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
范文 |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精选12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1 一、教材解析 《童年水墨画》是一篇文笔优美修辞格别致的诗文,描写的是天真烂漫欢乐自由的童年画面,对学生来说想要完全理解略微有些难读。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描述不同的画面。第一个部分《溪边》要求背诵,语言充满了诗意,重点在表述手法的赏析学习;第二部分《江上》配合课本插图,通俗好懂;第三部分《林中》修辞格较别致,描写的场景较容易理解,但其中的借代手法是学生陌生的。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认知能力,但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还有待加强,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1个字,会写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达的三个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达的三个画面。 三、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 学法:脑动心到,心口一致,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大家都来说说关于自己童年的回忆,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什么玩具?(播放课件图片) 生:滑板车、积木、游泳…… 师:这些都是大家喜欢的,能给大家带来欢乐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另一种童年,没有滑板车也没有动画片,但是同样的快乐和自由。请大家打开课本,齐读课题,我们一起去了解诗人张继楼笔下的不一样的童年画面:童年的水墨画。(板书) 师: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也可学生自己提)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读题生疑,引导学生面对题目揣摩思考,说出自己的疑问,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一个平台。】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自由读课文,不会认的字同桌间交流解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相机正音。 2.检查自读情况。(课件展示词语) 分段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设计意图: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齐读。边读边思考: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场景?读诗句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些画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最喜欢哪一段?(课件展示) 这首诗描写了溪边、江上、林中三个场景,我们来逐个了解。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通过扎扎实实读文字,品文字等方法,努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语言印象。】 (四)品读课文。 1.指名读《溪边》,提问: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展示) 2.请同学说说在这首诗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小组讨论,派出代表,比一比哪一组说得更好。(可将回答得最好的一组答案写在课件上展示出来作为鼓励。明确内容:溪水的碧绿平静,蜻蜓立竿的安静,“扑腾一声”的动景,鱼跃人欢的愉快。) 3.分析表述手法。(课件展示)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4.指导朗读:该段语言优美明快,孩子气十足,或运用拟人,或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儿童快乐的生活,富有形象感。朗读的时候,节奏要明快,语调要风趣,表现出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 (五)品读分析,体味《江上》。 1.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江上》。齐读。 (1)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快乐) (2)从哪些词能感受到快乐? (鸭群、戏耍、笑哈哈、水葫芦、两排银牙) 2.分析点拨。(课件展示,合作完成)学生质疑,释疑。请同学模仿其中动作“扇动翅膀拍水戏耍”“拨动浪花”加强理解。 3.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方法同《溪边》) 4.指导朗读,齐读回顾。 (六)合作交流,理解《林中》。 老师带着大家了解了《溪边》的愉悦和《江上》的玩闹,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领老师来理解《林中》的风景。请大家仔细阅读《林中》这首诗,想一想它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把你们不理解的地方互相交流交流,然后带着老师去学习(课件展示) (七)课文小结: 1.齐读课文,根据层次图背诵《溪边》。 2.总结:《溪边》《江上》《林中》都是孩子们在大自然自由自在欢乐玩耍的画面,孩子们或呼朋唤友去钓鱼、游泳,或雨后结伴去林中玩耍,享受着欢乐的童年生活和大自然的乐趣。作者的优美的语言和手法,都能让我们读的时候就感受到欢笑和快乐。大家可以积累其中优美的诗句和词语,在以后的交流或写作中可以运用。 3.完成课后习题比赛背诵《溪边》。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2 《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是是一篇儿童诗,是一篇阅读课文,说实话我本不想这样上这节课,由于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儿童诗。但这不是我这样上这节课的主要的目的。主要的是学生很喜欢儿童诗,在还没有学到这一课的时候,有的学生在和我聊天的时候说还喜欢这一课,我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令我很吃惊,这样的文章语言多美啊,还有这不是画,但是读了之后大脑就会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来。还有一个学生对我说我也想自己写一写这样的小诗。 我想生本教学不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吗?但是我也知道要想上好这节课很不容易,没有一篇阅读的课文好上。特别是生本教学的这样模式。为了满足学生,我今天这节课也是尝试着来上的,所以肯定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的地方,诚恳的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与批评与指导。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我采用小组汇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带来的快乐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通过学生的收集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练习说话,写话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综合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前置性作业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 生词: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设计流程: 课前背古诗一分钟小喇叭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 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五、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生本教育重视语言实践,由课内引向课外,从学生感兴趣的办一次以“儿童诗”为主的手抄报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的方法。