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物理说课稿
范文
     物理说课稿范文必备[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物理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理说课稿范文1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基础,从教材分析、学情分
    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首先是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物理必修__第__章第__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__。本节编排在__之后,学
    好本节课,将为接下来__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二、接下来是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在知识上,本阶段学生已经掌握__(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但只是停留在认
    识的层次上),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和深化,以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__的理解。
    三、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__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交流
    合作精神。
    四、为达成以上目标,我确定了本节的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五、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法上,我运用多媒体辅助,采用启发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和演示实验法。
    在学法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接下来将是我本次说课最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设计,我采用教学四步曲
    第一步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播放视频)
    实例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从
    而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第二步 新课讲授
    我将新课讲授分为__个环节
    1、 让学生理解__内容
    我会
    通过本环节设计,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让学生理解__。(实验)
    我会
    这一环节的体现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学生自己探究得出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使
    学生更有成就感,并能更深刻的理解此内容。
    3、 让学生深刻理解__,能够灵活运用。(例题)
    大屏幕展示例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对两种方法进行
    比较,第二种方法具有优越性。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灵活应用。
    第三步 巩固提高(填表格)(讨论)
    大屏幕展示基础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后教师规范解答,这样既能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让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通过检测,教师也可知道学生在哪些地方还存在问
    题。
    第四步 小结作业
    小结:大屏幕展示表格,请学生填表格的形式复习本节的主要内容,教师补充完善,并解答学生对本节知识仍存在的疑问。之所以这样设计是运用新课标理念,老师是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作业(实验,收集资料)
    3-5个基础题,体现重视基础,部分中难题,以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采用脉络式板书,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这就是我的板书。
    物理说课稿范文2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机械波"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必修)的第五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第七节内容。
    机械波是机械运动中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它作为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广泛地涉及物理学的各个领域。上好这节课不仅可以巩固以前学过的有关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还可为今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的本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波动知识时重要的是要会确定波的总的运动情况,即由波长,频率和波速等物理量来表征运动情况,而不是确定单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发展学生智力有着特殊的意义。
    (2)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征及本节课教材大纲要求,拟定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
    征;了解机械波的种类及其传播特征;初步了解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思维及归纳总结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
    的时空观念。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探究物理过程及其规律,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2) 重点,难点分析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波动过程的细节不容易体现出来,教学过程通过课件模拟物理过程的方法进行重点难点的突破,使学生获得较直观的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激发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
    二,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们参与以探究为目标的研究活动,使他们同老师和学生一起在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
    基于这种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指导——自主学习法,通过课件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讨论,以期达到教学目标。有着丰富生活体会的学生往往对波动形成的物理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使学生能认识机械波这一特殊的运动形式,教学中可以渗透"指导——自主学习"的教改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法指导,思维启发,和师生的情感交流。通过学生小实验和教师实验演示及课件模拟物理过程,逐层深入,让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创设的问题中进行分析探究,总结波动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去探究波动过程,进而搞清波动的成因。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互相问答或自问自答,进入思维的迁移,每观察到一个现象都去想想几个为什么。真正培养起抽象思维能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所有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都有所尊重。逐步把全班学生培养成科学探究推理严谨缜密,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都有助于科学学习的科学学习者。
    三,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课件)在生活中,我们是否见过此现象——向一滴水滴入平静的水
    面,会看到水面上荡起圈圈涟漪,起伏不平的波纹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课件)曾记否,当进球后球迷此起彼伏所形成的波浪 (让学生按顺序逐个相继站起,坐下,这时全班的同学都有机会亲身体会到作为波动中的一分子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波动的成因)
    (课件)"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连绵起伏的山峦构筑了
    华夏民族的脊梁……
    (小实验:学生同桌两人用手抖动课前准备好的绳子,会看到凹凸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上述现象,都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波的情形,那么,波形成的条件
    是什么呢 波是什么 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机械振动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介质的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机械波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上述的
    水波和绳波都是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所观察的现象,归纳总结)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如果没有连续的振动,则质点很快停止下来。)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成
    如右图所示。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由于相邻质点的力的作用,当介质中
    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
    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课件演示相邻质点的相互作用)
    (实验和课件演示)绳波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开始时刻(t = 0),各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经过T / 4,质点1已经达到最大位移,正要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运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9。经过T / 2时,质点1回到了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9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17。依此推论,演示经3T / 4,T和5T / 4后各质点排列成的波形。
    机械波的特点
    1,介质中各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作往复运动——振动。
    2,各质点并不随波向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3,各质点在振动时有时间上的先后。
    4,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方式。
    (小实验:学生用手抖动绳子,形成绳波。如果不再抖动,则原位的质点很快平静下来。它说明波动是伴随着能量传播的,要维持波的传播,必须不断地给振源提供能量。)
    横波与纵波
    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1,横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凹凸相间的波形——波峰,波谷)
    2,纵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疏密相间的波形——
    疏部,密部)
    例:声波是纵波。其中振源是声带,介质是空气,固体,液体等。
    (课件演示两类波的形成及其波形)
    说明: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拓展学生的认知层面)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关系
