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范文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通用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学生接触不确定现象。结合“抛硬币”游戏过程,体会落地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是不能事先确定的。进而通过“摸球”试验,体会有的试验结果是一定发生的,有的是不可能发生的,有的是可能发生的。
    教学目标: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不是确定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二、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动手实验法。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体会动手实验法探索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教师)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结果无法确定,所以人们常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
    (二)探究新知
    例1、例2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则是确定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亲自做一做
    教学例1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抛一枚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朝上?”“亲自抛一抛,验证猜想,最后用“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来描述这一现象。
    教学例2时,可让学生依次摸球得出结论再进行分类。
    例3应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进行分析和推理,最后列举出这场足球赛的3种可能结果。
    教学中注意有序地列出随机现象的所有可能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分析及推理能力。
    (三)课堂练习
    课堂活动及练习题1、2、3。
    (四)布置作业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圆的周长》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第三节。本课教学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的,是对前面所学“圆的认识”的深化,也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本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会初步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思想目标:通过祖冲之与圆周率故事的介绍,激发学生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圆的周长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首先采取课件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渗透转化思想;然后利用实验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圆周率,并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最后运用自学辅导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从而学生提高自学水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小组交流,交互运用各种学习形式,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每个学生都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直径为整数的圆片,一根线条,一把直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件出示阿凡提的小黑驴与国王的小花驴赛跑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要求小花驴所走路程,实际是求圆的什么?让学生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教具演示,直观感知,结合认知认识圆的周长。
    (学生独立实验,用绕线法、滚动法量出圆的周长,教师指导操作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a.量一量、记一记: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圆的直径,然后记下数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b.比一比:比较数据,揭示关系。
    学生继续实验并算出每个圆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把商记录下来。通过计算学生发现:这三个圆中,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得出结论:所测量的其他圆的`周长也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
    3.介绍圆周率。
    ①先介绍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式子表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
    ②介绍π的读写方法。
    ③最后结合画像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激发学生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同时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值为3.14。
    ④学生总结归纳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为C=π×d。
    课件显示直径50米的圆形跑道和它的外接正方形跑道示意图。请学生观察思考圆的直径和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然后利用公式快速算一算,这两个跑道的周长是多少?看看国王和阿凡提的比赛到底是不是公平。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3
    教材分析:
    “搭一搭”这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冊第六单元《观察物体》中的一个内容,它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强,但基础深浅不一,思维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设计出由浅入深的教学层次,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和实际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
    4、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体验“空间与图形”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克服操作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难点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难点:能根据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5个大立方体,每个学生准备5个小立方体
    说教法和教学手段: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教具、学具、课件等。
    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先观察、想一想、画一画、摆一摆,再想一想、讨论、操练、演示学具等方式学习知识,通过层层设疑,分析归纳问题,把握重、难点学习新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观察老师手中的物体,说一说它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观察老师准备的物体(一个不完整的长方体),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要了解一个物体的整体形状,需要从不同的方位经行观察。
    二、讲授新知
    (一)从不同方向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
    1、创设情境(设计的导言要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今天要认识的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
    2、引导学生:搭一搭,观察,想一想,画一画
    3、同桌之间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画在方格纸上;
    4、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5、师:从不同方向观察,为什么只看到三个或四个正方形,应该看到5个才对呀?还有一个哪里去了?
    (生:被遮挡住了。)
    6、老师小结
    (二)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给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搭一搭有几个这样的立方体?(确定唯一性)
    2、给出两个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搭一搭符合两个方向的立体图形有几个?
    3、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回答)
    4、老师小结。
    三、课堂练习
    1、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通过搭一撘画出从不同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
    2、给出三个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还原立体图形。
    3、给出两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动手搭一撘,然后思考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块?最多可以有几个小立方块?
