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老王》教学反思
范文
     《老王》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王》教学反思1
    课比设想的好一些,又似乎差一些。
    讲《老王》之前,我看了很多名师的解读,只是为了更广阔地打开自己的思维,我也把课文读了多次,可走近的深度仍觉不够。直到今天早晨上第二节课前,还是觉得就连导语都没有想好。
    进得课堂,望着孩子们,反倒觉得有了些灵感。听课的人不多,管他呢,课是讲给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是一次生命之作,无论水平如何,都是倾尽自己心力完成的,我觉得这已经够了。
    还是拖堂,这是教学之大忌,再一次犯了此毛病。开篇的字词用的时间有些偏多,有了预习的基础读一次即可,却又让写又让读的。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对课文的批注时间也有些多,这一块不应该浪费很多的时间,因为重点在朗读这一环节。学生找“老王生活的词句”完成的不错,解读的不错,尽管读的不完全到位,但对老王的苦难理解的十分好。
    由于前半部分耗时太多,导致在完成合作交流环节的“请你以老王为第一人称,试着写一下老王送了好香油送了大鸡蛋后回家路上的历程。”时有些匆促,只有个别学生当堂完成,不过自我感觉学生写的还是不错的。
    最让自己得意的是收尾时的精练,卑微的老王虽然在人世受尽凄凉,但他捧着一颗心来对待杨绛这个给他带来温暖的恩人,他不图别的,只要一点点人世的温情。所以当善良的老王离世后,反让同样善良的杨绛陷入更深入的人生思考,她更加苛刻地解剖着自己,总认为自己对老王总的不够,总觉得自己对老王有着太多的愧怍,总在想幸运的人对不幸者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才对。
    六六的文章《关于善良》很值得我们思考,只是到最后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去读,但还是应该在课后完成的。
    课堂容量大了,对自己驾驭教材的要求就更高了。如果能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写作,再加上最后文段的思考,这节课应该是比较完美的。
    还是应该多努力才对,放下虚无,实实在在做点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有些时候不喜欢上公开课,觉得太浪费时间,但只要自己不做秀,这样的打磨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学期一本书,不用多,如果一个单元我们能上好一课书,上到自己满意为止,也是不小的`锻炼,只是很多时一本书我们连优秀的一两节课也拿不出手,这实在不是我们当为。
    看过一句话,具体怎么说的忘记了,意思就是说语文课堂应该完成一个“由思到诗”的过渡,也就是说在经过教师备课的深入思考和学生的认真思考后,最终成为诗意的河流静静在课堂和学生的心间流淌,从而也重新成就教师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上课,那是生命尽情舒展的舞台。领导不一定会赏识你,金钱不一定会光顾你,同事不一定会悦纳你,但是孩子们会。当你的课堂成为一出舞台剧,当你有足够的能力在课堂上纵横驰骋时,孩子们欣喜的眼神激动的神情就是你此生最大的奖赏。
    别的,还有什么可求吗?
    《老王》教学反思2
    well,第六周只有三天。星期四两节连堂。梁老师说放完长假回来学生的状态不是很好,所以建议我搞一些活动。所以我搞了个古诗文知识比赛。准备这个比赛用了国庆七天的时间,因为弄那个题库实在是太麻烦了。不过经过这次后,以后再搞类似的比赛就有经验了。
    比赛的内容是我们学过的古文内容和诗歌。重点在背诵和翻译。其实也只是换了个形式上复习课。当然这种形式更加有趣,更加能吸引学生。梁老师也说这种形式是很好的。而且我呕心沥血做出来的ppt还可以留到以后用。梁老师也觉得这种形式是很好的,她也表扬了我。只是还有很多细节的问题考虑得不是很周到。例如,在搞这个活动前我应该要想到如果电脑坏了怎么办?应该找出一个人帮我记录答题数,一个人管理纪律,一个人按ppt,一个人念题目(因为大声念了两节课题目,我的喉咙又痛了)但是这些我都没有想到,所以第一节课很吵,第二节课我叫陈静仪帮我管理纪律,就安静很多了。
    虽然这样的形式是很好,但是我不知道有没有帮助到他们复习呢?我不知道在比赛进行过程中,我们班的同学关注的点是在题目上,还是在同学们的答题上呢?这些我都不知道。我等一下去问一下吧。如果这个活动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那么我就要反思了。
    星期五和星期六都是上《老王》。我设计的教案是一个个题目串联起来,我觉得比较有逻辑的。但是指导老师梁老师看完之后对我提出的建议。她认为一个个题目串联起来,有的时候可能会漏掉,漏了之后又害怕又回头来讲,这样就变得跟着教案走了。不如把课堂设计成几个板块,每个板块解决一个问题就好了,这样学生不只能把握到课堂的重点,自己也讲得自由点。课文不用讲得太细,反正无论讲得多细,学生考试时的阅读分也不会很高。自己思考了一下,我觉得不用讲得太细还可以不割裂课文。
    因此《老王》我设计了以下板块:
    1、初步认识老王。(命苦)
    操作:阅读1~4段,为老王填写简历
    其实这个表格的答案都是从课文找出来的,但学生在填写这个表格时却感到很困难。我觉得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可能是学生没有养成答案从课文找的答案,所以很多时候我发现他们是在猜答案。第二是我又高估学生的自觉性了,肯定是很多学生都没有看过这篇文章(我看到他们好像连段落都没标好)。这提醒了我,以后上新课前一定要有一个浏览课文的时间;还有要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答案从原文来”这个万年真理。
