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古诗》教学设计
范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诗题,老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
    思考:
    1、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诗句。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寻”、“闻说”。
    理解诗意:“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缘”。
    诗人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
    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什么用意?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一、介绍诗人“苏轼”,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
    二、解题: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三、理解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诗意:看不清,认不准庐山真实的雄伟山势。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庐山的全貌。
    3、齐读古诗,指导朗读,评议。
    四、思考:
    1、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说理?
    2、“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你对此还有什么理解?
    一、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写诗的用意。
    六、练习背诵。
    七、拓展延伸:
    1、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地读一读,增加积累。
    说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2
    【教材简说】
    本课共有两首古诗,这两首诗言简意赅,贴近儿童生活。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春晓》中诗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瞬间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那声声鸟鸣、落地花瓣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由喜而惜的阵阵情怀。在《村居》中千里莺啼、花草杨柳、春风轻雾,令人陶醉;少年儿童在大好春光中尽情放飞、玩耍。在文字的引导下、在声声的诵读中怎不叫人爱春和奋发!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春天,莺歌燕舞、百花齐放,多么令人赏心悦目。使人从心底由衷地喜欢她。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
    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
    (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 自由记生字。
    ⑵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⑴ 师范读。
    ⑵ 自愿读。
    ⑶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3、吟诵古诗、唱古诗。
    四、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 )( )( ) 声( )( )( )
    多( )( )( ) 处( )( )( )
    知( )( )( ) 忙( )( )( )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扩展活动】
    1、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2、在春天里,约会古诗。
    3、小组合作,演绎《春晓》。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思想教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古诗内容的图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课件播放录音。学生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4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
    课件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
    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5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诵 读 欣 赏
    古 诗二 首
    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位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李贺,字 长吉 ,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唐 代诗人,因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称其为李昌谷。因仕途失意,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李贺作诗务求新奇,人称“ 诗鬼 ”。
    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 复 ,字 存古 ,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5岁能读经史,7岁能诗文,时人称为神童。14岁随父起兵抗清。夏完淳被捕时,家有白发老母和孕妻。被押解送南京后,不屈而死,年仅17岁。这首《别云间》便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摧(cuī ) 凝(níng) 燕脂(yān) 霜重(zhng)
    提携(xié) 羁旅(jī ) 塞上(sài )
    拓展:列出以上生字词中的多音字,并注音组词。
    塞 sài 边塞 sè 闭塞sāi 塞满
    燕 yān 燕国 yàn 燕子
    3.朗诵诗歌,完成下表。
    雁门太守行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己亥杂诗)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己亥杂诗(龚自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歌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怀,领悟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教学法】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
    【课时】1课时
    【合作·探究·展示】
    一、导入新课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从第三单元课文中节选的几句话,回顾单元主题“至爱亲情”,引入本节课主题:友情和对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溺水而死。名作《滕王阁序》。
    3.简介创作背景:结合课本注释①
    4.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请说说:①作者在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②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之间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联:点明送别地点,赴任之处(借代、对仗)
    颔联:别中之别,送别尤其可悲
    颈联:主旨。不必伤别(议论)
    尾联:再次劝慰(幽默口吻)
    5.比较理解:
    ①.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明确:王诗更气象阔大,志趣高远。
    6.独特风格
    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三、 学习《己亥杂诗》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及背景
    诗人龚自珍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处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洞悉清朝朝廷的腐朽昏庸,也警惕外国列强的侵略野心,因而渴望改革。
    于是他写了许多诗文,提了很多办法,然而人微言轻,不被重视,48岁那年,被迫辞官离开京城,飘然南归。在旅途中陆陆续续写了315首绝句,后人评说——这就是他一生的'回忆录。
    3.译文欣赏,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①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②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借代、比喻、议论)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4.主题意义:
    ①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②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③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四、中考链接:(两种题型:选择题与名句赏析)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③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名句赏析:
    提示:翻译——修辞(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作者感情——影响(任选一句作赏析)
    五、拓展练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
    示例: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老师寄语: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生活中我们常常有离别,因为我们的理想在远方,我们要抛开儿女情长,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有一种爱是至高无上的,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有一种理想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用生命践行自己对国家忠贞的理想。 我们的耳畔似乎还响起了龚自珍的另一句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期盼大家早日成为他心中的人才,报效祖国。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泊” )及新词。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绝句》中的生字新词,会背诵和默写全诗。
    2、使学生学生理解《绝句》这首诗的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叫绝句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写的。
    二、新授:
    1、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2、小组互相读一读,评议。
    3、指名读,纠正读音。
    4、自学生字。
    (1)出示“鹂(li)鹭(lu)泊(bo)”等三个字,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弄清各宇的音、形,义。
    (2)学生通过查字典弄明白“黄鹏,白鹭,泊”等词语的意思。
    (3)听写检查。
    三、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汇报。
    (1)说一说每一句写的是什么情景?这个景色是在近处?还是在远处?为什么?
