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高中化学说课稿
范文
     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1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 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 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 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
    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2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我的说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材分析,学生状况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金属钠的性质》。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的学习有指导性作用。这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探究钠的性质、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这不仅为学生学习必修2中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学生在获取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研究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为自我发展和社会生产进步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材内容分析
    (1)钠的原子结构及物理性质的推测。
    (2)钠的物理、化学性质。钠的物理性质着重强调钠的密度小、质软、熔点低;
    钠的化学性质着重强调钠与氧气、水反应的探究实验。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根据实验探究金属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金属钠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养成认真、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通过合作实验,养成团结合作的精神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钠的化学性质,尤其是钠与水反应。
    (2)难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
    二、教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识过氧气、氢气、碳等物质的基本性质,对这些物质的性质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存在或保存方式及现实社会中的用途,另外在初中学习中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领悟到化学式一
    门以实验为特征的重要学科,化学实验的丰富性和真实性必将会引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等基本知识,这更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礼节钠的性质,达到知识的前后联系和融会贯通2、导型高效课堂教学法
    本节采用导型高效课堂教学法,结合实验演示和多媒体展示,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三、学法分析
    1、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强化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素质,增强合作的精神。
    2、让学生学会分析: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方法——综合运用。
    3、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抓住“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这条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结构的具体体现,性质又决定其存在和用途。
    四、教学过程
    1.分发导学案,学生自学并完成导学案内容。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问题。
    3.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做点评。
    4.针对回答情况,教师进行讲解。并在对应的知识部分展示实验。
    5.小页练习。
    6.评讲答案,发现问题。
    7.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金属钠的性质
    一、钠的物理性质
    1、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
    2、熔点较低
    3、质地柔软
    4、银白色光泽,良好的导热、导电性
    二、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氧气反应
    常温:4Na + O2 === 2Na2O (白色)点燃点燃:2Na + O2 === Na2O2 (淡黄色)
    2.钠与水反应
    (1)现象:“浮”、 “熔”、 “游”、 “响”、 “红”
    (2)化学方程式:2Na + 2H2O === 2NaOH + H2↑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是一种活泼金属。
    三、钠的存在和用途
    1、钠的存在
    无游离态,化合态有硫酸盐、碳酸盐、硝酸盐和氯化物
    2、用途钠的用途很广
    700℃~800℃ TiCl4+4Na ======= Ti+4NaCl教学反思:
    这节课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学生进行自主为主,并结合实验现象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协助归纳总结为辅。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促进了学生团体协作。并让学生体会探索科学的乐趣。突出新课标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以上是我本节说课的内容,恳请各位专家和领导多提宝贵意见。
    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
    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
    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比
    (1)认知规律
    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知过程
    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2、教学手段
    (1)实验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
    (2)多媒体
    作为这个课题的难点,“分子的极性”很抽象,教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学也就显得枯燥死板。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动画和图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把抽象的变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法分析
    1、对比分析法
    将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便于学生分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特点;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
    2、实验探究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氨的性质。
    3、多媒体辅助法
    合理、恰当地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
    4、演绎推理法
    运用已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逻辑演绎,推导氨的还原性。
    5、讲解法
    四、学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聋发聩的'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结合本课题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炼总结氨的物化性质。
    2、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如抓住“氨易溶于水”(果)探求“氨的结构”(因),或根据“氮元素的化合价”(因)推测“氨具有还原性”(果)。
    3、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以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将“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进行类比,将“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进行对比等。
    4、引导学生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如在分析氨为极性分子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AB3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间结构是什么呢?”
