为”。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得出对整个文档(件)进行操作时,一般采用“文件”菜单中的选项,如打印该页时,一般也是选择“文件”菜单中的“打印”项,而对于其中的一个或一部分对象进行操作时,一般只需要选择对象后,在对象上右击,选择相应的项就可以了。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观察,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加以指导,或者邀请其周围的同学相互探讨乃至帮助他解决问题,实现了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4、在以上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让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于是,在掌握如何保存网页的基础上,提出除了使用“文件”菜单的方法保存网页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使用,个别学生会利用超链接的方法将网页(对象)另存,甚至是使用第三方软件如Flashget下载网页,从而提出质问:Flashget是什么?由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解题方法引出下一知识点:文件的下载。达到让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自己去解决的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探讨及自学的能力。然后指定学生进入http://5566.org,使用自己的'方法下载网际快车Flashget。
    由于在此操作过程中多了一个文件下载的对话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东西,很多学生对此是束手无策,甚至是停留在这一步上,因此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抓住几个犯代表性错误的学生,然后让他们演示自己的下载方法并检测结论的正确性,最后还是由学生相互讨论结果的正确与否,由学生总结,而教师在其中只扮演“引路人”的角色。从而把整堂课都还给学生的教学目的。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掌握信息技术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课堂训练
    为帮助团员同学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为班级争光。设计一张以环保为主题的手抄报。要求图文并茂,并标上每条信息的来源。在这里,特别强调为班级争光,引起学生的共鸣及注意,并通过该训练起到了首尾相应的手法。以手抄报的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也检验了学生获取并保存信息的能力,并增强了学生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请各位同仁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选自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本《网络技术应用》第二章第二课,共有三个知识点:分别是IP地址的格式、分类以及管理。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域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等知识的基础与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接下来我再谈谈对学情的理解:
    1、在知识方面,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储备,对计算机网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存在着个体差异。
    2、在技能方面,学生思维活跃,理解及操作能力也比较强,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在情感方面,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喜欢探求真理,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及授课学生的情况,制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准确说出IP地址概念;完整复述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方法,能通过计算分辨出IP地址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直观感受IP地址的作用和便捷;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掌握IP地址的分类形式,并能正确辨别IP地址类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通过计算识别IP地址类型的学习乐趣,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勇于克服困难,同时提高对网络技术应用的学习兴趣。
    四、重难点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的难易程度,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能够理解IP地址的概念,了解其格式组成以及分类形式;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学生能根据IP地址的分类正确判断所属类型。
    五、教学方法
    接下来我来谈谈这节课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首先,依据新课改理念,我准备采用“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思考,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
    其次,新课改理念也提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会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我打算采取视频导入的形式,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公安机关利用计算机技术查获全国首例利用网络进行聚众赌博的案例。通过让学生复述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公安机关破案的关键线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IP地址这个概念。
    成功导入新课后进入到新知识探究环节。首先我会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IP地址”?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回答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IP地址的定义。
    同学们对IP地址概念有大致的理解以后,我会设置一个小比赛,让他们查询自己计算机的IP地址,并在黑板上记录最快完成的三位同学的IP地址,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之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书本内容,结合黑板上的IP地址,对应分析IP地址的组成特点,包括点分十进制以及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同时,通过对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的探讨,引入IP地址的分类这个概念。
    下一步,我会先让学生阅读书本内容,总结归纳IP地址分类的依据和规律,让学生理解IP地址各个类型的特征,A、B、C三种类型IP地址的网络号和主机号分别是如何规定的。同时,让学生思考每个IP类型左起第一个字段的.取值范围,A类地址作为范例,点明数值取值范围涉及到二进制到十进制的转换,之后让同学们以此类推,进行B类及C类取值范围的计算。
    接着就是巩固提高环节,为了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IP地址分类这个知识点,我会设置一个练习题133、211、1、1,让同学们分析这个地址属于哪个类别,邀请学生作答,分析解题的关键思路就是判断IP地址左起第一个字段的数值处在哪个类型的取值范围内。
    紧接着我会给出第二个例题:192、256、10、1,让同学们分析IP地址是否正确,由此强调IP地址每个字段的数值不能超过2的8次幂,也就是255。之后,我会对如何判断IP地址类型进行总结。
    最后就是小结作业环节,我首先会带着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包括IP地址的格式组成和分类特点。然后采取首尾呼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公安机关根据IP地址进行破案的具体经过。同时布置这样一个任务:根据计算机教室的IP地址计算,让学生回去思考一下此网络最多可以允许多少个节点?
