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释义

ㄉㄜˊ děi ㄉㄟˇ de ㄉㄜ˙

卷二彳部共11画
说文解字

卷二

彳部

11画

U+5F97

多則切

𢔶𢔨 、 䙷 、 㝶 、 𠭁 、 㝵

得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下反切多則切頁碼57頁,第9

𢔶行有所得也。从彳㝵聲。

䙷古文省彳。

附注羅振玉《增定殷虛書契考釋》:「(甲骨文)从又持貝,得之意也。或增彳。許書古文从見,殆从貝之譌。」

卷别卷四反切多則反頁碼165頁,第3行,第1

䙷行有所得。從彳䙷聲。

反切………頁碼165頁,第3行,第2

古文省彳。

卷别卷二下反切多則切古音第一部頁碼306頁,第4許惟賢137頁,第10

䙷行有所㝵也。

段注㝵各本作得誤。今正。《見部》曰:䙷,取也。行而有所取。是曰得也。《左傳》曰:凡獲器用曰得。

从彳。䙷聲。

段注多則切。一部。

古文省彳。

段注按此字已見於《見部》。與得並爲小篆。義亦少異。

得,远行探索而有所获。字形采用“彳”作边旁,采用“”作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得”字,省略了“彳”。

甲骨文字形從又(或作爪)持貝,表示獲得財貨寶物之意;或加彳,成為從彳、?聲。彳為道路,引申為行走,作為形符,表示義與行走有關;?為獲得財貨寶物,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二者相合,正示行有所得的意思。金文構形與甲骨文相同,只是「」形將其中的「貝」略變作「」,與「目」、「見」形近,而為戰國以後字形所本。戰國楚系文字將甲、金文的「貝」改作「目」,並省去「彳」形;秦系文字則將貝下的「又」改為「寸」。「寸」與「又」同為手,義可相通,成為從彳、聲的構形。篆文據秦系文字而將「」訛改作「䙷」,已不見「手持貝」的初形本義了。隸書、楷書將篆文的「見」隸變作「旦」,形訛更甚。《說文》另收有從寸從見之古文,「見」亦是「貝」之誤。在六書中,手持貝的字形屬於異文會意;從彳、?(䙷、㝵)聲的字形,則屬於形聲兼會意。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10頁,第14字
2陳昌治本第164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135頁
4說文校箋第78頁,第1字
5說文考正第72頁,第13字
6說文今釋第253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438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1096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381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45頁,第14字
11標注說文第78頁,第14字
12說文注箋第594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2626頁【補遺】第16381頁
14通訓定聲第831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165頁【崇文】第657頁
16說文句讀第224頁
17說文新證第131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二冊,第506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213頁,第3字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𢔶 、 䙷 、 𢔨

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𡘋音德。
說文》:行有所得也。
玉篇》:獲也。
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
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
禮・曲禮》:臨財⽏苟得
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
孟子》:求則得之。

又,貪也。
論語》:戒之在得。

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
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

集韻》或作㝶。

注解

〔得〕字是多音字,拼音是dé、děi、de,部首是彳,总笔画是11画。

〔得〕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彳、㝵”,五行属金。

〔得〕字造字法是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 财货 )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是得到,获得。

〔得〕字仓颉码是HOAMI,五笔是TJGF,四角号码是26241,郑码是OIAD,中文电码是1779,区位码是2135

〔得〕字的UNICODE是U+5F97,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4471,UTF-32:00005f97,UTF-8:E5 BE 97。

〔得〕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2341,属常用字

〔得〕字反义词是失、舍,异体字是㝵、㝶、䙷、䙸、𠊚、𠭁、𢔨、𢔶、𧴫

动词

1.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get; obtain; gain

得,行有所得也。 —— 《说文》三人行必得我师焉。 —— 《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 《孟子·梁惠王上》佳婿难得。 —— 《世说新语·假谲》卖炭得钱何所营。 —— 唐· 白居易《卖炭翁》工之侨得良桐焉。 ——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3.找到discover; obtain; find out

知得而不知丧。 —— 《易·文言》虑而后后能得。 —— 《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至德不得。 —— 《庄子·秋水》既而得其尸于井。 —— 《聊斋志异·促织》

4.得知hear of; learn about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 —— 《韩非子》礼得其报则乐。 —— 《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武王得之矣。 —— 《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5.捕获catch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6.亦指被捕获;被逮捕。

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7.成功;完成succeed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 —— 《红楼梦》

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8.适,合fit; befit; suit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陶渊明《饮酒》

9.具备have; possess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荀子·劝学》

10.同“德”,恩惠,感恩be grateful; feel grateful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 《孟子·告子上》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 —— 《盐铁论·击之》

11.助动词。能,能够can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 《论语·微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进退不得,为之奈何? —— 《吴子·应变》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 —— 《史记·项羽本纪》

12.得意,满足be proud of; revel in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史记·管晏列传》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 —— 《世说新语·文学》

洋洋得意

13.看到see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名词

1.收获,心得what one has learne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 《南史·陶潜传》

2.德,道德,有德之人virtue

尚得推贤不失序。 —— 《荀子》

副词

必须,应该 must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形容词

合适;正确 suitable; right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叹词

1.用在口语中表示同意或禁止 all right

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得也么(算了吧;又作答应之词)

2.用在口语中,瞧。在情况变坏时表示无可奈何 [look,look!]。

得,又搞错了;得,全完了

3.另见 de;děi。

1.获、取。与“失”相对而言。

《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演算产生结果。

三三得九。

3.遇。

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契合、适宜。

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得体、得法。

5.快意、满足。

《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可以、能够。

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

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相当于“何”、“豈”、“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

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

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26 6: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