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初中语文说课稿
范文
     初中语文说课稿(精选1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语文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老舍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老舍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老舍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老舍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老舍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 能力目标:
    a、 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老舍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老舍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老舍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 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老舍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老舍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 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老舍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教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老舍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教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教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教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老舍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教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初中语文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初中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2、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老师为主导,初中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初中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初中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初中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引导初中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初中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初中生的形象思维。
    3、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初中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理清本文的'主要形象及其精神内涵,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2、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
    3、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初中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老师范读和初中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提问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初中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初中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快:导入新课。运用诗歌和散文的有关知识,出示海燕的有关图片,进入《海燕》散文诗的学习氛围。
    第二块:诵读。⒈老师范读。让初中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抓住特征,理解作者赋予这些形象的感情。2、初中生自由朗读,进一步把握文意。
    第三块:理解象征意义。在第二块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人对不同形象赋予的不同感情,结合时代背景,归纳出本文形象的象征意义。
    第四块:拓展延伸。让初中生抛开时代背景,赋予“海燕”新时期新的象征意义。学习“海燕”精神的内涵,以说话的形式来表现。
    初中语文说课稿 3
    一、关于课文
    《为你打开一扇门》是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一课,之所以安排在首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该篇文章的学习,对文学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引导学生
    亲近文学,阅读文学作品,学好语文。
    二、关于目标
    鉴于本课是开篇文章的特殊性,在学习目标的定位上遵循“小而精”的原则,即切入点小、目标性强、达成率高。因此目标定位为:
    1、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了解文学的必要性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三、关于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针对本文文字优美的特点,大量采用学生自由朗读等方式,强化学生的朗读效果。并配备多媒体课件中相关文学作品的`片断或图片,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乐学的气氛中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
    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一、激发兴趣,通览全书。
    第一个教学环节安排通览全书是为了让学生对初中语文课本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达到正确认识小学与中学的不同,小学里学的大多是记叙文,中学我们则要广泛接触大量的文学作品,如何让这些文学作品在阅读之初,我们就能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呢?理顺书本的结构便显得尤为重要。中学语文课本结构的严密性和合理性通过目录的浏览便能清楚。
    二、文题解密,初步识文。
    文章的题目是《为你打开一扇门》,看到这样的文题学生便会在头脑产生产生一堆问题,如:为谁打开一扇门?打开一扇怎样的门?我们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试想一下,带着这样一些颇有意思的话题进入到新课的学习,自然是一件乐事了?
    任何时候的语文学习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对于生字词的把握,那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所以在第一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一定要能做到文通字顺。
    三、再读课文,分析内容。
    在再读课文环节,学生已能对文章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围绕课文的1—2节,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从书中寻找答案,并在书中文字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去归纳、去提炼。
    四、朗读3—4段,分析课文。
    3—4节是全文的重中之重,也是文章最关键和精彩的段落。从四个方面对文学进行细致的分析:
    (1)文学的特征。
    (2)介绍文学的内涵。
    (3)介绍文学的功能。
    (4)介绍文学的育人作用及不阅读文学作品的负面影响。
    关于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只要学生能答到边上,也就行了。因为这是一个比较深奥的话题。要做到让学生明白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性,自觉地去掉“重理轻文”的思想,主动培养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五、佳句赏析。
    小学里面,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已能做到运用自如,中学阶段的学习则是让学生通过修辞手法的分析及句子的理解达到深化文章内容的作用。因此在开篇的文句的赏析中,要求不宜太难、太高,通过逐步引导,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六、课文总结。
    没有总结的课堂不能称之为完整的课堂,任何一节课,都要有一个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零散的知识点在总结中得以全面的把握和梳理。
    以上是对《为你打开一扇门》课文的初步分析,至于具体细节需要进一步细化。
    初中语文说课稿 4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首先,我对本课内容分析如下:《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二关于教法: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三、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预计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投影展示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展示古生物图片,完成知识目标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认识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联想想象,描画化石所呈现出来的奇幻图画。
    第二课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诗歌的内容。
    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提倡用诗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例,说一下具体的课堂实施
    五、教学程序:
    一)提前布置好预习:
    1)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会读会写。
    2)熟悉课文。
    二)精心设计导语: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或看到介绍古生物的画册,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三)投影仪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检查掌握情况。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然后指学生朗读。
    (注意保护学生的热情,多发现朗读时的优点,给予鼓励。至于他们的不足,课外私下交流。)
    提出问题:找出诗中哪两节结构相近?它们在内容上,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五)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采用分组讨论,提出要求: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带头鼓掌,为他们的表现。)
    六)总结: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这更多的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
    首尾圆合 1-2节 :问句引发想像
    收放自如 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初中语文说课稿 5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
    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因此我确定教学方法如下:
    1、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⑴ 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⑵ 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⑶ 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
    ⑴ 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
    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⑵ 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⑶ 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
    3、分组讨论法
    三、提高能力说学法
    “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
    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替换:
    ⑴ 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
    ⑵ 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