    课件演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图象,启发学生思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作为课后思考题。为下一节课作铺垫。
    课堂小结
    1,只有振动才有可能引起波动。
    2,只有通过介质,才能由局部的振动引起全局的波动。
    3,每一局部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住复运动——振动。
    4,每一局部并不随波向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5,每一局部的振运动在时间上有先后。
    6,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它是一种振动形式,又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对问题研究的方法做出评价,思考描述波动与振动的物理量有什么不同。)
    物理说课稿范文3
    我说课的课题是初中物理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第一节压强,本节内容根据教材要求是两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有两大版块内容:压力、压强,压强的应用留到第二课时再讲。本节课我用动画和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实验及分析建立相关的物理概念,同时本课我还注重学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控制变量的思想。
    一、说教材
    根据教学设计思路,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②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
    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压强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3、教学资源:
    1、多媒体及课件。
    2、教师演示实验器材。
    3、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一些简单介绍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提问法、引导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等。
    下面我就详细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很好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对于新课的引入,我是从一段动画开始的:“胸口碎大石”,通过这段动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很快地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必然会想到钉子多少对这个现象的影响。然后我在这个地方不失时宜地跟上钉板的演示实验,一个钉板钉子数很多,一个很少,泡沫板放上去,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在泡沫板上加上砝码按压,学生会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原因的关键所在,在这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个钉子分摊力的大小不一样,钉子多的,每个钉子分摊的力就小,所以就不会有危险,进一步引导得出关键是和受力面积有关系,在这里顺势提出压力的效果还和压力的大小有关,这样的效果可以用压强来描述,从而引入到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2、新课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对于这两个重点概念我进行了以下的设计。压力的`概念我是这样建立的,学生课前完成课本上的两幅图的作图,实物投影,学生纠错,总结出共同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压力指的是垂直作用在物体接触面上的力。对于压强概念的建立,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实验探究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且在描述关系的时候始终是控制某一个因素不变的,强化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但现在如果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变化的话,我们又该如何来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进行比较,从而引出了压强的概念,类似于速度的定义的建立。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这个难点我是这样化解的:用了一个演示实验,两个物体对齐分开放,上面搭上一块三合板,在三合板上加砝码,学生观察可以发现三合板发生了形变,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关键是因为受到了压力的作用,教师继续提问,那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教师举例,比方说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另外物体还会给水平面压力,根据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学生可以很快得到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教师在这个地方顺势提问:是不是压力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呢?引导学生举出反例,比方说擦黑板,用手压着黑板擦,手给黑板擦一个压力,黑板擦要压黑板,这时候黑板擦对黑板的压力是由手提供的,手一松,板擦由于重力作用会掉下来,所以这个地方压力并不是由重力提供的。继续回到实验上面来,用手将三合板的一端缓缓抬起,观察三合板的形变程度,学生一眼看出形变变小了,引导学生得出此时压力的大小小于重力的大小,到此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得到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压力大小并不都等于重力的大小。考虑完大小,还要再考虑一下压力和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学生自己研究得出作用点肯定不同,方向一般不同。
    本课的难点之二压强概念里面的物理意义以及压强计算,在介绍完压强的公式以后,紧接着介绍压强的单位Pa,同时指出压强的单位是符合单位N/m2,这样在描述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为0.5Pa的物理意义就会得心应手。另外对计算一定要强化解题格式的规范。
    另外,本节课对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需要,自己从老师所给的器材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器材,并相互交流实验方案,并上台边模拟边讲解实验思路,其他同学补充,然后一起总结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会准确运用控制变量法完整回答相关结论。
    到了这里这节课的内容就全部结束了,课堂反馈的题目里面我主要解决的是受力面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的东西,对于课堂反馈的内容实物投影,学生自纠。
    五、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教学容量大,但有些细节方面的处理不够到位,环节与环节过度不够自然,需要进行一些细化处理。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以内容式展现,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对《压强》这一课时的一个简单的教学设计,由于经验有限,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望评委给予指导和帮助。谢谢!
    板书设计
    第九章压强第一节压强
    一、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和重力是不同的两个力。
    2、作用效果大小的影响因素:
    ①压力的大小
    ②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1.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压强。
    3.计算公式:p=f/s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1pa=1n/㎡
    三、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s减小,p增大
    s一定时,f增大,p增大;f减小,p减小
    物理说课稿范文4
    把握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
    ——从《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教法和学法说起
    高中一年级物理新教材按知识的逻辑性重新把高三年的一些内容放到起始年段来讲述,当然在难度、深度方面有所不同,讲述的方式方法也有巧妙的安排,如该回避的尽量不予提及、该简化的毫不保留、大胆下放一些内容作为选修教材等等,故把握好高一物理教材的度至关重要,下以一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的教学法为例,加以阐述,以食读者。
    一、教材地位:
    1、本课是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七章第四节;主要内容是讲授“动量守恒律”在碰撞、爆炸等内力> 外力这类题型中的应用。
    2、地位:“动量守恒律”是大自然界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普适基本规律之一。它反映了系统相互作用对时间的累积(Ft)总和为零的这么一个定律,近代研究表明守恒律来源于对称性;考虑教材编排的系统性,书上从牛顿运动定律中导出动量守恒,然而其适用范围却比牛顿运动定律广泛得多----不论是变力还是恒力、不论是哪个参照系、不论是高速或低速,宏观或微观系统等都可以使用;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无需虑及中间细节,只需注意始、末态,具有简捷方便的独特优势,为处理力学(含后续学习的电力、磁力)问题辟开了一新的思维方法。本课是“教纲”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故应教好本课。
    3、编排:《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是继学生学习了“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之后,通过应用守恒定律解决碰撞等实际问题达到掌握该定律的一节习题课-----旨在加深对动量及守恒条件的理解、进而熟练地应用守恒定律列式求解相关定量问题。
    4、依据教纲对本节的“B”级要求、教材的编排,本节教学目标可定为:
    〈1〉知识目标:学生要会用动量守恒律处理一维碰撞、爆炸等两物
    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即
    会确定系统、分析相互作用过程(初、中、末态)物体的受力,从而判定系统动量为什么守恒;
    根据动量守恒律的矢量性、同时性(“一边一时”),正确写出已知条件、守恒方程、求得未知量;
    知道守恒律解题优点所在。书P127
    〈2〉能力目标:提高解题能力即读题、析题、图景想象等能力,掌握解题步骤、解题表述等科学思维习惯及方法。
    〈3〉德育目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实践观。
    5、教学重点:正确列出动量守恒方程及应用守恒律解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1>如何使学生深刻领悟一维矢量的运算方法--------化为标量(代数)运算。
    二、教法说明:
    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阅读指导、练习、实验及多媒体放映等教学方法。教法选择的依据:
    <1>应用讨论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渗透合作、共赢的思想,调动积极性:作为知识应用课,正是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求得共识,本课应让学生读题并讨论----分析系统动量是否守恒?加深对知识应用的领悟。有些老师处理问题时也是在讨论、自学中完成的。
    <3>通过观看实况录象(打台球、挂车等)、观察气垫导轨上滑块的碰撞等实验引起同学们对碰后物体速度求解的兴趣,让同学们认识到本课学习的意义;通过直观模拟碰撞现象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性认识,变抽象为具体,多维度化解教学难度,加深对规律应用(知识)的记忆。
    <5>人类对经历过的挫折总是记忆犹新,本节可以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求解,通过学生动脑、动手演算,比较、讲解不同学生的答题错误,特别是对动量矢量性的疏忽和运算错误,进行有目的的强化,以期突破本节的难点。如对书上【例2】设具体数字而让学生解答,待出现答题错误时加以纠正;也可做这样的理想实验:站在悬崖边的人,给他一个动量,他将如何运动?引出对方向性的思考,如此种种让学生牢固烙上动量是矢量动量守恒律是矢量式的印象。
    本节内容在高三教学中还须深化,考虑高一学生各方面能力限制(如数学、语文能力等),教学所涉及的习题尽可能过程清晰、系统(对象)容易确定;
    只要求到一维两物体的题型,系统只有某方向动量守恒的问题尽量回避;
