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化学说课稿
范文
     化学说课稿(精选1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说课稿 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三、预学设计
    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2)预习"联想与启示",试着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思考 假设:我想:原子是一个实心球。原子象一个乒乓球。 原子象一个气球。原子是一个空心球。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求知欲讲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结合联想和启示,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的动画。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
    交流讨论: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存在。有极少部分粒子反弹回去,说明运动中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因为核很小,所以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去。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提问:金属是否带电? 构成金属的原子是否带电? 为什么原子不带电呢?
    思考回答 阅读:P67—P68及拓展视野 多媒体演示:原子内部结构
    交流讨论: 原子的结构结论: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利用模型学习物质结构总结:
    盘点收获回忆、总结、发言形成原子的结构练习: 看屏幕,做练习 学以致用
    五、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原子的构成,我主要采用了:阅读前人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提出假设——验证的方法,通过课堂的表现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大多数学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但也看出部分学生探究意识还不够,仅停留在面上,未作深入的思考。
    化学说课稿 2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广东教育出版社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化学方程式》第一部分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用实验方法来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体验科学研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3、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4、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地点放在实验室里进行,把全班学生每两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本节课教学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对化学实验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教学时要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蜡烛燃烧是不是化学变化?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
    进而提出两个探究实验:
    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
    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从学生以前学过的化学反应入手,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根据以上两个实验,请你猜想"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真理只有一个,同学们的猜想中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注:为更加便于学生理解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的质量关系,增加白磷燃烧实验;由于课本所给的两个实验原理相同,学生探究时只对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而对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不再重复)。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气球。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与锥形瓶相配的胶塞、小试管、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接下来就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小明把水蒸发后,收集的水蒸汽的质量和原来相等,所以他认为水蒸发的过程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这种看法对吗?
    2、很多同学过生日时,都会点上漂亮的生日蜡烛:
    ①、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找出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
    ③、当你许下自己的心愿后,就吹灭了蜡烛,这时还有大部分蜡烛没有燃烧,这部分蜡烛能不能算作"参加"反应的物质?
    ④、通过上面的分析,你对"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有何理解?
    3、水电解器中有150g水,电解一段时间后,为什么只生成16g氧气和2g的氢气?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知识系统化并延伸到学习方法的归纳。
    (6)课堂巩固练习。在本环节设计5个习题,包括3个基础题、1个实验评价题和1个思考题,目的在于:在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附:
    基础题
    1、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A、物质的种类B、分子的种类C、原子的种类
    2、将31.6g的高锰酸钾加热至完全分解后,冷却,称量试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是28.4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A、28.4gB、3.2gC、0.8gD、1g
    3、山好水好酿好酒,岳阳龙湾以酒出名,其酿酒技术相传是杜康化成道人来龙湾亲自传授的。酒精是一种绿色能源,其燃烧的过程可以表示为:酒精+O2点燃CO2+H2O.根据这个表达式,有关酒精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酒精中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B、酒精中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酒精中含有C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
    D、酒精是一种单质
    实验评价题
    4、①、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根据表达式分析,如果称量镁和生成物的质量,有什么变化?
    ②、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解释反应后,石棉网上固体的质量比镁条质量轻的原因
    ③、小明根据实验现象认为、这个实验不适合许多学生一起在实验室同时操作,他的想法有道理吗?
    ④、Mg+O2点燃MgO这和式子是否能体现出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思考题:
    5、有人说他能点石(主要成分CaCO3)成金(Au),他的说法是否有科学道理?
    五、说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说课完毕,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化学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介绍金属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本节课的知识是铁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材从铁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硅和铝为引入,以及在介绍铁的氧化物时,列举了氧化铁作为涂料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说明了研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意义与价值。在介绍铁的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性质时,以实验探究为手段,重点介绍了Fe(OH)2的、Fe2+的还原性与Fe3+的氧化性。
    2.教材内容编排注意与第一、二章知识的衔接。
    本节课教材内容突出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铁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并且注意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
    (1)与“物质分类”知识的衔接。本节对钠、铝、铁、铜四种重要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按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相应盐的顺序编写。同类化合物的性质有许多相似性,这样编排便于从一类化合物的性质中找出共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对同类其他化合物的认识和推断。例如: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碱与酸反应,这些通性在教材中都是直接一笔带过,没有安排相应实验来介绍。
    (2)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离子反应代表了反应的实质,教材“学与问”栏目中要求学生根据Fe(OH)2和Fe(OH)3都是不溶性碱,写出它们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及Fe2O3、FeO与酸的反应、铁盐和亚铁盐性质均以离子方程式书写,充分体现了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
    (3)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衔接。Fe3+与Fe2+相互转化的实质就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本节课一个重点内容。教材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引出了Fe3+遇到强还原剂、Fe2+遇到强氧化剂的变化,正是利用化合价变化来对反应类型进行判断。
    3.通过对实验探究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
    教材介绍Fe(OH)2的制备与性质、Fe3+离子检验、Fe2+与Fe3+相互转化等知识的介绍,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物质性质。做好几个教材安排的几个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通过对灰绿色沉淀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2价铁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质。
    (3)知道溶液中Fe3+的检验方法。
    (4)知道Fe3+与Fe2+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能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转化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从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通过对铁的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预测,初步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研究物质氧化还原性。
    (3)通过对铁的化合物实验演示与探究活动,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4)通过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条件的思考与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2)体验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运用,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说方法
    1.运用分类的方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金属氧化物、碱、盐)预测物质性质
    2.整合实验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
    本节课安排了3个实验,氢氧化铁与氢氧化亚铁的制备、Fe3+离子的检验以及Fe3+与Fe2+的转化。相对而言本节课实验的内容较多,而不管是Fe(OH)2的性质或是Fe2+与Fe3+的转化,均涉及到+2铁元素的还原性这一特点,以及都使用到Fe2+溶液。为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把“Fe(OH)2的制备与性质实验”、“Fe3+离子的检验”和“Fe2+与Fe3+的转化”三个实验进行整合,同时设计了几个问题情景,以起到优化课堂效率,形成知识系统的作用。
    同时,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填写以下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FeCl3溶液,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新制FeSO4溶液(在大烧杯加入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得到,并保持Fe与H2OS4反应不断进行,放在公共药品台上,学生自行取用)。
    ②先往两支FeSO4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KSCN溶液(动作要迅速),观察与记录现象。再往两支FeCl3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KSCN溶液,观察与记录现象。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N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
    1.含Fe3+的溶液遇KSCN溶液变红,Fe2+离子没有此现象,利用这一反应可以检验Fe3+的存在。
    2.含Fe2+离子的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与KSCN溶液会出现红色,证明生成了Fe3+,由此说明Fe2+溶液容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Fe3+。
    3.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因被氧气氧化会而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的Fe(OH)3沉淀。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Fe2+?
