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
范文 |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精选16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1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质量守恒定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而本节课是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质量物质的一个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学会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发现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形成勤于思考、乐于钻研和善于合作的学习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探究过程 难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四、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认为本节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制定计划,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接受式学习为辅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师:先用火柴燃烧和蜡烛燃烧实验,向同学们提问:火柴、蜡烛燃烧后质量是否会变化? 生:减少了 师:是不是这样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先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 师:由学生来做两个探究实验 1、CuSO4+NaOH→Cu(OH)2+Na2SO4 2、CaCO3+HCl→CaCl2+H2O+CO2 师:同学们,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吗? 生:相等(通过观察天平的指针的摆动) 师:那么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 师生:m反应前m反应后 装置装置 没有参与反应的物质没有参与反应的物质 参与反应的反物质生成的生成物 师生:根据刚才的推导,我们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师:1、A+B→C+D,已知5gA和3gB完全反应后,生成了2gC,求生成的D的质量 2、A+B→C,已知已知5gA和10gB反应,反应结束后,B反应完了,A还有2g剩余,求生成C的质量 生:1、生成D的质量为6g;2、生成C的质量为13g; 师:质量守恒定律中的三个关键词:参与、生成、总和 师:再由学生来做一个探究实验 Na2CO3+HCl→NaCl+H2O+CO2 师:这个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吗? 生:反应后的质量减少了(通过天平的摆动) 师:为什么这个反应前后的质量不相等?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生:不是,因为生成的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要使此化学反应能成功演示出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改进实验装置 生:不让气体跑掉,把反应放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 师:我们思考一下前面的实验,为什么CuSO4+NaOH→Cu(OH)2+Na2SO4的实验在开放的体系中进行,而CaCO3+HCl→CaCl2+H2O+CO2的实验在密封的体系中进行? 生:因为前者反应中即没有气体参与,也没有气体生成,而后者反应中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师:其实一切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师:让学生阅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提出问题“为什么做同样的实验,波义耳的结论与拉瓦锡的结论不同?” 生:Hg+O2→Hgo,波义耳波没有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了实验,所以mHg 师生:对于有气体生成或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要成功的演示质量守恒定律,应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 师:1、加热10g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反应后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总和为9.52g,则生成O2的质量为多少克 2、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粉末的质量比原来的镁条的质量大 3、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的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轻了 六、板书: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定律关键词:“参与、生成、总和” 2、一切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对于有气体参与和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要成功演示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 ①在本节中你是怎样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学生课外预习,上课时通过叫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抽样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学生上课时先给学生做预习习题,通过做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课后做习题巩固情况及学生课后问老师的问题情况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是什么? 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等等,为本节课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打下了基础,这就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的学习障碍点: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不知道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所以本节课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是增大的,还是减少的,如何算出增大了多少,减少了多少,还要从微观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此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正式开始前,我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是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一块儿重要的知识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同样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在观察、想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所以在教学中我会多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多动手,多操作,多观察,多思考,也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与机会,学生发表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见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准确说出质量守恒定律并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教学重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其中,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探究实验法、,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思考、归纳、总结,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结合新课程标准及以上的分析,我将我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我会列举之前学过的化学反应,例如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水电解生成氢气氧气,然后抛出问题,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存在什么关系?然后告诉同学们,关于这个问题拉瓦锡做了一个实验: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这个实验的结果是氧化汞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的汞和氧气的质量之和,再提出问题,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之和相等是一个巧合还是规律?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质量守恒定律(板书)。 在本环节,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我会指导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进行探究试验一(磷和氧气燃烧试验),试验二(CuSO4和Fe的反应),在试验开始前我会通过PPT展示试验步骤,同时讲解试验如何进行和注意事项,并做好试验记录,填写PPT上的这个表格。然后同学们进行试验,我会进行巡视和点拨。试验结束后,由小组派代表填写他们的试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参加反应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 在本环节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探讨能力,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提高 我们说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接下来的巩固提高环节,我讲引领学生用我们所学过的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会引导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轻,为什么?