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范文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数学第十册p50。
    2、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了整数的四则计算,了解了自然数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约数和倍数的学习,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质数、合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作好铺垫,也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具体情景探索掌握整除的意义,理解约数和倍数的含义,学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分析,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4、重点: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整除的意义。
    关键:通过分析、讨论,得出整除的特征。相互依存的理解。
    二、说教法
    1、通过直观分析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整除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学习过程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口、动脑,以及采用判断、游戏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的学习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讨论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目的地观察、思考、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与学习目标
    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约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学习要求大家做到:
    ①掌握整除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②学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约数或倍数。
    [开门见山将具体清晰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发挥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复习铺垫:复习自然数、整数。同学们已经知道什么是自然数,你能举例子吗?它的单位是什么?
    [数的'整除的生长点是在整数的基础上,所以学生必须理清数的概念。]
    (三)学习新知
    A、初步感知整除
    1、口算(小黑板出示)15÷5=1、5÷5=24÷4=3、6÷0、9=16÷3=80÷20=6÷5=23÷7=[将课本中的题组适作改变,为紧接着的概括整除概念提供更丰富的感性材料。]
    2、学习整除的意义
    ①学生分组自由讨论,汇报各组的分组依据,引导得出:按商的情况:除尽、除不尽可以分成两组。
    15÷5=31、5÷5=0、316÷3=5……180÷20=4
    ②学生继续自由讨论,对第一组除尽进行分组,汇报分组依据,引导得出:a、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
    b、被除数、除数、商不都是整数。
    [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起到了促进作用。]
    ③观察第一组,说说第一组的特点,得出:a、没有余数;
    b、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例如:15÷5=3我们就说“15能被5整除”。那么:24÷4=680÷20=4可以怎么说呢?学生试说。
    [让学生模仿举例,并练习叙述这种关系,为抽象概括整除的意义做好铺垫。]
    B、深入学习整除的意义。
    如果用字母a表示这样的
    被除数,字母b表示这样的除数,那么想一想,整数a除以整数b,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可以说“a能被b整除”。
    看书P28的内容,再齐读整除的意义。
    [借助字母a、b启发学生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意义,使学生的概念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对照教材,使概念更具科学性。]
    学生回答后,提问:哪些除法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除尽?整除与除尽有什么关系?
    [在这里通过练习,使概念在思维中具体化,也自然地完成了整除和除尽的关系。]
    ②下面的每一组的第一个数能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为什么?
    28和7100和20xx和1015和1
    [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进行分析、判断练习,使学生对整除的概念逐步达到“掌握”的层次。上面教学过程的展现,主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概念,训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思维能力。]
    3、学习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前面我们讲了什么叫整除,那么什么叫约数和倍数呢?
    ①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那么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学生试说黑板上的整除式子。
    ②辨析:能不能说15是倍数,5是约数,为什么?得出: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讲。
    ③指出:在这一单元里我们所说的约数和倍数一般指除0外的自然数。
    ④看书P29质疑
    [学生掌握了整除的概念,对于约数和倍数的理解是水到渠成,所以在这里也不多费周折。而是直接出示了约数和倍数,讨论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不着痕迹地完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倍数和因数”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五年级数学水平比较好,在教学中我争取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自主探索。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
    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本
    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
    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
    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上课开始,就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
    合作交流,认识倍数和因数
    1、动手操作。
    出示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观察拼
    成的长方形,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各种摆法表示出来。
    2、提问:你表示的乘法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出乘法算式,电脑演示相应的图形。
    板书:12×1=12 6×2=12 4×3=12
    3、谈话: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写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
    式。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如4×3=12,我们可以说
    “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边说边在屏幕上显示)
    师:如果我说“4是因数,12是倍数,行吗?”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根据
    12×1=12呢?
    4、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为了研究方便,通常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
    所说的数都是指不为零的自然数。
    七、合作交流,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谈话:下面我们研究找一个数的因数。
    你能想办法找出18的所有因数吗?有困难的也可以小组里先商量一下。
    教师巡视,有目的地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指名板演。
    2、比较“有序”和“无序”两种情况,引导:对他的方法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或提问
    的?(使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3、比较“乘法找”和“除法找”的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4、回顾刚才的交流,你觉得要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最大的诀窍是什么?(按一定的顺序一对一对地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
    5、能找出15的因数或16的因数吗?选择一个找找看。交流:15的因数有1、3、5、15。16的因数有1、2、4、8、16。
    6、观察上面三个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八、自主探索
    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知道了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
    让学生思考片刻后自己试着找一找,再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在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的基础上明确: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就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用3依次乘1、2、3、4、5……来找3的
    倍数;也可以每次加3来找3的倍数。
    提问:写的完吗?(写不完)那怎么办?(用省略号表示)
    2、能总结一下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吗?