    2、深入认识老王。(善良)
    这里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阅读5~22段,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且找出证据。(一个小组至少找一个)其实我本来的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这个,只是我把它拆分成一个个小问题了。果然变成板块,就容易多了。让学生来说,说不出来我再补充。
    每一次小组讨论,我们班都很热烈,他们已经习惯了小组讨论了,但是昨天我发现庄泽倩她的'参与感没有那么强了。平时庄泽倩都是他们组的领头羊,但是昨天我却听到她有点生气地对宁尚豪说:“你怎么自己不找,就问别人”我意识到可能学生之间(特别是优秀的学生之间)对小组讨论没待见。这些我都要了解一下情况。
    不过小组讨论本来就应该先自己思考再讨论的,这个我有时候就忘了,要反省。
    3、作者如何对待老王。(同情——愧怍)
    这部分是今天讲的。其中穿插了第八段和第十六段的语言描写。我请了两位同学分别读这两段后,请同学们点评。点评的时候我注意说明老王现在身体虚弱的状态,同学们也点评得不错,证明有认真听。我还叫一个同学表演那句“滞笨地转身”。他表演完后,我顺势问,大家觉得他表演得好不好。我说,李阳为什么表演不出那种感觉呢?因为他还很年轻,很有力。但是老王此时已经无力了。滞笨一词说明了他这种僵硬无力的状态。我认为我这样引导是很好的,起码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不过就是读和演的部分,同学们又high起来了。所以说控制纪律,还是很重要的。
    最后就是重点了,理解“愧怍”相信同学们都能理解到因为杨绛觉得对老王还不够好,所以愧怍。后来我又补充了,杨绛最后一次看到老王的时候觉得他很恐怖,她没有感动,而是恐惧。所以因为觉得当时没有马上理解老王而愧疚。最后我用“了解一个人很容易,理解一个人很难。因为了解是用眼睛,理解是用心’’来结束课文了。因为说到最后已经下课了,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能不能理解到。老王这节课好像还没有深入分析“以善良来体察善良”这一点,看来我的功力还是不够啊。
    其他工作:本周还带了初三的自习课。带自习课算是常态了,不过初三居然比我们初二要吵,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老王》教学反思3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说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与时俱进”,在深层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我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教师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学生们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早已见惯不怪了,可是通过曹老师生动、幽默的语言把同学们重新带进写作的天地,学习了把琐碎组成一个整体的写法,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仿照《老王》写写我《老曹》,顺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诲无涯,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必须保证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案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
    因此,我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老王》教学反思4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没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谢意,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节选自《老王》
    “愧怍”一词,但从字面上解释是很简单的,就是惭愧的意思。追本溯源,从六书上分析,“愧”“怍”皆从“心”——“愧 ,媿或从耻省。按即谓从心可也”,“怍,惭也。从心,作省声”——也就说,此二字关乎的是人最重要的器官——“心”。心脏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器官,心也是为人最该保有的良知与灵魂,本文《老王》中此心是良心的心,是从生命最深处由衷发散的虔诚与悲悯,更或者说,心是拥抱现世的温暖的方式,是反思苦难命运的温暖的方式。对于一个“多吃多占”的人而言,从生命的最开始他就比另一些“老王们”享有绝对优势的物质条件、话语权力和社会地位;就是从生命开始后的际遇来看,以作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们的物质条件、话语权力和社会地位仍远远高于“老王们”,从人道上讲,作为社会的良心的知识分子不是更应该勇敢承担其这个责任吗?看到那些不幸的人,我们不会觉得自己偷了什么?但知识分子有多少能真正体味“老王们”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穷苦?先天性的不公平连同后天叠加的不公平是造成作者愧怍的原因。
    然而,我们不禁要追问,按照以上的解读,那么也就是说,在我们设定的整个文本世界中,作者杨绛是幸运者,老王是不幸的人,幸运者应该对不幸的人产生愧怍,然而,作者真的是个幸运的人吗?老王真的是一个不幸者吗?真应该感到愧怍的是作者吗?
