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大学》读后感
范文
     《大学》读后感(汇编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读后感1
    威廉?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深受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洛克、贝克莱、休谟、穆勒等人的思想都对詹姆士的实用主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詹姆士也自称是他们的继承者。在《实用主义》这一哲学著作的献词“纪念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中,詹姆士就开宗明义毫不避讳地表达了对穆勒的赞赏之意:“我是从他那里,最早懂得实用主义的思想;要是他现在还在世的话,我极愿把他作为我们的领导者。”詹姆士甚至直接强调,实用主义是一种经验主义,而自己是一个“彻底的经验主义者”。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是从十六七世纪开始的,其开创者是英国实用主义者培根。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从培根开始发展到后来的洛克,都是唯物主义经验论,都承认感性经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类知识的来源。到18世纪,贝克莱和休谟屏弃了经验的客观内容,走上了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以及不可知论的道路。他们从根本否认外界事物是感性经验的源泉,或拒绝回答外界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认为经验是纯主观的东西,是认识的唯一对象,否定理性认识。在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英国的经验主义曾经一度受到唯理主义潮流的极大冲击。但在19世纪以来,随着实证经验科学(穆勒、斯宾塞等人)的蓬勃发展,经验主义又卷土重来在英国占领统治地位。穆勒、斯宾塞以祟尚科学的实证主义形式维护经验论。实证主义的经验论强调感性经验,主张面对经验事实,反对抽象纳思辨哲学;注重实用和功利,反对脱离实际的玄思冥想;提倡自由探索,反对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强调事物运动变化的多样性、偶然性和机遇性,反对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英国的经验主义(特别是穆勒的实证主义)对詹姆士实用主义哲学产生巨大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穆勒的实证主义是詹姆士实用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詹姆士像英国经验主义者一样把哲学、科学以及人类的全部认识局限到经验和现象范围,詹姆士说,“实用主义代表一种在哲学上人们十分熟悉的态度,即经验主义的态度”。[2]31詹姆士继承英国经验主义,但他又指出由于英国经验主义传统的原子主义观念论,导致英国经验主义陷入怀疑主义和联想主义的困境。在英国经验主义者那里,直接的经验无疑是分离的,经验就像是孤零零的原子,事物的观念和关系的观念是分离的'。从洛克、贝克莱到休谟,他们的观念都是孤立的和原子式的。每个观念都是界限分明的,不存在彼此之间的过渡或连接。以休谟为例,在休谟看来全部自然中没有一个联系是可感知的,“一切事件似乎都是完全松散和分离的。尽管一件事情接着另一件事情发生但我们从不能在它们之间看到任何关系。它们似乎是‘被联合’(conjoined)在一起的而不是‘被连接’(connected)在一起的。由于任何不显现于我们的外部感官或内部感觉的东西我们都不能对它有任何观念,所以必然的结论似乎就是我们完全没有连接获力的观念,这些词绝对没有任何意义。”而詹姆士却反对这一观点,在他的眼中,我们的意识或思想是连续的、复合的并且不可切割的流。
    在上文中,我们特别提到了詹姆士对穆勒热情洋溢的献词,这不仅仅在于詹姆士对于穆勒经验主义的传承,也在于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对詹姆士的实用主义产生了不可多得的影响,当然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也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在功利主义者看来,人是自利的,人的一切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而能带来快乐和幸福的东西无外乎就是利益。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也强调了这一点,就是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实用,只要能够给人带来利益(无论是个人便利还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便利),就是好的。
    《大学》读后感2
    《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大学》是四书五经当中最短的一篇,仅有1700字左右,我女儿只要五分钟就可以背上一遍,大学虽然短,但却讲出了一个人由凡转圣的途径,若人能够依照大学的教诲,进修德行、钻研学问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一生受益无穷。退可善其身,进可报天下。很惭愧的是,我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人民教师,这么好的书却是在进入而立之年作为孩子的伴读学到一点,正所谓秃子跟着月亮走,沾光了。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宗明义,所谓大人之学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让一个人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心怀天下,而不是整天鸡毛蒜皮,蝇营狗苟。