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诗》教学设计 |
范文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集锦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小诗,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三、学生自由读诗,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四、生字教学: 1、出示字卡认读:“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离离| 原上草, 一岁| 一枯荣。 野火| 烧不尽, 春风| 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 原上草,一岁| 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六、朗读全诗 七、试背全诗 八、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2、学生范写 九、拓展延伸 1、读书后古诗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以图引文 1、幻灯出示图片,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然后,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小男孩、黄蝶、花、小路) 2、大家来到这里,你认为这里的'景色怎样?(美丽)人呢?(可爱) 想知道这是哪里呢?这里是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店的地方,唐代诗人杨万里就住在这里。(教师随手板书课题和作者) 3、让生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自由读诗,扫除生字障碍 师语:杨万里看到美丽的景色,他写了一首诗 1、圈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2、请小老师上讲台进行生字教学,班内交流识字方法,筛出难字进行教学 3、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 三、学习古诗 1、出示全诗画出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唐杨万里 篱落|疏疏| 一径| 深, 树头| 花落| 未| 成阴。 儿童| 急走| 追|黄蝶, 飞入| 菜花| 无处| 寻。 2、教师范读古诗 3、学生自由以组学习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诗句 4、班内交流学习情况,(重点理解前两句古诗) 四、指导朗读 1、师语:这么美的春天,我们读诗时应该怎样读? 2、录音范读,学生模仿朗读 五、背诵古诗 六、指导书写 七、布置作业: 1、背会古诗 2、积累古诗 八、板书设计: 枯 野火烧不尽 景 美丽 草 宿新市徐公店 荣 春风吹又生 人 可爱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20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日当午汗滴 春 一粒 盘中餐 辛苦 秋 万颗 饿 死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和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4.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举起空白的第四课)同学们,老师今天这节课没有准备,想请你们来当我的老师! 大家想一想,如果让你来当我的老师,你教教我怎么学这两首古诗呢? (二)师生共同设计自学步骤: 1.我们先用第一首诗做实验。(生讨论如何教老师,全班交流) 2.师引导小结(即学生自学方法)并板书: ①解诗题(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②解难解词。 ③理解诗句(用使用参考书、看插图、想象、反复诵读、串讲诗意、解课后题等方法)。 ④归纳中心(体会作者情感) ⑤谈读诗感受。 ⑥有感情朗读。 (三)实施师生共同学习: 1.请同学上讲台当小老师,为全班和老师解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2.理解难解词: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3.理解诗意: 用使用参考书、看插图、想象、反复诵读、串讲诗意、解课后题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a串讲: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b积累词语:听到喜讯为何还“涕泪满衣裳”?可以用哪个四字词形容他?(喜极而泣、唏嘘不已……) c有感情地朗读。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a看插图,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人物的心情。 b词语积累:“喜欲狂”和“涕泪满衣裳”矛盾吗?可以用哪个词解释?(悲喜交加) c想象:诗人离开家乡这几年,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d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出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师补充: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d串讲: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e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心情。 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a串讲:在大晴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b“白日”每天都有,为何此诗要强调呢?象征着什么?(诗人的生活重见天日,心情愉悦) c读出诗人的好心情。 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a“即”和“便”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语?诗人用在此的目的是什么?可见诗人语言精练。 b串讲: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⑤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4.总结全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5.师引读,生齐读. 6.请一位同学带大家读背古诗。 (四)师引导生认识这首古诗结构、韵律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⑤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六)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2、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二、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1、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2、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3、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4、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5、练习背诵。 三、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抄写《望天门山》。 四、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2、交流展示: ⑴ 展示朗读或背诵。 ⑵ 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 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2、配乐情境朗诵。 二、想象画面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3、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三、拓展活动 1、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2、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 3、齐读诗题。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 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 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 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 (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六、个人建议 对诗的意思只要大概明白,不必要求掌握。本案中设计的问题比较好:“你看图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第二课时 绝句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 画面上有哪些景物? (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 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 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 (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 (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 (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 (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六、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七、个人建议 背诗也要注意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带者美好的心情去背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熟读背诵两首古诗。 【学习难点】 领悟春天自然景物的美,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课老师布置的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板书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叫做…… (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件中的图,你们右图中看到了什么? 7、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贺知章。 (简介诗人生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边读古诗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4、从读“咏、碧、妆、裁、剪“要求学生会读,读准。 5、指名读,请其它学生正音,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⑴ (放远处看到柳树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 ⑵ 诗人从远处看到了柳树,发生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丽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的多好,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2、自读第三、四句: ⑴ 接下来,诗人又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样和同桌去读第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⑵ 学生自读,指名读,读到第三句时,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⑶ 读到第四句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去和小伙伴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和同桌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 4、讲评学生的小绿笔。 五、指导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学生提出难写的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笔顺要多次书空,记准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要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开来,一捺改成一点。 “剪”字下面是刀。 2、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六、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作业 1、背诵《咏柳》。 2、读春,积累词句。 (开火车,每人说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说一个含有“春”的词语,看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 3、课前搜集的有关“春”的佳句名诗,你们都搜集了多少? 4、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材料讲出来。 