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所见》说课稿
范文
     《所见》说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所见》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所见》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所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屋》里的一首古诗。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又不唱了的一刹那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诗4行展现了两幅图画。第一句话体现《牧童行歌图》,第二句话体现《牧童捕蝉图》。全诗的最大特色是: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本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但画面上没有画出后两句诗句的画面。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有有必要另外再出示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图画。
    二、说学情
    学生的的朗读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还生疏,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要让学生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作为本诗教学的重点,把学生引入诗人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从古诗中所感受到的情景定为本诗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I、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并根据古诗展开联想,编写一篇小短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学习重点是理解古诗的意思,难点是借语言文字,想象古诗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四、说教法
    l、直观教学法;2.图文结合法;3.质疑法:;4.以读代讲法,自主探究法。学生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五、说教学流程
    (一)由夏天捕蝉激趣导入,并引导学习本节目标。
    (二)以小组按提纲独学、对学、群学。
    1、组长组织,一人一题,按顺序逐题核对,在组内共同的疑难地方做上标记。
    2、朗读和写话的内容按提示对子间互学。2号督促做得不对的同学主动更正。
    (三)展示交流
    展一,正确、有节奏朗读读古诗,交流生字学习。
    展二,看图写话,组内推选,展示精彩。
    展三,交流词意和句意,每组4号,一人一词或一句。
    展四,交流“读出感情”1、2题。
    展五,以组比赛背诵。
    (四)教师点拨
    1、与同音字、形近字区分记忆。
    2、写出谁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连词成句,组织通顺。
    4、结合重点词、句说说体会。
    (五)达标检测。
    《所见》说课稿 2
    我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古诗《所见》。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即教材编排、学习目标、古诗简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
    【教材编排】
    第一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信》是一首儿童诗,一个学写信的孩子想给万物写信;《泉水》是一个童话故事,想象泉水像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这条小鱼在乎》是一个儿童故事,小男孩拯救一条又一条小鱼的生命,小男孩说的话“这条小鱼在乎”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这三篇课文表达的主题是爱和爱心。古诗《所见》安排在这里,仅仅是诗人袁枚捕捉儿童瞬间的神态变化呈现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形象吗?我认为,还有借事借人借景抒情,体现了对生活、生命的爱,对自然、自由的爱。
    【学习目标】
    1.会认“牧、骑、振、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所见》,并背诵《所见》。
    3.结合插图和注释,了解《所见》大意,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项目标,第一项是关于识字的,第二项是关于朗读背诵的,第三项是关于古诗理解的。
    其他版本的教材,《所见》安排在一二年级居多,为什么鄂教版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呢?说明第三项目标“感受古诗描写的意境”是重难点。