    五、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设疑探索,实验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互动。
    共分为五个环节: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课后研究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生活素材,使学生从中提炼出氨的物化性质,采用一段新闻视频导入新课。这段新闻介绍了本地处置一起液氨泄漏事故的经过。(见图1)
    另外,还可从这段新闻中截取一些能够体现氨的物理性质的图片,放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使用。(见图2)
    (图1) (图2)
    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为了使“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线索更明确,把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分解成以下四个模块。
    溶解性
    氨水
    结构
    碱性
    铵盐
    还原性
    硝酸
    结 构…………… 性 质 ………… 用 途
    (1)结构 ——运用多媒体 突破难点
    学生在新闻中了解到氨易溶于水,很自然想到: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先学习氨的结构。从氮的原子结构和氨的分子组成入手,使用球棍模型,分析氨的分子结构。
    氨是三角锥形结构,为什么就易溶于水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什么是极性分子。这里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瓶颈,使用多媒体。
    先展示分子模型的图片,通过类比、对比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极性分子,并能够根据已知分子结构进行判断(见图3)。然后使用ACDLABS/3D viewer软件绘制分子结构的三维动画,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AB3、AB4 型分子如为非极性分子,它们可能的结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见图4)
    (图3) (图4)
    在这里,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由现象抽象出事物共同属性的能力。分组讨论这种形式可使学生发挥群智群力,在精心设置的问题台阶的帮助下,顺利突破本课题的教学难点。
    (2)溶解性 ——验证性分组实验
    学习了分子的极性后,由相似相溶规律,很容易解释氨为什么易溶于水。当然,教师还应向学生说明,氨易溶于水,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为以后学习氢键埋下伏笔。
    氨易溶于水,能否在课堂上通过简单实验进行验证呢?由学生设计实验,并分组完成喷泉实验。
    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小结氨的物理性质,并讲解氨水的有关问题。刚才新闻中截取的图片应用于此。
    (3)碱性 ——探究性对比实验
    氨溶于水呈碱性,氨能不能与酸反应,答案就很明显了。这个模块中的演示实验是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改进。一是改进了操作方法,使用集气瓶,使现象更集中,更易于观察;二是增加了实验内容,先后使用难挥发性和易挥发性酸与氨气反应,形成对比实验,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见图5)
    (4)还原性 ——补充演示实验
    氨还有没有其他性质呢?学生从化合价入手,猜想氨有还原性。学生的猜想对不对呢?补充两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
    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4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化学_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鲁科版XX年级必修X(或选修X)第#单元的第#节第#课时,本节是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与高中化学的始终,本节是在学生学习 的基础上,介绍 为今后学习 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 ,学生掌握、了解 。
    2.能力目标:通过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导学法、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与导学法相结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和导学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让学生结合导学稿中(回顾与思考)环节进行自学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环节3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请学生先分组讨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课堂矫正 、拓展延伸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等等之类
    环节5课堂小结、巩固迁移
    在学习本节教学内容后进行简单的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系统的认识,并通过练习在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5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散系和它的几种分类,谁能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你来说下!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位同学把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了三点,下面老师做下总结补充: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系 。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 。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
    (2)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之间有九种组合方式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
    (3)溶质粒子直径比较:溶液小于 1 nm;胶体 1~100 nm;浊液大于 100 nm 。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区别溶液、浊液的胶体的.一个特殊性质———丁达尔效应 。
    二、新课讲授
    师:同学们请看,桌子上有三个小烧杯,分别装有 25 毫升的蒸馏水、硫酸铜溶液和泥水,现在老师将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腾的水中滴加 5~6 滴三氯化铁饱和溶液 。好,我们继续煮沸,溶液变成红褐色了,停止加热 。
    师:同学们,这个时候烧杯里生成了什么呢? 对,这个时候已经生成了氢氧化铁胶体,我们将三个烧杯放在暗处 。好了,下一步实验我需要台下一位同学和我一起完成,好,你表现最积极,你上来吧! 老师会分别用激光笔照射三种液体,这位同学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有什么实验现象,一会儿由这位同学告诉我们答案 。
    师:好了,实验结束了,这位同学,你来跟同学们说下你看到的现象吧 。
    师:谢谢这位同学,请坐,这位同学说,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就叫丁达尔效应,它是区分胶体和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
    三、联系生活,加深印象
    师:丁达尔效应作为自然界中一种奇妙的现象,大家回想一下,自己见过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看看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 。
    师:好了,同学们,观看过图片,是不是觉得,自己对丁达尔效应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呢?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这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呢?