其实更是这一节课的理论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3 说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说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说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说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童年》。 2、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3、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五、总结,布置作业 1、补充采蜜本。 2、继续阅读儿童诗。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4 【教学设想】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四、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诗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大意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5、赏析诗句 6、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7、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五、鉴赏写法 1、默读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2、模仿这首诗中,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3、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4、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六、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歌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知晓汉字的意义来识记生字。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知识宽度。】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巩固诗歌的学习方法,发现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7.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意思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8.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戴着斗笠,很卡爱。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儿童的欢乐。在哪里能读出来? 9.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齐读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设计意图:争当小诗人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学习写诗。】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溪边 童年的水墨画江上 林中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6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着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五、总结,布置作业 1、补充采蜜本。 2、继续阅读儿童诗。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 《童年的水墨画》描绘了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学生们进行了大胆想象。 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幅有动有静的画,有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鱼的挣扎、人的欢笑。” 也有的孩子说:“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绿色的小溪、绿色的人影、红色的蜻蜓,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还有的孩子说:“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小溪、蜻蜓是快乐的,孩子们更是快乐的……” 每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体会,可见同学们用心的去体会了,所以才如此的精彩,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美美的读起来。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7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能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2、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童年》,学生欣赏歌曲,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2、引导交流: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同学们在童年时一定都有过幻想和一些快乐的时光吧,请讲给大家听听。(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在小组内读诗歌并互评、正音,品味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3、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4、师生交流诗的大概内容。(童年的生活场景) 三、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溪边》,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个短语来概括。(板书:溪边钓鱼) 3、这一小节中,有哪些诗句让你印象深刻?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1)课件出示: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这句话中“人影”真的可以被“溪水染绿”吗?(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溪水变绿了,人影倒映在绿色的溪水里,也被染成了绿色。) (2)课件出示: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笑声”能“蹦跳”吗?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小朋友们钓到鱼的喜悦之情。) 4、师范读诗歌,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自主识字。 2、师范写“墨、爽”,讲解字形结构和关键笔画。 3、生练习,师巡视,展示优秀书写作品并评价。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所学生字,背诵《溪边》。 2、今天,我们接着和作者一起享受快乐的童年生活。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自由朗读《江上》《林中》这两小节的内容,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简要概括这两部分内容。