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詞 | ||||||||||||||||||||||||||||||||||||||||||||||||||||||||||||
释义 | 詞cí ㄘˊ 卷九司部共12画 说文解字 卷九 司部 12画 U+8A5E 詞 似茲切 词 䛐 詞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铉 (宋)卷别卷九上反切似兹切頁碼第299頁,第8字續丁孫 詞異體䛐
附注段玉裁注:「司者,主也。意主於內而言發於外,故从司、言。」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徐锴 (南唐)卷别卷十七反切夕茲反頁碼第746頁,第6行,第1字述
鍇注臣鍇曰:「通論詳矣。」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段玉裁 (清代)卷别卷九上反切似茲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716頁,第2字許惟賢第751頁,第4字 䛐
段注有是意於內,因有是言於外謂之䛐。此語爲全書之凡例。全書有言意者。如𣣧言意,欪無腸意,㱇悲意,㒄膬意之類是也。有言䛐者。如欥詮䛐也,者別事䛐也,皆俱䛐也,𠷎䛐也,魯鈍䛐也,𣉻識䛐也,曾䛐之舒也,乃䛐之難也,尒䛐之必然也,矣語巳䛐也,矤兄䛐也,𠣤驚䛐也,𣄸屰惡驚䛐也,𩴓屰鬼警䛐也,臮眾與䛐也之類是也。意卽意內。䛐卽言外。言意而䛐見。言䛐而意見。意者,文字之義也。言者,文字之聲也。䛐者,文字形聲之合也。凡許之說字義皆意內也。凡許之說形,說聲皆言外也。有義而後有聲。有聲而後有形。造字之本也。形在而聲在焉。形聲在而義在焉。六藝之學也。䛐與《辛部》之辭,其義迥別。辭者,說也。从𤔔辛。𤔔辛猶理辜。謂文辭足以排難解紛也。然則辭謂篇章也。䛐者,意內而言外。从司言。此謂摹繪物狀及發聲助語之文字也。積文字而爲篇章。積䛐而爲辭。《孟子》曰:不以文害辭。不以䛐害辭也。孔子曰:言以足志。䛐之謂也。文以足言。辭之謂也。《大行人》故書汁䛐命。鄭司農云:䛐當爲辭。此二篆之不可掍一也。 从司言。 段注司者,主也。意主於內而言發於外。故从司言。陸機賦曰:辭呈材以效伎。意司契而爲匠。此字上司下言者,內外之意也。郭忠恕《佩觿》曰:詞朗之字,是謂𥛬行。本作䛐朖。李文仲《字鑒》曰:詞朗崩秋字,《說文》作䛐朖𡹔秌。是可證古本不作詞。今各本篆作詞。誤也。似茲切。一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章太炎 (近代)朱一名詞當作詞,文詞當作辭。意内而言外,如罵人之龜字並無可賤之意,而今則為惡詞,此則意内而言外也;又能(台)本鼈,未必美也,今人恭維人稱台,有美意,是亦意内而言外也。 錢一意内而言外也。亦可入言部。詞(一句話),辭(文辭),名詞、文辭(辭者,成文之詞也)。意内行言外者,如罵人之龜字並無可賤之意,而今則為惡詞,此則意内而言外也。又如能(台)本鼈,本非尊也,而今人恭維人稱台有尊意,亦意内言外也。 錢二名詞、動詞。辭,文之成篇者也。意内而言外者,如罵人之龜字並無可賤之意,而今則為甚惡之詞。又台本能,能本鼈,今人用以為恭維之詞之類。 白话解释词,将内心想的外化表达。字形采用“司、言”会义。 字形解说金文從言、 詞字的相关索引
詞cí ㄘˊ 正文・酉集上言部共12画 康熙字典 正文 ・酉集上 言部 12画 U+8A5E 詞 词 𧥝 詞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764頁,第7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56頁,第9字 標點整理本: 第1131頁,第4字 古文: 𧥝 音《唐韻》:似兹切;《集韻》、《韻會》、《正韻》:詳兹切,𡘋音祠。 例又,《博雅》:已也。 例又,《廣韻》:請也、吿也。 注解〔詞〕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詞〕字拼音是cí,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司。 〔詞〕字造字法是形聲。從言,司聲。本义是言詞。按,“辭”、“詞”在“言詞”這個意義上是同義詞。但在較古的時代,一般只說“辭”,不說“詞”。漢代以後逐漸以“詞”代“辭”。 〔詞〕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í] ⑴ 語言中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⑵ 言辭,話語,泛指寫詩作文⑶ 中國一種詩體(起於南朝,形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本可入樂歌唱,後樂譜失傳,只按詞牌格律創作)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詞cí ㄘˊ 言部共12画左右结构U+8A5E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词 言部 12画 5画 左右结构 YNGK YRSMR SYAJ 07620 无 U+8A5E 411125151251 点、横、横、横、竖、横折、横、横折钩、横、竖、横折、横 䛐 、 词 、 𧥝 詞字概述〔詞〕字拼音是cí,部首是言,总笔画是12画。 