    3、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找出4的倍数: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4、观察上面的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先小组讨论,再交流。
    九、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教师出示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
    十、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解读的教材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20xx年春季学期版本,我定名为“用教材教、从研究起步”。
    整个五年级20xx年春季学期数学教程,新课总共八个单元,分别为为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
    第六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折现统计图;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根据每个单元自身的特征,我们可以把这八个单元归结为四大块,第一大块数与计算: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
    第二大块空间与图形:观察物体(三),图形的运动,: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三大块统计知识:折线统计图;
    第四大块:综合应用。
    根据以上的划分,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明白,每个单元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在因数与倍数中,学生必须了解因数与倍数的定义以及特征,会区分某数是某数的因数,某数是某数的倍数,同时要知道质数与合数的特征,知道质数与合数的划分条件,以及2、3、5的倍数特征,轻松明了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在第二大块空间与图形中,我们要把重点放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之上,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第三大块统计知识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够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并加以运用,其间可能在题目中会涉及众数,所以当做是课外的延伸,我们必须把众数的定义要求学生掌握。第四大块综合应用,要求学生学会在一堆产品之中找出次品,掌握找出次品的方法。
    下面,我将从每一个单元开始进行解析: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拼摆的过程,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不断丰富对空间以及平面图形的认识。2、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够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3、学生在操作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以两个例题进行探索,学生合作完成的同时又进行独立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空间观察能力,为第三章到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教学过程
    1、因数与倍数
    教材首先介绍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然后在例1和例2分别介绍了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通过3×4=12,进一步巩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最后,教材对整数0进行特殊说明,以明确本单元中数的研究范围。
    2、2、3、5的倍数特征
    教材先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教学。
    3、质数与合数
    采取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找100以内的质数时,所用的方法可能是多样化的。再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进行判断。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第四单元图形到运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三年级上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能否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的一项重要尺度。
    第七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
    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一些统计量的意义如平均数、中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认识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众数的含义就是通过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来认识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落下一个学生。所以,为了缩小“空中黔课”线上教学产生的两极分化,注重学困生的帮扶,我要更为认真地总结线上教学教育的经验,及时挖掘线上教学的经典案例,用于即将复学的线下教育,从而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有机地衔接起来,争取让学生掌握透彻本学期需要掌握的知识,促进学生的见识和成长。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邮票的张数》,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流程建构、板书的设计等几个环节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地位与作用
    《邮票的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学生学习了等式的性质,会解形如3x+2=5这样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以后学习(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本课内容在小学数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基于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立足于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的相等关系,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解形如ax±x=b这样的方程,从而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解形如ax±x=b这样的方程,而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已逐步形成,他们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性已比较强了。同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在问题解决中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还不高。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会解形如ax±x=b这样的方程,这些都是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三、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教师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 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说学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列方程的主要步骤。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学习的有效性,突出《邮票的张数》这个内容的知识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激情导入:同学们。你喜欢集邮吗?看这姐弟俩也在集邮,(课件出示情境图),看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呢?这姐弟俩遇到了数学问题?你觉得是什么数学问题呢?你能帮助他俩解决吗?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一个帮助淘气解决问题的情境,既引出了新课,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姐姐和弟弟各有多少张邮票,尝试用方程解决
    (1)指名完整的描述问题。
    (2)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析问题的思路。
    (3)提出找一找题目中等量关系的学习要求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并进行表示
    对于找实际问题中数量的等量关系,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所以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明白需要根据两个信息“姐姐邮票张数是弟弟的3倍”和“我和姐姐一共有180张邮票” 来分析等量关系,从而找出“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自己尝试列出方程x+3x=180,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再让学生尝试自己解方程,最后教师进行解方程的指导。
    4、如果把“我和姐姐一共有180张邮票”改为“姐姐比我多90张邮票”, 可以怎样列方程呢?想一想,与同伴交流。
    (1)自己尝试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决。
    (2)全班交流,并想一想列方程解决问题需要关注什么问题?
