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鬷 | |||||||||||||||||||||||||||||||||||||||||||||||||||||||||
释义 | 鬷zōng ㄗㄨㄥ 卷三鬲部共19画 说文解字 卷三 鬲部 19画 U+9B37 鬷 子紅切 𩱅 鬷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铉 (宋)卷别卷三下反切子紅切頁碼第86頁,第5字續丁孫 鬷異體𩱅 釜屬。从鬲㚇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徐锴 (南唐)卷别卷六反切子紅反頁碼第236頁,第6行,第1字述 釡屬也。從鬲㚇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段玉裁 (清代)卷别卷三下反切子紅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442頁,第5字許惟賢第199頁,第8字 鬴屬。 段注《廣雅》。鐈鬲鬷也。《陳風》。越以鬷邁。《商頌》。鬷假無言。毛曰:鬷,數也。又曰:鬷,緫也。數讀如數罟之數。數罟,《豳風》作緵罟。魚麗作緫罟。然則二傳皆謂鬷者,緫之假借字也。 从鬲。㚇聲。 段注子紅切。九部。 鬷字的相关索引
鬷zōng ㄗㄨㄥ 正文・亥集上鬲部共19画 康熙字典 正文 ・亥集上 鬲部 19画 U+9B37 鬷 鬷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原文卷别 :正文・亥集上 部首:鬲部 武英殿刻本: 第3492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459頁,第27字 標點整理本: 第1456頁,第26字 音《唐韻》:子紅切;《集韻》、《韻會》:祖叢切,𡘋音葼。 例又,《詩・𨻰風》:越以鬷邁。〔傳〕鬷,數也。〔疏〕鬷謂麻縷,毎數一升而用繩紀之,故鬷爲數也。 例又,《詩・商頌》:鬷假無言。〔傳〕總也。 例又,地名。 例又,姓。 音又,《廣韻》作孔切;《集韻》、《正韻》:祖動切,𡘋音摠──草名。 音又,《集韻》作弄切,音糉──漢侯國名。 注解〔鬷〕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上,康熙部首是鬲部。 〔鬷〕字拼音是zō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鬲、㚇。 〔鬷〕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ōng] ⑴ 古代的一种釜。⑵ 古通“总”,聚集:“~六校之飞将。”⑶ 姓。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鬷zōng ㄗㄨㄥ 鬲部共19画左右结构U+9B37CJK 基本汉字 三级汉字 汉语字典 鬲部 19画 9画 左右结构 GKMT MBUCE AJOR 12247 无 U+9B37 1251254312345234354 横、竖、横折、横、竖、横折钩、点、撇、横、竖、撇、点、竖折/竖弯、竖、撇、点、撇、横撇/横钩、捺 𩰷 、 𩰺 、 𩰼 、 𩰽 、 𩱅 、 𩱛 鬷字概述〔鬷〕字拼音是zōng,部首是鬲,总笔画是19画。 〔鬷〕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鬲、㚇”。 〔鬷〕字仓颉码是MBUCE,五笔是GKMT,四角号码是12247,郑码是AJOR。 〔鬷〕字的UNICODE是U+9B37,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9735,UTF-32:00009b37,UTF-8:E9 AC B7。 〔鬷〕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三级字表中,序号8033。 〔鬷〕字异体字是𩰷、𩰺、𩰼、𩰽、𩱅、𩱛。 鬷的意思鬷zōngㄗㄨㄥ基本解释①古代的一种釜。 ②古通“总”,聚集:“~六校之飞将。” ③姓。 鬷字的翻译
鬷的国语辞典解释鬷zōngㄗㄨㄥ详细解释名 1.釜类的器皿。 《说文解字•鬲部》:“鬷,鬴属。” 2.姓。如春秋时郑国有鬷蔑。 动 ◎聚集。 《诗经•陈风•东门之枌》:“谷旦于逝,越以鬷迈。”唐•张说〈吊国殇文〉:“ 鬷六校之飞将,镇五营之劲卒。” 注: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鬷的两岸词典解释鬷zōngㄗㄨㄥ详细解释1.古代的一种锅。 2.〈书〉聚集。 鬷六校之飞将,镇五营之劲卒(唐‧张说〈吊国殇文〉)。 3.姓。 注: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鬷的字源字形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鬷字组词鬷嘏 鬷假 鬷迈 鬷夷 更多… |
|||||||||||||||||||||||||||||||||||||||||||||||||||||||||
随便看 |
|
汉语字词典共收录61983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