〔詞〕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言、司”或“訁、司”。 〔詞〕字造字法是形聲。從言,司聲。本义是言詞。按,“辭”、“詞”在“言詞”這個意義上是同義詞。但在較古的時代,一般只說“辭”,不說“詞”。漢代以後逐漸以“詞”代“辭”。 〔詞〕字仓颉码是YRSMR,五笔是YNGK,四角号码是07620,郑码是SYAJ。 〔詞〕字的UNICODE是U+8A5E,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5422,UTF-32:00008a5e,UTF-8:E8 A9 9E。 〔詞〕字异体字是䛐、词、𧥝。 詞的笔顺Loading... 詞的意思詞词cíㄘˊ基本解释①語言中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匯。~書。~典。~句。~序。~組。 ②言辭,話語,泛指寫詩作文。歌~。演講~。誓~。~章。~律(文詞的聲律)。 ③中國一種詩體(起於南朝,形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本可入樂歌唱,後樂譜失傳,只按詞牌格律創作)~人。~譜。~牌。~調( diào )。~韻。~曲。 详细解释名词 1.形聲。從言,司聲。本義:言詞。按,“辭”、“詞”在“言詞”這個意義上是同義詞。但在較古的時代,一般只說“辭”,不說“詞”。漢代以後逐漸以“詞”代“辭” 2.同本義one's words; what one say。 詞,意內而言外也。 —— 《說文》詞色甚強。 —— 《世說新語·輕詆》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 杜甫《石壕吏》門者故不入,則甘言媚詞,作婦人狀,袖金以私之。 —— 宗臣《報劉一丈書》 名詞;動詞;形容詞;詞色(聲色);詞鋒(犀利的文筆,好像刀劍的鋒芒);詞不達意 3.詩文中的詞語sentences in speeches, poems,writings or operas; speech; statement。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 姜夔《揚州慢》 詞科(文詞科場;科舉考場);詞場(文壇、文苑、文辭薈萃的地方;文詞科試的場所);詞翰(詞章);詞章(文辭的通稱。後用以專稱詩賦文章而言) 4.狀紙;訴訟lawsuit。 次日,一乘轎子擡到縣門口,正值知縣坐早堂,就喊了冤,知縣叫補進詞來。 —— 《儒林外史》 詞狀(狀詞;訴狀);詞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詞,訟狀所陳述的內容);詞訟(同辭訟。訴訟) 5.文體名,詩歌的一種 [ci—classical poetry conforming to a definite pattern]。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有小令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 動 ◎說,告訴 tell 其詞於賓曰。——《禮記·曾子問》 詞字的翻译
詞的国语辞典解释詞词cíㄘˊ详细解释名 1.语句中具有完整概念,能独立自由运用的基本单位。 2.代表一个完整观念的文字或语言。 言词、措词。 3.有组织的或片段的语言文字。 歌词、演讲词。 4.文体名。兴于唐,盛于宋,由古之乐府演变而来,其后又递变而为曲。句法多长短不一,且须遵守一定的格律限制。 唐诗宋词。 5.辩讼的话。 《儒林外史•第二四回》:“正值向知县出门,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词来。” 挑词架讼。 注: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詞的两岸词典解释詞词cíㄘˊ详细解释1.话语;文辞。 台词、振振有词、一面之词、词不达意。 2.指语言中有固定语音形式和特定意义并能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词汇、形容词、用词造句。 3.一种诗歌体裁。按谱填写,句式长短不一。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别称“长短句”、“诗余”。 填词、唐诗宋词。 4.泛指戏曲、歌曲及某些演唱艺术中配合曲调的语言部分。 歌词、只会哼曲儿,词忘了。 注: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詞的字源字形
含詞字的成语博学宏词 词强理直 片面之词 更多… |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