    师:嗯,非常好,今天我们观察、定义并解释了胶体的丁达尔效应,还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希望大家可以形成一个总体上的认识 。其实胶体的世界远不止这些,更美妙的还有它的电泳与聚沉,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学习 。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
    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主题《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核心理念:解放学生,通过学生互评,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我准备从三个大方面分析本课。
    一、教材因素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标》规定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
    (一)教学重点:
    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四)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要求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合作、评价等新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评价式教学。教师设置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探究,通过评价的标准,让学生自己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不仅是教师的教法,更是学生的学法。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生互评,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高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设计的好处:引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评价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评价的要求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学生评价之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评价为主体的、以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的运行
    (一)教学思路:依据上诉教学方法,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如下,主要围绕以评价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活动,通过对学生自己学习成果的四次互相评价: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交流合作的评价——探究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评价——总结性质、展示二氧化硫的利与弊的评价——反思活动中的表现,树立环保意识的评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计问卷,引入问题
    在新课前一周,展示有关二氧化硫引起危害的图片,同时布置问卷。内容如下:
    1、学习之余,你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多少了解?
    2、你知道有一种环境问题叫酸雨吗?
    3、你知道酸雨的成因吗?你知道有一种颜色雪白的银耳不能食用吗?
    等问题!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共鸣。
    2、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问卷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
    同时展开第二环节;布置任务调查评价给出评价任务表: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二氧化硫的性质资料,收集关于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和食品安全的资料,自行设计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方案?
    第一次评价设计意图:
    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价方案,学生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展开对二氧化硫重要性质及其危害的自主性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课前的准备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二氧化硫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
    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交流评价
    课堂之中:让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二氧化硫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资料。交流以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体师生介绍课前准备的成果。
    介绍完毕,学生可以评价这一小组调查的成果是否真正找到了形成酸雨和食品不安全的原因。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充满了好奇。
    进而引入二氧化硫的形成原因和物理性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这部分内容已有很大程度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幻灯展示,教师在黑板写标题即可。
    追问:1、正常的雨水和酸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为什么二氧化硫可以使银耳变得雪白?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首先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通过刚才的引入,学生顺理成章的想到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和漂白性两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此外,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由于学生此前的氧化还原的知识在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硅和氯中经常应用,学生分析出二氧化硫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进而追问你设计了什么方案来验证这些性质,学生有准备的回答。让学生展示探究实验,观察学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实验的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每一个性质让一组学生完成,实验结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到相应结论。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解释:
    其他小组针对这一小组的实验,在以下方面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第二次评价,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次评价设计意图:
    1.通过评价内容指导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实验。
    2.通过恰当的评分比例,强调了核心的内容,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通过自评与他评,交流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方案和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反思,在实际操作中落实二氧化硫知识中的难点。
    4.通过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到参与评价的快乐。通过第二次表现性评价的设计,突出重点,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对二氧化硫有更系统的认识,设计第四环节。
    实践应用形成认识本环节设计两次评价
    二氧化硫性质小结性评价二氧化硫的污染及用途的评价
    例如: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否提出几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氧化硫是否一无是处,二氧化硫的用途等第三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
    2、使学生能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二氧化硫利和弊。
    通过以上三次评价,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五环节:评价反馈反思提升
    设计例如:实验探究中我做了些什么?本实验中的感受和收获是?关于二氧化硫你有了那些更深的了解,你是否愿意为环境保护作义务宣传等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打分,进而给出评语和等级。
    第四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关注的提高。
    2、使学生逐渐树立环保意识
    3、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的成长和不足,可以得到老师、同学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次表现性评价:以评价内容为任务,以落实评价标准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体,通过对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展示和课后反思的四次评价,不仅落实了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在互评中,合作精神、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审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
    (三)纸笔性评价:设计目的: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7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第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铁及化合物的性质》。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内容介绍及教材处理
    本节课内容包括:铁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及铁盐四部分。我是这样处理的,因为铁单质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本节课重点学习铁的化合物的相应性质及Fe2+、Fe3+检验。并将Fe2+、与Fe3+的相互转化这个难点放在下节课学习。学生已经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Al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均有一定难度,而Fe(OH)2的性质是这两部分的综合利用,难度更大。我准备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结合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主动探究结果,达到分散难点的'目的。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铁是金属中的重要元素,由于铁是变价金属,所以高考中对元素及化合物的考查,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你们说课就是中考中的地位。)通常以无机推断题形式出现。同时,铁又是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及国防中应用极其广泛的金属。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对铁的化合物形成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课本上设置的“学与问”、“科学与探究”,是学生深入了解金属化合物的一些性质,感悟到金属在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四、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为:........