    【这样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落实新课标的理念。】
    (三)练习巩固、扩展应用
    要达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深化,还要辅以多形式、有层次的练习。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教材70页的1、2、题
    2、应用练习70页3、6题
    设计意图:由易到难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锻炼,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
    (四)总结全课,深化目标
    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在这里采用提问式小结,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就是我的板书设计:邮票的张数
    设计意图:我这样的板书形式,即简洁明了,又突出了重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五、教学反思
    (一)循循善诱,做好解题思路的引导工作
    人人都应获得地探究问题的方法。课堂上,学生经历了阅读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寻找数量关系——尝试用线段图表示情境图信息——思考设哪个未知量为x最合适——列方程、解方程、口头验证、作答的解题过程。解题策略力求做到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线段图表示关系式);引领学生解方程,要求学生对每一步做解释,学生通过口头的表达,理解3X +X=180是根据前面寻找的数量关系“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列出的方程,并且突破3X +X表示3个X加上一个X等于4个X即4X,这样4X=180就是前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了。如果课上,我能指导学生抓住关键条件“姐姐的邮票是弟弟的3倍”先让学生思考:怎样用线段图表示这句话的意思?当学生口述自己的想法后,我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画一画,学生汇报时能及时追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让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及时点拨:画线段图理解题意是解决求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好方法。这样学生对于等下理解为什么用X表示一倍量的弟弟的张数,3X就是几倍量的姐姐的张数就会简单多了,达到数形紧密配合。
    (二)积极调动,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整节课,我能够做到及时评价,并且评价语多样,针对性强。当学生主动地获得信息和发现问题,这时正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最佳时机,因此我评价到:老师发现同学们从一家人的对话中获得非常有价值观的信息,也提出了很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问题;当学生画出不同的线段图时,我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提出了要注意标明线段图表示的是什么;当学生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就鼓励他们可以同桌交流,还不确定时可以前后桌讨论,给他们一个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三)人文渗透,丰富数学课堂的内涵与外延
    课堂上每个环节都给学生寄语。学生不敢大胆发言,我并不责备他们,而是亲切的鼓励:回答错了也没关系,我们有很多同学可以帮助你。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2)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等实践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4)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3.教学重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4.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是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直观观察思考,让学生充分感知,再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突破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是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迁移、抽象、把握概念的本质。
    三、说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一把米尺,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长度,在测量中发现不能正好得到整数,那么引发学生想到用分数去表示剩余的不足,这就引出了分数的产生。
    2.让学生利用学具一个圆片、一根细绳、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4,领悟出可以把一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单位“1”。然后出示五个苹果和六个熊猫的图片让学生表示其中的1/4,让他们用八支水彩笔自己去分一分表示1/4,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3.在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归纳出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得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分数的意义,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分数的产生
    通过让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发现剩余的不足,提出问题剩余的不足怎样来记呢?然后在展示古代人测量物体长度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分数那时就已经产生了,最后通过展示两个孩子分东西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唤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过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理解单位一的含义
    教师先展示一个平均分成四份的长方形,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里1/4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学具自己通过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表示其中的1/4,请学生代表到投影前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及成果。紧接着教师出示平均分成四份的一条线段和一个圆,让学生说一说这里1/4的含义,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一个长方形、一个圆、一条线段看做一个整体,随后展示四个苹果,让学生说一说其中1/4的含义,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四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然后出示六个熊猫的图片,提问学生能不能把六个熊猫看成一个整体,紧跟着提问学生还可以把生活中的那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这时提出单位“1”的概念。接下来回到熊猫图片让学生看图片自创作出一些分数,同时教师板书学生说出的分数,并带着学生分析分子分母各是什么含义,这时教师叫学生随机说几个分数并说说它的含义,最后让学生自己先总结分数的意义,然后教师归纳补充得到分数意义完整的概念。
    3.分数单位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整数425的计数单位,然后指出分数也有计数单位叫分数单位,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复述分数单位的意义并举例说明,在这里引导学生归纳:分数单位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也就是若干分之一,也就是说分数单位是有一个分数分母来决定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最后通过学生和教师配合做的小游戏加深学生对分数单位的理解。
    (三)反馈练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在提出分数意义的概念后分糖果得这道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后面的三道练习都是通过具体实际巩固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3.隐藏香蕉的这道题是训练学生变换思维去考虑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然后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6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展开的,为下面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作铺垫,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年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2、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是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习方程知识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四、重、难点分析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方程的含义。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还存在着很大困难,所以将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因此,在学法中,让学生通过“感知交流→观察比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过程去发现新知,从而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小组合作观察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将按创设情境→观察探究→知识运用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图,通过“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活动,引出“50+50=100”的等式,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关于等式的感性经验、这样,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观察探究——形成概念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突出这个重点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通过展示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观察比较】接着,我提出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认识到列出的式子中,两个式子是等式,还有两个式子不是等式。而这里的等式与前面的等式不同,它们都含有未知数、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方程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充分地表达,从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像x+15=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这部分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础上,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种特殊的等式、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知识运用