    守恒定律中速度相对性及变质量问题高一年不予提及;
    知识的综合只牵涉到平抛或竖直上抛即可,且作为较高要求,应放在另一节练习课上。
    三、学法设计:
    本课的教学要培养科学的读书及解题方法,力求养成规范答题习惯,提高学习积极性。
    通过对定律导出的简单复习,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即从本质上明确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原理上真正理解定律的适用条件(比牛顿运动定律更广);
    通过解答实际题目的训练,培养审题能力、养成注重过程分析注意整体思维和严谨解题步骤的习惯,克服边审题边列方程的'缺陷,形成按时间并列型思路列已知量的方法;
    引导题后小结------“题后思”,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即守恒律题型的一般解题方法:确定对象 确定过程并分析确定正方向并写出已知列方程求未知量。
    高一学生喜好表现,可以通过对不同层次教学对象课堂作业的投影、讲评,可激发学者“愿学”的情感,让大家学有所获有所得,多层面提高学力。
    注意由浅入深、按步解答、适当降低、抓好反馈落实的环节,注意归纳,给予机会提高自信心以激发差生学习情绪,解题时易出现的混乱问题有二:一是符号问题,强调设正方向,若未知量方向已明确则未知量字母只代表大小即可,若未知量方向不明,则未知量字母含有大小和方向,依得出的结果再行分析;二是守恒方程“一边一态”的问题,解决办法是严格列出已知,作图辅助思维。
    把例题及课堂练习发到学生手上,适当选择1-2题综合型题目(两个以上知识点),鼓励好生上台讲述,多完成难一点作业,籍以调动优等生的积极性。
    在上述关于教材、教法、学法等分析的基础上,我实施了这一节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四、新教材教学的心得:
    新教材把高三年级某些重要的章节都下放到了高一年来(如动量、曲线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这些内容都是要求较高且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高考重点知识,放在高一年的目的之一是保证力学知识在高中阶段的连贯性、完整性、系统性。。
    考虑高一学生能力的发展水平,教材把这些知识编排得深理浅出,通俗易懂,既照顾科学性又兼及可读性,因而有降低知识难度的意图,特别是不涉及繁难的隐含条件较多的物理问题,着重于知识形成过程的介绍及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学时切勿想一步到位,盲目拔高,应遵从直观简洁的理论实质及准确叙述有实际意义的应用练习巩固,把握好度(特别是梯度),重在激发学习兴致。
    粗看起来教材似乎又回到了80年代全日制十年制高级中学的教材编排顺序,细细品味,却是螺旋式上升了一大台阶:屏弃了过于枯燥的理论论述;吸取了近几年各方面最新最好的教育教学精华;溶入了颇具时代气息的生产生活实例及最新科技成果;体现了教育教学革新的趋势,是对以往教材的大洗礼。
    教科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大众性,特别是“阅读材料”和“做一做”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抓住机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
    物理说课稿范文5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讨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独立性原理。“平抛物体的运动”是《物理》(第一册)第五章《曲线运动》中很重要的一节内容。对《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的学习研究,既是对前面知识(如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复习与应用,也是为学习下一节的《圆周运动》打下基础,更是为学生研究复杂运动提供思路。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至关重要,它对学生在学习运动学、动力学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全日制《物理》教学参考书和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物理》这门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科学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教学目标如下:
    ⑴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能分析平抛物体的运动是水平方向的直线运动和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从实验得出规律的能力。
    ⑶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用运动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理解事物。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学生对于《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的学习普遍感到不难,表面上容易理解。但容易出现“一看就明,一做就错”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学生未能深刻理解和深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全过程,这与一般的演示实验只有粗略的定性说明而没有准确的定量研究所造成的。为此,我把本节的教学难点定为:平抛物体的运动过程。而教学重点定为: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
    二:说学生
    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是学生能否接受新知识的关键,而作为授课的老师也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去传授新课。从本节课来说,学生虽然已掌握了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但毕竟是初步的,且“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刚学完,还未能充分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论去分析、解决难度较高的问题,如本节的“平抛物体的运动”。另外,本班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且差距较大。本节还要借助《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为引入点和突破点。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更好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快理解难点、掌握重点,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准备借助电教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教具和操作电脑,使学生能直观感觉知识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去探索证实知识的正确性,进而过渡到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掌握及定理的推导和运用,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说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实际上,教必有法。现代的教育观明确指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决定采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启发、引导、探索、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利用多媒体及实验演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还通过堂上练习,进行知识的巩固,一环靠一环的教学过程,加上多媒体提供的大量信息,使学生的心理达到一种“欲罢不能”的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原则。另外,根据本节的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尽快掌握本节的教学任务。我决定出除了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外,还准备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力,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过程
    1、复习旧知识
    主要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强调速度、位移的合成是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强调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独立性原理,并提出复杂的运动可以分解为简单运动的指导思想。
    2、导入新课
    由多媒体播放飞机投弹的电影画面,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炸弹的运动轨迹。多媒体的声、光、画面的强烈刺激,会制造一种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研究探索的思想准备后,才引入新课:平抛物体的运动。
    3、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⑴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软件的定性研究
    利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要学生明白,该实验装置是让两个小球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一个是作平抛运动,另一个是作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时,要求学生耳静听两球落地时碰撞地面时的声音,同时用眼细心观察两球的运动轨迹。改变两球离地的高度,重复做此实验,学生们会发现实验结果是一致的,则可定性说明:平抛运动在垂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再利用多媒体播放自制教学软件:用数码摄像机三个小球从同一高度、同一时刻开始运动,其中一个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用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一个作平抛运动,通过多媒体软件的'合成,播放时逐格播放,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各小球的瞬时位置,并让学生观察到任一时刻,作平抛运动的小球在垂直方向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在同一高度,在水平方向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小球同一位移。利用软件进行重复,使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也就是说:平抛物体的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定量分析
    平抛物体的运动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的作用,没有加速度,所以是作匀速直线运动,在垂直方向只受重力的作用,所以是作自由落体运动。这样不难得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并指导学生推导出平抛物体的运动任一时刻的速度和位移公式。
    4、反馈练习,归纳总结
    为了突出本节所学的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例题、练习和自编的测试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从中找出薄弱环节,加强解释,再通过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使学生能把本节的知识记牢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五:结束语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平抛物体的运动过程,并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从而形成直观、确切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形成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概念、理解平抛物体运动的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突破了难点,掌握了重点。
    物理说课稿范文6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核心地位 基础性作用
    核心地位:牛顿第二定律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它是牛顿物理学的核心。
    基础性作用:牛顿第二定律是学习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的基础。将深刻的影响着学生对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犹如高楼大厦之地基!