由此来引发学生思考运用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之所以轻是因为有机物燃烧生成了CO2,而CO2是空气,所以燃烧后灰烬比纸轻。以此来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个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4. 小结作业 接下来的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在本环节,我会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我们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点,然后找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了一个回顾之后,让学生思考实验一为什么要用气球?实验二为什么要铁钉为什么要打磨,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以简明扼要、清晰明了的板书呈现了本节课的知识重难点,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楚本节课的知识脉络。这就是我的板书。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课时。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二、学情分析: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 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四、教学过程: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 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读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教学反思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他们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质”过渡到“量”;并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构建理论铺垫。本课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应用。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立足实际操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体验并得出化学反应的`规律。 3、教学目标设计 ①学生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原子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②学生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③学生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根据以上学生情况以及教材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正确说出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②能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并对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和初步归纳。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②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合作完成实验操作以及交流、讨论、分析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内涵的理解,体会化学变化中“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观点; ②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1、情境激趣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2、实验法:通过小组实验,观察分析现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 三、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本环节用时约1分钟) 上课之初,以两幅反应图片引入。 2、探究置疑、突出重点。(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大胆假设,然后采用两个探究实验组织教学。 实验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回应反馈、得出结论(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实验结束,课堂已进入回应反馈阶段,此阶段我将组织各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有问题大胆置疑,进行全班讨论、共同解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质量守恒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探究过程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辅之以适当习题,进行强化,以突出重点。如:“参加化学反应”的理解。 4、互动深化、突破难点(本环节用时约11分钟) 措施一:多媒体动画模拟 [创设问题]: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如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守恒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5、互动小结、体验成功(本环节用时约3分钟)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年级上册第五章课题1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从化学变化中生成了什么物质向生成了多少物质的过渡,是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重要基础。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对今后学习化学起到关键作用。 3、教学目的: (1)通过让学生提出假设、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的测定、交流合作、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在化学反应中,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原因。 (2)通过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4、重点和难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及其理解、应用 5、课时安排:2课时 6、实验准备:(实验通知单)主要有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玻璃管、酒精灯、气球、镊子、石棉网等。白磷、CuSO4溶液、铁钉、镁带、碳酸钠、稀盐酸。 二、教法与学法: 1、教育对象是初三.5、6班学生,接触化学这门课后,已知道在化学反应中能生成其他物质。但本堂课的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定量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利用电脑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 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而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通过让学生划读、熟读课文相关内容,增强理解和记忆。 2、难点突破 本课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通过2个演示实验方案,学生是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质量会守恒呢?由于这个问题需要用微观粒子运动的理论去解释,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就会有困难。因此,借助课件,主要作用就是把在化学变化中,原来的分子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这一运动过程用动画模拟出来。 例如,(电脑展示)电解水: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其中正极产生的是 ?(学生回答:氧气)负极产生的是 ?(学生回答:氢气) 水 通电 氢气+氧气 我们用大蓝圆圈表示氧原子,用小红圆圈表示氢原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相应的表示方法我们媒体显示出来。 氧原子 氢原子 水分子 氧分子 氢分子 我们在水中通电: 通电 →→→ + 2个水分子 2个氧原子 4个氢原子 1个氧分子 2个氢分子 说明: 1、水分子首先被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 2、每两个氧原子组合成1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组合成1个氢分子。3、氧分子在正极聚集成氧气,氢分子在负极聚集成氢气。 启发学生思考,在整个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有没有发生变化?因为用了固定的颜色和大小来表示同种原子,所以学生容易发现反应前后只有H、O原子,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再问:“在化学变化中,你们有没有看到有些原子逃跑了?或者突然多了一些出来呢?”学生会回答:“没有。”于是,学生就可以十分直观的了解到: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因此,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质量守恒。同时加大点难度,让学生根据媒体的显示,写出符号表达式,其实就是下节课要书写的化学方程式:2H2O通电 2H2↑ + O2 ↑。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物质的种类改变了,那么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呢? 2、通过课本两个演示实验方案:白磷燃烧及铁和硫酸铜的反应,注意称量记录反应前的总质量是多少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多少克。结果是反应前后称取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得没有改变,引出质量守恒定律。 3、为什么质量守恒呢?用电脑动画模拟电解水,在化学变化中,水分子被分解成H、O原子,H、O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使学生看到,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原子的种类也没有改变。