    第三项目标中,“结合”一词指出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因为插图能够准确地表现诗意,注释也给出了诗中两个关键词的解释。“了解”一词明确了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感受意境”则提示了两个核心问题,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前一个问题体现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我将在“古诗简析”里谈;后一个问题体现教师实施教学的能力,我将在“教学设计”里谈。
    【古诗简析】
    《所见》是一首以农村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写的是一件小事,一个儿童唱着歌骑牛而行,发现了树上的鸣蝉,忽然不唱歌也不行走了。写到此,戛然而止。从插图上,我们看见了什么?看见了骑黄牛的儿童,看见了树上的蝉,看见了儿童捕蝉吗?没有。看见了诗人袁枚吗?没有。但,我们仿佛看见了儿童悠闲地侧坐牛背,或仰躺牛背,手中摇着树枝。黄牛慢悠悠地走走停停,或停下甩甩尾巴,或停下啃啃青草,或停下哞哞低叫。我们仿佛看见了儿童坐直身体,四处张望,发现了树上的鸣蝉,跳下牛背,悄悄靠近鸣蝉,敏捷地扑上去,双手罩住蝉,尽情地放声大笑,得意洋洋地骑牛继续唱歌前行。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袁枚面带微笑地注视着这一切,徜徉在山村自然之中。我们感受到了山村悠闲自在恬静的生活,感受到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活,生命的自由只能在山村中寻找求得。所以,古诗的题目是“所见”,不是“牧童”,不是“捕蝉”,也不是“山村”,而是“所见”,见到的是诗人心中所向往的生话。这就是我所认为的《所见》的意境。
    【教法学法】
    教法是对教师而言的,学法是对学生而言的。课堂上,因为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师和学生走进文本已经融为一体,因此教法和学法也就“水天一色”了。
    拓展迁移法,我将用一首学过的同题材同意境的古诗把学生引向《所见》的学习。
    直观感受法,我将用画面上的风景、人物的表情把学生引向对《所见》意境的感受。
    图文结合法,我将用插图引导学生对《所见》大意的自主学习。
    主观演绎法,我将引导学生进入牧童的角色感受其悠闲、活泼、可爱,进入诗人的'角色体验其感情。
    话画联结法,我将用话语描述帮助学生建立一副完整的连环画,以感受古诗的意境。
    引导质疑法,我将引导学生从对题目的质疑思考中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设计】
    一、图文结合温故引新
    先出示一副画,让学生回忆一首古诗并背诵出来。(二年级下册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再请学生抓住画中孩子的神情、诗人的神情感受悠闲自在的意境。
    最后引出古诗《所见》。
    设计意图有三点:题材相同,都是写农村儿童生活的;事情相近,前者为钓鱼不应人,后者为捕蝉不唱歌;意境相近,孩子活泼可爱,诗人热爱农村悠闲自在的生活。
    二、自主读诗了解诗意
    这个环节,学生有四个学习任务:认识生字,正确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师生交流解疑。
    三、再读古诗体会诗情
    这个环节主要运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情,采用的教法学法是话画联结法、主观演绎法。
    比如:你们看,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一会儿坐,一会儿躺,真快乐!风在吹,蝶在飞,牧童情不自禁高唱山歌,歌声飞旋在茂密的树林里。
    引导学生读出牧童的活泼可爱快乐神气!
    请学生当牧童,边演边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比如:响亮的歌声吸引了诗人袁枚,他正在树林中享受呢!哎,歌声忽然没有了,牧童骑着牛也不走了。诗人看到了什么?诗人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读出诗人在猜测、在观察的意味。
    请学生当诗人,边演边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最后请学生再读整首诗,想想诗人还看到了什么?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呢?牧童、诗人的心情如何呢?
    四、品读古诗感受诗境
    进入第四个环节,再运用直观感受法、拓展迁移法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
    出示一幅画,这画比教材插图视野更显开阔,绿意更显盎然。请学生说说对画面的感受,想象诗人在这样的山村中的心情。
    再请学生读古诗,想象诗人看到牧童捕蝉神情时的心情,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五、诵读古诗趣味创作
    通过前面的四个环节,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也已经水到渠成了。为什么要安排最后的这样一个环节呢?为了丰满课程,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为了发展个性,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趣味创作的形式很多,比如:诗配画、变奏读、演绎读、诗文汇、诗改剧、诗再创……当然,我也会和学生互动,给学生一份自己的作品——诗再创
    童戏
    蓬头牧童骑黄牛,
    悠悠歌声振林樾。
    忽闻树上夏蝉鸣,
    怕得蝉惊闭口立。
    《所见》说课已近尾声,再见吧!
