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诗教学设计 |
范文 | 古诗教学设计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教学设计1 一.作者简介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二.写作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三.古诗原文和译文 逢入京使 岑参〔唐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四.古诗赏析 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常考题型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中借写眼前景色,点明路途遥远的句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反映诗人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乡,却愁思萦怀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诗中描绘诗人偶遇老友,万分喜悦,并托友人捎信向家人报平安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诗人极具夸张地写自己的思乡情结,暗暗透露想要鸿雁传书想法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5.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二.古诗赏析 (一)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分) 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答:“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二)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解释词语: 故园:漫漫: 龙钟:凭: 传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1、解释词语: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沾湿 凭:托 传语:捎口信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古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所、牧“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背育古诗。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老师范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愿意将课外学飞的古诗背育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诗。 3、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 (老师贴出图) 谁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正在看什么) 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自己读完古诗后,读给大家一听,互查读音。 2、将本诗要掌握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同桌交流记忆。 3、老师反馈: ⑴出示生字卡片: 所、牧、蝉、闭、材、童、黄、诗、指名读准字音。 边读老师边按诗的顺序摆放生字卡片。 ⑵分析记忆: 这么多生字怎样快速的记住呢? ①熟字带生字: 推──捕蜻──蝉共──黄认──诗 听──所意──童亲──立放──牧 ②编儿歌记忆: 一户一斤米──所人才进大门──闭 骑牛写文章──牧由到共里共加队──黄。 ③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 (指多名学生读诗) 2、自由读诗: 结合图想想,诗人都看到什么啦?再与同桌交流。 3、请学生简述诗意,老师相继补充: 学生:诗人看到一个放牛娃骑着一头老黄牛唱着歌,他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树林。可他听到了蝉的叫声,想要去捉蝉,于是马上闭上嘴停止了唱歌。 老师:同学们想像一下,闭上嘴的小牧童会怎样做呢? 学生甲:骑在牛背上盯住蝉。 学生乙:不,牧童从牛背上下来,准备去捉蝉。 学生丙:牧童从牛背上下来站在地上,先看好目标,然后去捉蝉。 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大家说产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 四、在意境中诵读古诗 1、自由读练。 2、扮演诗人到图画前诵读古诗。 3、背育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自己描红找关键笔画。 2、教师出示范字: 请学生说说关关键笔画。 3、学生独立临写。 4、同桌交换课文互相写。 5、展示评价。 六、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古诗《所见》,说说诗人的名字。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词语: 所以所有放牧特草关闭闭路电视黄牛特童古诗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古诗两首中的另一首诗。大家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小池。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诗是谁写的? (杨万里)老师简介: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人大多数也是描写自然景特的。 2、借助拼音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 池、惜、阴、晴、柔、露。 学生边读老师边将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交流记忆方法。 5、集体反馈: ⑴熟字带生字: 地──池明──阴错──惜情──晴雾──露。 ⑵编儿歌记忆: 把矛放在木头──柔。 6、再读古诗: 看谁字音读得准。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听老师范读: 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儿看出的? 学生甲:夏天的.景色,因为夏天荷花开。 学生乙:夏天的景色,夏天的时候有蜻蜓。 2、除了同学们说到的这些景物,你还从诗中看出有什么景特呢? 学生甲:有泉水。 学生乙:还有树。 3、那还有没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 (泉眼、晴柔) 老师简单讲解: 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口。晴柔就是晴天的美好。 4、根据你对古诗的理解,找到小伙伴再读读古诗。 5、推荐读。 6、练习背诵。 四、课后延伸 1、齐背13课的两首古诗。 2、请每个学生收集描写夏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五、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小池惜晴柔 阴 露 六、课堂作业设计 照样子填一填: 放:放牧放羊 牧:________ 晴:________ 惜:________ 古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 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 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篇古诗。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秋思),谁来读? (2-3人)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也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诗) 2.