接下来就是做学问的次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想要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国,欲治国,先齐家,欲齐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欲正心,先诚意,欲诚意,先致知,欲致知就要先格物,最后就指到了做学问进修德行最根本的地方——格物。再往下就一步一步展开来叙述古人是如何做的,每一步都很详细,并且引经据典,言之有理,下到庶人上到天子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让每个人都各归其位,描述出了一个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和谐社会。怀着恭敬的心,我又读了一遍《大学》,合上书,闭上眼,我想起自己这三十年的经历,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也想到我教的.那些学生,想起书上说的古人的学习教育,也想到现在接受这种教育的我的孩子,同时也想到了当今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是无所谓善恶愚智的,经过家庭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熏染,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人。自从白话文运动后,这种读四书五经的教育已经消失八九十年了,几十年来的国人没有机会读到这种教人修身齐家的书,一个人不修德,不会做人,即使有了学问也不会有多大的贡献,因为他心胸狭小,眼光短浅。虽然有人能得到好的家教具备良好的美德,那毕竟是少数,全社会的学龄儿童的德育大部分还是要靠学校靠老师来完成的,我作为一个教师,不能从品德上教化孩子,经过我教育后的孩子德行上没有长进,甚至在社会上为非作歹,危害一方,想到这里我不禁冷汗涔涔,不客气说我是不称职的,严重一点说有点近乎祸国殃民了。教育不只是教会孩子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其次才是知识的学习、技术的应用。试问一个国家满街都是高科技人才,人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社会能和谐吗?以前看到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总是讲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从来没有在自己身上想想,现在知道了: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假如我自己能够时时处处尽到自己的本分,诚心正意,身修家齐,相夫教子,孝敬父母公婆,友敬同事。
    《大学》读后感3
    我对百家讲坛曾经一度痴迷,总觉得看此节目的都是文人,也曾追逐着去看,直到易中天被像超女一样炒得火热的时候,我心里的火热倒是一下子凉了,总觉得一下子出名的就像暴富一样缺乏积淀。
    《于丹<论语>心得》用BT下载在电脑上,常常拿来欣赏品位女性厚实而充满自信的演讲,只有对自己绝对自信的人才有可能如此铿锵有力地讲述国学的经典,也只有勤奋的人才有可能练就如此流畅明晰的口才,只有达到这种社会地位的人才敢如此淡定地跟全国人民谈论关于“淡定”的话题。
    同样的一部着作,每个人的个性和经历不同,解读自然也不同,也许,同样是《论语》,愤世嫉俗的人读出了天人合一,急功近利的人读出了从容淡定,甘于平庸的人读出了奋发进取,缺乏谋略的人读出了生活的智慧……
    也许是过于自信和自我的表现让我并不欣赏这本书的呈现方式。不多的文字却用了过于稀疏的排版方式;原本并不特别和独到的思想只因为“在圣贤的光芒下”而显得分外华丽试想,如果将书中所阐释的这些观点和故事联系在《读者》或者某些有关心灵鸡汤的图书,也是完全没有什么不妥的;过于频繁的签名售书也让我感觉到过于急功近利的商业气息。“在圣贤的光芒下”这样的语调让我从灵魂里感到自己的卑贱,用圣贤的思想启迪心灵是有可能的,但只有当自己的心灵能够释放光芒的时候,可能才能快乐,在圣贤的光芒下,便永远无法自己取暖。
    喜欢书中引用的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一句话: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是“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更适合于那些已经绚烂之极的人们。当那些曾经为了功和利追随不懈,而如今却发现金钱,权力,美女都不能填补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让自己快乐的人,当他们有了房、换了车、有了稳定的家庭又有了可以引发激情的红颜知己的.时候,再告诉他们生活不要太多的功名利禄,不要奢求太多,内心的平静才是最高的境界。对于挣扎在生命的最现实状态的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没有感受到心灵绚烂之极的巅顶,又怎么能真正的归于平淡呢?
    这本书谈的是关于心态的话题,书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是诸如淡定、平静、坦然之类。反复提及的观点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她说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因此只能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但是,外面的世界总是在被人左右的,当一个生活在总被人随意左右的世界里的人,并且还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心的时候,这可能会快乐吗?适应和面对社会是必须的,不适应社会的内心必然是不快乐的,但是,苛责内心决不是适应的方式。心理学讲拥有健康和积极的心态,所强调的是我们要能够从各种不同生存状态中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到能够让我有足够的生存勇气和快乐体验的一种积极的人生观。而于丹《论语》心得更明显地阐述恕与忍的调节心理的方式,类似于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漠视生存环境中让自己不快乐的事情,有谁能做到吗?对周遭灰色环境的漠视难道不是一种颓废的表现吗?
