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王阳明名言
范文
    王阳明名言150句
    王阳明名言精选(一):
    王阳明名言一:“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到达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我的心性良知即可。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取自《传习录》)
    译文:
    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们的心外,而又必须要说穷尽天下的事理,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必须向外寻求天下众多事物的道理,用以弥补增加我们心中的良知。
    王阳明名言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该句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
    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王阳明名言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能够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能够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贴合天理和不贴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我的良知去行动。
    王阳明名言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最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他是说“同归于寂”,“寂”不是“无”,而是在没有交感时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概念叫“寂感”。
    王阳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出自语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否定是创新的原动力,王阳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败,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传。圣人的话未必全对,庸常之语也有金言。虽主要讲治学,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王阳明名言七:“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这句话也证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此句说得很好。儒学说到底就是这个一,一生万物,而万物又同归于一。这个一看似简单,实际却又最难。因为理解透这个一,不仅仅需要在理论上分析透彻(看懂浩瀚的儒学著作可不简单,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并且在自我的实行中也要遵行这一天理,这又显得难上加难了。
    王阳明名言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译文:灾难没有比受到上天的功劳更大的,罪没有比掩护别人犯罪更大的,恶没有比偷袭别人下处更大的,辱没有比忘记自我的耻辱更大的.四者具备就都是祸。
    王阳明名言九:“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出自《王阳明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王阳明那里圣人的标准是要”纯乎天理“,关于这点,不一样的`人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说法。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古代的东西,早就落后于时代潮流了。好吧,我们换一个说法,把圣人换成人才。把标准从”纯乎天理“换成核心竞争力。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说,人才的标准是要有核心竞争力。我想这样大家就没有异议了吧。
    王阳明名言十:“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出自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经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经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到达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王阳明名言精选(二):
    1、圣人处此更有何通?圣人会怎样做?圣人会怎样做?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景下,如此问自我。——王阳明《王阳明》
    2、“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阳明《传习录》
    3、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王阳明《传习录》
    4、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王守仁
    5、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王阳明《传习录》
    6、“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王阳明《王阳明全集》
    7、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阳明
    8、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泛海》
    9、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王阳明《传习录》
    10、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阳明
    11、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王阳明
    12、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明白知天——王阳明
    13、心无外物,物以心生——王阳明
    14、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王阳明
    15、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阳明
    16、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7、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阳明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阳明
    19、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王阳明《大学问》
    20、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王阳明
    21、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2、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3、天理即人欲——王阳明
    24、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25、一念开明,反身而诚——王阳明《传习录》
    26、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传习录》
    27、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王阳明《传习录》
    28、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阳明《双峰》
    29、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能够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王阳明《传习录》
    王阳明名言精选(三):
    1、知行合一。
    2、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3、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4、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5、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6、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7、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8、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9、人的资质不一样,施教不可躐等。
    10、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2、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3、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6、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7、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1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9、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20、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王阳明名言精选(四):
    1、人言不如自悔之真。
    2、古人之学,切实为己。不徒事于讲说。
    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5、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6、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7、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8、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9、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0、此心之良知,昭然不昧,万古一日。
    11、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2、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3、一个真实的自我能够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我。如欲改变自我,首先磨炼内心。
    14、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15、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16、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能够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17、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
    18、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9、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20、君子之学以明其心。
    21、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22、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23、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必须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24、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25、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26、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27、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28、时习之要,只是谨独。
    29、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0、人的宿敌仅有一个,便是他自我。
    31、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32、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33、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34、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王阳明之所以将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35、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36、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3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38、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39、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0、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41、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我去走去犯错,最终创造一条属于自我的路。
    42、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43、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4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5、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46、君子小人之分,只是能诚意与不能诚意。
    47、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4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49、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0、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仅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51、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倍。
    52、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53、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
    54、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能够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梦想。
    55、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56、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5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58、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59、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葬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60、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我的内心去辨别。
    61、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62、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63、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64、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只是阶梯。
    65、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杯具。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66、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没有人能够引领你,每个人的路都是自我选的,真正能改变你的仅有你自我。
    王阳明名言精选(五):
    1、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2、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明白。
    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6、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
    7、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8、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9、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能够为致知也。
    10、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11、知善知恶是良知。
    12、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13、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15、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6、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1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8、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19、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2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21、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22、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2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25、知行本体,即是良知。
    26、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27、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8、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29、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30、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31、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32、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能够为致知也。
    33、圣人必可学而至。
    34、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
    3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36、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37、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38、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39、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4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1、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42、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43、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4、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4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46、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47、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48、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49、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50、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51、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52、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53、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54、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55、圣人必可学而至。
    56、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57、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58、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59、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随便看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