(板书: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2、这两小节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呢?画出来,与同桌交流你喜欢的理由。 (1)课件出示: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指的是什么?“两排银牙”又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场景呢?(“水葫芦”本义指水生草本植物,文中指水性好的小伙伴;“两排银牙”指孩子们戏水时开心的样子,这里绘声绘色地描写出了孩子们戏水时快乐无忧的'场景。) (2)课件出示: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小孩子戴斗笠采蘑菇的样子,把他们融入了大自然。) 三、总结延伸 1、自由朗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谈一谈你的感受。(板书:快乐幸福) (1)师:你在画上都看到了哪些镜头?(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2)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2、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3、把你最喜欢的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也可以是儿童诗)。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教学板书]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林中采菇 快乐幸福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熟读之后,细细品味诗句,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想象出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林中采菇的生动画面。通过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的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写下来、画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几个画面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儿童快乐的心情。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描绘的场景展开联想和想象。 3、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绘的三个典型场景,感受诗歌意境,感受儿童可爱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欢乐美好,体会儿童在大自然间的天真快乐的心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朗读课文,背诵《溪边》,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展示的.三个场景,理解课文内容。 2、从学习中感受儿童诗的意境,体会儿童生活的多彩与美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童年》)童年如诗,充满了奇思妙想;童年如画,溢满了五彩斑斓;童年如歌,萦绕着欢快悠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儿童诗,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三幅美妙的图画。让我们快快走进课文,打开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去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幸福快乐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和后鼻音“腾、浪”。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竿、蘑、菇、葫”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墨”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腾、碎、爽、溅”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拨、浪”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 黑土地,上下立,变成水,能写字。(谜底:墨) 对比识字示例: 竿(竹竿)—干(干净)—杆(笔杆) 拨(拨动)—拔(拔牙)—泼(活泼) 浪(波浪)—狼(狼皮)—狠(凶狠)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墨”上下略窄,中间四点底略宽,末横比其他几横稍长一点。 “腾”左窄右宽,右边两横写短,撇捺不宜伸展,盖住下面的“马”。 “爽”整个字结构宜紧凑,横宜写短,中间竖撇和捺伸展;四个撇点要分布匀称。 “浪”左窄右宽,三点水写在田字格左边中间,“良”写在竖中线靠左一点处。 易错提示: “染”左上是三点水,不要写成两点水;右上是“九”,不要把竖弯钩写成竖弯。 “竿”的部首是竹字头,不要写成了草字头。 “拨”右边是“发”,不要写成“犮”;末笔是点,不要丢掉。 “蘑”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磨”,不要把广字头写成了厂字头。 “菇”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姑”,不要写成“如”。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竹字头的字:竿(竹竿)—笋(春笋)—管(水管)—篮(摇篮)—筷(筷子)—笛(笛声)—竽(滥竽充数) 带草字头的字:葫(葫芦)—蘑(蘑菇)—苗(禾苗)—莓(草莓)—茅(茅屋)—芦(芦苇)—英(英雄) (4)多音字。 斗 dǒu:斗笠气冲斗牛 dòu:争斗明争暗斗 扇 shān:扇动扇风 shàn:扇子电风扇 钻 zuān:钻洞钻研 zuàn:钻石钻孔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全文分成了几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用三首小诗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孩子们在溪边钓鱼、在江中游泳戏水、在林中欢笑嬉戏的场景。 (2)你从这几个场景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欢乐,他们亲近大自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让人羡慕。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童年的水墨画》由三首小诗组成,虽然不是图画,但字里行间却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童真童趣。同学们喜欢作者描绘的这三幅图画吗?大家课下可以互相交流。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9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导学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准备 1.磁带; 2.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3.找几首儿歌读一读; 4.了解《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 教学设计: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1.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2.课后小结。 二次备课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10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绘画。 2、学习中国画的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画知识。 难点:学习中锋、侧锋、逆锋的用笔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多媒体等。学生:毛笔、墨汁。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出示《竹石图》。 