    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4、讨论:互相启发。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
    比较阅读
    语境解读
    讨论品评
    迁移拓展
    具体做法如下:
    1、导课:
    ⑴ 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⑵ 复习《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
    ⑶ 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2、解读
    ⑴ 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
    ⑵ 展示板书。
    桥之美
    小桥 流水、人家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风雨桥 飞泉瀑布
    画中桥 街头市集
    桥 环境
    3、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4、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
    ⑴ 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⑵ 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1与2型的作业各选一题完成:
    1、⑴ 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⑵ 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⑶ 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2、⑴ 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⑵ 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得到新的发现,请就此完成一篇作文。
    五、展开想象说板书
    在导入部分与解读部分各设计一幅板书
    导入部分:桥之美 中国石拱桥
    吴冠中—画家 茅以升—桥梁专家
    构 历史长
    图 形式美
    美 结构巧
    施工妙
    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
    说明:这一幅板书将两篇文章的大体内容做了一个比较,使学生对两文的区别一目了然,自然导入课文。
    解读部
    桥之美
    小桥 流水、人家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风雨桥 飞泉瀑布
    画中桥 街头市集
    桥 环境
    说明:这个板书提纲挈领,归纳出文章脉络,列出了文中桥所处的不同环境;形似拱桥,形象生动,使学生直观化感受到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初中语文说课稿 6
    各位评委老师:
    午好,我是语文___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
    (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教材
    《_______》是省编教材 _______年级_______册第_______单元中的第_______篇课文,该单元_______
    《_______》是_______(文章体裁),主要写了_______(主要内容),表达了_______(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_______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_______
    因为 (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_______。
    第二方面: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谈话法和探究法。讲授法便于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谈话法和探究法,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第三方面: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预计用时2分钟。
    我设计的导语是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
    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常识。
    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课文的关键词语,概括段义,梳理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集体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教师板书)
    环节3
    研读赏析,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或者在听读中思考问题,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
    环节4
    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请学生先默读再小组讨论,之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疑问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环节5
    拓展延伸,预计用时8分钟。
    1、围绕中心,补充材料。
    好处: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像能力,提高学生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的意识,让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
    2、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阅读。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环节6
    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梳理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
    环节7
    布置作业 ,预计用时2分钟。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好处: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第四方面: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此板书清晰直观,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语文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且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 能力目标:
    a、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 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合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的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作者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老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的语句,体会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老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老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六、说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
    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小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景中有情 热爱、赞美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水:温暖、清亮、透明
    初中语文说课稿 8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诫子书》,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学习《诫子书》有利于学生了解修身养德的途径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学情
    除了充分了解教材,合理把握学情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篇课文所面对的初一学生,他们的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在课堂中应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主学习、概括文意的能力,并且学生刚刚步入新的校园、新的学习阶段,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深刻内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从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将在我的教学中采用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
    阐述了以上教学依据,我将具体论述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重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刚开始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我将设计诗词导入,把学生带入古诗文学习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对话同学:同学们,你们知道“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诗句描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吗?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通过名家范读、学生自读并结合书下注释、利用手中的工具书等方式,疏通文意,了解《诫子书》主要内容。
    其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体会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用意,能够说出作者通过家书向儿子传授修身治学的道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同时提出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基本能够回答出,本文主要围绕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展开论述。
    2.顺势我会提出第二个问题,“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这一句紧接着中心论点,学生阅读后可以总结,其阐述了静的价值和作用。
    3.然后,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第三个问题: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明确答案如下:
    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
    4.接着提问《诫子书》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
    5.回顾整篇文章,本课最后一个问题是,组织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回答:《诫子书》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些方面中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后明确:修身、治学、惜时等方面。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通过以上环节及问题设置,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四)延伸作业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一堂好的语文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应当有机拓展,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请学生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板书应该清晰直观地展现教学重点,便于学生随堂梳理文章内容和课后整理笔记。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初中语文说课稿 9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
    《安塞腰鼓》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宣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是学生学习、感悟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感悟能力,但有些感悟层次尚浅,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培养,特别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的文章,学习起来更是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 能力目标:立足课文,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的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阳刚之美的。
    教学流程:
    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1、 欣赏安塞腰鼓的表演,说说看后的感觉或者让你想起了些什么?