    四、小结:
    学生谈体会或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4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的认识、读法和写法,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并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要求是“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本节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过程性目标: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使学生能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求知欲。
    4、个性品质目标:在学习中充分的让学生发挥个性特长,体现课堂中的生命化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并结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引入课题时:我引用了爱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用数学语言表示就是: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这样引题不仅自然贴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天才不光是靠天分,更多的还是靠自己的能力和辛勤的付出,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二、新知的学习:我首先设置了一个派谁去罚点球的问题,淘气、奇思、不马虎三人都想为集体争光,都想来罚这个点球,但作为教练,要做到客观、公平、公正,一定要以数据说话,这样既贴近生活,有利于引出使用百分数的必要性,更无形中渗透了德育教育。然后“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意识。
    接着让学生说说收集的百分数,不光要说说百分数本身的意义,还要说说从这个百分数身上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当学生说到中国男性占百分之五十一,女性占百分之四十九,说明男女比例失调,渗透国情教育;
    三、检测题目的设计:我也抓住了一些德育渗透点,比如把一些成语用百分数表示出来,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感受到了百分数应用的广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联糸实际,充分挖掘出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五、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受用一时,授人以渔,终身受用”。现代教育要交给学生方法,交给他们终身受用的知识。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已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合作。在学习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2、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活动的,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需先让学生“动”起来。小组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把数学教学与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习动机。
    3、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主动进行学习,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轻松活泼。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新知的认知过程。
    六、说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写法:90%读法:百分之九十
    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者百分比。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分数百分数
    既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倍数关系。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睛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4、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倒数的求法。
    难点:带分数、小数的倒数求法。
    关键:理解倒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特别是注重情境的创设,如创设“取名称”、“找朋友”、“我来试试看”、“我来当名医”、“火眼金睛”等情境,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互动和活动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器官。
    三、说学法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有时还受同学启发,在互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教学程序设计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先安排这样一个课前活动。
    1、联系语文中的反义词的知识,举倒如:“黑”的反义词是什么?(白)“正”的反义词是什么?(反、倒)
    2、用“互为”造句。举倒如:“黑和白互为反义词”,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表达?(黑是白的反义词或白是黑的.反义词)
    3、思考:能否说“黑是反义词,白是反义词”?为什么?
    通过以上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讨论与质疑。
    (一)激趣引入,导入新课
    1、请说出结果是1的算式(微机显示),如:3/8×8/3=1,5-4=19÷9=1等等。
    2、观察、分类:学生可能会以加、减、乘、除或和、差、积、商是1为标准进行分类。
    3、思考:结果是1的两个数有何特点?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给它们取个名称吗?可能会有以下回答:
    ①加法中两个数的和是1,名称:补数…
    ②减法中两个数相差1,名称:邻数…
    ③除法中的两个数是同一个数,名称:镜数…
    ④乘法中的两个数(微机只演示积为1的一组数,让学生再观察),名称非常好听,又很符合它们的特点:数学上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4、顺势揭题: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倒数(出示课题),以上让学生自己提供教学材料,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在取名称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两个数存在的特点,这样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举例辨析,理解意义。
    分三步进行:
    一是微机出示:
    (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让学生按“读、思、划”三步阅读课本,即一边读书P19,一边思考,并把重点知识或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结合例子说明:3/8和8/3互为倒数,也就是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二是同桌互说,举例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并说理由,充分感知。
    三是让学生回答,进行交流:怎样理解“互为”的含义?能说某数是倒数吗?(举例如:“小明和小华是好朋友”,能说成“小明是好朋友”或“小华是好朋友吗”?)
    此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倒数,积累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乘积是1”而不是“和(差、商)是1”,理解“互为”是指两数的依存关系。
    (三)观察比较,归纳方法
    该环节让学生寻找求倒数的方法,注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创设问题情境:“找朋友—好朋友,手拉手”,请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微机显示:
    7/911/662/39/7、6/11、1/6练习后,质疑“为什么2/3孤零零地站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再激趣:“大家有勇气探索求倒数的方法吗?
    第二层次----我来试试看:我能行
    写出11/6、1/5、9和15/8的倒数(微机显示)
    提示:如有困难,可先自学课本,或请教你的好朋友,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第三层次----回顾、交流
    1、小组交流:
    (1)你是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的?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怎样表示它的结果?
    2、全班交流,突出重点: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何特点?