因此,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十分直观地引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 4、再演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镁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通过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引出前后总质量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探究不守恒的原因。 前一反应生成的CO2扩散到空气中去了,质量减少,后一反应增加了氧气的量,质量当然增加。不过要用规范的语言描述:镁在空气中燃烧,是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镁和氧气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所以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带质量大。 这种解释实际生活中现象要注意强调答题的格式,先说化学反应变化,再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如果有气体,要加(减)气体,最后得出结论。同时仍然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5、课堂练习:精选2道习题练习,讲评。完成书上P96 4题 6、小结: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量却没有改变。 7、作业:P95 1题和2题(做在书上) 3题(做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磷 + 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铁 + 硫酸铜---铜 + 硫酸亚铁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2H2O通电 2H2↑ + O2 ↑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化学反应前后变化情况: 宏观:元素种类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物质种类改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分子种类要变,分子个数可能要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镁 + 氧气 点燃 氧化镁 碳酸钠 + 盐酸---氯化钠 + 水 + 二氧化碳 堂上练习: 1、在A+B--C+D反应中, 5克A和4克B完全反应生成3克的C和 克D 2、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则它肯定含有那些元素? A. H B. O C. H O D. C O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6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探究过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二、学情、学法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抽象,枯燥。如果直接讲授,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设置分组实验,以竞赛的'方式探究试验结果。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试验结果,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活动——建构”模式的教学结构。把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大大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四、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CuSO4 溶液、 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天平、酒精灯。 五、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以一则诱人的邮寄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从而留下问题和悬念 让学生写出白磷燃烧,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 溶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习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 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 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 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 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实验探究。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标签: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化学说课稿, 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①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②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反应; 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 ④NaCl溶液和AgNO3溶液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3)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 Cu+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7 我是xx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九年级的学生虽然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但是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具有初步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这些技能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另外此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得到充足的发展,思维主要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过渡。 结合以上的教材分析,立足于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化学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在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受探究学习所带来的的'乐趣 分析教材内容和研究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二、说教法 化学学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本篇课题也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因此本篇课题会采用实验探究法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现并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同时学生在合作中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三、说学法 在本篇课题中国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记录结合起来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参与课堂,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由来。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在课堂之初引导学生回忆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的反应,并提问那么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与反应物磷和氧气的质量有什么时候关系呢?引发学生猜想,提升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板书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环节二:探究活动 结合本篇课题中呈现的四个实验方案,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三.盐酸跟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方案四.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请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注意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四组实验,反应前的质量和反应后的质量。 根据实验结果思考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之后向学生讲解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描述)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的探究的过程,积累丰富的实验活动经验,同时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有更深入的理解。】 实验名称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实验现象M前M后分析 白磷燃烧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盐酸跟碳酸钠反应 镁条燃烧 环节三:微观解释 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微观模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并帮助学生从“质”到“量”的过渡。】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析)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引导学生回答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的认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体会化学的实验探究方法,积累实验活动经验。】 环节五:作业布置 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物质增加啦?