    换句话说,如果照书中所说的那样,快乐只决定于人对世界的认识态度,是不是过于唯心了呢!“中庸”是解读中国哲学或者说儒家思想的一个关键词,如果我可以解读“中庸”之美,那么应该是一种和谐,一种融合,如果用新名词来解释应该是一种“共赢”,人与社会的共赢,人与自然互惠互利。在这本书中,我却感到作者过分强调了内省,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所呈现出来的做社会中的人与道家所崇尚的自然我的状态是两种我们都需要体验和感悟的。
    《大学》读后感4
    进入大学,相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然而看书的时间也相对减少了。即使拿起教科书以外的书来翻阅,也很少看到什么有营养的书。对于大学生适合读什么书,自己也感觉很迷茫,最近有人介绍《读大学读什么》一书,虽然书中有许多观点与现在人们的思维背道而驰,让许多人难以接受,但我不得不说它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这本涉及了许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恋爱,人际交往,兼职等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的事。
    “爱情是永恒的”这一直是文人骚客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此书也涉及到了这一方面。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花开堪折直须折”,“爱情是不期而至的,可以期待,但不可以制造,越是寂寞,越要警惕爱情,花开堪折方需折,莫让鲜花败残枝”这其中一句诗:“花开堪折方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可以说两者是处于相对位置的。每一次不管是课堂之上,还是课堂之外,往往同学们都对此讨论的很激烈。大学恋爱真的是可以“快餐式”形容,他们可以认识几天就拍拖,也可以相处几天就结束。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互不了解的人真能想出长久呢。我想说的是:恋爱不是寂寞的'借口。
    其中书上谈到的逃课问题,作者是这样说的,“什么都不逃,跟什么课都逃掉没什么两样”。读大学,关键是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但是不要逃错课;英语角绝对不是学英语的地方为了英语丢了专业,那就会舍本逐末了。书中提出了更雷人的观点;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当我看到这个部分的时候,就开始思考:难道我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不逃课不迟到都是错误的吗?同时,作者将到要注意逃课的策略,要逃课,但是不要逃错误。同时,不到要逃课,而且要让老师给高分。很多大学课程唯一的作用就是浪费青春,一定要自主性的学习,不要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大学要注意学习的方法,也就是思维模式,我们五年经过了十多年的学习,一些东西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是思维方法,分析能力我们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了,这就是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不要一直最求成绩的高低,读死书,即使在每年期末都难到奖学金,即使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以后在用人单位却平凡至极。
    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系统分析能力,当然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应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洞察力。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已经是只是爆炸的时代了,我们仅仅学习别人的知识,那样只会永远走在别人的会面,永远没有自己的事业,换句话说创新很关键,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当然应该建立在观察力的基础上,平时就要多想问题,一些细微的小事里面也许蕴藏着大的道理与智慧,学会见微知著。
    大学中的各种证书到社会后也不近有用过四六级,计算机三级,也许还有更多类似的证书。当然过四六级是当今时代的所需,抑或说是必须,但是其他的东西我们能记住多少呢?或许到了社会都忘记了吧,口语应该比书面的东西更重要,计算机,当今社会,应该把它称作是第三只手了吧。
    大学生里面还有个关注就是兼职,找一个业余的工作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但能锻炼自己,而且可以为家里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也可以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矗读大学就是在读人生,找准自己的方向,培养自己应对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大学,更需要丰富思想,将思想根植于现实,做一个思想深刻的人。
    我读了这本书后很是感触,将我这个幻想青年拉回了现实,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不要再停留在那个幼稚的年代,我们应该感受到压力还有责任。来自社会的压力,还有一分家的责任,大学生读什么究竟读什么,除了专业技能,还有各个方面就是让你适应在社会中如何跟快的转换角色。
    《大学》读后感5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
    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 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婴身材矮小却成为齐国宰相。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你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决定了整个世界对你的态度。”超越了自卑,也就获得了成功的基石---自信。也就因此与成功的康庄大道越来越近。希望此书能够让广大的教师、家长们完整地认识自卑,并从其中获得对人生新的理解。
    《大学》读后感6
    《此岸与彼岸》是贲友林老师的数学教学手记。
    书一共有四部分组成:前行中的瞭望,摆渡中的回首、跨越中的智慧、探索中的课堂。充分展现了贲老师的课堂教学观和学生观。
    我深深地被贲老师那富有人性的教育思想所震撼,为他奇妙的教育方法所吸引。它们像夏夜的星空一样深远、动人。我也为自己在平常的教育中曾经一些过失而惭愧,也为自己偶尔的一些成功的教育方法而高兴,因为它竟然与贲老师的方法相同,但遗憾的是我没有把它们记录下来。贲老师的书中引用了许多名人名言,他自己也说:"当我对一些问题窘迫之际,我钻进书堆。
    "我想,正因为贲老师广泛地读书和思考,才成就了他的年轻有为。我想,这也是我以后的教育生活中必须转变的,将读书和反思进行到底。我们常常鼓励孩子,凡事要多问为什么,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其实对于我们教师何尝不需要如此呢?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想法,是抱着"让它去"的态度,还是针对问题进行诊断、反思、改进呢?这是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的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头输进的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不会是甘甜的蜜汁。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的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习,许多被认为没有天赋、天生比其他孩子差的孩子,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教育方法不得当。
    阅读了他的数学教学手记《此岸与彼岸》,我感觉字里行间流淌的是贲老师的从容,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作为教师职业的幸福。没有对学生那么挚热的爱,怎么会有书中与孩子精彩的互动;没有对教育事业挚热的爱,怎么能做到天天坚持写反思呢?以前听他说过,他欣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的一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优秀与平庸,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有了目标,才有积累;有了积累,才有优势;有了优势,才有突破。回想自己,为人师也有十年了,在这虽是短暂却感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不知多少次由于感触教育的烦琐、苦涩、艰辛,疲劳、困惑常常萦饶着我。有老师说,现今的老师,不仅要承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还要承受学校内部各项指标的量化考核,在学校每天像个上了弦的陀螺,钻研教材,备课、上课,光是这些就弄得你头晕脑花,脚踉跄,回到家又忙着照顾家庭,哪有什么快乐和幸福可言!