    (2)强调:到数可用“—”表示,不能用=表示。
    (3)重点讨论“9”和“15/8”的倒数求法过程,动态演示成:(见演示稿)
    此环节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尝试发现求倒数的方法。设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四)辨析比较,弄清特例
    1、微机显示:你最喜欢下面哪个数的倒数?为会么?(见演示稿)
    设计这样一个针对性练习,既突出本课的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倒数求法的运用,又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1的倒数为什么是它本身?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0没有倒数?这样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
    2、数学诊所:“我来当名医”——有病就治。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等于1。( )
    (2)2和它的倒数的和是5/2。( )
    (3)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
    (4)小数的倒数大于1。( )
    (5)在8-7=1和3÷3=1中,8和7,3和3是互为倒数的。( )
    (6)a的倒数是1/a。( )
    本设计围绕易混易错之处,让学生用手势判断,进行辨析,训练说理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五)回顾、质疑,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先闭着眼睛想一想,再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该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自主探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究学习中发展。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6
    一、课前分析
    1、教材分析
    《节约用水》一课是结合前面学过的量的计量、统计等知识设计的。旨在通过测量等操作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科学地认识日常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节约用水的方法,加强环保意识。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能够了解水的用途,在他的生活经验中对水资源的缺乏与保护也有简单的了解。但从孟州的环境来讲,学生没有看到缺水的地方,因而对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水,每天需要多少水,目前水的匮乏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并没有比较系统地了解和理性的认识,因而在本节课中,关键要引起学生对缺水问题的关注,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倡导节约用水,感染身边人节约用水。
    二、我的思考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大致确定为:
    1、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小小的漏水的水龙头用数据折射出浪费的大问题,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联系孟州水资源现状将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孟州水资源现状的.研究,并在交流对话中增强孩子们的节水意识。
    3、借助多媒体将孟州的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用水情况整合进课堂与孟州淡水资源进行对比,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水资源的匮乏,从而让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
    1、说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思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经历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个小小的漏水的水龙头,用数据反映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从小培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我将用数据反映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数据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2、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周围浪费水的情况,收集节水措施 教师准备:课件、自制水龙头和量杯(每组一个)、水 3、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将以活动为中心,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主要采取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堂展练等形式,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教法与学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落实思考:
    (一)图片欣赏,引发感受
    1、在此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让学生领略水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由此告诉学生水是生命之源,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水的滋养。
    2、人们常用为蓝色的星球来形容地球,那是因为地球表面71%都是水,这么多水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此问题一出,立即引发学生兴趣,课前资料准备充分的孩子跃跃欲试,急于告诉大家:“地球表面的这么多水中仅有2.6%的淡水,可供饮用的淡水少之甚少仅占1%”听了这个介绍你有什么想法?通过谈感受初次让学生感知水的可贵。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浪费水的情况进行考察的兴趣。
    (二)交流探究,震撼心灵
    1、水资源如此珍贵,我们的周围有浪费水的情况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谈现象,谈感受,在生生交流中,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
    2、做漏水试验,记录1分钟滴水量是多少毫升,填写实验表。
    水龙头1分钟滴水量
    组别 滴水量(ml)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平均滴水量 3
    通过实验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并引发思考“每个水龙头漏水的速度不同,用什么数来代表这些水龙头漏水的平均水平呢?”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统计知识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进行统计。
    3、对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
    (1)计算1小时,1天,1年的漏水量
    时间 滴水量 1分 1小时 1天 1年 漏水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多。这样的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节约用水必要性的认识。
    (2)根据分析的数据,继续利用平均数进行推断:我们学校有几个水龙头漏水?根据这个比例计算全国大约30万学校使用自来水,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1立方米约重1吨)按照孟州水价2.5元/吨,一共多付多少水费?如果每人每年用30吨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一年?全孟州约37万人,这些水可供全孟州人用多长时间?通过联系孟州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数据分析: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到孟州水资源总量约为1.90亿m3(1m3的水约重1t),孟州市约有37万居民,如果按每人每年用水30吨计算,这些水大约可供人们用多少年?(孟州水资源污染网络报道链接和缺水图片介绍,如果不能做到环保、节约孟州也会出现这种状况)通过分析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震撼人心的图片叩击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次体现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三)结合现状,反省整改
    1、数据带给我们的震撼尚在眼前,节约用水势在必行。结合周围的浪费现象进行讨论,探讨有效的节水措施。让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
    2、介绍节水措施
    (四)拓展延伸,总结建议
    1、国家对水资源的重视
    (1)介绍世界水日:
    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2)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2、课已终意未尽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增强孩子们的节水意识。
    3、以“节约用水”为专题,制作一份手抄报。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数学活动在育人方面的功能
    四、说板书
    我的板书简单明了,以小见大,用数据折射浪费的大问题。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不容小视。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让节水成为一种习惯。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9页例2的一节课,本课是利用天平的原理,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这个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等量代换有广泛的应用,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等量代换的思想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而它又是一个非常抽象、非常难以理解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相关经验但比较浅显。本课设计理念上,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活动,突显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创新性、科学性、思考性、互动性。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的思考问题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的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以“体验等量关系”、“建构模型、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三大版块为教学主线,体现了教师的“引”到“放”直至“创”的过程。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思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注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初步认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学会根据已知信息寻找事物间的等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猜想、分析等过程,从中认识到“换”是按一定规则进行的,并能找出规则解决生活中和简单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初步体验代换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现实价值,并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重难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