    《所见》说课稿 3
    教材分析:
    古诗《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教学目标:
    1、认识“所、捕、蝉、闭”等生字,会写“诗、林、立”3个字。
    2、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所见》。
    3、能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设计思路: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
    第一,运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媒体,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导入时,我请小朋友们看图,说说自己从图中看到的,启发小朋友充分想象当时森林中的情景。然后通过听蝉鸣声,请小朋友想象牧童当时的心理活动等。这样在小朋友在真正学习古诗之前已经有的一定的心理基础,对后面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于是,在学习古诗时,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当然,在我实施教学的时候,也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学中,我在引导小朋友理解“歌声振林樾”时,引导不好,究竟是谁的歌声就是引不出来,最后有小朋友说到了是牧童的歌声,但有很多小朋友仍不肯同意,说是蝉的叫声,我只好以它们共同的歌声结尾。
    《所见》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古诗《所见》一年级下册第十三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易懂,用词凝练,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这首诗抓住牧童动作、心里的变化描绘了两幅图,“牧童骑牛欢唱图”和“牧童捕蝉图”,以此来显现出儿童夏天的趣事。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所、牧、捕、蝉、闭”等生字,会写“诗、林、立”3个字。
    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所见》并能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课本插图,反复诵读来感悟古诗;
    通过识字交流,学习识字方法;
    通过质疑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孩子养成乐于诵读古诗的习惯,养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书写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古诗的理解与养成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
    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通过图、文、声、动画等直观、能动的变化,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图文结合法: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使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
    3、质疑法:通过学生自我质疑,小组交流,这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4、以读代讲法,反复诵读:本诗语言朴实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深入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在导入时,我请小朋友们看图,说说自己从图中看到的,训练学生看图说完整的话。启发小朋友充分想象当时森林中的情景。然后通过听蝉鸣声,请小朋友想象牧童当时的心理活动等。这样在小朋友在真正学习古诗之前已经有的`一定的心理基础,对后面的理解就比较容易。
    2、初读古诗,随文识字
    本课当中识字量比较少适合随文识字,板书《所见》即可学习“所”字,并进行扩词训练。其他四个字则可以学生找出诗人看到的事物以及干什么,老师便可以板书“牧童”“捕蝉”“闭口立”,板书时随机学习生字,并交流如何记住,探讨好方法。然后再回到课文中,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巩固识字。
    3、再次诵读、解决疑难
    (1)学生诵读古诗,圈出疑难点。
    (2)小组内探讨疑难问题进行解决。
    (3)小组内提出问题,全班课堂交流解决。教师相机点拨。
    (4)再读古诗,感受牧童的活泼好动的性格。
    4、反复诵读,背会古诗
    采用多种方式的诵读,如个人自由练读,同桌互读,男女生赛读,限时背诵选出背诵小能手。
    5、指导书写,进行展评
    出示要求会写的三个生字“诗、林、立”
    (1)学生观察,说一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木字旁的书写,捺变成点)
    (2)教师范写,生书空笔顺。
    (3)学生描红,练写。
    (4)投影,课堂展评,修改。
    《所见》说课稿 5
    教材说明:
    《所见》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第3课。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浅显易懂,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感受牧童的快乐机灵。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所见》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教学准备:音乐、图片、课件等
    学情分析:
    古诗短小浅显、琅琅上口,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已会背诵。这首诗小学生应该喜欢,因为它生活气息浓郁,形象生动,语言充满机趣,且这些夏天里的故事、景致也是很多儿童所能经历,感受的,但由于它是古诗文,意蕴较为丰满,学生不易读懂。因此,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导。另外,诗中出现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词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作引导解释。
    教学过程:
    诗中,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情景,是那样自在神气!捉蝉时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那么专注。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感知童趣正是教学的重难点,那怎样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童趣呢?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学生学古诗的要求,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上,以此达成感受童趣的目的。首先通过看图猜诗,激发起学习兴趣,同时画面中一个个充满童趣的人物形象也在学生的心中打下了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先进行简单的想象,感知诗歌大意,然后借助于插图、音乐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对所想象的内容逐步进行扩展细化,使所想象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力争使牧童形象愈发饱满,有血有肉,学生也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到牧童的快乐自由,活泼机灵,体会到诗中盎然的情趣。在想象感知的基础上指导感情吟诵古诗,读出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读出意欲捕蝉时的专注,读出诗人对牧童的喜爱。最后背诵积累。
    《所见》说课稿 6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识记、运用、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
    1、插图、录音机。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1、同学们,这是什么?
    (出示知了图)
    蝉(正音)
    谁想给大家提个醒,读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2、谁听过它的叫声?能学它叫一叫吗?
    3、听到它的叫声,你知道一年四季的哪个季节来了?
