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湖上》诗词鉴赏
范文
     《湖上》诗词鉴赏 《湖上》诗词鉴赏1
    原文: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注释:
    1、湖:指杭州西湖。
    2、红树:指开满红花的树。
    3、乱莺啼:指到处都是黄莺的啼叫。
    4、长:茂盛。
    5、人意:游人的心情。
    6、箫鼓:吹箫击鼓,指游船上奏着音乐。
    7、几船归:意为有许多船归去。
    翻译:
    在那开满了红花的树上,欢跃的群莺在不停的鸣叫;
    西湖岸边已长满了青草,成群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翻飞。
    暖风晴和的.天气,人的心情也很好,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
    赏析:
    这是一首春游西湖的诗。开头两句着力写出了湖上的风光,乱莺红树,白鹭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在风和日丽的艳阳天里,人们欣赏湖上风光,心情该是多么舒畅;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这气氛又是多么热烈。全诗语言清新流利,景物绚烂多姿,用音响和色彩绘出了一幅欢乐的湖上春游图。
    《湖上》诗词鉴赏2
    《红绣鞋·湖上》
    无是无非心事,不寒不暖花时,妆点西湖胜西施。
    控青丝玉面马,歌金缕粉团儿,信人生行乐耳!
    译文
    心境恬淡没有是没有非,不审不暖时节百花绽开,把西湖装扮得美如西施。驾青丝玉骢马,听粉团儿般美女歌唱《金缕曲》,确是人生行乐的美事。
    注释
    ⑴无是无非:《庄子·齐物论》:“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⑵不寒不暖花时:言不冷不热,正是酿花时节。
    ⑶青丝:指用青丝做的马缰绳。玉面马:本为唐玄宗的名马玉花骢,又名玉面花骢。此处借指名马。控:驾驭。一说这句是倒装句式,意即玉面郎控着青丝马。
    ⑷金缕:即《金缕曲》,词牌和曲牌的名称。词牌又名《贺新郎》、《乳燕飞》。曲牌又分南曲和北曲。粉团儿:浓妆艳抹的'歌妓,年轻的美女。这句是倒装句式,意即粉团儿唱着《金缕曲》。
    ⑸信人生行乐耳:辛弃疾《洞仙歌》:“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酒一杯?”。信:的确,确是。
    《湖上》诗词鉴赏3
    河传·湖上
    湖上。闲望。雨萧萧。烟浦花桥路遥。谢娘翠蛾愁不销。终朝。梦魂迷晚潮。
    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肠断。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
    翻译
    闲望湖上,雨丝凄凄迷迷。那长堤花桥,远远地隐入烟浦雾里。美人相思生愁怨,愁思在翠眉间凝聚。终日盼着爱人归来,梦里还听那雨中晚潮阵阵,似乎在传递他的消息。
    浪子的归舟遥遥万千里,春光却又将逝去。听莺语声声,唱不尽断肠的心曲。若耶溪啊相思的溪,溪水西岸那洗纱女,天天看溪水空流,日日在柳堤寻觅,总不见郎君归来的.踪迹。
    注释
    萧萧:或写作“潇潇”,形容刮风下雨的状态。
    烟浦:云烟笼罩的水滨。
    谢娘:此指游春女。
    翠蛾:翠眉。
    蛾:一作“娥”。
    终朝:一整天。
    晚:一作“晓”。
    荡子:古代女子称自己远行不归或流荡忘返的丈夫。
    归棹:归舟,以棹代船。
    空肠断:一本作“肠空断”。
    若耶溪:水名,今浙江绍兴市若耶山下,传说西施曾在此处浣纱。此借指思妇住所。
    赏析
    此词以湖上迷离雨景为背景,写荡子春晚不归、思妇惆怅之情。
    上片一开始就指明地点,是在湖上;“闲望”是一篇之主。关于“闲望”的内容,预先并未说破,而是逐步透露。她极目远眺,但见春雨潇潇,烟浦花桥隐约可见,那儿曾是两人游宴之处。如今远远望去,却是濛濛一片,什么都望不见,看不清,这些就是“闲望”时所见的景色。“翠蛾”句描绘思妇愁眉不展,相思难解,这是她“闲望”时所怀的愁情;这种愁情使她从早到晚心事重重,梦魂犹牵系于水上,盼行人客舟归来。一“迷”字很形象地描绘出这种心情。潮声本易使人联想起客舟和舟中之人,由潮及人,又直接勾起下片首句。
    下片叙述思妇闺怨。荡子漂泊天涯,归棹杳无音讯,思妇在湖上望断云山,也盼不到归舟远客,这里方始点出“闲望”的用意所在。春意阑珊,莺语如簧,只令人愁肠欲断,此是念及客舟去远时的失望之情。“若耶溪”本是西施浣纱之处,用来借指思妇住所;那儿长堤垂柳,依依拂水,昔日郎骑马来访,如今柳色依旧,伫立长堤,却听不到旧侣重来的马嘶之声。虽然内容已从湖上转到柳堤,但仍然归结到荡子迟迟未回。而且又与上面的“闲望”相互关联。湖、堤两处都无踪影,其失望为何如。