    六、说媒体运用
    理解、接受并运用等量代换思想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等量代换的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并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从而解决了有些孩子仅凭直觉作出判断,脱离实物或直观图就完全失去了方向的问题。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为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我以同学们喜欢的动画形式引入,(动画1)播放《曹冲秤象》的课件。在学生看完这个动画后谈话,曹冲解决称象的的问题实际是应用了数学中的一种思想方法,是什么思想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曹冲称象应用的是什么数学思想?”这一问题将学生带入到了有意义的、思维含量高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构建模型,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主题图(图片1)并引导学生观察:小明、小红分别在水果摊里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先弄明白第1个和第2个天平的含义:通过天平你知道了什么?能否解答小红提出的问题?〔设计意图:这样引导是为了让学生更细致地去认识、观察天平,感知、体验等量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等量,只有先了解“等”才能学习后面的“换”。为解决例2这个问题作铺垫。〕通过以下三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
    (1)牛刀小试----小组内动手摆一摆,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构建模型。(视频1、2)
    〔设计意图:正是在这样的摆一摆、换一换、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感悟到“等”是“换”的必要条件。学生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初步构建了模型,感悟到等量是如何进行代换的〕
    (2)曲径通幽----观看课件演示过程,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动画2)〔设计意图:随着学生对“等量代换”问题的直观感知,隐藏在直观感知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会逐渐显现出来,在这样一个“朦朦胧胧”、“似有所悟”的关键时刻,作为教师就应抓住知识的发展点,进行及时地启发与引导,直至产生顿悟。〕
    (3)拂尘见金----提炼等式,使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视频3)〔设计意图:学生对“等量代换”这一问题的建模需要有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积累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过程”的加强者和引导者,去“敲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敲打”过程中,积累、感悟、直到学会应用。〕
    (三)巩固内化,拓展提升
    适当的教学高度和教学深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扩充,将书中一个例题和几个孤零零的习题进行了巧妙重组,设置了三个练习情境,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的能力。
    (1)我能行。
    肯德基店为了庆祝六一,进行了促销活动,一个汉堡换2对鸡翅,一对鸡翅换3个圣代,两个汉堡可以换几个圣代?(学生直接抢答)让学生重点说出换的过程(动画3),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2)挑战自我。
    用天平可以准确的称出物体的重量,那么,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比较出物体间的重量。出示:两只鸭和一只鹅在玩翘翘板左边两只鸭右边一只鹅(平衡)左边四只鸡右边两只鹅(重些)
    1只鸡和1只鸭,谁重些?
    〔这是等量代换思想的一种变式练习。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比较困难,引导学生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比较。〕
    (3)题目大变脸。(图片4)○+□=91△+□=63○+△=46○=?△=?□=?
    〔这道题属于课后题,有一定的难度,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很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X(○+□+△)=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小结回顾,突出重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们对自己今天的收获满意吗?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在古代,人们不是用钱来买物品的,而是用物品来换物品,你能帮帮这个老爷爷吗?(图片5)用4个番薯可以换2棵大白菜。用8棵大白菜可以换2斤米。用2只鸡可以换10斤米。
    老爷爷:我今天带了一只鸡,可以换些什么呢?
    八、说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的理论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需要形象直观的演示来帮助学生构建模型,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给数学教学灌输了新的动力,在本课教学中,电化媒体为学生们提供了形象的直观演示,在学生形成表象的过程中起到了使学生顿悟的作用。学生不仅轻松地的学会了数学知识,还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第一课时,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问题。按比例分配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比例知识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的比来分配一个数量。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的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
    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新课标提出:通过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一班30人,二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这个环节让学生说出分的方法(平均分和按人数来分),进而引出课题——《比的应用》。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
    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第二个环节: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出示课本情境图。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分,怎么去分?
    教师引导:在这儿分橘子时,3:2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说说。(一班最少分3个时,二班分2个)。接着往下分,怎么去分呢?同桌互相讨论。汇报,师生填表。从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大班分的橘子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二班分的橘子数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不管怎么分,每次都按3:2来分的。)
    2、出示课本主题图。如果把140个橘子按3:2来分,怎么去分?
    因为有了前面分橘子的基础。学生很快就会完成表格。这就是列表法解数学题。
    3、利用课件帮助理解、掌握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题目要分配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重点思考讨论:从3:2这个比中,你能知道什么?接下来鼓励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解答,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2、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依据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并引导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
    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
    第三个环节: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2、提升练习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我设计了《营养搭配》这么一道题用以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并及时的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第四个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9
    说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的认识、读法与写法、意义以及生活中的百分数,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在学生生活和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并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法、写法,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过程性目标: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信息,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进一步感受数的概念,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解释实际生活中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激趣、探究、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了解、感悟、练习的过程中悟出百分数的`意义。
    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是在了解百分数的好处时,学生通过收集到资料交流得出百分数。二是在认识了百分数以后交流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三是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四是在探索百分数与分数联系和区别时,主动探索百分数与分数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本质含义的理解。五是安排多项练习,加深对百分数的巩固,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到新知识。
    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百分数的资料,你们都找到了吗?说说你们都在哪里找到的,看来生活中处处都有百分数,那么生活中为什么要用百分数呢?它表示什么含义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百分数的认识》。
    二、出示目标:
    1、什么是百分数?