    4、谁有过想捉蝉、捕蝴蝶、老小蝌蚪的经历或想法?
    古时候,就有一位诗人叫袁枚,曾经见过一个放牛的孩子想捉树上的蝉,还把这个情景写成了一首诗,同学们想听一听吗?
    (放录音)
    5、出示课题:
    所见
    (同学们,这首诗的名字叫所见)
    6、读课题:
    所(正音)
    理解“所见”。
    (谁能告诉老师,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录音,边听边小声地跟着读一读。
    2、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读之前,老师想问,读的时候,假如你遇到不认识的`字,这么办?
    归纳方法,自由读
    3、谁想来读着首诗的同学请站起来大声读。
    4、现在来个比赛,看南同学读的棒还是女同学读的棒。
    5、还有那位同学想读这首诗?
    6、谁来评平他读的声音怎么样,字音怎么样?
    7、齐读。
    三、识字写字
    过度: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上的字你都会读了吗?
    1、读字(指着有颜色的字):
    正音。
    2、真棒、假如这些字没有了拼音,离开了课文,你还会读么?
    (出示小黑板)读词。
    (出示字卡)自己读,开火车读。
    3、同学们请看这个“黄”字,你能一口气用它来组三个词,并选一个词来说一个句子吗?
    4、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几个字,(出示四会字)假如我们要写它的话,要注意些什么?
    (观察、汇报)
    5、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指导书写)
    6、同桌互相评一评,看要提醒对方那一笔写得不漂亮,那一笔写得很漂亮。
    四、理解词语、诗句
    同学们,这时,我看大家有点累了,老师想跟大家玩个游戏好吗?
    1、玩游戏:
    指图说词(黄牛、牧童、鸣蝉、林樾)。
    说规则,理解“林樾”。
    2、玩游戏:
    说词表演动作(捕鱼、捕蝴蝶、鸣、叫、喊)。
    说规则,理解“歌声震林樾──忽然闭口立”。
    3、同学们,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那里还有不明白的?
    质疑。
    4、表演读诗。
    五、指导读书
    1、小朋友,注意老师在古诗上标上的符号,你能细细读一读,把古诗读得更感人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引导。
    2、齐读古诗。
    六、背诗
    过渡:同学门真棒,这回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把黑板上的一些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读出来。
    1、擦字(黄牛、歌声、鸣蝉、闭口立)背。
    2、擦字(牧童、林樾、意欲、忽然)背。
    《所见》说课稿 7
    教学目标:
    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识记本课生字“牧、童、骑、闭”,学习部首“马字旁”。
    2、学会吟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趣味,熟读成诵。
    3、借助看图说话,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吟诵古诗,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借助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看图说话。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一)出示第一幅图,看图说话,学习生字。(图一:牧童骑在牛背上,张大嘴巴唱歌。)
    1、看图,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句式练习说话,随机学习“骑”。
    2、初步了解牧童,学习生字“牧”和“童”。
    (1)简介“牧童”,出示“mùtóng”拼读音节。
    (2)说说记字好方法(“牧、童”)。
    (3)老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看清字的笔顺笔画,正确书写。
    3、用上“牧童”这个词说话。
    (二)出示第三幅图,看图说话。(图二:牧童站在树下,抬头看知了。)
    1、看图,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练习说话。
    (三)揭示诗名,了解诗作者。
    过渡:刚才,小朋友用一句话把你们看到的画面说清楚了,有位诗人把他所看见的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出示:所见,齐读诗名。
    2、出示:yuánméi,指名拼读。
    3、出示:清袁枚让学生了解袁枚是清朝的一位诗人。
    二、初读古诗,指导朗读。
    (一)初读古诗,随机正音。
    1、自由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2、正音:(振(zhèn)、林樾(yuè)、意(yì)欲(yù)、鸣(míng))
    振?林樾(“樾”就是树阴的意思)??振林樾?(什么振林樾?)歌声振林樾。
    意欲?(意欲干什么?)意欲捕鸣蝉?随机正音“捕、鸣”。
    3、再读古诗(自由读指名读)
    (二)再读古诗,正确停顿。
    1、老师范读。
    2、学生练习(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齐读。
    三、图文对照,说清图意,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
    1、看图,找出与画面相对应的诗句。
    2、仔细观察图一,看清图意,练习说话。
    (1)(出示图一)引读诗句。
    (2)听听歌声,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赞美这歌声。
    (3)(出示)骑唱歌歌声……借助提示,说清图意。
    (4)同桌练说
    3、仔细观察图三,看清图意,练习说话,学习生字“闭”。
    (1)(出示图三)看图思考:牧童站在树下,他究竟想干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引读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学习生字“闭”。
    (4)理解“闭口”,引导想象牧童的心理活动,感受牧童的聪明与可爱。
    (5)(出示)一声不响站想,借助提示,说清图意。
    4、根据诗的内容,想象画面,练习说话。
    (1)联系图一和图三的`内容,启发想象
    (2)出示图二听到看到,借助提示,练习说话。
    (3)学生自由练说
    5、出示图,按一定的顺序把句子说清楚。
    (1)同伴合作讲故事。
    (出示)图1:骑唱歌歌声
    图2:听到看到
    图3:一声不响站想
    (2)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3位同学配合说话。
    6、男女生比赛读。
     四、背背唱唱。
    过渡:你看,诗人袁枚用简简单单的四行诗句把自己所看到的情景告诉了我们,还引发了我们的想象,这古诗真是太有魅力了!
    1、同桌互背,指名交流。
    2、吟唱古诗
    (1)听录音
    (2)生跟唱
    五、布置回家作业。
    师:今天,我们通过读读,说说,背背,唱唱的方式学习了古诗《所见》,回家后,大家可以把古诗背诵或者唱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把古诗中有趣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所见》说课稿 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zhènyùchánhūbì
    (1)出示生字词卡:振欲蝉忽闭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所见》说课稿 9
    一、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资料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我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经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明白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我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此刻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那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我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我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能够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必须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忙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6.学习生字(促、深)