    此词情致缠绵,含意婉转,极尽低佪留连之致,思妇的身份、所处的环境以及盼望之心、失望之情,融合在景物描绘之中,通过逐步透露,间接道出,亦即以“含蓄”、“暗示”的方式来反映。
    在音律方面,此词也很有特色,可以说促节繁音,变化多端,与内容起伏很为一致,句法也随之长短参差不齐,有二、三、四、五、七字句,错杂用之,并且换韵频繁,曲折尽情,显得结构复杂而富于变化,想来演奏时悲管清瑟,抑扬婉转,必能丝丝入扣地表达出思妇内心的无限哀怨。
    《湖上》诗词鉴赏4
    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比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注释
    银艾:“银”是银印。“艾”是绿色像艾草一样拴印的丝带。借指做官。
    丘壑:指隐者所居的山林幽深处。
    脍新鲈:指隐居生活。
    三江:指吴淞江、娄江、东江,这三江都流入太湖。
    挽天河:杜甫《洗兵马》中针对国家内乱唱出了“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兵甲长不用”的心声。
    霄汉:即高空,暗喻朝廷。
    银艾:“银”是银印。“艾”是绿色像艾草一样拴印的丝带。借指做官。
    丘壑:指隐者所居的山林幽深处。
    脍新鲈:指隐居生活。
    三江:指吴淞江、娄江、东江,这三江都流入太湖。
    挽天河:杜甫《洗兵马》中针对国家内乱唱出了“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兵甲长不用”的心声。
    霄汉:即高空,暗喻朝廷。
    赏析
    这首词抒发了收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的心情。
    上片先写江山破碎的悲怆心情。“平生太湖上”四句,面对浩瀚无际的太湖,作者想到自己曾多次泛舟湖上,它是那样令人陶醉,那样令人感到亲切,这次重游,自己心头却笼罩着茫茫无际的.愁云。从前游太湖,北宋还没有灭亡,而现在却是国土沦丧,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胡骑南窥,所余的半壁河山也危在旦夕。作者用“何事”发问,却没有正面回答,因为在那个时代,家国之恨,使人愁生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愁情满怀,却无计消除,南宋朝廷苟安求和,醉生梦死,纵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路,在无可奈何之中,他情绪陡转。“拟把匣中长剑”以下五句,写他忍痛放弃报国之志,把准备驰骋疆场的长剑换成一叶垂钓的扁舟,归隐江湖,去作渔翁。他消沉地说,做官就不是我的事,我为此耽误了隐居的山水,让它们白白地等我。作者以超脱的口吻诉说自己悲愤的心情,以归隐的行动表示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下片以“脍新鲈”三句承上启下,当他吃着脍制好的新鲜鲈鱼、喝着美酒、唱起悲壮的歌曲时,他的情绪从隐居一下又跌落到现实中了,他不能忘记灾难深重的国土。“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在太平时代生长的人,没想到今天也见到战争,而“干戈”给作者带来的是如大海一样汹涌的激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憎恶,使他顿生扭转乾坤之力,他要倾泻三江洪涛巨浪,涤荡千里中原的胡尘,用不着壮志挽天河洗兵马,要把敌人彻底消灭干净。这种钢铁誓言,如雷震耳,激荡在国人心中,所以当这首词被题在吴江长桥下时,竟不胫而走,甚至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现实和理想总是有矛盾的,作者虽然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但想到黑暗的现实,心头又愁云惨淡,最后以“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作结,表现了他对朝廷的失望。
    全篇悲怆、激愤,波澜起伏,首尾呼应,唱出了爱国志士的心声,风格沉雄、豪放。
    《湖上》诗词鉴赏5
    湖上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翻译
    在那开满了红花的树上,欢跃的群莺在不停的鸣叫,西湖岸边已长满了青草,成群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翻飞。
    暖风晴和的天气,人的心情也很好,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
    注释
    红树:指开满红花的'树。
    乱莺啼:指到处都是黄莺的啼叫。
    长:茂盛。
    湖:指杭州西湖。
    人意:游人的心情。