    另外一点也是特别要注意的,我们在分析文中两人时,应该平等地对待两人,正如课后“研讨与练习”第1题所说——“以善良去体察善良”,作者与老王都是生活的有心人,都具有善良的美好品质,我们从两人身上都能看到人性的美丽。再回归到最初讲到的“心”上,正因为有心,作者是幸运的,她最终感到愧怍,她体会到了自己当年与老王的不对等(而不是不平等),即便迟到,总比没有要好千倍;正因为有心,老王是幸运的,他拥有金子般的内心,他的这种品质是值得我们认同的,在死后,他最终获得了作者更深的理解——两个人,两颗心,两重幸与不幸——这正是我要最终从“愧怍”一次中引申出的。
    此外,我们跳出文本,在进一步审视我们的解读,仍存在部分“意淫”的痕迹。在我最初的教案设计中,本文的教学从标题“老王”切入,以“悲”为核心词展开的——文中老王有“三悲”:一、没有姓名的人,是个社会的边缘者,不被人重视;二、处境困窘,艰难生活;三、古人讲“死生亦大矣”,老王的死是很潦草的,更何况他是回民(回民十分重视葬礼)——但现在经过我的思考,我认为这样的思路设计从一开始就存在偏差,我们口口声声说老王的命运如何苦难、如何悲,可是自以为深切理解老王的我们,不是在最开始便已经不顾一切地将老王放置在同样卑微的角色上了吗?自然,小人物在历史潮流和现实生活中确实具有先天性的劣势,但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难道他们完完全全每天都浸泡在苦水中吗?在他们的活法中,难道看不见快乐?为什么我们总是把他们预设的这么悲惨与壮烈?举个我们经常遇见的现象,那些生活条件不尽如人意的家庭竟比巨贾之家还要和美欢乐。老王是有自己的苦与悲,但在他纯净的心里,有作者一家对他的信任和交往不也是他生活的希望之处吗?从文中描写的细节看,老王甘于奉献,我想,他能这样坚持的原因肯定在当中他确确实实能感受到一种自身存在的价值,有机会让他释放自己的善良和爱不也是作者一家对他的巨大回馈吗?
    洋洋洒洒说了诸多,还只是我个人的几点思考,若是进入到教学,还需选择性地进行设计,尤其是,在我们进行教学时,分析这两个字时,我们更要注意的是我这样解析文本引导学生的出发点在哪里,我的情感认知要导向何处。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对该关键词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第一层解析:“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教师抛出问题,“愧怍是什么意思?”“幸运的人是谁?”“不幸的人又是谁?”“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请大家说说看。”——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由教师提出这四个问题一层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二、第二层解析:在上一步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和对学生回答的总结,进一步追问“除了上面我们从文中找出的`一句外,同学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我们能不能从作者作为知识分子这个身份重新考虑这个问题,这里的‘愧怍’仅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愧怍吗?”同时,在PPT上展示一页补充材料,这则材料是关于虽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的,为学生思维的展开提供课外资料;
    三、第三层解析:师总结再追问:“作者杨绛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老王这个不幸者产生了深深的愧怍感,从许多方面上,我们能感到作者相对于老王的许多优势条件,无论是生活还是家庭方面。然而啊,老师还是有些不解,杨绛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吗?老王就真的那么那么不幸吗?有没有哪位同学为老师解答下这个疑问?”——从而由此引出“两个人,两颗心,两重幸与不幸”这个核心总结句,以及上文解读中提到的“老王是有自己的苦与悲,但在他纯净的心里,有作者一家对他的信任和交往不也是他生活的希望之处吗?从文中描写的细节看,老王甘于奉献,我想,他能这样坚持的原因肯定在当中他确确实实能感受到一种自身存在的价值,有机会让他释放自己的善良和爱不也是作者一家对他的巨大回馈吗?”,力求达到全文情感与主旨的升华;
    四、师大总结:表面上去看,作者杨绛确实更像一个幸运的人,老王这时候自然就弱小凄苦无比,然而,当我们仔细去体悟的时候,才真正发现原来自认为幸运的杨绛,她的生命不也悲吗?我们自认为悲的老王不也幸福吗?两个人,正是因为两颗心的有力颤动,才在不幸之上更是多了幸运的意味。即便身处何种困境,假如你是一个有心人,不也同样很幸福吗?