差不多了吗?(差不多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 师评: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刚才他把诗中的一个多音字读准了,你听出来是哪一个吗? (重) 为什么这个字读chóng,而不读另一个读音呢,有什么好办法?(查字典)确实,老师把字典上的意思整理在ppt上,现在你能准确判断吗? 谁还想来读一读? 师评: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3.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4.读完后,你知道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能用诗中的话来说吗? (作家书。)(板书:作家书) 5.作家书是什么意思? (写家书。) 三、再读故事,品悟诗情。 1. 这首诗的题目是《秋思》,可整首诗中都没有出现一个“思”字,那么作者把这份思念藏在哪句诗里?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秋风看得见吗? (看不见) (2)看的见的是什么?可以看看插图,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 (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此时的张籍已在洛阳城里漂泊了许多年,这时,诗人看见这瑟瑟秋风会想起谁? (父母、妻儿) (3)是呀,那么他可能会问候父母些什么?他可能会牵挂妻子些什么?他又可能会叮嘱儿子些什么呢?他想告诉家里哪些事情?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交流) (4)我们有没有把张籍想说的都写下来? (没有) (5)你是怎么知道的? (欲作家书意万重)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同学们,想象一下,张籍在写这封信时,会有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动作呢?(苦闷,眉头紧锁??) (7)这真是(ppt出示: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一起来读。 2.张籍的思念还藏在哪句诗里?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ppt出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哪个动作最能表达他的思念? (又开封)(板书:又开封) 你观察到了这个细节。 (2)这里有一个字与又的意思是一样的?你找到了吗? (复) (3)你觉得,张籍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开封? (因为他担心有些话没有写到) 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 (复恐匆匆说不尽) 所以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谁想补充张籍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开封? (怕说不完) 也就是诗中的——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4)(ppt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抬起来,看一看这幅图,猜一猜哪个是行人?(2-3人) (左边的是行人)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他是送信的,旁边有一匹马,有包袱) (5)的确,古代送信的行人大多是骑马的。行人即将要上马送信,可张籍却还在一遍又一遍地打开信封。这时候,行人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我快走了) 行人都快要走了,可是张籍呢?(ppt出示:行人临发又开封。)你来读。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还会说什么?想什么? (行人很不耐烦) 行人是如此的不耐烦,而张籍仍旧是——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还可能会? (不让张籍拿信) 行人都不想让张籍拿那封家书了,可张籍还是—— (行人临发又开封) (6)此时此刻,行人带走的仅仅是一封家书吗?还带走了什么? (诗人的心) 张籍仅仅用了“又开封”这样一个细节,就表达出了他对亲人的思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封信随着张籍的心不停地漂泊着。此时张籍的心情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ppt出示: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7)这首诗呀,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很多人都喜欢这首诗,他们会把诗 写好后挂在墙上,也会写在扇面上,看,有人是这样写的,(ppt出示草书《秋思》)谁能把张籍此刻的`心情融入到这首诗中来,再来读一读。 (8)在学习《秋思》的过程中,其实我们还学习了另一首诗——《归信吟》。(ppt出示两首诗)归信吟,唐,孟郊,起。 我们来比较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都是思乡的,唐代的,写家书给亲人。) 老师发现,这两首诗都有细节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又开封,泪洒) (9)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却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再读《秋思》。 四、拓展升华。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我们只读诗句,不读朝代和作者。宋代王安石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除了王安石,唐代张九龄这样写道(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代杜甫写道(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六、总结。 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试着来默写这首传世之作吧! 古诗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设计特色】 重在学生参与,激发主体情趣。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设计,多种多样的铺垫、延伸的作业设计,变传统古诗教学的单向灌输为学生的自读、自练、自悟,既激发了主体的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又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了语文教学重在实践运用的教学思想。 一、第一教时:以趣味练习法为主学习《绝句》 1.揭题后讨论: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一首4句,每行5字或7字。) 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思考: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到了这般景色? 3.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 (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语。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4.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村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名词前面都加了表示颜色的。)