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建立化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加深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习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三维目标要求是BBA,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实验设计: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 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感悟科学家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重点: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实质。 难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质量”“相等”这些关键词,但对于定律中的限定词“参加”“总和”等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定律内容中的“参加”、“总和”关键词的层层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重点突破:整节课的设计均围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水分子模型,学生有了亲身的感性认识,基本上能得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初步得到微观粒子变化后质量是相等的,再由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那宏观上质量是否相等?学生有了第一次疑惑。而后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在宏观上质量是相等,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实验,接受程度会更深。接着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学生发现质量减少?形成了认知冲突,思维有了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最终发现问题,改进装置,从而完善了对定律的理解。这几个前后联系过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对于“参加”“总和”这些关键词的突破,我是安排在第一个学生实验的分析中进行的,让学生讲出第一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第二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然后对反应前的氢氧化钠进行拆分,一部分为参加反应的,一部分为未反应完的,理所当然未反应的肯定在后面的称量中也有,最后对两次都称量的相互抵消。剩下的就变成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会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通过拆分氢氧化钠,让学生理解了定律中的“参加”。 二、说学情 经过两年的'科学课以及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和方法基础,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说教法学法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由于刚接触化学不久,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和联系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在这节课上,我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归纳推理、实验验证的办法,按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同时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启发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习内容,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1)实验探究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本课内容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继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 (2)合作学习法: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学具准备 (1)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盐酸。 仪器用品:电子天平、锥形瓶、烧杯、试管、硬质塑料瓶。 (2)媒体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学流程 本课题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照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提问引入 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学反应是什么?”为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之前见过也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对这个问题学生肯定都有话可以说。学生说的都是从宏观现象来描述化学反应,接着老师再问大家,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会回答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能否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了?这样很自然的引入到课题中来。 (2)微观分析,得出结论 提供给学生两个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和氧原子),要求学生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通过动手拆分,很容易明白变化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以及质量都不变,并能得到化学变化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看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 (3)微观联系到宏观 提问:如果把水分子个数扩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倍呢?你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想到宏观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 (4)设计实验,宏观验证, 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实质,假设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次称量的物质成分,相同物质的可以抵消,同时注意把氢氧化钠拆分成参加反应的和没有参加反应的,能抵消的只是没有参加反应的,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参加”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称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维“整体称量”。 (5)制造认知冲突 提问学生是否只这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引导学生要选用不同的反应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学探究的严密性。然后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称量前后质量发现变小了,学生出现疑惑,思维有了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装置,再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定律。这个经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明确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质量称量。 (6)形成概念 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请学生自主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来,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7)感悟科学精神 PPT呈现化学史:拉瓦锡和波义尔的实验。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反应,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8)练习巩固并小结 3.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化学变化前后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9 一.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发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改变和增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实验探究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学生经历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优化设计,再次探究,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水通电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以问题引入课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这样,我以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更是为下一实验探究环节提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同走进实验探究环节,老师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有没有变?并让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状态,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的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化学变化的实质的复习和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的观察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讲解质量守恒的原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接下来以问题: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吗?