    2.若要实现从Fe3+转为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2】Fe2+与Fe3+的转化,按照教材P61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1.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
    1.以铁粉为还原剂,可以将Fe3+还原为Fe2+,此时溶液与KSCN不变红,说明溶液中已无Fe3+离子。加入氯水后溶液重新变红,说明前面反应的产物是Fe2+,遇到氯水后重新被氧化为Fe3+。
    2.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可以防止溶液中的Fe2+被空气中的O2氧化。
    3.往FeCl3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振荡试管,一段时间后仍有铁粉过量,说明溶液中已无Fe3+(已充分反应)。若反应不充分,滴加KSCN后溶液会出现红色,不能证明Fe3+已被铁粉还原。
    【问题情景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指导,Fe2+离子和Fe(OH)2中+2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
    化学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烃作为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希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学习方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特点,结合高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②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甲烷的结构特点
    ③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④通过对甲烷结构和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实验、模型、图片、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讲授、讨论、自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和比较,类比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③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②通过甲烷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分子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自主,相互合作,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及时对比、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采用板块教学,分为四个学习板块。即:板块一:甲烷的结构探究;板块二:甲烷的物理性质;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具体的教学流程:
    【引入】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顺利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上了天然气,请问天然气的成分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它作为能源有哪些优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回答
    【投影】“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分布图;“西气东输”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开采和使用天然气造成的事故图片
    【过渡】天然气好比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作为一种很好的能源,另一方面在开采和使用的同时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剧,为了防止悲剧再次上演,为了更好地利用天然气,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甲烷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和学习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设计思路: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天然气成分,存在及作为能源优点等相关信息;展示“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分布图;“西气东输”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图片;开采和使用天然气造成的事故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甲烷的存在和储量境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出《甲烷》课题。
    化学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依据考纲要求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又由于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所以卤素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题热点之一。
    本节内容复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完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和理论不能较好综合应用。依据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特征“接受快—遗忘快—再接受—再遗忘慢”,所以我们继结束新课后,对以往知识点进行统摄整理和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同时这节内容既是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量等知识复习的延伸,又为后面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作准备,更能对其它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复习起到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⑴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⑵某些卤素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课时安排:
      一课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卤族元素的性质,理解其相似性和递变性,掌握卤素单质间反应及其氧化性强弱和相应X—的还原性强弱比较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练习,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复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1、总体构思:以学生为主要活动中心,通过他们动手、动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会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卤族元素的复习。
    2、主要教学方法
    ①提问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②实验法——————————增强学生复习的兴趣,感觉复习课并不是枯燥无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③多媒体教学法—可增大本节复习课容量,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三、学法指导
    ⑴学情分析:针对平时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展开复习。结合“尖子少,中间多,尾巴大”情况,复习时做到“两兼顾”。
    ⑵学法指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有计划地完成复习任务。
    四、教学思路的设计
    ⑴教学步骤:引入任务—落实任务—检验任务完成情况
    ⑵知识网络:
    五、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体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⑴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
    问题①“氯原子的结构有哪些特征?”——————直接导入
    ⑵㈡卤素单质的性质
    1、问题②“卤素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指导学生看书,复习相关内容。
    设计实验1,模拟“分液实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物理性质的复习及单质的特性复习。
    2、学生回答,教师自然引出问题③“回忆cl2的性质,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请大家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学生书写情况,结合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投影知识网络,围绕圈内物质,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开本节课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复习。
    3、例1的讲评: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性
    ⑶㈢某些卤化物的性质
    围绕知识网络圈外的物质,师生展开复习。
    1、HX稳定性的比较、HX酸性强弱的比较
    (请学生运用物质结构有关知识解释HX气体稳定性的问题)
    2、X—的还原性
    3、X—的检验及AgX的溶解规律和见光分解的规律
    (要求学生根据用品只用一支试管一次完成X—检验,教师进行评价)
    这一阶段学生经历了“轻松—————紧张—————再轻松—————再紧张—————再轻松”这样一个情绪变化,有一种成就感。
    ⑷归纳⑵⑶复习卤族元素的性质(体现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⑸结合物质的性质,谈谈卤化物的用途。(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
    ⑹评讲例2,完成思考题。(突破难点)
    ①作为选择题,如何快速完成?
    例2评讲—————
    ②从考查内容去判断,要运用哪些知识?
    思考题————————注意:所学知识如何灵活运用?(设计的.顺序由易到难)
    思考题①题:考虑X2的腐蚀性。
    ②题:结合学生易遗漏点,要注意酸性条件。如果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结合学生易错点,酸性强弱要考虑。
    ③题:考查的cl2氧化性和fe2+、I—、Br—的还原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等问题,还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
    ⑺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二)卤族元素单质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色、态、溶)
    ⑵化学性质
    (三)卤族元素性质
    相似性 递变性
    (四)部分化合物的性质(HX、X—等)
    (五)常见卤化物的用途。
    七实验安排、例题和思考题选取
    实验⑴指纹实验:用品(I2、白纸、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操作者(一胖一瘦两学生)
    ⑵X—检验实验:用品(胶头滴管、试管、1mol/LNacl溶液、1mol/LKI溶液、1mol/LAgNo3溶液、稀HNo3)
    操作者(学生)教师引导下注意量的问题
    实验设计:向稀HNo3酸化的(1—2ml)Nacl溶液依次加入几滴AgNo3溶液、3—4mlKI溶液,现象如何?
    例题⑴归纳总结能使溴水褪色有哪些物质或发生哪些反应?
    ⑵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得到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
    ①NaclNa2so4②NaclNa2so4NaBr
    ③NaclNa2so4I2④NaclNaINa2so4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思考题⑴为什么盛装I2、Br2的试剂瓶的瓶塞均是玻璃塞?
    ⑵如何利用KI
    淀粉试纸和厨房化学,检验食盐中KIo3?
    ⑶向含有amolfeBr2、bmolfeI2溶液中至少通入多少cl2时开始有Br2生成?