    2、新课程的特色:
    教材上:更突出科学探究的地位,更有利于教师灵活处理教材。
    理念上:更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更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
    3、我的理解:
    经历“一个过程”: 经历一次相当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渗透“两种方法”: 控制变量法、图象法
    发展“三种能力”: 理解推理能力、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能力。
    二、学生分析
    n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初步掌握物体的运动规律,初步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意识到运动和力存在着某种重要的关系
    疑问:
    力和运动到底有什么关系?
    加速度到底和力、质量有什么关系?
    说明:学生的这个疑问是打破旧的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
    同时是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重要前提。
    2、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探究什么” (目的)
    “怎么探究”(过程)
    3、我的解决方案:
    遵循认知规律,尊重学生主体,重视过程评价。加强教师专业引领,加强学生同伴互助,加强师生对话和反思。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归纳总结牛顿第二定律。
    (2)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提高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能发展学生观察品质、提高质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历探究加速度、力、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2)学生感悟控制变量法,图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并能体验到科学探究物理规律的乐趣。
    (2)学生通过学习过程中成功的积极情感的体验,感受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间的关系的过程并总结牛顿第二定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教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总结交流
    分析论证
    创设情景
    学法:
    协作学习,分组探究。
    六、教学程序
    (一)、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总结交流
    分析论证
    创设情景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问题:
    火箭发射时运动状态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为什么这样变化?其依据是什么?
    问题:
    那么加速度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和进行实验
    n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以下问题:
    n ①怎么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实验方案可以怎么设计?实验的数据应该怎么处理?
    n ②怎么研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实验方案可以怎么设计?实验的数据应该怎么处理?
    n ③实验时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怎样进行测量?需要那些实验器材?
    n ④通过小组讨论,以及老师提供的系列实验器材,你们想到了哪些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并把你的实验方案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
    教师:
    在讲台上放置以下实验器材:小车、打点计时器、纸带、长木版、粗细线、小桶、砝码、钩码、刻度尺、天平、宽口文件夹、滑块等。
    学生:
    根据给定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并分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和完善。
    方案一:以小车、长木版、粗细线、砝码、钩码、刻度尺、天平、宽口文件夹为实验器材,研究小车的运动,利用两小车位移之比就是加速度之比研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方案二:小车、打点计时器、纸带、长木版、粗细线、小桶、砝码、钩码、刻度尺、天平为器材,研究小车运动。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m1,测出小桶的质量m2,把小桶和小桶中砝码的总重力g当作小车受到的拉力F,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测出Δs, 由Δs=at2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
    问题探究1:上述两种方案都是可行的。但方案中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实验误差较大,因此就得想办法消除摩擦力的影响,那么如何消除摩擦力呢?
    问题探究2:不论采用上述那种方案,我们把小桶与小桶中砝码的总重力mg当作小车(包括上面的钩码)或滑块(包括上面的钩码)受到的拉力,这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就是m<< m′(m为小车与钩码或滑块与钩码的总质量)。[说明:原因可以在课后学生自己分析思考]
    (四)分析与论证
    [说明: “分析与论证”包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尝试根 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
    数据处理:
    ①可以鼓励学生直接在图表中观察,寻找规律。
    ②可以引导学生在坐标纸建立a-F坐标轴进行图象分析,发现m一定时, a和F成正比。
    ③可以在计算机Excel里输入数据,作出以上几种图象,分析得出规律。
    最后教师展示部分学生分析结果,全班同学参与讨论、比较、分析误差原因并初步得出结论。
    (五)总结、评价、交流
    [“评价和结果”包含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探究过程中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并尝试写出实验探究报告进行交流 ]
    物理说课稿范文7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电功"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电功公式是掌握层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开首篇,足见这节的重要性,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2、知识目标
    A层次: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和做功形式
    2.会计算一个用电器的电功。
    B层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层次,运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及公式计算电功。
    3、能力目标
    1.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2.会读电能表的示数。
    4、思想教育
    通过介绍一度电的用途,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5、教学关键
    做好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
    6、准备教具
    课本图9-1所用仪器(将钩码换成小车),秒表、电能表、投影仪改幻灯机。
    二、 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学法是讨论归纳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 教学程序
    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堂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ABC三个层次学生回答,为本堂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1.水流能做功吗?