加上这些词有什么作用?联系诗句说说理由。 (2)请将4个数量词分成两类(实数和虚数),联系诗句说说千秋万里各说明了什么? (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鸣与上是有动感的;含与泊是无动感的。)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注意加上描写色彩和形态的词语。说后同学评议,在评议中教师点拨提升。 6.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春天的景色不仅色美,而且形美)。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7.拓展性练习,自学自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也可以自己选择诗歌来学习。) 古诗教学设计5 [情景说明]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小结: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 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住蝉。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很大声地读) 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生:(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生:(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捉到了,有的认为没捉到。) 师:你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生1:(上台后没有捉到蝉,太高了。)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 生2:可以搬快石头来,踩在石头上爬。 师:(向四周看)小树林里没有找着大石头块呀,再说,石头块也太矮了!怎么办呀? 生3:骑到黄牛身上去,踩在黄牛的背上,就可以够得着蝉了。 师:好办法呀!那你来试一试! 生:(把小凳子当黄牛,踩在黄牛上捉住了“蝉”。) (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意见,引导孩子帮小牧童想办法,克服困难,把蝉捉住。让孩子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模拟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蝉。)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3: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呀? 生:喜欢。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练习背诵) 第三版块:指导书写。 一、示范指导:这节课,还有几个生字朋友,我们要会写。(粉笔演示,重点指导“林”,木字作为偏旁,一捺改为一点,注意点的位置。) 二、自由练习书写。(播放音乐:《快乐的小牧童》。) 三、集体评议:引导学生观看一个小朋友的字,观察他哪儿写得好?如果把哪一笔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 学生齐背古诗后教师讲述:不止这一首,其实还有很多古诗是写农村的事儿,老师这儿有几首,把它送给爱诗的`孩子。 推荐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评析]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这堂课做到了: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原创作品) 古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走近古诗。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 2、贺知章写了一首《咏柳》,大家会背吗?(齐背),诗中的“剪刀”可以换成“菜刀”吗?(学生说说理由,教师用“推敲”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典故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精炼及韵味)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2、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 3、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4、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学习生字“焚”,描红。 3、范读,明确节奏。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集体交流:(预设)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焚烧)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击,击打、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四、再读古诗,想意境,悟诗情。 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五、三读古诗,融情感,练诵读。 1、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古诗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分析】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就是歌咏柳树的意思。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抒发了诗人在春回大地时的欢喜、愉快的心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咏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满人间,婀娜多姿的画面。 这首诗旨在赞颂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其实,关于大自然的美,不仅仅在于春天,这种美好、蓬勃何尝不体现在夏天,秋天,冬天。《咏柳》重点在咏,用咏的形式赞颂其他的季节,既承接了课堂中的知识,有感受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精炼的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目标】 1、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春天的优美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吟诗作画等方式来赞颂生活。 3、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检测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理念解读】 学习古诗文,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语文素质;而语文素质的核心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情趣、学习能力以及习惯、方法的融合。古诗文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学不同层次的古诗,能使学生从多角度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新教学大纲提倡:古诗教学应以吟诵为主。历史时隔久远,如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添之以情趣化,以诗引画,以画诠诗不失为古诗教学的一大契机。拓宽思维外溢美感,触类旁通,继而举一反三,倡导学生吟诗作画。这也是一种诗文、诗情、诗理与学生的品味、感悟的无声对话交流。 