引入后面的两个验证实验,在做实验之前,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状态,结果发现这两个实验天平都失去平衡,教师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天平都失去平衡的原因,应如何改进装置?学生很快就有了结果-----反应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最后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前的两个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 2.为什么铁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适用范围,守恒的原因以及应用。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当学生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后,就可以利用定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对化学学科中的元素符号 化学式 分子原子进行了初步的学习,而且在本节内容之后,学生们又将面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些知识的学习,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科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正确的应用 二、说教法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和课外延伸四个部分,共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 教师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 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一,教师从中引导,让孩子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让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 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 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说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两个体现、三个突出”。“两个体现”,即体现新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个突出”,即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粤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化学方程式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认识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通过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实验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会运用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引入: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的化学反应,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提问)上述反应为什么属于化学反应? 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请同学们猜一猜。 设计意图: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方案一:称量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指出该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记录实验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4)再次设疑,实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实验一: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平的变化。 实验二: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平的变化。设计意图: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请同学们谈一谈。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12 一 、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本节我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会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了质的改变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开始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方向过度,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定量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量的方向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学好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同时也完善了化学用语的教学,更关键的是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学生有学好化学的愿望,对该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动手实验,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相信他们完全可以过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五、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七、教学策略 1.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并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入手,启发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利用Flash制作动画—电解水的微观分析,不但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使学生又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及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从感性到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酸 碱 盐》奠定了基础。 2.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如此贴近生活,因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会得到进一步激发。采用以实验为先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自主式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中分层要求、分层质疑、分层指导、分层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信造就一个人,自卑毁掉一个人,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让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和求知欲望。 八、教学准备: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 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多媒体课件:动画 九、教学流程: 总结演示 十、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展示一瓶变质的牛奶 提问:这是什么? 解释:但这瓶牛奶已变质,不能再饮用。 追问: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许多的化学变化,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化学反应提出问题呢? 【提出问题】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 学生观察并回答--牛奶 化学变化 同学经过思考后提出一些问题。倾听思考、产生学习兴趣从学生生活实例入手,激发兴趣停顿,期待。引导学生能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 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 1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过教师活动 过渡: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下面用实验来探究。 学生活动聆听 教学意图程 【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1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 【演示实验2】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2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 克。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是( )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呢? 思考 激疑、探索 【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反应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后 质量和 结论 BaCl2+Na2SO4 CuSO4+NaOH NaOH+FeCl3 分组:把学生分成三组 1:设计方案 2:实验探究 3:汇报结果 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带着上述问题做实验,并记录本组实验测定的数据(操作方法同演示实验2)。 1: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与实验用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2:能积极分工、协作、观察并记录。 3:代表汇报,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质疑。 