    《老王》教学反思5
    这次应九资河镇中心学校、九资河中学盛情邀请,我主讲了初一新教材阅读课《老王》,作为20xx年“研课磨课”活动的引领,我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思考传递给大家。
    一、力求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发挥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
    《老王》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传统篇目,属叙事散文,作者杨绛叙写了自己和身边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艰苦,但心地善良的普通人的故事,由于人物精神品质可贵,情景感人至深。是一篇既能传授语文知识,又能陶冶情操,培育善良品德的好文章。因此,我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路是学生预习之后,快速阅读课文,掌握老王的“苦”和“善”两方面的基本情况,人物故事,人物精神品质。然后研读课文,深入课文重要情景“老王送香油和鸡蛋”,探究人物的描写和作者情感的表达,还特地设计了疑难问题的问答,目的是寻找重要词句的解读,体会人物的深层的感情,理解文章主题。最后拓展延伸,由老王到千千万万个类似如老王的不幸者,培育学生的爱心奉献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二、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模式。
    教学之路,学无止境。课堂教学深奥无比,变化无常,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求新,才能站得住,行得通,有实效。
    我的目标是努力实现教学“三实”,即扎实,上课实在有内容,听、说、读、写、思、疑,力争步步到位。课堂上能学到东西,而且是有价值的东西,既不贪多,也不求快;充实,课堂尽可能多的安排激情对话,心灵沟通,现场生成。教材拓展,尽量向外发散。同时特别关注个体的学习效果,重视整体和个体的表现,达到人人有所学,有所得,共同进步提升;真实,不追求花架子,常态运行,允许出现差错,允许临时变更。返璞归真,去伪存真,让大家看得清学习过程,学得到教学经验。
    基于这种思考,我把罗田县实验中学“四环五步”语文教学课堂模式灵活运用到乡镇中学语文课堂中来,删繁就简,因地制宜。由“课前预习(导学案)——激情导入(导语)——自主学习(个体学习)——合作交流(小组学习)——课外拓展(课内课外)”演化为“朗读预习(裸读课文)——激情导入(导语)——快速阅读(主动发言)——深入探究(近邻小组)——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实现了语文课堂模式的本土化。
    三、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最有效才算是最得法。
    我觉得把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朗读、讲读、讨论与现代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找的语文教学的正途。这次教学虽然达成了目标,但也存在遗憾,首先,注重新课堂的交流对话,忽视了学生读书,朗读课文的声音太少,对话太多。教师放权不够,主导意识太强了,导致学生读书理解的时间不充足。其次,注重优秀学生的对话,忽视了普通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真正展开,没有调动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整体上有欠缺。再者,时间安排不太科学,几个教学模块的时间分配有不妥之处,导致拓展延伸没有足够的时间展开,迁移能力培育打了折扣,爱心培育方面欠了火候。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处在改革当中,但是次次都处于大家责难当中,几十年来一直没有突出重围,实现浴火重生。现在,新理论、新理念、新方法层出不穷,语文教师目不假接,多是左右为难,不学不行,学来并没有实效,信心不足,失去自我。我想,新理念是应该学习的,新方法也可以接受,但是,必须死死扣住语文学科特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是绝对不能弱化的,忽视了双基就不是语文课了,在这个基础之上,适当探究和延伸,课堂加深加宽也必须源于课文字词句篇、人物、事件、感情、精神、写法、主旨等等,无目的探究,无限的拔高,无止境的拓展都是增加教学负担,给教和学带来了许多不便,新课堂变成了邯郸学步了,从而走入了误区不能自拔。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将传统的理念、教法与现代的理念、教法相结合,主体的学生与主导的教师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相结合,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突出语文教师个性特长和自主创新,落实语文知识和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培育思想感情。注意到了这些,我想语文教学完全可以走上一条扎实有效、让人刮目的光明大道。
    《老王》教学反思6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兴许遗憾。比如:老王在送鸡蛋时的感人场景及对人物的.刻画手法等都有可推敲斟酌的地方,若当时加以引导点拨,我想对理解和深化主题会起到更好的推进作用。虽然课讲完了,但是我想通过这次执教,会不断反思课堂中的得失,不断的完善和优化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
    使今后的每堂课都能迸发智慧的火花。
    《老王》教学反思7
    课前将任务布置下去,指导学生充分预习,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习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解答。但要把握课前预习的程度,这次公开课课前预习过于充分,导致学生思维被固化在既成结果之中,课堂上缺少问题生成,学生思考过于流畅,缺少思想火花的碰撞。
    本堂课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一、 导入新课。以“跌倒的老人该不该扶”引出道德双向性问题,进而导入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后引出老王。导入时应注意引起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明确道德是双向的,施助者和被助者都应具备道德,这样帮助方能得到延续。
    二、 知识积累。请学生介绍作者,老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课前预习状况,请小组代表上台来为大家讲解本文的生字词。
    三、 初识老王。学习课文1——4自然段,了解老王的“苦”。
    四、 走进老王。学习课文5——22自然段。了解老王的“善”。
    五、 品味老王。重点分析临终前送香油、鸡蛋的.片段,通过分析细节感悟老王形象。
    六、 如何待老王。分析作者一家是如何对待老王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一家的“善”。
    七、 理解主旨。结合文中最后一句话,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明确关爱弱者的中心思想。
    八、 总结提升。
    整堂课的亮点在于课堂结构清晰,过程流畅,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小组学习,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点评性鼓励性语言使用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整堂课虽然结构清晰但节奏过于单调,环节设置单一,应注意处理方式的多样性,比如“初识老王”部分,问题较简单,可以组织学生抢答。整堂课课堂容量太大,以至于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情感渲染不够充分,使得整堂课不够厚重,流于表面,应注意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对“品味老王”这一部分,应引导学生分析细节,感悟作者的语言魅力,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这节课,可以看出学生平时在口语交际方面的培训不够,平时应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老王》教学反思8
