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皰 | |||||||||||||||||||||||||||||||||||||||||||||||||||||||||
释义 | 皰pào ㄆㄠˋ 卷三皮部共10画 说文解字 卷三 皮部 10画 U+76B0 皰 旁敎切 疱 疱 皰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铉 (宋)卷别卷三下反切旁敎切頁碼第96頁,第4字續丁孫 皰面生气也。从皮包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徐锴 (南唐)卷别卷六反切皮豹反頁碼第257頁,第7行,第3字述 面生氣也。從皮包聲。 鍇注臣鍇曰:「面瘡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段玉裁 (清代)卷别卷三下反切旁敎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485頁,第4字許惟賢第217頁,第7字 面生气也。 段注《玉篇》作面皮生氣也。玄應書一作面生熱氣也。《淮南》。潰小皰而發痤疽。高曰:皰,面氣也。玄應引作靤。 从皮。包聲。 段注旁敎切。古音在三部。 皰字的相关索引
皰pào ㄆㄠˋ 正文・午集中皮部共10画 康熙字典 正文 ・午集中 皮部 10画 U+76B0 皰 疱 皰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皮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92頁,第19字 同文書局本: 第791頁,第3字 標點整理本: 第747頁,第19字 音《唐韻》:旁敎切;《集韻》、《韻會》:皮敎切,𡘋庖去聲。 音又,《廣韻》:匹貌切;《集韻》:披敎切,𡘋音砲──義同。 例《集韻》亦作䩅、䶌、疱,或作胞、𦝐。 注解〔皰〕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皮部。 〔皰〕字拼音是pà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皮、包。 〔皰〕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pào] ⑴ 同“疱”。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皰pào ㄆㄠˋ 皮部共10画左右结构U+76B0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疱 皮部 10画 5画 左右结构 HCQN 86 、 BQNN 98 DEPRU XIRY 47212 无 U+76B0 5325435515 横撇/横钩、撇、竖、横撇/横钩、点、撇、横折钩、横折、横、竖弯钩 䶌 、 靤 、 𤿔 、 𦝐 、 𦡕 、 𦫗 、 𦫱 皰字概述〔皰〕字拼音是pào,部首是皮,总笔画是10画。 〔皰〕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皮、包”。 〔皰〕字仓颉码是DEPRU,五笔是HCQN86,BQNN98,四角号码是47212,郑码是XIRY。 〔皰〕字的UNICODE是U+76B0,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0384,UTF-32:000076b0,UTF-8:E7 9A B0。 〔皰〕字异体字是䶌、靤、𤿔、𦝐、𦡕、𦫗、𦫱。 皰的笔顺Loading... 皰的意思皰疱pàoㄆㄠˋ基本解释◎同“疱”。 皰字的翻译
皰的国语辞典解释皰疱pàoㄆㄠˋ详细解释名 ◎面部所生的小颗粒,因皮脂腺分泌旺盛,阻塞毛细孔而产生,俗称为“粉刺”。如: “面疱”。 注: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皰的两岸词典解释皰疱pàoㄆㄠˋ详细解释◎皮肤上长出的水泡状小颗粒。多因皮脂分泌过盛或病毒所引起。 注: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皰的字源字形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