    七、板书设计
    最后,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将采取简明直观的提纲式。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5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初中时就认真学习了计算机或在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较为熟练,对各种操作都较容易上手,在学习当中可以带动和指导其他学生,但许多乡下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形同虚设,所以大部分学生在上高中之前对计算机还是比较陌生;但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计算机的方法。
    2.高一的学生比较喜欢动手操作,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也比较强。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教材采用的是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一书。信息就是经过处理的数据,所以,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只有掌握数据处理技术,才能更好地得到有用的信息,通过公式进行计算和统计是Excel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Excel的数据输入和数据的编辑以及工作表的维护,本节课是在这基础之上学习应用公式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掌握Excel中公式的输入和公式的复制方法;
    (2)掌握用表达式、自动求各功能和函数处理数据的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1)公式的输入方法;
    (2)利用自动求和功能和函数处理数据。
    2.教学难点
    函数的应用涉入到对函数的理解及其参数的设置,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我把它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媒体选用
    1.针对学科特点,我选用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网络教室进行教学。
    2.课前准备:包含某班学生成绩表的工作簿。
    四、教法及学法指导
    (一)教法
    1.讲解法:对于公式中对单元格区域的引用,特别是相对地址和绝对地址,引及常用函数的作用,可以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演示法:对于一些较难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果一味地总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挫败感和厌倦,而且效率低下,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时,教师可以采取演示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方法。另外,对于比较简单,没有探索价值的操作,由老师演示,可让学生快速地掌握;
    3.任务驱动法:通过任务驱动,既能让学生产生要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在解决问题之后又能让学生产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所以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模式:
    设计任务——启发探索——辅导归纳——学习评价——课堂训练
    (二)学法指导
    自己多动手操作的方法不但符合中学生的特点,而且习得的`直接经验比获得的间接经验印象更为深刻,所以,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助协作,总结经验,完成实践任务,以达到概念内化的效果。这样的学习既可以掌握操作技能和学习的方法,又能培养和提高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组织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1)用填充序列法在A1至A12的单元格中输入一月份至十二月份;
    (2)用填充序列法在B1至B12的单元格中输入1,3,5,……,23;
    (3)同时选定(A1,B4),(C5,D10),D列至E列;
    (4)复制(A1,A5)的数据到(C2,C6)中去。
    教师巡视辅导,完成后鼓励四个学生分别演示一题。
    (二)用实际遇到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如:我们期中考试后,要计算出每个同学的总分,平均分,和排定名次,还要计算出各科的平均分,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你们有什么好的主意吗?然后由学生的回答顺势导入新课。(大屏幕显示准备好的某班学生成绩表,该表数据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用来作为本节课的示例表。)
    (三)通过独自努力,学习公式的输入和复制。
    1.阅读教材P74-P76页第一大点第1-2小点部分的内容,然后要求每个人计算出第一个学生的总分和平均分。教师巡视并个别辅导。(提示:每次输入公式都必须以"="号开头。)
    2.由两个学生分别演示求出总分和平均分的方法,其他学生认真观察。然后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并补充演示讲解。(因为问题简单,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
    3.指导学生用鼠标拖动填充柄的方法,选定第一个学生的总分,拖动填充柄到最后一个学生的总分处,看看所有学生的总分是否已出来,再用相同的方法算出所有学生的平均分。教师巡视辅导,如有较多学生没有掌握,则由教师补充演示讲解。(由于前一节课学习了用填充序列的方法输入数据的方法,可对此处学习产生正迁移效果。)
    (四)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的应用,学习"自动求和"的方法。
    教师:如果要计算每科的平均分,以上方法也太花时间了,人数多还容易出错,下面我介绍一种更好的方法。然后演示"自动求和"功能,求出总分,再用总分除以人数求出科平,并讲解演示按行和按列求和的一般方法。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后,先删除前面求出的总分和平均分,再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然后由一个学生演示。
    (五)小组探究学习函数的应用。
    1.教师:上面的方法只能计算出较为简单的数据,如果要处理更复杂的数据就要使用到函数。可以用数学或物理的公式来类比解释函数及其参数的含义,并解释几个常用的函数(如:SUM、AVERAGE、COUNT、MAX、MIN)的应用。
    2.按四至五人一小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定电脑知识较好,且较负责任的学生充当组长,负责本组进程和纪律。各小组完成以下任务:
    用SUM函数计算出每人的总分;用AVERAGE函数计算机出每人的平均分;用COUNT函数计算出班级总人数:用MAX函数计算出每科的最高分;用MIN函数计算出每科的最低分。(提示:先计算出一人的总分或平均分,然后再复制公式计算出其他人的总分或平均分,各科的最高分和最低分也一样操作。)
    在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辅导,答疑,发现典型问题。
    3.各组交流成果。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充当小老师,分别进行一项操作演示。
    4.教师给予以肯定性为主的评价,并补充演示和讲解,对发现的典型问题和难点问题可多次讲解演示(如在粘贴函数对话框中如何选择函数,以及参数的确定等)。
    (六)课堂练习。
    每个人再单独完成上面的操作,还不会的同学可以询问老师或同学。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七)评价学习结果,总结本课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跳动的小球》是重大版小学第四册六年级第10课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初步认识和掌握了简单的Flash动画制作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学会在Flash5中建立引导线图层,能熟练绘制引导线,掌握制作有引导线动画的技巧,学会在帧面板中设置动画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引导线来实现小球有意识的跳动,培养学生的Flash动画制作意识。
    2、能选择一定的工具进行动画设计是Flah动画设计制作的必要性。
    3、进一步认识和进行简单的Flash动画制作,并完成相应的动画作品;能根据教材作品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进行自己独特的小球跳动路线的设计。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体验小球跳动的全过程,从中提高学生对Flash动画的制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动画制作活动中,逐步养成会独立思考,并善于与同伴交流想法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建立引导线图层,设制引导线动画。
    二、说教法:
    根据直观性原则,我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小动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制作多媒体课件,呈现实例中的内容,充分运用引导法,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呈现"跳动小球"的有关信息时,补充了不同跳动路线的小球动画和不成功的跳动小球的动画等情况。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贯彻"自学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明确本课的创作要求,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不同的引导线进行小球跳动制作,合作完成"跳动的小球"Flash动画。在课堂上,既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意信息的反馈、交流,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评价的落实。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三、说学法:
    《跳动的小球》这部分内容,包括一个图层制作、一个引导层制作和1个课堂发散活动。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教授的制作方法进行独自创作。由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相对来说比教材中的制作步骤显得复杂一些,但是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氛围。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首先出示教材的动画效果图,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小球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意识来跳动吗?适时地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然后出示有引导线的动画效果图。让学生观察后回答:"小球是根据这条线在运动"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对答如流,这时教师再问通过以前所学习的Flash知识可以进行这个动画制作吗?学生可能就无法回答了,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对引导线制作的心理需要。
    这时就顺势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让学生观察Flash5.0窗口上共有几个图层。教师强调一共有两个图层,其中一个是"引导线图层",这也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重点掌握内容--"引导线图层的建立"。(依据"自学讨论式"课堂教学研究的要求,给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本课习的目的。)
    二、新课教学。
    1.通过四个步骤的教学演示,让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知识和本课的新功能组合键"ctrl G"的学习来制作图层1--小球动画。
    2.再通过后面五个步骤的教学演示,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本课重难点内容--引导层的制作。
    3.最后教师教授通过三个步骤来对小球的跳动做快慢的设置,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
    4.本课的扩展学习内容的教授,教师演示如何让引导线出现在动画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进行这部分的学习创作。
    五、全课小结:
    教学过程中没能及时通过多媒体系统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也缺少及时的对制作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教学过程中对后进生的及时辅导不够,从而使得有一部分学生的作品未能成功制作。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材重难点及突破方法、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说教材
    《信息与信息技术》出自四川人民出版社的《信息技术教材》高中一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以下几点:
    1、信息的定义
    2、信息技术的概念及起包含的内容
    3、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定义
    4、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本节课内容理论知识较多,每一部分都有详细的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信息有一定了解,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有详细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信息的含义及特征。
    ②理解信息技术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了解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
    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提升全体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主动性。
    ②增强师生间、同学间情感的交流,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材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1、重难点:
    ①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②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突破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课堂练习、小结内容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我们在以学生为主
    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2、学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和讨论协作学习法让学生以讨
    论的方法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精神,从而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环节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由引言导入新课,开门见山提出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有目的的开始接受新知识
    2、讲授新课
    ①通过阅读课本指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信息的含义,使学生能有清晰的认识。
    信息是事物中所包含的意义,它反映了事物的特征、变化和内在联系。
    ②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由信息引导出信息技术,讨论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内容。
    信息技术是指获取、存储、处理、传送和应用信息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
    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
    ③讨论计算机技术的定义
    计算机技术是指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自动、高速地对信息进行处理。
    ④讨论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A、人类经历了蒸汽机发明与应用,电气化,原子能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4次工业革命。
    B、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是当今社会新技术革命的四大支柱。
    C、信息技术是当代世界商品经济发展中的最活跃的生产力。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学生掌握了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及特点后,进行课堂练习,强化知识。
    例:课后习题xxx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的定义
    2、信息技术的概念
    ①信息技术包括那些?
    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定义
    3、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求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8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9
    一、说三维目标的确定
    本节内容为“技术与设计1”第六章第二节《常见的技术图样》之第一课时:“正投影与三视图”,它主要描述三视图的成图原理和规律、三视图的识读和绘制等内容。
    首先,三视图是按正投影法绘制的,故正投影法是绘制和识读三视图的理论基础,是学生学习绘图和识图的前提。其次,三视图是工程设计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内容。最后,本节内容也是后续知识“形体的尺寸标注”和“机械加工图”的基础。
    高中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过有关三视图的知识,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来引导教学。此外,学生一般对动手实践的好奇心强、积极性高,但往往缺乏细致、严谨的态度,故教师应注意进行积极地引导。
    综合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视图的成图原理和规律,教学难点是三视图的绘制与识读。
    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了解正投影的原理,理解三视图的成图原理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能绘制和识读简单的三视图,学会规范作图的方法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三视图的绘制和识读在设计交流与表达中的重要性,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严谨、细致、规范的技术行为习惯。
    二、说教学组织方法、教学进程及原理
    环节一:情景导入
    【教学目的】回顾上节内容“技术语言的种类”,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求知欲。
    【教法设计】用教学课件展示情景导入内容及“不规则物体”的图片,教师介绍故事内容,并设置问题。
    【时间分配】约2分钟。
    【故事情景】
    一位学生前去一家加工厂为其班级加工一件重达50千克且中空的不规则物体,以下是他与加工师傅进行交流的过程。
    首先该学生试图用口头语言描述所加工物体的形状,发现难以表述清楚。接着,他又用草图法绘制了该物体的正等轴侧图,由于此物体结构较复杂,他花费了较长时间完成绘图后,发现图样线条太多,层次感不明显,尺寸也难于标示,加工师傅还是难以看明白图纸。最后他制作了该物体的一个模型并结合正等轴侧图,还辅之以口头语言总算把该物体表述清楚。
    然后加工师傅便无奈地摇了摇头。该学生看到后就好奇地问:“难道还有更好的办法?”加工师傅就很不耐烦地回答:“回去问老师!”
    设问:剧中的加工师傅并没有直接回答该学生的问题,于是他回学校后便拿这个问题向老师请教,你知道老师对他说了什么吗?
    环节二:正投影的原理
    【教学目的】了解正投影的原理和理解为什么要用三视图。
    【教法设计】从“手影”游戏引入,讲解“正投影”,经“设问”和“演示”探究正投影具有显实性、积聚性和类似性,并建构“视图”的概念。
    徒手在黑板上画图1,逐一添加不同形体,有意引导从同一方向想象,引出同解的视图,再启发点明改变投射的方向其视图就不同解,说明一个视图不能完整反映物体的结构形状;然后列举对一个“工字钢”的六个方位观察结果,从而最终说明为什么要用三视图。
    【时间分配】约10分钟。
    1、“手影”游戏
    设问:怎样才能使投影大小与老师的手形大小相仿?
    正投影法、正投影
    设问:正投影有何重要性质?
    演示:正投影具有显实性、积聚性和类似性。
    用正投影法绘制出物体的图形称为视图。
    2、设问:哪些形体按照图中投射方向所形成的视图是矩形?