5、老师出示课件(收集的词语、成语、名诗佳句)请学生来读。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他们对春天是那样欣赏,那样痴情,真可谓是把春天描摹的绚丽多彩,古人赞美春天的诗很多,我们今天学的是南宋诗人朱熹《春日》。 2、今天咱们学的这首诗,谁知道它们题目是什么意思。 3、简介诗人朱熹。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朱熹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后,你能猜一猜诗人在写《春日》时的心情吗? (高兴、喜悦、欢快、舒畅……) (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猜测,大家能从诗文中找出明确的词句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老师点拔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设得、东风面、总是春 万紫千红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师范读一次。 8、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滨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 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出示)《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孔子在书籍中寻找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像是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从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系吗?我们大家要在书海中求知识,因为书的海洋里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 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⑴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⑵ 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六、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七、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⑴ 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⑵ 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⑶ 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交流学习收获。 ⑶ 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⑴ 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⑵ 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四、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a、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b、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a、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b、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c、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b、交流学习收获。 c、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a、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b、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 自由记生字。 2)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 师范读。 2) 自愿读。 3)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四、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完成并检查预习任务。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学到的观察方法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预习任务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苏轼、陆游的生平及作品2—3首。 2.尝试自读,理解两首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 (3)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上课质疑。 (4)朗诵自己查找的课外古诗。 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己读书的积极性。 根据理解朗诵两首古诗 1.学生试读,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 2.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 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学习中解决。 欣赏诗句、体会意境、品味情感 1.看图想象,这两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一说。 3.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画出来,然后到讲台前作展示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4.师生共同评价,看学生是不是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朗读古诗、体验情感 1.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默诵古诗、谈读后的感受 1.谈读诵的方法和体会。 2.说对诗句内容的独到见解和感悟。 相互交流、介绍自己查阅的诗 1.小组交流苏轼和陆游的诗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摘抄其他同学找到的好诗。 第二课时 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采用“古诗接龙”的方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 学习《题西林壁》 设问置疑、思考哲理 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可先让学生找出“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变化。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小组交流汇报。 变换角色、交流认识 1.扮演苏轼,可问其他同学“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访者,可问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 3.老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同学和身边的事物呢?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学习《游山西村》 朗读古诗、升华情感 1.陆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看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感受到农人纯朴、田家盛情,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你是通过那个字感受到农人田家的盛情的?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用优美的语言具体描绘想象到的情景 1.美酒加盛情让人沉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柳荫深深,鲜花簇簇让人迷恋;前行的路就在这美景之中。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陆游眼中的景色。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子说一说。 配乐朗诵《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以及课外写景的诗。 1.老师范读、指名试读,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布置作业 1.自己出一期手抄报。 要求:选取学过的两首写景古诗,为其配上合适的图画,同时还要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手抄报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注意进行“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 五、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一、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二、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 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朗读 1、自由读: 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背诵 1、情境背诵: 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一岁一____。野火______,春风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无处寻____。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六、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 木: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 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 ,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同进步。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异同。 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点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妙。)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点评: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因此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2.略读第二首诗。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4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由背诗活动,营造学诗的氛围,实现自然过渡,相机板书课题。) 2、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对话平台 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平和良好习惯。) 研读 1、自学诗句。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4、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尊重学习的学习主动权。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 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朗朗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多形式的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了语言积累,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3、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情感目标: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由读诗,多读几遍,要读通顺,读流利。 二、对照注释,初步理解。 1、同桌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2、师适当讲解,大致理解就行。 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出示画面和节奏提示,让学生自主品读,同桌合作读读听听 2、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诗人能表达的思想感情,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3、在熟读读的基础上背诵。 四、检查识字 五、练习 1、评一评 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描写的春景与本诗描写的春景有什么不同?(自由讨论) 生:杜甫的诗写花很多,千朵万朵来表现春天,这首诗没写那么多的花,而写了燕子。 生:这首诗写的是野生的花和草,而黄四娘家的花是自己种的。 2、想一想:乌衣巷繁荣时是怎样一种景象? 自由说,发挥想象力。 六、作业:背诵古诗 |
随便看 |
|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