    (2)教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下面我们从远处来看这幅景,(出示图这幅图画展示了一派和平安静的环境。为什么杜甫喜欢这个环境呢?那时,国家刚刚平息了安史之乱,人民要求过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实现了。
    四、指导朗读,加深理解,指导背诵。
    五、复习巩固,背诵并默写。
    六、作业:默写这首诗。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咏柳》中的生字新词,会背诵和默写全诗。
    2、使学生学生理解《咏柳》这首诗的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这节课再学一首古诗《咏柳》。
    二、新授:
    1、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2、小组互相读一读,评议。
    3、指名读,纠正读音。
    4、自学生字。
    (1)边读边把课后的6个生字画出来,读准音,利用字典或注释理解词义。
    (2)小组互相检查。
    (3)听写。
    三、理解诗意。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自由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2、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汇报。
    (1)指名读第一二句,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2)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感叹,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3)指名读。老师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4)全班看读这两句。
    (5)自学第三、四句。
    四、指导朗读,加深理解,指导背诵。
    五、复习巩固,背诵并默写。
    六、作业:1、默写古诗《咏柳》。
    2、课下自己试着说一说古诗的大意,并试着画一画
    教学反思: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习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7
    一、古诗文本解读
    第18课是二年级上册编排的第二次古诗文的学习,安排在第七单元——“想象”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古诗的创作时间距离学生较远,其画面也与学生现在的生活实际情况相差甚多,这其实不利于学生将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生活联结,但恰恰是因为如此,更利于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产生个性化的想象。
    从古诗的内容上来看,《夜宿山寺》这首诗将大诗人李白的夸张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单从想象力这一点来说,值得学生好好学习一番了。李白深夜留宿山中庙宇,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是来到廊上欣赏山中夜景,夜色朦胧什么都看不到,但唯一能让李白感受深刻的就是,我现在站的地方真高呀!有多高呢,“危楼高百尺!”百尺有多高,还感受不到吗?就是我现在随随便便就能“手可摘星辰”了。你还不相信?我现在都不敢大声说话了,生怕惊扰到天上的神仙清修。整首诗看完,请允许我为李白的夸张想象顶礼膜拜。
    作为成年人,看到这样的诗会拍手叫绝,但决不相信其真实性。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真的会激发他们的无限想象,毕竟能摘到星星,能距离天上的神仙那么近在他们看来是极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便是孩子眼中天真无邪的世界。因此在学习这首古诗时,不能一上来就告诉学生李白全诗用了夸张的手法,把不可能的事说的神乎其神,一下子幻灭了学生的想象小火苗。首先老师要做的就是借助插图和语言引导,把学生带入到李白眼中的世界,围绕着“高”这一显著的特点,想象自己也能手可摘星、恐惊天人,给学生充足地表达个人感受的机会,其实这首诗在内容理解上并不难,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中的画面即可,教师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相机指导识字与写字。