    (1)那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教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
    自由讲自我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此刻教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
    出示全诗)
    8.师:此刻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头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那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境?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境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滘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经过你的朗读,教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十分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能够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我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此刻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那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生提出疑问,师生一齐解决。
    ②师也可提出疑问:在那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我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我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头,谁能用自我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能够根据情景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能够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教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境。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此刻请同学们听教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此刻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教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此刻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那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我喜欢的背下来,还能够与大家一齐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我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所见》说课稿 10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所见》说课稿 11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本课挂图或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引导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2.介绍作者,引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2.检查学习情况。(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的形式或找朋友的游戏快速反馈识字情况。抓住重点字,如“所”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发现错误或不会读的字及时让学生多读几遍。)
    三、指导朗读,达到背诵
    1.指名试读。
    2.教师范读,导读(引导学生感语诗句的韵律、停顿。如:句尾的抑扬,声音的长短)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接龙读……
    5.背诵。
    四、指导书写生字。(前3个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范写。(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的字)
    3.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作业。
    五、布置作业
    把诗背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背古诗《所见》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引出新课。
    2.介绍作者。
    三、回顾《所见》学习方法,运用此方法自学课文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教师参与小组合作,了解学习情况。
    四、汇报学习情况
    1.小组陈述本组学习情况。
    2.全班共评。
    五、指导朗读达到背诵
    1.指名试读。
    2.师范读(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尾)。
    3.学生练读(可用多种形式练读)。
    4.背诵古诗(可采用比赛读等多种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5.拼诗游戏(可检查学生背诵及识字情况)。
    六、指导书写(后3个字)
    重点指导“黄”字的中间一横要长些,教师要大胆放手相机示范。
    评价作业。
    七、课后作业
    自己创作两句描写夏天的诗句。
    《所见》说课稿 12
    知识目标
    1、学会“所、振、欲,蝉、忽、闭”这6个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诗句理解“欲、捕、鸣”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
    4、能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培训观察、想象能力,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井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的意境理解。
    教学方法
    通过有感隋地朗读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观察课文配图
    1、请看图上都画着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重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
    二、揭示课题
    解题:牧童骑牛唱歌,忽然听到蝉叫,停住歌声,跳下牛,准备捕蝉。这景象被诗人袁枚看见了,觉得非常有趣,就把它写下来成为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三、读诗歌
    1、复习有关音节。(出示卡片、指名读)
    2.掌握生字读音,并在诗中用笔画出来。
    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指名读。(让识字差的学生多读)
    4.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读。
    5.检查读的情况:采取指名读,全班通读等形式。
    6.教师范读。(指导学生领会诗句中的停顿)
    四、初步了解诗文
    1.看插图,读课文,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思考:起初牧童骑在牛背上做什么?后来呢?