    结论:一个视图只能反映物体的一个方位的形状,不能完整反映物体的结构形状。需要用多面视图。
    分析:
    结论:三视图能较完整的表达物体的结构形状。
    环节三:三视图的形成原理
    1、三投影面体系
    【教学目的】三投影面体系是形成三视图的必要条件,需认识三投影面体系的构成和各个投影面的名称及代号。
    【教法设计】用自制纸质可展开的三投影面体系模型和板图相结合。
    【时间分配】约1分钟。
    【教具】自制纸质可展开的三投影面体系模型。
    2、三视图的形成及其名称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每一视图的名称,以及它从物体的何方向投影所得。
    【教法设计】结合实物演示及PPT课件,叙述从简。
    【时间分配】约1分钟。
    【教具】实物模型。
    实物及PPT展示:
    3、三视图的展开及其位置
    【教学目的】由三视图规定的展开形式引导出三视图固定位置的道理,对三视图的形成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教法设计】借助PPT课件和自制纸质可展开的三投影面体系模型,讲解简练。
    【时间分配】约1分钟。
    PPT展示:
    环节四:形体结构的.分析及三视图的绘制
    【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实物进行形体结构分析并绘制三视图,然后探究、归纳三视图的尺寸“三等关系”及其与实物之间的六向“方位关系”。
    【教法设计】准备6个实物模型,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组绘制一个模型的三视图。
    首先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形体的结构分析。在学生绘制过程中,教师巡视,一段时间后,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适时讲解画三视图的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继续绘图。
    之后,将每组绘制的三视图展示,指正错误,交流绘图方法。
    最后,归纳三视图的尺寸“三等关系”及其与实物之间的六向“方位关系”。
    【时间分配】约17分钟。
    【教具】6个实物模型,其形体结构分别为:回转体与回转体叠加(1个),回转体与平面体叠加(1个),平面体与平面体叠加(4个)。
    1、举例:形体结构分析。
    2、分发实物模型,小组实践:
    3、在学生绘制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错误适时讲解:
    (1)实线和虚线分别在什么情况下画?(2)旋转体又该怎么画?注意什么?
    4、在展示台上展示每组绘制的三视图,指正错误,交流绘图方法。
    5、探究归纳:
    归纳为口诀:主视、俯视长对正
    主视、左视高平齐
    左视、俯视宽相等
    六向“方位关系”
    主视图反映物体的左右、上下方位,不反映前后方位;
    俯视图反映物体的左右、前后方位,不反映上下方位;
    左视图反映物体的上下、前后方位,不反映左右方位。
    环节五:能力拓展
    【教学目的】识读已知三视图并构思、切制实物形状;若要使三视图表达实物的真实大小,必须进行尺寸标注,为下节学习内容“尺寸的标注”和“机械加工图”作铺垫。
    【教法设计】给每小组分发不同大小的立方体的泡沫塑料,先让其按照板图显示的三视图切制实物模型,让其体验三视图的识读过程。
    然后,进行作品评价。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视图只能表达其形状和结构的关系,若要使三视图表达实物的真实大小,必须进行尺寸标注。
    【时间分配】约8分钟。
    【教具】橡皮泥(立方体形状,体积大小不同)、工艺刀、钢尺、铅笔等。
    三视图:
    设问:为什么你们切制的模型大小不同,结构比例也不同,假如你拿这个三视图去工厂,加工师傅按照它能做出你想要的模型吗?
    课堂小结:借助FLASH课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复习。
    课后作业:总结自己的绘图方法,针对模型再次绘制三视图。
    评委点评:
    说课稿没有生硬的理论引述,依据具体的学情和课程的特点来安排教法、教具和过程,重点明确,详略得当,能较好地达成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多媒体的应用对本课题的教学来说,可以说是相得益彰,说课人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将媒体展示与实物演示恰到好处的结合,弥补了单纯的实物演示和单纯的静态幻灯手段的缺陷。
    说课时语言简练,表达明晰,动静得当,折射出说课人较好的教学艺术。
    说课人是才走上教学岗位一年多的“新人”,在学校教学团队的帮助下,加上本人的才智和勤奋,使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0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是教科版教材中第七章文本信息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学习了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可以方便的实现个人资源管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
    (2)将一些常用的数字化管理工具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3)使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本地计算机资源。
    二、教学重点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如何使用使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本地计算机资源。
    三、教学和学法
    教法:使用讲解法,演示法,实践法等。
    学法:观察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课堂讲学、演示和机房实践结合。
    四、教学过程
    1、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
    提问: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有哪些?
    举例:e-book、mp
    3、mp
    4、cd、mtv、vcd、dvd等。
    特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计算机是管理活动的核心、具有专有性和保密性,一般以文件为单位进行管理如电子表格、资源管理器、收藏夹等管理方式。
    2、使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本地计算机资源
    (1)资源管理器介绍
    a、资源管理器是windows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管理工具,是计算机的管家。它采用目录树实现目录管理,使用户能方便、清楚、直观地管理和查找文件。 b、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打开资源管理器。
    c、使用资源管理器可以方便、有序地管理自己的计算机硬件、软件、文件、文件。
    d、资源管理器窗口与其他窗口的异同点:左边子窗口——体现树型结构,右边子窗口——展示内容
    (2)在资源管理器中对文件和文件夹的新建、重命名、移动、复制、删除。
    a、新建文件或者文件夹,重命名,移动、复制、删除
    提问:右击某一文件夹,点击删除选项,该文件本彻底删除了吗?
    讲解:点击右键选择删除还可以在回收站中找到,可以进行删除或者还原。要彻底删除文件,可以按住shift键,再右键选择删除。
    提问:如果要同时删除或者复制多个文件,怎样操作会方便一点呢?
    讲解:按住ctrl可以选择多个不连续的.文件,按住shift可以选择多个连续文件。
    b、不同方法实现文件和文件夹移动、复制(右键选择移动,或者直接拖拽)。练习:建立一个文件夹a,a下面有两个子文件夹b和c,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不同方法。
    (3)使用资源管理器管理计算机安装的应用程序。
    课堂讨论:小a同学,对于b应用程序非常厌烦,想要卸载该程序,于是小a直接删除了该应用程序安装目录下的所有文件,请问b应用程序被正确卸载了吗?为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卸载软件?