    “试一试”通过列方程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方程的思想,并为进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一些准备、
    “练一练”安排了三道题、第一题采用学生抢答的方式,通过判断题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导学生体会等式与方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加深对方程含义的理解。第二题通过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在小组里交流,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对方程的认识用外显的形式表达出来,促进学生自主地建构方程的模型,内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题采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维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对方程含义的理解、
    4、引导小结
    本课的小结采用学生小结的模式,这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然后我再对学生的小结进行总结。
    5、布置作业
    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必做题:要求学生每个人写一篇数学日记,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同时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布置了探究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7
    一、说教学理念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等情感态度。
    2、一定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3、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以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大小比较为基础,又与整数除法及商不变的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更是分数的约分、通分的依据,也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是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基本性质”抽象概括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问题意识及合作意识。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及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1 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归纳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及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教具与学具
    教具上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融合到数学课堂中,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
    学具上我让学生准备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彩笔,直尺等。
    三、说教法
    教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采取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逐步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分析、综合、猜测,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归纳整理,采取迁移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
    四、说学法
    因为这部分内容可以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来完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所以这一节课采取的学法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故事引入:六一儿童节,妈妈买了三个一样大小的蛋糕。她将第一个蛋糕平均切成两块,分给哥哥一块。在一旁的姐姐看到了,说要两块。妈妈就把第二个蛋糕平均切成四块,给了她两块。弟弟更贪,他说我要四块,我要四块。妈妈就把第三块蛋糕平均切成八块,把其中的四块给弟弟。弟弟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得到的蛋糕是最多的,你同意吗?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引入课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还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分数大小比较上。
    2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
    片折一折,再涂色表示出每张纸的(板书:学生动手
    操作,老师巡视并指导。要求学生观察涂色部分,说 说发现了什么?在学生说出涂色部分相等时,也就说明这三个分数相等。然后用课件进一步证实学生的发现。(随着学生回答,再将三个分数用“=”连接起来)
    紧接着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那分子、分母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集体讨论,老师引导,得出规律。(注意:带领学生观察时,从左到右,从右到左。)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要求同学齐声朗读,并注意“同时”、“相同”、“不变”等关键词,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0除外”。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它们也有可能相等,与整数的大小比较不同。在实践探究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运用规律,实践应用
    (1)运用规律自学例2。提问:怎样使分母变为12?做这道题的依据是什么?
    (2)课后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1、2两题。
    (3)游戏互动:你说我答,教师说一个分数,学生答一个和它相等的分数。 3 这时,可以回答上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了,前后呼应,解开了学生们心中的疑问。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再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四)质疑反思,解决问题
    (1)揭示课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指板书)并板书课题。
    (2)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3)课件出示质疑反思:给学生创设一个交流、反思、小结的机会:看到分数的基本性质,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有可能会说自己的感受,如:我可以自己猜出并证明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我很自豪。
    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如:
    ①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或者减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会不变吗?
    ②分数的分子不变,分母变大或变小,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变大或变小,分母不变,分数的大小会变吗
    ③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数,使得分子与分母是小数,分数的大小变化吗?教师面对这些问题不急于解答,而是把思考的机会交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
    通过质疑反思、步步深入的交流活动,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究更深入,理解更完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有三个:
    (1)完善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2)回忆探究发现规律的全过程,再次体验探究的方法。 (3)对学生自主练习实施分层评价,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在评价反思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作业设计
    对于课后作业,我实行分层设计,练习十四2、3题为必做题,第四题为选做题。这样让不同的同学都能掌握基础知识,使有能力的的同学得到进一步提高。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0除外)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
    七、教学反思
    各位评委老师 ,整节课就是通过这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再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索等方法,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当然,这只是我的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许学生的学习会有更多、更精彩的成长,我期盼这一刻的到来!感谢各位专家、老师的聆听!谢谢!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8
    教材简析: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今后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重要基础。
    一、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作出合理的预测;
    3、通过网络学习,提高信息素养,培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网络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将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一传统教学的内容以网络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目的就是依托网络的资源优势,提供大量的统计分析素材,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充分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为此我设计了专题学习网站。主要包括以下版块:1、单式条形统计图2、复式条形统计图3、小小统计师:小课题研究。4、畅所欲言:网络留言版。5、深入研究课外延伸的内容。此外还链接了相关统计网站。
    教学过程
    首先、源于生活,创设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回顾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天气渐渐的热了起来,五年级的同学要订做新的夏季校服,出示大队长小明制成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学生观察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
    (这一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为复式条形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服务于生活,设置悬念,用认知矛盾凸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小明带着这张统计图向张老师汇报工作。
    张老师说小明搜集的数据还不够完整,原因是什么呢?这样一张美观的统计图为什么还是不行呢?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很容易想到,夏季校服是分男女的,只统计班级总人数是不够的。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出示第二次收集的数据。
    追问:如果继续用一个直条表示一个班级的人数还行不行?