    化学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1、课标分析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化学反应原理》教材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对必修部分与此相关内容学习的延伸与深化,也是后续学习化学平衡及移动知识的基础。在学习该单元之前,学生通过《化学2》(必修)的学习,已经定性的认识化学反应有快有慢,知道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在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中,这部分内容的设置则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现象产生的原因,逐步认识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而从微观角度加以解释,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另外本节内容的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②能用有效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等相关理论简单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等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能用有效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简单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应用“问题讨论、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指导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通过合理有效的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
    2、情境激学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如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实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实验促学
    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更好的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4、媒体助学
    通过实验视频、动画演示、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努力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经过初三和高一的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诸如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接触面积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重点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学案导学,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并做好相关的预复习工作,做到温故知新。
    指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探究、进行自主学习等活动,在思考、观察、实验及交流与合作中,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和提高化学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与本节相关的化学现象,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会”、“会学”、“乐学”。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完成探究实验,并交流、归纳、总结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压强的影响则是学生通过观察教师补充的演示实验得出;应用相关理论进行解释虽然是教学难点,但由于学习要求不高,所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来完成,能达到帮助学生从理论上简单分析、认识即可。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本节课设计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活动→自学理论依据→交流归纳总结”。
    具体的课堂教学程序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本节课的引入可结合视频和图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不同的反应,反应速率也不相同。比如说:爆炸反应速度是相当快的,一幢20层的高楼,在不到10s中的时间就爆破倒地;而煤和石油的形成却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
    为什么不同的化学反应,反应速率会不一样呢?决定化学反应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得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接着指出:“反应物的性质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常常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来控制反应速率,请大家结合学过的反应或是生活实际讨论有哪些外界条件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和已有知识,讨论归纳得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很自然的引出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种引入方式,在上课伊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完成实验探究,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自主完成实验探究,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交流,主动建构知识。这也是本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
    (1)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
    如:请选择合适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探究某一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用品:
    试管、锥形瓶、试管架、量筒、药匙、保温杯(内装热水)、气球
    铁片、铁粉、NaHCO3粉末、MnO2粉末、盐酸(2.0mol/L,0.20mol/L)、H2C2O4溶液、H2O2溶液(5%、12%)、酸性KMnO4溶液、FeCl3溶液
    已知: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为了保证实验设计的合理、有效性,教师应作如下指导:
    ①如何设计实验?
    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即探究什么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反应物,知道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考虑怎样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进而采用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方法
    ②指明某一条件的改变,即进行实验设计时,只考虑有一个条件是变量,其余条件保持不变。
    ③学生实验方案设计完成后,指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几方面进行交流讨论。
    (2)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探究。具体实施如下:
    每组都提供一定的实验用品,可分别完成相应的实验,学生选择相应实验完成探究活动,并进行观察、分析。
    化学说课稿 7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
    我参赛的课题是《水电解装置的改进》。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一节中,课题开头就安排了水的电解实验,该实验的演示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对于研究水的组成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实验展现知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经历探究实验过程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所以本实验的成败对帮助该课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至关重要。
    一、教材中选用试管、水槽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从图中可发现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我归纳如下:
    1、试管、接线柱等仪器固定难度大,全套仪器组装、提携不方便。
    2、收集气体的试管放入或拿出电解液时,手因接触电解液而易受腐蚀。
    3、许多一线教师多次实践证明,用该装置电解水,实验耗时长,且氢气检验现象不明显,实验效果很不理想。
    基于上述理由,我根据水的电解原理和有关物理知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水电解装置加以改进,制作了气压式水电解器。
    首先介绍制作材料:一个500mL广口瓶和一个五孔橡皮塞,以及电解水常用到的电器材料如导线、电极、接线柱、学生电源。体现创新和改进的仪器有:不用试管收集和检验气体,改用两支带活塞、从上至下有刻度的玻璃管作为专用的电解管(可来自废弃的'酸式滴定管或报废的霍夫曼水电解器上的电解管)、产生气压的动力仪器不用洗耳球、双连球,选用医院里报废的血压计上的气压球。
    二、应用上述仪器组装出如下图所示装置:
    1、水是弱电解质,为增强导电性,电解液用15%的NaOH溶液。
    2、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通过气压球上旋纽控制装置内外气压。
    三、我应用本装置多次课堂演示实践证明,有以下五个方面体现改进处:
    1、材料常见易得,制作简便,一经制得可长期使用,适宜于在农村中学推广应用。
    2、采用了气压球自由控制装置内外气压平衡,使实验现象从容呈现。
    3、该装置携带方便,实验时可直接摆放在讲台上,无需固定.
    4、操作简单,从容安全,手不沾液,耗时短,现象明显。
    5、可多次反复实验,学生也可参与实验。
    四、下面我演示实验:
    1、向广口瓶中加入适量电解液,组装仪器。
    2、打开电解管活塞,挤压气压球,使电解液(恰好接触活塞)充满电解管,关闭活塞,接通电源,在6~8V直流电压下电解2~3min。
    3、关闭电源,比较两极气体体积大小。检验两极产生的气体,打开活塞后,一手均匀挤压气压球,一手进行气体的检验。
    五、实验效果:
    1、实验过程中两电解管中有大量气泡迅速冒出。
    2、当生成氢气体积10~10.2mL,氧气体积4.8~5mL时,关闭电源,此时结论最接近VH2:VO2=2:1。
    3、检验气体时,正极生成的气体用火星的木条靠近,木条复燃;负极生成的气体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体被点燃,均匀挤压气压球,能观察到气体持续燃烧一段时间,现象明显。
    六、自我评价:
    通过实验创新改进,我认为是成功有效的。主要体现如下:
    1、改进后的实验能提高课堂效益,增强实验说服力。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在实验中运用物理中的电学、气体压强等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加强学科间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发展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改进的装置取材于日常生活和实验室废弃仪器。如:电解管选用破损的酸式滴定管或报废的霍夫曼水电解管;气压球来自于医院里报废的血压计上的气压球;电极用普通的铜导线等等。使用低成本材料进行再创造,体现一线教师推行新课改、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务实求真的敬业精神。
    化学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是《化学(必修)2》中第二章第一节资料,继初中的物质变化、化学反应之后,经过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帮忙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时以“化学键”为桥梁,引导学生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两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为后面研究化学反应的利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过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构成,增进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经过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经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和对化学反应的实质的理解。
    难点:对离子键、共价键构成特点的理解。
    二、说教法
    1、情景激发
    本节课教学资料抽象,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2、小组讨论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经过小组讨论,学会思考、分析和总结。
    3、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资料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经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然而然提出问题,经过观看动画、问题讨论,并让学生用自我的语言进行归纳,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同时又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思考为何目前已有的一百多种元素却构成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种物质,经过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进取的思考回答后,教师给予点评、鼓励。导入新课。
    (二)活动探索,建立概念
    1、关于化学键与物质变化的.教学
    让学生观看水分解的微观动画,提出问题:1、水分子是如何分解生成氢气与氧气的2、为什么要通电通电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整合,从而引出化学键的定义,并对定义加以强调:
    (1)首先必须相邻。不相邻一般就不强烈
    (2)只相邻但不强烈,也不叫化学键
    (3)“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相互吸引”(实际既包括吸引又包括排斥)。
    经过学生对化学键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即为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构成。
    2、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让学生观看Nacl构成过程的动画演示,提出问题:1、如何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释氯化钠是怎样构成的。2如何运用化学键的知识分析这个反应的实质。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构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在讲述离子键概念时,对于学生易于忽略的排斥作用加以强调。经过对氯化钠构成过程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分析,既加深了学生对化学键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明白离子键的构成过程。