    如果《夜宿山寺》能成功开打学生想象的阀门,《敕勒歌》的学习便变得容易得多。基于对学情的了解,《敕勒歌》是学生假期背诵的很熟练的诗词,而且课文的插图非常形象,诗歌的内容也不难。因此《敕勒歌》的'学习,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运用想象这一能力自学。再利用小组合作把自己的困惑交流解决,最后在全班分享。
    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学习目标定位
    1.运用学过的方法识记“宿、寺”等12个生字,读准字音;
    能规范书写“危、敢”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根据老师的范读读出停顿、节奏。
    3.借助课文插图,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的想象及感受,有情有趣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三、学习活动设计
    (一)旧知导入破题
    1.背诵《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古朗月行》等古诗,发现这些古诗的作者都是李白。猜测今天又要学习一篇李白的诗作。
    2.根据预习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夜宿山寺》,说一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通过这个题目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指导“宿”的意思是住宿,“寺”根据字形理解,一寸一寸的土盖起来的寺庙。
    知道《夜宿山寺》的意思就是,李白今晚住在了山上的一个寺庙里。夜晚、山上是题目告诉我们的信息。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过渡语:李白又出来旅行了,看看他在寺庙住的这一晚创作的大作吧!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一:把字读正确;
    要求二:读出自己的特点。
    2.第一遍教师示范朗读。要求:认真听范读,听完觉得哪些地方同学们可能会读错。
    【随文识记生字】
    预设学生回答:①星辰:指导辰的字形,是清晨的晨去掉日,意思是天上的
    日月星星的总称。
    ②摘:读音要注意是zhai不是zai。
    ③恐惊:都是形声字,都和心情有关。
    第二遍教师示范朗读。要求:听老师的停顿和语速,进行模仿。
    3.全班展示朗读。
    (三)细读古诗想象画面
    过渡语:真想知道李白今晚都看到了什么呢?观察插图,先找一找李白在哪里。
    1.思考:如果你是李白,你现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预设回答:很高(最佳回答)、很喜欢、怕黑、孤独……
    2.围绕“高”这一特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李白眼前的画面。
    别忘了,这是晚上住在山上,李白虽然看不到什么景色,但他一定能感受到自己在“很高很高”的地方。
    ①李白告诉你有多高了吗?
    预设回答:有百尺那么高。
    李白是古代人,请你用诗句回答我是——危楼高百尺。
    (教师范读突出“高”字,学生练习)
    ②为什么是“危楼”,李白是住在一个危险的楼里吗?
    预设回答:不是危险的楼,应该是太高了,所以显得很危险。
    【穿插指导“危”字书写】
    ③可是,高百尺到底有多高呢?李白料定许老师肯定不知道,你能用他后面的诗句给我讲一讲有多高吗?
    预设回答:手可摘星辰。(能伸手就摘到星星那么高)
    带着动作读一读。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都不敢说话了,怕被神仙听到)
    如果你现在就是李白,你要怎么读出这句诗。
    (教师示范轻、慢地读,学生练习)
    【穿插指导“惊”字书写】
    (四)熟读成诵
    1.看着插图,把自己想象成李白,朗读古诗。(可以加入动作、表情)
    2.合上书,电脑出示插图、配乐,尝试熟读成诵。
    (五)迁移应用自学《敕勒歌》
    过渡语:李白虽然爱旅行,但是从来没去过大草原。因为在古代,草原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汉人不在那里生活。在这里生活着一个民族,叫敕勒族,他们养牛羊、骑马,为此他们还创作了一首民歌,就是我们课文中的《敕勒歌》。
    1.齐读古诗。
    2.尝试自学《敕勒歌》
    自学步骤:①对照插图,尝试说一说从古诗里自己看到了什么?