    显然仅仅用一种直条,表示两种不同的的数量是不行的。
    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这里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整节课充满一种问题意识。)
    三、借助网络学件,自主学习复式条形图作图方法,交流学习体会
    出示小明制作的复式条形图。观察它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那么究竟怎样制作这张图呢?
    这里借助一个网络学件flash动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作图的顺序和方法。学生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学习体会。重点强调图例的作用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学生通过网络学件学习作图方法,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自主控制学习的速度,如果看完一遍,不是很清楚的可以重复播放,直到完全弄懂。这样就克服了传统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大屏幕上演示所有学生以同样的进度学习的局限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在组内交流学习体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回归生活、分析统计图、总结复式条形图的`优势
    我们制作条形统计图的目的是为了直观的获取信息、分析数据。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小组讨论,汇报。(各班男女生人数不等,等信息)
    由此可以看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但能看出各班男女生人数的多少,还便于分析和比较。
    紧接着出示两个小练习
    1、某商场一季度冰箱、取暖器情况统计图,缺少图例。
    学生从冬天取暖器卖得较多,并且随着气温的增高,销量逐渐减少。可以分析一下哪一种直条表示冰箱台数,哪一种直条表示取暖器台数。
    2、教育书店二月份图书销售情况统计图、没有涂色。
    临近开学,儿童读物销量明显增多,突出统计的书店经营的导向作用。
    至此新授部分告一段落。
    五、小课题研究、经历统计全过程,渗透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以一组雅典奥运会精彩镜头,渲染气氛。点明课题。
    课题:第26—28届奥运会中国队金牌数和奖牌总数统计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合作,上网搜集资料,用EXCEL共同制作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汇报展示分析统计图。
    (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形式依托网络资源搜集数据,运用EXCEL作图,比手工作图方便快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根据近三届奥运会中国队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队的表现会怎么样?
    点击“畅所欲言”,把你的想法写在留言板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培养学生根据已知数据和趋势作出合理预测的能力,渗透统计意识的教育。为了克服传统课堂时间短暂,只有同学可以发言的缺点,用网络留言板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可以自由的交流自己的感受,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
    六、延升课外,调查研究,作一个小小的统计人。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们发现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女生比男生多。
    这是特殊情况还是普遍现象呢?用兴趣的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调查其它年级的情况,制作统计图,并试着写一份分析报告!把你的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发到校园网上,和大家一同分享。
    (男女人数均衡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小学生也可以为大课题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一个小小统计人。)
    全课总结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说学生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五、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尝试研究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小组合作
    我在3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2、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
    (1)化成小数计算
    (2)通分计算
    (3)画图解决。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3、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0
    教材分析
    《折叠》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与生活”部分的第二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展开图之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立体图形和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建立表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今后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班75名学生,其中男生偏多且好动,但从过去的学习情况来看,总体上说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很浓,特别是在独学过程中不认真,效果不好。所以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有效地学习。鉴于学生的实际,我觉得这节课是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但在判断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他们学习的难点。另外课堂的组织教学非常关键。
    教学目标:
    1、经历折叠与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课前准备
    1.把附页3上面的三个图形剪开备用。
    2.独立完成课本第39页第1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题目,观察、想象它们各能折成什么立体图形?再出示信封的展开图,让学生继续观察,它能折成什么立体图形?立足于“导”,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
    教学过程:
    一、学一学
    1.完成课本第38页“想一想”:
    1)将右图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 )。
    2)用数字1---5从上往下依次标出中间五个面,用6、7标出左右两个面,图1与图( )相对,图( )与图( )相对。,图( )与图( )相对。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将图形标上号码,然后提出问题。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完成课本第38页的“画一画”。天窗可以在( )号图形或( )号图形内,门可以在( )号图形内。
    3.完成课本第38页的“做一做”。你画的天窗和门的位置合适吗?