    但贲老师的《此岸与彼岸》让我感受到教育、研究竟也如此的快乐和幸福。人们常说:知足常乐,不知足常进步!作为教师,那要看你如何把握这个进退的尺度,如何看待这个"知足"和"不知足",我们常说要用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虽然教师的职业是清贫而寂寞,是艰辛而坎坷,但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释放,自我定位。最后我要说的是快乐是自找的,幸福是自己争取的。带着抱怨去工作,那你就永远也不会快乐、幸福,如果你带着一颗善良、美丽的平常心,就会发现世界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大学》读后感7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了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应该说是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解放军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现在想想,如果那时他选择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了俘虏选择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枪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直到……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时有庆已经不行了,可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人了。
    看到这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怎么会如此荒唐怎么会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么样的人心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沉重吧。
    回头看我们的主人公,他活着,因为家珍。儿子有庆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随时会跟了有庆而去,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虽然是个偏头,却是个极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可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了,凤霞却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希望——苦根,艰难的活着。苦根,一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让人心疼。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徐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了。
    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大学》读后感8
    在我隐隐约约的记忆中,有无数伟人的事迹与我做伴:在课堂中,从书本上总能接触到他们用勇气和毅力谱写的伟大的、里程碑式的璀璨篇章。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无异于那颗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满了奇异的经历,但无论如何我不想把它形容成一种辉煌。
    我忘不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自幼就有着过人的天资,加上适宜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一个具有令人羡慕优秀的她。可是,命运不愿成全这个小女孩:她的祖国被侵占,受着外族沙皇统治。她的童年充满了忧患,这也渐渐形成了他理想的初衷。她拼命教书攒钱帮助姐姐,为的是实现自己的愿望。终于有一天凑成了可以入学的几百法郎——终于能自己去巴黎大学求学。
    进入了巴黎大学,她一刻也不停歇的.求学。她租了一间简陋的阁楼,那里几乎什么也没有!家具都成了奢侈品。这样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她为着探索那她热爱的科学,忘记了多年来的艰辛,忘记了多次倒在书桌前,忘记了她那日益憔悴的、苍白的面孔。
    太多太多的无奈、太多太多的艰难,可她?用她那坚定固执的灰色双眼告诉了人们一切——她从未屈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多少年背井离乡的生活,多少年艰苦生活的压迫,她从未屈服!
    这就是她那艰苦的巴黎生活,是最令我感慨的那段艰苦卓绝的巴黎生活。
    她邂逅了皮埃尔·居里,她的生活从此变化了,变得更加充满激情!她的丈夫同样是位忠于科学研究的“梦想家”。他们有了共同语言,他们的结合是两颗高尚心灵的碰撞,这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科学成就。
    她发现了镭以后,更加有激情做科学研究,甚至获得了第一项诺贝尔奖!
    可悲哀的是,她正被镭为人类带来的巨大用途捧成名人。
    她不愿做名人,她对那些成天来骚扰的记者感到厌恶,这不是她要的生活!这不是她要的生活?这与当今的社会景象与人民思想有着极大地反差,更是一种对大红大紫、闲逸奢侈生活的讽刺啊。
    她是个“梦想家”,是个永恒奉献的人,这一点是我最最看重与钦佩的。她一生淡泊名利,不接受财富,不接受名望,“两袖清风”。在她心中,总有一个使命叫她完成一项又一项科学研究,让他不断崭新科学的远景,那是不知从何而来的坚定信念,是一个“梦想家”的原则。
    我记得那句“即使人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也必须继续工作下去”。这是皮埃尔的名言。居里夫人她做到了,她的一生,为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八年屋棚下,她与丈夫搞放射学研究。皮埃尔死后,他又忍住哀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努力工作,勇敢生活。她既挑起一个当母亲的责任,又不忘她的科学使命。晚年的她,比原来更加艰苦!亲人们一个个要么远在他乡,要么哀伤离去,她孤单地做着工作,终于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她依然淡定,她作为一个女性给了那些保守势力重重一击。此时又一阵轩然的荣誉大波向她袭来,她没有被打到,俨然像个风浪中归来的英雄。她以其雄厚的实力来完成自己看似不可能坚持下去的一生。
    他甚至经历了世界大战的考验!但并没有倒下,真令人惊愕和叫绝!