    箫鼓:吹箫击鼓,指游船上奏着音乐。
    几船归:意为有许多船归去。
    赏析
    这是一首春游西湖的诗。开头两句着力写出了湖上的风光,乱莺红树,白鹭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在风和日丽的艳阳天里,人们欣赏湖上风光,心情该是多么舒畅;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这气氛又是多么热烈。全诗语言清新流利,景物绚烂多姿,用音响和色彩绘出了一幅欢乐的湖上春游图。
    《湖上》诗词鉴赏6
    元结
    漫叟以公田米酿酒,因休暇则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遍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石渔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韵译】
    我用公田的米酿酒,常借休假之闲,载酒到石鱼湖上,暂且博取一醉。在酒酣欢快之中,靠着湖岸,伸臂向石鱼取酒,叫船载着,使所有在座的人都痛饮。好象靠着巴陵山,而伸手向君山上舀酒一般,同游的人,也象绕洞庭湖而坐。酒舫漫漫地触动波涛,来来往往添酒。于是作了这首醉歌,歌咏此事。
    湖南道州的石鱼湖,真象洞庭,夏天水涨满了,君山翠绿苍苍。
    且把山谷作酒杯,湖水作酒池,酒徒济济,围坐在洲岛的中央。
    管他连日狂风大作,掀起大浪,也阻遏不了,我们运酒的小舫。
    我手持酒葫芦瓢,稳坐巴丘山,为四卒斟酒,借以消散那愁肠!
    【赏析】
    此诗题为“醉歌”,全篇即“醉”意盎然。作者通过对石鱼湖以及游乐、饮酒以散愁作极度夸张和有几分醉意的描写,抒发了旷达、豪放的情怀。
    全诗可分四层。一、二句为第一层,以写石鱼湖景色引入,醉意即出:把小小的石鱼湖比作浩淼的'洞庭湖,把小小的石鱼比作洞庭湖中的君册,突兀峥嵘,想像惊人,富有奇趣。接着两句为第二层。“山为樽,水为沼”,可谓“醉”中写“醉”,表现作者的豪放胸怀:以山为樽,以水为酒,天下之大,谁能如此?在这样的环境中,坐在沙岛上的当然都是酒徒。第三层,作者平写两句,任风在浪连日来,却不能挡住“运酒舫”,可见酒的力量之大,迷人至深。最后一层,将作者豪放的“醉”态一笔写尽,跃然纸上:我不仅自己醉心痛饮,而且手持长瓢,催促朋友们一起痛饮,一起消散忧愁。于豪放旷达中,透露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因为心中有愁,才要痛饮“以散愁”,所以“以公田米酿酒”“载酒于湖上”和“遍饮四坐”,及“时取一醉”等种种豪放之举,也无非是为了借酒消愁罢了。
    当时,作者在道州任刺史,正值国家多事,天下扰攘,百姓赤贫困苦,朝廷却横征暴敛。作者对此虽愤恨不已,但身为官吏,又不能违命,于是只有打算待罪免官,携带家小,隐居江湖,以终余年(见作者《贼退示官吏》)。这首诗,作者在以“醉”写情,抒发豪放胸怀之中,除发泄失意的苦闷外,也透露出准备辞官归隐的愿望。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一贯的诗风。在写作方式上,以朴素的笔墨,倾诉真情实感;以白描的手法,勾勒景物。不尚辞藻,不事雕琢,不规模古人。在句式上学习民歌形式,不拘长短,似信手拈来。全诗在平易中作其逸趣,在质朴中抒其豪气,显示出元结诗真率古拙、平直切正的特色,被后人评为作者诗中清闲自然、形象丰满的篇章。
    《湖上》诗词鉴赏7
    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
    [唐] 杜甫
    碧草逢春意,沅湘万里秋。池要山简马,月净庾公楼。
    磨灭馀篇翰,平生一钓舟。高唐寒浪减,仿佛识昭丘。
    新作湖边宅,远闻宾客过。自须开竹径,谁道避云萝。
    官序潘生拙,才名贾傅多。舍舟应转地,邻接意如何。
    暂阻蓬莱阁,终为江海人。挥金应物理,拖玉岂吾身。
    羹煮秋莼滑,杯迎露菊新。赋诗分气象,佳句莫频频。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湖上》诗词鉴赏8
    湖上雨晴时,秋水半篙初没。朱槛俯窥寒鉴,照衰颜华发。
    醉中吹坠白纶巾,溪风漾流月。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飘兀。
    翻译
    雨过天晴,湖水荡漾,秋高气爽,泛舟度闲,最为适宜,撑船的竹竿被湖水刚刚漫过半截。从船上的红色栏杆看湖面照出了自己的衰颜华发。
    喝醉了,一阵山溪秋风吹来,把头上的白纶巾吹落到湖中,湖水荡漾、月光流波。独自划船离去,任由烟雾笼罩的湖面飘摇不稳定。
    注释
    半篙初没:谓湖水刚刚漫过半根竹杆的深浅。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棍。
    朱槛:船上的红色栏杆。
    鉴:镜子。这里指寒冷的湖水。
    白纶巾:古时一种白色头巾,用青丝绦带制成。
    漾:水面动荡,摇漾。
    棹:划船的长桨。