    2、如何读写百分数:
    3、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它和分数有联系和区别吗?
    三、探究新知:
    出示情境,从中了解信息,探究究竟该派谁罚点球?进而引出百分数。得出百分数的概念,介绍它的读法与写法。紧接着,练习读法,分别出示了三组百分数,让学生先读,进而观察发现,这些百分数百分号前面的数有的比100小,有的等于或大于100,有的前面是小数,渗透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不约分、分子可以是小数。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接着又设计了让学生写百分数。读写百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而它所表示的意义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先直接出示它所表示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然后又设计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充分交流,感知它所表示的意义。在介绍其意义的过程中,仍不忘提醒同学们,它和分数有联系吗?学生应该回答出:都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那它们有区别吗?百分数确实不能约分,分子可以是小数,百分数分母都是100,分数不是。百分数后面都不带单位,而分数有的不带单位,有的带,说明分数既可以表示份率,也可以表示具体的量,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份率。(这点学生可能难以发现,需要教师再举例让学生从中发现。)
    在学习完百分数的意义后,紧接着又出示一些练习题,又根据图选择百分数,也有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百分数,旨在初步感知百分数的大小,也为后面的百分数与分数互化奠定基础。然后又设计成语竞猜与名言竞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适当的练习后,我再次出示目标,让学生回顾总结,最后布置课后作业。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是学生研究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及应用题之后的内容,为研究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用分数乘法的知识作为铺垫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在探索中去找规律,从而切实理解倒数的含义,并能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倒数的意义,并能根据倒数的意义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
    2、使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认识“为何没有倒数”。
    四、教学方法
    基于教材内容比较单调,那么只有在教法上体现新、奇、特才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才能让学生想学,要学。首先,我将在教学中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实际,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同时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可以达到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其次,在教学中扮演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能力。比如教材中只是简单的出示几个分数,观察它们的特点,然后就引出倒数的含义、特点,研究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其实这样研究只是一种惯,一种状态。
    五、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始终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讨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
    本节课我是按照四大部分进行教学的:
    1、课前谈话,渗透关系
    说说生活中、数学中的相互关系,比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因数等等,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两个数之间的有趣关系。这样就比较自然的过渡到新课的研究中,渗透“互为”这个倒数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为研究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2、出示例题,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7
    观察这几个数,他们之间哪些数关系密切?
    这些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的会说分子、分母颠倒了,有人会说乘积都等于1)
    研究只是一种惯,一种状态。
    高质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你还能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明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说一说你写得算式中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此处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倒数,积累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乘积是1”,理解“互为”是指两数的依存关系。)
    3、激励求知,掌握方法
    提问:同学们,你们会求一个数的倒数吗?
    那老师来和大家说倒数,我说一个数,你们马上说出它的倒数,看谁说的快有对!
    分数、整数、小数、特殊数(1),当说到时,交流一下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提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 强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不能用=表示。
    (该环节是让学生寻找求倒数的方法,注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特别是为什么没有倒数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后得出结论。这样设计,既突出本课的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既有对探究倒数的求法,又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轻松、顺利地教学了1和这两个特殊数的倒数。这样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既分散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享受到了思维的快乐!)
    4、牢固练
    (1)练一练
    (2)练十1、2、3、4题
    5、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再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该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自主探究”意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研究只是一种惯,一种状态。
    高质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研究、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究研究中发展。)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1
    说教材:
    1、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面积到学习曲线图形的面积,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在这节课中学生将初步学习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化曲为直”、“化圆为方”,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奠定基础。特别是在面积的推导过程中,潜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⑵帮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数学天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确定以下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由于圆与以前学习的直线图形性质有很大不同,对“曲线图形”转化为直线图形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都是一种挑战,因此,“化圆为方”的转化方法和极限思想的感受是本节课的难点。
    说教法:
    针对六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说学法: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间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