    课堂讲解:直接删除安装目录会在windows中残留一些文件,如程序的注册表文件等。
    a、使用资源管理器中的控制面板可以对不再需要的程序进行卸载。
    b、使用第三方软件进行卸载,通常为安全软件,如360安全卫士、金山安全卫士、瑞星、卡巴斯基、小红伞等等。
    课堂思考:计算机都是四个盘吗?c盘一定是系统盘吗?
    3、课后练习</p>
    使用资源管理器对自己的个人计算机的文件进行分类管理。
    4、课堂总结
    这节课讲解了如何使用windows资源管理器对文件和文件进行管理,使用控制面板管理应用程序,同学们课后要勤加练习,掌握基本的管理,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经常使用到。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课题:图形图像文件的浏览
    ○说: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图形图象的浏览,选自由湖南教育出版社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共同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第二册的第七章《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加工》的第六节。由于这是高中信息技术第二册,也就是在新课标中提到的高二学生学习的选修课内容,其本身就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也就是说必修课的教材内容更注重学生兴趣与个性的发挥。而对于其中选修的本册多媒体知识内容,新课标要求本知识块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认识到多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学会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正确合理地选择和采集,加工以及整理制作,了解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对于这一大章《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的内容提出三个明确目标:1、了解常见的多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形图象,视频动画等的类型、格式及其存储等;2、能选择适当的工具,对信息进行采集,了解其基本原理;3、能根据信息的呈现需求,选择适当工具和方法,对多媒体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鉴于以上总目标,在前面几次课中,我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多媒体的基本知识及几种具体的多媒体素材即声音与视频的基本使用与处理。这次课我就要带领学生一起使用看图软件ACDSee来实现图形图像文件的浏览及图形图像文件格式的转换。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a.使学生初步了解图片浏览软件ACDSee的程序界面结构;
    b.使学生能用ACDSee软件浏览图形图像文件;
    c.使学生能用ACDSee软件转换图形图像文件的格式;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b.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探讨能力;
    c.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
    有所创新,从而形成对信息技术课,以及对更多地了解祖国名胜,感受祖国风情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用ACDSee浏览图形图像文件。
    ○说:基于上述的新课标以及教材的要求,我归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用ACDSee浏览图形图像文件。这是以后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教学难点:
    用ACDSee转换文件格式。
    ○说:图形图象文件的格式有多种多样,较复杂,怎样在适合自己的情景中运用不同的文件格式,为什么要根据需要进行格式转换,是学生不易弄清楚的问题。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情景导学法与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说:教学法中指出,教学要因材施教,其中的“材”字,我认为不仅仅可以理解成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不同特征和要求的教材内容,即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那么在本次课中,为了比较好的让学生掌握好本次课的两个不同特征与要求内容,我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情景导学法与演示法以及任务驱动法。其中,情景导学法是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演示法为学生学习理请思路,任务驱动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使学生在乐趣中愉快地学习,并很好地掌握知识。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说:这次课的具体实现我是将学生带在我校的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来进行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比较方便地对学生进行主导,也能非常好地让学生及时参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自主实践与自主探索
    我认为,学法是针对学生学习的方法而言的,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学习本次课的学生已经是高二年级,通过高一年段必修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经验,同时也养成了一定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思维习惯,但这种思维习惯是信息技术课对学生长期要求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一再强调了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本次课仍旧提倡学生用自主实践探索的方法去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一)、用ACDSee浏览图形图像文件(情景导学法)
    教师的定位上:
    (2)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华师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的部分内容。本课主要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学习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制作图表、分析图表。
    2、教学目标
    基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教学理念,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能举例描述柱形图、饼图、折线图的特点及使用范围。
    (2)会制作图表,并对图表进行分析。
    ●技能目标
    (1)能够熟练操作电子表格软件制作图表,并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2)初步认识分析数据的重要性,体会图形化表示数据的优势。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亲自实践、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图表样式选择及图表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图表数据的分析及应用。
    二、说教法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综合运用了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协作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交流,教师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信息素养
    三、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的设计:
    2、教学环节分析
    一)结合教材回顾旧知
    ①展示学生学过的数学课本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数学中已经学过的统计图表的知识,然后提问:常见的图表有那些样式,每种图表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回答问题(柱状图、饼图、折线图)
    ③教师展示表1(2008奥运会奖牌榜)、(中国奥运代表团奖牌情况表)、表3(中国近一年的CPI和PPI数据表),让学生回答三个表格分别用什么图表比较合适,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并指出在电子表格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图表样式,还有很多,比如:xy散点图,圆环图等。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提问、对比二维表格与图表,展示图表直观性的特点,以及不同图表在数据分析中的优势,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①高三的学生在高考完以后,学生都需要填报志愿,我们该如何科学的填报好自己的志愿呢?
    ②学生回答(首先应了解学校在大学中的排名、学校的专业介绍、学校的招生人数以及该校的录取分数线)
    ③那么我们怎样分析招生人数以及录取分数线等数据呢?然后向学生展示表4、表5,表格数据不是很直观,我们如何更直观的看这些数据呢(图表)?
    设计意图:
    将填报志愿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以及对问题的探究欲望。
    三)任务驱动协作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三个任务分层次来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通过任务一掌握基础知识,通过任务二形成技能,通过任务三进行综合运用。
    任务一:制作湖北10所高校2007年理科招生人数的柱形图,并添加标题。
    ①先请学生根据使用菜单的经验,寻找哪个菜单命令可以制作图表。
    ②教师将学生分成3-4人为1组,提示学生打开“表格图形化、xls”文件中的任务一工作表,完成第一个任务。要求:将湖北的10所高校2007年理科招生人数做成柱形图,并添加标题“理科招生人数柱状图”。
    ③学生运用图表命令,试着完成任务。
    ④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留心两个问题:
    1)根据图表向导制作图表有几个步骤?