    但总有她倒下的时刻。直到她倒下时,她仍未忘记自己的使命。在这一刻之前,她已预兆到自己生命的终结,似乎可以想象她生前为科学事业做出的辉煌灿烂,她舍得抛弃这一切么?命运不给她疑迟的机会。
    居里夫人走了,完成了她的使命,一个在全世界都刻有深刻印记科学事业,终结了。
    我不希望这社会这样下去。也可能我的感慨万千只是空乏议论与无病呻吟,但我还是作为一个中学生真诚的希望再有人能踏上居里夫人的路
    《大学》读后感9
    寒假期间,在校领导的力荐下,有幸拜读了《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这本书,透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该书为我们描绘了精彩教学的典范,举出了学生展现创意和发掘自己潜能的实例,揭示了卓越教师对学生产生持久积极影响的秘密。读了这本书之后,颇有收益,现叙述如下:
    中国在过去30年走过了一条非常特殊的发展道路――一条欧美需要几十年才能够走完的道路。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在30年前、20年前,甚至10年前都不敢想象。在未来的20年里,中国将会发生比过去30年更加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全部内涵也许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但是就像30年前无法想象今天的变化一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中说:“毫无例外,杰出的大学教师非常了解他们所教的科目,他们是活跃在科研一线且成就卓着的学者、艺术家或科学家。”这样说的根本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师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真正领会了创新的精髓和精神实质,因此可以向学生更好地传授该领域的知识和创新思维方法;其二,科研有利于实验条件和实验基地的建设,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三,科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其四,学生参与科研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团队精神。
    研究型大学的老师必须做科学研究,大学老师做科研是大学的根本使命――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学对于社会来说主要有三大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而联系这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最基本要素就是科研。
    过去,我们曾经把人才培养狭义地理解为教学工作,即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学习知识当然重要,但是当我们毕业多年之后再仔细回想时就会发现: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很多已经忘记,即使没有忘记,那些知识中也有不少已经老化。但是,我们在大学期间学到的、领悟到的.能力却永远不会忘记。这就启发我们,要调整过去的片面理解,要在学校范围内确立知识传授、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中国在未来20年要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走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把创新能力作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假如我们的教师只做教学不做科研,他们就不可能了解科学最前沿的进展,也不可能启迪学生创新的思维方法。他们就只能起到知识传授的作用,而且所传授的知识也是相对老化的知识。因为通常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最前沿成果,到发表论文再到写成教材,再到教师把教材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中间往往至少要经过3~5年的时间。这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是跟不上时代前进步伐的。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如果教师都能把来自科研的感悟和思想方法与学生一起分享,就能大幅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一位西方教育家讲过,大学的本质就在于把一群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一群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和智慧。大学的根本使命和作为大学教师的职责都要求我们大学的教师一定要做科研,而且要做最前沿的科研。教师的研究水平越高,所培养出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越强。
    过去30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由制造业经济所驱动;在未来的20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将会实现转型,转为知识型经济所驱动的发展模式。不言而喻,知识将在未来20年时间里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大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经济强国的发展过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将是任何其他历史时期和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大学》读后感10
    工作之余,有幸拜读了《基于战略的大学绩效管理》这本书,该书紧扣大学的社会职责和自身追求,在分析我国大学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吸收大学管理改革实践的新情况和研究的新成果,借鉴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提出了在大学管理中实施基于大学整体发展战略的绩效管理方法及绩效文化的建设路径。
    大学管理,就是要合理调配和使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教育资源,以达到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和创造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的目的。大学管理首先要体现为办学者和管理者的责任和使命,实质就是学校的办学者、管理者领导和组织师生员工为实现共同目标和完成一定任务所进行的一种活动。
    在大学管理中应用绩效管理,可有效提升大学管理人员的绩效和管理水平。大学管理是高校实现其教学、科研两大社会功能的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及科学管理方法的逐渐来袭,为全面提升我国高校管理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准备。
    对大学办公实施绩效管理,既是突破旧的管理模式,增加学校自身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高整个高校管理办公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最终可以促使和引导学校与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达到双赢的状态,提升高校的整体竞争实力,最终与国际接轨,实现靠近、比肩乃至超越国际名校的战略目标。