    ②小组交流。把自己看到的在小组内分享,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人,(说的最完整、最美的)代表小组在全班分享。
    ③在分享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较难理解的词。
    3.预设讲解内容: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似”“笼盖”是生字,似就是好像,笼盖就是全部盖住。
    “穹庐”就是蒙古包上面的顶,学生从插图中找到蒙古包,看一看它的样子。
    “四野”就是辽阔的草原。
    引导学生再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天像蒙古包的顶,盖着辽阔的草原。
    ②苍苍、茫茫
    苍苍表示天很蓝。拓展:白发苍苍
    茫茫表示无边无际。拓展:大海茫茫、云海茫茫
    引导学生说这句话的意思:天很蓝,草原无边无际。
    【穿插指导“苍、茫”的书写】
    4.熟读成诵
    电脑出现画面、配乐,学生边想象边背诵。(可以闭着眼睛感受)
    (六)剩余生字书写指导
    1.观察四个左右结构的生字,根据之前学习的经验
    ①先看宽窄
    ②再看长短
    ③关注关键笔画、穿插笔画
    2.指导似、野的笔顺。
    3.练习描一写二,教师巡视指导。
    作业:选择其中一首诗,进行古诗读写绘。画出自己想象的画面,并把古诗中最能体现这一画面的诗句抄写在旁边。
    细节成就课堂
    没有天生会上课的老师,完美的课堂离不开深刻细致的文本解读、精磨的课前设计、包罗万象的教学资源准备,以及不断调整的课堂语言……
    这已经是自己作为语文老师的第三个年头了,脱离了新老师的稚嫩与生疏,经过一年多的磨合也对自己班级的学生有了相对全面的认知与了解,都说三年就到了一个老师突破自己的瓶颈期,今天竹平老师在评课时便点出了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所在——细节。
    拿备课这件事来说,半小时也能草草了事地准备一节课,无非就是读课文、写生字、课后练习题这几个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但如果每节课都是如此敷衍、乏味、千篇一律,学生学的无趣,老师上的没劲。因此一个老师想要成长,在备课这件事上就要下足功夫。
    从这次《古诗二首》的课堂教学来看,很多环节拖沓,接不住学生的回答,都是源于在备课时没有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想清楚,例如在“危楼高百尺”这一句时,“危”既是生字也是理解古诗内容的关键字,学生其实能够说出“危”就是高的意思时,老师应该因势利导继续追问“为什么是高的意思,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便会联系具体的诗句来解释这个问题。除此之外,在学生朗读古诗这一环节,作为老师就应该提前预设学生朗读出现问题或朗读的十分优秀时的引导语言,抓住学生自发生成的课堂资源,加以利用。
    一直以来从竹平老师那里学到的,就要培养学生一种很关键的思维方式——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课堂上的每一个回答都要源于自己的思考,要从文本中寻找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学习活动都要反复打磨,这些问题抛出去能够让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指向学生能力的训练。自己这次要好好反思的便是课堂语言的准确性十分欠缺,教师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要让学生看到问题便明白我接下来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因此在提问上“咬文嚼字”也是必不可少的。
    经过这次上课的经历,发现自己在面对教学这件事产生了懈怠,要及时收起自己得过且过的心态,用心地面对每一堂课。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
    感悟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2.挂图、课文朗读带、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春雨,导入课文。
    1.启发谈话:同学们,现在正是春天。我们说春天的美景是一首优美的歌曲,那么,春雨就是这歌曲中调皮动听的音符。人们为什么喜欢春雨,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平时都善于观察,大家说说你观察到的春雨吧!
    学生谈春雨。
    2.导入课文,简介诗人。
    一个春天的夜晚,下起了雨,一位大诗人抑制不住对春雨的喜爱,写下一首赞美春雨的诗。这位诗人就是唐代“诗圣”杜甫,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夜喜雨》。有的同学课前查阅了资料,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有这方面资料的同学和大家交流。你还读过杜甫的哪些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简介这首古诗。
    提问检查学生课外收集资料、预习课文情况:你在课外了解了哪些有关古诗的知识?
    简介《春夜喜雨》的体裁:《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自由读《春夜喜雨》,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①正确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你所知道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情况:
    (1)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读准下列字音:甫fǔ乃nǎi俱jù苔tái扣kòu
    (2)提问: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春天的一个雨夜。诗人住在成都——从书上对“锦官城”的注释可以知道杜甫住在成都。)
    (3)说一说自己读了诗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字、词,在班上交流。
    了解下列一些字词的意思:
    乃:就。
    发生:在诗中的意思是雨降落、降临。
    潜:暗暗地,悄悄地。
    径:小路。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也指花儿开得繁盛。“重”读zhòng。
    三、朗读感悟,体会意境。
    (一)朗读课文,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感情读这首诗。
    讨论:题目是“春夜喜雨”,应该用欢喜轻松的语气读,读出对春雨的喜爱。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诗人为什么喜爱春雨呢?诗句中并没有一个“喜”字,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在哪儿呢?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体会意境。
    1.感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知道时节,在这春天正需要它的时候下起来了。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拟人。把雨拟人化,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2.着重体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教师引导:在这夜晚,春雨随风悄悄地飘洒下来,无声无息地滋润万物。大家想想:春雨有什么好处?