    此课上后,我感觉不错。不论其他,单单学生从说到想说再到乐意说争着说,多我来说是最大的成就。哪怕学生说错了。不过,也存在许多问题,在议课组成员的爱心帮助下,我觉得这节课要上的更好,还课在下方面努力:
    1、导课不宜太长。只要达到激起兴趣,导入新知即可。
    2、课堂语言要有文起。要鼓励督促个别学生说普通话,说话多用词语,多点文气。
    3、课前应出示课堂目标。让学生学时有目标,学后便与检测学习效果,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吗。
    4、在汉字书写,板书设计上要多下功夫。这也是我致命的弱点,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就在这方面下功夫的。
    《老王》教学反思9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叙述了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境遇中仍不改善良淳朴的天性。笔者在处理课文时,将“感受老王不幸的命运.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和关爱之情”作为教学的重点,将“作者对老王内心的复杂感情”作为教学的难点。为此,笔者设计了四个环节:一、说说老王的命运及老王的为人表现:二、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受感动的情节、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说说感受;三、理解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之情:四、和自己对话,关注自己身边的老王。原来准备用一节课来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后调整为两课时。本课的教学,有三点值得笔者思考:
    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引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教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以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细细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抵达文本解读的要义。 要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因为这需要教师去选择意义、优化路径。教师深度解读文本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的解读与理解,而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可能性。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价值判断就成为师生共同的心智体验过程.教学则是师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需要强调的是教材文本的意义与价值虽然是开放的.却是有底线的。教师一方面是底线的守护者.另一方面是学生“前行”的促进者——所谓“平等者中的首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味需要教师点拨深化或纠偏时,需要教师有独到而深刻的文本理解.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相应的教学内容.推进课堂的互动,生成更多的课堂现场资源。反之.教学的预设目标有可能出现偏差.教学实施过程中就有可能因没有领悟文本精髓而错失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二、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点
    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时准备用一课时研习《老王》.一课时下来,教师想了解课堂中围绕着教学目标所进行的研习效果,于是,向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了解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位同学说,老王给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觉得老王挺可怜的.人也好,但我还是对杨绛一家的善良有着更深的印象。这一说法,让笔者大吃一惊,学生的理解重点不在感受老王品质的善良淳朴,而在杨绛一家的善良。这一专题的两篇文章《品质》、《老王》是反映社会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的,尽管学生可以对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读,但教师在教学的预设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另外,尽管学生对课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体会,但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来在善良行为的.背后对自己灵魂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愧疚。
    是的,杨绛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诚实的老王面前,这种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苍白.与老王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相比.杨绛感到自己为老王所做的这一切是多么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尽管在当时来说.作者对待老王算是比较关心的一个,这也正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她的勇于反思,敢于自责.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对灵魂的拷问,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最富有内涵的一个亮点。探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教学难点.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重点解读出老王的高尚人格.并没有理解好作者对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种衬托。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极大愧疚。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计划,再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愧怍——尽管过去了几年,但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每当想起老王.这种感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面对着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孤单老人——他能
    在生命垂危之际带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世界上最贵重的礼物来感激自己,而我却为他做了什么呢?作者内心的自责,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
    于是.笔者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握作者这份独特的情感上.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细细体会,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让学生来谈谈理解。
    学生一:从这句话中看出杨绛内心对老王的愧疚、自责。杨绛当时没能理解老王这一行为的真实意义。老王朴实行为所散发出来的情是至真的.至纯的.是毫无污秽的,是极其淳朴的善良。然而.杨绛在老王死后几年才渐渐明白,所以杨绛感到对不住老王。
