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
范文 |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课部分 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 (一)、说教材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自己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远离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 (三)、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 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并配以PPT图画展示启迪学生。 二、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三、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完成教学。 我的说课到处结束,下面正式进入模拟授课环节。 二、授课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向学PPT展示与昭君有关的图片引出昭君出塞的故事,进入课文《咏怀古迹》(其三)。 首先让同学们欣赏昭君图,引出典故“沉鱼落雁”中的“落雁”。 王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们多用沉鱼落雁来作为美女的代称。其中的落雁一词即指的是王昭君,再从昭君出塞图引出“昭君出塞”的典故。 昭君出塞: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问题,昭君为什么愿意离开汉宫去遥远的匈奴? 《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 可见,昭君因画工毛延寿从中作梗不被君王赏识,然而根源还是汉元帝昏庸——只凭画像宠幸宫女,不见真人。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2、从标题“咏怀古迹”中的“咏怀”二字确定诗歌类型。 咏史诗:大多是诗人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提问:作者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情感的? 答:王昭君(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明妃“得出)。 3、提问:既然这首诗是咏史诗,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情感的那个词语? 答:主旨落在'怨恨'二字。(尾联“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怨恨”得出)。 理解诗人如何借咏叹昭君的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深沉怨恨?带着这个问题鉴赏诗歌,品味诗歌语言和意象,理解诗歌情感,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赏析诗歌 1、首联赏析,理解诗人如何引入歌咏对象昭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提问:请同学们描述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提问: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2、鉴赏颔联,说说它们寄托了那些情感?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出自唐代李白的《王昭君二首》 李白的诗,对王昭君的不幸充满着惋惜、同情。 提问:接下来同学们找意象,悟情感。体会王昭君是如何的不幸,她的怨恨具体指什么情感? 一别汉宫便与北方的荒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下孤独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紫台”与“朔漠”形成对比。“紫台”指宫廷,“朔漠”即北方的大漠。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 “青冢”“黄昏”,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黄昏时广阔的天空连着大漠,却独有一个青冢,何等空旷凄清。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一去”与“独留”形成对比,“一”与“独”同义互文,将生前昭君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连”与 “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 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3、鉴赏颔联,说说它们寄托了那些情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明妃曲(其一) 宋·王安石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白居易 《琴曲歌辞·昭君怨》 提问:同学们从这两首诗中体味诗人对昭君不幸根源的看法。 在王安石、白居易的诗中把怨恨指向了昏庸的皇帝。 提问: 接下来请同学们找意象,悟情感。 “画图”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丑化昭君,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4、尾联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刘长卿《王昭君歌》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四)、结合创作背景,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昭君 杜甫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远离汉宫,身死异国 怨 无辜遭贬,漂泊西南 画图省识,环珮空归 不分忠佞,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六)、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布置 1、总结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借古讽今,怀古伤己;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2、作业布置 背诵及默写这首诗歌。 完成相关练习。 预习下一首诗歌。 |
随便看 |
|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