【案例】 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从思想上、情感上渗透古诗文沉淀千年的精华之美。学习民族文化,展现的是历史长河的一幅隽永的画卷,过去的学者赋诗必画,远如苏轼、唐寅,近如徐悲鸿、齐白石,诗画交融,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而古诗教学中,美术素养不可忽略。融意象于寥寥几笔中,让学生品足味,悟足情,达到诗与景,情与文的交融。 师:春,是苏醒,是温暖,是成长,是绿色,是生命。《咏柳》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沐浴在春风中的柳树想象成经过巧手裁剪的艺术品这么一幅生机蓬勃的画面,学了古诗,让我们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多美的春天,多美的大自然。同学们,让我们耳听着古曲,手持画笔画画着美景。 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学生画《咏柳》春景图。 投影示学生的作品。 理念: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诵诗成画,渗透美术素养于古诗课堂,并非简单刺激视觉美感而已。 师:同学们眼中的春天多美啊!其实大自然的一年四季都很美,不是吗?在春天里,我们咏柳,在夏天里我们 生:在夏天里,我们赞荷。 生:在夏风里,我们咏荷。 生:在夏天的池塘里,我们颂睡莲。 师;原来,夏天也是多姿多彩的.。我国古代许许多多的诗人也曾用他们的精妙之笔,写下诸多的夏的诗篇,不知在你的记忆宝库里,保存着哪些夏之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笔下的夏热情,向上,火红,毫不逊色于春,不知其他季节如何?有没有令我们的心为之一颤的东西呢? 生:在秋风里,我们赏菊。 生:在秋天里,我们颂丰收。 生:在落叶中,我们用落叶。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在白雪皑皑的世界里,我们咏梅。 生:在银装素裹的日子里,我们赞雪。 生:犹有傲霜枝。 理念: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从思想上、情感上渗透古诗文沉淀千年的精华之美,学习民族文化,展现的是历史长河的一幅隽永的画卷。 师: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风貌。我们欣赏,我们歌咏,我们赞美。我们是否可以学习《咏柳》这首古诗,发挥一下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也来吟诗作画,体会诗人的风范。 学生交头接耳,觉得很新鲜。 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选取一个季节,既配诗又作画。希望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开动自己智慧的头脑,搜索佳句美词,谱写出一首首优美的诗,一幅幅动人的画。 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交流。 理念: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 围绕吟画展开教学,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除了借助自身的语言优势创设学习情境外,没有加给学生一个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地位。自主选材,合作吟诗作画,效果甚是理想。 【教学后记】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我以为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得到情感的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 教学古诗《咏柳》,我拓宽了学生的视眼,激起学生心中原有的古诗底蕴,重组教学,跨越美术学科,通过吟诗作画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所谓诗,诗情画意;若单单诗文无画又何来情、意?诗歌是以悟诗情为主,学生品读为重;立足读出韵味,悟出品味,达到出神入化的描绘。古诗意境多半渗透于字里行间,并非斟字酌句所能领会。把诗韵、诗情、诗景统一起来,让情感得以回归。使学生、文本、作者、环境实现对话,完成诗歌教学特有的多因素交融的目的。 古诗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钯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的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年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载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两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资料,老师准备相应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老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田园美景,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务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三、学习第一首诗《乡村四月》 1、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阅读诗文: ⑴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⑶ 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诗文,纠正字音。 ⑵ 理解诗词的意思: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子规:杜鹃鸟。 句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种田。 4、读诗文,想画面,说感受: (播放音乐带,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展示四月的乡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画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四、学习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 1、作者简介: 范大成:苏州吴县人(今江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宁四大家”。他的诗忧国忧民,多有佳作,晚年隐居,写了《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他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民生疾苦。这里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学习,了解诗意。 3、汇报交流,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夏季农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间锄地,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虽然他们不懂的耕种与织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5、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的感受: (配乐朗读) 诗文描绘了乡村大人耕织,孩子也学耕种的情景,展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是一副具有浓浓生活气息的农家耕织的图画。 