    3、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Hcl的构成过程是否和Nacl类似让学生观看Hcl构成过程的动画演示,经过分组讨论,分析出Hcl的构成过程,从而得出共价键的定义。让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学会分析、归纳和总结,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本事。
    4、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
    根据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列表从概念、成键粒子、成键作用、成键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培养学生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最终得出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的理解,突破难点。
    (三)巩固基础,拓展提高
    1.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键是指相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B.化学键既存在于相邻原子之间,也存在于相邻分子之间
    c.化学键通常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
    D.化学键通常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下列物质中哪些包含离子键,哪些包含共价键
    Na2s、K2o、mgcl2、H2、NH3
    3.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A、H2oB、cacl2c、KoHD、cl2
    (四)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提出问题:经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经过讨论,回顾本节课资料,对自我所学知识做出总结。最终教师及时给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练习中评价自我,体会成功。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1.化学键与物质变化
    (1)化学键:相邻的原子间强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2)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构成。
    2.化学键的类型
    (1)离子键
    定义:阴、阳离子之间经过静电作用构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成键方式:静电作用
    离子键构成条件:活泼金属元素原子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构成。
    (2)共价键
    定义:原子间经过共用电子构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
    成键微粒:原子
    成键方式:共用电子对
    共价键构成条件:一般在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构成。
    化学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几种重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合金。在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氧气、氢气和碳三种非金属单质,在此处又学习金属材料,使整个初中的化学教材,既有一定的非金属元素知识,又有一些金属元素的知识,这样,使整个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内容就比较完整了,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习的全面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三、目标重难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
    重点的突出: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科学探究和分析归纳的教学方法。
    目标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点的突破: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分析归纳的方式来学习。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设计意图:
    通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教学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的状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来。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五、说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由于本课实验的探究的内容很多,学生的思维又特别活跃,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逐步得到发展。
    这时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和见过部分金属,但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认识不够深刻。他们喜欢探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但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方法和总结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等方面均有欠缺,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所以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收集资料,整理归纳,小组讨论及交流分享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
    复习引入:我们已学习了碳、氢、氧等非金属单质的知识,今天我们要研究另一类单质──金属。接着利用多媒体介绍“铜是人类历最早使用的金属,而我国是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商代就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冶铁和战国时期就会炼钢。由图片介绍马踏飞燕的来历:1969年,铜奔马在甘肃武威出土。1984年,定为中国旅标志。20xx年“马踏飞燕”仿制品作为国礼送给美国总统布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然后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并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金属制品,如:铜钱、硬币、纪念章等,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的新课标教学理念。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资料,进一步突出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产生了解金属性质的探究欲。
    实验探究
    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我们知道金属有很多用途,可为什么金属会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呢?这是由它们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决定的。同学们想知道金属的性质吗?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实验来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探究实验]请学生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材料,尽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试验步骤)
    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
    ①用细砂纸打磨这些金属丝,用滤纸擦拭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②用力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
    ③分别用小刀割一下;
    ④分别用铁锤用力锤一下;
    ⑤用手拿着金属丝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端,试试它们能不能传热;
    ⑥用电池、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
    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介绍实验探究方法,同时进行师生评价。目的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并通过评价,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归纳总结:
    科学探究结束,让学生归纳出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大多数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常温下多数是固体,密度、硬度一般较大,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等。多媒体展示物理性质图后,教师指出:金属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外,还具有各自的特性。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却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在常温下,铁、铝、铜等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汞却是液体……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差别也较大。出示几种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表,请同学们分析,留意导电性,密度,熔点,熔点最低,硬度金属是什锡等)的物理性质。
    接着让学生根据表8-1中的数据,并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其他现象,讨论分析课本第三页中的问题。学生分析讨论后分别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存量、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从而使学生理解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辨证关系。
    设计意图: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会与人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学会将生活现象与学科学习有机结合的科学方法。
    自主学习在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
    1、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金属是不是纯金属?
    2、什么是合金?常见的合金有哪些?3、合金与纯金属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相互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观察黄铜片和铜片、焊锡和锡的光泽和颜色;将它们互相刻划、比较硬度,比较焊锡,锡、铝的熔化温度。总结出合金比纯金属的硬度大、韧性强、熔点低的特性。
    设计意图: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合金的定义、合金与金属的区别等知识。最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钛和钛合金等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和学好化学的决心,培养学生把知识用于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练习应用:
    为了增强学生用化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体现“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练习题。
    熔点密度强度导电性导热性抗腐蚀性2500℃3g/cm3与钢相似良好良好优异1、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金属,它的一些性质如下:
    这种金属的表面有一层氧化物保护层,试设想这种金属的可能用途。
    2、某课外活动小组去一家废旧金属回收公司辨别生铁和废钢,他们利用所学的有关生铁和钢的性能和用途等知识进行辨别,收获很大。试问:该课外小组可能利用那些比较简便的方法辨别生铁和废钢的?
    设计意图:
    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利用化学资源的能力。让学生经过思考,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进行大胆设想,尽可能多地说出该金属的用途,并及时给予鼓励。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说课稿 10
    我说课的课题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一单元课题二。
    本节说课共分八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化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会做实验,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应用化学原理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本节内容主要是实现《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它是学习化学的初始阶段,也是学好化学的基本功训练阶段。在学生刚刚学习了化学的发展史,了解了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后,安排本节课,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亲自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整个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学习的基础,但存在着局限性。本节课的两个探究实验都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寻求新知的,再加上八年级学生乐于探索,大胆实践的优点,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成功的关键;
    2、能遵守实验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亲身操作、体会操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四部分: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
    教学重点: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等基本操作的训练,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五部分:教学模式
    本节采用的教学模式是:问题情境—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
    之所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完成课程目标。
    第六部分:教学手段
    本节运用投影仪和下列实验仪器及用品: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
    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直观、形象、简单、易于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第七部分:教学流程
    分六个环节。
    环节1:前测补救
    ①什么是化学?