    新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圆的认识、周长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以唤取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出示“一只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10米的绳子栓在草地上,问小狗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的ppt课件。启发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展开讨论同学们的方法是否可行,从而引出课题,讲授圆的面积的概念。融新知识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之中,这样做,目的就使学生在对新知识的渴望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为了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第一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剪拼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进行四人小组活动后,我让各小组的代表展示自己剪拼的作品,根据学生出现的多种情况,我利用课件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后,并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这样设计让学生在视觉上得到证实:将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当把圆平均分成无数份时,拼成的图形就成了长方形,即“化曲为直”。 这样的设计给予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机会,学生真正成为了探究活动的主体。
    第二步,我让学生讨论:根据转化的图形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宽相当于圆的什么?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在剪拼的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变了,但面积没变,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圆的面积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乘半径,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的字母公式s=πr 。
    学生汇报探究结果之后,为了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极限”的概念,我适时进行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把圆平均分成八份、十六份、三十二份后,拼在一起,再观察每次拼成的图形中闪动的曲线与圆周长的关系。学生就会明白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当分的份数足够多时,曲线就接近直线了。由于在剪和拼的过程中,图形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圆的面积等于这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就这样,抽象难懂的“极限”的概念就在教具直观、形象的演示中初步理解了。
    在这个环节中,把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直观、形象的教具演示相结合,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2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第24页例1和例2,“倒数的认识”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其次学生通过找倒数的活动,交流探讨、归纳方法。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四人小组自主探索的活动上,由于经常使用,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推理、归纳总结能力;在知识上学生通过自学等已经自主地建构了有关倒数的一些知识,对倒数的学习价值和用途也有一定的了解。
    可能存在的问题:
    1、对倒数只是从形式上认识,未理解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之间进一步的关系。
    2、在找倒数时,对于找分数、整数的倒数相对比较简单,而对于找带分数、小数的倒数存在一定的困难。
    3、对于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本身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疑惑。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学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推理、体验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归纳反思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观察、猜测、交流、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质疑、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的逻辑美,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四、说教学设计
    课标中强调: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基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对教材做了以下处理:
    处理1:倒数的出现,在学生的心理上势必会形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倒数?它的用途何在?我们知道倒数的学习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针对这点我设计了学习前测和学习后测。
    (1)前测:对于倒数你都了解多少?还想学习它的哪些知识?
    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驱动下进行一种有内需的学习。
    (2)后测: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困惑?以前对于倒数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回顾、梳理,整理收获,反思不足。认识了倒数的意义,掌握了找倒数的方法之后。内心自然有了想运用倒数的冲动,自然引发新问题:倒数在哪里用?可以怎么用?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也为后续学习埋好伏笔。
    处理2:富有层次、深度的练习题。
    在认识倒数的意义之后,我设计了4道由易到难得判断题。分别解决定义中出现的:两个数、互为、乘积为1等核心词的'理解。尤其是第四小题,一箭双雕,第一解决“互为”即倒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第二引发学生质疑:只有分数、整数才有倒数,小数也有倒数吗?通过学生辩论,更进一步理解倒数的意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在总结出找倒数的方法之后,我也设计了4道判断题。第一、二道解决特殊数0、1的问题,第三、四题加深学生对两个数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解。考虑到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大多学生还要借助形象思维来辅助理解。在这里特地借助了数轴作为支架,运用数形结合,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查找、连线,感受真分数的倒数大于它本身,假分数的倒数等于或小于它他本身。
    处理3:教材中只出现了找分数、整数倒数的方法。基于学情和后续计算的需要,我拓展到了小数、带分数。
    五、说教法、学法
    课标中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在课中,我摆正位置,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搭建平台。如判断题第四小题,引发学生产生辩论,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对于找倒数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可以借助这一经验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出找倒数的方法。基于这一点我为学生提供活动平台,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下,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本课中我3次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第一次在小组合作中、第二次在小组交流之后、第三次在回顾总结阶段。通过经历反思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应用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两列分数乘法计算题,一列结果不同,另一列结果都是1。男女生分组比谁算得准又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观察、讨论右边一列算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出新课:倒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视觉上、心理上产生一种冲突,激发学习倒数的欲望】
    2、对学生进行前测。【前面提到的教材处理1】
    (二)探究讨论,深入理解。
    1、学生初步尝试进行概括倒数定义。
    2、板书倒数定义,结合定义讨论倒数的特点,设计问题:“你认为要重点理解哪个词?没有它可以吗?举例说一说。
    重点理解:“互为”“两个数” “乘积为1”
    3、结合判断,再次加深对倒数的认识。【前面提到的教材处理2】
    4、让学生试着举例,说出几组倒数,看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举例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倒数的意义,体会到数学语言即简洁又严谨。(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点)】
    (三)合作交流,探讨方法。
    1、通过找倒数的活动,交流探讨方法。
    学习提示:
    1、请先独立找出哪两个数互为倒数。遇到了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交流方法及问题。
    3、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总结出找倒数的方法。
    你又遇到什么新问题?
    在学生活动时,我是这样参与学生活动:
    (1)通过观察,交流,发现学生出错点及原因,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通过询问、倾听,了解学生的想法,尤其是对带分数、小数、0和1这些数找倒数的方法上。
    2、汇报、交流、反思、总结。
    在四人小组汇报的基础上:
    (1)引发其余学生质疑:如:为什么1的倒数还是1,0没有倒数,你们是怎么想的?整数、假分数怎么办?