师:清代的《竹石图》竹叶基本上是用中锋画的.,竹杆运用了逆锋向上推出,岩石用侧锋居多,多变的运笔表现了竹子苍劲,挺拔的风格特征。 二、授新课 师:水墨画的各种用笔方法及轻重快慢的运笔变化,在传统花鸟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老师示范:中锋、逆锋、侧锋。 “中锋执笔垂直,笔尖正好在墨线中间,画出来的线条浑圆、挺拔。侧锋执笔稍倾斜,笔尖不在墨线中间而靠在一起,画出来的线条灵活多变。逆锋执笔逆向推出,画出来的线条苍劲。” 2、学生练习 3、欣赏 师:放一些水墨画图片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样的绘画构思呢?学生讨论。在总结各个图片的特点。 4、老师示范画: (1)用中锋、逆锋、侧锋画出景物。 (2)着色。 5、学生练习作业要求:用中锋、逆锋、侧锋表现一幅画。内容不限。 6、集体讲评,展示作业。 三、小结 中国画笔墨生动、富有诗意,课后你还能画一画其他的事物吗?意莹然。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11 设计说明: 《童年的水墨画》由儿童诗人张继楼的《溪边》《江上》《林中》三首小诗组成。《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本课教学的重点意在借助诗歌这种体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之中。依据文体特征和教学重点,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以“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读中正音、读出节奏、读中感知、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积累”,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获取丰富的感性画面,领悟童年的乐趣,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形成丰富的语言积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回忆 1.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回忆:“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每当这首歌曲响起的时候,老师就会想起自己童年时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同学们,在你们的美好的童年生活里,有什么难忘的趣事吗?(指导学生自由交流) 2.导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走进缤纷的童年乐园,去欣赏那一幅幅精彩的“童年的水墨画”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读生字“墨”,说说这个生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从字形上猜一猜它的意思。 4.猜一猜:童年的水墨画上会“画”些什么? 设计意图:在歌曲的渲染下,引导学生交流童年中印象最深的趣事,勾起孩子们相似的回忆,更容易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景之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为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打好基础。 二、初读指导,正音识字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朗读三首诗歌,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注意生字读音。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从这三首小诗中分别读懂了什么。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①指名朗读,读中正音。注意“染”是翘舌音,读rǎn,“爽”是翘舌音,读shuǎnɡ。 ②齐读。 (2)理解部分词语: ①教师出示几幅水墨画,引导学生交流:知道什么是“水墨画”吗?这些水墨画上画了哪些内容?你怎么理解课文题目“童年的水墨画”? ②教师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文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你知道是指什么吗?为什么要把孩子们称作“水葫芦”呢? ③教师课件出示斗笠的图片,质疑:见过“斗笠”吗?诗歌中讲谁戴着斗笠?(出示小蘑菇图片,对比感知比喻的恰当。) ④引导学生运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一两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3.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组织赛读,不仅要读准,而且要读出诗歌的韵味。 4.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 (1)自由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收获,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在三首诗歌的标题后分别加一个动词短语,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设计意图:“读”是诗歌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引导学生慢慢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才能将诗歌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中呈现出来。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运用实物图片和结合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意境打好基础。在学生初读诗歌的基础上在标题后加一个恰当的动词,目的是帮助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溪边》 1.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自主学习。 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溪边的哪些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2)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根据学生交流,在课件上呈现如下景物(或用图片板贴):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诗歌中“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和“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应该怎么理解? (4)组织学生交流,明确“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的意思是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这句话进一步表明了溪水“绿”“清”的特点。“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意思是钓上鱼来了,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 3.想象诗歌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学生交流时可以先交流零碎的画面,再组织学生将零碎的画面整合起来。)如,一条小溪边,高大的柳树垂下一条条碧绿的柳枝,平静的水面就像一面硕大的镜子,柳树正对着这面镜子在梳妆打扮呢!小溪的水碧绿碧绿的,像一条长长的绿玉带。小伙伴们安静地坐在溪边垂钓,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一只红蜻蜓飞来,立在钓竿上。忽然,水面上传来“扑腾”一声响,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原来鱼儿上钩了!一条闪着银光的鱼儿在草地上欢蹦乱跳,小溪边传来一阵阵欢笑声。 4.感受诗情,激情诵读。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幅童年的“水墨画”吗?