    高校人员的绩效管理是指为实现高校发展战略和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对管理人员的行为表现、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监测、考核、()分析和评价,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改善管理人员的行为,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挖掘其潜力的活动过程。高校在发展战略既定的前提下,遵循目标管理原则来构建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体系,这样更容易调节和带动全体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管理效率将会明显提高。
    在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目标管理法中,绩效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当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综合体现在两端环节(岗位分析和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忽略,中间两环节(绩效计划和绩效考核)实施不到位,这样绩效管理实施中,没有形成持续推进的循环,由于没有了“根本”,中间环节实施起来也就难免流于形式。
    管理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绩效管理亦是如此;而绩效沟通作为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将高校管理的绩效管理持续改进;绩效问责作为对绩效管理整个项目的监督,更是提升整体提升了高校管理的整体水平。
    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在岗位分析、制定绩效阶段,必须正本清源,将高校管理的服务职能摆在基本职能的首要位置,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必须遵循动态管理原则,高校管理中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只有在动态管理的框架内才能得以妥善解决。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不仅要注重过去所取得的成绩,更要注重对现状和未来能力发挥态势的考察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
    绩效沟通是绩效考核的核心。要使绩效管理取得理想的效果,绩效沟通犹为重要。高校管理要重视绩效沟通、建立沟通制度;建立开放式的绩效沟通网络;建立绩效问责,以绩效为核心,对高校权力进行监督以及对过失权力进行责任追究。
    大学是教学与科研的前沿阵地,只有实施绩效管理,科学合理实施岗位分析、绩效制定、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四阶段管理,提高大学管理者的服务意识、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以绩效沟通为绩效管理的核心,实施动态的、持续改进的绩效管理与绩效问责,才能使大学管理朝着健康、有序、持续提升的方向发展。
    《大学》读后感1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的句子。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文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修齐治平”是“四有”新人们的个人修行之道,“平治齐修”则是“古之圣王”的基本国策了。这种国策,用一句歌词说,就是:“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可是很遗憾,偏偏有些人吝啬于一点爱,有些人等着别人献出爱,还有人名为爱人,实为害人。总之,不“诚其意”、“致其知”者,钻营计较于片瓦只草、蝇头小利者,众矣。
    《大学》读后感12
    我们只有一年的时间就要背上旅行包,踏上所谓的社会大学告别我们的学生时代,被现实的社会所冲刷、磨练。那么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究竟在读些什么呢?从开学到今日,我读完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颇有感触。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学生深入、全面地谈论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创业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观点。新颖、全面而且实用。书中的很多观点跟我们目前一些主流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对于那些信奉金科玉律的人来说,作者完全就是一个颠覆传统的另类。比如说,大家都认为逃课是不思进取的表现,作者却说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很多人都认为考研是大学生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出路,作者却把考研比喻成了痛苦的安乐死。如果你在看目录的时候者这些观点无法接受,请不要因此而搁下这本书。作者写这本书无非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平等地交流一些想法。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作者身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这些事件发生在作者身边的大学毕业生里,它比任何一个权威的案例都更为生动而真实。
    其中有一篇关于我思故我在,大学不是技校说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能够凭借几百万一台的医疗仪器诊断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在积累若干年经验以后,照样可以拿手术刀,古时候的中医甚至能够悬丝把脉,仅凭一根丝线就能为病人开药方并保证药到病除。所以,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大学生跟技校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顶多也只算是一所规模更大的技校。而且就专业技能而言,大学生肯定还比不过技校生的。因为技校厨师专业的学生第一节课可能就要学切菜,而假如大学开设了厨师专业,肯定要用两年来研究厨师的社会使命、职业道德、历史演变、阶级属性和学术分类。
    这本书也涉及到了感情这方面。“爱情是永恒的”这是永久的话题。我认为大学生是可以恋爱的,但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我想说的是:恋爱不是寂寞的借口。我们宁愿选择一个正确的,也不要选择一千个错误。错误的恋爱观也许会给你造成不良的后果,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做一个恋爱观主人。
    对于大学生看这样一本书,是很不错的选择,让我们认清我们在当下究竟是在做些什么,在大学究竟可以做些什么?对于毕业离我们并不遥远,时间飞逝,每天一晃就过去了。大学生活里不愿做些什么,当我们毕业时拿什么来求职。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拿青春来挥霍。世上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活在世上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些什么事。
    有很多学生都不愿毕业,如果你不想毕业就是你失业的开始,那么在大学,我们一定有上进心,或许这样,我们才可以骄傲的说“我是一个大学生”,如果你每天都只是在问你的同桌现在几点了,可以去吃饭了吗?上课下课看电影,玩游戏。你觉得你上了这个大学还有意思吗?不如在家里,更舒服,何必花这么多钱来你这个你所谓的大学呢?