    学生二:老王在病危之时,还拿着如此“贵重”的礼物去送给作者,他只是单纯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去谢谢这么久以来对他关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仅用钱去亵渎了他的好意,而且并没尽“我”的全力去帮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学生三:现实中,杨绛夫妇并没有给予老王太多的关怀.只是在坐车的时候“说着闲话”,在老王生病期间.并没有去看他,但老王对他们心存感激.在临死的前一天竟然拿着自己平常节省下来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而杨绛夫妇并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善待他,所以历经几年,杨绛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学生四:作者对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关心,文中“我也不懂.没多问”.就体现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为这一点,作者感到十分内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将自己宝贵的东西拿出来无私地给作者,而作者自己又为他做了什么呢?仅仅只是觉得有这么一个可怜的人.同情他.却没有付出真心的行动!故作者在内心深处有着恒久的愧疚。
    学生五:幸运与不幸总是相对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当时的杨绛夫妇也并不幸运,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帮助.与这位淳朴、真诚、善良的老三轮车夫相比,自己是如此惭愧.不免在内心涌现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吁那些幸运的人们,在生活中,将自己更多的爱奉献给更多不幸的人。
    学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渐渐深入了,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感悟,从时间的跨度、表现的平淡到精神的呼吁等方面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从学生的谈话中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更加细腻了,课堂也在学生的互动中显现出生成的精彩。根据反馈的学情,评估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处理教材水平的体现。笔者觉得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不能硬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充满着变数,而且,教师的理想期望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时间的支配上应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通过学情评估,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学必须引发学生的探讨和内化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用自己的思维、经验来参与文本的解读,需要用自己的心灵来和文本对话.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研讨,让学生在自我理解与倾听他人中构建自己的知识。
    (一)激发学生的疑问并引发讨论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出问题探讨的背景和气氛.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让学生在研习中闪现思维的火花。主动发问,在探讨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
    在研习“老王病重时提着鸡蛋和香油来感激作者”这一情节时,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王病得这么严重了,为什么还要把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一家而不留着自己吃呢
    学生一:这是因为老王的善良。他认定杨绛一家是好人,作者一家对他好.他铭记在心.要知恩图报。在临死前.他提着自己身子也很需要的鸡蛋和香油来看他们.是来表达自己对他们一家的感激之情。
    学生二:老王虽然身世可怜.由于残疾导致生活的艰辛,但老王是一个善良、知恩图报的人.他对杨绎一家的恩惠至死前都无法忘记.可能那满满一篮的大鸡蛋和好香油是老王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他自己在病危之际都不忘报恩.可见老王心灵之纯美。
    在研习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疚…情节后.学生又生成了新的问题:我觉得刚才讨论的重点是杨绛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尽管过去几年了.但内心的自责一直伴随着.从而显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心灵的高贵,而这一内容和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有何关系?
    学生经过讨论,明白了文章的重点所在:正是杨绛内心深处的自责和内疚.记忆越深.就越说明老王的品质对她深刻的影响.反衬出底层的、不幸的老王心灵的高贵给作者带来的深深震撼。
    (二)引发学生的心灵感受
    在充分感受“老王”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由感受老王的人生拓展到对自己内心的感悟,触发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情感。
    学生一:老王.一个身患残疾的贫苦的老百姓,对杨绛一家掏心掏肺的报恩.不觉让人心酸。在老王面前.自己是一个多么渺小的人啊.
    学生二:《老王》一文,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也许在那样的社会里.杨绛和钱钟书夫妇是善良的.他们对待别人的关怀是难能可贵的。但相对于老王.那是无法相比的.老王身心都受摧残.却仍抱着一颗善良、感恩图报的心去待他人,总是为他人着想。
    学生三:不仅仅是老王那高尚的品质感动了我.作者的情感也使我深受感动。对一个不起眼的底层劳动者.作者不仅没有鄙视他.而且还关怀他,文末还感到对不起他.这种情感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
    学生四:老王这一窘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起眼的三轮车夫.以他那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善良诚实的生活作风.知恩图报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更让我明白。情与钱永远不可能画上等号.因为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一份真情。或许物质生活对人来说是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时候精神的帮助会给人以更大的激励,千万不要忽视了一句话的作用.即使话语简短,也缺乏修饰.但它却能表达对别人的关爱.
    学生五:校门口经常坐着一个老奶奶.满头白发.手中拿着一个她自己的饭碗.不时地向同学乞讨,可是我们毕竞是高中生.并没有多少钱.于是只能视而不见.快步离开.我也只能从心底默默承认自己的关爱并不够,表示愧怍。
    学生六:我是一个幸运者.比老王幸运几百倍,所以在以后,我更应该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帮助更重要。
    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是对人情感的潜移默化、心灵的无声熏陶。而要实现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教师必须要有课程意识,课堂要在动态的过程中承担情感启迪和价值观指引的任务.充分引发学生的心灵对话.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多角度感悟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并让学生在分享中完善自己的心智。唯有这样超越文本的心灵交流.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最好体现.