    2、 简介安塞腰鼓
    3、 简介作家刘成章及其作品
    二、 初涉文本,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说说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用“——的安塞腰鼓”对其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自主研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
    四人小组分工朗读,右上角的学生担任组长,边读边寻找文章的美点。读完后在组内用“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美在——”的句式叙述出来,再推选同学准备全班交流。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比如,课文的第二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来学习,一切以学生为主。
    三、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主要是采用"朗读"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1、 指导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目的是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中的典型的句子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如将文中的`排比句改写成内容相同,但形式一般的句子,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味。
    2、 指导学生采取
    "评点式品读",目的是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字、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体会作者对语言的锤炼。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一定的点评。
    四、 拓展延伸,内化语言
    1、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读背背
    2、 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试着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
    五、 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 学生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2、 教师总结,提出要求,布置作业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努力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开展研究性阅读,以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践新课标的理念。
    1、 突显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点拨、扶助,尽量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条件。比如,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我们南方的学生来说,大都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对课文的理解可能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内驱力和积极性。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欣赏,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能更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朗读课文,学生感情不到位时,可以鼓励说:“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也读出来,肯定能更好,不信,你再试试!”当需要学生齐读时,又可以鼓励:“老师始终相信,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感受其神奇的魅力。”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成功而快乐,为他们的困惑而出谋划策,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有了安全宽松的学习氛围,学习效率也就事半功倍了。
    初中语文说课稿 10
    一、 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从地位上、结构上 、内容上、教育意义上等方面论述本节教材在本课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格式:我说课的课题是:初/高中语文第 册,第 单元,第 课《 》。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3.重点与难点及突破途径。本节教学重点是,突破途径有。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板书、录音机等,其作用是 。
    三、说学法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动手动脑),其作用是。
    四、 说教学程序
    (主体部分:说出教学的基本环节、知识点的处理、运用的方法、教学手段、开展的活动、运用的教具、设计的练习、学法的指导等。并说出你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 ( 分钟) 导入新课 (作用是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 ( 分钟) 新课学习 (基本的知识点,设计的提问,运用的`教学方法) 第三环节: ( 分钟) 课堂小结 (注意引导学生小结,教师适当作补充)
    第四环节: ( 分钟) 布置作业 (说明设计这样的作业目的与作用)
    第五环节: ( 分钟) 板书设计 (注意说明板书设计的新颖性)
    第六环节: 教学体会
    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说课稿 11
    小说是最能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阅读小说,可以更好的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下面我就从教材特点、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谈谈小说《变色龙》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特点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小说阅读训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作者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文章借助一个富于戏剧性的街头场面,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察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对虚伪的沙皇警察制度予以了无情的揭露,同时也对逆来顺受、愚昧、软弱的小市民们加以批判。
    “人物画廊” 是本单元的主题。
    “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说主题;在学习上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是编者设此单元的意图。
    (二)说学生情况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他们对小说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 尤其像本文内容精彩、情节引人,通过预习已经能够了解文章大意,但对于人物性格的全面把握以及性格背后隐含的深刻社会意义还需教师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理清小说情节,把握人物性格。[教学重点]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了解社会特征。
    3、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我秉着“高起点、巧点拔、悟精华、重创造” 的原则,教法上主要采用:
    1、“主问题引领”法:这样可以帮助简化教学头绪,明晰教学思路。
    2、诱导点拨法: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忘发挥教师的诱导作用。
    3、延伸拓展法:由表面文字向深层内涵上延伸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学法上我强调: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习惯。