    0.4只能转化成分数才能找出它的倒数吗?【教材处理3】
    【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但小数在这里可以用1÷0.4来求它的倒数,不受影响。】
    (2)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3)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用字母表示,a不为0、)
    【设计意图:此环节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总结等活动,掌握找倒数的方法目标1、2的达成。】
    (四)巩固拓展:
    1、对口令:师生互说倒数,由易到难。
    2、判断:【前面说到的教材处理2,数形结合】
    (五)回顾、反思:
    【学生通过经历反思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应用意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纳税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百分数知识的基础上安排在第五单元之中学习的。应纳税额的计算也是百分数的一种具体应用。教材首先说明纳税的含义和它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了几个常见的纳税的种类及应纳税额等知识,由于纳税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社会知识,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也是编者把纳税知识编入小学教材的原因所在,更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纳税的一些知识,养成纳税意识,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目的之所在。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百分数的知识是刚学过的,计算应纳税额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所以计算学生较容易接受。学生在生活中对“纳税”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对纳税知识了解非常少,因此,教学时应先说明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再进行纳税的种类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什么叫税率,然后再进行纳税的计算。
    3、教学目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点目标:
    ①明确纳税的意义,理解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了解常见税种。
    ②能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有关纳税的问题。
    ③培养学生的依法纳税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4、教学重点:理解纳税的意义和应纳税额的正确计算。
    二、说教法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有的义务,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是学生从小建立正确的纳税观念,渗透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教学中,可通过情境创设、谈话启思、点拨指导、联系实际等途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纳税的意义及税率的含义,会计算应纳税额,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前,可以采取调查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纳税的一些常识,在教学中,让学生采取“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亲历实践”等方法,从中感悟应纳税的重要性,提高计算应纳税额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性。
    四、说思路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投影:播放一段纳税人到办税厅纳税的录相。
    2、提问:看了这段录相后,你知道了些什么?
    3、谈话:教师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指出,同学们想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有关纳税的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4、揭题:板书“纳税”
    [意图:通过观看录相、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从谈话中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㈡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了解纳税的作用
    1、谈话提问:课前同学们做过调查,你知道哪些有关纳税知识?(学生自由汇报,教师适当点评)
    2、分组讨论:
    ①什么叫纳税?
    ②为什么要纳税?
    ③什么人需要纳税?
    3、合作交流: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向全班进行交流。
    4、综合小结: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意图:这一环节,采取交流、讨论、汇报等形式,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从中感悟到纳税的重要意义,从小培养纳税的意识。]
    活动二:理解常见税种
    1、观察,了解税种(屏幕显示)
    ⑴海螺水泥厂2008年7月向国家缴纳增值税90万元;
    ⑵三环宾馆2009年2月的营业额是200万元,应向国家缴纳营业税10万元;
    ⑶某酒厂2008年2月酒销售额达4000万元,应纳消费税是1600万元;
    ⑷王老师的月收入是2500元,扣除免征税2000元后,超500元,每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25元。
    2、讨论,理解税率。
    ⑴各种收入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
    ⑵什么叫税率?你能写出税率的公式吗?(税率=应纳税款÷各种收入×100%)
    3、介绍,纳税比率。
    税率的高低由国家统一规定,国家规定下面的一般纳税率是:
    ⑴增值税13%或者17%
    ⑵营业税务3%至20%(行业不同,标准不等,如交通行业5%,娱乐行业20%)
    ⑶消费税务3%到50%不等。
    ⑷个人所得税5%到45%不等。
    [意图:理解税种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采取适当分层,多举实例,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介绍说明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纳税的种类,为例题的教学做好铺垫。]
    活动三:学习纳税算法。
    1、出示例题: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个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读题理解:
    ①按营业额5%缴纳营业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②如何列式计算?
    3、试做汇报:学生独立试尝试计算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30×5%=1.5(万元)
    4、反馈练习:
    ⑴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我国的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②各种收入与应纳税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③不同的纳税项目,纳税的标准是不同的。
    ④小红说:“消费税就是营业额。”
    ⑵列式解答下面各题。
    ①小红的妈妈上月的应纳税所得额是400元,如果按5%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②小青把春节得到的200元压岁线捐给希望小学,按照规定,汇费按汇款数的1%收取,小青的汇款和汇费一共是多少钱?
    5、书面作业:练习二十三第4—5题。
    [意图:应纳税额的计算是百分数的一种具体应用,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5,再适度补充一些习题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㈢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去尽自己纳税的义务?