    ②什么是化学变化?
    这两个问题设计的理由是:它可以检查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同时,通过学生的分析回答,教师指出: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个你非常熟悉的化学变化,它是什么呢?大家听我讲一个故事:从前某国有一位使者出使到另一国,面见国王,国王有意刁难使者,于是出了这样一题:“我给你一块硬币,去给我买东西,并使买回的东西必须能充满整个皇宫。”同学们,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想一想买什么东西才能满足国王的要求,好使这位使者免遭杀身之祸呢?学生讨论,但提出的方案都一一被否决,最后教师点题:这位聪明的使者想了一下后,马上到集市买回了一根蜡烛和一盒火柴,并在皇宫点燃了蜡烛。小小的烛光充满了整个皇宫,解决了皇帝的刁钻难题。亲爱的同学们,烛光给皇宫带来了光明也给使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光明”——探索蜡烛燃烧。
    这样,通过一个故事引入了新课,并使学生兴趣高涨,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
    环节2、创设情境,提出猜想
    同学们的桌上有你熟悉的蜡烛,你注意观察过它吗?
    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探究一:蜡烛的'外观,包括颜色、状态、形状、硬度、气味、溶解性、密度等;
    探究二:蜡烛的燃烧过程中,火焰各层的颜色是否相同,各层温度高低如何进行实验验证?
    探究三: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什么?如何验证?
    探究四:蜡烛熄灭前和熄灭后形成烟的颜色如何?熄灭后的烟能否被点燃呢?
    利用投影,出示问题,并持续实验过程始终,保证实验圆满完成。
    问题提出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猜测。这个问题情境的设置,因为它的熟悉,能够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并使学生感觉到化学的生活化。
    环节3、验证猜测,学生实验
    第一步:知识准备,教师提出本节课用到的知识。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第二步: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过程。
    在课前,学生有过预习,但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缺乏系统性,再让学生阅读教材,明确过程,使学生实验时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
    第三步:设计实验报告。
    由于学生第一次设计实验报告,教师指出设计重点。并提示可参照教材提示,也可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
    第四步:设计方案,学生实验。
    教师明确要求:提示学生观察时注意运用除味觉外的所有器官,尽可能从多角度对实验进行观察,注意观察的顺序和角度,做好记录。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实验,重点完成探究二和三的实验方案的确定。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活动,使学生感觉到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从而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理念。
    环节4、交流与合作
    组织学生将自己填写的表格与同学进行交流,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并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
    此环节的设计,体现并促进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环节5、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验证猜测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描述,鼓励学生补充不足。
    通过实验与分析,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解决投影中提出的问题。肯定优秀的设计方案。并通过探究三得出蜡烛的燃烧过程属于化学变化,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以巩固上节课对物质变化的学习,体现知识的联系。
    环节6、知识回顾,总结提高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自己的收获,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鼓励优点,指出不足。
    通过观察和学生总结,使学生感悟到学习化学时需要掌握以下要点:
    ① ①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以及如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及变化时伴随的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③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现象,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及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避免有些学生只是出于好奇心,课堂看热闹,无收获的现象,使学生真正体会探究这一重要的学习手段。
    第八部分:板书设计
    我采用的是要点式板书,它简明扼要,突出体现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化学说课稿 11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叫程志平,来自浙江省台州中学,我说课的主题是《酚的性质和应用》,选自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我将从思考、实践、反思三方面完成说课。
    一、我的思考
    环绕着本课题,我从以下5个方面作了分析与思考
     1.教学价值
    ①学科知识的建构价值
    《有机化学基础》介绍了常见几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酚》作为重要的一类有机物,它的出现可以完善有机物知识体系,丰富学生对有机物的认识。
    ②学科方法的发展价值
    酚继醇之后出现,同官能团性质却有较大差异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有机物性质不仅取决于孤立基团的性质,还要考虑相互影响,丰富发展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内涵,为以后复杂有机物性质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指导,这是酚教学的最大价值。
    ③学科认知的情感价值
    酚可以造福人类,酚的不当使用也会污染环境,如何解决?关键还是靠化学本身,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化学的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酚》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生长出的新的知识。
    2.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学芳香烃和醇,掌握了苯环和羟基的性质。
    能力基础:学生已了解有机物学习的重要思想,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潜在困难: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比较片面,大部分同学对于基团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不清楚;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比较薄弱。
    基于对教材内容和价值的理解,结合《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了解酚的结构特点;掌握苯酚的性质,并能准确书写相应方程式;了解苯酚的常见用途;知道酚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事实。
    ②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结构预测性质,用实验探究性质的过程,认识苯酚的性质;通过实际生活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了解苯酚的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应用对比分析、类比迁移、归纳总结等方法,形成基团间相互影响的观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化学学习兴趣;通过基团相互影响的学习,树立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物质世界普遍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这里重点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因为只有在一定的过程和方法中才能落实知识、锻炼技能、提升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我将在实践环节渗透介绍。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苯酚化学性质的学习
    教学难点:分子内基团间相互影响观念的形成
    如何突破重难点,如何达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要选择一定的教法学法作为支撑。
    5.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协作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自主形成概念,构建知识,发展观念。
    这是我选择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帮助者、促进者角色。
    以上是我的5点思考,接下去我重点介绍我的教学实践。
    二、我的实践
    本课教学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引出概念
    创设情境1,什么叫醇?唤醒原有的认知经验,醇含有羟基官能团。创设情境2,也含有羟基,为何叫酚?引发认知冲突,必然促使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酚含有羟基和苯环,且要直接相连,从而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完成概念的顺应。
    发现了酚的本质特征后,学生自然能写出最简单的酚——苯酚的结构简式。苯酚是酚的代表物质,它有何性质?本课进行到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结构分析——预测性质
    用结构指导性质的学习是有机研究的重要方法。教师提示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哪些物质含有苯环?学生想到了和,哪些物质含有羟基?学生想到了CH3CH2OH、H2O。进而提出一个驱动性的任务:根据苯酚的结构,分组讨论,写出你认为苯酚具有的所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说明理由。通过同伴互助,缩小认知差异;通过头脑风暴,激发创新灵感;通过展示交流,暴露认知困难。
    学生认为苯酚应该易溶于有机溶剂,而在水中溶解度意见出现分歧,有些同学认为含有羟基,所以易溶,有些基于原有经验,含有苯环一般难溶,也有些同学认为两者都有影响,可能微溶。这是物理性质上的认知困难。
    对于化学性质,学生则写出了许多方程式:
    显然,学生将苯酚中的羟基同化为醇中羟基,将苯酚中的苯环,同化为苯,苯酚的性质是苯和醇性质的加和。对于这些反应是否全部都能发生以及有无其它反应学生不确定,这是化学性质上的认知困难。如何解决?实验就是一把最好的钥匙,本课推进到第三环节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归纳性质
    环绕着苯酚溶解性的分歧,采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由于之前猜想的分歧,所以学生是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去的,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通过实验,学生得出苯酚易溶于有机溶剂,而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规律,同时基于好奇心和本能,学生会主动看,会闻,也发现了其它的物理性质。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锻炼了技能,也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
    性质反映结构,如何理解苯酚水溶性与结构的关系?通过反思策略,学生感悟到苯酚的水溶性不是由羟基和苯环单独决定的,而是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初步建立基团影响的观念。
    化学性质我不急于实验探究,而是设置如下三个疑问:
    ①苯酚中羟基的性质与醇的性质完全相同吗?