    2、诵读品味法。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深层内涵浮出于文字表面。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联想、想象、迁移、转换。
    (五)说教学程序
    下面具体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这里主要完成四个环节,即“设悬疑,引主要人物——看言行,知人物性格——析环境,认社会特征——改结局,悟社会意义”。
    补充:
    这里需要补充两点:
    1、本文字词简单,没有难点,所以不需花时间在字词梳理上。
    2、每节课课前,会有轮到的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写预习后自己归纳的文章主题和预习困惑,但教师暂不做评判,会随着课堂的进展让上台的学生自己完善答案,或请台下的学生补充完善答案。这样就既能便于学生养成预习课文的好习惯,也能便于教师根据学生困惑灵活调配课堂,真正体现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
    一、设悬疑,引主要人物 (这一环节预计3分钟。)
    导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首饰匠赫留金的手指究竟是怎么破的?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发言热烈,但事实证明看起来如此简单的问题其实在书上根本找不到明确答案。这时教师顺势引导:不是因为同学们水平差或者读书不仔细,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其实一件狗咬人的事件并不算大,可当它遇到了一个 特别的警察,发生在一个 特殊的年代,加上一群 特定的人,原因就实在难查了,因为“狗到底有没有咬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 “这到底是谁家的狗”上。今天,就让我们深入走进这段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故事。
    【设计意图: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大大吸引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
    二、看言行——知人物性格
    1、上一环节,学生能很快地给三个空填答案,尤其是第一个空,能说出“善变”(板书),但都难以全面和准确,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细品慢嚼。
    这一环节,我重点引导学生完成第一个空,我请他们完成一张表格,要求用文中奥自己的语言来填写,然后告诉我空上填哪个词最好。(这一环节预计8分钟。)
    【设计意图:这样,随着表格的完成,奥前后六次态度的不停变化显而易见,文章思路很快理清,随之他那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小人形象也跃然纸上。】
    2、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为六幅图配音,要求结合原文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声情并茂。(这一环节预计5分钟。)
    【设计意图:表演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找台词的过程就已是对文本的再次研究,而要配得声情并茂,就更少不了对人物语气、神态等方面的揣摩,无疑会加深了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一。】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方法?得出结论:以语言描写为主,辅以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并告之:让人物自己不断变化的语言来展现自己那丑恶的面目正是契诃夫小说的一大特色。
    三、析环境——明社会特征
    1、这个环节,我重点引导学生完成后两个空。引导词是这样的:奥为什么会如此多变和狡猾,他的性格除了自身的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学生能很快想到社会原因,那么让他们用事实说话,请再次回到原文找出文中描写环境或暗示时代背景的文字并分析其作用。(这一环节预计10分钟。)
    (这里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时搜集的背景资料,首先独立思考,三分钟后再和周围同学交流讨论。如果学生一时难以找出,教师可以在屏幕上给出相应的时代背景介绍,并提示红字描述的场景均在文中有体现。)
    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明确答案:
    1) 文章开头:
    A、警官奥楚蔑洛夫,外貌:“穿着新的军大衣”;行动:“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后面跟的是巡警,外貌:“火红色头发”,行动:“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 注意:“盛满”“没收”,这意味着沙皇政府的这两个小爪牙刚刚对人民进行了敲诈勒索。)
    B、“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连乞丐都没有”。(反映了当时市面的萧条,暗示了俄国人民饥饿贫困的生活,所以整个社会死气沉沉的。作者用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2) 几次提到了法律:“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奥楚蔑洛夫一会装成敢执法的英雄,一会又说不管法律,说明沙皇法律的虚伪性,深化了小说主题,使小说主题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小警官的揭露上,把矛头直指沙皇的专制统治。)
    3) 结尾众人的笑(讲到这,教师可抓住机会深入引导: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情。奥性格的养成,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生长在孕育奴性性格的土壤中,刚学过的《孔乙己》也正是在众人哄笑中成为了一个镌刻在读者心中的悲剧性人物,而本文也同样是在笑声中结束,这样一个人的悲剧,就上升到当时所有麻木看客的悲剧,鞭笞奥楚蔑洛夫的性格也便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到这里,后两空的答案也就出来了,这时给他们三分钟时间,一个人上黑板填空,其余人完善黑板右侧的预习笔记,尤其是对小说主题的概括要按照我们固有的模式,文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利用此时间小组讨论。(这一环节预计4分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的描写往往能更好的把握人物性格、理解典型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四、改结局,悟社会意义(这一环节预计5分钟。)
    课上到这,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为初三的学生,需要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要敢于创新,大胆联想与想像。于是,我还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果奥楚蔑洛夫不当“变色龙”,而是依据实情处理狗咬人事件,或者惩治小狗的主人,那么你们试想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通过回答,能明显看出学生加深了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深刻社会意义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这一环节预计3分钟。)
    A层:(二选一)
    1、继写文章:文章最后写道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请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边走边想了些什么?离开广场后又去了哪里?要求补写的心理、设计的情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2、比较奥楚蔑洛夫和孔乙己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提示:外貌、性格、时代背景等)
    B层:1、摘抄精彩的人物描写语段(300字)
    六、小结全文(这一环节预计2分钟。)
    同学们,契诃夫用夸张的漫画式写法塑造了鲜活的变色龙形象,让我们惊叹小说的精妙。最后让我们齐读这两句话:遇见所有的富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这就是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本质。