    2.功的表达式如何? 3.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图9-1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小车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对小车做了功。
    第三个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学习电功。(板书课题)
    1. 建立概念
    电流做功形式很多,如电流通过收音机做功,我们听到声音,电流通过电视机……让学生再举电流做功的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概括出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 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让学生猜想,有的说与电压、电流和时间有关,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让学生看书图9-1,画出电路图,目的了解实物的连接方法,……当一个量随着几个量变化时,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呢?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让ABC层次学生各一名,在教师引导下计时读电流表、电压表示数。让全体学生观察小车上升的高度,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改变电压值,电流值做两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第二次小车为什么升的高呢?学生答: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大。教师讲解:电流对电动机做的功近似看成等于电动机对小车做的功。小车上升的高,说明电流做的功多。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呢?引导学生回答: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流做的功越多。让学生推想,保持电压、电流值不变,延长通电时间,小车上升更高。结论:保持电压、电流不变,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越多。通过上面实验得出定性结论: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告诉学生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出了计算电功的公式W=Uit,讲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引导学生说出公式的物理意义。为了让学生对电功的单位焦耳有一个具体认识,告诉学生在力学中将两个小鸡蛋举高1米(匀速),做功约1焦。在电学中每秒钟通过普通电灯的电流所做的功是几十焦,每秒钟通过洗衣机的电流做的功约为200焦左右,使学生认识到这个单位在电学使用中显得很小,生活中用起来很不方便,常用度做单位。1度=3.6×106焦。生活中用什么来测电功呢?用电能表。
    3. 电能表
    讲清读数方法和计算某段时间内用电度数,看书上图9-4,让学生了解一度电的作用,渗透节约用电教育,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第四环节:让学生小结,把这堂课知识形成体系。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为此我设计了具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填空题,采用自查形式,选择题,用答题卡,判断题用手势出示。这样,教师一目了解地掌握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情况。实现了双重反馈。
    四、 说板书
    采用横向板书。一什么是电功。二、怎样计算电功。三、用什么仪器测电功。使教学具有流畅性,同时学法一目了然。难点:讨论归纳法。重点:感知探索法。
    五、 说时间
    复习提问约4分钟,引入新课约1分钟,新课教学约24分钟,小结1分钟,巩固练习约14分钟,作业约1分钟。这样做到三快一慢,导入新课快,进入重点快,训练节奏快,突破重点、难点慢。
    附:(练习题)
    一、 填空题:采用自选自查形式
    A层次:1.电流所做的功叫( )。国际单位是( )。
    2.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是( )能转化成( )能的过程。通电的电动机将砝码提起( )能转化为( )能。
    3.实验研究表明:电流所做的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 )( )( )和( )成正比。计算公式是( )。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 )( )( )和(
    )。生活中常用( )做电功的单位。
    4. 用来测定电流做的仪表是( )
    5.某户电表月初示数:123 4 0 月末示数 12962 ,本月用电( )
    B层次:6.有一用电器通过它的电流是0.5安,在2分钟内电流做了900焦的功,那么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是( )伏
    C层次:7.两只电阻R1:R2=4:3,串联接入电路R1与R2两端电压之比U1:U2=( ),若t相同W1:W2=(
    ),并联执着入电路,I1:I2=( ),在相同的时间内W1:W2=( )
    二、 选择题(出示答题卡,对3个为A层次,4个为B层次,对5个为C层次)
    1.以1安的电流通过5欧电阻,在1分钟内,电流所做的功是( )焦
    A300 B1800 C720 D360内
    2.两个阻值相等的定值电阻,分别并、串联在同一电路中,在相同时间内,总电功W1和W2之比为( )
    A2:1 B1:2 C1:4 D4:1
    3.一只灯泡两端电压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在相同时间内,它消耗的电功为原来的( )倍。 A B2 C D4
    4.电能表测( ) A电功 B电压 C电流 D消耗电能
    5.属于电功的单位有( ) A度 B焦 C伏·秒
    三、判断题:(用手势,出示左拇指和食指为对号,两食指交叉为错号,对3个为A层次,即3A,同理:5B,6C
    1. 1度电表示电流能做功3.6×106焦耳
    2. 电阻是484欧,两端电压220伏,通电一分钟消耗电能是6000焦耳
    3. 导体两端电压越长,通过电流越大,做功越多。
    4. 导体中通过电流越大,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在这段导体中做功就越大。
    5. 1焦=1伏·库=1伏·安·秒
    6. 某导体电阻为4欧,每秒钟内有5库电量通过,电流做的功为100焦。
    物理说课稿范文8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叫韦国祥,来自于武鸣县罗波高中,我说课的题目是《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选自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第四节。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后,接触到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部分的起始章节,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R根据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V([Y:L8}1g9N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周期 和频率m-W+X"g-h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
    三、德育目标:
    旭谷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学会全面认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e nj ?^u-a5H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以及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推理归纳法、比较分析法,分层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
    教学步骤:
    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本节课设计如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几个常见的圆周运动的例子(如:地球和各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电风扇转动)。学生观察,认识到这几个运动的共同点是:其运动轨迹都是圆周。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
    二、新课教学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
    1、匀速圆周运动
    通过刚才的录像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是观察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弧长关系,明确圆周运动分为变速圆周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以及它们的区别。得出结论,①变速圆周运动特点是: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不等。②匀速圆周运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相等。
    通过以上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教师进行总结,提出:匀速圆周运动是最简单的圆周运动,类似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直线运动;其次,运动的轨迹是圆周,是曲线,所以是曲线运动。由此可见,匀速圆周运动实际上也是一种变速运动。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引出第一个概念:线速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投影出阅读提纲,学生先归纳,后师生互动加深学习。
    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将知识点投影,让学生理解线速度的概念、定义、大小、方向)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1)线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质点沿圆周运动的快慢。
    2)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s和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线速度.(比值定义法)
    s(3)大小:v=.单位:m/s(s是弧长,非位移) t
    (4)方向:在圆周各点的切线上
    这里重点强调:
    (1)“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指的是速度的大小不变,即速率不变;而“匀速直线运动”的“匀速”是指:大小方向都不变,二者并不相同.