    3.读诗文,帮助学生了解词意。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鹊”:“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看插图)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4.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
    二、了解诗句的意思(打出幻灯片、边看图边了解)
    1.读第一、二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说说第一句的意思。(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他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象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看图或幻灯,思考)
    (1)齐读第三、四句。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2)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3)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怎样?(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朗读全诗
    1.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
    2.大声朗读,想象涛人当时所见到的情景。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及写字
    1.读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边读边组词。
    2.读下面的字,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可联系学过的字记忆。
    所牧振欲鸣闭
    3.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起笔、落笔,照样子在田字格中每字写两遍。(教师行间巡视)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指导。例如:“所”字的两部分要写平;“振”右半部要宽,上下要匀称;“鸣”口字旁要靠上一点;“蝉”的“虫”不要写得太向下要写在“单”的一横上面。
    4.听写生字新词。
    《所见》说课稿 13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所见》说课稿 14
    教学目的
    1.理解古诗的内容,能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掌握诗的读法,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通过了解每个生字的意思和用法。
    4.转述练习,能清楚、准确地转述开家长会的通知内容。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掌握古诗的读法,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2.通过朗读和理解古诗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练习准确清楚地转述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初读课文,使学生对古诗内容先有一些感性认识。
    1.课前在黑板上抄写好古诗。学生自己把古诗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试着理解每行的内容,要读准字音。
    2.请个别同学在班上读,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语气。
    (1)古诗有几行?每行几个字?告诉学生这种格律的诗叫五言诗。
    (2)指导五言诗的读法,一般是二、三读法,读完前两个字要稍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音,声音也要拉长些。注意逗号、句号的停顿。根据古诗的内容,最后一行要读得轻一些。
    (3)练读,看谁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然后全班齐读。
    二、理解古诗的内容
    1.理解题目的意思:所见的意思就是:所看到的。诗中所描写的这一情景是谁看到的呢?(作者)作者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2.学习古诗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
    (1)齐读古诗,想:古诗中写的是谁?(牧童)童指儿童,小孩。牧指放牧牲畜的。诗中所说的牧童,是放牛的孩子。
    (2)读第一句,说说这个放牛的孩子在干什么?(骑在牛背上唱歌。)
    (3)。振是振荡的意思。林樾指枝叶稠密的树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振林樾的意思。(牧童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整个树林。)
    (4)再读第一句,回答下列的几个问题:(用投影仪显示出问题)①什么地点?②人物是谁?③他在干什么?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默背第一句,想象第一句中所描述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然后让同学们背第一句,说说自己的想象。
    (5)学习第二句。
    齐读第二句,:欲、捕各是什么意思?(欲:想。捕:捉。)鸣蝉是什么意思?(正在叫着的知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放牛的孩子想干什么?(听到了知了的叫声,他想捉知了。)他是怎么做的呢?再读第二句,想:忽然是什么意思?(一下子、立刻)闭口立是什么意思?(闭着嘴站在那里。)看图:他跳下牛背,站在那里干什么?(他在寻找树上的知了。)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大家观察一下他的外貌和神态,然后同桌的同学一块说说。(他穿着古代人穿的衣服,发髻高盘,光着脚丫。右手握着放牛鞭,左手的食指不自觉地摸着腮,眼睛看着树上,专心致志地在寻找着蝉的踪迹。)
    听一个同学读第二句,想象这个孩子听到蝉的叫声后那一连串的动作。(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向树上望去。)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四个动作词语:停、跳、站、望。