    飘兀:飘摇不稳定。
    创作背景
    此词是词人夜中泛舟西湖感叹老无所成的郁闷心境而作,创作时间为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九月。
    赏析
    上片先从游兴大发写起:“湖上雨晴时,秋天半篙初没。”雨过天晴,泛舟度闲,而当撑船的`竹竿被湖水刚刚漫过半截的当儿,词人不禁把目光投向了平静如镜的湖面。然而,本拟忘掉个人得失的他,却骤然有一股忧思涌上心头:“朱槛俯窥寒鉴,照衰颜华发。”词人身体尚健壮,遇到高兴事儿时,常常忘记了自己的年龄,然而“日过当午”的心理阴影却时在脑海中闪动,一旦景物触发,会立刻强烈涌现。此时此地的词人,在游兴正浓的当口,从游船的朱红栏杆往水下俯看,发现了平静如镜的湖面映照出了自己的衰颜华发,不禁一阵悲凉从心底升起。
    下片则极力表现词人萧疏冲淡,纯任自然的心境和情感。“醉中吹堕白纶巾,溪风漾流月。”在湖水荡漾、月光流波的恬适环境中,词人喝醉了,但不小心,一阵山溪秋风吹来,把头上的白纶巾吹落到湖中去了。写景如画,即景即情,景情合一,铺排自如。但是,昔日的京都翰林,今日外任幽独,其愁其苦,没有人能够知晓或领悟。于是,末二句推出了“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飘兀”的委婉心曲。表面旷达,一任浮生,而实际上,在“烟波飘兀”的感受中却涌动着忧思时事,感叹衰老无成的悲哀心绪。词人在溪风拂面、月光如水中深夜归舟,勾勒出了他彷徨孤独无所适从的自画像,给人以委抒心曲、意蕴流动的艺术感受,令人低回徘徊不已。
    总起来说,此词以白描写意手法铺排全篇,表面平静疏淡,而内里起伏沸腾。在恬淡中含有忧思,在旷达中寓有执着,表现了词品与人品的统一,真善美的合谐与完整。
    《湖上》诗词鉴赏9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
    1、移家:搬家。
    2、浑:全。
    3、频啼:连续鸣叫。
    译文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赏析
    全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不啻是天造地设。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宋人周邦彦“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长,咫尺情牵惹”等以柳条写离情,都是与这句诗的`写法一脉相承的。“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湖上》诗词鉴赏10
    《湖上杂诗
    作者:袁枚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诗意
    葛岭的花都在二月开放(作者闲来无事,在湖滨郊游踏青)
    一路上游人络绎不绝,都说想做神仙
    而我的心境与他们的不一样
    我并不羡慕神仙,只是羡慕那些少年
    赏析
    青春是最令人如痴如醉的,但是年华如水,青春易逝,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逝去的脚步呀!“不羡神仙羡少年”这句诗,明显流露出作者对青春的'渴盼,希冀中又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和无奈的心情。
    袁枚33岁父亲亡故,便辞官回家养母,悠闲地在“随园”生活近50年。他想年轻,想回到有思想有抱负的时候,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而不是仅仅的悠闲地生活,可是现在已垂垂老矣,只有羡慕年轻人的份了。
    《湖上》诗词鉴赏11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影。
    翻译
    出城天色刚破晓微明,站立水边让我心意稍微宁静。
    水面泛起的薄雾弥漫开来仿佛与天相连。
    水中的苇草弯曲下来发出声响,遥远的青山如黛仿佛连淡淡的影子也若有似无。
    一会儿过后晨日初起,远处三三两两的小舟泛在水上。
    怎么能够学得野鸭一般,能去追逐那远方的清影呢。
    注释
    折:弯曲。
    赏析
    《晓至湖上》载于《清诗选》,是清代浙西词派的代表人物厉鹗的作品。
    这首诗情感丰富。此诗用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表现了诗人平静闲适的心态,愿象野凫一样回归自然的情怀。从“人意静”、“寒雾生”等语可以看出作者喜爱幽静;“临水”、“稍见初日开”等词句则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之意;而从“安得学野凫”、“逐清景”又可看出作者向往自由以及对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是写景名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此联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同时采用了对偶的手法,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形象丰满,层次分明,构建了开阔、淡雅、幽静、清新的意境。