    4.完成课本第38页的“试一试”。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图猜想,然后通过实践检验猜想的的结论,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由学生自己探索出的结论,能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练一练
    课本第40页第3题。
    三、查一查
    独立完成课本第39页第2题。
    四、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我认真阅读教材,充分读透教材,体会教材的设计意图,对教材进行合理组合、加工,设计注重了知识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本节课是动手操作课,我让学生经历了“猜想——再猜想——验证”的过程,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想象这个展开图可以折成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表象。接着引导学生再次想象,给这个房子设计一扇门和一扇天窗,并动手在平面图上画一画,让学生完全凭借空间想象能力来设计,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和挑战性,我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来思考、设想。在巡视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大部分孩子的设计都挺合理的,这是我感到比较欣慰的地方。
    3、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课堂教学中,我总喜欢问学生:“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把你想法说来听听。”“说一说展开图中的'各部分是如何跟房子的各部分对应的。”并鼓励学生尽量把话说完整,增强学生对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能力,也发展了空间感。
    不足之处:
    1.在平常的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独学情况。在本节课中,部分学生没有严格按照导学案的要求去做,有些内容直接跳过,或者一直都是在折展开图,这就导致后面的小组交流出现问题,讨论没有效果。
    2.在“学一学”的第一个环节中,设计让学生找展开图中有几组相对的面,本来只有两组,而我设计了三组。本意是想引导学生找哪些面的面积相等,结果写成了相对的面,出现了知识性的问题。2号和3号图形是相邻的面,不是相对的面。所以有一个学生认为,2号、3号和5号图形相对,这也提醒我以后一定要仔细,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
    3.对学生放手还不不够,学生在展示折小房子的时候,我一直在抢着说,没给学生机会。并且没有引导学生明确,我们把平面展开图折成一个立体图形时,是可以先确定一个基准面,然后在一步一步折成立体图形的。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分数的意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学设计,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掌握分数的意义,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
    2、使学生知道分子、分母、分数单位表示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和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是分数意义的归纳与单位“1”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思维规律,五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理解单位“1”存在困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四、说教学设想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用这些学具将他们通过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表示出分数,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让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基于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和集体讨论法进行教学。
    五、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分析归纳等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各项活动的安排中,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复习引入
    由学生说分数,分子、分母及写这个分数引出新知识,使学生能够知道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以动手操作、归纳总结活动为主,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我还注重了题目的引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拓展、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巩固练习
    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四道习题,通过多样化的习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4、5题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目的就是展现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直观的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2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思想与方法和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与思考。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和体积单位等知识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来学习的。首先,给出容积和容积概念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就是用体积单位;然后,通过从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药水瓶、饮料瓶上的容积单位L和ml,并介绍了它们的关系和它们与体积单位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感知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将新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利用例5计算小汽车油箱容积巩固长方体容积的计算和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立体图形中体积与容积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实际,联系生活,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做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因此针对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对具体实物的观察中理解容积与体积;认识容积单位:升、毫升。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感悟等数学活动过程,感知容积单位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3.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学重点: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理解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三、教学思想与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打算从又下四步展开教学活动: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实物(塑料盒、木盒),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如:在区分容积与体积时,选择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木盒和塑料盒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感观获得对两个概念的区别,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的水平。操作是学生认识事物、探索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如:在探究中感知1L、1ML的实际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操作,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容积以及感悟出容积的大小。
    3、通过有层次地操作活动,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认识,获得新知。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化抽象为形象。