    2)图表标题在第几步设置?
    ⑤让学生开始自主探索,教师巡视辅导,在学生完成探索以后,用广播功能展示1)制作中的典型问题(如:做出的图表是空的,做出的图表没有标题,做出的图表颜色单一,不美观)2)学生优秀作品。让其他学生评价,学生在听取意见以后快速修改。
    ⑥通过实际学习与操作,师生共同总结制作图表的四个步骤以及修改图表的方法。
    四个步骤:分别为“选择图表类型选择数据源数据图表选项图表位置”,修改图表的方法:在图表区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命令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
    教师提示学生观察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完成任务一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之一。通过对学生的探索过程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正确的制作方法,这种做法体现了“以学为中心,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的理念。
    任务一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仅初步学会了图表的制作方法,还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制作,并能简单分析图表,所以需要设置任务二。
    任务二:将湖北部分高校的招生人数制作成统计图,能直观显示所占比例。通过图表所反映的数据分析哪几所高校招生比例较大,并说出分析的依据。
    ①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要求学生根据任务选择统计图表类型(饼图),然后选择合适的数据标识,最后根据直观显示,科学分析和表述。
    利用前面的方法,让学生打开任务二工作表,独立将其做成饼图。
    ②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师生评价学生作品。
    ③我们不仅需要做出图表,还要学会从图表中分析数据的方法。请学生观察哪几所高校招生比例较大?为什么?
    ④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招生比例靠前,这反映出社会对高水平大学的入学需求较大,能够吸引人的原因在于排名靠前的大学有优秀的教师资源和雄厚的办学实力。
    ⑤同学们做得非常好,通过图表的制作,我们基本弄清了各高校的招生计划情况,下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弄清楚,这些高校录取分数线如何,下面我们完成任务三。
    设计意图:
    任务二的目的是巩固生成图表的方法,掌握饼图制作过程,在此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发现图表中蕴涵的含义。直观的图表有利于发现数据间隐含的信息,借此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务二的基础上,设置任务三,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不仅能熟练制作图表而且能对复杂图表进行分析。
    任务三: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历年数据,将线差做成折线图,分析这两所学校线差的特点,预测2009年两所学校的录取分数线。
    1、回顾概念:批次线、最低录取分数线、线差。
    2、利用前面的方法,在一个图表中制作两校线差折线图。
    3、分析两校线差的特点(华中科技大学线差波动不大,而浙大存在大小年现象)。
    4、让学生进行尝试运用华中科技大学历年数据,结合批次线、最低录取分数线、线差进行推理、演算,得出简单的数学模型。
    (预测分数线=批次线+线差均值+误差)
    5、让学生验证华中科技大学往年分数线,并预测2009年录取分数线。
    接下来用简单模型验证浙大录取分数线,我们发现用这个模型验证往年录取分数线误差较大,其原因在于线差变化幅度较大,因此要求学生修正模型,用修正的模型验证,在基本准确后,进行预测。
    我们对于分数线只是一种预测,预测的科学性与准确程度与建立模型的好坏紧密相关,我让学生采用了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探究方法。
    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整合数学知识、建立模型,并通过模型去验证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交流总结拓展延伸
    ①本节课,通过三个任务,完成了在创设情景中提出的.问题。大家不仅学会了根据表格数据制作图表的方法,还能对图表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在以后的生活、学习、研究中会经常用到,我们不仅要学会这三种类型的图表,还要根据实际需要生成其他类型的图表来分析问题。我收集了一个典型地震表,请同学们研究发生地震的日期与农历初一、十五的关系,并将表格第四列数据做成xy散点图,并给出你的研究结论。
    ②课后研究教师给出的问题,在下节课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
    设计意图:
    将信息技术的图表分析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整合能力,同时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教学评价及思考
    EXCEL图表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中都占有一定的分量。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既能体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又能达到适合高中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是我在设计本课中需要重点思考和突破的地方。
    首先,是课程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隐性”知识,是在学习、活动中自身构建的意识形态、思想形态的经验性知识。这种经验知识的获取,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学习和活动过程当中,即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由此引起的学生综合思维训练。基于这一观点,在教学设计中交给学生思维的方式,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并结合信息技术形成处理、加工信息的具体能力。如:设计适合学生情景和任务,将高考志愿相关问题与Excel知识、技能融合,将Excel中的数据分析与数学建模整合,将Excel图表预测分析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结合……这种设计既符合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需要,有适合高中学生特点,从而有效的完成了教材二次加工,达到了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其次,是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创新点、亮点,在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可以得到很好的实施。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活动研究,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信息技术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是坚持“干中学”和“边干边学”的学习理念,让学生在“用”中熟悉、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增强学生社会探究、科学探究和认识自我。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结合高中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合作学习Excel图表制作的方法,营造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学习环境;设计了合作探究Excel图表预测分析建模的过程,渗透依靠自身能力,借鉴同伴特长,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理念。这些教学方法,有效的开辟了学生学习新途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3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初中时就认真学习了计算机或在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较为熟练,对各种操作都较容易上手,在学习当中可以带动和指导其他学生,但许多乡下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形同虚设,所以大部分学生在上高中之前对计算机还是比较陌生;
    2.高一的学生比较喜欢动手操作,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也比较强。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采用的是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一书。文字段落格式的设置是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章中学习的内容,文字处理是信息技术的重要部分,是办公自动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的设置又是文字处理的重点内容,是文档排版的必备技术。
    本节课是学习文字处理的第二节,在这之前已熟悉了Word的工作界面,文字内容的录入和文本的编辑,本节课是在这基础之上对文本进行基本的美化,使其具有一般文档的基本样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字体和段落格式的作用;