    同时指出: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2)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除了可以用“线速度”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之外,还可以“角速度”来描述。
    这时播放课件:模拟唱片运动。在其上放一个物体随唱片做匀速圆周运动,特写其与圆心的连线及其扫过的面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尝试归纳知识点,形成角速度的概念。
    a:让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角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
    2] 角速度的定义是什么?
    3)角速度等于什么和什么的比值
    4)角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这里强调: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对于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
    d:强调角速度单位的写法rad/s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匀速圆周运动具有周期性,即运动物体经过一定时间后,又重复回到
    原来的位置,使学生形成“周期”的概念。引出“周期、频率和转速”这个教学重点。
    a: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
    b:教师出示阅读思考题: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
    1) 什么叫周期, 什么叫频率; 什么叫转速
    2)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
    3)它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C:阅读结束后,学生自己复述上边思考题。教师投影相关知识点。便于学生做课堂笔记。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投影出一个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投影学生解题结果并进行点评。稿|试卷|教学设计|疑难解析|物理论坛|物理在线教学|物理课件|德育论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将刚才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弄清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提出:既然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都是用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学生讨论有几种方法,教师总结。理|初中物理|物理论文卷|教学设计|疑难解析|物理论坛|物理在线教学|物理课件|德育论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根据推导出来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v=rω,分组讨论几个问题。
    讨论:
    1)当r一定时, v与ω之间的关系(成反比)
    2)当 v一定时,ω与r的关系(成反比)
    3)当ω一定时,v与 r的关系(成正比 )
    (二)例题讨论(用投影出示例题1、例题2,见教案)
    例1:分析下图中,A、C两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关系?
    分析得到:主动轮通过皮带、链条、齿轮等带动从动轮的过程中,皮带(链条)上各点以及两轮边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例2:分析下列情况下,轮上各点的角速度有什么关系?
    物分析得到:同一轮上各点的角速度相同。
    用投影出示练习题,进行强化训练,进行知识的拓展。
    三、分组探究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
    利用网络资源探究“神舟飞船”, 把学生大体分成两组,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为了降低学生上网查询的难度,我利用校园网设计一个专题栏目,把网上有关神舟飞船的资料集中到这个专题网页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充分的信息,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养成敏锐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证据的科学态度,这正是我们物理教育所致力追求的
    物理说课稿范文9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下面,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这节课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五节的内容,是新课程实施后增加的一节内容,知识相对独立,内容对应于物理课程标准中物质(一级主题)的一个二级主题,本主题所涉及的科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有重要联系。学习这些内容能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
    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自主的发现物质的一些属性,如:密度、透光性、弹性、导电性等,目的是希望强调物质属性的多样性。接着将硬度作为一个比较突出的属性,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对物体的硬度进行比较排序,在比较的时候用到了刻划法。最后谈到对物体属性的深入研究,促进了材料学的发展,催生了新技术和新器件等。教材整体内容特点是知识比较浅,但内容可以铺的很开,教师设计的空间大,同时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处于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思维已逐步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随时发表见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实验,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密度,对鉴别、区分物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物质物理属性的理解(由于其概念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三个维度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密度、硬度、导电性、弹性、磁性等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会描述物质的这些属性。
    ②会根据物质的物理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与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导热性、导电性、硬度等属性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归纳的能力,并体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能保持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在实验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爱护公物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分析:
    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了解物质常见的属性,会根据物质的物理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难点确定为:如何通过实验发现和认识物质的物理属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在实验中突出重点,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5.实验器材:
    保险丝,回形针,塑料勺,金属勺,钳子,火柴,牙签,肥皂,钢针,干电池,小灯泡等,学生自带物品。
    二、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将课堂交给学生。在实验中,既能满足初中学生的操作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的体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讨论中,既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又能展现个性,学会交流,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让学生在启发、观察、实验、讨论中,眼手共用学动手,手脑共用学动脑,在动手动脑中完成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获得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因此指导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手脑共动,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体验等,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体会这些属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让知识和方法随着课堂的进展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置、 教学评价、板书设计)
    1.说教学环节设置
    物理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为了有序、有效地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1.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发现问题是学习的开始,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开端,所以我设计了以实验引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中,自然进入本节的主题。
    实验一:两个不同的回形针(买来的回形针,用保险丝做成的回形针),分别进行打开拉直、拉断、用火柴烧断、烧不断用钳子夹断等实验过程,体会硬度、韧性、熔点等属性的不同,在对比中让学生发现不同,从而自然引入对物体属性的研究。
    物理说课稿范文10
    一、说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高压锅排气时限压阀转动的实验,让学生知道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2、了解内燃机的构造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利用多媒体汽油机模型介绍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能量转化。知道内燃机的4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学会根据进气阀和排气阀的开闭情况及活塞的运动方向判断冲程;知道压缩冲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通过结合内燃机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发动机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二、说教材分析,以及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通过汽车奔驰、列车飞驶、舰船劈波斩浪、飞机凌空穿云的图片导入发动机从而引入热机。再指出内燃机是其中的一种热机指出汽油机和柴油机是最常见的热机。紧接着详细介绍了汽油机与柴油机。本节从构造、工作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汽油机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工作过程-----汽 油机的四个冲程。通过插图对汽油机的构造、四个冲程进行了介绍使学生对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在介绍中特别强调学生要了解各冲程中的工作情况 及能量转化。在讲解柴油机时教材采用对比的方法结合柴油机的构造简图讲解了它与汽油机在构造上的异同。并通过交流与讨论介绍了柴油机与汽油机在吸气冲程、 压缩程度、点火方式上的不同。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然后通过信息窗介绍了三角旋转式发动机。然后介绍了内燃机的优点及内燃机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会带 来环境污染并告诉同学们减小内燃机污染的一些措施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人类社会的意识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延伸,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生活”的理念,同时本节课也为引出下一节课-----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的埋下伏笔。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内能及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知道了什么是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以及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会减小。学生已经知道了内能和机械能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这些都为本节知识的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四、说教学方法
    1、新课引入:利用课本插图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了内燃机的一些交通工具的图片,引入热机的话题。利用播放高压锅排气的视频,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出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的道理, 同时也是要告诉学生“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活的道理。