    ②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完全相同吗?
    ③苯酚的'性质有无不同于苯和醇的特殊性质?
    这三个问题正是学生的认知困惑,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此时教师再提供实验支持,学生则通过观察宏观的实验现象,分析微观的反应本质,并尝试用化学符号——反应方程表示,经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从而归纳出苯酚的化学性质。这与学生原有认知又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为何同为羟基,苯酚有酸性而乙醇没有?性质反映结构,对比醇、苯酚结构,感悟到是苯环对羟基造成了影响。为何同为苯环,苯酚更易发生取代反应?对比苯酚与苯的结构,感悟到羟基对苯环也造成了影响,从而得出基团间相互影响的观念性认识。而显色反应是醇和苯均不具有的性质,对比结构可知,只有同时含有苯环和羟基,且直接相连才具有这样的特殊性质,其它酚也应该有,用于检验酚的存在,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通过一个反思性的问题:如何认识苯酚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不能孤立的理解苯环和羟基的性质,还要考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反思中完成观念和方法的顺应。
    化学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和创造物质,造福人类,这是化学学科的价值所在,本课推进到第四环节。
    第四环节:拓展应用——体验价值
    酚用途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造福人类;苯酚甘油说明书的阅读与分析,旨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问题,同时也巩固加深了对苯酚性质的理解。
    化学的发展同样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我采用“抛锚式”的教学方法,创设“新安江苯酚污染事件”的真实情景,让学生意识到酚的不当处置也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但此时学生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处理这一危机,抓住学生这种强烈的心理动机,我提出了如下5个问题:
    1.交警皮肤灼伤如何处理?
    2.岸上泄漏苯酚如何处理?
    3.泄漏点附近水域苯酚浓度较高,如何回收?
    4.下游低浓度含酚废水可能如何处理?
    5.教会普通市民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检验家里的自来水是否遭到苯酚污染。
    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知识落实情况的反馈过程,而问题解决的结果也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污染问题是可防可治的,而解决的主要方法还是靠发展化学,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同。
    课堂教学已经结束,但是我们的思考仍在继续。
    我布置课后作业1:实际工业上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还有哪些?引导学生关心、关注环境治理的问题,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
    作业2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需要,即从典型代表物的性质迁移到一类物质性质的能力,也为下节课继续学习酚的性质提供铺垫。
    三、我的反思
    当完成本课教学后,我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知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最有意义?宋心琦教授认为,不是具体的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化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本课教学中,如何学习苯酚的性质?结构预测,实验探究是两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如何正确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基团性质,因为不同基团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较完善的结构观。
    如何看待化学的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化学的发展是两条腿走路,既能造福人类,也会带来环境问题,这是事物的两面性,化学发展的目标是努力减少并消除污染,发展绿色化学,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当学生具备了这些基本的化学观念并将之内化为自身的认识后,原来有机物是用这样的结构观去认识的,用这样的实验观去探究的,用这样的价值观去对待的,学生也就具备了较高的学科素养和终身发展的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追寻的目标吗?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不当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化学说课稿 12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说课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考生不清楚围绕哪些内容进行展开说课。今天,中公教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爱护水资源》的说课范例,希望能够为各位考生的考前备考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爱护水资源》,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爱护水资源》教材主要介绍了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概况和爱护水资源两部分内容。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这种从事物两个方面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爱护水资源部分,主要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增强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从科学角度认识水的积极性。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初三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尤其对于像水这种生活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事物,更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在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通过搜集信息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在学习后能够加强学生对爱水和节水的责任意识。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界水的存在和分布,知道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情况,掌握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水资源概况,水资源保护。
    【难点】
    水资源的保护。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课程目标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全面的发展,这节课我将采用信息搜索法、讲授法、多媒体展示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播放节水标志,教师提出疑问,引出水资源的宝贵,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重视,引出今天学习的重要内容—爱护水资源。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人类的水资源既丰富又短缺
    (1)教师调查了解预习作业中搜集有关世界和我国储水量的信息,说明水资源丰富。
    对于以叙述性材料为主的学习内容,我设计了学生信息搜索的预习环节,一方面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对课堂上学生讨论探究打下基础。对于具体数据和图片的搜集更能直接的增强爱水、节水意识。
    (2)淡水资源极度缺乏
    淡水资源的缺乏与人类水资源丰富形成对比,从事物两个方面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更加鲜明的证实水资源的宝贵。
    (3)我国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搜集的信息和展示我国水资源总量图片和人均水量数据,说明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学生对于缺水几乎没有切身体验,但缺水的问题却一直存在。浪费水的现象普遍存在,运用学生们所说的浪费现象,进行下一板块爱护水资源的学习。
    2.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节约用水可以从哪些方面做起,在增强意识的基础上,使之与生活实际结合,分享节水的具体实际行动,我们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影响学生,改变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同时
    运用20xx年7月紫金矿业发生铜酸水泄露事件,表明爱护水资源不单单要节约用水,还要防止水体污染。
    (2)防止水体污染
    我会组织学生对搜集的资料和教材中关于水污染的话题,讨论总结如何防治水污染,增强学生对污水处理时的科学理念。之后我会归纳总结工业、农业、人类生活三方面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及防治,使学生初步了解从哪些方面防止水体污染,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环节三:巩固提高
    我会提问学生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是哪几天?激起学生对身边节水活动的注意,增强节水意识。在此基础上为同学们普及中国水周等节水措施。
    环节四:小结作业
    向每个学生发放一张生活用水调查表,了解各个家庭用水量及其是否做到节约使用。课后学生交流汇报,讨论有效建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化学说课稿 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位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式的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化学式,知道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会应用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字的基本运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这为化学式的有关知识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采用谈话法与讲解法。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前面学过的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新授
    1、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81页相关内容,对于化学式的定义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以H2O为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化学式的意义,教师进行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讲解,得出化学式的定义及其意义。
    讲解结束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并组织学生讨论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我进行归纳总结: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呈现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针对这些错误我进行指导并归纳总结,从而引出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学习了化学式,为化学价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引导学生看课本83页 表4-6“ 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针对表格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问题如下:
    (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价有下负之分)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多少价?氢元素通常显几价?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
    (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多少?