    [意图:通过回顾,畅谈收获,交流思想,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新的知识起到强化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以促进学生对数学产生更浓的兴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4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利息是安排在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七课时。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利率这个百分数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也更为专业化,它表示利息和本金的关系,因此要让学生的潜意识中有所转变:利率不难理解,它和我们之前学习过的百分数是一样的。
    我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利率的意义为主,从而掌握求利息的方法,以及了解利息税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有关储蓄、纳税的一些知识,同时受到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及预习,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储蓄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调查预习活动中的收集、提取、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会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学具:课前搜集的有关储蓄、利息的信息,多媒体课件。
    (五)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数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显得真实和精彩。本着这样的理念,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利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地发现掌握本金、利息和利率含义,体会在银行存款时利息的计算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遵照“一、二、一”的教学模式,即把教学分为:课前预习、检查释疑、课堂检测三个环节。
    二、说学生
    ①刚学过的百分数知识.学生总体上掌握得较好,较牢,计算利息、税款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所以学生较容易接受。
    ②学生对储蓄、纳税知识了解非常少,应做好课前准备。
    三、说教法
    为了使学生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得到巩固和加深,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法上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科学性。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抓住各知识的细节性、过渡性、完整性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上台板演等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肯学、会学、善学,让学生在动手做一做、说一说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把握并突破重、难点,获取新知。整堂课通过提问式、点拨式、分析法及练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取。
    四、说学法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六年级教材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抓住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对话的形成入手,抓住教、学具的应用,展开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注意,通过层层分析、比较数量关系,从而弄清“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时间、利率”的含义,来分散教学难点。同时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整堂课中通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练习法及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过程。教学中还要注重沟通师生的情感因素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课的开始我很亲切的向学生提出求助:老师有5000元钱暂时不用,放在家里又觉得不太安全,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的处理这笔钱?学生建议存入银行。
    这种以谈话方式导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而且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起到了开动思维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同时我接着追问“把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呢?板书课题:利息。
    课前预习提纲:
    1、你知道有哪些主要的存款方式吗?利息,本金,利率的概念。
    2、你觉得到银行存款有什么好处?
    3、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4、学习利息税知识:
    教师总结:大家都算出了应得的利息,但实际上他们并不能得到你们算出的这些钱,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教师课件出示: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5%的税率纳税。
    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然后学生汇报银行多给的那部分钱的5%要上交国家。然后教师及时向学生进行要长大以后要做一个依法纳税的好公民。接着让学生计算老师应交多少利息税,实际得到得又是多少钱。
    课堂检测:
    第一个层次:请你思考:出示五个判断题,学生进行判断,检查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第二个层次:出示两个难度渐进的有关计算利息的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课堂检测的结果由学生来打分,一来能够加深他们对利息计算公式的记忆,二来能让他们体验当老师的快乐,最后能让他们帮助有错的同学改错。
    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在利息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我们学习了有关储蓄的知识,知道了本金、利息和利率,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学会了求利息的方法:本金×利率×时间=利息。还知道了储蓄的意义。
    实践延伸:请同学们回家与父母商量,把自己过年最开心的压岁钱存入银行,按活期储蓄到学期末看看你从银行取款时的本金和利息共多少元?
    以上是我对本节的教学阐述,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5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认识“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若干根小棒,4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老师组织学生做“抢椅子”游戏(请3位同学上来,摆开2条椅子),并宣布游戏规则。
    师:象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这节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一)出示例1:4枝铅笔,3个文具盒。
    1、观察猜测
    猜猜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会存在什么样的结果?
    2、自主探究
    (1)提出猜想:“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2)小组合作操作验证:请拿出铅笔和文具盒小组合作摆一摆、放一放。
    (3)交流讨论,汇报。可能如下:
    第一种:枚举法。
    用实物摆一摆,把所有的摆放结果都罗列出来。
    第二种:假设法。
    如果每个文具盒中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枝同一个文具盒。
    第三种:数的分解。
    把4分解成三个数,共有四种情况,(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不小于2的.。
    (4)、比较优化。
    请学生继续思考:如果把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是否一样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盒子里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师:为什么不采用枚举法来验证呢?
    数据较小时可以采用枚举法,也可用假设法直接思考,而当数据较大时,用假设法思考比较简单。
    3、引导发现
    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盒子的数量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二)出示例2:把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几本书?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1、学生尝试自已探究。
    2、交流探究的结果,可能如下:)枚举法。
    共有3种情况。在任何一种结果中,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2)假设法。
    把本书“平均分成2份”,÷2=2…1,如果每个抽屉放进2本书,还剩下1本。把剩下的这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该抽屉里就有3本书了。
    由此可见,把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同样,7÷2=3…1把7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4本书。
    9÷2=4…1把9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本书。
    3、观察发现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4、介绍原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这一发现,在数学里被称之为“抽屉原理”,也叫做“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狄利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它来解决很多有趣的问题呢。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第1题
    四、全总结
    1、回归生活、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随便看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4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