    4、将所学容积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如:巩固练习中的题目就有所体现。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新知识的构建是以已有的旧知识为载体的。因此,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复习体积、体积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以及长方体体积的计算,能够较好的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四部分,第一、容积的概念,第二、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第三、认识容积单位以及单位间的关系;感悟估测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第四、容积的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内容是容积概念的教学。在这里,我直接出示实物教具,长方体小木盒。通过实物介绍容积就是容器里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随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容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机械的背诵概念。在此基础上问学生:通过刚才的举例,发现了只有什么样的物体才有容积?学生会很快说出:必须是空心的物体才有容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直观感知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容积的意义。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第二部分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竟猜小游戏。拿出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体塑料盒和木头盒(用纸蒙好)让学生猜哪一个容积大,在学生的竟猜中揭晓迷底。感受容积与体积的不同之处是容积从里面测量而体积是从外面测量。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体积相同。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竟猜小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在一个饱满的精神状态下来学习知识。从而轻松的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知识。
    第三部分内容认识容积单位以及单位间的关系;感悟估测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因此,为了更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在此,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认识容积单位,通过实物教具药水瓶和饮料瓶,观察上面的竟含量,引出L和ml两个容积单位,让学生猜想,升和毫升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会猜出是容积单位。教师紧接着问学生:你们想知道1ml水有多少吗?学生通过用针筒吸水并滴在手心活动感受1ml的大小。并把1ml水注入药水瓶中,用它估计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药水瓶中水的容积。(10ml)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一毫升究竟有多少?并以此为凭借进行估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活动二:操作、猜想、验证、感悟。用250毫升的量桶,向容积是1升的容器中倒水,倒几次是1升?通过倒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倒四次正好是1升。得出(1L=1000ml)。又将1升水倒入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中,你猜想会发生什么?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么1毫升与1立方厘米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说继续验证,有的学生会根据升与毫升、1升与1立方分米的关系得出1毫升=1立方厘米。此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这两个单位间的关系。随后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哪些容器上还标有L和ml的字样。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先将1升水倒入正方体容器中,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学生会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么1ml与1cm3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时有的学生说继续操作验证;有的学生说不用,根据升与毫升的关系和1升与1立方分米的关系可以得到。体积与容积单位间的关系是通过学生猜想、操作验证的方法得到的,这样能够使他们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再将1升水倒入纸杯中,能倒几纸杯水?估计一下一个纸杯大约能盛多少毫升水?本环节是通过两次倒水活动深刻地理解了升与毫升和它们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亲身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时,教师指出:科学规定,每人每天至少要喝1400毫升的水,你知道1400毫升究竟是多少呢?学生用不同的容积来说明1400毫升的多少。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不同容器建立深刻的表象,丰富数学体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此活动,充分让学生猜想、验证、感悟、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容积单位间的关系。而且更能深刻地感悟到1L和1ML的实际大小。增强估算的能力。培养学生节约自然资源的好习惯。
    第四部分是例题的教学,由学生独立完成,师适时点拨怎样把体积单位转化成容积单位。出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指导。最后集体订正,使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加以运用。进一步理解容积和体积的关系。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实现“三清”中的“堂堂清”。在此设计四组练习,第一组题单位间的换算,属容易题。主要目的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察。第二组题感知题,使学生加深对L和mL两个单位关系的进一步感悟和理解。第三组计算题。难点是将体积单位转化成容积单位。对新知识加以运用,属中档题。第四组练习即例6,目的是让学生总结出测量不规则物体容积的方法。属于较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都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总结反思,提炼升华
    回顾课堂知识,最后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谈体会,总结拓展升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思想教育。《九章算术》是我国数学届的瑰宝,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后世的数学家,大都是从《九章算术》开始学习和研究数学知识的。唐宋两代都由国家明令规定为教科书。1084年由当时的北宋朝廷进行刊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可以说,《九章算术》是中国为数学发展做出的又一杰出贡献。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也看一下这本书。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3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6~66页——分数与除法。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对于分数,学生并不陌生。在三年级的时候,他们已经初步接触了分数,通过直观和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这节课内容之前,又进一步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初步沟通除法和分数的关系;例2明确指出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例题后通过适当的练习,在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关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本课时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分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数学概念,它的意义是多层次的。在本节课之前,学生是从“行为”(平均分物体)入手认识分数的;本节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则是对分数的进一步的理解——分数可以表示除法运算的结果。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突出这一点。
    (二)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索和理解除法与分数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并从中体会到用分数表示除法商的优越性。
    能在几组例证的探索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的'能力。
    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规律,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发现、掌握除法与分数的关系;难点是理解两个数相除商用分数表示。
    三、教法、学法
    在这一节课中,我以学生熟悉的平均分问题和分数的意义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点,借助实验操作、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经历
    (b≠0)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逐步构建除法和分数之间关系的模型,学会用分数这个新的数表示除法的商。
    四、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抛砖引玉。
    1、把6颗糖,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颗。
    2、把3颗★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颗。
    3、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块。
    【设计意图:虽然只是简单的3道题目,但却复习了旧知识,同时又巧妙地引出新知识,抛砖引玉,为下面的研究埋下伏笔。】
    承上启下,初步建模
    1、承接前一个问题: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1÷3;根据分数的意义,每人可得这块月饼的,借助月饼图可知,1块月饼的也就是块月饼。因此1÷3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用分数表示结果;其次借助数形结合,巧妙地把除法计算与分数初步联系起来。]
