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耏 | ||||||||||||||||||||||||||||||||||||||||||||||||||||||||||||
释义 | 耏ér ㄦˊ nài ㄋㄞˋ 卷九而部共9画 说文解字 卷九 而部 9画 U+800F 耏 奴代切 耐 耏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铉 (宋)卷别卷九下反切奴代切頁碼第314頁,第12字續丁孫 耏罪不至髡也。从而从彡。 耐或从寸。諸法度字从寸。 附注段玉裁注:「彡,拭畫之意。此字从彡、而。彡謂拂拭其而去之。會意字也。而亦聲……此為罪名法度之類,故或从寸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徐锴 (南唐)卷别卷十八反切奴代反頁碼第781頁,第3行,第1字述 罪不至髡也。從彡,從而亦聲。 鍇注臣鍇曰:「但鬀其頰毛而已,彡猶芟也。會意。」 反切………頁碼第781頁,第3行,第2字述 或從寸。諸法度字從寸。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段玉裁 (清代)卷别卷九下反切奴代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814頁,第2字許惟賢第793頁,第2字 罪不至髡也。 段注罪當作辠。《高帝紀》。令郞中有罪耐以上請之。應劭曰:輕罪不至於髡。完其耏鬢。故曰耏。古耏字从彡。髮膚之意也。杜林以爲法度之字皆从寸。後改如是。言耐罪以上皆/當先請也。耐音若能。按耐之罪輕於髡。髡者,𩮜髮也。不𩮜其髮。僅去須鬢。是曰耐。亦曰完。謂之完者,言完其髮也。《㓝法志》曰:當髡者完爲城旦舂。王粲詩。許歴爲完士。一言猶敗秦。江遂曰:《漢令》謂完而不髡曰耐。然則應仲遠言完其耏鬢,正謂去而鬢而完其髮耳。 从彡而。而亦聲。 段注彡拭畫之意。此字从彡而。彡謂拂拭其而去之。會意字也。而亦聲。當如之切。一部。大徐奴代切。非是。 或从寸。諸法度字从寸。 段注此爲罪名法度之類。故或从寸也。應仲遠《高帝紀》注意謂耏卽而𩯭字,用爲耏罪字。至杜林以後乃改从寸作耐。許說不如是。耐,漢人叚爲能字。本如之切。後變音奴代切。古音能讀如而。今音耐能皆奴代切。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章太炎 (近代)朱一今徽州女人以錢絞去面上毛猶曰「耐(耏)面」。忍耐字當作能。能《說文》云 「堅強也」。 錢一或作耐。𩮜髮之[刑]。今徽州女人以綫絞去面上毛猶曰「耏面」。忍耐=忍能,漢人能字多作耐。 錢二耏【奈】。罪不至髡【去云】也。忍耐當作能,漢人能字多作耐。今徽州人以綫絞去面毛猶曰「耏面」。 白话解释耐,犯罪受罚,只剃刮胡须、颊毛,不至于剃光头的地步。字形采用“而、彡”会义。“耐”,这是“耏”的异体字,字形采用“寸” 作边旁。那些表示刑罚、法度的字,都采用“寸”作边旁。 耏字的相关索引
耏ér ㄦˊ nài ㄋㄞˋ 正文・未集中而部共9画 康熙字典 正文 ・未集中 而部 9画 金 U+800F 耏 耏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而部 武英殿刻本: 第2297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961頁,第25字 標點整理本: 第927頁,第16字 音《廣韻》:奴代切;《集韻》:乃代切,𡘋音奈。 例又,《廣韻》:𩓣也。 音又,《廣韻》:如之切;《集韻》:人之切;《正韻》:如支切,𡘋音而。 例又,姓。 例又,《玉篇》:髵,亦作耏,獸多毛。 卷目:考證・未集中 部首:而部 愛日堂藏本: 第553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64頁,第26字 《釋名》耏,耳耏也。 謹照原文耳上省耏字。 注解〔耏〕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而部。 〔耏〕字是多音字,拼音是ér、nài,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而、彡,五行属金。 〔耏〕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ér] ⑴ 同“而”,胡须:“以麝揉苏,泽~颜鼻耳。”⑵ 兽多毛。⑶ 古水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淄博市西北。⑷ 姓。㈡ [nài] ⑴ nài ㄋㄞˋ 古代剃去颊须、以示惩处的一种轻刑:“刑有髡、钳、刖、劓,小罪~。”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耏ér ㄦˊ nài ㄋㄞˋ 而部共9画左右结构U+800FCJK 基本汉字 三级汉字 汉语字典 而部 9画 3画 左右结构 金 DMJE MBHHH GLPD 12222 无 U+800F 132522333 横、撇、竖、横折钩、竖、竖、撇、撇、撇 而 、 耐 、 𦓎 、 𦓘 耏字概述〔耏〕字是多音字,拼音是ér、nài,部首是而,总笔画是9画。 〔耏〕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而、彡”,五行属金。 〔耏〕字仓颉码是MBHHH,五笔是DMJE,四角号码是12222,郑码是GLPD。 〔耏〕字的UNICODE是U+800F,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2783,UTF-32:0000800f,UTF-8:E8 80 8F。 〔耏〕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三级字表中,序号6812。 〔耏〕字异体字是而、耐、𦓎、𦓘。 耏的意思全部ér1nài2 耏1érㄦˊ基本解释①同“而”,胡须:“以麝揉苏,泽~颜鼻耳。” ②兽多毛。 ③古水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淄博市西北。 ④姓。 详细解释名词 ◎胡须 beard 当耏者完为城旦舂。——《刑法志》 耏罪亡命。——《后汉书·光武纪》。注:“轻刑之名。一岁刑为罚作,二岁刑以上为耏。 耏2nàiㄋㄞˋ基本解释◎nài ㄋㄞˋ 古代剃去颊须、以示惩处的一种轻刑:“刑有髡、钳、刖、劓,小罪~。” 耏字的翻译
耏的国语辞典解释耏érㄦˊ详细解释名 1.颊上的须毛。 《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沙漠之北,葱岭之西,冒耏之类,跋涉悬度。”《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下•波斯传》:“祠夕,以麝揉苏,泽耏颜鼻耳。” 2.姓。如汉代有耏跖。 注: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耏的两岸词典解释全部ér1nài2 耏1érㄦˊ详细解释1.〈书〉两颊上的须毛。 祠夕,以麝揉苏,泽耏颜鼻耳(《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列传下‧波斯》)。 2.姓。 耏2nàiㄋㄞˋ详细解释◎〈书〉古代一种轻度刑罚,只剃去鬓须而不剃发。 刑有髡、钳、刖、劓,小罪耏(《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列传下‧波斯》)。 注: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耏的字源字形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汗简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耏字组词耏毛 耏门 髡耏 冒耏 髬耏 更多… |
||||||||||||||||||||||||||||||||||||||||||||||||||||||||||||
随便看 |
|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