    把时间花在感叹失败上,其实是最大的错误,还不如把时间花在思考如何成功,用实践行动来证明一切。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面城墙,推开它就能看见天堂。何必迟迟不愿推开呢?
    就我个人认为《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是一本能让你感悟颇深的一本我认为励志的书,认清大学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情,大学我们应该做哪些事情。要单单想着把课程学好就行了。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一个看似不重要却是很重要的问题。花上时间去思考,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吧?
    《大学》读后感13
    《荷马史诗》是具有丰富意义的光辉巨著,它既是完美的文学作品,又是研究古代氏族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它正式成书于公元前 6 世纪。包括两部史诗,一部为《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另一部是《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史诗的内容来源于公元前 12 世纪末希腊岛南部地区的阿开亚人和小亚西亚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的一场 10 年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民间便有了许多传说,传说以短歌的形式歌颂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并与古希腊神话交织在一起,由民间歌人口头传诵,代代相传,每逢盛宴或节日,就在氏族官邸中咏唱。大约在公元前 9 世纪至 8 世纪,盲诗人荷马(约前 9―8 世纪 ) 以短歌为基础,将之加工成演唱本,于公元前 6 世纪正式形成文字。公元前 3 世纪至 2 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对它进行完整的编辑和审定,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最早的和最重要的作品,它为后世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促成了无数巨著的诞生。
    恩格斯说:“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因此,《荷马史诗》这一部过渡时期的作品,包含的野蛮的东西如杀戮、残暴、无休止的战争、视女人为私有财产等都要从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去认识,否则就会感到不可理解。
    整篇刻画英雄人物的果断、勇敢、坚强,展现英雄人物的智慧是《荷马史诗》的主旨。《伊利亚特》一开篇诗人就说出“阿呵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史诗以此为主线组织安排材料,着重歌颂了氏族英雄的高贵品质。全诗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是描写阿可琉斯拒绝参战的情形,这样就为表现其他英雄的形象留传了足够的空间。无论是希腊军中的狄俄墨得斯、埃涅阿斯,还是特洛伊军中的赫克托耳,他们的英勇善战都是在这一部分得以表现的,这种写法也为最后突出阿可琉斯的'无比威力奠定了基础。一旦阿可琉斯参战,战局立即扭转,杀死赫克托耳,那他就很自然的表现出最高的英勇。
    《奥得修斯》突出了希腊印象奥得修斯的智慧,并通过他讲述的惊心动魄的漂流经历,展现了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其中包含了许多远古时候的神话。《奥的修斯》前半部分写海上遭遇,富有浪漫色彩;后半部分写家庭生活,富有现实色彩。如误入巨人岛,用智慧杀死独眼巨人――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将他的大勇大智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当他回宫后并不是毫无防备的扑入妻儿的怀抱,而是仔细拟订了向求婚的贵族子弟们复仇的计划。
    史诗展现的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让我们感到既陌生又羡慕的时代。对英雄的重视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顶峰。英雄的交锋包含着最独到的理解、最大的温柔和最极端的残酷。如得胜的阿可琉斯将赫克托耳的尸体拖在车后,绕城示威。但在9 天后特洛伊的老王前来哀求归还尸体时,他被这位老人的哀伤打动了,将他儿子的尸体还给了他。特洛伊人悲痛而隆重的埋葬了自己的英雄。同时这个时代也让现代人困惑不解:人像牲口一样被屠杀和买卖,女人被当作财产一样转让,神与神之间彼此猜忌和互相斗争。
    史诗的结构异常精美。两部史诗的时间跨度都长达 10 年,但前者只描写了 4 天的战斗、 21 天的埋葬仪式和 26 天的空闲时间共计 51 天;后者也只集中描写了 41 天的活动。与主题有关的事件构成核心故事 , 其它的社会活动、贸易往来、宗教活动和生产作为穿插。
    史诗以自然的质朴的口语写成,运用了大量“荷马式的比喻”,这些比喻新鲜、奇特,极富表现力。世俗刻画人物简洁明了,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并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荷马史诗》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是古希腊文学中的瑰宝,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是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
    《大学》读后感14
    刚进入大学时,我感觉到一些的迷惘。因为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已经告一段落了,所以,一时失去航标的我显得有点手足无措。无意中接触到《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让我从迷惘中晃过神来。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比较简要地概括了在大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想法,而且作者以一个第三者、过来人的角度比较客观地给了大学生一些忠告,对于其中的一切问题我是有比较深的感触的。综观全书,他让我明白了:在大学要尽早地给自己做好定位和规划。
    作者开门见山向读者们概括的说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很赞同作者的一句话“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因为前者的人格才是独立的,独立的'人格理应比一切都更重要”。在大学里我们多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那么我觉得,我们就没有资格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呢?我觉得第一,我们要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第二,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与现实的土壤。按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要在“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的同时,还应该与社会现实为友。我们要博览群书,充分利用好大学图书馆这个优良的资源。而且我们看书的时候不要只局限与本身自己的专业,要多看一些其它方面的书,尽量地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对于我们将来就业也是有好处的。另外,我们要见微知著。