五、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课堂作业设计 1、把诗句补完整: ⑴ 绿遍山原( ),⑵ 童孙未解( ) 子规声里( )也傍桑阴( ) 2、请你说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我会背其他描写田园的古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渔歌子》理解词意,想象画面,体会词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张志和的生平资料。 2、准备优美轻柔的曲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两位宋代诗人为我们展现的田园风光,使我们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质朴,谁能想象画面,再来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二、回顾词的特点 1、谁还记的我们第一节课学的一首词,你们还能背诵吗?《忆江南》 2、词有什么特点: 词有词牌名,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渔歌子》但后人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就与词牌无关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三、学习第三首词《渔歌子》 作者简介。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被贬官后,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1、自读课文: ⑴ 轻声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对照注释,结合画面,了解诗意。 ⑶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2、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词《渔歌子》纠正字音。 ⑵ 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意: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溢于其中) 3、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谈谈你的感受: ⑴ 配乐朗读。 ⑵ 谈谈你的感受: 作者将山前高飞的白鹭、岸边盛开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鳜鱼及斜风细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充满情趣的渔翁垂钓图。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4、练习背诵。 四、总结拓展 1、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后,你对乡村生活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背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23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翁卷(宋) 范大成(宋)朝张志和(唐) 绿白 鸟雨 生机 耘绩 山鹭 闲人少 繁忙 各当家 劳动场景 花水鱼 悠然自然 才了....又 未解 斜风细雨 情趣盎然 学种瓜 渔翁不归 〖课堂作业设计 1、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西塞山前( ),( )鳜鱼肥。 ( )箬笠,( )蓑衣,( )不须归。 2、用自己的话把《渔歌子》第一句的画面描绘出来 3、快来读读下面的古诗,想想描绘怎样的画面。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古诗教学设计9 活动设计背景 圣诞节、元旦节来临了,宝宝们都知道这两个节日分别是我们国家和外国的新年。新年到了,寒冷也来,学习江雪让宝宝们感受冬季的寒冷和美丽的雪花。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意境。 2、让幼儿感受冬天的寒冷。 3、通过各种不同方法,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朗诵古诗。 2、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古诗意境。 活动准备 图片四张(春晓图片)、古诗视频、古诗意境视频、废旧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 一、开始环节 1、师生打招呼、课前律动(手指游戏) 2、用玩偶企鹅宝宝引入话题。从寒冷的南极请来了企鹅宝宝,它今天给大班的宝宝们带来了古诗《江雪》。请宝宝们把小耳朵竖起来认真听听,因为这首古诗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听完之后,请宝宝们说一说是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片。(四首古诗意境图画) 二、基本环节 1、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两遍 2、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画是描述这首古诗的,为什么? 3、老师再次朗诵古诗,请宝宝们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A、冬天的`早上你睡的香吗?有不想起床的感觉吗?为什么? B、谈谈冬季与夏季有什么不同? C、早上爸爸妈妈叫你起床的时候,你会边起床边想什么呢? 4、根据图画讨论图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古诗意思(师生共同欣赏、播放古诗意境视频) A、这幅画描述的是什么季节?你们看见了什么?(千山鸟飞绝) B、路上有没有行人?猜猜路上为什么没有人?(万径人踪灭) C、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他穿着什么,头戴什么?(孤舟蓑笠翁) D、老爷爷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5、共同欣赏视频(幼儿跟读) 三、结束环节 玩撕纸(雪花)的游戏 四、延伸环节 1、把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2、让爸爸妈妈教画雪花和雪娃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准备的开放性问题较多,幼儿能开动脑筋,大胆参与活动,连平日不爱张嘴说话的小宝宝都参与了互动。但是本节课内容太多,在撕纸游戏环节,宝宝们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尽兴。 古诗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西师大六语下册第二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劳动人民的赞美。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进一步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诗歌的意境。3.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图片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片风景。(如果能用上自己积累的诗句,那就更美了!) 这个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树木成荫,掩映着白墙黑瓦,再加上碧绿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黄的菜花,还有自由嬉戏的野鸭,一派田园风光!这里是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家乡,他辞官后回到故乡住了十年,把这里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生活都写进诗里,写了60首诗。