    初中语文说课稿 1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文章采用散文、诗歌、小故事等多种写作形式,描绘了母女情、同学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从而讴歌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本单元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同时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读书技巧。本课《羚羊木雕》较之前一课《风筝》显得比较浅显,本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对话,更适合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围绕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学情发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受文章丰富的情感。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学习对象的分析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揣摩文章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等读书方法。
    2、能力目标
    (1)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在整体把握要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说读课文→品读课文→探究课文→课后作业
    (一)导入新课
    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说读课文
    浏览课文,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1、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贵,爸爸妈妈的逼迫,奶奶的无能为力,万芳的仗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1—15段默读课文,标划出体现爸爸、妈妈、我三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
    (1)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等读书的习惯。
    (2)使学生在标话中感受到了爸爸妈妈不同的人物语言体现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时了解了爸爸妈妈对我的逼迫,描写了我的委屈,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爸爸妈妈的批评。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1——15段,学生进行评价
    (1)由默读到有感情的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速读文章26段至结尾,标化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既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又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无奈、委屈、痛苦。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4、指名读、学生齐读
    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倾向。
    (四)探究课文
    1、这件事究竟应该怪谁?展开辩论。
    (1)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文中来。
    (2)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父母非常的重财轻义,而我和万芳之间非常重视友谊。
    (3)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讨论: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给了万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1)不限制学生的答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2)交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
    小结: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场家庭矛盾,赞美真诚无私的友爱,批评重财轻义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纯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我们做事应与人商量,考虑周全些。
    (五)课后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这篇小说,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与父母一起探讨后,合理地改编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工整地写到小作文本上。
    初中语文说课稿 13
    一、说教材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篇,诗中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来表达作者对国家巨变,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深深遗憾。王安忆的《长恨歌》却是通过一个女人王琦瑶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并寄寓了自己对这种沧桑嬗变的哀伤。
    本文《围炉夜话》,是其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长恨歌》的第一章,给我们展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这篇的语言颇有自己的特色:1.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面对纷繁芜杂的日常生活,王安忆采取了一种具有概括力的理性叙述,避免造成唠叨反复的文字堆砌,显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2. 陌生化语言的智慧。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了两大块:
    1.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
    2.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我拟采用的教法是点拨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是涵咏法、批注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注意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独自去感悟内容,品味语言是实现任何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反复涵咏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批注法是中国最古老的学习方法,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及时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火花、点滴感受,促进思维。而点拨法则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只有把以上两种学法和一种教法科学地结合融汇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会通过阅读悟出来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教法和学法才是最有效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以《长恨歌》这个题目导入,分别从白居易和王安忆的不同主题出发,明确这两篇的截然不同。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出示本文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过程
    1.学生自读。给定时间八分钟,边阅读,边做初步的圈点批注。
    2.涵咏品味。给时间十五分钟。
    教师大屏幕展示如下两个问题:
    (1)、这屋子里的人们,总是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从文中划出一些细节,分析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存状态?又表现了怎样的`内在意义?