    (2)掌握设置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的方法和格式刷的使用方法;
    (3)掌握保存文档的各种操作;
    2.方法与过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设置字体、字号、字形、字体颜色等字体格式;
    (2)设置首行缩进、行间距、段落间距等段落格式。
    2.教学难点
    段落缩进的类型较多,利用标尺进行段落缩进的操作有一定难度,但掌握后对操作起来比较方便。
    三、媒体选用
    1.针对学科特点,我选用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网络教室进行教学。
    2.课前准备:一个已设置好的多种字体和段落格式的文档。
    四、教法及学法指导
    (一)教学方法
    (一)教法
    1.讲解法:对于某些工具(如标尺的各个滑块)的作用和用法,可以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演示法:对于一些较难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果一味地总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挫败感和厌倦,而且效率低下,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时,教师可以采取演示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方法。另外,对于比较简单,没有探索价值的操作,由老师演示,可让学生快速地掌握;
    3.任务驱动法:通过任务驱动,既能让学生产生要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在解决问题之后又能让学生产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所以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模式:
    设计任务——启发探索——辅导归纳——学习评价——课堂训练
    (二)学法指导
    自己多动手操作的方法不但符合中学生的特点,而且习得的直接经验比获得的间接经验印象更为深刻,所以,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助协作,总结经验,完成实践任务,以达到概念内化的效果。这样的学习既可以掌握操作技能和学习的方法,又能培养和提高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组织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供一篇只有文字且有几处需要进行文本的复制和移动等调整的文档让一个学生将其编辑好。再由另一个学生将选定文本的各种方法操作一遍。
    (二)导入新课:结合实际情况导入,如:我们前面所编辑的文档形式单一,缺乏美观性,我们如何才能将文档变得漂亮些呢?下面,我们就来将它美化一下吧。
    (三)让学生打开上节课编辑的文档(E:Wordhly.doc)。不知道怎样打开的学生可以看老师的演示或请已掌握的学生帮忙,然后再由自己打开。
    (四)小组合作探究,掌握学习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的设置。
    1.将学生四至五人一组,合作完成以下各个任务。教师指派好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进程和维持纪律。(教师提示,在设置格式之前,要选定文本或段落。)
    (1)将标题设置为黑体、小二号字、加粗、字间距为加宽四磅。
    (2)第一段文字设置为楷体、小四号、颜色为紫色。
    (3)标题文本居中对齐。
    (4)所有段落首行缩进2个字符。
    (5)第一段左右各缩进3个字符,行间距为固定22磅,段前段后各为1行。
    在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辅导,答疑,发现典型问题。
    2.学生交流成果,每个任务都由不同的组选派成员到多媒体控制台操作演示,教师给以肯定,并鼓励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操作方法。
    3.教师补充总结并演示设置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的一般方法,并讲解和演示"格式刷"在复制格式的作用和保存文档的方法。把所有操作方法显示到屏幕上。
    (五)组织课堂练习,要求学生对教师总结的操作方法认真练习,以达到内化技能的效果,小组长负责检查,教师给予个别辅导。
    (六)评价学习结果,总结本课教学。
    (七)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在家里练习操作,完成一篇包含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的文档,下次上课时将进行部分展示。
    本节课由于突出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完成任务情况看,知识目标完全。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电子表格加工是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中的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内容,而图表是本节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与表格信息加工的过程相结合,实现从操作到实际应用的提升,以图表为手段来分析数据,表达结果,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其加工和表达的一般过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熟练掌握Excel图表的相关操作;学会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比较分析各类图表的适用范围;经历表格数据加工与表达的过程,形成分析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图表在呈现数据方面的优越性,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别能力。
    3、教学重点:使用合适的图表类型呈现数据;总结各类图表的适用范围。
    4、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图表类型;提高对制作报告的认识和审美能力。
    二、说教学策略:
    1、学习环境分析:学校硬件设施比较好,而本课内容重在实践,所以我选择网络教室,便于学生进行练习。
    2、学习者分析:本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已学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但在应用方面的认识比较肤浅。因此,我在教学上要注重让学生体验及掌握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法:(1)对照导入法:创设文明班评比的情境,对照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突出图表这种呈现方式的直观性。
    (2)任务驱动法:设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自主探究,鼓励发挥组内各成员的所长,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4、学法:(1)小组讨论法: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通过讨论共同提高对图表的应用认识。(2)互评学习法:通过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促进知识的建构。三、说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以“高一年级创建文明班集体评比得分统计表”导入新课,采用对照式导入法,进行两个对比,首先是量的对比。先后给出两个表格,含有3个班和含有10个班的统计表,同样提问三个问题:哪一个班的总成绩最好?从表中的数据来看,哪一个班的表现最平稳?哪一个班的进步很大,保持上升的势头?很明显,在数据量剧增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分析有相当的困难。
    设计意图:揭示表格呈现方式的局限性,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为下一环节用柱形图、折线图分析数据作铺垫。
    第二是呈现方式的对照,以10个班作例子,生成两个图表,同样问刚才的三个问题,对比刚才的纯表格呈现方式,学生更快更直观地从图表中得到答案。设计意图:突出图表呈现方式的直观性,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读柱形图回答问题1,让学生感受柱形图更便于比较分数的高低;读折线图回答问题2、3,让学生感受折线图更便于观察起伏变化的情况,预测趋势。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形成图表应用的初步建构。
    2、任务驱动:思考柱形图、折线图分别适应于呈现什么类型的数据?、思考在Excel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时,与其对应的图表有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1)任务的安排已把明确任务→建立表格→分析数据→形成报告这一流程渗透其中,让学生经历表格数据加工与表达的过程,突破教学难点。(2)分组分别练习不同的内容,有利于小组协作交流。(3)任务中包括思考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图表类型的应用上。
    3、学生课堂活动: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操作,我深入各小组关注学生的协作情况,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在协作过程中充分自主学习,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