而且每首诗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跟老师念:《四时田园杂兴》(再读一遍) 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读诗首先要读懂诗题,“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这个词语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包含在内了,仔细品味一下,还有哪个词用的也很巧?(杂兴)你很会品味,能说说你的理解吗?(杂兴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随感”,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可以。) 因为有了这60首《四时田园杂兴》,石湖的田园风光显得更为诗情画意了,也因为这60首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范石湖。 2、出示导纲 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美读第一首: 在范成大眼中,田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能成为《四时田园杂兴》的主角。(出示)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请大家自由读读,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四时中那个季节的风景?(生自由读) 蛱,蛱蝶指的就是蝴蝶。 谁来读读这首诗,把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读好 读出来了吗?(春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的? 再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春天田园怎样的画面?(自由读) 从这几句诗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怎样的田园风光,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眼前出现的画面。 1.梅子金黄杏子肥, “肥”就是指梅子的个儿很大,是这样的吗?这就是金黄的梅子,肥大的杏子,我看到同学们惊喜的表情,那就请你带着这份惊喜来读读——相信诗人的感受也和我们一样。我们一起读,和诗人分享这份惊喜! 2.麦花雪白菜花稀。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春的气息?麦子开花白白的,菜花稀稀落落的。 果子肥,菜花稀,他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着,你还看到了什么? 3.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就是范成大眼中的家乡,诗人的心是多么悠闲,他淡淡地把自己看到的景物用文字描出来。这样的田园风光,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美。(板书:风光美) 谁愿意美美地来读读整首诗让我们一边想像,一边读,把这份美,读出来!(齐读)3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课文围绕“学会聆听”、“把聆听的经验教给他人”展开故事内容。 2、教师指导: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2、编题自练 八、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动物蜻蜓 蛱蝶 植物梅子 杏子 麦花 菜花 古诗教学设计1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5.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2.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的画,可以《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古诗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查阅字典,了解诗句的意思,进而读懂古诗《悯农》,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用“释诗题,解诗句,悟诗境”的方法学习古诗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总结学法延伸课外,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读诗学法——激趣用法,扩展读诗”的四步过程,教给学生“释诗题,解诗句,悟诗境”的古诗阅读法。 情感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 课前准备: 课件(李绅的悯农诗,杨万里的悯农诗,朗诵古诗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古代农民劳作的情景图)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都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首诗。(学生汇报)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想到了我国唐代诗人李绅的诗歌《悯农》。屏幕出示《悯农》教师找同学读古诗,教授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四声读法。 再出示一首古诗《伤农》,指导学生读古诗。要读出韵律和节奏。 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学习一首古诗杨万里的〈悯农〉。 教师板书:悯农 提起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他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陆游,范成大,尤袤“被称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的作品语言浅近,平白朴实。 二启发想象,体味诗情 1释诗题:“悯”是这课的生字,大家读准了,指导读字。同学们借助书中的注释,(学古诗一定要看注释,这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想想题目是什么意思?(找生汇报) 作者为什么要同情,怜悯农民呢,请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中,去感悟一个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吧。 2解诗意:(1)请同学们自己的读一读这首诗,注意里面的生字要读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但一定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遍到三遍。 (2)找生汇报。(谁能给大家读一读,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 (3)诗人看到了什么引发了他的怜悯之情呢?(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水稻……不多黄 荞麦……早着霜 (4)关于水稻和荞麦同学们可能不太熟悉,我们吃的大米就是没加工前的水稻的种子,荞麦也是一种重要的粮食。这两种重要的粮食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听着同学们的理解,老师感到这句话啊,能用一组关联词来连接,大家想想是哪个关联词?“因为……所以……” 稻子是最重要的粮食,成熟的很少,意味着什么?(学生汇报)所以说这是农民遭遇的第一层“苦”板书:苦 稻子不能离开水,可是不需要多少水的荞麦又遇到什么情况了呢?学生汇报 理解“空花”,是不结果的花,就像咱们都知道有黄瓜的'谎花一样,是不结果的。 师:听着同学们的叙述,你想想这句能用一个什么关联词把诗句的意思表达的更加准确呢?(不但……而且……)同学们从这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汇报)这就是农民的第二层“苦”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大家回过头来看前两句,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谁能用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同学们看看,这两句是写景还是叙事?