    由于......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难点设定为:......
    五、 教学过程
    1、对于铁的氧化物的学习,我是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学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你实际的教学设想,大体步骤。对于??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以上是本节课的主要授课内容,为了强化学生对........的理解,我设计了........,另外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作业布置。
    对于本节课我也进行了如下反思(这个必须要说,你可以直接用我的)
    新旧两版教材除了在课程安排上又说不同外,对于教学方式由老师传授、学生被动。转变为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老师有意图的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自主观察、归纳、总结,亲身体验。如我本节课.......,让学生........,是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注明:
    1、条理清晰,说出你所要叙述的1、2、3、........
    2、几个方面全面,不能丢项
    3、彩色部分的话语是重点语句
    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烃作为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希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学习方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特点,结合高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②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甲烷的结构特点
    ③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④通过对甲烷结构和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实验、模型、图片、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讲授、讨论、自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和比较,类比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③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②通过甲烷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分子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自主,相互合作,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及时对比、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采用板块教学,分为四个学习板块。即:板块一:甲烷的结构探究;板块二:甲烷的物理性质;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具体的教学流程:
    【引入】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顺利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上了天然气,请问天然气的`成分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它作为能源有哪些优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回答
    【投影】“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分布图;“西气东输”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开采和使用天然气造成的事故图片
    【过渡】天然气好比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作为一种很好的能源,另一方面在开采和使用的同时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剧,为了防止悲剧再次上演,为了更好地利用天然气,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甲烷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和学习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设计思路: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天然气成分,存在及作为能源优点等相关信息;展示“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分布图;“西气东输”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图片;开采和使用天然气造成的事故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甲烷的存在和储量境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出《甲烷》课题。
    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9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 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的确定,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2课时
    二、学况分析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设置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二)新课教学
    1.元素概念
    通过说明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使学生对“元素”有初步的印象。进一步分析,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元素的概念在举例中导出。
    2.学生讨论
    ①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总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②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总结: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
    教师讲解:物质的简单分类。
    3.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设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关系?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4.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地壳中各物质的含量,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种类非常多,而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并要求学生记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利用“养闺女”的谐音,帮助学生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生物细胞中元素分布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
    (三)知识迁移
    分组讨论:课本P73,学生讨论活动。
    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 ?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总结: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四)本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知识反馈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 )
    A.硅 铝 氧 B.铝 硅 氧 C.氧 铝 硅 D.氧 硅 铝
    2.元素之间的根本区别是( )
    A.核内质子数不同 B.核外电子数不同 C.核内中子数不同 D.原子的相对质量不同
    3. 水是由__ 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构成的。
    4.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__元素,还可能含有__元素。
    (六) 课后作业
    1.从生物学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2.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3.背诵课本P75,常见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10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文《氧化—还原反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上册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规律,对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许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时,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
    能力培养: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勇于探索认识新事物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方法:
    以讲解、分析、体温、概括为主体,抓住化合价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着一关键,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等一一揭示反应的实质,这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 练 提问 讨论 归纳 总结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学法指导:
    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采用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的。鼓励学生做笔记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参与“学中练,练中学”。在练习中,可让学生依老师的思维模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解后再按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记忆,最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复习初中学生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同学思考回答:
    “氧化铜失去铜,发生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叫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已经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
    2.讲授新知识
    以Na在Cl2中燃烧和H2与CuO反应为例,通过得失氧情况和价态分析,总结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即: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化合价升降。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原因,认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特征。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氧化反应,失e、价升;还原反应,得e、价降。从而解除疑难,进行下一环学习。
    (三)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剂,得电子的物质(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失电子的物质(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就这样边讲课边板书,在化学方程式上画线,标明化合价及电子得失,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归纳。教会学生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即: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氧化剂 还原剂
    为了理解,加深记忆,让学生先看几分钟书,然后让一位学生上台写出H2在Cl2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并分析,即:
    价升,(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 价降,(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为了使知识更清晰,可以给出小节,并给出类似题型的练习题,达到巩固加强。最后一起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即:
    接受电子 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 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 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 具有还原性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记忆方法:
    1.总结: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原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种类型的化学反应,总结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得看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
    3.联系反馈:
    写出Zn与HCl反应,Cu在Cl2中燃烧的反应式,并标出化合价、氧化剂、还原剂并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发生学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透彻讲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11
    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
    章节)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 ***********是本节课的难点
    3、确立依据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
    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或这样衔接: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教学手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三、说学法
    (一)、学习方法
    (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或者这样衔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或者这样衔接: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科学地接受知识。
    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一)、新课导入
    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新知识的学习
    (三)、检测训练
    (四)、总结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1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
    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
    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六.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纸张燃烧完后灰烬质量小于原来纸张,为什么?