    《湖上》诗词鉴赏12
    《携美姬湖上》
    远山,近山,两意冰弦散。行云十二拥翠鬟,搀不定春风幔。锦帐琵琶,司空听惯,险教人唤小蛮。粉残,黛减,正好向灯前看。
    锦筝,玉笙,落日平湖净。宝花解语不胜情,翠袖金波莹。苏小堤边,东风一另,怕羞杀林外莺。方酒醒,梦惊,正好向灯前听。
    玉舟,渐收,淡淡双蛾皱。鸳鸯罗带几多愁,系不定春风瘦。二八芳年,花开时候,酒添娇月带羞。醉休,睡休,正好向灯前候。
    美哉,美哉,忙解阑胸带。鸳鸯枕上口揾腮,直恁么腰肢摆。朦胧笑脸,由他抢白,且宽心权宁耐。姐姐,奶奶,正好向灯前快。
    《咏美》
    翠梳,浅铺,粉汁香尘素。画阑谁与月同孤,试听高唐赋。云堆玉梳,多情眉宇,有离人愁万缕。若还,寄取,罗帕上题诗去。
    柳腰,翠裙,不似昨宵困。轻风吹散晓窗云,花落佳人鬓。璧月多情,黄昏谁近,素盈盈罗帕尘。泪痕,尚存,须寄与东风信。
    《湖上》诗词鉴赏13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①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①系:jì,牵连。 ②浑:简直。
    ①诗中描写诗人搬家时 依依不舍(或留恋)的心情。(2分)
    ②请从写法上说说最后一句诗的妙处。(2分)
    答:这句诗用拟人(或衬托)的写法,形象有趣地写出黄莺连连向我挽留啼叫,使“离情”的.表达更加深刻。
    (3).补充点评。(2分)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依恋(不舍、挽留)之情的自然流露。
    (4).完成随感。(2分)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 ▲
    示例1: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示例2: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
    示例3: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
    《湖上》诗词鉴赏14
    【概述】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为咏筝之作。上片写湖上景,由雨后初晴的凤凰山写到湖上的清风、天边的晚霞、盈盈的荷花、飞翔的白鹭,似乎在描绘一幅杭州西湖风景图;下片写闻弹筝,先是写筝声之哀婉,再由筝声转写弹筝人,化用“湘灵鼓瑟”典故,既喻弹筝者有湘灵之美,又营造出凄迷的意境。全词采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写弹筝而不见弹筝人,而以闻筝所见和想象来营造其美妙的意境。
    作品名称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作品别名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作。
    【原作】
    江城子⑴·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⑵
    宋·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⑶,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⑷,开过尚盈盈⑸。何处飞来双白鹭⑹,如有意,慕娉婷⑺。
    忽闻江上弄哀筝⑻,苦含情⑼,遣谁听⑽!烟敛云收⑾,依约是湘灵⑿。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⒀。
    【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原为单调,至苏轼始变为双调,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张先:字子野,北宋词人,年长苏轼四十七岁。
    ⑵同赋:用同一词牌,取同一题材填词。
    ⑶凤凰山:在杭州之南。
    ⑷芙蕖(qú):即荷花。
    ⑸盈盈:轻盈美丽的样子,此处用来映衬弹筝姑娘的姿态。
    ⑹白鹭:鹭的一种,又称鹭鸶。此处暗指爱慕弹筝人的男子。
    ⑺娉(pīng)婷(tíng):形容女子美好的姿态。汉代辛延年《羽林郎》诗:“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⑻弄:弹奏。哀筝:悲凉的筝声。