从这两句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杨万里的诗风,平白朴实,步步递近,层层渲染。 (5)大家读读后两句,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要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也可以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板书:忍饥……度残岁 “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是不堪的意思) 板书:更堪……闰添长 “闰年”大家理解吗?(可以用的方法或者看注释来理解。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连起来说说这两句写了什么事?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农民的第三层“苦”。 前两句是写景,这两句是写事。诗人的这种写法叫做写景叙事相结合。 (6)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你站在田边,你看到了………听到了……你感受到了………。诗歌处处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悯”,所以诗歌题为“悯农”。 就让我们带着对农民的同情,一起读读这首《悯农》吧! (7)学习要学会记住,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知识,要记的,现在谁能把学到的这首诗背诵给大家。 三总结学法,延伸扩展 刚刚,我们随着杨万里看到了灾害深重的农村,听到了农人的一声声悲痛的叹息,深切的感受到诗人对农人的无限爱心,短短的28个字,把一个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表达的淋漓尽致。同学们回忆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首先是释诗题,然后是解诗意,最后是悟诗境。(课件展示学法) 现在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首诗,出示古诗《悯农,二》找生来读一读,然后说: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来自学。自学后汇报,读懂了什么。可以看注释或者和同桌商量一下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这节课啊,我们沿着历史的隧道来到了1000多年前的南宋农村,体会到了农人灾年愁苦的生活,倾听了他们叫天天不灵,唤地地不灵的愁苦哀叹,探索了古诗学习的方法,老师真为你们会学习感到高兴,衷心的祝愿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金钥匙,开启辉煌的古诗宝藏,发现诗的特点,进入诗的王国。 板书设计: 悯农 杨万里 稻云……不多黄 荞麦……早着霜 悯 忍讥……度残岁 苦 更堪……闰添长 古诗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识记生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 3、解诗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释字词,明大意 1、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画出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 3、再读。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5、再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6、质疑。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首诗,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教师点拨—— 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盏:托住雨珠的叶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风霜。 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还绿的时候。 三、品诗句,悟诗情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诗句,对照插图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 (1)荷尽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说明这是一个什么季节? (2)菊残 交流:秋风中,虽然菊花凋谢了,可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想象回答: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3、做填空练习:秋天的景象真美呀,秋天还是一个xx的季节! 4、难怪作者感叹: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板书:好景、君须记) 四、诵诗句,写生字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出示要写的字:首、枝、记、刘,学生认读。 4、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识记,怎样写正确,写美观。 5、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6、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抽读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悟诗情。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昕,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古诗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明确学法 1.揭题。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古诗宝库中,尤以唐代的古诗最著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唐诗。 2.回顾。过去,大家都学了不少古诗了,怎样来读古诗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3.小结。(可以根据注释、查工具书、查资料、请教等) 【设计意图】 开课伊始,通过“怎样来读古诗”一问,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师生间的相互启发,明确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有助于顺学而导。 二、合作学习,弄清诗意 1.自由阅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个别抽读,齐读。(师生共同纠正错误读音) 3.自学古诗。(用小结的方法弄清诗句的意思,先个人自学,再小组内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检查学生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 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①说说题目的意思,哪个字是“到、去”的意思。②说说整首诗的意思。③齐读。 ⑵《送元二使安西》。①说说这首诗的意思。②齐读。 【设计意图】 这个教学环节围绕一个“读”字进行:一是读准,二是读通,三是读懂。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法。为了让合作学习更为有效,注意了以下三点:第一,先自学再合作,使合作学习的根基牢固;第二,合作学习有任务,有分工;第三,合作学习的效果有检测,这样的学习能落到实处。 