    (春雨使花草树木庄稼得以发芽、生长,春雨为大地创造了生机,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春雨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但是她“润物细无声”,她一点也不因为自己的功劳而张扬喧闹、大造声势。你们难道不觉得春雨具有一种可贵的品格吗?
    (春雨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3)那么这时诗人心中充满了什么感情?
    (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所以,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好好品读这两句诗吧!(学生有感情地读颔联两句。)
    3.学习“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大家展开想象:诗人可能先是在屋里,听到春雨轻轻洒落的声音,他心情十分愉快。接下来,他怎么做?
    (诗人推开屋门走了出去。从“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可以看出诗人可能走出了屋,看到了野外、江面的景象。)
    说说颈联两句的意思。
    4.想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最后两句也是诗人看到的吗?为什么?
    (最后两句是诗人想到的。从“晓看”知道诗人是在想:第二天早晨可以看到……)
    说说对这两句的理解。
    (2)联想:诗人看到了这场及时雨,他不禁想到第二天早晨,一定可以看到城里的花儿都开了。那一朵朵花沾着雨水,显得沉甸甸、红艳艳的。其实呀,诗人想到的可能还不止这些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诗人可能还想到了什么。如果是你,你还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诗人可能想到农民会在雨后播种,麦苗喝饱了雨水又长高了一截,人们开始踏青赏花了……)
    三、总结升华,指导背诵。
    1.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么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诗人能把春雨写得这么美好?
    引导:像诗人一样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感觉生活中的美。
    2.朗读背诵。注意诗的节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四、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五、作业。
    搜集古今中外写春天、春雨的诗,自主积累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春夜喜雨》。
    2.谈话:春天是诗人笔下永恒的题材。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春夜喜雨》,今天再来学习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板书课题)。
    3.设疑: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不值”是什么意思?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赶快来读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板书(或以投影大屏幕显示)全诗,教师范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3.指名读,纠正读音。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同时教师指导理解字义:
    应:在诗中读yīng,原意“应该”,这里是“大概”“可能”的意思。
    屐:读jī。屐齿:木底鞋下的齿。
    苔:读tái。苍苔:指深绿色的苔藓。
    扉:读fēi。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4.说说自己读了这首诗的初步印象,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难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这一句,教师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允许学生存疑。)
    三、再读古诗,读中感悟。
    课件出示有关这首古诗内容的图画。学生读诗,结合观察图,思考诗句的意思,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意思。
    (1)“怜”在这句诗中是“爱惜”的意思。谁爱惜什么?你怎么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讨论。教师引导:先看第二句诗“小扣柴扉久不开”,这句诗很容易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诗人轻轻地敲柴门,过了好久也没人开门。)
    诗人敲门,好久没有人来开门,诗人想大概是园子的主人……请你根据第一句诗来把诗人的猜测补充完整。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印子吧。我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2)小结:原来“怜”的对象是“苍苔”而不是“屐齿”,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解释古诗有时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地连词成句,而是要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合理地进行解释。
    (3)体会诗人的感情。
    “小扣柴扉久不开”时诗人想些什么?心情怎样?
    体会这时诗人的感情——失望、扫兴、遗憾。
    2.感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导入:正在扫兴遗憾时,诗人突然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引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这两句诗人用了两处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吗?
    (满园——一枝,关——出。作者之所以感叹“春色满园关不住”,是因为他看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
    (2)这满园春色是怎样的?想象一下:我们仿佛也和诗人一起站在园外,看到那伸出墙的一枝红杏,不禁想到了园内的春景……你能描述一下那园内会是怎样的美景吗?
    (3)看到一枝红杏,想起满园春色,这时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惊喜、快慰)诗人可能还会想到什么,还会说什么?