    4、教师点评:对刚才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提出以后改正的方向。
    四、说小结与反思:
    1、小结:在教学上我重视对学生活动的指引,通过“活动目的”、“活动任务”、“活动过程”、“活动结果”、“活动评价”引导活动的流程,提高活动效率与效果。
    完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后,我将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再一次回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加深记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善于动脑等行为给予肯定,最后布置作业。
    2、反思:完成所有教学任务之后,我将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教学设计上的不足,并积极改进,以期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版面的美化艺术》选自广西科学技术出版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本课是在学会了对文字进行简单修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边框、底纹的设置,从而为板报锦上添花。本课的知识点既用到了工具栏,又用到了菜单命令,它既告诉同学们word20xx中的一些常用操作可以通过工具栏来完成,快捷、方便,又可用菜单的形式来补充工具栏无法实现的强大功能。这为以后更深入地学习文字的排版及表格、图形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2、学生状况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高一学生已能够简单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文字进行处理,但白纸黑字的老面孔让他们感觉不再新鲜,一份成功的电子板报,不但要文章精彩,还应该有丰富多彩的色彩。因此为了能让自己的电子板报色彩丰富、美观大方,把原来单调的白底黑字进行恰当的、符合人们视觉效果的修饰,学生有着很强的内驱力,兴趣很浓。通过本课的操作,学生即可完成一个简单单页电子板报的雏形,将使学生在感受到成功愉悦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后面内容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学会为文本设置边框和底纹。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生动有趣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文字的创新设计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为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浓厚兴趣;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设置边框和底纹。
    2、教学难点:设置边框和底纹。
    四、教法学法: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课程特征及学生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法:“演示法”、“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图:设计任务----启发讨论----讲解辅导----归纳问题
    学法 :
    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一是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二是提供更多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好习惯;三是通过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践,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四是让学生通过成功的作品,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
    以下是学生活动图:
    仔细观察----思考讨论----探索质疑----总结心得----自主创造----评价定位
    学生在完成每一个任务的过程中,总是先观察再思考讨论完成任务的办法,对讨论结果进行探究验证,找到答案之后,总结心得,自主创造,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自我定位。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示文件:“版面的美化艺术”对比(一个白底黑字的“版面的美化艺术”,一个加了边框和底纹的“版面的美化艺术”)
    师:这里有两段文字,它们的区别在那里?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修饰了颜色的'文章更加漂亮,美观,特别是标题经过修饰以后还更醒目了。)
    原来,这些呆板的文字经过颜色的加工,可以变得如此的生动活泼、多彩多姿呀!怎样把文字加上丰富多彩的修饰呢?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版面的美化艺术”。(板书)
    [ 通过对比作品,让学生感知艺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二)合作交流;探求方法
    [任务一:给文字加边框和底纹]
    在《文字的修饰方法》一课中我们学习了通过改变文字的字体和字号来美化标题,那么如何来给文字加边框和底纹呢?尝试用多种方法修饰。
    学生自主探究。
    打开“版面的美化艺术”文件,给“版面的美化艺术”加上边框和底纹。
    提示学生有几种求助方式:
    ⑴书是我们的好老师,向书本求助。
    ⑵向同学求助。
    ⑶向老师求助。
    (提前完成的可以帮助同组的同学,帮助的方式是教会他方法,而不是直接帮他操作。)
    请全组都完成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当小老师展示给大家看。
    上台后向这位小老师提出要求:为了让你的学生们听清,学会,请边说边做,仔细讲清每一个步骤。这样既可以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提问不同的学生,找到多种修改的方法。
    (1) 单击“格式”工具栏中的“底纹”“边框”按钮。
    (2) 选择“格式”——“边框和底纹”菜单命令。
    告诉学生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能完成任务,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但原则是越简单越方便越好。
    学生提出问题:为何不能设置边框和底纹的颜色?
    师重点讲解:(1)设置前必须要选中要设置的内容。
    (2)“边框和底纹”菜单中有二个小卡片,每个卡片中分别对应着不同的选项。
    (3)可以通过对话框中的预览看到设置后的效果。
    学生练习:给“版面的美化艺术”加上不同的边框和底纹。
    展示学生作品。
    师故意选出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边框和底纹色彩搭配协调的作品和不协调的作品,让学生评价,通过对比,了解设置颜色也不能越多越好,而要从实用,适用,美观的角度来设置。(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任务二:自主探究利用“页面边框”选项卡给页面设置边框]
    “边框”和“底纹”的设置都是针对文章,对于整个页面我们也可以进行美化,在“边框和底纹”命令中继续探密,找一找如何给页面加边框。
    学生自主探索。
    [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部分,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线”,在这个环节中我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目的。同时,分层教学的运用,使得全体学生得到发展,提高自身操作水平。]
    (三)实践运用;提高发展
    拓展练习,
    练习:修饰学校的《机房管理制度》。
    [在这里如果给学生几个字或者是一篇不认识的文章,学生只能机械地枯燥地学习;如果给学生与他们生活和学习相关的内容,他们就会有亲切感,并自觉地愉快地创作。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爱护机房的意识]
    六、说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主要用到以下几个教学思想:
    1、 师生互动性。良好的师生互助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2、 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本身就是不断更新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也具备探究学习这种能力。
    3、 整和其他学科的资源。本课教学如果孤立地仅仅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操作还是不够的。放在本单元电子报这一整体中考察,我们会发现,操作仅仅是办报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想办出有特色的报,需要各方面的能力,其中美术能力不可缺少。因此我在新课伊始,就引导学生感知色彩,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在设置过程更是反复用同学们实际的操作实例提醒注意颜色的搭配和协调。
    4、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有所长同学的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热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协作意识。
    
随便看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