    (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
    在此基础上,组织两个活动。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评出“记忆之星”;活动二:让学生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活动结束后,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通过活动,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练习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识的学习。练习如下: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SO2)中硫的化合价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练习结束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O2读作二氧化碳。
    3.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引导学生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一样,也是相对质量。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关内容。由于计算比较简单,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纠正错误。
    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教学完成之后,可让学生传看几种商品(如医药、化学试剂、洗涤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
    (三)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化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四)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1、基础习题:完成课本章节后练习题
    2、拓展作业:到实验室查看化学药品的标签,了解药品的成分,以及所含杂质的种类和数量,并对其中三种药品的有关情况做记录。
    化学说课稿 1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空气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二和课题三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初三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2)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学法指导目标:
    在学习概念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时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3、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中学生需要重点掌握和理解的内容,那么本课的重点是: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是一节课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易混易错的知识,所以我认为本课难点是: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学情分析
    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三、教学方法、手段
    1.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与讨论。
    2.说学法
    我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合作探究法、阅读法、实验法等。
    3.教学手段
    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
    四、教学设计
    在这一部分呢,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实验导入,引出新知---科学探究,学习新知---实践操作,运用新知---联系实际,拓展新知。
    (一)、实验导入,引出新知
    课件出示:(1、小实验:尽可能长时间的屏住呼吸,之后谈谈自己憋气的感受。
    2、说说你对空气的认识。)
    以一个小实验导入,让学生尽可能长时间的屏住呼吸,之后谈谈自己憋气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空气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小学自然等学科的学习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学生说说对空气的认识。
    设计意图: 以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二)、科学探究,学习新知
    在这个大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探究活动。
    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讨空气成分
    课件出示:1、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
    2、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列举实例和叙述实验, 证明空气的存在。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空气的成分与含量,之后教师小结并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让学生以具体的例子为感知对象,形成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从而也突出了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搜集证据的能力。
    探究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在认识空气成分的基础上,我将问题引向深入:
    课件出示:
    1、空气的成分是怎样发现的?
    2、如何测定空气的中氧气的含量呢?
    让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并思考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这部分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采用师生互动的方法,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总结实验思路,从而攻克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件出示:
    ((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出示实验装置,药品。(4)注意事项。
    (5)实验步骤,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6)现象描述;
    (7)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重点讲解:
    (2)实验原理,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路:
    a.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又不产生新的气体?
    b.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c. 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
    (4)在强调注意事项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实验要求,小组分析确保实验成功应注意的问题,在讨论如何检查气密性时,学生出现了困难,我先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到必要时进行示范。
    (7)重点讨论:同学们实验结果差别较大,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各抒己见,我则适时引导补充。
    课件出示:
    反思:做这个实验时如果进入的水达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红磷的量为什么要过量?
    师生共同反思、讨论,总结原因。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三)实践操作,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练习题
    在本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这样的习题。在做题之后,我与学生共同进行信息反馈,对于学生出现有争论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知识的碰撞中产生结论。我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答题方式、解题方式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设计意图: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了重、难点;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情况,及对实验现象的判断和记忆。
    (四)联系实际,拓展新知
    课件出示:
    1、思考题: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家庭小实验:自己设计一个可行的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并动手做一做。
    3、课后查阅和整理关于空气中各种成分的用途及保护空气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系统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面,进一步促使他们将知识转为能力。
    【板书设计】
    一幅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这节课的板书我主要以蝴蝶寓意以情,鼓励学生要像蝴蝶的蛹一样不畏漆黑,敢于展翼飞向光明。
    五、教学感悟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在科学史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实用性、创造性三元思维,并通过学生的亲身探究、设计、动手操作实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学间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学生动手实验时间不好控制,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在以后的实验课中,我会对学生进行实验的时间进行明确的要求,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指正!
    化学说课稿 1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主题《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核心理念:解放学生,通过学生互评,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我准备从三个大方面分析本课。
    一、教材因素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标》规定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
    (一)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四)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要求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合作、评价等新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评价式教学。教师设置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探究,通过评价的标准,让学生自己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不仅是教师的教法,更是学生的学法。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生互评,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高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设计的好处:引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评价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评价的要求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学生评价之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评价为主体的、以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的运行
    (一)教学思路:依据上诉教学方法,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如下,主要围绕以评价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活动,通过对学生自己学习成果的四次互相评价: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交流合作的评价——探究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评价——总结性质、展示二氧化硫的利与弊的评价——反思活动中的`表现,树立环保意识的评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计问卷,引入问题
    在新课前一周,展示有关二氧化硫引起危害的图片,同时布置问卷。内容如下:1、学习之余,你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多少了解?2、你知道有一种环境问题叫酸雨吗?3、你知道酸雨的成因吗?你知道有一种颜色雪白的银耳不能食用吗?
    等问题!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共鸣。
    2、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问卷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
    同时展开第二环节;布置任务调查评价给出评价任务表: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二氧化硫的性质资料,收集关于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和食品安全的资料,自行设计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方案?