    (2)、阅读全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前一个是针对第二个教学目标来的,后一个是针对语言特色来的。
    要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必须在自己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初读时的圈点批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在训练学生阅读必须具备的两个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3.交流提高。给学生五分钟时间。
    针对以上教师设计的问题,或者自己在阅读中发现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们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解答,互相提高。
    此环节为交流阶段,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组织,但注意不能抢占学生时间,还是以学生交流为主。
    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共性的问题,或者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记下来,以便于点拨补充。
    4.点拨指导。 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回答不完善的问题予以点拨指导,归纳总结。目的是让学生的疑问变成知识或者能力。
    5.课堂练习。五分钟。
    目的是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可选用本课练习册上的两道题。
    当堂练,当堂指导。
    6.本课小结。两分钟。
    把这节课的所有内容回归到教学目标上。让学生再次理顺思路,明确重点,知晓收获。
    7.作业 :
    (1)迁移写作,让学生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关注一下上海的文化特色,进行模仿写作。
    (2)练习册本课练习。
    初中语文说课稿 14
    我说课的题目是《智取生辰纲》,本文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代表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课文节选部分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故事围绕“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伍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本文列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有名片段,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其创作总体呈现如下特点:
    (1)注意人物语言、行动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
    (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
    (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
    (4)叙述方式带有明显的说书人的痕迹。而《智取生辰纲》一文在创作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
    一、说学生和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会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学过了几个小说单元,已经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影视作品、阅读文本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有个大体的把握。因此,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停留对课文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所以,我设想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可能更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1、《智取生辰纲》一文作为教学内容,我认为可以生成一下教学价值: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等等。通过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智”的所在: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施耐庵的智写
    2、把握杨志的性格特点
    3、品鉴本文的精妙构思
    而本文的教学重点则在于让学生了解课文“智”的所在以及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
    三、说教学设计
    针对这篇文章,我打算以“智”为中心,从分析杨志的“智”和吴用的“智”引申到作者的“智”,进而品鉴小说结构安排的巧妙之处。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间播放《好汉歌》,上课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梁山好汉的总体印象
    ……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梁山好汉的另一面。在这里,既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刀光剑影,也没有让人扼腕屏息的搏斗场面,有的只是智慧与智慧的较量。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智取生辰纲》。
    (设计依据:通过播放歌曲和让学生谈自己对梁山好汉的印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让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为课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整体感知
    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依据:这篇课文篇幅教长,当堂课文必然浪费很多时间,而且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让学生复述目的是让学生以讲代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三)问题探究
    本文课题为《智取生辰纲》,全文紧紧围绕一个“智”字展开,在文中“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施耐庵的智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讨论分析杨志的`“智”
    2、分析杨志失去生辰纲的原因
    3、分析吴用的“智”
    4、分析施耐庵的“智”
    (设计依据:以上四个问题设计是一个连环扣,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就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构思的精妙、人物形象的鲜明,还可以感受到语文之美、语言之美。同时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培养
    学生通过语言分析课文的方法,因为任何架空语言的分析都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在分析吴用的“智”的过程中,我插入了视频欣赏,这样不仅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同时也缓解学生的课堂疲倦,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
    既然课题是《智取生辰纲》,那么就请大家从吴用的角度来改写故事。
    (设计依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训练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实现阅读的迁移)
    初中语文说课稿 15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内容:
    《孔乙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二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这篇小说不算长,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小说运用侧面描写、正面描写,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去欣赏小说,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
    2、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小说的欣赏,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欣赏小说的意义,提高欣赏小说的兴趣,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鲁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同时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⑴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
    (培养学生评价和欣赏小说能力。)
    ⑵深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文意和归纳思维能力。)
    ⑶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为自己提供了教学中人物分析及评价的方向,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方法和途径。因此,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是教学中的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较多的.了解与较深的认识,于是我把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定为教学难点。
    【说教法】
    1、教学方法:
    小说的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教学中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设计主要问题勾联有关内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的交流,在课堂中形成全方位的“立体交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住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这一关键,进行如下教学安排及学法指导:
    ⑴朗读法:反复朗读,仔细揣摩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形象,整体把握内容。
    ⑵矛盾分析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把握人物形象,深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⑶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思想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⑷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范进中举》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2、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孔乙己画像和“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说学法】
    一个好的老师不能只会奉献,而应该交给学生怎样发现真理。而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找出反映孔乙己性格的关键语句。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文中感受人物留给我们的印象。
    3、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挖掘文本意义。
    【说教学设计】
    配合上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上我作了如下安排: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孔乙己图片、咸亨酒店图片)
    由名家对《孔乙己》的评价导入(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2、(多媒体展示文题、作者)
    3、(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片断,说说孔乙己的身世和遭遇。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
    初中语文说课稿 16
    一、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 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b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c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_____)。