    《老王》教学反思10
    《老王》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而本次所用的学生是刚刚步入七年的学生。因此,我们必须考虑这节课要向学生传递什么。
    课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首先,我觉得本节课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表述准确,操作性强,便于检测。
    2、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传授合适的内容,由于所用的是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八年级的学生还有差异,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认为文章的主旨解读的不易过深,只要学生能体会到关爱弱势群体,体会到"善"即可。而本文平淡简洁的语言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本单元的训练的重点,也是编者的意图,同时也符合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第二个目标,我设计了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
    3、注意引导学生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了解,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节课我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时,而是耐心的提示或搭台阶,直到学生回答正确为止,这样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集中在教学评一致性,
    1、在第二个阶段品析文章的语言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的评价不到位,不准确,比如第在第一位同学发言后说:"很好,有文采。"这样的评价和课堂目标是不相符的,会让学生不知道往哪里走。
    2、在品析文章语言时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这就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迷茫,没有发挥出评价的引领作用,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品析语言,学生在课堂上"迷路"了。
    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多,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身心发展水平,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年龄段学生要求掌握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一篇文章之前,要首先看课标,在这个年龄段要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然后再定教什么。
    2、教学评的一致性,教什么,怎么教,评什么,怎么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想这次同课异构给了我答案。教什么就要评什么,这样才能看出本节课的.目标是不是都达到了。只有完成了既定的目标的课,才能算是一节成功的课。
    3、评价的引领作用,评价对调控整个课堂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比如我这节课上在白板上没有出示语言赏析的评价标准,但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评价学生的回答,引领学生向自己期望的方向去走,这样才能发挥出评价的引领作用。
    这些也是我在以后教学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经过这次历练,希望自己的课堂能越来越高效。
    《老王》教学反思11
    我总想尝试着一些新的路子备课,在意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创新性。他们都说我太学术,我知道在中学这是贬义词。师傅徐老师今天听了我的课后,给出了两点评价:1.钻研文本精神值得鼓励。2.要学会批判性地接受教参和名师教案,教学要切合学生实际能力。是的.,我承认我的课堂有这个问题,我现在教差班,应该讲基础,带领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扣文本。可是,我不愿意这么做,我不愿意为此浪费我的教学生命。
    教学设计的创新与知识点落实其实是不矛盾的,我没有做好知识点的落实还是因为对考点把握不够,下阶段研究考点题目想好了“以考点为纲确立教学内容”。
    《老王》教学反思12
    一、一个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和课文语言的结合
    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即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语言不是两块皮,而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语言来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每个教师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既要有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又需要设置与之相照应的语言教学环节,任何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如果离开语言的支托,那文本内容的精髓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反之则一样。《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因为在文本内涵的挖掘上很好地借助语言的品味来实现,学生的内心对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都有了自己的体验。
    二、两头并进:理解突出个性,语言品得实在
    1、个性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个性化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应当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阅读中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失此顾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对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没有心得,以俗读,浅读,误读来理解来“说文解义”,可能会缺乏智慧而让精彩文章变得庸俗,可能会缺乏明辨而让清晰内容一团雾水,所以我以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文章内容该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尤其对文本的提炼、加工、组合,或朴实或大气,或精巧,全在教师的“会之于心”的彻悟。如《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是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作者行动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所以最后决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但如果没有恰巧的新颖的教学角度切入,这也不能体现教学的个性。《老王》的第三个设计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开的。如今年的优质课评比中,在对《济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着眼于济南的“慈善”“温情”的特点展开辩论。这其实就是在教学整体风格中的“设巧”环节。教学的内容的个性理解就有了个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新课标理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语文课上不能少了语言的品味,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都有感悟品味语言这一环节,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观。但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现在好多的教师都“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这样的提问来设置这一环节,我总是有这样的疑惑和担心。怎么样才算好?这是比较模糊的。虽然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揣摩品味了,在品中对语言有自己的想法,有了一点感悟,但这样的品总显得有点零碎,这样的说总有点东凿一斧,西掘一刨的味道,有许多学生的鉴赏因为没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而成了昙花一现。
    我以为在品味语言教学这一环节中,必须在“情”“质”的带动下品,去感受、体验语言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萧山的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老师在《济南的冬天》的语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儿化音的句子找出来,引导这是北方的语言的特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儿化音。学生读了之后马上就感觉有了儿化很软,感觉上很亲切,很温暖,这是老舍对济南有感情,去掉就会觉得冷冰冰。这种语言教学的设计才是有效的,实在的。学生明白了爱济南可以爱济南的山山水水,也可爱它特有的方言并运用它。所以品语言,要让学生在品中体会作者不用那个词而偏要用这个词的原因与情感。如果这样去考虑品味语言的教学设计,那肯定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无论以文本内容为切入,还是以文本语言的推敲为切入,均要牢牢地把握内容与形式如漆似胶,互为依存的这条线。这样无论侧重哪点,都会让你的教学设计略胜一筹。值得注意的是:以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设计时挖深挖透,语言品足品够,过于追求自己教得深刻、教得顺畅、教得轻松,即为“教”而设计的教学设计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关注内容,关注语言,教出自己的个性,不忘给学生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这样,任何的教学设计都是一个好设计。