为什么?(自由交流) (2)是呀,平静的溪水,高大的垂柳,立着的红蜻蜓,钓鱼的孩子,蹦跳的鱼儿,欢快的笑声……这有动有静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怎么不让我们喜欢呢?请你带着这样的情感读出这首诗的趣味。(指名读、齐读,尝试背诵) 5.赏析诗歌,感受语言美。 (1)画出课文中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组织交流。 句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打比方的'表达效果。 (把“溪水”比作“镜子”,突出溪水平静、清澈的特点,把“溪水”比作“绿玉带”既突出了其平静的特点,又突出了它的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把垂柳当作了人来写,有了人的情味,使句子更有画面感。) ③有感情朗读。 句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染”字的表达效果。(进一步表现了溪水“绿”的特点。) ③有感情地朗读。 句3: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碎”和“蹦跳”的表达效果。(画面由“静”变“动”) ③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围绕“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赏析诗语”等步骤展开教学。“理解诗意”是学习诗歌的基础,这种理解必须注重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于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诗歌背后令人不断回味的深远意境,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适度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语言之美,让内容与形式有效结合起来,凸显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组织交流并范写,重点指导: “染”字右上角是一个“九”,不能写成“丸”。 “碎”左窄右宽,最后一笔“竖”不能写到两个“人”之间。 “拨”的右边是“发”,要与“拔”字区分开。 “爽”的笔顺是: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撇、捺。 “墨、蘑”的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紧凑些,总体上不能写得过长。 3.将易错的和难写的生字在练字纸上书写,并组织反馈。 设计意图:加强写字教学,夯实读写基础。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溪边》。 设计意图:巩固生字词,背诵并积累诗歌。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12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将导读前三句改成一行行诗一样的排列形式)。投影出示这三句,指名读,师生配乐读这三句。让学生谈谈读后感受。师:这短短一组排比句就像一首诗,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这节课我们一起读几首描写童年的诗。 二、学习《我想》 1.自读感知。师:初读诗歌,不仅要读正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可以从诗中的某个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丫”(这个字形像什么?怎么记住它?)“汲”(给这个字换个偏旁,比较“汲”和“吸”)。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在美好的春天里,作者有哪些愿望呢?你觉得“我”的想法美吗?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安在、带着、牵着、悠;接、伸进、汲取、长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像感悟。) (3)感情朗读 师:从这首简短的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神奇的幻想和美好的向往,感受到了儿童诗语言的美妙,怎样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我们也要边读边想像,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作者美好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赛读时老师读最后一节。师:读了这两句诗,我有一种疑惑,你们看这首诗的前几节都写想像,而且句式也基本一致,这两句却写回了现实,写法上也与前面不同,放在这里好像与整首诗显得不和谐,你们觉得呢? 3.领悟写法:默读诗歌,看看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生谈自己的发现,师引导小结: (1)每一小结的结构基本相同,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读起来琅琅上口。(结构一致) (2)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双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句式相同) (3)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4.尝试创写: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师: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小溪、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写一节小诗,可以不严格遵照课文的写法,提倡创造哦!) 三、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提示: (1)边读边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借助文后注释或互相讨论解决。用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像:读《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自悟。 3.交流点拔: (1)指名读并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学生提出疑问,讨论解决;指名说说:如果这首诗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根据学生讲的画面,抓住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语言里的画面: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水战‘浪里白条’”。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2)师:同学们用心去读书、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出情趣,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比较鉴赏,尝试创写 (一)这两首诗的比较 1.比较本课中的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小结。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组诗围绕一个主题写的一组内容不尽相同的小诗,组诗根据内容可以有独立的小标题。)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幻想,《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生活的真实情景。(儿童诗在内容上可以是想像也可以是真实的,非常广泛) (二)扩展鉴赏:读下面两首小诗,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是一条比目鱼 作业本下/藏着一本书/我悄悄地看/轻轻地翻/老师走过来/我赶紧提起笔//我是一条比目鱼/一只眼睛看老师/一只眼睛看书。 长和短 星期一很长/星期天很短/上课很长/看动画片很短/家里吃饭很长/吃肯德基很短/奇怪/为什么时间也有长有短? (三)尝试写诗: 读了这些诗,你有没有想写首诗的冲动呢?那就写一写吧。 |
随便看 |
|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