    引导:红杏为什么能“出”墙?高墙大门关不住出墙的红杏,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3.点题解疑,升华情感。
    现在,我们知道了题目“游园不值”的意思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值”是“遇到”的意思。这首诗赞美了春天里一切蓬勃向上的事物,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径、俱、晓、苍、苔、扣。
    2.指导写字。
    (1)观察记忆字形。
    这几个字都较易写,可以自学,用拆分部件的方法记忆字形。
    (2)写字。
    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的偏旁写得窄一些,右边写得稍舒展。写时,教师巡视,看学生是否写正确,及时纠错。“俱”注意右边的笔画。“晓”字,有的学生可能会把“晓”的右边多加一点,要及时纠正过来。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继续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1.互相交流收集到的写春天的古诗,读这些古诗,自主积累。
    2.读一读: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城东早春(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板书: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中所选区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马诗》,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马,与本单元的课文主题“马”联系紧密,但是虽然两首诗都描写了马,却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理解诗意。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意象同于不同之处。
    4、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那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描写了马。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讲授新课:
    (一)《房兵曹胡马》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朝诗人杜甫)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晓在线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
    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马诗》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代李贺)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小组中理解诗句的含义。
    2、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意思?学生充分发言,体会诗人由一开始扫兴到兴奋的感情变化。
    (五)这首诗与《房兵曹胡马》都是写了马,比较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诗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课后反思:
    学生学习古诗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没有接触过这样抽象、极其富有哲理的诗文,在读诗节奏上、情感渗透方面需要指导。由于预习充分课上学生可以完成背诵。
    《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从不同侧面入笔,反映了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通过两首诗歌的对比,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每首诗蕴含的意思以及明白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目的。本节课在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和拓展学习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尝试。尊重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学习,情感的激发与习惯的养成。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能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人人在古诗文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一)(二);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⑥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
    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并背诵二首古诗。
    2. 理解古诗主题及表达的感情。
    3. 学习诗作精巧的构思、新奇的比喻。
    重点:理解诗的主题及思想感情。
    难点:诗作精巧的构思、新奇的比喻。
    一、 自主学习
    1. 王勃,字_______,_____代诗人,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合称“____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_______》,著名的散文是《_______________》。
    2. 龚自珍是____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现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__________》
    代表了他诗歌方面的成就。
    3.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天涯若比邻:_____________ 无为在歧路:_____________
    儿女共沾巾:_____________ 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
    4. 给下面诗句划分节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 合作探索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处,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颌联诗人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作者不愿将伤感流露出来,因而心思急转。换了个话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颈联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这两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尾联作者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不要在告别的岔路口像少男少女那样用手帕抹眼泪,免得让人笑话。
    这是一首_________,表达了诗人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但全无世俗态。字里行间体现了一种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___________的胸怀,体现了高远的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二)<<已亥杂诗>>
    写作背景:诗人龚自珍生活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他渴望改革,写了许多文章,指出许多办法,但不被重视,被迫辞官回家。当时正值己亥年,在回家途中,他陆续写了315首绝句,回忆了他平生经历的哀乐,这些诗集结成册即为《己亥杂诗》。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1.第一、二句抒写了作者辞官离京时的_________。“浩荡”修饰“离愁”写出了“离愁”_________。“白日斜”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增添了一种____________的'感觉。诗人知道此次一别实际上就等于永远告别朝廷、告别仕途、告别京城,所以产生了一种永远离开仕途的______________之感。
    2.第三、四句诗人移情于物,赞美落花、赞美新生命: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花”“护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诗人以花___________,表达了对_________________的执着追求。
    3.陆游也曾以落花自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龚自珍的思想境界更显高远。
    三、 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比一比谁背得更快。
    四、学(教)后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2
    课前透视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练习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背诵古诗〈草〉。
    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
    1.组织交流作者的资料
    (板书课题及作者)王昌龄的诗歌创作。王昌龄工七绝,堪与李白争胜。清人叶燮《原诗》云: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王昌龄的诗歌有边塞诗,宫怨、闺情诗,送别诗等。其边塞诗讲究立意构思,风格苍凉悲壮,清刚劲健,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宫怨、闺情诗善于细节描写、心理刻划和艺术概括。总体来看,王昌龄的诗意境高远而情致深长,语言婉曲含蓄,风格偏于清逸明丽,缠绵婉转。
    2.教师出示幻灯片
    二、练习朗读古诗
    1.组间巡视,随机指导。
    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汇报(指名读、同桌间合作读、齐读)
    三、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1.组织学生通过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2.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主要讲的是什么?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作者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染环境气氛,为突出主题而服务。诗歌由背景写到人物,由所见写到所闻,由外在行动写到内心世界,层转层深。正如陆时雍所言:昌龄作绝句往往襞积其意,故觉其情之深长,而辞之饱决也。法不与众同。
    四、指导品读课文,让学生体会着读一读
    1.学生有感情读课文
    2.个人读-自愿读-齐读
    五、指导学生背诵
    1、学生默背,准备参加比赛
    2、全班一齐背诵
    六.课外延伸
    教师用幻灯出示,组织学生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组织学生背诵《从军行》。
    二、学习新课
    1.导语:出声地读一读古诗《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看一看这一次你又感受到什么?组织学生汇报针对这首古诗你都了解了什么?(教师相映出示幻灯)