4: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事实,试着总结规律。 1: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培养操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3:体现合作精神 4: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略) 记忆定律内容 初步记住定律。 教 学 过 程 【讲述】科学家也是沿着我们刚才所走过的研究路线,发现并一次次的验证了这条定律。该定律的最早发现要归功于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 【投影】史实资料--《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阅读材料 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 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没有经过科学理论的证明的经验归纳,不能称之为定律,只有经过科学理论证明的经验归纳才可以成为定律。 【提问】我们做了很多的实验都看到天平是平衡的,哪怕是一万次实验都是平衡的,但有没有‘万一’呢? 思考 【学生实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 师生交流: 实验记录: 反应前、后质量 加深对定律的理解教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2)蜡烛燃烧后无影无踪,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 【板书】2、几点说明: (1)参加化学反应 (2)总质量(沉淀或气体)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领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意义。 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学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思考 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过 【多媒体课件】 电解水微观过程演示,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学生在观察基础上,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引导学生从化学的微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产生质的飞跃。 【板书】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 (三个不变) 学生归纳并记录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迁移与应用】投影 思考并回答 知识的运用 程 【反思评价】 通过本课题,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认识有什么提高?能力有什么长进?学的快乐吗?把你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享。 学生自由发言 学习的反思是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布置作业: (易)在反应A+B C+D中,5克A和4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则生成D的质量为 克 (中)在反应 3A+2O2点燃H2O+CO2中,A的化学式为 。 (难)1克H2和9克O2混合后,点火爆炸后生成水的质量是 克 。 记录 分层作业,利于学生智力开发 课外提高: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请你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上网去查询 自愿 开拓学生视野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十一、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本节的知识将贯穿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因此学生的学习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学习这一定律应注意三点。 第一点要重视实验。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 第二点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强调“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第三点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是因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原子的数目没变,原子的质量没变。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现在回想起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说的并不多,我把许多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发挥的余地较广,从练习的情况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于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把这节课的形式推广应用到其它章节的教学中呢?我还会努力尝试。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知道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实验操作、分析思维能力,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2.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重点: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 四、仪器、药品: 稀盐酸溶液、碳酸钠、硫酸铜溶液、铁钉、镁条、白磷、锥形瓶、玻璃管(带小气球)、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天平、酒精灯、火柴、坩埚钳。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同学们请回忆一下,探究实验包括哪些环节呢? 【学生回答】 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反思 巩固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掌握科学方法 【引入新课】 一天,福尔摩斯象往常一样滋滋有味地抽着他的烟斗,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味。华生问道:“敬爱的先生,别人都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告诉我你吐出的这些烟和气体有多重吗?” 【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会怎样变化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交流表达】 【假设猜想】 化学变化中反应物的总质量可能①等于或②小于或③大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 如何证明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呢? 【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教材:方案一、方案二 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弄清实验步骤。 【播放实验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 观察现象、模仿实验操作 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弄清实验步骤。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方案一、方案二 实验5-1实验5-2 学生动手实验体会科学探究 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将各小组的现象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 【小组归纳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从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引导学生分析】 上面四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多媒体展示分析过程 【学生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多媒体直观形象 【得出结论】 【总结】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初步知识体系 【阅读资料】 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发展。 了解化学史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反思】 实验5-1在实验中,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为什么不相等呢?是不是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 【学生分析】 > 培养思维的全面性、准确性 进一步理解定律 实验5-2完全燃烧后称量留下固体的质量比反应前镁带的质量还要轻? 播放实验录像 学生观察并分析 【师生小结】:理解质量守恒应注意的地方 注意物质的状态、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在密闭容器中不能与环境有物质的交换 思维的全面性 【提问】如何改进实验实验5-1,实验5-2,能够观察到天平保持平衡的现象? 【学生交流】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练习】:1、2 运用知识 【提问】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呢? 引入下一环节 【播放动画】 水的分解 水的分解 增强直观 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理解守恒原因 师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构建学生自我的知识体系 学生练习:3、4 运用知识 【作业】: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台称、电子称、纯净水瓶、小眼药瓶、细绳等用品,食醋、纯碱、石灰石等药品;或自选药品、器材。设计一个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设计实验 自我提高和升华 学生练习 1、在A+B=C中,若a克A完全反应生成c克C,即消耗B为( )克。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以下现象: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3、蜡烛+ O2 → CO2 + H2O中,蜡烛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4、在化学反应2AB2 + B2 = 2C中(A、B为两种原子的符号),C的化学式用A 、B表示为( )。 