    2、 汽 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本节利用课件动画进行讲解,利用动态画面和静态画面对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进行演示, 不仅可以让学生逐个认识内燃机的构造,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可以将四个冲程分开一步一步进行动态地演示,每个气门的开关情况和活塞的运动方向都能很好的呈 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汽缸内气体的温度和压强的改变也可以在 FLASH课件中用颜色的.深浅来加以诠释, 在学生们对于四个步骤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后,用课件连贯起来,先慢速,后快速的播放,让孩子们对生活中的内燃机的工作有一个整体的,基本的了解。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轻松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孩子更易理解,印象深刻! 最后,在了解了汽油机的结构和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柴油机,并让学生从结构和工作原理上,将汽油机和柴油机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12.3 内燃机
    一、热机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二、内燃机
    1、汽油机
    2、柴油机
    三、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其中:压缩冲程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做功冲程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自己产生动力完成的,其余三个冲程是靠飞轮的惯性完成的。
    物理说课稿范文11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环节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的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整章紧紧围绕研究匀变速运动规律而展开,这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后编排的,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和巩固,同时通过本节内容的知识究,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特点
    a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匀变速运动规律的理解
    b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人们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历史事实和科学方法;
    b、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c、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d、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
    b、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课本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引入,在问题情景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b、在学习中,学会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推导及运动规律的掌握和运用; 重力速度 。
    难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推导。
    二、教法和学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物体自由下落运动的理想化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其广泛性和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形成,依据认知结构理论,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实验探索、课件展示、分析讨论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科研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学中创设物理情景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引导学生来探索规律并让学生试着自己得出结论。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拔。采用:“复习提问——直观演示——分析讨论——归纳概念·揭示规律——巩固知识”并辅以现代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采用:提取旧知识——积极思维——实验探索——构建新知——巩固深化的学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提问:(2分钟)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是
    Vt= V0t + at
    S = V0+
    2212at 2Vt-V0=2as
    b、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比有什么特点?
    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比为1 : 3 : 5 : 7
    指出:这个公式反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它可以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中。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结论来验证某些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2、新课引入
    演示:将一张纸和一个小石块同时在同一高度同一地点释放;
    现象:重物先着地,重的物体下落较快。
    提问:如果将纸片揉成一团在和小石块同时在同一高度同一地点释放结果会怎样呢? 让学生猜测实验现象再演示,调动学生尽早投入课堂积极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 演示:将纸片揉成一团在和小石块同时在同一高度同一地点释放;
    现象:几乎同时着地,轻重不同的物体同时下落。
    提问:两次实验用的物体是相同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启发学生认识到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
    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研究。讲述伽利略的推理过程时,拟定一个讨论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正亲临这场争论,进入情景教学。学习伽利略相信科学,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引出课题: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
    课件:牛顿管实验
    a、 未抽气时: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的慢
    b、 抽出部分空气时: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加快,但仍比重的物体下落的慢
    c、 抽成真空时: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使学生再次认识到生活中观察到重物下落快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终于使问题真相大白,从而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1)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条件:在没有空气的真空里才能发生,若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只有空气阻力很小,
    可以忽略不计的.下落才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指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2、深入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10分钟)
    进一步提出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它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课件:闪频照片
    引导让学生通过频闪照片看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是一条直线,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越来越大,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但究竟是否是匀变速呢?
    讨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但究竟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假设: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启发学生利用照片上的数据来验证。让学生自己分析、处理数据。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及时引导。结奏应放慢,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使学生对自由落体的性质有深刻的印象。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
    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且根据S = 12at可知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2
    引出重力加速度
    3、重力加速度
    (1)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符号:g)
    (2)方向:竖直向下
    (3)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取9.8 m/s2,粗略计算时可取 g = 10m/s2。
    课件: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有所不同。赤道处g小极地处g大。
    因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都使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 V0t + at ? Vt= g t
    S = V0+
    221212at ? S = at 22Vt=2as 2Vt-V0=2as ?
    四、课堂练习
    1、做一做:测定自己的反应时间
    2、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的质量的3倍,它们从同一点由静止开始下落,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加速度大
    c、甲与乙着地的速度相同
    d、下落过程中,两者在任意时刻离地的高度相同。
    3、课本的问题与练习:1、2、3、4
    五、小结
    1、自由落体运动
    (1)、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条件:在没有空气的真空里才能发生,若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只有空气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的下落才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重力加速度
    (1)、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符号:g)
    (2)、方向:竖直向下
    (3)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取9.8 m/s2,粗略计算时可取 g = 10m/s2。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 V0t + at ? Vt= gt
    S = V0+
    21212at ? S = at 2222Vt-V0=2as ? Vt=2as
    六、作业
    设置作业超市(A、B、C)三个难度的试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同时设计一个趣味性的共同探究题目,给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钻研。
    七、板书设计
    尽可能的通过板书体现本节谭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思路同时突出生重点内容,尽量让学生在看到板书时能体会到清晰的课堂思路。
    八、评价分析
    新课程理念追求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情感层面上的接触,追求师生心灵的拥抱。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用积极、及时的评价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本节课通过深挖教材,按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目标,以观察实验、分析、归纳、讨论及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来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培养,信心得到增强,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将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的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来突破自由落体运动重难点的一点尝试各想法,有不妥当的地方还恳请各位评委多多批评指正!