每天都有很多小事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溜走,可是,只要你善于思考身边的这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小事,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人生规划的问题。作者认为,每个人毕业以后大致有这么三条路可走:仕途,商界,学术。作者让我明白了,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有及时的定位和深思熟虑的规划。首先,我们要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和长短处。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且结合实际情况为自己选择一条合适自己的光明路。最后,我们就应该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培养自己的能里。想做官的就要培养自己有审时度势的能力,要能察言观色、见微知著,否则在官场恐怕很难做出一些不适当的判断。做学术的就应该有开放的胸怀、容忍的气度、自由探索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秉持理想的坚持不懈。在商场打拼的就应该有灵活多变的思维和善于抓住机会的能力,而且要有足够的勤奋,努力就会有结果,但不一定是好结果。
    在这本书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做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在当今社会,特别是我们处身的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人际关系真的可以关系到我们的成败。马克思都说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的,正式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才让人成其为人。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呢?首先,我们当然要提高自己本身的素质,没有人愿意与一个素质低下的人交往。其次,我们要主动跟别人去交往,搞人际关系我们不能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是不可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的。再次,我们要懂得维护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朋友交上了以后,如果日后缺乏联系是很难维持下去的,一旦失去,也许我们当时只是觉得少了个朋友,但可能到了以后,我们可能会因为这样而少了依次成功的机会。我们在平时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到了我们工作上或者我们需要用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变成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难得的资源——人脉资源。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人脉可能是一条让你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大学》读后感15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孟子怀抱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用他的'所知所觉,用他的“义”与“道”,从个别情况的“应该”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导人向善,也就是“觉此民”。
    孟子的所有观点首先都必须建立在所谓“人性向善”观点的基础上,而这个观点也恰恰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且对于当今这个时代来说最值得每个人去仔细思考领悟的。孟子的“人性向善”论,先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义、礼、智”四端,如果能够去扩充它的话,将“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所以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既然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来的恶人呢?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若其情”呢?孟子给了我们两个答案:其一,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即环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迁的原因,而这里的环境又不仅仅只是周围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还有具体到逆境与顺境的差别,《孟子》中的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议论,身处逆境的人被激发的羞耻心可使之用生命维护原则,而身处顺境时的人却更易迷失,放弃了“乡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原则,环境可以说是决定为善还是为恶,义或不义的重要因素;其二,要向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坚持,孟子也在书中举了“杯水车薪”的比喻,义能克不义,仁能克不仁,然而没有坚持也无法成功。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抵御环境坚持本心时,仁义之士必是贤人、君子,“枉己而不能直人”,只有坚守原则的人才能够辅佐君主、诱民向善;“仁者无敌”,仁义之诸侯与民同乐、亲贤疏佞,又怎不会“王天下”呢?所以尧、舜、禹之世,孝悌礼义为人所共循,天下安乐。
    虽然孟子有一套从人性向善到仁者无敌的完整理论,但是要想导善,还缺不了他的非凡辩才。孟子无论是与君主对答,还是与对手辩论,都能够引经据典,把《诗》《书》灵活应用;并且以常理入手,以小见大,十分生动;更擅长环环设问,最后以对方的答案为自己所依托来解答对方的问题,让对方只能无言以对,认可孟子的想法。
    二十一世界的中国,正值东西方文化潮流交互撞击之际,从个人到家庭,至自各阶层的社会乃至于国家,在当今物质文明较为发达的今天,却逐渐陷入一种内外不安,身心交瘁的状态。在这个物欲横流,进退失据的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茫然失措。精神信仰受到很大挑战,但是,究竟是什么在变化?变化的背后是什么?
    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面对各种所谓的领导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般真正心系国家。现在的人们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从,而很少有人能真正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给我们的国家真正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想法。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对自己与领导者统治者的意见不合的情况时,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呢?在这个充满金钱与利益的社会中,人们渐渐的迷失了自我,只会跟着金钱与利益随波逐流,也许只有当每个人如孟子般坦诚,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国家时,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吧。
    
随便看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8 10: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