三、想象画面,深入玩味 1.创设情境。伴随着古典乐曲,教师描述每一首诗的具体背景,声情并茂地范读这两首古诗。让学生闭目想象画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这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3.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捕捉阅读深入点“送”,因为“送”是两首诗共同的理解点。可在学生多元、零散思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同样写“送别”,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指导学生抓住诗篇中的关键字词去品味。 不同点:送别的地点不同;送别时天气、情景不同;送别时心情不同…… 相同点:同是写送朋友;同是写朋友离别时的依依难舍之情…… (结合学生体会,启发、指导学生对比着入情入境地朗读,在理解中反复咏叹这两首诗) 【设计意图】 乐曲声由开始第一首时的明快、激越,转为第二首时的舒缓、低沉和悲凉,再加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这样便可很快让学生入情入境。与此同时,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朗读,在相互对比、相互映衬中形成了一种阅读磁场,有利于学生去品味、去研读。虽然两首诗有那么多不同的地方,但友情是相同的。让学生在不同中求相同,启发学生比较、研讨,在比较中发表真切感悟,反复咀嚼,品尝诗“味”,并通过学生的想象、朗读以及对字词的品味,来丰富学生内心的诗意世界,层层深入,读出情味! 四、切己体察,余音绕梁 1.背诵。播放古典乐曲,学生自由背诵。 2.写话。李白和王维的这两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不舍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浓浓的友情。联系个人经历,说说自己对友情的感触,或亲身经历的难忘友情,再写下来。 3.引入。这两首古诗仅仅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两粒很小很小的“沙子”,在中国古代还有许多情真意切的古诗名句,请看: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请大家课外去找找,去读读,再背一背。 【设计意图】 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读文本,而是读自己。因此,读书要切己体察,让学生联系个人经验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课文结束前,补充课外资源,让学生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热情,可谓回“味”无穷。 古诗教学设计15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的进入古诗的意境。教材有意创设具体生活情景,使离孩子生活比较远的古诗贴近学生,把古诗意境用一种生活的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使学生学到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又体会到古诗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嫩的只识不写,人事一个偏旁,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2.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美观的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学生了解李白,收集他的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李白,引入课题。 1.简单介绍李白。 2.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3.齐读,正音,英是后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投影)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小结:英英正在和奶奶说话,两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叫对话。 2.学会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3.下面请同学们轻声堵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小节号和生字词。 4.在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检查自学效果。 (1)学习生字。 ①自己读读词语。 ②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③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④去掉拼音后,齐读生字词。 ⑤给生字找朋。 (2)学习二类字 ①自读,齐读。 ②去掉拼音后在读词语。 (3)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带入课文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①自读,同桌位互读。 ②指名读,师生共同指导、纠正。 6.两人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1)两人互相读。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分两大组对读。 7.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打乱顺序的词。指读,齐读。 2.看清笔顺表里的生字,有什么字感觉比较难写?重点指导“静、意”。 3.学生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静夜”是什么意思?“思”是什么意思? 2.指导看图 (1)图上画的是谁?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2)此时他在想些什么呢? 3.学诗句。 (1)指名读诗句,找出与诗句意思相符的语句,用“____”画出来。 (2)讨论。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①“疑”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想象是多么奇特? ②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句诗句。 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①说说第二句诗句的意思。 ②指着李白看见的这轮明月,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样圆圆的,亮亮的。 ③在中秋节里,你们是怎么度过的呢? ④中秋节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假如你此时独自一个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么样呢? ⑤是啊,(指着图)此时此刻,李白远离家乡,孤孤单单一个人,他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⑥现在,谁愿意来当李白,有感情朗读第二句诗句呢? (3)表演吟诵诗句。 ①边看图边表演吟诵诗句。 ②指名上台表演吟诵诗句。 二、表演课文,巩固诗意 1.谁愿意来当奶奶和英英,把她们之间的对话演一遍呢? 2.指名一组上台表演。 三、课外拓展,增加积累。 介绍唐朝王维的思乡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小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形式,引出一首古诗,反应了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在今后生活中,我们要多背古诗,增加积累。 |
随便看 |
|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