    2.组织学生体会着读一读
    3.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意
    4.你们还有哪些地方讲不通。
    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事鼓鼙:从事军务。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楚:古代楚国,现代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5.教师幻灯出示有关典故的资料
    6.小组内讨论诗的大意
    7.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情激昂、充满豪情)
    8.组织学生背诵。
    三、课外延伸(出示幻灯片)
    四、作业
    预习下一课(自学生字、读通古诗、查阅资料)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母亲河”为主题,《古诗二首》是第三篇课文。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还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刘禹锡的《浪淘沙》,用浪漫主义手法,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学生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已接触过多首,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韵律美。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反复诵读上,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浪淘沙》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师可就两首诗让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展开讨论,交流心得。在教学中,可以画画,可以配乐,牵引学生走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丰富想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二、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王之涣。你还能背诵王之涣的哪些古诗?
    师: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播放黄河课件。
    2、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指多个学生读)
    3、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吗?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4、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
    5、理解:“孤城”指哪座城?(让学生知道玉门关的大概位置。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标明凉州、黄河、玉门关〗,这些地方在我国荒凉的西北地区。)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6、回读诗句: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请同学们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
    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②谴责和憎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6、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师: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语双关。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请同学们再读后两句诗。
    (四)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两地话亲情。
    师: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
    2、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四、结课升华――拓展延伸。
    1、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使人感到宇宙的宏大与旷阔。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一)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3)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王母,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二)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可用齐读、男女生分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2、感知诗歌内容。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三、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小结: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推荐阅读。
    刘禹锡的《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训练。
    1、诵诗会:把自己积累的有关黄河的`诗句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河。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二首》。
    课后反思: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在古诗诵读中相机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在学习《凉州词》时,有更多体现。
    学习古诗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内容理解方面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主导思想,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上,以学生的独特体验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力求使课堂体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独立学、创造性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去做发现者,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理解诗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体验,不做统一的讲解,特别是学习《浪淘沙》时,诗中所阐述的道理让学生自己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做到让孩子有自己的收获。教学中也有一点遗憾,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占用的时间偏多,导致朗读的时间较少,入情入境的效果不够理想。
    总评:
    1、重视诵读。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最终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学生经历这个熏陶感染的过程,民族文化就会最终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为他们的生命打上鲜明的民族底色。
    2、自主合作。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联系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平,反复诵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学习古诗的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学诗的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课内外相结合。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这个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能背诵积累一些古典诗文,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本课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黄河的诗句,多读,多记,重视了背诵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万汇凭吞吐”。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5
    课 题
    古诗二首
    课时 两课时
    第1、2课时
    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互动修改意见
    导入环节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杭州的飞来峰呢?(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学生自学之后小组讨论交流。
    齐读古诗。
    学生汇报。
    学生串讲诗意。
    自由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交流,体会情感。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齐读古诗。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这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 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想诗写了什么。读后交流作者资料、写作背景。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图文结合理解句意。
    (1)小组试说。
    (2)指名汇报。
    (3)小结
    4、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名串讲诗意。
    5、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 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6、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练习“王安石变法”进一步理解)
    (2)乍听起来,是在谈论 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7、体会诗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借情喻理。
    8、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说说学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想?
    
随便看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