    物理说课稿范文12
    课题: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九章第四节《摩擦力》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只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5.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6.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7.课后作业:
    (1)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物理说课稿范文13
    1、“电磁感应”是在第三册“电流的磁效应”和第五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后进行的教学,使学生对“电与磁相互作用的内容”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具有承前的作用,是知识的自然延续;“电磁感应”为以后学习发电机的内容打下理论基础,并为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提供前置知识,具有启后作用。
    2、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发现,为电能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条件,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近二年半自然科学的学习,已具备了电、磁的初步知识,知道了电能产生磁和磁场对电流的有作用等方面的知识,也初步具备了电学实验操作技能和初步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理性思维的能力还不强,在分析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知道是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2、能描述电磁感应现象,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列举影响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和影响电流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2、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培养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性和求知欲。
    2、培养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现象的态度。
    3、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教学难点:
    1、对“切割磁感应线”的理解。
    教学策略:
    1、变演示实验为演示与学生随堂实验并进。
    2、采用实验探究法。
    3、辅助于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归纳,交流,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归纳,交流,新问题提出,
    一、情景创设:
    1、多媒体播放“电的使用”问题产生(电从何来)
    学生提出猜想:(电池?发电机?摩擦起电?)
    2、复习电流产生的磁场(奥斯特)导引学生猜想,问题2能用磁场产生电流吗?
    二、设计、操作实验并交流结果
    (教师引导实验设计、操作)演示实验与学生随堂实验同时进行。
    交流实验结果
    (1):能用磁场产生电流。
    问题3:利用磁场产生电流是否需要条件;(学生提出假设:“要”或“不要”)
    实验条件控制:
    (1)闭合或断开电路
    (2)不同方向移动导线(与磁感应线垂直、斜、平行)
    交流结果
    (1)电路断开不能产生电;导线运动方向与磁感应线方向平行不能产生电流。
    “利用磁场产生电流”需要条件。
    阅读课文,描述电磁感应现象,
    难点解释: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重点演示切割和没有切割。
    学生列举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一部分、切割)
    (补充指出如果电路没有闭合,导体两端会产生感生电压)
    问题4: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师提示考虑因素(磁场方向与导线切割方向)
    学生自已设计实验、操作。
    交流结果。
    (1)感就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切割磁感应线方向有关。
    小结: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从而为发电机的发明打下了理论基础,使人们对电的大规模利用成了可能。。。
    学生交流对电磁感应的看法。(现象、条件、结果、应用、体会等)
    提出思考题:
    电磁感应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互相交流、并阅读课本)
    作业:
    1、配套练习相关作业。
    2、完成调查报告:电在我家中
    物理说课稿范文14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反馈与调整三个环节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学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整章紧紧围绕研究匀变速运动规律而展开。而“自由落体运动”是最常见的一种匀变速运动,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以及学习伽利略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提高认识层次的目的。同时通过本节内容的知识探究,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生情况及学习方法的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和处理方法,可以说理论知识上已经没有什么障碍,但是暗示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日常生活经验印象很深,因此重的物体落的快这个问题既是难点也是教师应该抓住的思维碰撞的关键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
    (三)教学三维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2)通过学习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
    (3)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性质,了解研究过程与方法。
    (2)学习运用理想化的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重点: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及运动规律的掌握和运用;难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法”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通过多媒体最大程度的呈现物理情景,应用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有目的的引领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课堂中所有的设计与安排都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接下来我将具体谈一谈我是如何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的。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拿一张新的100元钱,如果谁能按老师的要求抓住下落的钱,老师就把钱给他。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下落物体的运动
    教师说明这是个骗局,由此激发学生探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来揭示骗局的本质。
    目的: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初探落体运动
    创设情景:让羽毛和小铁片从同一高度静止下落。重的物体落得快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得出了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有关,越重的物体下落的越快这个结论。
    创设情景:小贴片和一团棉花从同一高度静止下落。轻的物体先落地。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疑问:到底是什么影响物体下落的快慢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是空气阻力的作用。预见:没有空气会如何用牛顿管实验,把管内抽成真空时比较羽毛和铁块下落的快慢,播放:美国宇航员斯科特的月球实验。验证猜想。
    讲述小故事:纪伽利略通过抽象思维加科学实验的方法才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目的:形成感性认识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三)深入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问题:重锤的下落能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可以近似看成
    提出问题:重锤下落时自由落体运动,它下落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运动规律。
    学生猜想提出假设: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制定计划应用打点计时器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要对学生的想法给与鼓励和肯定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和教师提供的仪器,设计不同的实验和验证方法:
    1.如果△s=aT2为一恒量,则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利用,如果s和t2成正比,则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3.利用v=at,如果v和t成正比,则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4.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比为1:3:5:(这个方案最开始普遍被学生认可,但实际操作误差是教大的)但教师开始不要点破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设计,做实验,收集数据,老师要及时知道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分析与论证合作交流:并分析数据,得到结论,每个小组间交流,补充。老师给与正确的评价。
    目的: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验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印象深刻的突破难点问题。
    (四)扩展探究:能不能利用以上的实验方案求解重力产生的加速度。学生讨论,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案△s=aT2。
    阅读课本,教师说明:国际上取北纬45°海平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值作为标准值,g=9.80665 m/s2。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 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10 m/s2。
    呼应开头: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开始提到的那个老师的骗局。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
    最后:和同学小结结束课程
    在板书上的设计:
    尽可能的通过板书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思路同时突出重点内容,尽量让学生在看到板书时能体会到清晰的课堂思路。
    设置作业超市(ABC)三个难度的试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同时设计一个趣味性的共同探究题目,给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钻研。
    三、课堂教学反馈及调整策略
    1、这里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先开打点计时器后放手,但是可能会有少部分学生如果测量△s=aT2,那么就不涉及这个问题,而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够想到原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适当的知道,必要时要停下来讲解或讨论。
    2、计算重力加速度时,没有必要让学生再做一次实验,只要采用一组学生的纸带大家分析一下即可,毕竟结果已经有学生计算出来了。
    3、课堂教学由各个环节组成,各环节之间尽量通过一些恰当的语言和问题灵活的串接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而非堆砌的感觉,也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
    物理说课稿范文15
    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高一物理必修2的第7章第8节,下面我对这节课分六部分进行说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思想、学法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有了更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上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的探究,联系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在教学设计时,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展示相关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由浅入深进行探究,让学生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规律应用巩固知识,体会物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
    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2)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4)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5)学会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6)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探索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如:观察、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随便看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8 3: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