    2、把题目改为: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4名、5名、6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3、追问:如果平均分给7名、8名、9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如果是b名同学呢?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初步理解:如果被除数是1,不管除数是几,都可以用几分之一的分数表示1÷几的商。初步建立的数学模型,为下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深入探究,理解含义
    出示例2: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通过“估算——猜想——验证——汇报反馈———小结”这几个环节,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3÷4的商。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两个预案,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
    预案1:先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1份,就是块;再用同样的办法平均分另外2块同样大小的月饼。这样每人分得3个块,就是块。
    预案2:把3块月饼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取其中的1份,就是3块饼的。1份有3个块,拼起来就是1块饼的,即块。
    归纳类比,发现规律
    1、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10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2、把7块月饼,平均分给10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3、把x块月饼,平均分给15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列出算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检测反馈,拓展提高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
    7÷8=9÷13=9÷8=11÷10=
    2.想一想,填一填
    完成书本课后做一做第2题,并添加这一道题目
    通过=()÷(),说明除法和分数之间的互逆关系;通过
    提问,“()可以是任何数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因为除数和分母都不能为0,所以。
    3.计算下面各题的商
    4÷7=1÷2=5÷3=45÷5=
    9÷3=4÷5=2÷3=1÷6=
    4.解决问题
    (1)一位火炬手跑1千米要15分钟,平均每分钟跑几分之几千米?1÷15=(千米)
    (2)如果要重新铺设一块15平方米的主席台,需要41块砖,平均每块砖占地多少平方米?15÷41=(平方米)
    5.思考提高题:0.7÷2的商也能用分数表示吗?
    五、教学预评及板书设计
    本节课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抛——承——探——引”这几个环节,使学生经历了(b≠0)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较好地构建了除法与分数关系这一新的数学模型,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而且板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能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突破教学的难点,使本课教学目标能有效达成,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4
    一、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三、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千岛湖美丽的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画面定格在千岛湖的峰。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千岛湖游玩好吗?
    2、出示一组千岛湖游玩的信息:
    游船码头千岛湖峰
    坐缆车要小时
    爬山要小时
    宾馆游船码头
    乘汽车要小时
    骑自行车要小时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你准备怎样游千岛湖,并用算式表示你所需的时间。
    得出:1/2+1/3 5/8+7/81/2+7/8 5/8+1/3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5/8+7/8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导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五个小环节。
    1、独立探险究
    每人独立尝试3个算式,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4人小组交流方法,再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3、算法优化
    在多种算法中,讨论出最合理的方法:先通分,再计算。
    有的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算法:(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当学生出现这几种方法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体会并感悟出: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到: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4、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5、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6、再一次请学生选择游玩路线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将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算法多样化、优化的过程,使他们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同时既培养了良好的验算习惯,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最后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较,再次请学生选择哪种登山方式,并说明你的想法。有的学生会说乘缆车,这样节省时间;也有的学生会说爬山,这样可以节省金钱。这一小小的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一次让学生在选择中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展示了数学的魅力。】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单一练习: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设计意图: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习是通分。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在这个大情景中又包含了3个层次的练习】
    2、创设生活情境:
    目前我校正在打造书香校园的品牌,图书室最近新买了一批图书。
    (1)买来的故事书占总数的1/4
    科技书占总数的1/6
    基本练习:出示两条信息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可能列出1/4+1/6 1/4-1/6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巩固新知,另一方面当学生在计算时出现有12、24作公分母时,通过比较,感悟出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最简便。】
    (2)综合练习:
    在前面2条信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信息:连环画占总数的1/5。
    要求学生求出:这三种书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出:1/4+1/6+1/5
    【设计意图:一方面由2个异分母分数扩展到3个,这是知识的又一次拓展,也是对教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
    (3)思考练习;
    在前两个信息的基础上,补充这样一个问题:其他书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尝试解决:1-1/4-1/6
    【设计意图:为了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思考性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当场解决,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课后去思考。】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请学生谈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五)板书设计通分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转化
    【设计意思:通过学生的回顾总结,再次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从而不断完美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在学习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在教学评价上:我不仅关注计算法则的得出,更关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 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习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随便看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8 10: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