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郣 | ||||||||||||||||||||||||||||||||||||||||||||||||||||||||||||
释义 | 郣bó ㄅㄛˊ 卷六邑部共9画 说文解字 卷六 邑部 9画 U+90E3 郣 蒲𣳚切 渤 郣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铉 (宋)卷别卷六下反切蒲沒切頁碼第211頁,第23字續丁孫 郣郣海地。从邑孛聲。一曰地之起者曰郣。 鉉注臣鉉等曰:今俗作渤,非是。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徐锴 (南唐)卷别卷十二反切步勿反頁碼第545頁,第2行,第1字述 郣地。從邑孛聲。一曰:地之起者曰郣。 鍇注臣鍇曰:「疑勃海近此字,又《周禮》:『土有勃壌。』當作此,假借勃字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段玉裁 (清代)卷别卷六下反切蒲𣳚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193頁,第1字許惟賢第524頁,第2字 郣地。 段注此從鍇本。鉉作郣海地。非是。郣是複舉字之未刪者。地謂有地名郣也。今其地未聞。葢《春秋》時齊地也。若漢二志之勃海郡。今直隷河閒,天津二府地。其謂之勃海者。師古曰:在勃海之濵。因以爲名也。《水部》澥下曰:勃澥,海之別也。《漢書・子虚賦・音義》曰:勃澥。海別枝也。勃澥,《史記・河渠書》謂之勃海。今靜海縣之海與山東遼東接境者,卽勃澥。司馬相如賦所以自琅邪觀成山。射之罘而浮勃澥。始皇所以竝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而南登琅邪也。齊《都賦》注曰:海旁曰勃。𣃔水曰澥。勃與郣似可通。然勃海郡,勃澥,字皆不作郣。假令勃海郡字可作郣。則許當云郣海郡也。而不曰地。 从邑。孛聲。 段注蒲𣳚切。十五部。 一曰地之起者曰郣。 段注《周禮・草人》。勃壤用狐。鄭云:勃壤,粉解者。《廣雅》。𡋯,塵也。今俗謂粉之細者曰勃。皆卽郣字。地之起者謂虛脆。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章太炎 (近代)錢一郣海俗作渤,非。 郣字的相关索引
郣bó ㄅㄛˊ 正文・酉集下邑部共14画 康熙字典 正文 ・酉集下 邑部 14画 U+90E3 郣 郣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邑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46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72頁,第9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58頁,第23字 音《唐韻》:蒲没切;《集韻》:薄没切,𡘋音勃。 例又,地之起者曰郣。 例又,《正字通》:通作渤。渤澥,海名。 音又,叶皮列切,音別。鮑昭㊟〈樂府〉:築山擬蓬壷,穿池類溟郣;選色徧齊代,徵聲匝邛越。 注解〔郣〕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邑部。 〔郣〕字拼音是bó,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孛、⻏。 〔郣〕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ó] ⑴ 〔~海〕中国汉代郡名。亦作“渤海”。⑵ 平地上隆起的部分。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郣bó ㄅㄛˊ 阝部共9画左右结构U+90E3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阝部 9画 7画 左右结构 FPBB JDNL EDYY 47427 无 U+90E3 124552152 横、竖、点、横撇/横钩、横撇/横钩、竖钩、提、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 渤 郣字概述〔郣〕字拼音是bó,部首是阝,总笔画是9画。 〔郣〕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孛、阝”或“孛、"⻏"”。 〔郣〕字仓颉码是JDNL,五笔是FPBB,四角号码是47427,郑码是EDYY。 〔郣〕字的UNICODE是U+90E3,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7091,UTF-32:000090e3,UTF-8:E9 83 A3。 〔郣〕字异体字是渤。 郣的意思郣bóㄅㄛˊ基本解释①〔~海〕中国汉代郡名。亦作“渤海”。 ②平地上隆起的部分。 郣的字源字形战国 金文 战国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