    镁带燃烧完后白色生成物质量大于镁带,为什么?
    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13
    怎样使化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我们发现开展说课活动是一种比较有用的做法。“说课”是青年教师刻苦钻研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后,青年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手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训练的一项内在要求。但不管是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还是已在教育战线上工作过多年的中青年教师,往往对“说课”一词并不熟悉,一些老师不知道什么是说课,不知道怎样进行说课,不知道说课与上课之间的区别,中公教师考试网整理了中学化学教师资格说课技巧文章,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谈谈化学学科的说课: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教师通过对教育目标本身的分析,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通俗的讲就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说课”以说为主,是教师对教案本身的分析和说明,是一种口头叙述为主的教案分析。狭义的说课是指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系统。广义的说课是指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对其进行培养和培训的组织形式。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促进教师深入备课,提高教师素质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活动。
    二、说课的主要内容:
    化学学科说课的主要内容是:1、说教材;2、说教学方法;3、说学法指导;4、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具体材料。因此,说课首先要求教师说教材。分析教材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教材的前后联系和所处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教案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它们在每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也是不同的,有些课时所含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阶段性的关键点,甚至是本教材的重点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如何认识每一课时教案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进而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为什么能称之为“把关”老师,也就是因为他们
    熟悉了学科知识体系中的要点和关键,并善于抓住这些知识关键点来指导学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确保教学质量。分清每一课时教案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是青年教师必须下功夫掌握的极其重要的一项基本功。
    2、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的要求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讲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了明确的目的要求,教师安排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学程序才有依据,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教学目的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所以要定得明确、具体,这样才能切实对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制定目的时要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准确地确定若干条。教学要求要根据学生实际考虑可能达到的程度,然后定出具体要求,不能要求过低,也不能凭空拔高。目的要求的制定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要学生学会哪些基础知识;第二,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第三,要求学生接受哪些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目的要求确定之后,还要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具体说明制定教学目的和要求的依据。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知识系统中,有些内容是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对于巩固旧知,学习新知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内容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和领会的内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及学习水平来准确地确定难点,以便在教学中巧妙地分散难点,化难为易。这些都需要“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掌握并说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由于各单元、各章节、各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不同,因此各自的重点、难点也不同,教学的重、难点要根据课标要求,要根据所说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说课者要将这些内容,即确定重点、难点的依据,述说清楚、具体。
    (二)说教学方法
    教师说教法,不仅要说选择哪些教法,还要说清楚为什么。教师要说好课,就要研究教法,研究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教法的改进与创新。
    对于说教法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明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做到教法合理优选,有机结合。
    教法多种多样,且各有优势和特点,以及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为了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可以选用演示法、观察法;以理解为主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以实践为主的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各类教法均有其优点和局限性,要有针对性地选用和灵活组合,才会发挥其更大的效用。不同的教学阶段具有不同的`教学任务,要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选择教法的理论依据要准确、具体、针对性强。
    说课者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阐述选择教法的理由。选择教法的依据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根据教学目的选择与之相适合的教法。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教法就会不一样。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传授新知识,就要相应的选用以各种方式的讲授法为主,结合运用谈话法和演示法等;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形成学生技能、技巧,就要相应的选用以练习法为主,结合运用实验法等。
    (2)根据学校条件和教师自身特长选择相适合的教学方法。
    
随便看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3:5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