    ⑼苦:甚、极的意思。
    ⑽遣:使,教。
    ⑾烟敛云收:仙人在天上驾云而行,所到之处烟云缭绕。烟敛云收,是指仙人收起云雾,下凡到人间,此处是把弹筝姑娘比作下凡的仙人。
    ⑿湘灵:古代传说中的湘水之神。《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洪兴祖补注:“此 湘灵乃湘水之神,非湘夫人也。”此处暗指弹筝姑娘飘渺超绝。
    ⒀“欲待”三句:用唐代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译文】
    雨后初晴的凤凰山下,云淡风清,明丽的晚霞映衬着湖光山色。湖面上的一朵荷花亭亭玉立,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对白鹭,它们就好像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一样,特意停留在水面上。
    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回荡在山间水际。
    【赏析】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好与音乐的动人。词把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
    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背景】
    此词是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著名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据《墨庄漫录》载:东坡在杭州,一日游西湖,见湖心有一彩舟渐近,中有一女风韵娴雅,方鼓筝,二客竞目送之。一曲未终,人翩然不见。公因作此长短句戏之。
    《湖上》诗词鉴赏15
    《朝天子·湖上》原文
    瘿怀,玉醅,梦冷庐花被。
    风清月白总相宜,乐在其中矣!
    寿过颜回,饱似伯夷闲如越范蠡。
    问谁,是非,且向西湖醉。
    《朝天子·湖上》译文
    饮了用瘿杯装的美酒,盖着芦花被入梦,梦境凉悠悠。
    清风徐来,明月朗照,境况宜人,乐在其中。
    宁可像颜回与伯夷那样贫穷饥寒、夭折短寿,也要像范蠡那样清闲自在、五湖泛舟。
    人间是非向谁去问,且面对西湖,一醉方休。
    《朝天子·湖上》整体赏析
    此曲以湖上饮酒为主要内容,抒发了作者安贫知足、自得其乐的胸襟怀抱。全曲借典寓意,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悠然自得的情怀,具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瘿杯,玉醅,梦冷芦花被”描绘出作者在湖上酒醒梦回的'凄清寂寥。元延祐元年(1314)秋天,贯云石南游途中经过梁山泊。贯云石喜爱那里一个渔翁的芦花被,渔翁要他用诗来交换。贯云石挥笔写下七律《芦花被》:“采得芦花不涴尘,翠蓑聊复藉为茵。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这首诗广为流传,这件事也传为佳话。贯云石颇以此事自得,干脆就以“芦花道人”自居,并以“清风荷叶杯,明月芦花被,乾坤静中心似水”来宣称远离仕途名利。作者借知己贯云石之事表明自己和名利场的决绝。
    “风清月白总相宜,乐在其中矣!”作者蓦然惊觉,半醉半醒,抬头望着皎洁的月亮,吹着和胞的清风,顿时忘记了酒醒梦回的寥落清冷,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寿过颜回,饱似伯夷”一句乍看使人费解。颜回生活贫苦,但却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其师孔子赞叹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他死时年仅三十二岁,后人非常敬仰其品行,尊为“复圣”。伯夷与其弟叔齐在孤竹君死后互相推让,不肯继承王位,先后逃到周国。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寿过颜回”,颜回的寿命并不长,甚至算是短的,作者在此处这样说有用意。“饱似伯夷”,伯夷是饿死的,比伯夷吃得饱并算不了什么。作者在此处引此二人作比较,是为了表现自己安贫乐道淡泊自守的人格理想。“闲如越范蠡。”范蠡是春秋时越国大夫,佐越王勾践灭吴。功成后,乘扁舟泛于五湖。范蠡不为名利所拘,明哲保身,归隐江湖,这也是作者向往的境界。
    “问谁,是非,且向西湖醉。”作者心闲意静,恬然自若,管什么升沉得失、成败是非,且饮酒行乐吧:勃发出一种傲岸不羁之气。
    
随便看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2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