    说说这首古诗是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夏天)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夏天?(樾,蝉)为什么?(樾:树阴,夏天树木的枝叶茂盛,才会有树阴。蝉:夏天才有的一种昆虫。)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3.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先读古诗后解释。)
    说说振、欲、捕三个字的意思,然后做课后作业1。
    背诵古诗。个人背、齐背。
    读生字卡片。
    作业: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检查背诵古诗。请两个同学站起来,一个背诗,一个说古诗的意思。
    二、读本课的生字卡片,练习口头组词。有些同学常用古诗中和生字相邻的字组词,老师要告诉学生古诗中相邻的字很多都不是一个词,不能随便用。
    三、指导书写
    1.这五个字中哪几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的字有几个?(三个:振、鸣、蝉)
    2.说这这三个字怎么记。振:右边是晨字的下半部。鸣:口字旁写在田格的左上格里,鸟的第一笔写在竖虚线上,最后一笔要写大些。蝉:为什么是虫字旁?(蝉属昆虫类。)蝉是益虫还是害虫?(害虫,它吸食树木的汁液。)抄字头。
    3.欲: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左右各占一半。)谷的第四笔写成点,右边的欠第三笔起笔在前两笔的相接处。抄字头。
    闭:书写顺序是先外后内,部首是门字框、门的笔顺是:
    四、听写。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听写,其它同学在听写本上听写。
    作业:1.写生字。2.默写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第三节
    一、导语:
    今天,我们上一节说话训练课,内容是练习转述。根据同学们的理解说说什么叫转述。(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板书:转述。今天让同学们练习的内容是:转述通知。
    二、请同学们看126页:
    读一读。先自己小声读,再请一个同学读,边读边想:要求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把时间、地点、内容说清楚。
    2.转述要准确。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练习转述
    1.默读通知内容,把通知中表示时间、地点、内容的部分画下来(3月18日下午2时,在学校礼堂召开家长会)通知的后半部分是希望和要求。
    2.如果你接到这个通知,回家后怎样和爸爸妈妈说呢?老师提示:要把通知上的话,变成自己的话,次序也可以打乱,但内容要说全,说清楚,不能转达错了。
    先自己说一遍,然后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练习转述,要互相检查是否达到了题目的要求。
    例:我们学校定在3月18日下午两点召开家长会,地点在学校礼堂。一定要准时参加,别迟到,万一有事不能去,要事先和老师说一声。
    3.最后让几个同学在班上练说,大家评议。
    四、巩固练习
    1.老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好通知,让学生练习转述。通知内容是:为使学校门口不再发生堵塞现象,从明天开始请学生家长在离学校门口50米外的地方接自己的孩子。希望同学们做好家长的工作。
    2.先让同学们把通知的内容读明白,想一想怎样转述,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转述要准确,把内容说清楚。
    3.请几个同学在班上转述,大家评议。
    4.老师小结: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听到很多事情,当你用自己的话向别人学说另一个人的话时,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把内容转述清楚,说准确,既不要罗嗦,也不要漏掉内容,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转述能力。
    《所见》说课稿 15
    一、说教材: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今天学习的《所见》是第一首古诗,是清代诗人袁枚 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所、捕、蝉、闭”等生字,会写“诗、林、立”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所见》。
    3、能背诵古诗。
    三、说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说难点:
    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五、说教法
    1、图文结合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通过图、文、动画等直观、能动的变化,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观察法:通过看图提问,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3、讲解法:本诗语言朴实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深入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六、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用“看、找、读、思、品、背”等方法学整首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像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并且使学生逐步掌握其学法,达到自求得之的目的。
    七、说教学程序
    (一)看图导入。
    1.观察课文配图
    2.揭题,解题
    3.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4.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1.初读课文
    2.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三)齐读全诗、叙说诗意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随便看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