    《老王》教学反思13
    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时准备用一课时研习《老王》.一课时下来,教师想了解课堂中围绕着教学目标所进行的研习效果,于是,向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了解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位同学说,老王给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觉得老王挺可怜的.人也好,但我还是对杨绛一家的善良有着更深的印象。这一说法,让我大吃一惊,学生的理解重点不在感受老王品质的善良淳朴,而在杨绛一家的善良。尽管学生可以对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读,但教师在教学的预设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另外,尽管学生对课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体会,但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来在善良行为的背后对自己灵魂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愧疚。
    是的,杨绛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诚实的老王面前,这种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苍白.与老王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相比.杨绛感到自己为老王所做的这一切是多么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尽管在当时来说.作者对待老王算是比较关心的一个,这也正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她的勇于反思,敢于自责.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对灵魂的拷问,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最富有内涵的一个亮点。探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教学难点.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重点解读出老王的高尚人格.并没有理解好作者对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种衬托。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极大愧疚。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计划,再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愧怍——尽管过去了几年,但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每当想起老王.这种感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面对着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孤单老人——他能在生命垂危之际带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世界上最贵重的礼物来感激自己,而我却为他做了什么呢?作者内心的自责,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于是.笔者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握作者这份独特的情感上.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细细体会,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让学生来谈谈理解。
    学生一·:老王在病危之时,还拿着如此“贵重”的礼物去送给作者,他只是单纯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去谢谢这么久以来对他关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仅用钱去亵渎了他的好意,而且并没尽“我”的全力去帮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学生二:现实中,杨绛夫妇并没有给予老王太多的关怀.只是在坐车的时候“说着闲话”,在老王生病期间.并没有去看他,但老王对他们心存感激.在临死的前一天竟然拿着自己平常节省下来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而杨绛夫妇并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善待他,所以历经几年,杨绛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学生三:作者对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关心,文中“我也不懂.没多问”.就体现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为这一点,作者感到十分内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将自己宝贵的东西拿出来无私地给作者,而作者自己又为他做了什么呢?仅仅只是觉得有这么一个可怜的人.同情他.却没有付出真心的行动!故作者在内心深处有着恒久的愧疚。
    学生四:幸运与不幸总是相对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当时的杨绛夫妇也并不幸运,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帮助.与这位淳朴、真诚、善良的老三轮车夫相比,自己是如此惭愧.不免在内心涌现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吁那些幸运的人们,在生活中,将自己更多的爱奉献给更多不幸的人。
    学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渐渐深入了,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感悟,从时间的跨度、表现的平淡到精神的呼吁等方面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从学生的谈话中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更加细腻了,课堂也在学生的互动中显现出生成的精彩。根据反馈的学情,评估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处理教材水平的体现。笔者觉得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不能硬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充满着变数,而且,教师的理想期望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时间的支配上应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老王》教学反思14
    11月8日,我参加了组里的上公开课活动,我上了一堂公开课《老王》。
    在这堂课上我坚持两个原则:
    1、体现洋思的理念。
    2、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前后知识联系,适当地进行德育渗透。
    一、课堂45分钟内容环环相扣,十分紧凑
    同学们充分利用时间思考、回答,学生情绪高涨,气氛十分活跃。一堂课紧张而有序。下课后同学们反映收获很大。无论是洋思也好、新课标也好,不管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其实都要体现“懂”、“会”、“用”三个层次。
    二、在备课和设计课时贴近学生的实际非常重要
    这样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无论生活中的实例还是我们所学的课文内容俯拾皆是。如:
    1、课前的导入环节,我请了两位同学,(其中一位是德育委员)小结上周加入红十字会和为奎屯市三中丁俊同学捐款情况,学生很自然地归结到人道主义和关爱不幸者,这一主题上。
    2、延伸拓展部分让学生谈一谈你是怎样对待不幸者的。
    3小结引用前面所学的课文〈〈大道之行也〉〉中的句子,“矜、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让我们共创和谐社会。
    三、这节课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同时也提出了不足之处:写作背景不宜千篇一律全在进行新课前进行,若在课文精彩片断也是最感人的`场面,老王在临终前给作者杨绛送香油和大鸡蛋。如果在这里介绍文革的背景,知道那个时代香油和鸡蛋的珍贵,才能理解作者愧疚的原因。在如学生归纳问题时,必须指出在第几页、哪一行,让全班同学都掌握。
    《老王》教学反思15
    作为第一次参加省级“微课堂”教学比赛的选手,走下讲台后,我感慨万千,深切地体会到了“教然后知不足”这句老话。
    本人和同行都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切入点好,问题设计得当。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我提问:作者是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写下这篇文章的?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学生很快找到课文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接着问:老王的不幸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是苦,阅读课文,用下列的句式说一说。
    句式:老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 的人,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
    2、思路清晰,条理性强。一堂好课就像一篇好文章,要有内在的逻辑性。如用一个字来概括老王的性格特征是善,体现在他的老实、厚道、细心和知恩图报。我是这样设计过渡的':从同学们的分析看,老王的遭遇的确很不幸,那么在这样遭遇下生活着的老王,又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
    3、师生互动,效果较好。学生反映很好,从课堂现场和作业完成情况中可以看出。
    本人认为存在的不足是:
    1、时间把握不好。由于第一次参加“微课堂”教学比赛,缺乏经验,超时了3分钟,截取时不得不删去,稍微影响了完整性
    2、有些重要语句没让学生多读,来深切地体会作品朴素、简洁而饱含感情的风格,充分体会“善”的深刻内涵!
    
随便看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