    b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二、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_____)。
    三、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 如,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_____)。
    四、说教法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a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b讨论法:(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
    c讲授法和点拨法:由于初中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_____)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d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
    e多媒体演示法,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f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g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重视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h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开放学习,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i设疑导学法。(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步步深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j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k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让学生在课后以 为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意识)。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把握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优美的情趣。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六、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_____)。预计用时两分钟。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_____),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A、介绍作者,(名、时、地、作、评)方法上讲究特色,
    B、说明写作意图,
    C、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
    D、播放有关音像资料。
    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它学生边听连圈划每段的关键词语,根据段义,理清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理由: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3、研读赏析: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请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给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4、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问题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5、拓展延伸
    A、围绕中心,补充材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让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
    B、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课下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6、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
    7、布置作业: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2关于学后感悟
    初中语文说课稿 17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第二课《斑羚飞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选编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斑羚飞渡》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讲的是一群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自我牺牲的悲壮之举。本文故事内容中陌生新奇的动物世界、惊险动人的特写镜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能让学生在斑羚们在特殊的求生自救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种族精神和整体合作精神受到精神的洗礼。它既是对前文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的延深,又是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对人性的探启。
    2、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知识目标:了解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
    ②情感目标:
    a、领会斑羚在危急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b、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③能力目标:
    a、通过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b、通过设计“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探究实践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a、教学重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领会斑羚在危急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b、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所设计的“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激发。
    二、说教法
    著名的心理学家钟为永说:“学生的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在新问题不断出现和不断需要满足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本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通过“说一说”、“议一议”的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学重点在互动中拓展开来,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当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起导航的作用,在疑难处要给予点拨、引导,帮助他们寻找突破口,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质疑教学法:人的思维活动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阅读中的审美欣赏活动,也是在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是调动学生兴趣的主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思维不段深入。如在研读中我设置“文中几次描写美丽的‘彩虹’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吗?有何作用?”等问题,让学生带问题去找答案激发积极思考。
    朗诵法:朗诵是阅读作品的一条途径,又是便于记忆的一种方法。它可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陶冶性情。本课主要是从自由朗读和个别朗读入手,通过自由朗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增强语感,以促进思考。利用个别朗读精彩片段和第9自然段,让学生体会生动的语言,同时情感受到震撼,领会文章的主题。
    变述法:即在吃透原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灵活地变换角度和表达方式进行复述,由称为创造性复述。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说的能力。这个主要体现在对重点情景的复述。
    迁移法:就是从课文揭示的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跳脱出来,进行跨学科的“保护野生动物”语文活动,目的是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总之,听说谈写贯穿始末,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兴趣,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成功意识。
    三、说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只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即“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教。”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学必须以学法指导为核心,重视能力的培养。本课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预习法:在预习环节中我布置
    ①、朗读课文2—3遍。
    ②、自学文中的生字词,写出重点词语解释并造句。做在预习本上。
    ③、找出你认为优美生动的语句并加以欣赏。
    ④、准备复述课文中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
    ⑤、搜集有关斑羚这一动物的有关资料。五道习题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法:学会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变朗读为一种美的享受。
    3、质疑法:“尽信书,不如无书。”一篇文章,即使是名作家,也不一定字字珠玑,天衣无缝,文中微暇也时有所见。在教学中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作示范,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养成“不唯书”的精神。
    4、积累法:古人云:“积学以储宝。”积累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聚宝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对积累的认识,指导学生积累的方法,养成积累的习惯。如本课,我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个问题“‘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中的‘流星”改为‘星星’、‘明星’效果如何?”让学生从中意会用词准确达到的效果,从而积累揣摩语言运用的一个方法:换词效果比较法。
    5、迁移法:使学生的视线由课内转的课外,培养联想能力,如由“从‘镰刀头羊’最后的悲壮献身中你有何感悟?”从现实中寻找例子,学会课文与社会的联系。
    6、以读促写法:“书读多了,读熟也就能慢慢体会出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本文语言很丰富,可写的东西也很多。学完本课,我要求学生通过查书、上网搜集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写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文章,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整合。
    总之,一切都是达到不教,促进自学能力目标,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随便看

 

符号大全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ibao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31:17