A、A2B3 B、AB3 C、A2B6 D、 A2B4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14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 (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15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认识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没有变化。 教学重点: 1、在实验过程中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实验用品: 演示实验用品:白磷燃烧一套装置、石棉网、酒精灯、镊子、镁条、白磷、托盘天平。 学生实验用品:托盘天平、小烧杯一个、小试管一个、药匙、碳酸纳、硫酸铜溶液、铁钉、稀盐酸。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引题 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在坐各位都是企业家,非常有钱,突然有一天,有个人来到你的办公室,告诉你,他有一项专利,可以将水变成汽油,想要低价转让给你,你是否接受? 一吨水一快多钱,一吨汽油可是四五千快钱呀! 生:(议论纷纷)不接受,那个人是个骗子吧!接受,利润很大。 师:要不要他的专利,关键看他这个专利是不是真的,水变油到底可不可能,水变油到底可不可能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就会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第二部分:引导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其本质 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生: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师: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新的物质(四氧化三铁),水通电生成新的物质(氢气和氧气),磷燃烧生成新的物质(五氧化二磷),我们把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 这个反应中五氧化二磷就是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是哪些物质反应得到的? 生:磷和氧气 师:我们把参加反应的物质叫做反应物,这个反应中磷和氧气就是反应物。 从文字表达式中来看,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物质发生了变化,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呢?参加反应的磷和氧气的质量与由他们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哪些关系? 生:相等、不相等、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师: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不能凭空猜想,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需要称两个质量,一个是反应前的质量,一个是反应后的质量。 (将白磷放入锥形瓶,让学生上来称量) 有的同学问了:你除了称了磷和氧气还称了一些仪器,这样称不行吧!行不行呢? 生:可以,那些仪器反应后还要称一边,不影响结论。 (称完,取下,将玻璃棒在酒精灯上加热,伸入集气瓶,白磷燃烧)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冒出大量白烟。 师:一部分白磷和氧气已经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五氧化二磷,我们再将它放到天平上。如果天平指针向左偏变重了还是变轻了?向右偏呢?如果仍然指在中间说明质量没有变化。我们来看一下。指针仍然指在中间,说明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可以画上等号了。 下面你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看一看,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讲解实验,提醒:需要称两个质量,反应前质量,反应后质量,观察反应现象)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后,表面会出现一层红色的铜。大家发现反应后质量有没有变化? 生:没有变化。 师:又可以画上一个等号。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我来解释一下,反应物指的是参加反应的物质,反应物质量指的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是不包括在内的。如果31g磷和40g氧气完全反应了,反应物质量总和是多少? 生:71g 师:如果有32g磷,其中有31g磷和40g氧气反应了,那么反应物质量总和是多少呢? 生:71g 师:虽然有32磷,但是只有31g参加了反应,那1g没有参加反应,所以反应物质量总和仍然是71g。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水变成水蒸气,质量不发生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这句话对不对? 生:不对,质量守恒定律只是针对化学反应来说的。 师:正确,质量守恒定律只用于化学反应。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验证并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并且可以告诉大家,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但是,为什么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会遵循这样的规律呢? (学生思考,疑惑) 要知道原因必须从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进行考虑,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生: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师:这个过程中原子变不变? 生:不变。 师:原子不变,只是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就像你有用积木堆的三座小房子,你把它拆掉,重新堆了一座小楼房,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生:不会。 师: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发生变化,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刚上课的那个问题也有了答案,水变成汽油到底可不可能呢?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汽油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的,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不变,氧元素不可能变成碳元素。所以那个人无疑是个骗子。我们已经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的本质,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会不会有意外呢?大家再来做一个实验。 (讲述实验方法,提示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进行实验 碳酸纳中倒入稀盐酸后有什么现象? 生:产生大量气泡。 师:气泡中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 师: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变轻了。 师:为什么会变轻呢? 生:生成的二氧化碳进入了空气中。 师:反应前我们称了碳酸纳和盐酸的质量,反应后我们称了氯化纳和水的质量,但是没有称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质量减轻了。 如果要让这个实验能验证质量守恒应该怎么做? 生:(若干方法) 师:我们需要一个密封的容器,不能让二氧化碳跑掉。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看一看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有没有变化。 (演示实验) 有什么现象? 生:耀眼白光,冒出大量白烟。 师:质量有没有变化?(让学生上来看指针偏向) 生:质量变轻了。 师:为什么又变轻了呢? 生:大量生成物进入了空气中。 师:那如果我把所有的生成物都收集起来,是不是指针就会指在中间呢? 生:是。 师:是吗?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反应前称了镁条的质量,没有称氧气的质量,反应后称了氧化镁的质量,氧化镁的质量应该等于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加氧气的质量。 所以按照我刚才的做法质量应该变重。如果要让这个实验符合质量守恒,可以使用类似第一个实验的装置。通过后面两个实验,同学们应该明白,质量守恒定律是反应物总和等于生成物总和,注意总和,不能少掉任何一个反应物或生成物。 结束下课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1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二、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过程 讲授:质量守恒定律 引入:展示图片: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上的化学反应。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不但看到了现象,而且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本质,知道了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又生成了什么物质。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反应提出问题?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注重化学实验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的化学史料。 提出可能的假设。 倾听学生的见解。对每一种意见都要表现出一种理解。 提问:你的观点动摇了吗? 设问:如果你们按学案(见附件)上的实验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可以参与几组的实验与讨论。 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 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师在课上画龙点睛。 例如:提示它们塞子崩开后,天平还平衡吗?是什么原因?等等。 你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哪些? |
随便看 |
|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