    第一次评价设计意图:
    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价方案,学生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展开对二氧化硫重要性质及其危害的自主性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课前的准备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二氧化硫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
    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交流评价
    课堂之中:让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二氧化硫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资料。交流以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体师生介绍课前准备的成果。
    介绍完毕,学生可以评价这一小组调查的成果是否真正找到了形成酸雨和食品不安全的原因。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充满了好奇。
    进而引入二氧化硫的形成原因和物理性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这部分内容已有很大程度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幻灯展示,教师在黑板写标题即可。
    追问:1、正常的雨水和酸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为什么二氧化硫可以使银耳变得雪白?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首先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通过刚才的引入,学生顺理成章的想到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和漂白性两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此外,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由于学生此前的氧化还原的知识在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硅和氯中经常应用,学生分析出二氧化硫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进而追问你设计了什么方案来验证这些性质,学生有准备的回答。让学生展示探究实验,观察学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实验的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每一个性质让一组学生完成,实验结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到相应结论。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解释:
    其他小组针对这一小组的实验,在以下方面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第二次评价,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次评价设计意图:
    1.通过评价内容指导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实验。
    2.通过恰当的评分比例,强调了核心的内容,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通过自评与他评,交流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方案和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反思,在实际操作中落实二氧化硫知识中的难点。
    4.通过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到参与评价的快乐。通过第二次表现性评价的设计,突出重点,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对二氧化硫有更系统的认识,设计第四环节。
    实践应用形成认识本环节设计两次评价
    二氧化硫性质小结性评价二氧化硫的污染及用途的评价
    例如: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否提出几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氧化硫是否一无是处,二氧化硫的用途等第三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
    2、使学生能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二氧化硫利和弊。
    通过以上三次评价,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五环节:评价反馈反思提升
    设计例如:实验探究中我做了些什么?本实验中的感受和收获是?关于二氧化硫你有了那些更深的了解,你是否愿意为环境保护作义务宣传等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打分,进而给出评语和等级。
    第四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关注的提高。
    2、使学生逐渐树立环保意识
    3、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的成长和不足,可以得到老师、同学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次表现性评价:以评价内容为任务,以落实评价标准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体,通过对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展示和课后反思的四次评价,不仅落实了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在互评中,合作精神、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审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
    (三)纸笔性评价:设计目的: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化学说课稿 16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1、本方案实施对象:
    实施本教学方案的高一学生来自漳州的一所民办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质较强,介于一级达标校与二级达标校之间。
    2:、知识基础:在初中已经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在本节课前已经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同时,在学习“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试着从离子角度去看待复分解反应,但未上升到认识的高度,专题二对卤素、钠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又接触了不少离子反应,这些都为离子反应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就是在这些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离子反应。
    3、能力基础: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4、心理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较薄弱,能接受并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5、学生认知的困惑: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应,并已经能够用离子观点去分析,但是思维分析过程中仍然障碍重重,比如在某些反应中不同的反应物却有相同的现象,产物也相同或相似,这些反应是否有实质性的联系呢?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电离方程式;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培养学生解释生活常见现象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通过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初步认识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情景的设定使学生达到爱国爱家的思想升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实质就是离子反应;
    2.认识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3.学会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五、学法与教法:
    1、学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动手实验、探索验证,进行推理和综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识,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2、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即把学生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离子反应原理。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验改进、巩固新知→总结归纳、实践新知。
    化学说课稿 1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本节课内容的延伸,而且就本课时的内容来讲,它包含了金属化学性质几个重要的化学性质既:金属与酸和水的作用;以及一些特殊的金属所具有的化学性质,如,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本课时的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正确地掌握金属钠与水反应时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铝与氢氧化钠反应时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技能目标: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与水的反应)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能够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
    (三)、重点、难点
    重点: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的反用。
    难点:钠与水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观察。
    二、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对于钠与水的反应,因反应比较剧烈,在学生没有实验经验的情况下,我选择的教学方法为,条件允许的话,我就做为演示实验,让同学们根据提前给出的一些提示自己总结出实验现象,并试着做出科学的解释。根据实验现象让同学们试着自己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
    2、运用对比的方法:钠能与水反应,那么铁呢,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铁能否与水蒸气进行反应。
    3、在铝与氢氧化钠的溶液的反应教学中,也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总结出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学法
    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复习初中学习的金属与酸的反应,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金属活动顺序表,在氢以前的金属遇到酸时,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提出疑问让同学们思考“金属遇到水会如何呢?”并练联系生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游泳到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通过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事例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接着下面进行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来对上面的悬疑找到答案。
    (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进行演示实验钠与水的反应,在做实验时,提醒学生观察反应时钠所处的部位,形态,钠球的运动和大小的变化情况,周围水雾的产生和发出的响声,以及溶液的颜色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实验现象,并正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不可以与冷,热水反应,能否与水蒸汽反应呢?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如将铁烧红插入到水中,或将铁粉与水蒸汽在高温下反应等。引导学生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和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合理设置,最终选择一种装置进行实验。
    (四)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这部分仍然采用学生的主体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金属不但能与酸反应,而且还有些特殊的金属在不但与酸发生反应,而且还能与碱发生反应。
    (五)总结:在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与水的反应,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后,要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找出金属的共性。同时还要让学生注意钠,铝,铁分别与氧气、水反应各不相同,它们之间存在差异。还要让学生了解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是所与金属共同具有的性质,而是少数金属的特性。通过比较,归纳,使学生了解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和个性,从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化学说课稿 18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学习单质气体。通过实验感知来获取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氧气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也是很重要的两类化学反应,这些内容都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以实验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将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什么是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实验探究,提高观察与总结能力,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
    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一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我会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需品?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氧气是一种能够供给呼吸的气体,进而设问氧气还有哪些性质,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氧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空气一节中有关氧气的部分知识,以及对课本的阅读能够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从已有知识向未知过渡,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与氧气的反应
    我会做一个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紧接着我会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对于这个现象我会进行讲解,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并板书出木炭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硫与氧气的反应
    我将演示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纯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且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对于这个现象我会讲授硫与氧气生成的刺激性气体是二氧化硫。让学生在黑板上仿照木炭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出硫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铁丝与氧气的反应
    提出一个问题“非金属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那么金属是否也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观看铁丝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的.对比燃烧实验的视频。从视频中能够看出铁丝在空气中加热发红但是没有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耀眼的白光,并且生成黑色固体。
    对于生成的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我会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书写出文字表达式并且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内容解释铁丝呈螺旋状的原因,以及瓶底放少量水的原因。
    设计以上教学过程是为了通过实验以及视频的播放将抽象的原理形象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4)氧气的助燃性
    让学生根据以上三个实验的现象推断氧气还有什么性质。学生根据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反应更加剧烈,说明氧气能够支持燃烧。
    3、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让学生观察对比黑板上的文字表达式,学生能够得出共同点均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并且都有氧气参与反应,在这里我会给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请学生来解答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这一反应是否属于化合反应,来检验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氧气的化学性质,来说一说氧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七、说板书设计
    
随便看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